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一、赋的定义:(辞更接近于诗)

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于《礼记》,强

调赋的音律,供朗读。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强调赋的特色(铺)与功能(体物写志),即其艺术风格。

3、“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初为不入乐的诗。

二、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

1、汉代开始,辞赋连称。辞的特征:描摹物状,抒情写志。

代表作:《离骚》,故又称“骚体”;不入乐,不可歌,只可

诵,故又谓之赋,所以辞赋本一体二名。

2、散体赋取代骚体赋的地位:

(1)辞主抒情,散体赋以体物为主。

(2)辞句式为骚体,而散体赋韵散结合。

(3)辞:依诗取义,引类譬喻,发愤以抒情。

赋:直陈其事,多侈丽宏衍,铺张扬厉。

(4)辞:婉转曲折,兼长风雅;散体赋雕饰浮词,堆垛

名物。

总之:赋可以概括辞,而辞只是赋的一种。只有骚体赋可称为辞。

三、汉辞赋的三种基本形式(从体裁上):

1、诗体赋: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短小(比诗长)

代表作:杨雄《逐贫赋》、《酒赋》

2、骚体赋:形式与楚辞相同,句中、句末有语气词,铺陈

更多,散文化

3、散体赋,亦文赋:韵散结合,多采用对答体,辞藻华美,

篇幅宏大。

四、汉赋的判断标准:

1、有韵(四大韵:诗词曲赋)

2、有铺陈(最显著)

3、辞藻华美,盛世的恢弘大气

五、文赋的特点及分类:

1、特点:

(1)框架上:有叙事的框架,以散文形式,不押韵,一

般在序引部分

(2)描写上:押韵,一般在铺的部分

2、分类:

(1)旧文赋:即早期文赋

(2)汉大赋:汉赋的一种,以表现皇家生活、建筑为主,

内容上体现大汉气象,特点是:大、韵、丽、铺

A、规模宏大,篇幅长

B、韵散结合

C、辞藻华美,堆垛辞藻

D、铺陈

(3)七体:枚乘作《七发》之客,客人笑之,设七事以

为问答,加以铺陈,号为“七体”。

用七段文字描写七件事物,韵散结合,以韵为主,借客主问答连缀各段。

(4)对问体:假设客质难,主辩解,与散文相似,大体

有韵,多议论,表达思想。代表作:东方朔《答客难》

(5)抒情小赋: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南北朝时→骈赋

或者排赋

(6)律赋:唐时期,讲究格律

(7)新文赋:晚唐时期的古文运动

六、汉代辞赋的繁荣表现:

1、作家作品多

2、内容丰富多彩(大一统、腐败、黑暗、失志、疾苦、对

宫廷贵族妇女生活的描写,具有开拓的性质)

3、汉代作家经力之萃,辞赋是继《诗》三百篇之后率先繁

衍起来的纯文学体裁

七、汉代辞赋的发展可以分为准备、繁荣、模拟、转变四个时

期。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持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很多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使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 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 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使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 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表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 则大抵表现为过渡状态。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 两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令人惊叹。作为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赋,和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作为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贾谊,以《吊屈原赋》闻名于世。这篇赋以作者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径屈原放逐之地为背景,伤悼而作。赋中道出了一个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昏暗世界,揭示了造成屈原不幸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明显流露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怒不平,悼人也是自悼。写的情真意切。于骚体赋中,仍可冠于西汉。 文、景时代,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作为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枚乘,它的作品中最可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的《七发》。作为“七体”的开山之作,它具备了汉大赋成熟的以下显著特点: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主客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汉武帝即位之后,蜀地先后走出司马相如和扬雄两位赋坛巨匠。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其中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扬雄的四赋,用骚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既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骚体正式融入了主流文化。 如果说西汉辞赋是以汪洋恣肆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著称于世,那么到了东汉,辞赋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也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然而在东汉辞赋的发展过程中,班固和张衡又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位东汉辞赋大家。同为京都赋的代表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虽然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却另有突破和创新。既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又详略有致,别具匠心。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而张衡的《二京赋》则将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甚至超过了班固。《二京赋》在旧有的格局中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内容,展现了作者独有的艺术才华。令人惊叹与佩服。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的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纵观两汉辞赋的发展,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

汉代诗歌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秦代散文 ?汉代辞赋 ?汉代政论文及其他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 ?汉代诗歌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 ?2、汉赋 ?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李斯与秦代散文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语言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秦汉的辞赋 ?【教学设想】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作品之多、作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的隔阂,今人读起来障碍很大。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汉赋的产生、发展情况;了解汉赋的特征;介绍和评价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它们的时代意义。对大赋作品,只作一些重点作家作品作一简单介绍,借以了解其思想和艺术及大赋的特点。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 流变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就是说,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 ?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华美,又设为问答,韵文与散文兼行,已初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荀子作有《赋篇》,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这些都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 一、骚体赋 产生并盛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中期,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品是《鵩鸟赋》和《吊屈原赋》。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二、汉大赋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杨雄(代表作品有《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汉代 辞赋 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 二、解释:1、骚体赋2、新体赋3、京都大赋4、抒情小赋5、《七发》6、司马相如7、王褒8、扬雄9、《两都赋》10、赵壹 三、填空 1、“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 赋作《》,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 倾向。 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 《》最为著名。 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 《》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 《》找出。 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 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还有 《》、《难蜀父老》等等作品。

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 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并间杂。 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如描写游猎主要用,这就使得文 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 有文采。 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 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 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 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 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扬雄赋作中, 《》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 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作了《》,这篇 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的《》也占有一席之地,的 《》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 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 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代表作品为《》。另外, 的《》和的《》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 大活力的人物是,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的《》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 的《》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创作的 《》、《》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 四、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胳。 2、汉代骚体赋、大赋和抒情赋各有什么特点。 3、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4、简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一、汉代辞赋的缘起: 赋缘起于诗、骚、文。不歌而诵,是介于诗歌和散文的一种文体,用于铺陈写物,主要以四六句为主。 二、汉代辞赋的类型: (一)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楚辞相同的赋,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词”或“骚”。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二)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描绘、夸饰文采的赋作。 体制:篇幅较长,规模宏大,一般千言以上。 结构:多主客问答,句式参差不齐,兮字调基本消失;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故又称“散体大赋”;喜铺采摛文,排比事类,对事物作穷极声茂的描写,故又称“体物大赋”。 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三)抒情小赋(东汉后期):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 体制:篇幅较小,不采用大赋的问答体,通篇押韵,兮字调基本不用。如张衡的《归田赋》。 三、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一)汉赋发展期:

骚体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多继承楚辞的余绪。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1、《鵩鸟赋》(贾谊) A、内容:伤悼自己被贬谪长沙,寿不得长。以对鵩鸟的臆测,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和以庄子齐物我思想排遣愁怀。 B、在抒情中,杂以问对形式。 C、句式以四五言为主,已有变骚之意。 2、《七发》(枚乘)的艺术特色: A、用铺张夸饰的手法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辞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B、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作逼真的描摹。 C、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刘勰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二)汉赋兴盛期: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一、赋的定义:(辞更接近于诗) 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于《礼记》,强 调赋的音律,供朗读。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强调赋的特色(铺)与功能(体物写志),即其艺术风格。 3、“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初为不入乐的诗。 二、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 1、汉代开始,辞赋连称。辞的特征:描摹物状,抒情写志。 代表作:《离骚》,故又称“骚体”;不入乐,不可歌,只可 诵,故又谓之赋,所以辞赋本一体二名。 2、散体赋取代骚体赋的地位: (1)辞主抒情,散体赋以体物为主。 (2)辞句式为骚体,而散体赋韵散结合。 (3)辞:依诗取义,引类譬喻,发愤以抒情。 赋:直陈其事,多侈丽宏衍,铺张扬厉。 (4)辞:婉转曲折,兼长风雅;散体赋雕饰浮词,堆垛 名物。 总之:赋可以概括辞,而辞只是赋的一种。只有骚体赋可称为辞。 三、汉辞赋的三种基本形式(从体裁上): 1、诗体赋: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短小(比诗长)

代表作:杨雄《逐贫赋》、《酒赋》 2、骚体赋:形式与楚辞相同,句中、句末有语气词,铺陈 更多,散文化 3、散体赋,亦文赋:韵散结合,多采用对答体,辞藻华美, 篇幅宏大。 四、汉赋的判断标准: 1、有韵(四大韵:诗词曲赋) 2、有铺陈(最显著) 3、辞藻华美,盛世的恢弘大气 五、文赋的特点及分类: 1、特点: (1)框架上:有叙事的框架,以散文形式,不押韵,一 般在序引部分 (2)描写上:押韵,一般在铺的部分 2、分类: (1)旧文赋:即早期文赋 (2)汉大赋:汉赋的一种,以表现皇家生活、建筑为主, 内容上体现大汉气象,特点是:大、韵、丽、铺 A、规模宏大,篇幅长 B、韵散结合 C、辞藻华美,堆垛辞藻 D、铺陈

丁涵-汉代辞赋与文化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主要以原典导读、作家分析和作品欣赏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大体裁——赋体文学的起源、体式、风格、嬗变、分类逐一研究,并兼及对赋体文学与其他文体的互动,乃至与政治、文化、思想、历史等关系的影响加以探讨。涵盖中国赋体文学中京殿、苑猎、叙行、述志等重大题材及咏物、抒情、讽刺等小巧主题的讲解;包括诗体、骚体、散体、骈体、律体、新文体等各种辞赋体式的分析;涉及七、连珠、颂、铭、箴等与赋体交叠的其余文体的比较;贯穿赋体文学的萌芽、初兴、全盛、式微等全程轨迹的梳理。每一讲都将分别重点阐述代表作品以及其背后一系列的同类拟作。 This course aims to provid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styles, evolution,classification of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nr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and text understanding. It is also design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a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fu in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On top of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 and the other related literary genres - 4 -

第一章 汉代辞赋

第一章汉代辞赋 ?重点提示: ?这一章主要掌握汉赋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作家作品情况,特别是要了解贾谊、枚乘辞赋的特点以及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大赋的特点,还有张衡在赋史上的地位、作用。 ?重点把握: ?[1]、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掌握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汉赋: 一、赋的起源: 关于赋的起源,论者观点纷纭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源说和多元说两大体系。 古人论赋,多持一元说,主要有四种观点: [1]、谓赋源于诗。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班固。他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2]、谓赋源于诗、骚。《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3]、谓赋源于诸子杂文及纵横家。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 ?[4]、谓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以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多元论者认为,赋是多种文体、整个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龚克昌《汉赋探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宋玉和荀况对赋体形成的贡献 ?具体说来,赋作为一种诗体是由宋玉和荀况首创的。 ?宋玉:1在内容上,由楚辞的侧重抒情转向侧重咏物叙事,并用微辞讽喻 ?2对事物的叙述描写比《楚辞》更为夸张,更为细腻,词藻更为华美丰富 ?3、采用设问,韵文与散文兼行和带楚声“兮”的语句。 ?诗的成分减少而散文的成分增多。宋玉在屈原楚辞基础上变化出的赋体,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荀子:在中国赋史上,因其写作《赋》篇而对赋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 ?《礼》《知》《云》《蚕》《箴》用隐语铺写五种事物。还属于萌芽状态,都缺乏文采。 ?二、赋的分类: ? ?[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称为“辞”、“骚”或。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 ?[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3]、抒情小赋: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如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 ?三、汉赋的发展流变: ?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汉代赋体文学

第十章汉代赋体文学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汉代赋的起源和特点,骚体赋在内容与句式上的特点,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班婕妤《自悼赋》与《捣素赋》;汉代散体赋的特点,汉代重要的几位赋体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汉代的抒情赋特征及其代表作家,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客疾邪赋》。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赋的主要特征。对汉赋的分类有所了解,并明确汉散体大赋的主要特点。了解汉赋作家的创作情况和代表作品,了解重点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主要内容和艺术形式。骚体赋,散体赋及其代表作家贾谊,司马相如、枚乘、班固、张衡等,赋的抒情化和小品化演变。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十章汉代赋体文学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本章对汉赋的渊源、特点、发展流变、分类及重要作家进行介绍。 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屈原的“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喻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他们所发挥乃是《诗经》中的《大雅》和《颂》的功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