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网络谣言特点、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谣言特点、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谣言特点、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班级:给排水三班

学号:20145607

名字:李嘉琳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方式和网络平台的出现对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这些方式和平台,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性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网络谣言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重则造成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不良影响,就必须从政府、媒体、受众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特点成因危害应对策略

一、网络谣言以其特点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与事实不同甚至相反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射性物质泄漏后,民间疯传的“吃碘是可以防辐射”这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谣言,导致一天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当即时引发了一场全民抢盐风波。

而网络谣言则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与一般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

1. 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跨国、跨洲、乃至全世界;

2. 传播速度更快,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其传播途径更多样化,凡是网络所涉及之地

都极有可能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之一;

3. 传播途径也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口头传播、传统媒介的交错互动现象。

4. 传播过程更难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

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

二、网络谣言的成因

网络谣言之所以形成和传播,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说:

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存在巨大矛盾,社会的转型使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相互碰撞,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

与边缘的思想和观念相互交织,一些社会团体便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一定的社会

负面情绪。这时候某些网络谣言便悄然滋生,去干扰和迷惑人们的视野。

2. 社会权威消息难以全面,公开表达,存在缺失、滞后和模糊。1947年,Allport &

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

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

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

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要想终止谣言的传播,就应及时披露事件的真相,

所谓:“谣言止于真相”。因此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

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却未及时发布有效的权威消息,这种消息的真空状态便成

为了谣言产生的催化剂。如2010年2月20日,關於山西一些地區要發

生地震的消息通過短信、網絡等渠道瘋狂傳播,直至21日

上午,山西省地震局才發出公告闢謠。因此,由於聽信「地

震」傳言,山西太原、晉中、長治、晉城、呂梁、陽泉六地

幾十個縣市數百萬群眾2月20日凌晨開始走上街頭「躲避

地震」,山西地震官網一度癱瘓。

3. 法律法规的缺失。由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世界的日

新月异,目前为止,对于网络社会生活仍未有一套被普遍接

受和遵守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使用网络的人的行为

没有收到适当的监管和约束,其言论的发表也变得相对的更

自由。

从主观方面来说:

1. 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因素:

○1提醒或变革意识

○2报复性意识

○3打击竞争者—制造对竞争者不利的网络谣言,让其广泛传播,从而使其成功达到目的。○4自我表现意识—如在网上疯传的经过PS后期处理的习近平主席为妻子拎包图片。

○5无目的的戏耍或玩乐

2. 网民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的不足,为谣言传播提供了

可乘之机。大部分受众一般都报着一种以娱乐为主的心态去接受来自网络上

的种种信息,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他们懒得去思考判别,也没有习

惯去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辨信息的真伪,如中国新晋导演、知名演员

姜文几年内“被去世”六次,并次次遭到网友的疯转直到姜文本来出来声明

事实。而且无独有偶,事实上,“被去世”的不仅仅只有姜文一个人,美国

歌手阿姆、刘德华、成龙等人皆因许久没在公众面前活动而“被死亡”。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

“几乎每一次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都有谣言的鼓动和伴随。”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与网络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共同为网络谣言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性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1.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危害民众利益。网络谣言,网络传播

速度极快,加之造谣者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谣言便会在很短时间里传遍

千里,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的节点,而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就会成为引发社

会突发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如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在网

上编造了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仅两小时就有上万条微

博转载,挑动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使政府的善后处置陷入被动。2012年

2月21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了“今天去打预防针,医生说252

医院封了,出现了非典变异病毒,真是吓人”的信息。该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引起一些群众恐慌。这一系列的网络谣言均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动荡,让许多不

明真相的民众利益受损。

2.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

殊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

社会震荡、直接因素。一些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

重点,譬如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平衡、腐败问题等、。网络造谣者迎合转型期

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利用网民心理弱点,编造散布极具蛊惑性

和危害性的谣言,引发社会危机。

3.网络谣言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政府形象。一个网络谣言一旦传出,大部分网

民甚至新闻媒介人士都还没有形成对信息来源进行核实的意识和习惯,在没有

确凿的证据证明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状况下就会相信网络谣言,并且将这些网络

谣言作为判断事实和对相关事物进行批评的依据,甚至还有媒体记者将网络谣

言作为撰写评论的“论据”。在河南省“钴60事件”当中,后来当地政府多次

出面、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进行辟谣,但是事实的真相却被汹涌澎湃的

质疑声、责骂声所淹没,舆论已经完全被谣言所挟持,为事件的最终妥善解决

带来了巨大困难,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谣言始于怀疑,止于公开。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不良影响,就需要政

府、媒体、受众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1.政府应建立健全、及时、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使信息公开、全面,减少大众

的信息的盲点,通过信息的透明化来抑制谣言的发生概率。并且积极引导正面

舆论,及时辟谣。同时也要完善各种法律来遏制谣言的产生,切实加强对网络

谣言的行政法规制。

2.媒体需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并将网络谣言的证实或证伪列为己任,

同时不参加谣言的传播,加强自律。

3.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迅速传播,

关键就是传播者进行转发宣传时,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正确与否。提升网民素

质,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谣言,并且做到在日常的生活和上网活动中不信谣、

不传谣、不造谣,便可尽量从受众的视角降低网络谣言造成的危害。

总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真理。作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认清谣言的危害,自觉抵

制谣言传播。抵制网络谣言,人人有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