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标准化概述讲解

第二章标准化概述讲解

第二章标准化概述讲解
第二章标准化概述讲解

标准使世界更安全

——标准化战略地位与思考

第二章标准化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1 标准

为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含义的理解:

(1)制定标准的出发点

(2)标准产生的基础

(3)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4)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

(5)标准的属性

2、标准化

世界标准化日——10月14日

掌握标准化知识——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按ISO 和GB/T 20000.1—2002 的定义,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简而言之,“标准化”就是一项制定“条款”的活动。

标准化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的主要形式

(1)简化

(2)统一化

(3)系列化

(4)通用化

(5)组合化

(6)模块化

第二节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2002年科技部提出“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

2003年卫生部提出“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始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成立,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据政府统计1992-1996年,由于农药不规范使用,全国发生农药等中毒247349例,死亡24612人。专家估计仅占实际发生数据的1/10。近几年来,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养殖猪、牛、羊、黄鳝、甲鱼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事件不断发生,有的甚至已经接近急性中毒的水平。

英国的疯牛病、香港的禽流感等引起世界震惊。(食载或水载)痢疾每年两百万人死亡。

2005年初的“苏丹红”事件。

欧洲食载疾病弧菌病趋势

标准水平决定产品质量

农产品食品标准水平决定食品质量与安全性高低,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

以食品标准为准绳和以食品法律法规为支撑是提升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项战略举措。

A、宪法是建设市场经济法规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B、市场主体法是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和地位的法律规范。

C、市场主体行为规则法是关于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物权法、债权法、票据法、证卷交易法、保险法、海商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广告法等。

D、市场管理规则法是规定市场平等竞争条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

E、市场体系法是确认不同市场、规定个别市场法则的法律规范

F、市场宏观调控法是政府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不同程度的采用宏观调控措施来确保本国的利益。

G、社会保障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

H、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1.标准化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以企业为主的法人。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具有制定标准的权力和自主确定满足市场与用户需求的产品质量标准。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主要依靠标准化。企业采用的标准是判定假冒伪劣商品依据。技术经济合同和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是标准。

——市场经济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在政府实行宏观调控中,标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2.标准化与市场竞争

“标准化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金钥匙”

人们常说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和人才竞争。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却不能占领市场,这是企业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那么标准是不是符合市场呢?是不是符合顾客要求呢?解决这一难题的秘诀就是制定符合市场与顾客需求的标准。

三、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3.标准化与WTO

——合格评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认证、HACCP体系认证以及GMP认证等)

——技术贸易壁垒(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绿色技术壁垒、计量单位、卫生防疫与植物检疫措施、包装与标识等)

三、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4.标准化与市场准入

“产品能否进入市场的重要依据是标准”

——原辅料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

——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的要求。

——包装材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食品标识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GB7718-2004要求等。

三、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5.标准化与企业管理

?a?a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a?a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a?a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标准化管理是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的核心

四、食品标准现状

(一)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国家标准l035项,行业标准1089项,其中食品加工产品标准509项(国家标准133项、行业标准376项)、食品工业基础标准及相关标准116项(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47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1060项(国家标准479项、行业标准581项)、食品及加工产品卫生标准164项(国家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54项(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221项(国家标准136项.行业标准85项)。另外,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标准578项。

农产品加工标准分布情况

农产品食品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生产型标准与贸易型标准

生产型标准多数不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应加快生产型标准向贸易型标准的转化。贸易型标准有以下特点:

贸易型标准把产品使用性能和用户要求放在首要位置;

贸易型标准本身简洁易行,突出重点,如抓体现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有些内容放在合同中去进一步补充;

贸易型标准更新的速度快,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能够及时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贸易型标准通常为非强制性的标准,符合国际惯例,如出口产品所执行的标准应出口国的不同而异,可供外商选择;

贸易型标准注重产品的外观和包装要求,而生产型标准涉及包装要求的内容一般都很简单,与市场对接有一定的差距。

六、企业标准化的主要问题

标准化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产品标准的技术指标上,缺乏系统协调优化思考标准体系问题。

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一般精通技术工艺,忽视对市场和顾客需求调研。

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系统标准化管理基础知识培训,难以适应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顾客满意度的需要。

七、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标准体系+认证(合格评定)+市场准入=质量安全

八、安全农产品认证与管理

行业无公害食品标准300多项,包括产品标准、养殖业规范、生产技术规程等;

陕西省地方标准有50多个产品标准,已经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2个,面积100多万亩,获得认证标志。

(二)绿色食品

1.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 A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产地的环境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有

机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 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产地的环境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三)有机农产品

出台了新法规,统一认证标志

原国家《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的调整范围仅限于产品质量认证,并对认证活动作了若干规定,没有涉及认可。2003年实施的《认证认可条例》,正在规范认证认可活动行为。今年4 月1 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纯天然”、“无污染”的名义误导消费者,并提高商品价格的做法被正式叫停。食品乱标“纯天然”最高可罚三万。

《办法》规定,所有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应当按照规定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包装上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国家认监委将组织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有机产品标准

2004年以前,认证标准多样,有国内的和国际的,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给企业造成了麻烦,重复认证;相互排斥,认证市场混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年1月19日发布了《有机产品》系列标准,2005年4月1日实施。具体是:GB/T19630.1—2005 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GB/T19630.2—2005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GB/T19630.3—2005 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GB/T19630.4—2005 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

九、标准化工作主要任务

提高是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水平要不断地提高。目前,从总体来看,四级标准技术水平偏低,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经济、技术实力。

加快是指加快标准地制定速度,简化程序,缩短标准的制定周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开发速度也不断加快。标准也应与之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应加强贸易型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拓展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

接轨是指与国际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与国际接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十、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目标

——建立“政事分开、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

——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标准体制。

——建立“面向市场、反应快速”的运行机制。

——形成“以企业为主、广泛参与、公开透明”的工作模式。

十一、标准化工作对策与建议

1.制定标准坚持三步走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建立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

建立标准化机构是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ISO9000或HACCP各种认证的实施,提升食品质量尤其是安全水平。

3.实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尽快修改《标准化法》,建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体系。实施以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为主体的标准制定体系,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导作用。

4.建立标准化奖励与标准质量评价制度

通过标准化奖励机制,提高标准质量,推动标准体系的实施,实现与国际接轨。

5. 建立适合我国情的技术性防范预警体系

全面掌握世界贸易规则,打破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统一原理

统一是标准化的基本形式,人类的标准化活动是从统一开始的。统一原理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所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统一的目的是确立一致性,是标准化活动的本质和核心。简化原理

简化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减缩标准化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和方法。简化一般是在事后进行的,也就是事物的多样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以后,才对事物的类型数目加以缩减。标准化的简化原理可以概括为,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即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低功能的环节,保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并使整体功能最佳。

协调原理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使标准化对象内外相关因素达到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原理。在标准系统中,协调标准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协调一个标准系统中各相关标准间的相互关系,以标准为接口协调各部门、各专业、各个环节之间的相关技术的相互关系,从而解决各有关连接和配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优化原理

优化原理是指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优化原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标准化对象应在能获得效益的问题(或项目)中确定,没有标准化效益问题(或项目),就没有必要实行标准化。

(2)在能获得标准化效益的问题中,首先应考虑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3)在考虑标准化效益时,不只是考虑对象的局部标准化效益,而应该考虑对象所在依存主体系统即全局的最佳效益。

标准化原理之间的关系

标准化的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独立地起作用的,他们相互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反映了标准化活动的规律。

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

超前预防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不仅要在依存主体的实际问题中选取,而且更应从潜在问题中选取,以避免该对象非标准化化造成的损失。标准的制定是依据科学技术与实验的成果为基础的,对于复杂问题如安全、卫生和环境方面,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进行综合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

协商一致的原则

标准化的成果应建立在相关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标准化的定义就告诉我们,标准的定义中就有“协商一致”。坚持标准民主性,经过标准使用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标准,这个标准才能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如许多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尽管很高,但有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许多国际标准没有被我国采用。

统一有度的原则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特性和特征应做出统一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这一原则是标准化的技术核心,技术指标反映标准水平,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品、管理等方面实际情况来确定技术指标,必须坚持统一有度的原则。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最高限量,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食品营养成分的最低限量等。

动变有序的原则

标准应依据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按规定的程序适时修订,才能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个标准制定完成之后,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适时的对标准进行修订,国家标准一般是每5年修订一次,企业标准每3年修订1次。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谨慎从事,按科学规律办事,应进行的充分论证,不允许朝令夕改。

互相兼容的原则

标准应尽可能使不同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实现互换和兼容,以扩大标准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制定标准时,必须坚持互相兼容的原则,在标准中要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制图符号,对一个活动或同一类的产品在核心技术上应制定统一的技术要求,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集装箱的外型尺寸应一致,以方便使用,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及其另配件等都应有统一的规格,以达到互相兼容的要求。

系列优化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应优先考虑其所依存主体系统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标准制定中尤其是系列标准的制定中,如通用检测方法标准、不同档次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一定要坚持系列优化的原则,减少重复,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食品中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就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法,不同种类的食品都可以引用该方法,也便于测定结果的相互比较,保证产品质量。

阶梯发展的原则

标准化活动过程是一个阶梯状的上升发展过程。标准的发展是一个阶梯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标准化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使得标准的修订不断满足社会生活的要求,标准水平就会像人们攀登阶梯一样不断发展。如我国GB/T1.1标准即制定标准的标准已经过了三次大的修订,其发展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等。

滞阻即废的原则

当标准制约或阻碍依存主体的发展时,应进行更正、修订或废止。任何标准都有二

重性。当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现行的标准由于制定时的科技水平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该标准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因素,就要立即更正、修订或废止,重新制定新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标准的批准和发布者,要定期对使用的标准进行审订或修订,发挥标准应有的作用。

标准化的作用

1 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2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 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

4 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5 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6 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7 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8 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 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10 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发布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节标准的分类

1.按标准制定的主体划分的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区域标准是指由区域标准化组织或区域标准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CEVN,EBU,PASC 等)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由行业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国家的某个地区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由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批准、发布的标准

2.按标准实施的约束力划分的标准

(1)我国的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

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①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农药和劳动卫生标准;

②产品生产、贮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及劳动安全标准;

③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

④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方面的标准;

⑤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产品标准等。

技术标准?a?a对“物”而言

管理标准?a?a对“事(事项)”而言

工作标准?a?a对“人(岗位)”而言

(一)技术标准体系

企业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技术基础标准在内的17个要素。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第二章管理原理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原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管理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 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 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涉及的四个管理基本原理皆为教学重点,管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关系原理是难点。 第一节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范畴: 原理的“原”有“源”、原本、起初、根本的含义;原理的“理”是指道理、准则、规律。原理是指某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某类实践的基本理论及准则、某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它是管理学在不同业务领域都需应用的概念、理论、准则和方法,反映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2、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 3、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4、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管理原理体系 关于管理原理的体系,管理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原理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环境原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权变管理原理及创新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流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管理原理,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二手车业务4S店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1)

无锡地区二手车业务4S店经营模式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要 第二章二手车业务概述 第三章国外市场经验 第四章国内市场分析 第五章无锡二手车市场分析 第六章二手车4S店业务优势 第七章二手车4S店经营简析 第八章企业盈利模式 第九章企业发展方向 第十章企业风险和规避 第十一章企业投资可行性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XX二手车品牌4S店 2、项目类别:二手车业务经营以及售后一站式服务 3、建设性质:新开改建店 4、企业性质:股份制公司 5、企业法人: 6、营业地点:无锡 7、投资预算:1500万人民币

第二章二手车业务概述: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手车市场已经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汽车大国的发展经验,二手车市场是否活跃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活跃程度,一个活跃的二手车市场无疑又大大推动了新车的交易,形成了汽车市场中产品和资金流通的良性循环,更带动了车辆更新换代的频率。 相对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多样化消费、理性化消费、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购买二手车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选择。 相对市场来说,二手车业务的繁荣源于综合体系成熟、交易量大、利润高于新车。在现市场阶段通常一辆新车的利润率不会超过5%,而一辆二手车的利润率普遍超过20%。 我国的二手车业务的发展将会超越新车销售发展,二手车业务的盈利也将能让更多的二手车业务公司生存和发展。 第三章国外市场经验 1、2011年国内外新车和二手车交易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行业研究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在欧美日汽车大国,80%的新司机或第一次买车的消费者,第一辆车一定去选二手车。在德国,202万购买自己的第一辆车的公民中,新车只有25万辆,占12.4%,二手车177万辆,占87.6%。也就是说,二手车是新用户汽车消费的首选车,二手车交易是启动新车消费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二手车销量分别是新车销量的3.5倍、、2倍、1.4倍,2011年日本因海啸影响了新车和二手车销售.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这一比例也达到了2倍之多。 2、国外二手车交易利润 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中,新车利润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零部件利润约占20%,售后服务领域的利润占60%左右,这其中包括二手车置换、维修保养等服务业务。美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尤为突出,二手车利润可占汽车行业总利润的45%,非常丰厚。通常一辆新车的利润率不会超过5%,而一辆二手车的利润率普遍超过20%。这与二手车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交易手续的简便以及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较大有关。 国外二手车市场繁荣源于综合体系成熟、交易量大、利润高于新车。 3、国外二手车经营特色 美国:通常一辆新车的利润率不会超过5%,而一辆二手车的利润率普遍超过20%。 英国:拥有超过1500家从事二手车销售和服务的汽车修理厂,消费者可选择的二手车品牌有百余种,每年的二手车销量达600多万辆,占整车销量的70%。 日本:每辆二手车可以在全国享受1年或2.5万公里的售后维修服务。买车人如果不满意,可以在车辆售出的10天或500公里以内退车。 4、国外二手车交易对国内市场的启示 二手车的经营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品牌专卖、大型超市、连锁经营、旧车专营、旧车拍卖等多元化经营体制,其交易方式多样化。例如:直接销售、代销、租赁(实物和融资)拍卖、置换等。 二手车销售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已经逐步加快步伐,对国外的很多经营模式进行了借鉴和模仿,如拍卖,旧车专营等。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动物和人的心理,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 2、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意识与无意识三类。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5、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A、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该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B、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后期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C、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特点,主张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 第二章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作用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3、神经系统分成周围神经系统好人中枢神经系统。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a、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感觉保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简答) 3、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4、感觉的相互作用(简答)含义: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A、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现象。 ①感觉适应(名词解释)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①感觉补偿②联觉 5、嗅觉是有气味的气体的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觉细胞产生的兴奋引起的。 6、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7、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 第四章 1、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和感觉的关系(简答):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依赖个别器官,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依赖多种器官。b、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相同点: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反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感觉的深入发展,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3、知觉的加工方式:a、自下而上的加工b、自上而下的加工 4、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5、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6、哪些因素提供了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a、肌肉线索b、单眼线索c、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黄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图)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3过程6类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感觉 知觉 注意 认识过程记忆 思维 想象 情绪心理内容结构体系示意图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感 意志动机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意志行为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个性需要 动机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的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二、大脑半球的分区与功能 1,、视觉区位于两半球枕叶的皮质内。2、听觉区位于两半球外侧的颞叶。3、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的皮质内。 4、运动区位于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 5、联合区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土地管理学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土地管理原理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答:土地管理原理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与效益原理。 1)人本原理: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遵循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行为原理: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管理。掌控人的行为就要了解人的需要,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动力原理: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管理的动力原理。2)系统原理:系统管理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出发,注重对管理系统过去行为特征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的管理。包括整合分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整合分原理:整合分原理指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协作。 相对封闭原理: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动态管理原理: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态管理指管理决策要适应管理系统不断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动态相关原理:动态相关指事物通过运动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管理,协调好系统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这就是动态管理原理。 弹性原理:所谓弹性原则是指管理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变化的伸缩度。4)管理效益原理:效益管理是指在理解系统各部分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发挥各部分的积极作用,使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之和。管理效益原理包括整体效益原理和规律效益原理。 整体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就是要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 规律效益原理: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 2、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 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第一章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教学教案 第一章健康“心”观念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掌握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2.了解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够识别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并能从中进行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3.了解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意识到健心&健身的重要性,掌握健心&健身的具体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 3课时 授课序号:S01-S03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 教学难点:家庭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 五、参考教材 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学过程 (一)S01:心理健康导论 1.案例引入 张帅:男,19岁,大二,计算机专业,话剧社成员。

佳琪:女,18岁,大一,中文专业,正应聘话剧社社员。佳琪上大学以前是个超级学霸,一心只知道用功读书。 上了大学后,佳琪听师兄师姐们说以后进入社会只凭学习好是不行的,要踊跃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锻炼自己的能力。思来想去,她选择了一个自己想尝试的社团——话剧社。 佳琪和张帅在面试中第一次相遇。佳琪长相清秀,性格开朗。在面试中,张帅向佳琪提了很多问题,她毫不紧张,对答如流,最终进了话剧社。自从佳琪进了话剧社之后,张帅就对她格外关注,逐渐产生好感,十分想在佳琪面前好好表现,但是话剧排演的时候,只要佳琪在他就经常忘词。有一次张帅明明晚上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到排练的时候又搞错了,惹得台上的人一阵爆笑。张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帅纳闷——我英俊潇洒、出口成章,怎么见到佳琪就变得愚钝了呢,面对几百人的演讲我都不紧张,怎么在佳琪面前就词不达意呢?张帅开始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张帅一紧张就词不达意,这还算好的,张帅的同学小刚,每当心情不好或者紧张的时候,他就会买东西,宿舍里堆满了他买的电子产品和衣服等,这些东西足够宿舍几个人用4年的了。同是话剧社的小美,一紧张就想吃东西。有一次,在话剧社的大型表演前,小美很紧张,拉张帅去吃东西,好家伙,一顿吃了2碗面条、3个烧饼,比张帅胃口还大。 小刚和小美都是张帅眼中的奇人,张帅觉得他们不正常,但又说不上怎么不正常。 教师通过以上案例引入:什么是正常、不正常,进而为心理健康的概念做铺垫。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1989)健康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还应包括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患上心理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 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 号))“。 健康新理念: ①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指“十全十美”; ②心理健康是人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或行为的偶尔出现以及轻

第二章心理学主要流派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第二章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内容及其主要观点,为以后的理论知识铺路。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教学难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班级授课,讲课讨论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系统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授就是将课本的内容多视角,多方位的展开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将自己大脑中的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拿出来共同探讨。 内容: ?一、冯特的生平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三、冯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第一部分 冯特与意识心理学 ?“功成名就”的冯特 185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出版《生理学原理》。 1858-1862年冯特完成了《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此书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 是他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长达45年之久。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举被视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0年,冯特去世前,他完成自传《经历与认识》。 ?第二部分 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意识可以分成各种心理元素,意识是以各种心理元素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认为,经验包括经验的主体(或自身)和经验的客体(或对象)两个因素。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对于外部世界

体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季浏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12.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13.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和。14.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和。15.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A. 相同的B. 认知的C.不同的D. 基础的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A. 体育教育教学B. 竞技运动和比赛C.体育锻炼D. 娱乐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研究的科学。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A.一种B.两种C.三种D.多种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的需要。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B. 体育实践工作C.体育科学研究D. 运动训练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 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A. 1901B. 1896C.1905 D. 1898 8.()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A. Scripture B. Anshel C.Griffith D. Wann 9.中国体育心理学

《心理学概论》考研笔记(赵国祥)详细豪华版-各大院校通用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概论》考研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 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 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七、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略)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当前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体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训练和竞赛心理、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和特殊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员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等问题。运动心理学还需研究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二)编写依据 依据国内外权威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 (三)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将静态的和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动动态的和综合性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的技能知识;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比赛心理习惯和行为,形成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掌握教练员在日常运动训练所必要的运动心理学知识,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做心理准备。 (四)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体育运动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及其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运动竞赛中的心理学问题;体育运动中管理心理学的问题;以及简易体育运动心理学测试方法。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总论 1.心理学概述 2. 心理的实质 3.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4.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认知过程 1. 感觉、知觉与体育活动 2.表象、想象与体育活动 3. 思维与体育活动 4. 记忆与体育活动 第三章体育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 1. 体育活动中的情绪概述 2. 体育活动中的意识状态 3.体育活动与注意 第四章个性与心理选材 1. 个性概述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心理特征 4.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第五章运动技能学习 1.运动知识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2.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1. 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2. 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3. 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思维活动的特点 第七章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1.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概述 2. 动员的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20171121 讲稿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作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二、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时受人动机支配,动机受需要决定,按照这样的行为规律来管理就是行为管理。 三、动力原理 管理要达到预定目标,需要有动力并正确的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管理动力原理。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竞争动力。 “以地生财”的动力原理 例子:2007年上半年,**市土地出让平均价格为636万元/亩,而区片综合价的最高补偿标准为21万元/亩,巨大差价成为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动力。 首先,中国经济转型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权改革使作为行政主体的各级地方政府又成为经济主体,对基层政府官员业绩的考核也日趋偏重于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具体执行者,要接受上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土地征用政策的执行指令,但是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其次,由于目前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土地非农用与农用相比具有更多的经济收益,下级组织要实现财政收入和经济产值的迅速扩张,就必须将土地资源配置给边际报酬率比较高的部门和产业; 再次,县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在改革后才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尽快完成地方政府的资本原始积累是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的重要行为特征,加之中国城市建设欠债太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民居住条件急需改善,以地生财就成为地方政府原始积累的最佳选择。 解决途径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政府暴力潜能 打破政府土地征用垄断,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