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作者:————————————————————————————————日期: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

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 可将3个Na +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 +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 +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 +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 +和膜外高Na +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 +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 +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 2、CO 2、N 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

Na +、K +、Ca 2+、Cl -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 +-K +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 +-Ca

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

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

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

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 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

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

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7.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导中的意义的什么?

答:含义:①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②动作电位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度衰减。因在传导途径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

意义:由于“全或无”现象存在,神经纤维在传导

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表示。 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

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

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

加了。

9.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

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 +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 +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 +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

电位,它们主要是K +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 泵的作用。

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 10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

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T 管膜传播,同时激活L-型钙通道; ②激活的L 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 ③肌质网中的Ca 2+转运到肌浆内,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 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 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

化学-电”的过程; 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6.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

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类。

区别:①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快Na +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

极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慢Ca 2+通道开

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

化速率较慢。 ②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细胞。

③对于自律细胞来说,慢反应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快反应细胞。

17.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出现代偿间歇? 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8.什么是正常、潜在、异位起搏点? 答:(1)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2)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3)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21.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映。 (2)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动脉血压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响。 2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形成: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23.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4.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 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EF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液的生成平衡 2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 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26.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

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

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 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

用。

27.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

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 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8.在实验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当窦内压降低,

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

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

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29.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 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

30.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

状态。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31.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 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

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3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区别?

答: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

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因此,肺泡通气量相比肺通气量而言,排除了未参

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通气量,能真正表明有效的气体交换量。

33.什么是生理无效腔?当无效腔显著增大时对呼吸有何

影响?为什么?

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无效腔增大,可导致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的通气量减少,肺泡通气量减少,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减少,使肺泡内气体更新率降低,不利于肺换气,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35.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

功能的意义有何不同? 答(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但对于个体有较大的差异,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状况; 用力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通畅程度。 (2)肺泡通气量与肺通气量相比,计算时排除了未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通气量,更能表明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 38.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通气/血流 比值上升或下降都能使换气效率下降? 答:①呼吸膜的厚度;②呼吸膜的面积;③通气/血流 比值 原因:(1)如果V A /Q 上升,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 (2)如果V A /Q 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 39.试述血中二氧化碳、缺氧、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答:(1)CO 2:CO 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当PCO 2降到很低水平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吸入CO 2增加时,PO 2也随之升高,动脉血PCO 2也升高,因而呼吸加快、加深;当PCO 2超过一定限度后,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途径:①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缺氧:PO 2降低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途径: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3)H +:动脉血液H +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当H +浓度下降时,呼吸受抑制。 途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41.胃排空受哪些因素的控制?正常时为什么其能与小肠的消化相适应? 答:胃的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①胃内的实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排空; ②促胃液素也可促进胃运动而使排空加快。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①肠—胃反射。进入小肠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及食糜本身的体积,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而抑制胃的运动; ②胃肠激素: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的运动,从而延缓胃的排空。 因为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所以与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 42.何谓胃肠激素?其作用方式和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作用方式: ①多数胃肠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经血液循环途径而起作用; ②有些则通过旁分泌(生长抑素)、神经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娃皮素、P 物质)而产生效应; ③有些(胃泌素、胰多肽)可直接分泌如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叫腔分泌 ; ④还有些分泌到细胞外,扩散到细胞间隙,再反过来作用于本身,叫自分泌。 生理作用:调节消化器官的功能 ①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②营养作用; ③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

促进Ca 2+和Fe 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 3-一

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

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 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47.简述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答:(1)无机成分:

①水;

②HCO 3-和Cl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

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2)有机成分:

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效率高,速度快;

②蛋白质水解酶:水解蛋白质;

③脂类水解酶:水解脂类物质。

48.糖、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吸收的?

答:(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进过消化产生的单糖,可以主动转运的

形式吸收(果糖除外)。Na +和钠泵对单糖的吸收是必需的。

(2)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须在肠道中分解

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多数氨基酸与Na +的转运偶

联;少数则不依赖Na +,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

(3)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49.试述抗利尿激素ADH 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

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ADH 分泌的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②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 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ADH 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

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ADH 释放。 ③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II 、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啡)、乙醇都可以改变ADH 的分泌状

况。

50.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生理作用:增加K +排泄和增加Na +、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

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②高血K +、低血Na +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③心房利尿肽ANP 可以抑制其分泌;

④抗利尿激素ADH 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51.糖尿病人为何多尿?

答:这是由于渗透性利尿的原因所致的。

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近端小管

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阻碍了

水和Na +的重吸收,小管液中较多的Na +又通过渗透作用保

留了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 排出量增多,所以

糖尿病患者不仅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 52.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

水后尿量的变化?

答:正常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约30分钟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逐渐减少,钙过程称为水利尿。原因是由于

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增加,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增加。

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

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所以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导致的水

利尿现象。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

53.静脉注射50%葡萄糖和大量出汗对尿量有何影响? 答: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对尿量影响不大。

大量出汗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血管升压

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55.突触前、后抑制有哪些区别?比较 答: 特征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结构 轴突—轴突、轴突—胞体

轴突—胞体 突触前接受的递质抑制性 兴奋性

前膜释放的递质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后膜电位变化 去极化(EPSP )超极化(IPSP )突触后神经元 EPSP 不产生AP ,现为抑制 IPSP 不产生AP ,表现为抑制 58.何谓突触前抑制?其产生原理? 答: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 产生原理:

兴奋性神经元A 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C 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 又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

构成轴突—轴突突触。B 释放的递质使A 去极化,从而使A 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末梢释放

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C 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 减小,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60.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点?

答: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 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

6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试结合离子说解释其产生的机理?

答:突触后抑制都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 而引起。

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Cl -、K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出现超极化现象,表现为抑制。 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的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

62.何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结构机能特点有哪些?

答: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投射纤维在大脑皮层,

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63.内脏痛有何特点?牵涉痛怎样产生? 答:特点:①定位不准确;

②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③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

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

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

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产生: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

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有关。中枢有时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

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

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66.什么是牵张反射?简述其产生机理?

答: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

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产生机理: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牵拉

而兴奋时,经I α、II 传入纤维到脊髓,使脊髓前角

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传出,使受牵拉的肌

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肌肉受到损伤。

68.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点、关系、及条件反射的意义?

答:相同点:都是一种反射活动。

不同点:①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而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②非条件反射是形式较固定和较低级的反射活动,通过皮下各种中枢即可形成。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通过大脑皮层形成;

③非条件反射数量有限,较固定。条件反射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消退; 关系:①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②条件反射则可控制非条件反射的活动。 条件反射的意义:可不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并可大大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预见性。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

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 ,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 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 抗原和B 抗原

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 血型:A 型、B 型、AB 型、O 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 系统血

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1.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答:通常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因素:①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增强,增量代谢增强; ②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能量代谢增强;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④环境温度: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时能量代谢率增强。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

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应激 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 ,结果使血中ACTH 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 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 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中医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 2、【参考答案】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论述题: 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

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简答题: 1.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3.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 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 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 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 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 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 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 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 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 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 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

一、X型题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 A.肝 B.胃 C.脾 D.肺 E.心 二、填空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2.精气乃气中之_______,是生命产生的__________。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7.六淫中,________每多挟湿,_______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________,痛处_______,拒按,多夜间益甚。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理功能。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 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A.IL-6受体、IL-2受体 B.IL-2受体、IL-4受体 C.IFN-α受体、IFN-γ受体 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 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 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13.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D ) 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汇总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 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 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 沐),身有疡则(2 浴)。 4 、首创“ 麻沸散” 的是(1 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 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 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 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 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 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 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 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4、热因热用:用热药、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但其实质热症为其假象,又称假热,故治疗护宜取 温热。 5、同病异护: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6、三因制宜:是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