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

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

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

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

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着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

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板书)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显示赫鲁晓夫图片)

(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联当时的情况。(课件显示资料)

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如1956年召开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大会,在大会闭幕日的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内部会议,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报告虽然揭露和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其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赫鲁晓夫除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外,在政治、经济领域,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p61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改革的这些改革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而经济改革,只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了小修小补,而这种

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加上,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噪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效甚微。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过渡):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下面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苏联的解体(板书)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课文的引言部分提供信息:“……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学思之窗”介绍了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些具体内容。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教师组织学生“动脑筋”)::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课后学生探究: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解题关键: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思路引领: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答案提示:肯定: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否定: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强调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解题关键:造成苏联的解体。思路引领: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错误导致恶果。答案提示: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

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俄国的改革》精品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教学分析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与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观看《大国崛起》或《世界历史》等纪录片中关于俄国历史的片段,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搜集彼得一世的资料,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观察地图《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过程,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措施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右边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2.彼得一世被称为“俄国之父”,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3.马克思评价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这里的两个“野蛮”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提示:第一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的强硬手段和坚决态度以及对反对者的残酷无情。第二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读史料: 材料展示:“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的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和《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3.展示图文材料

【部编九下 精品教案】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1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措施作用(由学生归纳) 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 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 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 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 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 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1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 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还记得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作为当今世界面积最庞大的俄国,它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彼得一世改革 (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背景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 (2)伊凡四世称沙皇,强化沙皇的专制权力; (3)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命运)

2.时间:18世纪初 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请同学看课本《人物扫描》,使学生对彼得一世有进一步了解。) 4.改革的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5.彼得一世改革意义 (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彼得一世死后,国势日衰。到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经济、军事实力增强。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俄国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1.背景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严重,仅1858—1860年就发生300多次农民暴动。这不但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还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废奴法令,进行改革。 2.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所以列宁说:“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5.意义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课 俄国的改革(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课题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型讲授课主备审核 学习目标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2.了解1861年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两次改革为俄斯帝国的建立奠定。 学习 重点 两次改革的内容。 学习 难点 两次改革的影响。 预习案 1、彼得一世改组________机构,建立了________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通过改革,俄国的________、________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________准备了条件。 3、________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________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 4.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________,夺取了________的出,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________。 5.彼得一世改革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________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19世纪中期,俄国________有所发展,使用________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________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7.1861年,________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________,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赎买,所出的价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8.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________,促使社会的各个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________的发展道路。但是,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行课案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 3、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概况? 4、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是怎样开始的? 6、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概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习题(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 .创建常备军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不断扩张的时期。下列各项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

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8.列宁评价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它改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 B.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它废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它摆脱了民族危机 9.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木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 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 6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后精练含答案 【单项选择】 1. 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 A.设立参政院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创建新式常备军 2.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打击了农奴制度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D.巩固了农奴制度 3.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一般法令》规定: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与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依法经营工厂、参加选举、受教育等。此规定表明俄国(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推行义务教育 D.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 6.下列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农民可以赎买份地②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 ③农民获得人身自由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是由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8.列宁评价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它改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 B.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C.它废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它摆脱了民族危机 9. (2019·山东青岛)学会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俄国”、“开启近代化进程”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D.斯大林 10.托洛斯基(1842—1889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 ) A.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参加十月革命 D.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及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情分析】 对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掌握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明确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对俄国的领土扩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角度掌握。对1861年改革的背景,教师应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即强化了农奴制方面来介绍。19世纪,俄国的农奴制统治遇到空前的危机,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迫在眉睫。对改革的影响,教师应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 【新课导入】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一世开始改革。那么,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俄国的近代化历程怎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 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及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那么俄罗斯是如何建立并逐渐统一的呢?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一、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介绍俄罗斯统一及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的过程: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蒙古人(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使俄国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国也失去了与西欧国家经济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兴起的西欧相比显得落后与专制。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此时(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17世纪,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把持。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7世纪的俄国盛行农奴制,落后于荷兰、英国等国家。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 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式下,改革开放是各国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 1.师介绍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它盛行农奴制。农奴制下的农奴

和封建制下的农民是有区别的。 2.师引导学生读第6页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3.师介绍彼得一世,让学生读第7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相关人物——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4.师提问: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有哪些?生归纳。师总结: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师:取胜的俄国获得了哪一个出海口?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目标导学二:废除农奴制 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第8页的“相关史事”。 2.生讨论总结: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师提问:为什么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师提问: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是什么?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 5.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有什么局限性? 生: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局限性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观看《大国崛起》或《世界历史》等纪录片中关于俄国历史的片段,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搜集彼得一世的资料,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观察地图《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过程,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措施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右边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2.彼得一世被称为“俄国之父”,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3.马克思评价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这里的两个“野蛮”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提示:第一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的强硬手段和坚决态度以及对反对者的残酷无情。第二个“野蛮”指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措施 作用 (由学生归纳)军事 上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类别措施 作用 (由学生归纳)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 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 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 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 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 整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 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 式 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主备教师:孙媛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