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版高一下期历史提纲

川版高一下期历史提纲

高一下期历史提纲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3意义

a 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b 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4 八七会议

a.召开:1927年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b. 内容(4):

1.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其一

4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达到井冈山,开展游击,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巩固: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意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想:在中共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三者结合起来。

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

意义:

1.奠定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

2.科学的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3.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想结合的光辉典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条件:

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4.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被粉碎

建立: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性质: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意义:中国革命有了统一的机构,使革命发展更加有力。

4土地革命1931

原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和社会的需要。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使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护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5经济建设

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内容:(2)

1.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2.兴办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作用: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原因:a.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周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b.内部原因:为摆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

c.外部条件:国际上,欧美各国无暇东顾,国内蒋介石围剿红军,无暇北顾。

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而诬陷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各方态度: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国际联盟:a.对日本: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国: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实质:把东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影响:

1.东三省沦陷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2.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背景: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并压制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中共号召和推动抗日活动。

兴起:

a.中共:

1发表宣言,谴责日本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3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并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b.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黑龙江省

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

c.爱国民主人士:

1 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蔡,杨),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2 1933年春,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血战多伦。

d.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李济深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

第四节红军的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蒋“不抵抗政策”无法实行。

实质:对内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对外继续推行“对日妥协”政策。

二.红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背景:王明,博古掌握中共中央政权。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

结果:周,朱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于1933年春,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10月

背景:1933年初,在上海的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左倾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结果:由于博古,李德等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四.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12)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1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 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

3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4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1.粉碎了国民放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实力

3.中共在长征途中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华北事变

概念: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

活动: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何梅协定

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影响: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方针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损害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由绥靖转向遏制

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八一宣言》 1935年,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a.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b.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c.中共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意义: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

背景:a.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在中共的号召和领导下,北平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切抗日华东。

过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制”国民党出动军警镇压。

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影响:平津学生响应中共号召,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

背景: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

张,杨的爱国之情

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杨在西安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

原因:a.日本为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

b.中国内战虽以停止,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没有正式建立。

c.法西斯侵略扩张,欧美大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

影响: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2.八一三事变

目的: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1月占领上海,12月攻陷南京)

影响: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原因:日本加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的积极倡导与推动

英美与日本的矛盾加剧

过程

a.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b.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定了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八一三事变揭开了合作抗日的序幕

d.七七事变后,中国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表示联共抗日

e.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g.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共产党接受改变。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路线:国民党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结果: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秋,中共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时间:1938年

背景:亲日派散步亡国论,亲美派散布速胜论。

目的: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内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若实行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标志: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

原因:

日本: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本后方。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退败,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经较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影响:

1.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改变战略方针。

2.1938年12月,汪精卫集团公开叛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蒋介石集团抗战发生动摇,反共头像倾向滋长。

4.中共发动百团大战,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眼

中困难时期。

5.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二.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经济:

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表现:

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位“统治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金融业: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税收。

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2.文化教育方面: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

3.政治: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

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民实行恐怖政策。

影响:日本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沦陷地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物质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中国领到了各种形式的战争。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原因:政权性质决定;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内容: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影响:政策重心由内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就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中共态度:坚决回击

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对国民党顽固派所发动的进攻,坚决予以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

背景: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退到黄河以北。第二年初,新四军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

时间,地点:1941年初,安徽茂林。

经过。在茂林新四军9000余人遭国民党包围袭击,血战七天七夜大部分牺牲。军长也挺在

谈判中陪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下令取消其番号。

围绕皖南事变展开的斗争

1.中共:

2.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首

先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话抗战的阴谋。

国际力量:苏美英等国表示了对国民党的不满,要求中国继续抗战。

国内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1941年在重庆成立“中国民主政权同盟”得到中共的积极支持。

三.正面战场形式的恶化

1.宜枣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司令壮烈殉国,宜昌失守。

2.国民党发动豫湘桂战役

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陆交通线。

经过:历时8个月。是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随时病例五六十万人,丧失国土二十万平方公里

结果:国民党丧师失地,出现了大溃败。

原因: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3.国民党政府对外政策的成果:1943年,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独裁统治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

实行统治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全国财富迅速集中到四大家族手中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背景

日本:改变战略方针,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国内: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投降危险眼中。

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形势的好转。

经过: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抗战,称为百团大战。

意义: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背景:1941年~1942年根据地出现眼中困难

原因: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表现: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减少,八路军,新四军人数减少;财政经济十分困难。

三.中共七大的召开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召开:1945年春,中共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1.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提出抗战即将胜利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

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用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领导思想

4.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际国内形势:

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7月,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共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

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式

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国内:

1.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

3.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4.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原因:

蒋介石:争取准备内战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经43天谈判,国民党当局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国民党政府不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

第一.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第二.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第三.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

1.1946年初,按双十协定内容,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斗争围绕政权和军队问题进行,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2.决议: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意义: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在许多方面放映了人民的意愿。但是,决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实现民主同意,和平建国的尝试化为泡影。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946年夏,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

中共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解放区军民一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目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制定。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条件

可能性:

1.经过一年来的战斗,敌我力量发生变化

2.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敌人后方不稳固

3.解放区开始土地改革,后方稳固

必要性

减轻西北,山东战场压力,减少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损耗。

基本任务:外线歼敌,内线收复失地。

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概况:

1.外线: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2.内线

华北: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东北: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西北: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意义: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条件: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放手一些战略要地。

概况

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原因:

1.广大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援前线。

2.国统区的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也为战争的胜利,积极贡献力量

3.中共的正确领导(根本原因)

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1949年,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大战役结束,全国胜利已成定局。

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北坡。

内容:

1.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

一切工作的中心。

2.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的基

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中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北平和谈

背景: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毛泽东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

李宗仁愿意和平谈判。

经过:1949年4月初。国共双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打成《国内和平协议》最后修正案,但是,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意义:国民党嘉禾谈的骗局被揭穿。

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从国民党方面看: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贪官横行,政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从共产党方面看:

1.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

路。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历来那个,共同奋斗。

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的成立

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3.思想: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做

了理论,路线,方针准备。

4.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中共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过程

a.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选举了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4.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企,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1949年10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会议决定人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是正施政方针。

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1.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

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同意的道路,开始了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

军事上:

对内:继续追歼残敌。1950年夏,基本歼灭大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对外:

抗美援朝(1950~1953)

原因:朝鲜局势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过程:1950年10月,彭德怀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结果:1953年夏,签订《朝鲜停战协议》,以美军失败结束。

意义:

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包围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3.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4.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经济上:1950年夏,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原因

1.民主革命任务的需要:要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人民民主的土地所有制。(31.,

41,47,50)

2.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3.广大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概况:

1950年夏,颁布《中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基本完成。实行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

1.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2.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3.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为为农村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政治上:

a.镇压反革命:

原因:分子在大陆进行破坏,威胁人民政治。

结果: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只是。1年后,基本肃清了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b.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

原因:;有些国家干部贪图享受,犯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错误或罪行;不法资本家采取非法手段获得暴力,无毒横行。

内容:

三反: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五反: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挽救了一些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五反:

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大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一.严峻的经济形式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内战

2.帝国主义的长期略夺

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堵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向总崩溃。

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性质: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稳定物价: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兴风作浪。

目的:稳定市场,安定人心。

措施: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先后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结束:到1950年6月,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统一财经:

原因:为了解决中央困难

措施:改变解放区时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现象。

结果:实现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

3.合理调整工商业

原因: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好转有重要作用。

内容:调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结果: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

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工人普遍大侃增产节约和技术创新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农业劳动模范耿长索鞍钢工人孟泰等

结果:

1.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

2.工农业生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

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为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过渡总时期和总任务1953年

条件:

政治上: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好转

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了中国由农业股哟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目的:把我国建设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制定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优先改造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底)

1.对农业的改造

必要性: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方针,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手工业:一步骤大致与农业一致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赎买政策

步骤: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

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成就:

1.工矿业方面成就突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2.农业生产按计划完成

3.交通工业运输成就很大:宝成,赢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工业劳模:王崇伦,赵梦桃

农业劳模:李顺达

原因:

1.中共的正确领导

2.工人阶级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

3.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

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制定: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政治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一致。

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第六章.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曲折探索

一.探索的背景,问题

背景:

1.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迷信

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主要矛盾

2.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成功的探索

开始: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1.中共八大

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2.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在经济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

2.1957年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

内容: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和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方法:团结—批评—团结。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整风运动

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4.反右派斗争

原因: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进攻。认识: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不正确的。

三.探索中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原因:当对当时的阶级形式估计的过于严重。

表现: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

影响:

1.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反错误的根源。

2.被错误划为右派的人,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

损失。

2.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1958

原因:毛泽东和一些党的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损害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反右倾斗争

原因:直接原因:1959年夏,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指出大跃进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毛泽东认为是右倾表现。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

表现:八届八中全会上开展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会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

后果: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了眼中破坏,中断了纠正左倾的过程,是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危害。

四.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原因:

1.1957年以来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2.自然灾害眼中

3.苏联撕毁两个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表现:

1.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

2.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3.出现财政赤字,市场物资供应紧张。

五.纠正错误

措施:

1.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人带头做自我批评。

3.会议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判的大多数人平凡。

影响: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六.十年建设成就

工业局面: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工业基地,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

交通运输:建成兰新,包兰铁路。

科技: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了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