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高中物理48 个解题模型【导语】物理是公认比较难的学科,学生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公式需要记忆,下面大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气体的性质公式总结1. 气体的状态参量: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 热力学温度(K) ,t: 摄氏温度(C) }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换算:1m3=103L=106mL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 x

105Pa=1900pxHg(1Pa=1N/m2) 2.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 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仁p2V2/T2 {PV/T二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 注:(1) 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 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C),而T为热力学温度(K) 。 2 运动和力公式总结 1.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二-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

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注: 平衡状态

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或者是匀速转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 1.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 (F1>F2) 2. 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 a )1/2(余弦定理)F1丄F2时:F=(F12+F22)1/2 3. 合力大小范围:|F1-F2| < F< |F1+F2| 4. 力的正交分解:Fx=Fcos p, Fy=Fsin p ( p 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 p二Fy/Fx) 注:(1) 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 反之也成立; (3) 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 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a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4常见的力公式总结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 ~ 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 :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a 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卩:摩

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W f静w 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 x 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6. 静电力

F二kQ1Q2/r2 (k=9.0 x 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 电场力

F=Eq(E:场强N/C, 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二BILsin 0 (B为B与L的夹角,当L丄B时:F=BIL , B//L 时:F=0) 9. 洛仑兹力f=qVBsin 0 (0为B与V的夹角,当V丄B时:f 二qVB,V//B时:f=0)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口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⑶fm 略大于卩FN 一般视为fm?u 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 L:有效长度(m), I:电流强度(A), V: 带电粒子速度(m⑸,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

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5 万有引力公式总结 1. 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二K(=4n 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 (G=6.67x 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 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天体半径(m),

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3 =(GM/r3)1/2;T=2 n (r3/GM)1/2{M :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

三)宇宙速度V仁(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 地球同步卫星

GMm/(r地+h)2二m4兀2(r地+h)/T2{h?36000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r 地: 地球的半径}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

提供,F向=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 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 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 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 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6匀速圆周运动公式总结 1.线速度V=s/t=2 n

r/T 2. 角速度3 二① /t=2 n /T=2 n f 3. 向心加速度a=V2/r= w 2r=(2 n

/T)2r 4. 向心力F=mV2/r=rm> 2r=mr(2 n /T)2=m w v=F合5. 周期与频率:T= 1 /f 6.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3r 7.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w =2n 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①):弧度(rad);频率⑴:赫(Hz); 周期(T):秒(s);转速(n) : r/s;半径(r):米(m);线速度(V) : m/s;角速度(w ) : 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

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7 平抛运动公式总结 1. 水平方向速度:Vx=Vo 2. 竖直方向速度:Vy=gt 3. 水平方向位移:x=Vot 4. 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 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

(2h/g)1/2) 6. 合速度Vt=(Vx2+Vy2)1/2二[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B :tg B

=Vy/Vx=gt/V0 7. 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a :tg a

=y/x=gt/2Vo 8. 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

ay=g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 B与B的关系为tg B =2tg a ; (4) 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 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8 竖直上抛运动公式总结 1.位移s=Vot-gt2/2 2. 末速度Vt二Vo-gt(g=9.8m/s2 ?10m/s2) 3.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 往返时间

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 全过程处理: 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

值;

(2) 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 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9 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总结 1. 初速度Vo=0 2. 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

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 (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

运动规律;(2)a=g=9.8m/s2 ?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10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 有用推论Vt2-Vo2=2as 3.

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 末速度Vt二Vo+at 5. 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 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 加速度

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 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

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

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 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13 功和能转化公式总结 1.功:W=Fsco a (定义式){W:功(J), F:恒力(N) , s:位移(m), a :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

Wab二mghab{n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 hab: a 与b 高度差(hab二ha-hb)} 3. 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 Uab:a 与b 之间电势差(V)即Uab邛a- ? b} 4.电功:W=UIt(普适式){U :电

压(V) , I:电流(A) , t:通电时间(s) } 5.功率:P=W/t(定义式){P:

功率[瓦(W)] , W:t时间内所做的功(J) , t:做功所用时间(s) } 6.

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二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 电功率:P=UI(普适式){U :电路电压(V) , I :电路电流(A) } 9.焦耳定律:Q=l2Rt {Q:电热(J) , I:电流强度(A),

R:电阻值(Q ) , t:通电时间(s) } 10.纯电阻电路

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 动能:Ek=mv2/2{Ek:动能(J) , m 物体质量(kg) , v:物体瞬时速度仲⑸} 12. 重力势能:

EP=mgh{EP : 重力势能(J) ,g: 重力加速度,h: 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二q? A {EA:带电体在A点

的电势能(J) ,q:电量(C) , ? 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

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二mvt2/2-mvo2/2或W合=△ 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厶EK:动能变化厶

EK=(mvt2/2-mvo2/2) } 15.机械能守恒定律:△ E=0或

EK1+EP仁EK2+EP也可以是mv12/2+mgh仁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 EP 注:(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2)00 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

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

横波、纵波:波就是振动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振动的传播是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用波速V表征。对于匀速直

线运动,波速V不变(大小不变,方向不变),所以波速V是一个不变的量。介质分子并没有随着波的传播而迁移,介质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是热运动,其平均速度为零。 6.波速v=s/t二入f=

入/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 C

332m/s;20 C :344m/s;30 C :349m/s;(声波是纵波)8. 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 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 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17 电场公式总结 1. 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 x 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

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9.0 x 109N m2/C2 Q1 Q2:两点电荷的电量(C), 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

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

计算式){E :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 :源电

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

E二UAB/c{UAB:AB两点间的电压(V) ,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F:电场力(N) , 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 , E: 电场强度(N/C) } 7.电势与电势差:UAB=|)A- ? B, UAB=WAB/q=-

△ EAB/q 8.电场力做功:

WAB=qUAB=Eqd{WAB t体由A 到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 , q:带电量(C) , 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 匀强电场强度,d: 两点沿场强方向的

距离(m)} 9.电势能:EA=q^ 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 , ? A:A点的电势(V) } 10.电势能的变化△ 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

做功与电势能变化△ EAB二-WAB二-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 , Q:电量

(C) , 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S/4 n 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3: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 : W=X EK或qU=mVt2/2,Vt=(2qU/m)1/2 15. 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

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抛垂直电场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L=Vot( 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平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 ,

a=F/m=qE/m 注: (1)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

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 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 电场线不相交, 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 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 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 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 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 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 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 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 电容单位换算:仆=106卩F=1012PF; (7)电子伏

(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 x 10-19J. 18 恒定电流公式总结 1.

电流强度:匸q/t{l: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 ,t:时间(s) } 2.欧姆定律:I二U/R{l:导体电流强(A) U:

导体两端电压(V) , R:导体阻值(Q)} 3.电阻、电阻定律:R=p

L/S{ p :电阻率(Q m)丄:导体的长度(m), S:导体横截面积(m2)} 4.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匸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 电路中的总电流(A) , E:电源电动势(V) , R:外电路电阻(Q ) , r:电源内阻(Q )} 5.电功与电功率:W=UIt, P=UI{W:电功(J) ,U:电压(V), I:电流(A) , t:时间(s) , 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 电热(J) , I:通过导体的电流(A) , R:导体的电阻值(Q ) , t:通电时间(s) } 7.纯电阻电路:由于I=U/R,W=Q 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

P总=IE , P出=IU , n =P 出/P总{I:电路总电流(A) , E:电源电动势(V) , U:路端电压(V) , n:

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丨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 串二R1+R2+R3+

R并= 1/R1 + 1/R2+1/R3+ 电流关系I 总=11=12=13 I 并

=11+12+13+ 电压关系U总二U1+U2+U3+功率分配P总

=P1+P2+P3+ 10. 欧姆表测电阻(1) 电路组成(2) 测量原理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叶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lx二E/(叶Rg+Ro+Rx)=E/(R 中+Rx) 由于l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3)使用方法:机械

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 挡。

(4)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 选择量程使指针__ 附近, 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11. 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U=UR+UA电流表外接法:电流表示数:

I=IR+IV Rx 的测量值二U/I=(UA+UR)/IR二RA+Rx>F真Rx 的测量值

=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或

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x 电压调节范围大, 电路复杂, 功耗较大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注:(1) 单位换算:1A=103mA=10@ A;1kV=103V=106mA;1 M =103k Q =106 Q (2)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 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 当电源有内阻时, 外电路电阻增大时, 总电流减小, 路端电压增大; (5) 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

电阻时, 电源输出功率最大, 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 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

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19 磁场公式总结 1. 磁感应

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单位

T),仃=1N/A m 2.安培力F二BIL;(注:L丄B) {B:磁感应强度(T),F: 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 B);质谱仪{f:洛仑兹力(N) , q:带电粒子电量(C) , V:带电粒子速度仲⑸}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

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 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

磁场: 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 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 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二

mV2/r=mo 2r=mr(2 n /T)2=qVB;r=mV/qB;T=2 n 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注:(1) 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 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3) 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20 电磁感应公式总结 1.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1)E=n △①/ △ t(普适公

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感应电动势(V) , n:感应线圈匝数,△①/ △ 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讥发

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 3 /2(导体

一端固定以3旋转切割){ 3 :角速度(rad/s) , V:速度(m/s) } 2.

磁通量①二BS {①: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

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

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二n△①/

△ t=L △ 1/ △ 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I: 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 I/ △ 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2) 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⑶单位换算:1H=1O3mH=1O0H。(4) 其它相关内容:自感/日光

灯。21交变电流公式总结 1.电压瞬时值e=Emsin? t电流瞬时

值i=Imsin ? t;( ? =2n f) 2. 电动势峰值Em=nB&=2BLv 电流峰

值(纯电阻电路中)lm=Em/R总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

E=Em/(2)1/2;U=Um/(2)1/2 ;I=Im/(2)1/2 4.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U1/U2二n1/n2; I1/I2二n2/n2; P 入=P出 5. 高压输电线: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6. 公式1、2、3、4 中物理量及单位:? : 角频率(rad/s);t: 时间(s);n: 线圈匝数;B: 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 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

频率相同即:3电=3线,f电=f线;(2) 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 感应电动势为零, 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 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 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4) 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

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 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 出决定P 入; (5) 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 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22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总结1丄C 振荡电路T=2n (LC)1/2;f=1/T {f:频率(Hz),

T:周期(s) , L:电感量(H) , C:电容量(F) }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

的速度c=3.00 x 108m/s,入二c/f {入:电磁波的波长(m), f:电磁波频率} 注:(1) 在LC振荡过程中,电容器电量最大时,振荡电流

为零; 电容器电量为零时,振荡电流最大; (2)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变化的电(磁)场产生磁(电)场; (3) 其它相关内容:电磁场/电磁波/ 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 电视雷达。

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 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 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 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 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 θ 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 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F 1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模型解题归类 一、刹车类问题 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到最后阶段(到速度为零)的运动,可把这个阶段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题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地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轮胎跟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刹车线长是14m,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过事故路段的最高限速50km/h? 【题2】一辆汽车以72km/h速率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终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秒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二、类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与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此类问题要注意到过程的对称性,解题时可以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也可以取整个过程求解。 【题1】一滑块以20m/s滑上一足够长的斜面,已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经过5秒滑块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题2】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m/s2,6s后又返回原点。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2m/s B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0m/s C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8m D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5m 三、追及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时,由于二者速度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出现追及相撞的现象。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时,会出现相遇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两者的位移关系,即抓住:“两物体同时出现在空间上的同一点。分析方法有:物理分析法、极值法、图像法。常见追及模型有两个: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匀速)、 1、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有三种情况)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 环再次 A O B P Q

高中物理全部公式大全汇总

[转] 高中所有物理公式整理,参考下的。 超级全面的物理公式!!!很有用的说~~~(按照咱们的物理课程顺序总结的)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排版版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 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

高中物理所有公式总结

一, 质点的运动(1)-----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o t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平抛运动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常用解题方法(带例题)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无位移)at v v t +=0 位移公式:(无末速度)2 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无加速度)t v v x t 2 0+= 2、计算平均速度 t x v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2 0t v v v +=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 )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总结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目录 第一章运动和力................................................. 一、追及、相遇模型............................................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三、斜面模型................................................. 四、挂件模型................................................. 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第二章圆周运动.................................................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二、行星模型................................................. 第三章功和能 ................................................... 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三、人船模型................................................. 四、爆炸反冲模型 ............................................. 第四章力学综合................................................. 一、解题模型: ............................................... 二、滑轮模型................................................. 三、渡河模型................................................. 第五章电路...................................................... 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二、交变电流................................................. 第六章电磁场 ................................................... 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三、回旋加速模型 ............................................. 四、磁偏转模型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α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 X=0,∑F Y=0 。 对于刚体而言,平衡意味着,没有平动加速度即α=0,也没有转动加速度即β=0(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 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 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F 1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总结(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考物理模型

目录 第一章运动和力 (1) 一、追及、相遇模型 (1)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3) 三、斜面模型 (6) 四、挂件模型 (10) 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17) 第二章圆周运动 (19)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19) 二、行星模型 (21) 第三章功和能 (1) 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5) 三、人船模型 (8) 四、爆炸反冲模型 (11) 第四章力学综合 (13) 一、解题模型: (13) 二、滑轮模型 (18) 三、渡河模型 (21) 第五章电路 (1) 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1) 二、交变电流 (6) 第六章电磁场 (1) 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7) 三、回旋加速模型 (9)

四、磁偏转模型 .......................................................................................

一、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讲解: 1.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 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21v v -、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运动。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 即:d v v a ad v v 2)(2)(02 212 21-= -=--,,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 v v a 2)(2 21-≥ 2.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

高中物理40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知的高中物理40个解题模型 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 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 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 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25、传送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26、追及相遇模型:运动规律,临界问题,时间位移关系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 27、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28、斜面模型: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牛顿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29、“绳子、弹簧、轻杆”三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30、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3、抛体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31、“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32、“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33、“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34、“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35、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36、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37、“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 38、“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39、“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40、“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所有公式大全(最全整理)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f= μN (2) 静摩擦力:大小范围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浮力、密度 浮力F 浮= ρ液gV 排 ;密度ρ=m V 压强、液体压强 压强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G m m r =?12 2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2 2 24()()()+=+=+ωπ b 、近地卫星mg = G Mm R 2(黄金代换);地球赤道上G 2 R Mm -N=mR ω2 不从心 同步卫星G 2 r Mm =mr ω2 c. 第一宇宙速度mg = m V R 2 V= gR GM R =/ d. 行星密度 ρ= 2 3GT π(T 为近地卫星的周期) V 球= 3 3 4R π S 球=4πR 2 e. 双星系统 G m m r 122 =m 1R 1ω2=m 2R 2ω2 (R 1+R 2=r)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 22tan α 力矩 M FL =(不要求)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F=o 或∑F x =o ∑F y =o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 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简洁版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2、滑动摩擦力: f = N 3、万有引力 F =G 221r m m ( G 为万有引力 常量:G = ×10-11 N·m 2 / kg 2 ) 4、 牛顿第二定律: F ma =合 5、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⑴v t =v 0+at , ⑵s=v 0t+at 2 /2 推论:⑴v t 2 -v 02 =2as ⑵0/22 t t v v s v v t +== = ⑶△s=aT 2 6、匀速圆周运动 v =2πr T =ωr =2πrf a =2v r =r ω2 =r 4π2 T 2 7.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 8、开普勒第三定律2 3T k r = 9、星球表面(附近)认为2 GMm mg R =, 可得:①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2GM g R = ②常用代换: 2 GM gR = 10、恒力做功 : W = Fs cosα 11、动能定理: W 合= E k 12、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 1 + 222212 121mv mgh mv += 或P K E E ?=-? 13、功率: P = W t P = F v 14、摩擦生热 Q f S =?相对 15、物体的动量 P=mv 16、动量守恒定律 11v m +m 2v 2 = m 1v 1’ +m 2v 2 ’ 或p 1 = - p 2 或p 1 +p 2=0 弹性碰撞结论: '12122 112 ()2m m v m v v m m -+= +; ' 21211212()2m m v m v v m m -+=+; ①、若m 1=m 2,则v 1′=v 2,v 2′=v 1, 即质量相等速度互换; ②、若10v ≠,20v =, 则' 121112()m m v v m m -= +,' 11212 2m v v m m =+ 二、电磁学 1、库仑力:2 2 1r q q k F = (静电力常量k = ×109 N·m 2 / c 2 ) 2、电场力:F = q E 3、电场强度: 定义式: q F E = 单位: N / C 点电荷场强2Q E k r =匀强电场场强d U E = 4、电势差q W U = U AB = φA -φB 5、电场力做功W AB = q U AB 6、电容器的电容 Q C U =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4S C kd επ= 7、电流的定义:I = Q t 微观式:I =nesv 8、电阻定律:l R S ρ= 电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和温度有关,单位:Ω·m 9、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I U R = 2GMm r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