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一、阳明燥实罗谦甫医案:李某长子,1 9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躇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乃以: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至夕,下数行,燥屎二十余块,是夜大汗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按语:本案辨证甚详,审因甚精,用药得法,堪为后世之楷范也。二、呕吐王常勇医案: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

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1 984年4月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大黄1 O克(后下),芒硝1 O克(冲服),甘草1 5克,当归1 5克,一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

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按语: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

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三、呃逆王金州医案:严某,男,5 O岁,198 6年1O月25日诊。患者3天前中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

日来未大便,脘腹胀满,口渴心烦。查舌苔黄厚,脉象滑数。处方:大黄、芒硝各15g,甘草6g。上3味兑入开水500ml,盖严浸泡30分钟后滤出,1次服完。服后泄下大便甚多,臭秽异常,呃逆自止,脘腹胀满等症亦消。按语:呃逆虽为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然临证又须辨证求因,以明寒热虚实。本证乃因饮酒饱食导致胃肠实滞积热所起,理当通腑以除邪。前医反用丁香、半夏、党参等温燥之剂,势必邪愈壅而呃愈频。本方泄热通便,服之可使食滞、邪热随泄而除。如此腑气得通,

胃气得降,虽不用止呃药物而呃逆自止也。四、气喘

马少武医案:康某某,女,29岁。1989年6月2 9日诊。患者以心慌气短,四肢关节疼痛住我院内科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经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但气短喘促时作,不得平卧。服西药不效,故请中医会诊。诊见:气短喘促不得卧,潮热口干,全身汗出,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喘证'属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气机不得通降所致。治拟通腑泻热,降气平喘。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大黄、杏仁、甘草各6克,芒硝(冲)、厚朴各1O克。服药2剂,便出水样粪便并挟有燥屎,汗出止,腹胀除,潮热喘促大减,能平卧入睡。后以调胃承气合香砂六君子汤调服7剂,诸症痊愈而出院。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热结胃肠,腑气不通,浊气上攻于肺'而致咳喘。治

必通腑泻热以降气平喘,腑气通而喘自平矣。五、胃石症李欣医案:某男,14岁,傍晚吃黑枣半市斤后睡眠,次日晨起即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来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左上腹肌紧张,深触诊时可触及鸡卵大小的硬块,边缘光整'局部有明显的压痛。X线检查:服钡剂后见胃内有广泛的团块状充盈缺损,在团块周围钡剂围绕呈网格状颗粒状阴影及斑点状阴影'大小几乎相似,团块影随胃蠕动与推压时或变换体位时而移动变位。当即用中药调胃承气汤治疗。八天后X线钡剂胃肠透视复查'见胃内团块阴影显著缩小。又继续服上述中药一周后胃内团块阴影完全消失治愈。按语:胃石症,以胃柿石为多见,因黑枣引起的胃石症甚为罕见。本证由柿子或黑枣中胶质与胃酸凝滞成块而成,属中医“腑实证范畴,用调胃承气汤泄腑通实,有良好效果,临床不妨试用。六、眩晕(高血压) 刘景祺医案:王某,男,52岁,1976年9月就诊。头晕头痛血压高已两年。胃脘憋胀,纳呆,夜间和饭后脘胀较剧,经常服西药,血压稍降,停药后则血压复升,曾服天麻钩藤饮和镇肝息风汤等疗效不著。血压190/120mmHg,大便二日一次,稍干。舌苔黄,脉上关上滑。印象:眩晕。辨证:阳明腑实,胃热上蒸。治则:泻热通便。处方:大黄12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代赭石12克,钩藤24克。服3剂,大便通,日3次稀便,胃脘憋胀除,头晕大减,血压150/

100mmHg,脉上关上滑。上方略事加减,再服9剂,诸症消失,血压130/90mmHg,追访二年无复发。按语:眩晕见便干、胃胀、纳呆、舌苔黄、脉关上滑,为胃中燥热结聚,阳明浊热挟厥阴风木上壅头窍所致。治以泻下阳明燥热为主,兼以凉肝息风。标本兼治,故获良效。七、痔疮杨德明医案:刘某某,男,41岁,1987年1O月5日诊。患痔疮2~3年,迭经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坏。近5天来肛门肿痛,行走起坐困难。查:截面位3、7点分别见有1.2 X 1.5cm 2、2 X 1.2cm大小之红肿痔核,表面呈黯紫色。诊为“静脉曲张性外痔”。处方:生大黄5 O 克,生甘草5 O克,芒硝30克。用法:将前2味药加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煮沸1 5分钟后去渣,加入芒硝,溶解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日2~3次。连用5天,红肿痔核消失,诸症均除。迄今年余,未复发。按语:胃有燥热,下注魄门,热盛肉腐,气滞血壅,发为痔疮。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中燥热,且煎汤外洗,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迅速。据杨氏报道,用此法治疗100余例痔疮,效果满意。

八、跌打损伤王华颖医案:张某,男,56岁,1990年1O月13日诊。患者在昨日傍晚因纠纷被木棍猛击膝部后当即摔倒,不能行走。于今日前来诊治。查患者左膝肌肤青紫.,肿胀严重,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处方:大黄、苏木、芒硝各60g,甘草30g,水煎擦洗患处。日3次,每次30

分钟。

连洗2日,肿消痛止,行走如常。按语:外力所伤,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瘀于肌肤,故而肌肤青紫,肿胀疼痛。大黄、芒硝活血消肿,加苏木祛瘀止痛。《本草别录》言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与上三味相伍,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据报道,此方煎洗治疗跌打损伤甚验。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胃实缓攻 出典: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浸) (检核-85-2,86-1)、芒硝、甘草。(3)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閟,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伤寒,阳明篇。) (2)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1]。(伤寒,阳明篇。) (3)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伤寒,阳明篇) [2] (4)亦治渴证中消善食而溲。(杂病,消渴) 制服法:少少温服。 方义:此足太阳阳明药[3]。(86-2) (1)大黄:苦寒,除热荡实。 (2)芒硝:咸寒,润燥软坚。 (3)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 (4)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4]。 加减方:(1)当归承气汤:加当归、姜、枣煎(检核-85-2)。治里热火郁,或皮肤枯燥,或咽喉鼻干,或便溺秘结, 或瘀血发狂[5]。 (2)大黄甘草汤:除芒硝。金匮用治食已即吐,外台用治吐水[6]。

(3)破棺丹:本方用大黄二两半,芒硝、甘草各二两。治多汗、大渴、便秘 、谵语,阳结之证,及诸疮肿热。 口诀:(1)调胃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伤寒吐后腹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 者;及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2)调位──大忙吵 注:(1)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 而反恶热也。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閟。无水以制火,内有燥 屎,故妄见妄言而谵语。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然满而不痛 ,不宜急下,少与调胃和之。 (2)吐后烦为内烦。下后烦为虚烦。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3)东垣曰:「正阳阳明药。」 (4)准绳曰:「阳明一证,分为太阳、正阳、少阳三等。按:本草大黄酒浸 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仲景以调胃 承气,收入太阳门,而大黄注曰:「酒浸。」汤后曰: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 ?? ? 白虎汤/ 小建中汤(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血虚营弱汗多伤。 勋。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4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72 【学用导读】运用调胃承气汤主治病证,一要重视因病变部位不同而调整服药方法如病在胃可频服泻热,在大肠可顿服通下,二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阳明热结缓证:腹胀满或疼痛,按之则痛,心烦,蒸蒸发热,或呕吐,舌红,苔黄,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调胃承气汤,以主治阳明热结缓证为基础方,以主治阳明胃热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邪热侵袭阳明而内结,壅滞气机,以此而演变为阳明热结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大便不调,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厚或燥,脉实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急、慢性肠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细菌性痢疾,结肠炎,痔疮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调胃承气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其他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调胃承气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糖尿病,乙型脑炎,荨麻疹等。 【中医治法】泻热和胃,顺达气机。 【方药西用】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运动、抗炎、抗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处方用药】大黄酒洗,四两(12g)芒硝半升(12g)甘草炙,二两(6g) 随证加减用药:若心烦者,加黄连、竹叶,以清热除烦;若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消胀;若腹痛者,加白芍、郁金,以活血缓急止痛等。 【煎服方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编者注:此用法是伤寒论第29条所言)。温顿服之(此四字是伤寒论第207条所言)。 【方证研究】阳明浊热内结,浊气壅滞不行,则腹胀满,或疼痛,按之则痛;浊热上扰于心,则心烦;浊热逆乱于外,则蒸蒸发热;浊热上冲,胃气不降,则呕吐;舌红,苔黄,脉沉均为阳明热结之征。其治当泻热和胃,顺达气机。 方中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便。甘草益气和胃,防止苦寒伤胃。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证,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调胃承气汤》一、阳明燥实罗谦甫医案:李某长子,1 9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躇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乃以: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至夕,下数行,燥屎二十余块,是夜大汗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按语:本案辨证甚详,审因甚精,用药得法,堪为后世之楷范也。二、呕吐王常勇医案: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

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1 984年4月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大黄1 O克(后下),芒硝1 O克(冲服),甘草1 5克,当归1 5克,一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 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按语: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 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三、呃逆王金州医案:严某,男,5 O岁,198 6年1O月25日诊。患者3天前中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展开全文 20二便不通——张子和医案 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在辰已间矣。以调胃承气,仅一两,加牵牛末三钱,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许六十粒,日加晡,上涌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既定,令饮新汲水一大盏,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饮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歌笑自得,顿失所苦。继与太白散、八正散等,调一日,大瘥。 此下焦约也,不吐不下,则下焦何以开?不令饮水,则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则流清者是也。出处:《续名医类案?淋浊》卷二十。《经方一剂起沉疴》

21便秘——闫云科医案 徐某,王府村一老妪。便秘四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日日如此,常畏便节食。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益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口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沉而细数。腹诊: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 细脉为血少,脉数示火旺。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官也。传道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难以复。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拟调胃承气汤加味:川军10g 芒硝10g 甘草10g 当归30g元参30g 肉苁蓉30g一剂 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4s山药128山萸肉128丹皮10g茯10g连进十余荆,大便始如往滑。 按: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须借风之吹力,水之浮力,通壅阻,破冰冻,方能运行。理气行风,增液浮舟,攻积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承气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小承气汤 [方药] 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二两(炙,去皮)(6克)枳实三枚(大者,炙)(9克) [煎服]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251)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3) [解说] 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适用于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 [运用]

一、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蒲辅厨医案:梁某,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躁不宁,有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虽病邪羁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老黄,未可与大承气汤,乃用小承气汤法微和之。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证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蒲辅周医案》1979:94)原按:此患者症见腹满微硬,谵语欲狂,热结旁流,目赤肢厥,身热无汗,脉沉数有力,乃里闭表郁之征,虽屡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而表不解,必须下之。下之则里通而表自和。若泥于温病忌下之禁,当下不下,里愈结而表愈闭,热结精伤,造成内闭外脱。说明脑炎治疗并非绝对禁用下法,惟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 二、两手撮空 许叔微医案: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日: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日: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漫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切微弦,半月得瘥。(《伤寒九十论·证八十六》) 按语:阳明腑实重证。腑实内结,浊热上攻,神明被扰,则目直视急,两手撮空。又经吐下,故宜小承气通便泄热而愈。 三、宿食内停(急性肠胃炎) 秦亮医案:陆某某,男,9岁,1987年5月28日初诊。患儿于两天前食肉元五只,次日晨起呕吐饮食物两次,嗳味酸腐,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水,日五六次,舌苔白腻,脉滑。体温36.8C。血检:白细胞6200,中性71%,淋巴29%。粪检:脓细胞+,未消化食物++。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通阳散邪。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功用]镇惊安神。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功用]安神救逆。 [煎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承气汤验案5则

承气汤验案5则 杨兆梅;刘序君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 【年(卷),期】1994(7)1 【摘要】我院刘书铭老中医,从事中医事业10余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对疑难杂症尤有独到之处,我们有幸随师,受其教诲。具临证应用承气汤加减,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现录数则如下: 1 呕吐案杨某,女,20岁。青州市人。1971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半月前患者食入即吐。某院上消化道钡餐透示:幽门梗阻,桶状胃。建议手术。家属不愿,遂邀诊。述曾服中药参芪连夏之类不效。证见:食入即叶,胃脘胀满,胃中热,泛酸,心烦少寐,面色不荣,大便9日未行,舌红苔燥,脉弦数。白思:呕吐日久,胃 阴已伤,而大便9未行,当有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而呕吐。宜降逆止呕通下,佐以滋养胃阴,拟调胃承气汤合麦门冬汤加减:酒军10g,芒硝 20g,甘草10g,枳壳10g,寸冬30g,玉竹、石斛、半夏各10g,代赭石25g。1剂,加 水100ml,煎取100ml,每小时服20ml。 【总页数】3页(P13-15) 【关键词】承气汤;验案;呕吐;中风;肺心病 【作者】杨兆梅;刘序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验案举隅 [J], 王治义;徐伟伟;卢晶晶;张雄峰;李正胜 2.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下焦瘀血危重症验案分析 [J], 左建平 3.腹诊辩证桃核承气汤治疗产后意识不清验案一则 [J], 史宝睿; 李红梅 4.桃核承气汤异病同治验案 [J], 黄陈招;侯波 5.大承气汤促进肠梗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验案1则 [J], 刘健;刘荣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现代运用: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等汤头: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闷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柯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须也,故功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

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伤寒来苏集·卷三》)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方剂来源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大黄12克芒硝24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先煎大黄、甘草,去渣取汁,再入芒硝(分2次)溶化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通便软坚,和胃泄热。主治发热、口渴、便秘、腹痛拒按,以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臭、苔黄、脉滑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结膜炎,又有用于治疗传染性软疣,衄血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邪羁阳明、热结旁流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先以1剂煎服,后取2剂同煎保留灌肠。结果。服药后3小时泻二次臭秽便,次日热退神清,诸症霍然而解,再以清热、养阴,和胃之剂善后(《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2期)。 (2)流行性结膜炎本方治疗。先将甘草煎汤,浸泡大黄,去渣取汁,加入芒硝烊冲服。结果:服药1剂,大便3次,目痛大减,目眵亦少,焙膜充血减轻,病势十去其七,原方去芒硝,加夏枯草、白菊花、桑叶等( 4剂而愈(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7期)。 (3)传染性软疣本方加板蓝根、地肤子治疗。结果:服药3剂,泻稀便数次,丘疹明显减退,诸症亦减,惟尚有皮肤瘙痒;以原方减量服之,3剂后,诸症悉除,丘疹尽退而愈。观察半年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7期)。( 。 (4)衄血本方加知母、生石膏、生地、玄参、白芍治疗。患者曾用止血药,输血4次,均无效。结果:服药3剂,鼻血减去十之七八;原方续服3剂,鼻血止;

再用原方加淮山药、麦冬,续进3剂,精神、食欲俱好。1月后复查,未再出血(《新中医》1983年第2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以燥、实为主,痞、满不甚的病’症。方由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而成。方中重用芒硝,主要针对燥、实之结,而配以甘草甘缓和中;攻下之中兼以和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大便干结不下、腹满痛拒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热盛者,加知母、石膏,血热妄行者,加生地、白茅根、藕节;风热在上者,加桑叶、白菊花;腹胀满甚者,加枳壳、厚朴;有瘀血者加丹皮,桃仁、赤芍。 本方泻下作用颇强,孕妇、产妇、年老体弱及病后伤津、亡血者均应慎用。得效即止。不可过用,以免伤正。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 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 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 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干姜附子汤方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桂枝甘草汤方 :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桂枝三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芍药甘草附 子汤方 :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五苓散方 :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白术十八铢 茯苓甘草汤方 :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 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栀子干姜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真武汤方 :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 两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1阳厥——喻昌医案(清)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如厥阴三,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阳厥者,外感伤寒表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梔子豉汤方: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楣子甘草豉汤方:梔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梔子厚朴枳实汤方:梔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梔子干姜豉汤方:梔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苓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寻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苓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 1、桂枝加葛根汤证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2、葛根汤证 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 3、桃核承气汤证 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 4、蓄水证证 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晦气,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提纲:XXX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6、桂枝人参汤 提纲: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缺乏,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 7、大陷胸汤证 提纲: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8、小青龙汤证 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病症:恶寒,发烧,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病症。 治法:XXX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炙甘草、芍药、五味子)9、半夏泻心汤证 提要:辩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 病机:寒热庞杂,中焦痞满 病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

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