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病例分析

1.病例介绍

姓名:xxx性别:男年龄:11月住院号:19003585

入院日期:2019-04-29出院日期:2018-05-03患者,男,11月,主因“解水样便伴发热4天,尿少伴精神萎靡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量多少不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便前便后哭闹。呕吐胃内容物,进食时呕吐明显,2-4次/日,非喷射性呕吐。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每日2-3次,体温最高达38.5℃。在家给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口服治疗,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3.5ml/次”口服后体温下降正常但易反复发热。近1天来腹泻次数增加,夜间出现尿少,精神萎靡,哭时泪少。无烦渴、无思饮。今急来就诊办理住院治疗。自病以来饮食渐差,思睡,体重无明显变化。

个人史及家族史: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50克。否认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现食母乳+普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传染病史,无遗传性病史,无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T:36.8℃HR:120次/分R:34次/分W:8Kg,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约1.0cm×0.8cm),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无花斑,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软,无拒按,肝脾未触及,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

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PLT430×10^9/L,CRP4.44mg/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

(++);肝功:ALT:43.4U/L;AST:55.7U/L;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钙Ca:2.28mmol/L,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4月30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5月1日复查血常规:10.02×10^9/L,N51%,PLT230×10^9/L;复查电解质:钾K:4.01mmol/L;钠Na:132mmol/L;氯CL:112 mmol/L;尿酸:235umol/L;5月2日复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白细胞:(-),潜血:(-);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弱阳性,潜血:(-)。

2.诊疗经过

患儿发病特点:①11个月婴儿,起病急,春夏交替季;②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尿少;③精神萎靡,中度脱水征,腹部稍膨隆,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入院前无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接诊患儿时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最可能诊断?②收住后首先需做些什么?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方案?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结合患儿病情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诊断?②诊疗方案?③怎样和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

入院诊断:急性中型腹泻;中度脱水。

入院诊疗:①根据患儿病史及大便性质考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几率大,应防止疾病传染扩散,给予病房隔离,加强婴儿使用物品、医疗用品的管理,粪便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②因患儿解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小便少,皮肤弹性降低,

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有休克征象,应立即给予开通静脉,给予2:1液20mlx8=160ml扩容治疗,防止休克发生,同时给予急查电解质、肝肾功、血气分析、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粪便常规,大便培养,根据患儿病情进展是否行腹部平片检查。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总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中度脱水,补液量120—150ml/Kg,该患儿第一天补液总量为8x(120ml—150ml)=960ml—1200ml(1100ml)。

实验室急查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L24%,PLT430×10^9/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肝功:正常;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

根据患儿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①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低钾血症。②液体疗法;给予第一组扩容:2:1液160ml静脉滴入40分钟,患儿精神好转,手足暖,哭声好转,泪可,皮肤弹性可,小便未解。给予第一阶段液体治疗,给予(2:3:1液)390ml静脉滴入治疗1小时,输入液体量50ml,患儿解小便约30ml 左右,见尿补钾,给予10%KCL7ml加入剩余340ml(2:3:1液)静脉输入治疗。患儿第一阶段补液后,精神可,无呕吐,前囟平软,眼窝凹陷消失,哭时泪可,手足暖,腹部膨隆减轻,解小便2次,量可,解黄色水样便4次,量少。给予第二阶段液体治疗。第一天液体治疗组合:

扩容160ml(2:1

一阶段390ml(2:3:1液)二阶段550ml(1:2液)液)

NS100ml NS130ml NS185ml

5%GS45ML5%G S242ml5%GS365ml

5%SB15ml5%SB18ml10%KCL13ml

10%KCL7ml

患儿经液体治疗,无呕吐,精神好转,小便可,应给予蒙脱石散口服

保护胃肠粘膜;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恢复肠道菌群;补锌,每日

口服葡萄糖酸锌20mg治疗,有利于缩短病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观察患儿神经反射,精神、行为情况,防止腹泻、补液后出现低镁、

低钙血症。因患儿无呕吐,应给予足够营养,鼓励患儿进食治疗。患

儿入院第二天患儿解黄色水样便4次,无脓血便,无粘液,无腹痛,

无发热,睡眠可,纳少,小便5次,每次量约50ml,无脱水征,无

腹胀,肠鸣音6次/分,无皮疹。给予NS200ml+5%GS100ml+10%KCL

6ml继续静脉滴入补液、补钾,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补电解质、

补液;③给予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告知家长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患儿腹泻主要经粪-口传播,应做好患儿饮食卫生,

勤洗手,做好餐具消毒,少去人密集公共场所;一旦出现腹泻、呕吐

应尽早就医,在住院期间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粪便的管理。

3.病例分析

3.1腹泻病,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①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

引起消化道疾病,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大于3次。②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腹泻病最常见的腹泻病,呈散发或小流行,主要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3天,易感人群主要在6个月-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病初常出现呕吐,继而出现蛋花水样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解10-20次。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可侵犯多个器官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数较长。

3.2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机理,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或食物的消化吸收,由于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尤其是乳糖酶最易受累,所以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渗透性腹泻。

3.3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诊断:①.轮状病毒性肠炎;②.中度等渗性脱水;③.低钾血症。

3.3.2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春夏交替季;(2)病史:11月婴儿,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发热,呕吐,尿少,精神萎靡;(3)体征:HR:120次/分R:34次/分,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UA:583umol/L;电解质示:钾:3.01mmol/L。

3.3.3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

发育正常,大便常规正常。

(2)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重,腹痛、腹胀、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赤豆汤样血便,常伴有休克。

3.4.患儿实验室检查,①UA:583umol/L,系腹泻脱水,血容量减少,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给予液体治疗后,复查尿酸降至正常;②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系腹泻脱水血容量减少,婴儿肾脏调节功能未发育完善,出现暂时性尿蛋白,尿潜血,经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征后复查蛋白质:(-),白细胞:(-),潜血:(-),排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尿酸高、尿蛋白及尿潜血。③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病因明确,大便潜血:(++)系大便次数多致肛门粘膜红肿或出血引起,暂不考虑胃肠道出血引起。④电解质示:钾:3.01mmol/L,低钾血症明确,系腹泻丢失多、进食少引起。

4.腹泻病治疗

4.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4.2该患者治疗方案,因患儿中度等渗性脱水,患儿精神萎靡,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出现休克征象,应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按重度脱水给予扩容治疗。中度等渗性脱水,第一天液体总量为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120~150ml/Kg,补液性质,扩容为2:1液,剩余补液为2:3:1液、1:2液;见尿补钾,补钾量【8x(2~3)ml=16~24ml(20ml)】。第一天液体总量【8x(120ml—150ml)=960ml

—1200ml(1100ml)】。

扩容160ml(2:1液)一阶段390ml(2:3:1液)

1100ml/2-160ml=390ml

二阶段550ml(1:2液)

1100ml/2=550ml

NS100ml NS130ml NS185ml 5%GS45ML5%G S242ml5%GS365ml 5%SB15ml5%SB18ml10%KCL13ml

10%KCL7ml

第二天液体疗法,1/2~1/3张液体,补充生理维持量(60~80ml/kg)+继续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补电解质。补液途径,静脉补液、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电解质。

4.4.3调节胃肠道功能、肠道微生态治疗①给予蒙脱石散保护胃肠粘膜联合双歧杆菌恢复肠道菌群治疗,使用方案,蒙脱石散2g兑30ml 温水口服,间隔1小时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片,每日3次;②补锌治疗,每日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20mg,每日2次,补锌治疗目的,有利于缩短病程,能减轻疾病严重程度,能增强免疫功能,能改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③钙剂治疗,如患儿病程中出现惊厥或身体局部抽搐,应给予钙剂治疗,因患儿11个月,虽然在病程中无惊厥表现,应给予钙剂口服治疗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同时可预防脱水、液体疗法后血钙低引起惊厥。

4.2.4合理饮食,该患儿经液体疗法后无呕吐,应鼓励患儿适量进食,如牛奶、鸡蛋、面食、水果泥、粥等,避免油腻饮食,高唐饮食。4.4.5病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小结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主要为病毒,其次为细菌,真菌引起的腹泻相对少见,腹泻根据致病菌不同其腹泻机理及病情轻重不同,根据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脱水严重程度、性质给予预防和纠正脱水,根据辅助检查判断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合理用药,防止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损害。轮状病毒性肠炎重在预防,健康宣传,防止疾病流行传染。

参考文献

1.儿科学第八版

2.诸福棠实用科学第八版

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一般都是对症治疗,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对于腹泻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氢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可让孩子当水喝。症状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同时配以潘生丁口服。近年来,干扰素(IFN)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如果是新生儿得了秋季腹泻,应继续喂母乳,母乳中有90%左右都含有抗轮状病毒的抗体,孩子吃后可减轻症状或缩短病程。民间也有不少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好方法。早先在东南亚用米汤代替葡萄糖口服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国也有人曾用炒焦的大米或小米熬成米汤,代替补液剂口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或小米用微火炒成焦黄色,然后加水熬成稀粥,过滤去掉米粒,用米汤喂孩子。炒焦了的米粒已部分碳化,有吸附毒素和止泄的作用。也可将焦米汤代替水加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剂中让孩子饮用。若无口服补液剂,可在每1000毫升焦米汤中加盐3.5克、小苏打2克、白糖30克饮用。米汤中的淀粉、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不但可以补充孩子的营养,还有利于孩子胃肠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之中,有的已制出活的减毒人轮状病毒疫苗、传代减毒活的牛或猴轮状病毒疫苗和减毒活重组疫苗。有的疫苗经临床试用,并未引起成人或婴儿的不良反应。还有的国家正在用DNA重组技术开轮状病毒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疫苗能像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一样,在全世界普遍推广应用。 知识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摄氏度左右气温下活跃。在广州,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市儿童医院通过三年的观察发现,本地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特别注意脱水症状医生表示,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3-5日后才最活跃,因此患者初发症状未必是腹泻,可能有发烧、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有的患者会每日大便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过,一旦出现脱水,就要引起注意。 提醒喝牛奶会延长腹泻轮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与此同时,能帮助人体消化的小肠茸毛使受损断裂,小肠吸收不到人体的水分、养分,粪便排除体外后成水状。有患者在轮状病毒排毒期每天拉肚子10次、20次后出现脱水,不止泻的话就会进一步危及生命。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个别病人肠套叠、抽促的并发症。小肠绒毛要一周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发表时间:2013-05-23T17:50:5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会明 [导读] 本文总结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参考。 王会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66400)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73-01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粪便。对免疫胶体金技术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426例腹泻儿童中,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420例,占29.45%。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2-36月龄婴幼儿,占96.91%。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为高发期。由轮状病毒腹泻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1.1%,呼吸系统并发症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最明显的特点是年龄性和季节性,患者主要是3岁以下婴幼儿,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期,应针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 腹泻是儿科常见流行性疾病,发病人群主要是3岁以下婴幼儿。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1],发病季节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全球因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率在0.3%左右。我院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可迅速检测出腹泻原因,从而有效的进行临床治疗[2]。本文回顾性分析统计我院2005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12年5月本院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诊断标准为:免疫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腹泻儿童大便。其中其中轮状病毒感染阳性患者有420例,220例男性,200例女性,月龄6-36月,平均月龄23个月。 1.2 方法 1.2.1 样品收集采集腹泻症状出现后1-3天的婴幼儿粪便。 1.2.2 检测方法两个检测方法,首先是样本特征观察表现为大便呈稀糊样或蛋花样。其次是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检测为阳性。 1.2.3 统计学分析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临床资料,设计病例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新生儿腹泻诊断、临床症状(发热、呕吐、腹泻时间)、治疗方式和给药方式、临床护理措施。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大便出现蛋花样205例,占48.81%;稀水样180例,占42.85%;稀糊样33例,占7.86%;便血样2例,占0.48%。其次,患儿多变现为大便次数频繁,一般每天10次左右,持续时间为5-10天。同时,患儿多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现象。 2.2 流行病学特点 2.2.1 年龄分布特点将1426例腹泻患儿按照月龄分为4组:0~<12月龄组,轮状病毒阳性为8例阳性率为1.33%;12~<36月龄组的阳性为407例,阳性率为80.92%,阳性检出率最高;36~<60月龄组的阳性为5例,占阳性率的1.55%,不同年龄组间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月龄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n(%)] 月龄受检数阳性数阳性率(n%)构成比 0~<12月 601 8 1.33% 1.91% 12~<36月 503 407 80.92% 96.91% 36~<60月 322 5 1.55% 1.19% 合计 1426 420 29.45% 100% 2.2.2 季节分布特点月份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的11、12月份至次年的1、2月份是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高发月份,其中1-2月份确诊206例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6 3.58%,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47.86%。11-12月份确诊316例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63.61%,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49.05%。而7-8月份轮状病毒感染率最低,仅占0.75%,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0.24%。见表2. 2.2.3 患儿性别分布特点确诊的420例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中有男婴220例,占52.38%;女婴200例,占47.62%。P= 0.1675;X2=1.9048。因此,轮状病毒性别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婴幼儿腹泻,一般持续5-10天左右,同时大多数患儿会并发发热、呕吐和脱水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检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是免疫胶体金检测和大便样本观察[3]。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变现为年龄性、季节性。易感群体主要分布在12-36月龄婴幼儿,高发季节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没有性别区别。 综上所述,总结我院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科学统计及分析有利于帮助婴幼儿父母正确认识病症,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文总结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巧红,万汝根,李国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39-1140. [2]聂波丽,张林,尤灿,等.长沙地区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11(6):403-408. [3]刘丽利,董永坤,魏群德,等.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2):759-764.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引起人类腹泻的轮状病毒有A、B、C 3组: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为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少年并呈暴发流行,而C组轮状病毒在成人中散发存在[1]。在我国,每年秋冬季节40%-60%的婴幼儿重症腹泻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估计每年可造成2万左右5岁以下幼儿死亡。轮状病毒流行型别随地域的不同和时间变化表现为不同的流行规律和特点[2],从2006-2010年,四川省按国家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选择成都市儿童医院为国家级监测点,共采集腹泻标本999份,对其中的972 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抗原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中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3],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国家级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2010年的999名腹泻监测 的门诊和住院患儿,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其中男性620例,女性379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儿年龄为0-5岁。腹泻诊断标准: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等)。 1.2 方法收集2006-2010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999份大便,用Elisa对972份标本进行RV 抗原检测,并对其中的245份阳性标本采用RT-PCR进行RV的G、P分型。同时对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 2. 结果 2.1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在2006-2010年采集的999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对其中的972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53份,总阳性率为36.32%。该哨点医院除2008年轮状病毒检出率(26.67%)较低外,2006年(47.19%)、2007年(48.39%)、2009年(41.03%)、2010年(32.26%)四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杯状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28.5%),比2006年(0)、2007年(18.18%)、2008年(1 3.19%)、2009年(27.97%)明显有所提高。星状病毒2010年阳性为(0.9%),明显低于2006年(7.14%)、2007年(12.5%)、2008年(2.78%)、2009年(2.54%)四年的阳性率。肠道腺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6.3%),与2006年(3.57%)、2007年( 4.35%)、2008年(4.86%)、2009年(2.54%)相比基本一致。。 2.2 轮状病毒感染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检测阳性患儿中,605份男性患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220份,阳性率为36.4%,367份女性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33份,阳性率为36.2%。男女患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检出率年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以6~12月龄和12-24月龄组检出的阳性病例数最高分别为176例和104例,其阳性例数占总阳性例数的79.3%,。提示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感染以6-24月龄儿童为主。 2.3 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特征10~12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71.5%,明显高于1-9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28.5%,其中11月检出的阳性患儿数最多为114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论 著?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陆惠强,李晓萍,姜妍妍,周 磊,陈忠伟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桐乡314500) 摘要:目的 对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其发病规律。方法 利用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送检标本中检测到1074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7.6%;6月龄~1岁及1~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3.2%和48.1%;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月份。结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10)022*******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Rotavirus in Infantile Diarrhea L U Hui 2qiang ,L I Xiao 2ping ,J IAN G Yan 2yan ,ZHOU Lei ,C H EN Zhong 2wei (Tong x i an g Fi rst People ′s Hos pit al ,Tong x i ang ,Zhej i an g 314500,Chi na ) Abstract :OB 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asonal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infantile diarrhea by rotavirus detection from 2854cases.METH ODS The colloid gold fas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rotavirus antigen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nalyzing the results.RESU LTS Among 2854samples ,1074(37.6%)strains were detected positive for rotavirus ,and the high positive rate found among 6212months and 122years infants (43.2%and 48.1%).The season peak was f rom October to J anuary each year.CONC L USIONS The main pathogen of infantile diarrhea is rotavirus.The colloid gold fast method is simple and rapid ,the result is accurate and specific.This method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use in rural hospital.K ey w ords :Infant ;Diarrhea ;Rotavirus 收稿日期:2009208203; 修回日期:2009210227 婴幼儿腹泻病作为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一直受到高度关注,<5岁幼儿为高发人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其发生率为40.0%~60.0%[1]。我们对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了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以期发现其发病与流行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3月~2009年3月本院门 诊或住院腹泻婴幼儿2854例,其中男性1650例,女性1204例,男女之比为1.37∶1。患儿年龄为0~5岁。分别从每例腹泻患儿采集粪便标本1份,采集时间为腹泻症状开始后1~7d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按照相关标准[2]。 1.2 检测试剂与原理 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金标法 快速诊断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物股份有限公司提 供。该试剂将羊抗A 群轮状病毒多克隆抗体直接 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羊抗鼠Ig G 包被作为对照线,利用标记胶体金A 群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来检测待检样本中的A 群轮状病毒。1.3 试验方法 取适量粪便放入试管,加入9倍生理盐水搅拌混匀,静置或低速离心后在加样处滴加3~4滴粪便上清液,室温10min 判断结果。当测试卡出现两条红线时判为阳性,只出现一条对照线为阴性,不出现对照线及测试线判为结果无效应重新检测。2 结 果 2.1 轮状病毒感染性别及年龄的分布 2854例腹 泻患者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074例,总阳性率为37.6%。1650例男性患者检测轮状病毒阳性634例,阳性率为38.4%,女性患者1204例检测阳性440例,阳性率为36.5%。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 ?012?Chin J Nosocomiol Vol.20No.22010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了解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3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ELISA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患儿大便,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季节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情况。结果本组73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76例,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188例,比例为39.5%,女性患儿260例,轮状病毒阳性104例,比例为40%。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也有所不同,其中6个月~2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43%,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1~3月、10~12月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42%、47.84%,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月份(P <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以6个月~2岁患儿为高发群体,且1~3月、10~12月春秋季为高发期,临床上要及时检测、确诊,以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标签: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 轮状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之一,不仅会通过呼吸道传播,还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能导致小儿腹泻,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高发期,针对儿小儿腹泻患者进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73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6例,女260例,年龄在1个月~9岁,其中6个月以下患儿109例,6个月~2岁患儿586例,2岁以上5岁及以下患儿33例,5岁以上患儿8例。患儿大便多呈糊状、黏液状、蛋花汤状、稀水状等,镜检可见脂肪球、白细胞;部分患儿伴有呕吐、发热、脱水、腹痛等症状。 1.2方法患儿腹泻开始1w内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英科新创(厦门)有限公司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采集粪便标准中50mg左右粪便,将拭子插入含测定稀释液的标本采集管,旋转10次以上,保证样本完全溶解,边取出拭子边挤压试管壁;盖上试管滴液盖,在检测板加样孔中加入3~4滴裂解后的标本,可看到紫色线沿着结果显示窗移动,10~20min 内读取结果。 1.3结果判读结果显示窗质控区出现1条彩色对照线证明操作正确,如显示窗内仅C区,即质控区出现1条紫色线表示为阴性;如显示窗内出现T线及C 线2条彩色线,则表示为阳性[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9T16:26:57.0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范云红[导读] 平舆县中心医院轮儿,同时高发的病毒流行季节为冬季,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平舆县中心医院河南 463400 摘要:目的分析和了解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患儿状病毒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较为容易感染的人群为6个月~2岁的婴幼轮状病毒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法,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度进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儿95例,其中轮状病毒检测为阳性的患儿有46例,其检测阳性率为48.4%。结论轮儿,同时高发的病毒流行季节为冬季,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胶体金法 婴幼儿腹泻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和空肠弯曲菌感染,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1]。在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各种致病菌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轮状病毒,其属于呼肠病毒科,同时,也属于双链RNA病毒,其发病的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患儿倡导后是肠粘膜上皮变形、坏死、微绒毛剥脱,进而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损害患儿小肠粘膜的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使肠液大量积累与肠内引起腹泻[2-3]。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分析和了解了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并取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95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47例,女性患儿有49例,小于0.5岁的患儿有24例,0.5~2岁的患儿有49例,2~6岁的患儿有22例,患儿存在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排黄色水样便,腹泻、无黏液和脓血,排便的次数在一天5~10次之间,严重的患儿排便次数可能超过10次,患儿的体温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1.2方法 1.2.1检测试剂:实验研究中检测试剂选择背景万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RV抗原检测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的对婴幼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进行检测。 1.2.2检测方法:取约100g的新鲜粪便放置于试管中,加入约9倍的生理盐水进行均匀的混合搅拌,低速离心之后将粪便上清液3~4滴垂直而缓慢的低价在加样处,在室温下静止10~20分钟观察和判断结果。 1.3结果判断方法 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在10~20分钟内读取,阳性结果为:反应窗内出现了两条红线;阴性结果:反应窗内出现了一条红线;无效结果:反应窗内无对照红线的出现,应该重新检测或者与供应商进行联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出现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采用卡方(X2)进行数据的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儿95例,其中轮状病毒检测为阳性的患儿有46例,其检测阳性率为48.4%,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47.8%(22/46),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49.0%(24/4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段患儿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组阳性检出率最高,详见表1;各个季节患儿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阳性检出率最高,详见表2。 3 讨论

轮状病毒及护理

轮状病毒及护理 轮状病毒是什么 让宝宝有苦难言的轮状病毒其实是一种双链糖核酸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产生肠毒素,进而损坏细胞,引起腹泻。每年秋季都是轮状病毒“发威”的时期,国内约有1000万的婴幼儿会感染。 轮状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感染的衣物、玩具、餐具传播。妈妈的双手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如果不清洗就与宝宝接触,宝宝吃手指时会一并把病毒吃下肚子。另外,宝宝们分享玩具也是病毒快速扩散的方式,严重时甚至出现大规模传染。 5岁以下的宝宝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其中6个月-2岁的宝宝易感性最高,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宝宝体内缺乏抗病菌,抗病毒能力差,因此,妈妈要提高警惕。 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症状与肠胃炎相似,如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但妈妈别把两者混淆。与肠胃炎相比,轮状病毒性腹泻呕吐较为突出。呕吐常先于腹泻,一般会持续3天,而腹泻则会持续3-8天,一天腹泻次数可达10次以上。腹泻物为草绿色或黄色水样大便,有时可有粘液,还散发出恶臭味。 如果宝宝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出现脱水、酸中毒、休克症状,甚至还会出现肠套叠、胃出血、紫癜、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妈妈一旦发现宝宝吃不下饭,还上吐下泻、无精打采的,甚至有脱水症状,就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轮状病毒如何护理 宝宝感染了轮状病毒,往往因身体的不适而哭闹不止,为了帮宝宝缓解病痛,防止病情加重,妈妈要如何做好护理呢?机智妈会用以下7招: 1、增加饮水 轮状病毒对宝宝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脱水,所以增加饮水,防止重度脱水尤为重要。妈妈可在宝宝腹泻期多让宝宝喝富含电解质的液体,如米汤、苹果汁等。 2、适当喂母乳

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标签:中西医结合;轮状病毒;小儿腹泻 轮状病毒主要于每年的11月至下一年5月,侵袭5岁以内的儿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卫生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不能减少轮状病毒所致腹泻的发病率。由于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的特效药物,因此,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1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热、呕吐和腹痛,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严重者可因脱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1.1 轻型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一般无发热或发热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1.2 重型腹泻 腹泻频繁,10~30次/d以上,水分多而粪质少,或多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脱水: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脱水性质:分等渗、低渗、高渗性三种。 2 轮状病毒腹泻产生的原因 2.1 西医学理论 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2.2中医学理论 轮状病毒肠炎属中医“泄泻” 的“湿热泄泻”范畴,其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

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发病情况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情况分析 卢怀民 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市,014060 【摘要】目的了解包头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 (RV)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金标免疫层析法对腹泻患儿大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达到37.2%,病年龄6个月—1岁占53.5%,发病高峰期在11月至下年的1月。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本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发病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关键词]婴幼儿; 腹泻;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能够造成人类腹泻的轮状病毒(RV)只有A、B、C组,人们较为熟悉的婴幼儿腹泻病毒是A组轮状病毒毒,B组至今只在我国曾有暴发流行,C组仅有个别发现。轮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 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其引起的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导致婴幼儿发病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对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以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笔者对430例腹泻病患儿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160例抗原阳性的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集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门诊及住院部儿科在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430份,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性状标本,其中有220例男性患儿,210例女性患儿,年龄1个月至4岁,平均1.6岁。1.2方法使用轮状病毒诊断试纸条由上海金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两人双盲录入,数据库核查无误后,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均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性状标本,其中有220例男性患儿,210例女性患儿,年龄1个月至4岁,平均1.6岁。 2.2 检测结果在430份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共检出RV阳性标本160例,阳性率为37.2%,男性患儿检出阳性85例,阳性率为38.63%,女性患儿检出阳性75例,阳性率为35.71%,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龄组轮状病毒抗原检出情况年龄<6个月40例(阳性率25.0%),6个月~2岁82例(阳性率51.25%),>2~4岁38例(阳性率2 3.75%)。6个月~2岁组与<6个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099,P<0.05),<6个月组与>2~6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3.268,P>0.05),6个月~2岁为轮状病毒感染高发年龄。 2.3轮状病毒肠炎与季节关系从本组资料得出,从11月至下年的1月是轮状病毒肠炎发病高峰期,占全年发病人数的71%,而且发病人集中在11~12月,占全年发病人数的65%,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164,P<0.05),6—7月最低,终年有散发病例。 3讨论 引起腹泻的病原有多种,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也是我国

儿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儿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目的分析儿科轮状病毒(RV)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特点和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及暴发总结经验。方法对儿科2013年4月16日~18日出现3例RV感染性腹泻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卫生学标本检测,分析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结果3例RV腹泻患儿感染源头可能是同期2例社区感染RV感染性腹泻患儿所致,通过隔离感染患儿,切断传播途径,对患儿进行合理治疗,至4月23日3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截止到4月30日未再出现新的感染病例。结论本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主要是接触传播所致。立即隔离感染患者,加强手卫生管理和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对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及流行暴发至关重要。 标签: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控制 本院2013年4月19日儿科报告3例轮涨病毒腹泻医院感染病例,大便标本均检测RV抗原阳性,立即到儿科病区开展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3例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2例10个月,1例8个月,分别在4月12日~13日以支气管肺炎入院,入院时白细胞升高,入院4~5 d后相继出现腹泻症状,19日大便标本均检测RV抗原阳性。3例患者分布在相邻的3个病房,不同经管医师。4月15日收治2例社区感染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与上述3例医院感染患儿病房相邻,19日痊愈出院。 1.1.2环境物品病原学检测对医务人员手、听诊器,病房水龙头、门把手、床头柜、床栏杆,开水瓶把手、开水瓶塞,拖把、抹布等21样标本采样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标本采样方法:物表采用涂抹法,抹布拖把各剪取5 cm×5 cm 布条在50 mL生理盐水中洗脱。 1.2方法试剂盒使用杭州艾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原理为免疫层析法,操作及结果判断按说明书。标本液均进行离心后检测。 1.3控制措施调查与控制同时进行,根据该病的传播特点采取隔离感染患儿,切断传播途径、合理治疗等控制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①隔离感染患儿,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做好患儿的大便管理,加强手卫生,患儿餐具(奶瓶、奶具、水杯等)、玩具的消毒;②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③拖把抹布专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④加强环境物表、患者床单元消毒;⑤医疗物品专用,用后及时消毒,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 2结果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病 一、病原学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很多,根据全国各地资料报道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仍以细菌性病原为主(城市57.6%,农村占64.9%) 细菌 1.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2.空肠弯曲菌:人类腹泻中约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带菌约1%,空肠弯曲菌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3.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呈广泛流行,传染性强,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二)病毒:6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秋季腹泻”流行,均认为系病毒引起,实际上当时把病因不明的腹泻均认为病毒性腹泻。由于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和防治工作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1.轮状病毒: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在电镜下于急性腹泻患儿十二脂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根据其类似车轮状形态,1975年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 Virus),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 2.诺沃克(Norwalk)病毒:是成人与年长儿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3.肠腺病毒:可引起腹泻,正常人粪便中约5%亦能检测出该病毒,对于其在腹泻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三)其它: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它是迁延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及长时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腹泻易呈迁延性。 二、发病机制: (一)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菌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的特殊受体上,使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腹泻,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理,可分为:①细胞激活性肠毒素:由部分ETEC、沙门氏菌及亲水气单胸菌产生者为不耐热肠毒素(LT),经60℃10分钟处理即可破坏,其分子量大,主要经受体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酸酶系统,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聚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致使隐窝细胞对水、氯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同时又抑制绒毛上皮细胞对钠及氯的吸收。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加小肠细胞释放五羟色胺而增加肠液分泌。另外一部分ETEC产生耐热肠毒素(ST),以100℃30分钟处理仍保留毒性,其分子量小,ST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激活鸟苷环化酶系统,使该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对氯离子吸收减少。有些ETEC同时产生LT及ST,产生一种还是两种肠毒素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携带的质粒,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的ETEC菌株比只能产生一种肠毒素的菌株毒力大,导致腹泻的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 (二)病原体侵袭肠粘膜:EIEC、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炎性病变,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EIEC主要病变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亦可累及结肠,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小肠结肠

轮状病毒 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病例分析 1.病例介绍 姓名:xxx性别:男年龄:11月住院号:19003585 入院日期:2019-04-29出院日期:2018-05-03患者,男,11月,主因“解水样便伴发热4天,尿少伴精神萎靡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量多少不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便前便后哭闹。呕吐胃内容物,进食时呕吐明显,2-4次/日,非喷射性呕吐。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每日2-3次,体温最高达38.5℃。在家给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口服治疗,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3.5ml/次”口服后体温下降正常但易反复发热。近1天来腹泻次数增加,夜间出现尿少,精神萎靡,哭时泪少。无烦渴、无思饮。今急来就诊办理住院治疗。自病以来饮食渐差,思睡,体重无明显变化。 个人史及家族史: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50克。否认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现食母乳+普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传染病史,无遗传性病史,无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T:36.8℃HR:120次/分R:34次/分W:8Kg,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约1.0cm×0.8cm),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无花斑,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软,无拒按,肝脾未触及,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 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PLT430×10^9/L,CRP4.44mg/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

(++);肝功:ALT:43.4U/L;AST:55.7U/L;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钙Ca:2.28mmol/L,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4月30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5月1日复查血常规:10.02×10^9/L,N51%,PLT230×10^9/L;复查电解质:钾K:4.01mmol/L;钠Na:132mmol/L;氯CL:112 mmol/L;尿酸:235umol/L;5月2日复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白细胞:(-),潜血:(-);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弱阳性,潜血:(-)。 2.诊疗经过 患儿发病特点:①11个月婴儿,起病急,春夏交替季;②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尿少;③精神萎靡,中度脱水征,腹部稍膨隆,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入院前无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接诊患儿时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最可能诊断?②收住后首先需做些什么?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方案?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结合患儿病情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诊断?②诊疗方案?③怎样和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 入院诊断:急性中型腹泻;中度脱水。 入院诊疗:①根据患儿病史及大便性质考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几率大,应防止疾病传染扩散,给予病房隔离,加强婴儿使用物品、医疗用品的管理,粪便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②因患儿解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小便少,皮肤弹性降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