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比较解读

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比较解读

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比较解读
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比较解读

认知心理学·总结
第 1 页 共 6 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
注意理论 Attention Part1. 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注意的选择性(存在瓶颈,选择/过滤机制)
理论模型 提出者 要点 1 外界信息大量,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加工能力 有限,出现瓶颈; 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模型 (早期选择) Filter Model 【英】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58) 2 为避免系统超载,选择在感觉水平已实现。过滤 器选择信息<新异、较强、具有生物意义刺激、受 支持证据 Broadbent“双听技术” (没有 设追随程序)以时间顺序报告 数字需摆动闸门,转移了注意 故成绩下降。 Cherry(1953)应用追随程序 所做的双听实验 -- 仅可觉察非 追随耳刺激的物理特征 反对证据 【质疑:只存在一条通向 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 Moray(1959) “鸡尾酒会 效应” Gray& Wedderburn (1960) --过滤器允许不 止一个通道信息通过;有 意义材料 引起 注意转移 (Solso,1979) Treisman(1960) “分听任务”追随有意义信息 Treisman&Geffen(1967)只注意追随耳信息 --非追 随耳信息能够进入再认环节 MacKay(1973)理解和注意的实验,向追随耳呈现含 义模糊句子--非追随耳信息得到语义水平加工 Wood&Cowan(1995)只注意追随耳。观察反向播 放的文字是否影响被试对追随耳的信息加工 -- 追随耳 与非追随耳之间的注意转移不是随机的、周期性的,而 是有规律的。非追随耳中反向播放的信息“俘获”原本 对于追随耳的注意,导致了错误率高峰。 Norman(1968,1976)所有的信息都以平行方式被传 入工作记忆中,但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容量,故选 反应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 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美】 J. Anthony Deutsch & Diana Deustch (1963) 1 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 部的知觉加工,注意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2 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以其 重要性(长期倾向、上下文、指示语)安排。 择,一些信息在知觉识别后未能继续加工故无法提取。 Hardwick(1969)注意双耳 Lewis(1970)有追随程序的分听任务--非追随耳出现 同义词,追随耳单词 RT 延长。 Shiffrin 等(1974)白噪音背景上觉察一个特定辅音, 集中&分配性注意无差别 “材料限制作业” --只要两耳处于平等条件就会具有相同的识别率 第 2 页 共 6 页 分析或评价 【共同点】 ①根本出发点:高级分析水 平容量/通道容量有限, 故过 滤器调节; ②过滤器位置:初级分析与 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③过滤器作用:选择一部分 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 --注意选择是知觉性质的 ?“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Broadbent-Treisman 过滤器-衰减模型)
人期待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暂存于某
种记忆中,并迅速衰退; 3 过滤器工作方式“全或无” ,且只允许一个通道信 息通过。”Y 型漏斗”(存在信道) 。 1 过滤器允许追随耳&非追随耳信息通过; 2 非追随耳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但仍可得到高 级加工; 3 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认为已贮存的信 息在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选择 depends
衰减模型/双(多)通道模型 (中期选择) Attenuation Model
【英】 Anne Marie Treisman (1960, 1964)
on 刺激特点&高级分析水平状态) ;
4 过滤器工作方式“衰减” 。 ▼接受信息三阶段:分析物理属性→确定是否为语 言(分为音节和单词)→识别单词赋予意义(阈限)
集中性注意 Focused Attention
核心:输出的重要性标准
? “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分配性注意 Divided Attention

认知心理学·总结
▲知觉选择&反应选择→集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Main differences】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位置 【Common points】都承认注意的分配。中枢认知资源有限! ! 【改进之处】知觉选择模型: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集中性注意) 、反应选择模型: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分配性注意) ;通道单一,最好利用不同感觉道。 1“摘苹果比喻”个体注意到的材料是被摘下的苹果,而没有注意 图式模型 Schema Model 【美】 Neisser (1976) 到的材料就是还在树上的苹果; 2 注意不是过滤/衰减器/根据重要性决定是否进入记忆, 而是与他 当时任务激活的图式相关。 ※注意是熟练的知觉 基于加工容量的有限性 注意是一个十分灵活的系统, 可在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完成选择。 Johnston&Heinz (1978) 同时 多态模型 Multimode Model Johnston&Heinz (1978) 1 感觉阶段:物理特征得到加工,建立感觉表征(过滤器模型) 2 语义阶段:构建起刺激的语义表征。比感觉加工付出更多努力 3 意识阶段:感觉表征或语义表征进入意识(后期选择模型) ※选择发生的越晚,任务难度越大。 执行两项任务(分听任务--需要 感觉 / 语义表征 & 对随即呈现的 灯光按键--感觉表征) Neisser&Becklen(1975) “选 择性观看”任务--传球图式引导 被试的选择。看到过的指引正在 看的。 过滤器&衰减器模型--注意的局部机制; 图式模型--全局眼光看待注意,提出了 “为什么选择”的问题。
第 3 页 共 6 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
注意理论 Attention Part2. 中枢能力或能量有限,注意有限--注意的分配性(资源分配机制)
理论模型 提出者 要点 发展与补充 Norman&Bobrow (1975) 区分资源 限制&材料限制<不可证伪> 1 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受: 资源分配/限制模型 Mental 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l 【以色列&美国】 Danial Kahneman (1973) 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资源的限制。 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 质量或不适宜记忆信息的限制,即使 分配到 较多 资源也 不能 改善 作业水 平。 Dawson&Schell (1982) 大脑半球在 可及能量和分配策略上是不同的:优 势半球因语义加工的需要占用较多资 源;非优势半球只需较少/不同资源。 【优点】以资源分配取代设在信息加工过程某个阶段上的过滤/选择机制。 较好的解释同时进行的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复杂情况;克服了知觉选择&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缺点】仅着眼于过程的整体,而没有深入内部;不能磨掉知觉选择&反应选择的可能性。 ◆好吧,来个中立的假设:注意选择在总体上受资源分配决定,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及在哪一阶段实现要依赖于内外各因素。 Norman&Bobrow(1975) 控制性加工(注意性加工) :需要应用注 意的加工,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 双加工理论 Dual-processes theory Schneider&Shiffrin (1977) 着的环境。 无须注意,没有容量限制,高度有效性, 且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资源限制性--控制性加工& 材料限制性--自动加工 Treisman&Gelade(1980)--FIT 涉及自动加工 双任务作业研究(练习&心理不应期) 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特征&完形通道 美佳:联想加工&基于规则的加工,so 联结主义& 信息加工主义的结合? Schneider&Shiffrin “视觉搜索实验”识记 再认任务,四个自变量。 自动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起作用,无 需意识控制但缺少弹性; 控制性加工较慢,以系列方式起作用,有意 识加工,需要资源,具有弹性 Johnson&Heinz(1979)--“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 (Multiple-Loci Theory)注意的选择可基于感觉信息在 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依赖较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在 后期阶段实现。 (很灵活哈 O(∩_∩)O~) Johnson&Wilson(1980) 3×2 实验设计:靶子词的觉 察率在集中性注意时高于分配性注意 “资源限制作业” 支持证据
①可及能量; ②当时意愿; 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④个人长期倾向,特质--不随意注意。 )
2 存在某些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 不受人控制的加工, 不可避免, ▼认知资源有限,PRP 是瓶颈的体现
第 4 页 共 6 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
注意理论 Attention Part3. 视觉选择的注意理论
理论模型 提出者 要点 注意如同聚光灯,可以改变效力。 聚光灯假设 Spotlight metaphor 个体可将注意集中于一项或少数几项任务; 注意可按个人意愿发生人任务间转移; 处于注意中心的任务处理最精细,其他较初级; 任务队认知加工要求越高,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模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 & 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 论: ·特征 feature:某维量的特定值---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 自动的、以平行方式进行 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Treisman& Gelade (1980) ·客体 object:特征的结合---客体的辨认需要集中 性注意参与,系列加工的结果。 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 1 前注意阶段--自动/平行加工,无须注意:特征登 记; “特征地图” 2 特征整合阶段--控制/系列加工:特征整合,物体 知觉; “位置地图” “注意的特征捆绑功能” 将 location-based&object-based 的注意加工理 论相结合 偏向-竞争模型 Biased-competition model Desimone &Duncan 当多个刺激呈现时,大脑在视觉皮层对刺激的表征 具有选择性;表征的选择性因视皮层或其他大脑皮 层的的相关加工机制(基于物体/位置)而改变。 视觉注意任务的完成需要这两种加工之间的相互协 调与平衡 支持证据 Erikson&Eriksen(1974) 侧抑制任务 flanker task Egly et al.(1994) Object-based attention Treisman&Gelade(1980)视觉搜索实验 Treisman&Schmidt (1982)速示器&字 母同时匹配实验——“错觉性结合” :注意 分散或过载时,不同客体特征彼此交换。 Treisman&Souther (1985)非对称性搜 在同样的若干 B 项目找到一个 A 项目,搜 B 搜索(○-中搜○) A 搜索:自动加工产生的特征地图; B 搜索:控制加工产生的位置地图。 (1997)双侧顶叶受损所致双侧注意缺陷 患者,缺乏注意时视觉系统把目标觉察为 毫无联系的一组特征。 Duncan&Humphreys(1989,1992)相似理论:目标 刺激与分心刺激之间相似性越高, 搜索越难, 反之容易; 分心刺激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影响搜索难度。参与整合的 特征数量不会影响搜索速度。 Cave&Wolfe (1990)引导搜索模型:搜索包括两阶 “激活地图” ;②系列加工阶段,依激活地图按可能性 逐个评价被激活要素,选择真正目标刺激。 【缺陷】 1 特征定义难以把握,没有可操作性说法; 2 先确认事物还是先确认特征? 3 特征分析阶段中特征是如何激活的? 4 模式识别不仅依赖特征信息,还受周围背景及个体知 识经验影响。 反对证据
索任务: 在若干 A 项目中找到一个 B 项目; 段:①平行加工阶段,根据对目标刺激的特征掌握激活
在空间知觉中, 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起来。 索速度有差异。A 搜索(○中搜○-)快于
第 5 页 共 6 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导言 一、广义的“认知” :认识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 狭义的“认知” :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存在着心理加工;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加工可通过外部行为的测量来推知。 三、认知模型:建立的目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观察对象的一个容易理解的表征,同时用于发展各种假设和帮助进行预测。这些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建立在序列事件的基础上。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于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serially)和序列(sequentially)的方式进行的。又称“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为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Newell和Simon是首先对符号操作系统作出完整论述的认知心理学家。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六种功能:输入符号、存储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复制符号、输出符号。 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类认知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把认知描绘成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在此网络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激活水平与来自于环境和其他与之相连接的单元有关。 知识贮存在单元之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的联结或改变联结间的激活强度。 该模型把信息看成是分布在各个神经元及神经元的连结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并行的,因此被称作“并行分布系统”(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人们又把它称作“人工神经网络”。2、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PDP):所谓“平(并)行”指的是人可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布”则指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这些连接单位可以被激活, 彼此可相互作用。 Bechtel (1991)曾归纳了联结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信息是通过基本单元来处理的;2.处理单元间是平行联系的,所有的单元可同时、互相作用地完成它们的任务;3.单元间的连接具有权重。 联结主义模型的组成部分:1. 一组单元。亦称为“节点”、“认知单元”或“处理单元”。主要是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2. 激活状态。节点被激活以致产生某些变化,每一单元会产生某种激活状态。 3. 联结模式。兴奋性联结,抑制性联结。决定一个单元通过输入,对其他单元所产生的影响。 4. 节点激活规则。具体说明一个节点如何被输入,又如何与现在的状态相吻合。 5. 节点输出功能。一个节点的输出与某种激活相联系。 6. 学习规则。重要是使联结发生变化。 联结主义模型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神经科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用了20年时间与Penfield和Lashley等人合作,终于在1949年出版了《行为的组织》(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为现代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 1949,Hebb率先使用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对人的大脑模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著名的算法规则又称Hebb规则(定律)。 赫布定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共同激活的神经元成为联合;联合能发生在相邻的或疏远的神经元间,即整个皮层是联合存储;如果神经元成为联合,它们将发展成为功能体或细胞集合。 他的《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有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段落:“当细胞 A 的一个轴突和细胞 B 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地、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 B 的兴奋,那么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之一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变化,以致于 A 作为能使 B 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加强了。”这个机制以及某些类似规则,现在称为赫布定律,又称突触学习学说。 神经科学常用探测技术:多导细胞电活动记录;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和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1、单细胞记录(single—unit recording) 2、脑电图(EEG Measurement/ 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5、磁共振成像(MRI和fMRI) 6、脑磁图(MEG) 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简介: 1、减法反应时(subtractive method):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应用这种方法。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内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引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之所以能作为一种范式而影响到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取向,就在于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而这些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没有任何前期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 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普通心理学主要培养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心态。

认知心理学概述

大腦與語言神經作用 一、腦的構造 (一)腦葉(Lobe)與功能區 ?額葉(frontal):中央溝前,與推理,計畫,某些語言與運動,情緒,以及問題解決有關。 ?頂葉(parietal):中央溝後,與觸覺,壓力,溫度以及疼痛有關。 ?顳葉(temporal):外側裂,與知覺、聽覺刺激辨識、以及記憶(海馬迴,hippocampus)有關。 ?枕葉(occipital):腦後側,與視覺有關。 (二)語言區 ?布洛卡區(Broca's area):額葉下方,與使用語詞有關 B型失語:無法講話,無法用字詞,說話緩慢並且不連貫 ?韋尼克氏區(Wernicke's area):顳葉後方,與瞭解/組織語意有關 W型失語:無法了解語言內容 ?神經纖維束(Arcuate fasciculus):連接兩區,訊息(視覺或聽覺)先到W再到B A型失語:講話雜亂無章無且無法複誦字詞 (三)半球與側化 ?大腦半球從中央分成右腦以及左腦兩半球,透過一條由億萬條神經纖維組成的寬帶(稱為胼胝體)溝通訊息,每一個腦半球都特化來執行某些行為。 ?身體左側的感覺訊息傳遞至右腦,右側感覺訊息傳遞至左腦。一般人的腦是左右並用,透過胼肢體來分享資訊。 ?右腦對於空間能力,臉孔辨識,視覺心像以及音樂具有優勢;左腦則在評估,數學與邏輯上具有優勢。

?90%的人使用右手書寫,吃東西、丟球(right hand dominant),其餘10%的人是左撇子。 ?95%的右撇子語言的優勢腦是左腦,左撇子中也有60~70%是由左腦掌管語言。 ?Sperry及Gazzaniga(1981諾貝爾獎得主)以腦部分割實驗證實切除胼肢體的受試者表可以行走,閱讀,談話,從事體育競賽,以及進行手術前會做的任何事。 病例直視前方螢幕的一點,若一個湯匙的圖案在點的右方閃現,病例可辨識出湯匙,並且說是湯匙。假若是在點的左側閃現,病例會說「什麼也沒看到」。當病例被要求選出一樣左手專用的物件時,可以正確的選出湯匙(觸覺訊息傳至「看到」湯匙的右半腦),但當被問到這個東西是什麼時卻無法說出來,因為右腦不司「語言」。 ?另一項實驗是複合圖,圖中左邊是一位女士的臉孔,右邊是一位男士的臉孔,病人凝視額頭中央的的點。當被要求由完整的圖片中指出先前所看到的臉孔時,通常會選女人臉孔。假如病患需要說出這張圖所呈現的是男人或女人,病患會說是男人,左右腦對不同的反應有主導權,在這個案例中,右腦是臉孔辨識的優勢腦,左腦則是語言的優勢腦。 ?醫師進行腦部手術時為避免傷及語言區,常採用瓦達測試(Wada Test),將快速麻醉劑注進入左側或右側的頸動脈,於是會有一側的腦半球會被暫時性麻痺。如果是左腦主導語言的人,會出現啞口無語的狀況,但如果右腦半球被麻痺,他們仍舊能夠言語以及回答問題。 二、腦神經運作 ?大腦是由萬億個特化的神經細胞(神經元) 所組成,每一個神經細胞有細胞體、一或 二個軸突(傳送)、近萬個樹突(接收)三個部 分,軸突末端細分多個發送端(神經末梢), 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間有個稱為突觸 的小空隙。 ?神經系統以低電壓脈衝引發化學物質傳導與擴散的方式傳送訊息。神經元啟始訊息以電脈衝的方式在軸突中傳導至發送端,引發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流到突觸,藉擴散 作用傳送到下個神經元的樹突,再引發一個神經脈衝繼續傳送,反覆循環直到訊息到達目標位置。當神經脈衝傳到下個神經元時,神經傳導物會被回收再使用。 ?神經元傳電部分的結構類似電線,中央是軸突,外面包裹著一層叫髓鞘的物質(由神經膠細胞組成),有絕緣的作用,和電線不同的是,髓鞘是一節一節的。髓鞘間的裸露處 稱為蘭氏結,脈衝在蘭氏結上跳躍式的傳導可以使訊息的傳遞更加迅速,最快約每秒100公尺。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概要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生活中的认知心理学

事件描述: 今年清明假期的时候,我跟宿舍一女生一起去了西安,在玩的那几天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去年冬天我到底有没有在网上报考六级,因为从西安一回学校我们就要进行六级报考的确认了。我跟那女生说感觉自己当时忘记在网上报考了,因为我完全没有印象我在教务系统上点击了六级考试的报名。但是那个女生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我肯定已经报考了,然后她描述了当时我们宿舍六个女生在宿舍报考六级时的场景以及当时的对话。听她说得那么肯定,描述得那么细致,于是我也就相信了,甚至在脑海中形成了自己报考六级的“详细记忆”。可是等到我们回来那天去确认报考信息时,我发现自己果真没有报考上,更搞笑的是那个女生自己也没有在网上报考。那件事情过后,那女生就十分懊恼地说:“以后我对这种事情再也不敢打包票了!” 心理学分析: 长时记忆在重新提取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因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扭曲,这称之为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我那位同学发生的记忆扭曲现象即是属于第二种,报考六级的场景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她甚至还记得当时宿舍的女生在一起说的话,这是一种添油加醋的行为。可能当时得到六级报考的通知时,我们宿舍确实有提到过报考的话题,但当时大家并没有一起在教务系统上进行点击报考。因为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有可能在开始的感觉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个体根本没有将受到的刺激特征照实收录。另外,记忆的内容也无法完全保持,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期间原有的的记忆会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遗忘。贮存在长期记忆的信息,既需要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需要与新信息互动,新旧信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我那位同学记忆中的大家在宿舍一起报考六级,可能是更早之前,大家一起报考四级时候的场景,这个旧有的场景对新信息的记忆产生了抑制,这称之为前摄干扰;也有可能在六级报考过后,我们宿舍在一起报考了其他的考试,这一场景印在同学的脑海中,而这一新信息则对同学回忆六级报考这一旧信息产生了抑制,这称之为倒摄干扰。记忆是一个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从接收信息的角度看,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呈现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不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的记忆都可能会因为受到干扰而发生篡改,因此在有些时候不能过分坚信自己的记忆。日常生活中因为记忆混乱而导致的麻烦不在少数,特别是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单靠当事人与证人的回忆与描述是不太可靠的,可能会由于种种因素干扰了他们的记忆的选择与再现。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第五章注意 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 (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 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 过滤器模型 衰减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5、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 实验验证: 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58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 学分:3 总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心理学专业三年级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内容上深入浅出,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各种认知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的新近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对于同一种心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上的本质差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技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主要涉及对认知理论及新近研究成果的评介。主要包括:知觉、模式识别、注 意、记忆、言语、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对各种认知模型的深入理解及应用。 (四)知识范围及相关课程的关系认知心理学涉及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以信息加工观点对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理解。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教材:王甦,汪圣安,《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ISBN 7-301 -01810-X/C.54 教学参考书: 陈煊之,《认知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12 月。ISBN 7-5361-3418-5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学习过程要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92747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与生活

论述题(共16分) 什么是创造?创造的过程一般经历哪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什么?答: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简而言之,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第一准备阶段提出问题;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的深度决定科研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然后用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时候对问题的探索充满着热切的期望,是一种对问题渴望而不可基的境界来描述,是有意识的积累相关背景知识的阶段。第二,酝梁阶段问题求解,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假说),并对所提出方案作出评价,这实际上是试错过程,它往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从而促使问题中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说)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的提出新规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的环节。新观念,新假说提出时开始只是思想的闪光,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或者是带有错误的成分的,必须经过进一步的整理、修改和完善的逻辑加工过程才能形成。第四,验证阶段成果证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成功、是否有价值,只有经过检验评价才能确定。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安排试验与观察,检验由新假说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在检验新假说时,新的试验与观察的执行人可以不同,时间的长短也有差别,建安的结果可以是新方案的证实或证伪,或一部分被证实一部分被证伪。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常规思维,四有意识地进行的。 第 1 页共 1 页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1.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学者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冯特D.比内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A.前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注意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和概括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起伏性和转移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B.反射和抑制C.兴奋和抑制D.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对比 B.后像C.分配 D.适应 6.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这种现象是【】 A.似动 B.真动C.诱发运动D.想象运动 7.根据视觉三色学说,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接受【】 A.黄、蓝、紫B.红、绿、蓝C.黑、白、灰D.黄、绿、蓝 8.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容量为7±2组块,该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登记 9.后学习材料对于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向抑制D.负向抑制 10.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该种想象方式是【】A.典型化B.夸张C.拟人化D.粘合 11.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A.注意 B.编码C.复述 D.提取 12.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具体思维 13.提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苛勒C.西蒙D.赫尔 14.听觉的适宜刺激的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20-5000HZ C.200-20000HZ D.16-20000HZ 15.决定声音音色的是声波的【】 A.频率B.振幅C.波形D.响度 16.智力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很快,显著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其智商在【】 A.80以上B.100以上C.120以上D.140以上 17.关于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A.卡特尔B.艾森克C.斯皮尔曼D.加德纳 18.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A.外延 B.范围C.内涵 D.广度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