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概念

[1] 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 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 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 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 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Key points:

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2 .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 .白细胞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4 .血小板的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5 .何谓核左移、核右移

6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 min,于高倍镜下

计数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 女性37-48%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μl 参考值:

26-32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 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

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CV RDW<14%

类型MCV MCH MCHC 临床类型

大细胞贫血>100 >32 310-350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80-94 26-32 310-350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80 <26 310-350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0 <26 <30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4.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6.白细胞测定

[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计数法:以2% 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用 2 % 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 4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公式:WBC/L = 4 格白细胞总数? 4×10×20×106

报告格式:Δ.ΔΔ×109/L

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新生儿15.0~20.0 ×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术后12~76h,WBC常>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50 ~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 ~1%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血液

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

4-5d 1-3d 2-3d

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轻度左移;10%:中度左移;25%: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28.9×109/L,阿莫西林0.125g 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实验室检查,血象:Hb110g/L, WBC 23×109/L,血小板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56%,成熟淋巴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一、贫血总论

1.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

2.RBC:主要功能: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

膜功能: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Hct: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及循环系统: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型 MCV(f l) MCH (pg)

大细胞型>100 >32

正常 80 ~ 94 26 ~ 32

单纯小细胞<80 <26

小细胞低色素<80 <26

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

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缺铁性、溶血性、失血后贫血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

贫血的诊断

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

5、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

轻度: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

中度:<90g/L 重度:<60g/L

红细胞计数

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比积

HCT成年男性:41~ 53%;成年女性: 36 ~ 46%

周围血涂片检查

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可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 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 (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 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 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终审稿)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 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 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 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 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 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 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 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得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得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得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得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得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得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得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得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就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得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就是核得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得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得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得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得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得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 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 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总结检验

一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各参数参考值】 1.红细胞 (1)红细胞计数 [ RBC ](×1012 /L ):成年男性 4.0~5.5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 7.0 (2)血红蛋白 [ HGB ](g/L ): 成年男性 120~160 成年女性 110~150 新生儿 170~200 (3)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性 42%~49% 女性 37%~48% (4)平均红细胞容积 [ MCV ](fL ): 80~100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pg ): 26~32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g/L ): 310~350 (7)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 RDW ]: <14.9% 2.网织红细胞 (1)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pg ): 成人 0.5%~1.5% 新生儿 2%~6% 3.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WBC ](×109 /L ): 成人 4~10(4000~10000/μl ) 新生儿 15~20(15000~20000/μl ) 6个月~2岁 11~12(11000~12000/μl )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白细胞种类 百分比% 绝对数(×109/L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st ] 0~5 0.04~0.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Nsg ]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 Eo ]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 0~1 0~0.1 淋巴细胞 [ Lym ] 20~40 0.8~4 单核细胞 [ Mo ] 3~8 0.12~0.8 4.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 [ PLT ](×109 /L ): 100~300 4 3 5 6 7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012 /L 190 170 150 130 110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g/L 8 4 12 16 20 成年人 新生儿 6个月~2岁 ×109/L 说明:黑体字为掌握内容,斜体字为了解内容,附有★为重点内容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量: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

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

三、简答题 药敏试验的作用、意义 1、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预测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由于抗菌素使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 2、对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性变迁的监测,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或流行; 3、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HAV抗体的临床意义 1.HAV刺激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分为IgM、IgG、IgA三型。 2.HAV-IgM是早期抗体,HAV感染一周后产生。HAV- IgM阳性表明机体HAV急性感染。 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阴性可除外HAV感染。 3.HAV-IgG产生较IgM晚,用于监测病情,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2~3个月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 可保持多年乃至终身,为保护性抗体。 4.HAV-IgA是感染HA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限性抗体。可从粪便中分离出来。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感染乙肝后首先出现的血液学指标。 HBsAg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中。是判断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与乙肝抗体-IgM同时存在,提示急性期感染。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HBsAg转阴是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2、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提示肝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持续存在超过10周,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孕妇HBeAg阳性可引起直接传播,导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 HBeAg转阴:是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是对HBsAg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对HBsAg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抗HBs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一旦出现可持续多年。 成功进行免疫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指标。 可以同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共存。 4、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阳性表示现实或曾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与康复或免疫情况无关。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能影响杀伤性T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作用,主要为IgM和IgG两型。 抗HBc-IgM:是急性肝炎感染的指标,通常存在超过6个月,若同时与表面抗原(HBsAg)存在,显示急性肝炎感染。 5、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是病人或携带者经HBeAg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由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病情改善。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不能保证HBeAg被清除。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抗HCV是机体针对HCV基因编码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 2、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感染,且有传染性。 全血细胞计数的适应证 1.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辅助诊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征、类白血病反 应、白细胞减少症等。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细菌、病毒感染 3.组织损伤:手术后、肿瘤的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急性大出血和严重溶血。 4.监测治疗效果 5.健康体检、预防保健。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减低的临床意义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及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实验诊断学总结(官方版)

实验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概念 [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 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 动。 [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 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 段 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实验诊断学:简答汇总

1、简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14分) 2、急性少尿如何鉴别肾前性和肾性?(5分) 3、慢性再障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有哪些(8分) 4、临床病原体检测通常可采集的标本有哪些?(9分) 5、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4分) 6、各种病理性蛋白尿的形成机制 7、试述束臂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 8、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9、什么是CRP?有什么临床价值? 10、如果有人向你请教一张尿常规的检验单,结果如下:PRO++,请帮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 因,并告诉他接下来有哪些实验室检查可帮他查明原因。 11、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请列举至少五种用于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检测项目,并说明 其临床价值。 12、什么是性传播疾病?请说出五种性传播疾病,相应的病原体以及对应的检测方法。 1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细菌培养?作为临床医生你应该提醒护士注意哪些事情呢? 14、乙肝的抗原抗体标志物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 15、ANA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及荧光模型的类别(核均质性、颗粒性、核仁型、核点型~~) 16、乙肝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17、谈谈对高脂血症的理解,对高脂血症病人的建议 18、列举与诊断贫血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名称及应用价值(至少5个) 19、一对夫妻来体检,请结合具体情况,为两位分别开实验诊断项目单。 丈夫是公务员,今年50岁,身高175CM,体重85KG,有烟酒嗜好,但量不多,有胃溃疡病史。妻子是一名教师,今年45岁,身高165CM,体重65KG,握笔无力,伴有关节痛 20、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21、CT延长的临床意义 22、尿蛋白临床意义 23、简述心肌的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24、STD的定义,列举五种STD疾病及其病原体 25、有一55岁的男性患者,身体消瘦,大便习惯改变,面色苍白。请问要做哪些必要的实 验检查? 26、DIC的诊断条件是什么? 27、血液采集和送检过程中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28、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定义和它的临床意义? 29、肝细胞性、阻塞性和溶血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的鉴别要点。 30、肾功能正常、代偿、失代偿、衰竭、终末期CCr、Cr、BUN变化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31、举例说明低蛋白血症的原因。 32、尿液外观的病理变化有什么?有什么临床意义。 33、心肌肌钙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 34、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 血液实验室检查 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 ▲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 血液RBC和Hb正常值: 对象RBC(10/L)Hb(g/L) 男性(4.0~5.5)120~160g/l 女性(3.5~5.0)110~150 g/l 新生儿(15~20)180~190 g/l 儿童(5~12)120~140 g/l RBC及Hb的病理变化 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 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 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 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 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 女性Hb <110 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 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MCV MCH M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 血病 大细胞性贫 血 >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 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