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知识点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经典整理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1)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2)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3)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4)创立了病原微生物的柯赫法则:一、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二、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三、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四、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答: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真菌、细菌)

答:

第二章

一:细菌的一般构造:

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1、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主要功能:1)固定细胞外星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敏感性。

(1)G+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答(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寒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

①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②其分子有肽(四肽尾和肽桥)和聚糖(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部分

组成。

③四肽尾: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并连在N-乙酰

胞壁酸上:L-Ala→D-Glu→L-Lys→D-Ala

④肽桥:为甘氨酸五肽,变化甚多,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

磷酸。分为两类:壁磷壁酸(是与肽聚糖,其含量会随培养基成分而改变);膜磷壁

酸(是跨越肽聚糖曾并与细胞膜相交)。

主要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②贮藏元素;

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当培养液中的感受态因子积累到一定浓度后,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

作用,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系统诱导一些感受态一特异蛋白质(competence specific

protein))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自溶而死亡;

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⑤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

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2)Gˉ细菌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

肽聚糖:其肽聚糖层埋藏在外膜脂多糖(LPS)层之内。

①四肽尾:其第三个氨基酸分子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

②没有特殊的肽桥,故前后两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怜,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周质空间:在Gˉ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其中存在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

2、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组成细胞膜的组要成分是磷脂,而膜式由两层磷脂分支整齐地对称排列而成的。在常温下,磷脂双分子层呈液态,其中嵌埋着许多具有运输功能、有时还存在运输通道的整合蛋白或内嵌蛋白,而在其外层有许多具有酶促作用的周边蛋白或膜外蛋白。

细胞膜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的重要场所;(4)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火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

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这层或管状的泡囊。

3、细胞质和内含物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80%,与真核生物明显不同的是,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

细胞内含物:是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包括贮藏物、磁小体、羧酶体)4、核区

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囊、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是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我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环状DNA分子。

附加体:能插入到染色体中,同染色体一起复制,也能从插入部位切下的部分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答:糖被(包括荚膜和黏液层)、鞭毛、菌毛和芽孢等。

(1)糖被的结构:

荚膜(capsule)

结构层次固定大荚膜(macrocapsule)

单个细胞表面微荚膜(microcapsule)

糖被结构松散粘液层(slime layer)

细胞群体表面菌胶团(zoogloea)

功能:

①保护作用,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及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

②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

③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保护细菌免受金属离子的毒害;

④表面吸附作用,如唾液链球菌引起龋齿;

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⑥堆积代谢废物。

(2)鞭毛的结构:

是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原核生物的鞭毛都有共同的构造,它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G+和Gˉ细菌的鞭毛构造稍有区别。

(1)G+细菌:鞭毛结构较简单,除其仅有S和M两环外,其他与Gˉ细菌一样。

(2)Gˉ细菌:基体由4个称作环的盘状物组成,最外层为L环,第三个是靠近周质空间的S环,它与M环合成S-M环。把鞭毛基体与鞭毛丝连在一起的合称S-M环,共同嵌埋在细胞膜上。把鞭毛基体与鞭毛丝连在一起的构造是钩形鞘或鞭毛钩,其上着生鞭毛丝。

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能使菌体趋向于有利条件而避开不利条件。

(3)菌毛的特点:

结构比鞭毛简单,无基体等构造、直接着生于细胞膜、不是运动器官。

功能:具有使菌体黏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4)芽孢的特点: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环境良好时可萌发、抗逆性最强、具有高度耐热性机制、具有突出的休眠能力、抗化学药物的能力。

功能:具有抗逆性的功能。

三、细菌的繁殖与菌落的特征

答:细菌中主要为裂殖,少数为芽殖。

1、繁殖(fission):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二分裂(binary fission):典型的是一种对称的二分裂方式,即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

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在少数细菌中还存在不等二分裂的繁殖方式。

2)三分裂(trinary fission):细胞进行一分为三的方式为三分裂。

3)复分裂(multiple fission):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细胞中具有端生单鞭毛称作蛭弧菌的小

型弧状细菌所具有的繁殖方式。在宿主体内生长时,会形成不规则的盘曲的长磁暴,然后细胞多处同时发生均等长度的分裂,形成多个弧形子细胞。

2、芽殖(budding):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母细胞相仿后互相分

离并独立生活得一种繁殖方式。凡是以这类方式繁殖的细菌,统称芽生细菌。

细菌的群体形态

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菌落(colony):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lawn):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表面上形成的连在一起的“大菌落”。

2、菌落的特征描述:大小、干湿度、颜色、形态、透明度、厚度、边缘。细菌的菌落,一般具有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性质。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对菌种的鉴定十分重要。

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细菌的形态会因细胞的特征、比重、运动能力和对

氧气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群体形态。

四、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机理

答:革兰氏染色的过程:(1)制片:培养物常规涂色、干燥和固定;(2)初染: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3)媒染:用碘溶液进行媒染,染料和细胞间结合得更牢;(4)脱色:用乙醇或丙酮进行冲洗脱色;(4)复染:用碱性染料番红进行复染。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G﹢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层次多和细胞壁间隙小而交联致密成网状,当遇脱色剂乙醇(95%)处理时,肽聚糖网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破坏细胞结构,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滞留在细胞壁内,使其保持紫色。而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95%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被酒精洗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持最初的紫色。

五、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区别与比较

以下主要是细胞壁的区别:

六、质粒的概念与特性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我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环状DNA分子。

特性:质量较小,不同的质粒分别含有使细菌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基因

七、放线菌的概念和形态特征(链霉菌、异形胞)

答: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有原核;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其鞭毛类型与细菌相同;放线菌噬菌体的形状与细菌的相似;最适生长pH相近,一般呈微碱性;DNA重组的方式与细菌的相同;核糖体同为70S;对溶菌酶敏感;凡细菌所敏感的抗生素,放线菌也同样敏感。由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基内菌丝:菌丝体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

孢子丝:是大部分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特化形成的菌丝体结构,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在原来的壁内再分泌一层壁,形成厚壁细胞。

八、支原体

答: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九、螺旋藻的蛋白含量

第三章

一、真菌的概念及特点

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具有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特征的微小生物。

真菌:是不含叶绿体,化能有机营养,具有真正的细菌核,含有线粒体以孢子进行繁殖,不运动的典型的真核微生物。

真菌是一类低等真核生物,其特点:

1. 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 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 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 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 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7.真菌喜欢在酸性条件下生长,细菌喜欢在碱性环境下生长

8.真菌在营养生长时不需要光,但大多数真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散射光

9.多数腐生,一些为专性寄生或兼性寄生

二、菌丝的特殊形态结构

霉菌菌体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hypha)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1、菌丝

(1)细胞形态:无隔膜菌丝、有隔膜菌丝

(2)菌丝种类:营养菌丝、气生菌丝

2、菌丝的特化

吸取养料:假根、吸器

特化营养菌丝附着:附着枝

休眠:菌核、菌索

菌丝体延伸:匍匐枝

简单:孢子囊、担子

特化气生菌丝(子实体)复杂:分生孢子器子囊果

(1)匍匐枝和假根:匍匐菌丝、假根(类似树根,吸收营养),功能是固着和吸收营养。(2)吸器:一些专性寄生真菌从菌丝上分化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用以吸收细胞内的营养

(3)附着胞:许多植物寄生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粘性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这一结构就是附着胞,附着胞上再形成纤细的针状感染菌丝,以侵入宿主的角质层而吸取营养。

(4)附着枝:若干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以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上,这种特殊的结构即附着枝。

(5)菌核: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由菌丝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其外层较坚硬、色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

(6)菌索:有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平等排列组成长条状似绳索,交“菌索”,有助于真菌的迅速运送物质和蔓延侵染的功能,在不适宜环境中呈休眠状态。

(7)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由气生菌丝特化而成)。

三、真菌与农业的关系(有利、有害)

四、蘑菇圈(综合题)

五、酵母菌的细胞壁结构

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1)化学组成:

三明治结构:分三层,外层为甘露糖,内层为葡聚糖,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芽痕周围有少许几丁质。

(2)用蜗牛消化酶水解细胞壁,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

六、有性孢子、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繁殖性小体。无性孢子有: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孢子: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繁殖小体。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七、同宗结和、异宗结合、准性生殖的概念

同宗结合:雌雄配子囊来自于同一个菌丝体,当两根菌丝靠近时,便生出雌雄配子囊,经接触后产生接合孢子。

异宗结合:是两种不同接合型的菌丝体相遇后形成的接合孢子。

准性生殖:是指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之间发生融合,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八、毛霉与根霉的区别,青霉与曲霉的区别

答:毛霉与根霉的区别:(1)相同点:○1同属于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2分布广泛;○3均可引起食物腐坏。

(2)不同点:○1毛霉的孢囊梗直接从菌丝长出,单生成分枝;根霉具有假根和匍匐菌丝,由假根向上长出直立不分枝的丛生孢囊梗。○2毛霉分解蛋白质能力强,常用于制作豆腐乳等;根霉分解淀粉能力强,常用于酿造业等。

青霉与曲霉的比较:(1)相同点:○1均为半知菌亚门;○2在自然界分布广泛;○3分解转化有机物能力强;○4发酵与酿造工业重要的菌种。

九、酵母菌的生活史

生活史:又称生命周期(Life cycle),指上一代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Ⅰ酵母菌单倍体和双倍体细胞均可能独立存在,有三种类型:

(1)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都可进行出芽繁殖。以酿酒酵母为例,一般是芽殖,营养体既能n,也可以2n存在,特定情况下有性繁殖。

(2)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营养体只以n存在八孢裂殖酵母为例,其特点:

①营养细胞n;②无性繁殖为裂殖;③2n不能独立生活,故较短

(3)营养体只能以双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不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子囊孢子发芽为n营养细胞→芽殖→接合,质配后立即核配,形成2n →芽殖→缺乏氮源时转变为n→子囊孢子释放

十、担子菌的锁状联合

锁状联合即:在担子菌中,两性器官多已退化,以菌丝结合的方式产生双核菌丝,在双核菌丝的两个核分裂之前可以产生钩状分支而形成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两个异质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章

一、病毒的概念与特征

答: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在宿主体内时呈感染态,依赖宿主代谢系统获取能量、合成蛋白质和复制核酸。

特征:①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②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

活动;③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④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⑤不耐热,55~60℃即可被杀死。

二、病毒的复制

答: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过程:

1)吸附

2)侵入

3)增殖

4)装配

5)裂解

三、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以适量的噬菌体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噬菌体吸附后,或高倍稀释噬菌体细胞培养物,或以抗噬菌体抗血清处理噬菌体—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噬菌斑),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噬菌体的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制出噬菌体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四、烈性与温和噬菌体的区别

答: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

四、包涵体、多分体、亚病毒、类病毒、嗜菌斑的概念

答:(1)包涵体: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产生,多位于细胞质内,少数在细胞核内,且多数由动物病毒引起的。

(2)多分体: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子里。由于遗传信息分开了,单独粒体不能侵染,必须同时侵染才能全部表达遗传特性。

(3)亚病毒: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侵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

(4)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并致病的不被包被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5)嗜菌斑: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连续重复感染使大量的细菌死亡,在培养细菌的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透明不长细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第五章

1、微生物的四种代谢类型、四种营养类型

答:四种代谢类型:

四种营养类型: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2、微生物与环境(温度、PH、光照、氧化还原、酸碱度等)

3.。。。培养基

4、培养基、灭菌、消毒的概念及灭菌的条件(干热、湿热的温度条件)

答:培养基:是指人工配置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基质。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于物体中的所有活微生物,永久性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最耐热的细菌芽孢。

消毒:指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达到防止传染病传播的目的。

干热灭菌的温度条件:160~180℃,2h

湿热灭菌的温度条件:

5、影响灭菌的因素

答:影响灭菌的因素:(1)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菌龄对高温的敏感性不同。营养体和病毒在50-65℃,10分钟杀死,孢子、芽胞最抗热,幼龄菌比老龄菌对热敏感。(2)微生物数量多少影响灭菌效果,数量越多,热死时间越长。

(3)培养基的成分与组分也会影响灭菌效果。蛋白质、糖或脂肪存在则提高抗热性,pH7附近抗热性最强,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灭菌时间长,不同盐类可能对灭菌产生不同影响。

6、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

答:高温灭菌对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1)pH值普遍下降(通常下降0.2);(2)产生混浊或形成沉淀(发生化学反应)(3)培养基颜色加深(褐变如产生氨基糖等);(4)体积和浓度有所变化:(5)营养成分被破坏;

第五章

1、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2、抗菌素、细菌素的概念及区别

3、抗菌素的作用机理

答:这是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抗菌作用的一类刺激产物。

(1)

4、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菌机理

答: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细胞内的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当敏感害虫吞食伴胞晶体后,先被虫体中肠内的碱性消化液分解为毒性肽,并特异性地结合在中肠上皮细胞的蛋白受体上,使细胞膜上产生一小孔,进而使中肠里的碱性内含物以及菌体、芽孢都进入血管,pH下降,幼虫全身瘫痪、细胞膨胀、很快使昆虫患败血症而死亡。

5、Bt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有哪些优点

6、毒蕈研究的意义

7、发酵的概念

答:发酵是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发酵是一种在厌氧条件下发生的、不具有以氧或无机物为电子受体的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的生物氧化过程。该发酵被称为生理学发酵,与工业上所称发酵完全不同。

工业上所说的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与合成代谢将某些原料物质转化为特定微生物产品的过程。如酵母菌、苏云金杆菌菌体生产,抗生素发酵、乙醇发酵及柠檬酸发酵等。

8、酵母菌酒精发酵的三种类型

答:发酵条件:(1) PH3.5~4.5 (2)厌氧

酵母酒精发酵

9、巴斯德效应

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

10、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概念、几个阶段、意义

答:概念: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合的液体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定时取样计算菌数,以菌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作图,该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阶段: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意义:

第六章

1、侵袭力的概念,与侵袭力有关的因素有哪些

2、微生物毒力增强与减弱的方法

3、免疫力的概念

4、抗原的概念、构成条件

答:抗原: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反应的物质。

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只有外源性的物质才具有免疫原性,产生免疫反应。

5、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答:抗原分子表面具有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是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部位。是决定抗原反应性能呈现高度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7、什么叫抗原抗体反应,有何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分两个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几秒至几分钟;可见反应阶段:反应

慢,数分钟至数小时。

第七章

1、质粒和转座子的概念

答:质粒:是一种独立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转座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

2、证明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3个)

答:(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噬菌体感染实验;(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3、基因的转化、转导(普通、局限性)、接合的概念

答: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染色体或质粒DNA)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是指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是指利用缺陷型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经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通性转导:是指通过完全缺陷型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性转导:是指通过某些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种,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在普通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细胞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导受体细胞中。

4、F基因的4种类型、杂交变化

5、什么是杂交育种、营养缺陷型

6准性生殖的概念,三种途径

准性生殖是指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间发生融合,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7、紫外线对微生物的诱变机制,光复和作用

8、艾姆斯实验

答:

第八章

1、土壤环境对微生物的作用、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的培养基

2、空气杀菌的一般方法

3、如何控制食品的变质

4、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菌根的特征,内生、外生、作用)

6、根瘤的形成过程

7、病毒治虫的优点

第九章

1、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第十章

1、菌株的概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微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 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原核类:三菌(蓝细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即蓝藻,所以有时也称一藻、二菌、三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形体小,比面积大。 吸收快,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性强,易变异。 》 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比较G+和G-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脂多糖组成 革兰氏染色法: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番红复染原理: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与胶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基本上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含量与胶联程度较低。层次也少,故其细胞壁较薄,壁上的空隙较大,再加上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洗脱后,细胞壁因脂质被溶解而孔隙更大,所以结晶紫-碘复合物极亦脱出细胞壁,乙醇脱色后的细胞成无色,经过番红复染,结果就呈现红色。 2细菌的菌落特征如何描述(提示:细菌菌落总的特征以及具有特殊结构时的菌落特征)细菌菌落湿润、粘稠、易挑起,质地均匀及菌落各部位颜色一致。 ~ 4 放线菌的菌丝类型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基内菌丝: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 气生菌丝:多核菌丝生成横隔进而分化形成孢子丝 孢子丝: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2 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可形成哪几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酵母菌:无性孢子包括掷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有子囊孢子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个体极小 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7、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1.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的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2.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分为三层:最外层脂多糖,中间层磷脂层,内层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8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1) 革兰氏染色与等电点的关系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2)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 8、藻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它分为几门? 根据藻类光合色素的种类、个体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将藻类分为10门:蓝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9、真菌包括那些微生物?它们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各起什么作用?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种伞菌。酵母菌既处理了废水,又可得到酵母菌体蛋白,用作饲料。还可以用酵母菌监测重金属。美军在对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的霉菌还可以处理含硝基化合物的废水。真菌在处理有机废水可以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菌丝体,这样既处理了废水和固体废物,还获得了食用菌。 10、酵母菌有哪些细胞结构?有几种类型的酵母菌?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酵母菌有发酵型和氧化型两种。 11、霉菌有几种菌丝?如何区别霉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整个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放线菌菌落:是由一个孢子或一段营养菌丝生长繁殖出许多菌丝,并相互缠绕而成的,有的呈戎状或密实干燥多皱,整个菌落像嵌入培养基中,不易被挑取。霉菌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用接种环很容易挑取。 12、什么叫定向培育和驯化? 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驯化是经过长时间地定向培养后,微生物改变了原来对营养、温度、PH 等要求,产生了适应酶,利用各营养,改变了代谢途径。 13、什么叫水体自净?可根据那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水体自净。1、P\H 指数,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14、水体污染指标有哪几种?污化系统分为那几“带”?各“带”有什么特征?1.BIP 指数2.细菌菌落总数3.总大肠菌群 多污带:位于排污口之后的区段,水呈暗灰色,很浑浊,含有大量有机物,BOD 高,溶解氧极低,为厌氧状态。 α-中污带:在多污带下游,水为灰色,溶解氧少,为半厌氧状态,有机物减少,BOD 下降,水面上有泡沫和浮泥,有氨、氨基酸及H2S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多。 β-中污带:在α-中污带之后,有机物较少,BOD 和悬浮物含量低,溶解氧浓度升高,NH3和H2S 分别氧化为NO3-和SO42-,两者含量均减少。 寡污带:在β-中污带之后,标志着河流自净作用完成,有机物全部无机化,BOD 和悬浮物含量极低,H2S 消失细菌极少,水的浑浊度低,溶解氧恢复到正常含量。 15、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几种? 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中发生水华,使海洋中发生赤潮,叫富营养化。观察蓝细菌和藻类等指示生物、测定生物的现存量、测定原初生产力、测定透明度和测定氮和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16、什么叫活性污泥?它有哪些组成和性质? 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由各种微生微、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和各种有机无机的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绒粒.即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由外到内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其中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17、叙述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机理?1.在氧化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的絮凝性微生物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2.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直接被细菌吸收,在细菌体内氧化分解,其中间代谢产物被另一群细菌吸收,进而无机化。3.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和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及游离细菌。 42、叙述氧化塘和氧化沟处理污水的机制 氧化塘和氧化沟一般用于三级深度处理,用以处理生活污水和富含氮、磷的工业废水。有机污水流入氧化塘,其中的细菌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H2O 、CO2、NH3、NO3-、PO43、SO42-。细 菌利用自身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的NH3和环境中的营养物合成细胞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藻类利用H2O 和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再吸收NH3和SO42-合成蛋白质,吸收PO43-合成核酸,并繁殖新藻体。 43、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水处理过程中有哪些作用。菌胶团的作用: 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 1、指示作用 2、净化作用 3、促进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 44、叙述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的作用机制 生物膜在滤池中是分层的,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吸附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生物膜生物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进行氧化分解,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上层生物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吞食。通过以上微生物化学和吞食作用,污水得到净化。 45、什么叫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哪些? 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为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经常出现的有诺卡氏菌属、浮游球衣菌、微丝菌属、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 46、促使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温度 2、溶解氧 3、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 4、有机物浓度 47、为什么丝状细菌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能优势生长? 因为几乎所有的丝状细菌都能吸收可溶性有机物,尤其是低分子的糖类和有机酸。在运行过程中,有机物因缺氧不能降解彻底,积累大量有机酸,为丝状细菌创造营养条件,使丝状细菌优势生长。 48、如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1、控制溶解氧 2、控制有机负荷 3、改革工艺 49、污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 在水体中氮、磷量过多,危害极大,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有的蓝细菌产生毒素,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由于它们的死亡、腐败,引起水体缺氧,使水源水质恶化。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50、微生物脱氮工艺有哪些? A|O 、A2\O 、A2\O2、SBR 等 51、叙述污水脱氮原理? 脱氮是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 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 (经反亚硝化)和NO3--N (将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 52、什么叫捷径反硝化?何谓短程硝化-反硝化?在生产中它有何意义? 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优势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 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 还原为N2的过程。捷径反硝化不仅可缩短曝气时间,减少能耗,还节省碳源,从总体上节省运行费用。 Q10:温度每升高10度酶促反应速率相应升高的因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微生物讲义整理打印资料全

微生物培训主要三点: 一、微生物是什么?(包括微生物的学科发展、微生物定义、特点等。以及详细介绍细菌,霉菌,酵母菌这三大类菌。还有点细菌的增殖原因。) 二、为什么要控制微生物?(有什么危害) 食品变质以及各种菌引起的疾病。 三、怎么抑制微生物?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源(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抑制方法介绍,详细介绍杀菌方法:加热、药剂 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 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micro“小”,bios“生命”,logy“研究”——研究那些小得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活生物体。 我们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1.公元前二千多年夏禹时代,就有酿酒的记载,酿酒的

记载,酿酒就必须有酵母菌参与。 2.2.十七世纪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细菌)。 2.3.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德,发现发酵和腐败是微生物的作用结果,为了防止酒类变质,他创造加温处理方法“巴氏消毒法”。 2.4.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微生物的研究日益深入。 微生物的定义 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2.1 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2. 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种类比例明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生产) 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 源包括CO2、 NaHCO3 N2、NH3、NO3-、NH 4 + 4.培养基还需满足 菌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包 (酒精、氯气、石炭酸) 7.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包括: 。③ 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然 。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 10.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 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 12. 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 ~10s 13.4 ℃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能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等。

4. 5.原理是: 当样品的稀 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7. 8.用具和药品, 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 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潮湿、pH ≈7的土壤中取样。 104、 105、 106般选用 103、104、 105102、103 、 10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 ℃ 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每隔 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 代表稀释倍数) 14. 后,如果PH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它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

微生物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矿物质、生长因子、五种。 2.要使玻璃器皿达到无菌状态,一般用干热灭菌方法灭菌,而培养基则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方法来灭菌。 3.细菌基本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种。 4.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 5.微生物产生ATP的方式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三种。 6.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形式有转化,转导,接合, 原生质体融合四种。 7.美国的“美国典型菌种收藏所”(ATCC),主要采用_低温干燥保藏法 _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__来进行菌种保藏。 8.营养物质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生物细胞膜的方式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等四种。 9.微生物六类营养要素是碳源、氮源、能源、水、 无机盐、生长因子。 10.不同病毒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上可形成不同特征的聚集体,如在动物细胞内的包涵体,细菌菌苔上的负菌落,植物叶片上的枯斑以及昆虫细胞内的多角体。 1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 12.参与甲烷形成反应的独特辅酶分为两类,一类作为CI载体的辅酶,另一类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 13.生物能量代谢的实质是ATP 的生成和利用。 14.若以所需碳源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则能利用有机碳源者称异养微生物,而利用无机碳源者则称自养微生物。 15.微生物还原N2为氨的过程称固氮作用。 16.微生物的连续培养装置按其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两类:(1)恒浊器,属内控制型(2)恒化器,属外控制型。 17.细菌的遗传性变异主要通过染色体基因的突变、基因转移、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