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陈先达课后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陈先达课后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陈先达课后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陈先达课后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⑴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⑵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答: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齐了开创和决定作用,他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实践论》、《矛盾论》是理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

其意义在于: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⑷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的来源是物质。意识的任何反应,即使是虚假的主观映像,归根到底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本身的存在形态是主观的,意识因人而异的差别性是主观的,意识的创造性是主观的。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答: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所体现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章

1.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地位和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分化和统一;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形成并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即社会性。实践发展了人的社会需要、构建了人的社会关系、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社会。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通过实践,人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如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物化为客观实在,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

3.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主体和客体又体现为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

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4.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

答: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答: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则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的扬弃)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方面,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没有事物存在也就没有过程;另一方面,没有事物的消失即变成非存在,也就没有过程,过程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2.如何理解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以及把握这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答: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及其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其次,现象多变易逝,而本质相对稳定;再次,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和统一,产生了科学认识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者的对立统一是客观辩证法,把这种辩证法运用于人的认识过程,就要求人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去空谈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本质上,而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3.如何理解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以及把握这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答: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第二,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第三,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所以我们要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并以此为根据规定我们的目的和计划,使我们的行动具有高度自觉性,同时,要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能否抓住机遇,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科学研究要探究必然性,也要重视偶然性,从偶然性中深入到必然性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防止把一切都看作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和把一切看成偶然的非决定论观点)。

4.如何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怎样才能实现从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答: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要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首先要从客观根据和条件上对可能向现实转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要从主观条件上对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进行目的、手段、结果与反馈的分析;再次,既要注意转化的客观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章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起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体现本质,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作用是质变。

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即共时态无处不在、历时态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在:其一,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是不同事物中独自具有的东西;其二,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影响并制约着共性;其三,在一定条件下,共性与个性相互转化。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4.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答:否定之否定过程内含着三个环节、两度否定,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其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历史的进步是确定不移的必然趋势。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有暂时的停滞、局部的倒退等等曲折,但它的基本趋势是进步的。(如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质上相比,其前进性、上升性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原理,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生硬地把它套在客观事物上,而是要把它当作科学的认识方法,研究事物的特殊的否定方式和具体的发展形态。)

第六章

1.如何理解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同时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又是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人的认识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需要基于这种认识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能动性与反映性不是人的认识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一起。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

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它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总是交织在一起,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化,这才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一定实践、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不断变化中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客观超主观,犯保守主义;主观超客观,犯冒险主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就真理的本性而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唯一能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这就是社会实践;就实践的特点而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4.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方法?

答: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在思维中辩证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实现思维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并且使这种过渡达到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它的意义就在于使思维的辩证本性在概念的矛盾推演中逐渐展开和逐渐深入,从而使人们达到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其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其价值的体现,同时,辩证思维方法还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产生的方法论前提。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包括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当然也就谈不上改造世界。因为,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1.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价值不是实体,不能仅仅归结为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主体的兴趣、欲望和情感。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两大根据,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价值的客观前提表现在: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客体所具有的成分、结构和属性;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和方式总是受到社会实践与历史条件的制约;同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主体需要。价值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在价值关系中,物趋近于人;主体的创造性;具有时效性;具有相对性、相关性(同一事物或客体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2.如何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答: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人们自己创造和贡献出来的,而且贡献要大于索取,社会才能发展,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个人的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3.如何理解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包括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三方面内容。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理想、信念等,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引导个人的价值观,塑造并凝聚社会成员。

4.如何理解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答:一个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必须建设一个同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促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社会的价值需

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在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起着主导、统领和整合作用,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而且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加深刻的影响。总之,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独特的精神实质,构成了该社会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适合民族特性,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

第八章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即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也不是纯粹的外部自然力,而是人的实践能力。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是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首要因素。(也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答:国家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社会生活的管理部门形成于同一个过程,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的职能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国际交往职能,即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

4.试述文化的社会作用,并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答: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教化功能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九章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凡是在性质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和发展方向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否则就意味着这种上层建筑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能形成正面效应,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绝不会让这种不适合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的。

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自觉地把握这两个规律,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3.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再次,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答: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

量”。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特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

5.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章

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答: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是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的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一定的可能性空间的形成是选择活动的前提,主体的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选择活动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统一,目的的实现是以规律性为依据的。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劳动;二是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马克思指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

3.如何理解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答: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和自由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必然是客观规律,是外在的约束,对人类主观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种“不自由”。而自由是人类对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是主观的自我意志,是主观的“随心所欲”;同时,必然与自由又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相对于自由而言的,是人类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没有人类的主观理解力,就无所谓必然。而自由也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违背必然的所谓“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动。这种盲动,由于违反了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而最终是不自由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在必然中自由行动。这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也必须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而得到。要认识自然,认识必然,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的途径获得,除此别无他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真理,发现规律,不断逼近真理,逼近规律,也不断掌握真理,掌握规律。这就是认识必然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4.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答:其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能否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便成为马克思主义评价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准之一。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断,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回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什么时候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事业就胜利、发达;反之,则遭受挫折;其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最高衡量标准说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必然促进而且要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我国“人口众多”这个经济建设的负担变成优势;也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如何理解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

答:正因为时间以人的活动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自由时间的增多,必然是人的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与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相关,对个人来说,自由时间的扩大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舞台,舞台越大,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人类而言,整个人类的发展无非是对自由时间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才有整个社会的更大进步,才有人类的更大发展。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20200124234341)

《工程力学》复习资料 1.画出(各部分)的受力图 (1)(2) (3) 2.力F作用在边长为L正立方体的对角线上。设Oxy平面与立方体的底面ABCD 相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为h,试求力F对O点的矩的矢量表达式。

解:依题意可得: cos cos F F x sin cos F F y sin F F z 其中3 3sin 3 6cos 45 点坐标为: h l l ,,则 3 ) ()(33 33 33 3j i h l F k F j F i F F M 3.如图所示力系由 F 1,F 2,F 3,F 4和F 5组成,其作 用线分别沿六面体棱边。已知:的F 1=F 3=F 4=F 5=5kN, F 2=10 kN ,OA=OC/2=1.2m 。试求力 系的简化结果。 解:各力向O 点简化 0.0.0 .523143C O F A O F M C B F A O F M C O F C O F M Z Y X 即主矩的三个分量 kN F F Rx 55 kN F F Ry 102kN F F F F RZ 54 3 1 即主矢量为: k j i 5105合力的作用线方程 Z y X 24.多跨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 ,L=2m 。试求A 、B 、D 处的约束力。

取CD 段0 ci M 0 212 ql l F D 解得 kN F D 5取整体来研究,0iy F 0 2D B Ay F l q F F 0ix F 0 Ax F 0 iA M 0 32l F l ql l F D B 联合以上各式,解得 kN F F Ay A 10kN F B 255.多跨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 ,L=2m ,ψ=30°。试求A 、C 处的约束力。(5+5=10分) 取BC 段0iy F 0 cos 2C B F l q F 0ix F 0 sin C Bx F F 0 ic M 0 22l l q l F By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 1、唯心主义得两种基本形式就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得唯心主义与不彻底得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得唯心主义与历史观上得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得某种具体实物瞧作就是世界得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就是b a、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得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得意义得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得根本分歧就是d a、肯定世界得统一性还就是否认世界得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就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就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就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就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得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得普遍状态 6、时间与空间就是c a、物质得唯一特性 b、物质得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得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得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得实质就是d a、事物数量得增加b、事物得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得变化d、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 8、在生活与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得原理b、量与质相统一得原理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得原理 d、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得原理 9、有得哲学家认为,世界上得一切现象都就是有原因得,因而一切都就是必然得,偶然性就是不存在得。这 就 是 一 种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工程力学 课后习题答案

4-1 试求题4-1图所示各梁支座的约束力。设力的单位为kN ,力偶矩的单位为kN ?m ,长度 单位为m ,分布载荷集度为kN/m 。(提示:计算非均布载荷的投影和与力矩和时需应用积分)。 解: (b):(1) 整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40 0.4 kN x Ax Ax F F F =-+==∑ ()0: 20.80.5 1.60.40.720 0.26 kN A B B M F F F =-?+?+?+?==∑ 0: 20.50 1.24 kN y Ay B Ay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A B C D 0.8 0.8 0.4 0.5 0.4 0.7 2 (b) A B C 1 2 q =2 (c) M=3 30o A B C D 0.8 0.8 0.8 20 0.8 M =8 q =20 (e) A B C D 0.8 0.8 0.4 0.5 0.4 0.7 2 F B F Ax F A y y x

(c):(1) 研究AB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2 ()0: 3320 0.33 kN B Ay Ay M F F dx x F =-?-+??==∑? 2 0: 2cos300 4.24 kN o y Ay B B F F dx F F =-?+==∑? 0: sin300 2.12 kN o x Ax B Ax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e):(1) 研究C ABD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x Ax F F ==∑ 0.8 ()0: 208 1.620 2.40 21 kN A B B M F dx x F F =??++?-?==∑? 0.8 0: 20200 15 kN y Ay B Ay F dx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4-16 由AC 和CD 构成的复合梁通过铰链C 连接,它的支承和受力如题4-16图所示。已知 均布载荷集度q =10 kN/m ,力偶M =40 kN ?m ,a =2 m ,不计梁重,试求支座A 、B 、D 的约束力和铰链C 所受的力。 A B C 1 2 q =2 M=3 30o F B F Ax F A y y x dx 2?dx x A B C D 0.8 0.8 0.8 20 0.8 M =8 q =20 F B F Ax F A y y x 20?dx x dx A B C D a M q a 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社会统计学习题和答案--相关与回归分析报告

第十二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与对称关系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 双变量交互分类(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PRE )·λ系数与τ系数 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同序对、异序对和同分对·Gamma 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τa 系数、τb 与τc 系数)·萨默斯系数(d 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ρ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 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 性质·相关指数R 第六节 曲线相关与回归 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函数·实例分析(二次曲线指数曲线) 一、填空 1.对于表现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关系来说,自变量一般都是确定性变量,依变量则一般是( 随机性 )变量。 2.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不知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全部误差E 1,减去知道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联系误差E 2,再将其化为比例来度量,这就是( 削减误差比例 )。 3.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在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作出以下两个假定:(1)实际观察值Y 围绕每个估计值c Y 是服从( );(2)分布中围绕每个可能的c Y 值的( )是相同的。 4.在数量上表现为现象依存关系的两个变量,通常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作为( 变化根据 )的变量,因变量是随( 自变量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变量。 5.根据资料,分析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其表现形式或类型如何,并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变化的议案关系进行测定,即建立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回归方程 ),并据以进行估计和预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又称为( 回归分析 )。 6.积差系数r 是( 协方差 )与X 和Y 的标准差的乘积之比。 二、单项选择 1.当x 按一定数额增加时,y 也近似地按一定数额随之增加,那么可以说x 与y 之间 存在( A )关系。 A 直线正相关 B 直线负相关 C 曲线正相关 D 曲线负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下列习题中,未画出重力的各物体的自重不计,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 1.1 试画出下列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的受力图。 解:如图 (g) (j) P (a) (e) (f) W W F F A B F D F B F A F A T F B A 1.2画出下列各物体系统中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以及物体系统整体受力图。 解:如图 F B B (b)

(c) C (d) C F D (e) A F D (f) F D (g) (h) EO B O E F O (i)

(j) B Y F B X B F X E (k) 1.3铰链支架由两根杆AB、CD和滑轮、绳索等组成,如题1.3图所示。在定滑轮上吊有重为W的物体H。试分别画出定滑轮、杆CD、杆AB和整个支架的受力图。 解:如图 ' D 1.4题1.4图示齿轮传动系统,O1为主动轮,旋转 方向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两齿轮的受力图。 解: 1 o x F 2o x F 2o y F o y F F F' 1.5结构如题1.5图所示,试画出各个部分的受力图。

解: 第二章 汇交力系 2.1 在刚体的A 点作用有四个平面汇交力。其中F 1=2kN ,F 2=3kN ,F 3=lkN , F 4=2.5kN ,方向如题2.1图所示。用解析法求该力系的合成结果。 解 0 00 1 42 3c o s 30c o s 45c o s 60 c o s 45 1.29 Rx F X F F F F KN = =+- -=∑ 00001423sin30cos45sin60cos45 2.54Ry F Y F F F F KN ==-+-=∑ 2.85R F KN == 0(,)tan 63.07Ry R Rx F F X arc F ∠== 2.2 题2.2图所示固定环受三条绳的作用,已知F 1=1kN ,F 2=2kN ,F 3=l.5kN 。求该力系的合成结果。 解:2.2图示可简化为如右图所示 23cos60 2.75Rx F X F F KN ==+=∑ 013sin600.3Ry F Y F F KN ==-=-∑ 2.77R F KN == 0(,)tan 6.2Ry R Rx F F X arc F ∠==- 2.3 力系如题2.3图所示。已知:F 1=100N ,F 2=50N ,F 3=50N ,求力系的合力。 解:2.3图示可简化为如右图所示 080 arctan 5360 BAC θ∠=== 32cos 80Rx F X F F KN θ==-=∑ 12sin 140Ry F Y F F KN θ==+=∑ 161.25R F KN == ( ,)tan 60.25Ry R Rx F F X arc F ∠= = 2.4 球重为W =100N ,悬挂于绳上,并与光滑墙相接触,如题2.4 图所示。已知30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 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 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 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 A.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C.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D.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机考复习题

9、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D】 1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C】 20、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答案:A】 25、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科学主义 D、历史主义 【答案:B】 2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答案:B】 36、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39、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答案:D】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答案:B】 4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案:A】 4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答案:B】 4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答案:C】 46、承认相对静止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 【答案:A】 47、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答案:B】 4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A】 51、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品质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数量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正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负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数量指标;单位成本属于质量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二、判断题 1、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淡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旺季。(×;答案提示: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旺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淡季。 ) 2、工业产值属于离散变量;设备数量属于连续变量。(×;答案提示:工业产值属于连续变量;设备数量属于离散变量) 3、中位数与众数不容易受到原始数据中极值的影响。(√;) 4、有意识地选择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调查居民消费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典型调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4-1 试求题4-1图所示各梁支座的约束力。设力 的单位为kN ,力偶矩的单位为kN m ,长度 单位为m ,分布载荷集度为kN/m 。(提示: 计算非均布载荷的投影和与力矩和时需应用积分)。 A B C D 0.8 0.8 0.4 0 00.7 2 ( A B C 1 2 q ( M= 30o A B C D 0.8 0.8 0.8 2 0.8 M = q =(

解: (b):(1) 整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 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40 0.4 kN x Ax Ax F F F =-+==∑ ()0: 20.80.5 1.60.40.720 0.26 kN A B B M F F F =-?+?+?+?==∑ 0: 20.50 1.24 kN y Ay B Ay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c):(1) 研究AB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 面任意力系); A B C 1 2 q M= 30o F F A F A y x d 2?x A B C D 0.8 0.8 0.4 00 0.7 2 F F A F A y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2 0()0: 3320 0.33 kN B Ay Ay M F F dx x F =-?-+??==∑? 2 0: 2cos300 4.24 kN o y Ay B B F F dx F F =-?+==∑? 0: sin 300 2.12 kN o x Ax B Ax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e):(1) 研究C ABD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x Ax F F ==∑ 0.8 ()0: 208 1.620 2.40 21 kN A B B M F dx x F F =??++?-?==∑? 0.8 0: 20200 15 kN y Ay B Ay F dx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A B C D 0.8 0.8 0.8 20.8 M = q =F F A F A y x 20 x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 1、人类解放就是(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2、人民群众的主体(D )。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 .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技术社会形态是(A )。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4、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 )。 A.夸克禁闭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 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导地位 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C)。 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 7、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 )。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8、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B )。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10、暴力革命是(B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11、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A )。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3、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D )。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 14、或然率是指(.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16、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17、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 含义(C )。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 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C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8、劳动对象是指(C )。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1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解放思想体现着(B )。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1、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2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24、生产力的含义是指(C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26、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 D )。 A.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7、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8、社会革命(D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2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1

社会统计学习题和答案--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十二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与对称关系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 双变量交互分类(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PRE)·λ系数与τ系数 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同序对、异序对与同分对·Gamma 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τa 系数、τb 与τc 系数)·萨默斯系数(d 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ρ相关)·肯德尔与谐系数 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表与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与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 性质·相关指数R 第六节 曲线相关与回归 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函数·实例分析(二次曲线指数曲线) 一、填空 1.对于表现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关系来说,自变量一般都就是确定性变量,依变量则一般就是( 随机性 )变量。 2.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不知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全部误差E 1,减去知道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联系误差E 2,再将其化为比例来度量,这就就是( 削减误差比例 )。 3.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在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作出以下两个假定:(1)实际观察值Y 围绕每个估计值c Y 就是服从( );(2)分布中围绕每个可能的c Y 值的( )就是相同的。 4.在数量上表现为现象依存关系的两个变量,通常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就是作为( 变化根据 )的变量,因变量就是随( 自变量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变量。 5.根据资料,分析现象之间就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其表现形式或类型如何,并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变化的议案关系进行测定,即建立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回归方程 ),并据以进行估计与预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又称为( 回归分析 )。 6.积差系数r 就是( 协方差 )与X 与Y 的标准差的乘积之比。 二、单项选择 1.当x 按一定数额增加时,y 也近似地按一定数额随之增加,那么可以说x 与y 之间 存在( A )关系。 A 直线正相关 B 直线负相关 C 曲线正相关 D 曲线负相关 2.评价直线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当r 在0、5~0、8之间时,表示( C )。 A 无相关 B 低度相关 C 中等相关 D 高度相关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辅相成,又各有特点,下面正确的描述有( D )。 A 在相关分析中,相关的两变量都不就是随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