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觉得,文学与生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果说,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么《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一定是最美味的一道心灵鸡汤。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集中学习著名短篇小说其中的两篇,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能认识短篇小说,并且爱上这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出示课件:短篇小说概念。

英文:novelette,小说的一种。其特点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过渡语:这不禁令我们联想到这学期我们接触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小说三要素,是哪三要素呢?

三、出示课件: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过渡语:这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课堂的主人,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脑筋来投入学习,并能做到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而我,则是你们课堂的引导者。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短篇小说作家。

四、课件出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过渡语:接下来的课堂我们会先学习其中两位作家的两篇短篇小说:

出示小说篇目:《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短篇小说阅读课的四个环节要求:

五、出示课件:阅读四环节及阅读要求的前三个。

1、读一读

要求:①注意小说人物;②动笔圈画

猜一猜

要求:①大胆猜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②进行小组讨论

议一议

要求:①概括全文;②小说表达的主题;③短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该环节,利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说阅读三环节及三要素的提醒,来自读文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先设悬疑,引导学生猜想短篇小说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及其他体裁特点。)

?2、同学们,通过刚才对两篇短篇小说的阅读,你悟出了短篇小说的哪些特点?

?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人物集中

?意想不到的结局

?揭露批判了某种社会现象

?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

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来动笔,续写一篇短篇小说,注意结合短篇小说的特点来续写。

六、写一写:续写俄国契诃夫的《牡蛎》,学生动笔。

(提示:可怜的“我”被有钱的食客带入餐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我”的结局又会怎么样?)

七、交流汇报续写结果,小结课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

人物读一读

故事议一议

情节写一写

情由境生,情理交融

情由境生,情理交融 发表时间:2018-01-19T13:38:11.5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作者:秦绪金[导读] 非常适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情境创设 秦绪金日照市五莲县教育局(城东小学)山东日照2623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思想的运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成了素质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这种改革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上,就表现为教师授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上。众所周知,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上,通过感官接触往往比单纯的讲课更加有效率,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非常适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创设生活 如何使授课更加生动有趣,是许多教师一直思考的难题,长久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高于抽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就必须利用好这一点,把课本中的知识生动灵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鲜活、有趣贴切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就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而言,教学情境的创设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实践。这门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高,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自己得出感想,最终无形中达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如何针对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成了值得许多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这意味着教学情境不能过分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结合教学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巧妙融入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必须掌握一个合理的“度”。一个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教学情境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既有生活学习经验之上,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融入课堂。教师要能够将学生平时接触但却没有观察思考的东西提炼出来,通过教师的讲授,启发学生对生活和周围事物更深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无形中接受教育。比如在讲和社会职业有关的课程时,就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父母所做的工作,要求带自己父母工作的照片,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展示,有必要的还可以请学生自己介绍一下,教师和共同介绍,激发学生对这门课堂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艰苦和重要性,使对这些职业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真” 教学情境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务必要求“真”,“真”意味着教学情境首先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生活中接触的教育和认知不断提高的结果,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越丰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越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就必须尽量让教学情境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让自己的教学情境做到“真”,把课堂变成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成为一个生活的小小缩影。比如在讲到和购物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购物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演绎之中。通过学生表演和对这个场景的熟悉,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通过这堂课,把购物中蕴含的知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真实的教学情境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之间有各式各样的矛盾和纠纷,随着事件发展,这些矛盾和纠纷又都演化出不同的结果,真实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教学情境要想做到“真”,就必须要展示出这个世界中真实生活的复杂性,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诉求。总之,真实生活中就连让座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本内容的传授,那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经不起实际生活的考验和打击的。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真”告诉学生如何面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把死板的知识讲真、讲活。 三、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授课再多也只是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的实践,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必须合理利用课外实践,把课堂内容向外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清理小广告,通过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体会,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和精力,把书本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情理交融,创设出学生感兴趣、能理解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萍情由境生,情理交融——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情境创设[J].新课程(中),2017,(02),23+25。 [2]陈丹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关于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一点思考 运河中学赵程晖 2014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起步年,这张试卷预示2015的高考还将有重大变化。对比试卷,反思备考复习,对指导2015备考,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拿到2014高考语文试卷,第一感觉是出乎意料,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这样考,又在情理之中。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考题布局 历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位置固定,均放在第三大题。此次各城区备考模拟题也大多这样安排。 但也有例外,2014东城二模一大题第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虽然题目是从考查修辞的角度设计,但已经开了有关诗歌的题目放在一大题的先例。所以,此次高考第一大题安排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也并不突然。 《考试说明》测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赋分约15分,有8个考点: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2014高考试卷一大题7小题22分,1—6小题共15分,属语基部分,7小题的3个题放在一大题却属于古诗阅读的考查。 另外,虽然《考试说明》中的一大题题型示例并无诗歌鉴赏的相关题,但题型示例11“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明确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通州二模也有类似的一题“对金岳霖形象的高度概括,选择恰当的一项”。再看高考7题题干“‘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处理办法

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此时,你会对他或他们怎么样? 当老师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受: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费尽心思,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可谓胸有成竹。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意外事件发生,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学生的一声叫喊,几声哈气,吃东西,打瞌睡,搞小动作,交头接耳,看与当堂课无关的书籍等等,都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师最佳的教学心态一扫而光。一旦教师手足无措,控制不了局面,后果便会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素质,能清楚地认识意外事件的类型与本质,对症下药,随机应变。 一、英语课堂中意外事件的类型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是有待加工的无生命的原料,而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等各方面均各不相同,再加上有时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是在所难免的。那么英语课堂中意外事件的类型有哪些呢?根据我的工作实践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别学生开小差型现象 几乎任何课堂中都会出现个别学生开小差这类的偶发事件。分析其成因,有的是在课间做作业,上课铃声一响,被迫停止,还有一道题,甚至半道题目没做完,因此,心里老惦记着,在课堂上便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偷地拿出来做;有的是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情境之中;有的是课间休息时看童话或小说,正好看到高朝的部分,有的是心中确有心事;也有的是因受外界的干扰而走神…… 2、“爱出风头”型现象 一个班中有几十名学生,难免会有几个爱出风头的。有的会趁老师不注意,故意大声打哈欠,有的故意惹其他同学和他打闹,有的做些反常的动作,以达到引起别人注意到他,有的会在朗读时故意怪腔怪调,吼叫或尖叫,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中得到满足,达到其娱乐和出风头的目的。 3、“刁难型”偶发事件 在学生中当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爱捉弄人、刁难人的学生。有的纯粹是爱捉弄人,故意刁难老师,想让教师下不了台,好显显威风;有的是因受到了教师的批评,心中不满,想乘机报复;有的是抓住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小错误,例如读音不准,吐字不清或发音上的偏差等,便刻意模仿,制造恶作剧,从而达到看老师窘态的目的。 4、“疲劳型”冷场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长期记忆力较差,大脑神经联系尚未建立完善,抽象思维虽已形成,但也不够完美,不能妥善地处理复杂的深层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因认知水平有限,一旦教学内容较难或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往往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因大脑疲乏而开小差或因失去学习兴趣而冷场的局面。 5. “懒汉型”现象

法理学(整理)

在一个民主国家,宪法是法律最重要的渊源 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在民事审判中,法官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异同: 1)调整对象:普通法的调整对象是全方位,而衡平法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调整的私法领域2)渊源不同,普通法的渊源以习惯法为主,衡平法以罗马法为主 3)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复杂,衡平法的程序简单 4)救济方法,普通法的救济只有损害赔偿,而衡平法的救济方法多样 法的一般分类: 1)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国内法和国际法 2)以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以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根本法和普通法 4)以法的适用范围:实体法和程序法 经济特区的法规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可以单列为法的渊源 法规规制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在适用个案时,法律规制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存在 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授权或者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非规范性法律条文中,法律规制的三个部分可以省略,但规范性法律条文,假定部分和法律后果可以省略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国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制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部门法是由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规范是部门法的基本构成单位。 立法体系不仅包括现行法,也包括已经废止或自行失效的 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

以情引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以情引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1、创设课堂情景,以情感人,指引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孩子们迅速的进入角色,激发起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理解残疾人取得成绩的艰辛和不易,我让孩子们单脚站立着上课,一起观看单脚残疾人表演的精彩节目。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孩子们将自己单脚站立时遇到的困难和残疾人为排练出如此精彩节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相比较,从而领悟出残疾人要想获得成功要比正常人难得多的道理。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是如何为祖国做贡献的。接着,在设计帮助残疾人的活动方案时,我播放《爱的奉献》,在激越的歌声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也更加地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2、重视榜样教育,以人感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我把典型的人物形象有计划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注意情感的催化。然后,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导之以行,与孩子们的表现结合起来。当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受外界干扰就表扬他学邱少云学得好;当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就表扬他学雷锋学得好……这样,学生们的道德行动与英雄形象联系起来,情感的联结加深了,榜样就树立起来了,激起了学习的意向,加深了道德认识,促进了道德行为的形成。 3 、寻求孩子理解,以心换心 孩子的心地是最真最纯的,只要你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心里,与

他达成了共鸣,就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自愿地、兴致勃勃地进行行为实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不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将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从而真正达到行为的内化。因此,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道德行为的形成。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盘点2008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题的特点,可以为下一年的高考备考提供借鉴。 今年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命题的第二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延续了2007年试题的命题模式,结构、题型与2007年相似,难度比2007年略低;文体、赋分比例稍有变化,稳定之中有创新,体现了考试大纲“稳中有变”的要求,也符合选拔人才的需要。 一、围绕考纲,稳中有变 2008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与2007年一样,采取“稳中有变”的命制思路,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所谓“稳”,是指试题的题型、结构与去年的相同,平稳过渡。今年现代文阅读依然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的考查内容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题型为选择题与主观题各2道。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3道小题,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中的3道小题,分值15分。

所谓“变”,指的是试题的分值、选用的文体与考查的角度等都有较大的调整。 2008年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一般论述类文本”选用了文艺学理论,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选用了小说,“实用类文本”则选用了科普类文章。这是广东自行命题以来第一次考小说,也是第一次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科普文章。但这些变化在2008年高考大纲中早已有说明。2008年考纲关于必考现代文阅读的说明由2007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选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也相应作了调整,由2007年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改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可以说,设题材料的体裁、内容都在考纲要求范围之内,也符合新课标“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的要求。 另外,今年广东三篇阅读文有两篇选自国外,一篇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一篇是美国刘易斯?托马斯的科普文《绝妙的错误》。选材范围扩大,这都是2009年备考应该注意的导向。 二、对试题的简要评价

最新 中国传统司法中的“衡平理念”-精品

中国传统司法中的“衡平理念” 中国古代似乎缺少法治传统,却从不缺少司法,而且与现代西方司法的逻辑化、形式化不同,中国古代司法具有圆融性的特征——司法官秉持“衡平”理念,以和为贵,通过法、理、情各方因素的综合考量,对案件做出“恰当性”的处理。衡平司法的理念将公平、效益、国法、人情、习惯等价值要素相互协调,避免了逻辑化的机械与僵化可能,它是中国传统司法的智慧,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衡平理念的思想基础 一种司法理念的诞生总是基于其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中国古代社会一直维持着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行政官员作为“父母官”承担司法审判的重任,因此判决往往更倾向于是一种“教谕式的调停”。不仅依据法律而且考虑“情实”、“可矜”的情况,“判决”的形成除了在于纠纷的解决,更重要是达到“政通人和”的社会状态。无论是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亲民官”的司法实践还是从“春秋决狱”中引申的“原心定位”判断标准来说,法律与道德日益交融,相为表里。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的修养和自律,“明德”更在“崇法”之前。、法律与道德、教化类比,将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方法寄希望于仅依靠思想和道德的力量。法律作为“御民之术”则成为实现社会稳定这一道德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伯尔曼所说:“法律如不能被信仰,它将形同虚设。”中国古代社会更被人民所信仰的是儒家思想下所构建的伦理纲常。《唐律疏议》中也不乏用道德观念解释法律条文或者以法律准则规范道德底线的例子。审判的结果比符合法律更能让百姓信服的是对传统道德观念以及乡风民俗的遵守。此外,“天人合一”、“德治”的思想理念,也促进了法律需“务在宽平”、“执法原请”理念的形成,从而为衡平理念的形成贡献了又一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厌讼”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从《易经》中“讼则凶”的警示还是孔子对“听讼,吾犹人也,必使无讼乎”的追求,“无讼”的理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司法中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身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百姓尽量避免撕破脸皮的“对簿公堂”,高居“庙堂”的官员也将“争讼”视为“风俗日薄,人心不古,惟己是利,见利则竞”的表现。清代,听讼固然是各级地方官员的分内之事,但他们的最大政绩并不在于审结了多少案件,而是在于他们是否通过种种努力完成由“听讼”到“无讼”的蜕变,使治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 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暗布疑阵 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运用蓄势,着力突转 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 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情理交融的时事课堂

王德长(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2013年12月2日-5日,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首次全国中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本次赛会共有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2位教师参加,其中初中组、高中组各31人。我校屈远霄老师代表河南省高中教师参赛,所讲授的“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一课获得全国一等奖。笔者作为教研组长全程参与了该节课的准备工作,并观摩了参赛过程,感受颇深,启示良多。一、精心准备,巧妙建构对时事教育这样的课型,根据教学经验,学科组一致认为:一定要通过不同的视角,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与时代脉搏同步,一定要与学生实际同步,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想性和德育性。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启发学生去思,去想。没有学生的思与想,何来思想,更如何去谈思想政治。这堂课的成功正是这样的思想先导,最终使屈老师这节课的选材、构思和设计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课程意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精心编写了教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领会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能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切食品安全,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重点确定为食品安全监督的责任。这一“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屈老师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和忧心”这个课题的充分思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将“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德育效果,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认可。二、机智灵活,师生互动什么样的时事教育课堂才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时事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都可以在本节时事课堂中找到答案。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激情、有热度、有睿智、有理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直接关乎课堂的成功。课堂的进程中有很多是屈老师的预设,使得课堂精彩纷呈,但不少属于生成的成分尤为难得。比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回答与原预想有距离,师生的分享和互动等,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应对课堂。例如播放视频《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脏过马桶水》后,设计了“你怎么看”观点pk的环节,其中一个学生直接绕开问题,谈了自己特别的想法,这时候屈老师并没有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而是就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和探讨,让思想充分交流碰撞,进而引申出新的问题和关注。这样不仅避免了冷场而且师生的互动更是取得了实效,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机智是对学生的尊重,让课堂充满活力,民主而和谐。这节课堂做到了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耐人回味。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热心温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三、德育课堂,人文关怀“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是这次的热门选题之一,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节课上处处是人文的关怀和德育的渗透,由食品安全人手,引发学生关注民生问题,关切国家经济安全,对社会责任心重新认识和考量,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结合学生现场的回答,屈老师及时提出问题:“做食品应该做的是什么?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学生最后形成共识:食品,人品,品品相照;民生,苍生,生生相随。从食品安全的忧心,引发责任心的思考,到重拳出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重塑责任。“国家、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四方联动共铸食品安全的屏障,打造食品安全的放心篇,处处彰显浓浓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合作中渐渐体会出一份使命感。德育功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精彩之处在于课堂思想主线的贯穿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尤其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环节中的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中学生情感的爆发和共鸣,精心谋划,积极应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高度体现。正如评审专家高中组组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顾钰民教授所言:“时事热点庞杂多样,教师在课堂呈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如何看待、理解、分析时事问题,才是时事课堂的根本。”一节时政课不仅要让学生心动,而且要让学生行动。在

答案《法理学》作业考核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考试 法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262276) 本试题一共六道大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号:姓名:培养层次: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D )。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 B )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 )。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 )。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D )。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C )。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 D )。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B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C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C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法系特点的描述中,属于英美法系的特点的是( BC )。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_励志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有句话叫做“无巧不成书”,说的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巧合之法。我们也可以说无巧不成幽默。巧合最能产生戏剧性的结果,它之所以能引人发笑,是因为其往往造成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情景。 “意料之外”能造成情节的惊险,引起读者的惊奇,但是,这又不是故作惊人之笔,以致使读者认识上出现“脱轨”,达不到预期的幽默效果。为此,就需要使幽默的情节从“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所谓“情理”,就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幽默的奇特性是建立在这种一般规律之上的,也就是说,幽默制造者是以、独创的艺术构思来提示事物的普遍规律,那么,幽默的矛盾冲突就可以做到奇而不假。所以,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就是幽默的奇巧构思和事物的一般规律的统一,矛盾冲突的新奇性、独创性和情理的客观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观赏者笑得酣畅。 多纳尔来到旅店办理住房手续。没想到,他刚刚离开服务台就大发雷霆。他对扛行李的服务员吼道:“你们尽管把我当成爱尔兰水洼野地里来的毛小子吧!我是决不会付高价,住这么个碗柜一般大、除了一张折椅什么也没有的房间的!”服务员说:“请进去吧,这是电梯。”多纳尔这个人物大概来自某个偏僻的山乡,所以他有自卑感,怕人家瞧不起他,总是设法装一装,尽量伪装一下他的粗俗与无知。但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在办完手续后立即进电梯这个巧合事件中,他还是暴露了自己的浅陋。他把电梯误以为为他安排的房屋,他感到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自卑感演变为盲目的狂妄——他竞提出不付房费。房间与电梯在情境上的相似,引发了这则对话,当然这种巧合事件,是以多纳尔在此方面的无知为前提的,他不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由此造成的幽默味自然显得浓了一些。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情理交融 润物无声

情理交融润物无声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在于说理,这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启迪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因而只能贯彻疏导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采取以理服人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讲道理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解决人们思想问题和实际的过程。因此,说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基本手段和本质所在。 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的说理工作。它不仅要求“理”本身的正确性,而且要求说理方法的科学性,即讲求说理的艺术。它之所以强调说理是一种艺术,首先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登台演讲,还是促膝谈心,都不应是一般的言谈。它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要有一种感染力和情趣;它需要饱含一种意蕴和哲理,以引起听者的思索,启迪听者的聪慧。同时,也因为说理不仅需要依赖于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证明真理”,而且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显示真理”。那种形式的照本宣科你说我听的方式令人乏味,那种居高临下动辄训人,靠“假,大,空”话唬人的方法,是称不上艺术的,也不会成功的。 所谓情是干部群众在根本利益、共同目标、共同理想一致基础上的真挚感情,而不是那种不讲原则的私情、庸情。所谓理是在坚持思想性、灵活性、原则性的前提下,运用理论力量、知识力量去启发教育说服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把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而不是那种“假、大、空”的说理。感情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过去在极“左”路线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火药味”,难得讲清,似乎一讲情就没有原则性。现在,随着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人与人之间平等意识增强,民主空气浓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讲理,而且要把理寓于情之中。 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源泉。人不仅是具有感情,而且是具有理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以情感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坚持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是为了晓之以理。在动之以情的同时,要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实际地讲理。如果只讲情不讲理,甚至弃理取情,靠“哄”、“捧”、“许愿”、“劝说”,即使一时解决些问题,暂时可以应付过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终不能长久,必然出现反复,最终难以达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情与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分割和相互代替,各有自身的作用。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情基础,但感情不能代替道理,不晓之以理就会感情用事;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做思想政治工作,情与理又要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防止走极端。只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真诚是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情的灵魂。待人以诚,和群众的心贴在一起,就会无往而不胜。思想政治工作者怎样才能同群众建立真诚的情感呢?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用人格的力量感染群众,以德建情。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

情理相容 知行统一

经验交流材料 “情理”相融“知行”统一 ——浅议一堂好政治课的标准 作者:窦庆利 工作单位: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情理”相融“知行”统一 ——浅议一堂好政治课的标准 评价一堂好政治课,除了目的明、知识新、信息多、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气氛和、方法活、效果佳等要求外,要注重情与理的融合,知与行的统一。 一、动之以情——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1、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助动器。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产生启迪心灵的效应和情意上的“共振”;学生才能将“疑”提出来讨论、争辩,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学生的思维火花才得以迸发。如探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师生讨论“学生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人人发言,哪里分得清“师与生”。 2、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递与相互感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用赞许、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会更加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超越了教师所期望的轨道,或学生对教师、书本的讲解提出质疑,不要粗暴打断或强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引导学生说身边事,说身边人,有话可说;以竞争克服惰性,以信任克服胆怯,有话想说;把说理生活化,观点材料化,有话会说。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要激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学生的天性是好奇、求异,凡事都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决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激励。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如在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时,学生提出,“树立远大志向就不应考虑自己吗?”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人贵有志,而志当存高远,只有把个人的志向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二、晓之以理——课堂教学的精髓 1、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运用启发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自觉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提问,培养思维的系

法理学真题

一、法学导论 二、法的本体 1、法律意识 2、调整性法律关系 3、一般法*2 4、法的渊源*3 5、法律心理 6、法律规范的结 7、法的部门/法律部门*2 8、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 9、特别法 10、不成文法 11、强行性规范 12、成文法 13、部门法体系 14、法律责任*2 15、法的预测作用*3 16、法的规范性 17、权益复合规则*3 18、法的强制作用 19、法律规则 20、法的意志 21、法律效果

23、法律效益 24、派生性法律关系 25、构成性规则*2 26、法的效力来源 27、法律行为*2 28、法的实效 29、法律位阶 30、判例法*2 31、法律概念 32、法律关系 33、法的形式 34、法律原则*2 35、权力 36、法律权利 37、衡平法 38、授权性规范 39、法的一般作用 40、法律事实 41、应有权利 42、法律关系客体 43、实体法

45、简述法产生的几种具体形式 46、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干系如何 47、简述法律关系的内容 48、简述法律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49、划分法的部门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50、简要说明法律意识的分类 51、简述法的适用的特征 52、什么是法的强制作用,它通常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53、法的规范作用有哪些 54、为什么说法是规范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55、试述法的溯及力的概念及其适用规则 56、简述法的分类 57、试述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58、简论判例法对成文法的意义 59、试论法的规范性特征 60、试论法律关系的特征 61、阐述权利与义务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62、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及其意义 63、如何理解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64、试述法律事实与一般事实的区别及其意义 65、试述法律适用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我让学生根据18 × 3 = 6 × 9写一个比例。由于新授课上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没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比例:18∶1/3 = 6∶1/9。在我的记忆中,根据18 × 3 = 6 × 9写出的比例应该是18∶6 = 9∶3、6∶18 = 3∶9等,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应用”,压根没想到还可以写成18∶1/3 = 6∶1/9。然而,直觉告诉我,既然这么多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它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先问一问他们。 “你们写的1/3和1/9是从哪里来的?”我不解地问。 “18 × 3不就是等于18 ÷ 1/3?” “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而且,他们创造出的方法又是如此简单、优美、有效!

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全班48人中不会做的有29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写出比例的有7人,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的有12人。细细想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积相等的式子写出比例式需要借助逆向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挑战性,而利用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式既合情合理,更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迪。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想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能想到的,而学生想到的有时也未必是老师能想到的。有时,学生给出的方法貌似错误、令人费解,但却别有一番新意。所以,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真正的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积相等的式子“还原”成相应的比例式,并在比例式的多样性上做足文章。现在看来,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无穷的潜力与可能性。惟有如此,课堂才会真正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赏析: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范文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心的话语,时常是我遇到艳羡他人而又惰于学习和行动时的一种激励。 成功有时只是一个小细节,天道酬勤,持之以恒,胜利的曙光就会灿然向你招手。 物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有一次,一位客人来访看见她的女儿正在把玩着诺贝尔奖杯,就十分惊讶地问她:“这么重要的奖杯怎么可以随便让孩子玩呢?”而居里夫人却出乎意料地说:“奖杯只能代表着以前的成绩,如果太看重它,就会停滞不前。”那位客人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更加敬佩她了。 记得一位的演讲家,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当一位成功的演讲者。渴望登台时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一幕,然而先天的短舌使他吐字不清晰,发音自然不到位,遭到了同行的耻笑和讥讽。 此后,他开始沉寂了,人们也渐渐忘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存在。可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于是每天和朝阳准时约会*边,口含石子,面朝大海,尽情地朗涌着,激昂着…… 后来,当他再次登台时,以清晰、圆润、流畅的表达征服了所有听众的心。 他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出人意料地再次站在演讲台上,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这种梦想的实现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就决定了他或她的命运前程。乐观者会“死里逃往”,悲观者则“虽生犹死”。看似出人意料,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新鲜和新奇等我们去发掘,只有善于发现,才会有更多的惊喜,而每一份惊喜都是人生的一抹亮色。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

品大家感言生命 抓课堂情理相融 《谈生命》教学设计

品大家感言生命抓课堂情理相融 《谈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的入选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理念。 《谈生命》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美文,全文运用比喻、象征等写法,描绘出作者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全文语言优美,文笔生动,读来回味无穷。 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全文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这类无故事情节的,又是谈人生哲理的文章,应对中考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教师只能运用多种手段,适当引导学生回到这个人类一直思考的问题上来。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板块,即:比喻切入,创设情境;寻找美词,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条理分明;寻找佳句,畅谈感受;改写诗歌,加深理解;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中的两字和四字词语,感悟文章的词语美。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中语言,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思考文章的意蕴美。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境美。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写法,感受文章哲理美。 德育目标 1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学习作者对待人生的思想美。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写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结构、意蕴之美。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喻切入,创设情境 1从小我们都在学习标点符号,请你联系标点符号的用法,以生命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觉得,文学与生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果说,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么《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一定是最美味的一道心灵鸡汤。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集中学习著名短篇小说其中的两篇,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能认识短篇小说,并且爱上这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出示课件:短篇小说概念。 英文:novelette,小说的一种。其特点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过渡语:这不禁令我们联想到这学期我们接触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小说三要素,是哪三要素呢? 三、出示课件: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过渡语:这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课堂的主人,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脑筋来投入学习,并能做到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而我,则是你们课堂的引导者。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短篇小说作家。 四、课件出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过渡语:接下来的课堂我们会先学习其中两位作家的两篇短篇小说: 出示小说篇目:《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短篇小说阅读课的四个环节要求: 五、出示课件:阅读四环节及阅读要求的前三个。 1、读一读 要求:①注意小说人物;②动笔圈画 猜一猜 要求:①大胆猜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②进行小组讨论 议一议 要求:①概括全文;②小说表达的主题;③短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