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示例(花果)一

教案示例(花果)一

教案示例(花果)一
教案示例(花果)一

燕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俏()拢()拂()倦()峻()悄()笼()佛()卷()骏()稍()垄()沸()圈()符()谱()沾()添()奏()附()普()粘()填()凑()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俊俏—(俏丽)聚拢—(聚集)

生机—(生气)掠过—(拂过)

反义词:

偶尔—(经常)增添—(减少)

俊俏—(丑陋)机灵—(死板)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糖类的同分异构现象,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三、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几种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实物或图片,使学生即刻进入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客观世界。 [板书]一、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71表3-3的内容,教师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谈、交流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新认识可能有: 1、这三种营养物质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中蛋白质还含有氮、硫、磷等元素。 2、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一个单糖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一个双糖有12个碳原子,恰好是单糖的二倍;而多糖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是单糖的多倍。 3、葡萄糖与果糖有相同的分子式,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的分子式,既然它们是不同物质,那它们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同分异构体。(也可能有学生会认为纤维素与淀粉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4、糖类不一定都带“糖”字,糖类也并不都是甜的。 5、油脂属于酯类物质。油脂可分为植物油与动物脂肪,植物油是不饱和的,而动物脂肪是饱和的。 6、蛋白质是高分子。但什么是高分子呢? [教师]完善学生对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的认识 1、纤维素与淀粉分子式中的n值是不确定的,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此外,由于n可以从几百甚至几千,所以它们的分子量很大,这样的物质叫做高分子。 2、汽油、煤油、甘油和花生油都是油,但物质类别不相同! [板书]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重点) [板书]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①糖类的特征反应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①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②热水瓶胆镀银和工业制镜,为什么要用到葡萄糖溶液?这是利用了葡萄糖的什么性质?我们又能否在实验室里完成这两个实验呢? [学生]实验1: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1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注意:应向学生介绍新制的氢氧化铜制备方法及实验的成功关键之一:在碱性环境中。) 实验现象: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氢氧化亚铜)。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 [教师]演示实验: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有银镜析出。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葡萄糖的结构,推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是由其结构中的什么特点决定的。 C CH 2 CH CH CH CH OH OH OH OH OH —H O

第1节电能电功教案

电能电功 课题电能电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调查研究,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2.通过讨论分析和教师介绍,知道电能单位; 3.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4.了解电功的定义、大小、单位、计算。 教学重点电能表的使用及各重要参数的物理含义; 教学难点电功的定义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电能 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很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但这些能量,有的能被我们直接利用,有的不能被我们直接利用。人们用发电机把这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1.发电机能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下列是常见的发电方式及其能量转化的形式: 发电方式能量转化的形式 水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火力发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温差发电内能转化为电能 潮汐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能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下列是常见的用电器及其能量转化的形式:

用电器能量转化形式 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日光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炉电能转化为内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能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基本单位是焦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度”来量度电能,“度”即千瓦时。 1 度=1 kW·h = 1×103W×3 600 s= ×106 J 【典型例题】下物理量单位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lkW·h=×105J s=h m3= l03g/cm3 D. lkg=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lkW·h=×106J,所以选项错误;B、1m/s=h,选项正确;C、l g/cm3 = l03 kg/m3,选项错误;D、kg是质量的单位,N是力的单位,质量和力不是同一物理量,不能划等号,选项错误。 【针对训练】在手电筒电路中,提供电能的是() A.电池 B.灯泡C.导线 D.开关【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个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流通断,导线提供输送电能的路径.在手电筒中,电源是电池,用电器是灯泡,所以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电池. 故选A.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烯的来源及它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掌握乙烯的结构和主要性质。通过乙烯的性质实验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反应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形成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强化科学意识,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习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验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三、教学难点: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假说、讨论、抽象等。 四、教学过程: [引言]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的标准有三个方面:(1)钢铁工业(2)汽车工业(3)乙烯的产量。可见乙烯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因为它是许多药品、合成材料等产品的母体,从石油中获得乙烯已成为生产乙烯的重要途径。从石油或煤中还可获得苯等其它有机原料。 [板书]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与交流](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它们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 [板书]一、乙烯 [讲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现有的乙烯生产能力为600.5万吨/年,即便加上目前正进行扩能改造的产能,也不过1112万吨,而有数据显示,目前

乙烯年增长率达8.5%,估计在2005年乙烯年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国内产能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50%左右。目前还需大量进口。 [科学探究]椐图3-6进行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察现象]1、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燃烧冒黑烟。 [质疑]以上气体是烷烃吗?为什么? [释疑]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与烷烃的混合物。 [板书]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颜色、状态,并嗅气味,小结物理性质。 [板书]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练习写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演示]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运动描述教案.doc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亲人》教案示例

《亲人》教案示例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苗汉两族人民亲人般的情谊,懂得关心、帮助老人和有困难的人,是少年儿童应有的品质。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硬朗、毕竟、灵便、替换、热乎乎”等词语,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会用“照顾、及时”造句;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句子,学习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初看图,揭示课题;自读课文;教学生字生词;再自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范读课文;写字。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词;再看图;细读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看图,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图上画着什么人?她们在做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老奶奶和小姑娘这么亲热,在你的猜想中他们是什么关系?(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揭示课题:亲人)(二)自读课文。老奶奶和小姑娘像亲人一般,她们是亲人,还是像亲人,请读课文。 (三)读后提问,了解大意,出示生字词。 1.老奶奶和小姑娘究竟是什么关系? (出示:邻居苗族汉族) 2.老奶奶的女儿在县城工作,她有什么困难? (出示:困难灵便及时) 3.“我”和妈妈怎么帮助老奶奶,给老奶奶做哪些事?(出示:买盐擦桌子替换

缝洗晾) (四)教学生字词。 邻居:(读准前鼻音。“邻”左边是“令”,一点不能忘。字义,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汉族:我们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苗、回、藏等56个民族)(再用“汉”组词:汉字、汉文、汉语、汉朝、男子汉、汉族。) 困难:(字义让学生们讲。用“困”组词:围困、困境等。) 灵便:灵活,方便。 及时:马上、立刻、不耽误。 替换:就是换的意思。 缝洗:“缝”读第二声。(“缝”笔画多,指导学生把握结构,把字写紧凑。) 晾:晒干。所以“晾”是“日”,读准后鼻音。 经济:本文指生活来源。 热心肠:本课指乐于助人。 照顾:照料。 (五)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 我们村寨只有我家是汉族,大多是苗族人。 邻居老奶奶一个人生活。 老奶奶手脚不灵便,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 妈妈常帮助老人,也让“我”去照顾老人。 星期天“我”帮老奶奶洗衣,老奶奶很感激。 “我”听了老奶奶的夸奖,不好意思。 (六)范读课文。 指点:对照图画,课文中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画面的内容?(5、6节) 范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七)写字。 (八)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18.1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2.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一个阶段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3.教材分析 《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知道电能及其单位,知道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3.通过自学会用电功公式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家庭电能表的使用。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评价任务】 1.自学之后,能够认识电能,说出电能的单位,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及各参数的意义。 2.自学之后,能够举例说明电流做功的能量转化过程。 3.自学之后,能说出电功的公式及变形公式,并应用其解决相关计算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s in the classroom? A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3.能听懂并能按照指令做事情。 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 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的发音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 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1 Let’s learn/A]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4.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单词。 4.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desk, chair, picture都已学过),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4.让学生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2遍。[Unit 1 Let’s learn/A]5.让学生看着课件的画面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在看了两遍课件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学生不见得都能回答出来, 能说出部分即可。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完整的回答出来。如有困难,可再看一遍本部分的教学课件。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完整版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十八章第1节电能电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3.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知道电能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电能表的各项参数,会使用电能表测某段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会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对节约用电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教学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源”,知道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电能是从何而来呢? 问题2:提供电能的装置都有哪些? (一)电能的来源

水能 核能 化学能太阳能 风能化学能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和电池,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使用。(二)电能的应用 问题:那些地方需要电呢电能可干什么用呢? 电脑、电视机依靠电能工作 太阳能电池板为人造卫星提供电能 电灯为我们照明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动机使电风扇旋转;电动机使电力机车飞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热孵化器中的小鸡破壳而出;电热器烧水电能转化为内能二、知识构建 (一)电能实质及单位 1.实质: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 即:使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2.电能的单位: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J) 生活中的电能单位:度,千瓦时(kW·h) 1度=1kW·h = 1×103W×3600S = 3.6×106J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物体和质点(subject and mass point) 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2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理想化模型:指抓住问题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近似的一种思想) 活动与交流 1.研究火车的各种运动情况时,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火车的长度?哪些情况不需要? 2.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否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 讨论交流 1.同一物体有时看做质点,有时又不能看做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时,可把火车看做质点,不考虑火车的长度,而研究火车通过某一座桥时,这时就不能把火车看做质点 2.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所以在研究地球自转时,不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地球不能当做质点来处理.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但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时,由于地球的直径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3 物体看成质点条件 a)当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b)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看成质点 c)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当做质点,有时不能当做质的质点 实例分析 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做质点的有 A 远洋航行的巨轮 B 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浆的转动情况

教案示例一范文

教案示例一范文 有机合成材料 一、课前调查: l、在生活用品中,哪些或哪一部分用到塑料? 2、这些塑料制品在你生活和现实社会有什么作用? 3、造成"白色污染"的废弃物,主要有哪些?人们对这些废弃物进行了什么处理? 二、课堂探究──对塑料制品的处理 1、我采取的方法: 2、我选取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3、实验的现象: 4、我的结论:

5、我的感想: 三、我的呼吁(一句话):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魏光法) 教案示例二 探究教案: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探究--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合成材料的性能与用途;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调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在对塑料的分解、降解探究实验中,学会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调查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增强环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对生活中塑料制品的开展调查,收集带来白色污染的废弃物。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进程]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魏光法) 教案示例三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活动与探究(一)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电能-电功教案

电能电功 李明月教学内容: 课本87——90页的内容。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学生电源一台、电流表、电压表及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秒表、不同的小马达两个、细线两根(每根约1m)钩码一盒。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引入新课:假如现在生活中没有了电,生活会怎样?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课前思考: 1.演示:(1).将一粉笔头静止从高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2).用手拉着一个用线系着的钩码,使钩码上升。 提出问题:1.这两个现象中有没有做功?各是哪个力在做功? 2.做功过程中有没有能的转化?各是什么能转化为 什么能? 3.展示吊灯、电饭锅、电风扇等三个用电器 提出问题:它们工作时都产生了什么能量?都消

耗了什么能量?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看得认真,坐姿端正、精力集中,效率高。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2、做一做: (1)让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书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说出猜想结果和依据,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进一步肯定学生的猜想: (1)一个手电筒和一台21吋彩电工作时电流差不多,工作相同的时间,哪个消耗的电能多?电流通过哪个 用电器做的功多? (2)家庭中,一盏电灯和一台空调工作相同的时间,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做的功多? (3)为什么我们提倡人走灯灭,夏季把空调的设定温度调高一些? 引导学生说出电流做功可能与电压、电流及通电时间有关。 2.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1)探究过程中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2).如何衡量电流做功的多少? (3)按照你的思路,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 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可通过用电器工作时得到的内能、机械能的多少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并联起来。 出示小电动机,引导学生通过电动机通电时把钩码提升的高度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 3.进行实验 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进行指导,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两电表量程的选择.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21.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21.大自然的声音--优 秀教案--第一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借助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借助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听听大自然里的美妙声音!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 三、识字写字 1.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生字、多音字,让学生读一读。 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4.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5.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 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妙:“女”首笔撇点的撇要长,点稍短,横稍向上拉;“少”的点稍高。 演:右边“宀”下边有一短横,下边是“由”,中竖与上横相连。 四、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份完整的教案示例

一份完整的教案示例 【篇一: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颜”的认识和“绿”字的书写;分角色朗读。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邓小平爷爷植树——范读》、视频《邓小平在深 圳(1992)》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绿了,桃花红了。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 的好日子。 2、请了解植树节来历的同学作简单介绍。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请大家 看这段视频。(播放媒体资源:视频《邓小平爷爷植树——范读》) 二、自主学习,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教师注意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给学习困难学生适当 点拨。 2、同桌互查:生字会认没有,课文是否读通。 3、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⑴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他为什么要来植树? ⑵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 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反馈: ⑴相机播放视频《邓小平在深圳(1992)》,并适当作以补充,激 发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敬仰之情。 ⑵相机讲述邓小平同志与人民一起植树的场面。 ⑶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如: a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 不肯休息。 b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填入树坑,又挥锹填了 几锹土。 c他站到几步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 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2、请学生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或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 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相帮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 办法记住它。 二、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扩展延伸 如果条件允许,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 观察记录。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功教案示例2

电功教案示例2 (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2.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使学生掌握公式。 3.对电功的单位焦耳的大小有具体的认识,知道生活中电功的 单位是“度”。4.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5.通过用电能表测电功和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节约用电。 (二)教具课本图9_1实验装置一套,米尺一根,电能表一只及电能表挂图一张。写有例题的小黑板。(三)教学过程1.复习(1) 提问①在第一册物理书中我们学习了功,大家还记得做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吗?功的单位是什么吗?(答略)②流动的水能够做功吗?(学生答并举例)③这册书中我们又学习了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水流可以做功,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2.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是可以做功的)教师指出:此 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略)②能量转化情况。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问: 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来的?(指出:因为电动要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师生再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

第一课时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教案示例 课题:Unit 3 My friends 教学重点:1.句型:Who' s he/she? Who ' s your best friend? 2.词汇:hair, thin, strong, quiet 教学难点:1.发音:friends, thin 2.名词复数的使用 教具准备: 1.画有猴子、兔子、长颈鹿、梅花鹿的图片 1.Amy, Chen Jie, Sarah, Mr Black 的面具或头饰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Unit 3 ,Let's learn /A]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 1.猜谜语。教师说,学生猜。 It ' s so big. It has a long nose and a short tail. What is it?(An elephant) It ' s small. It has two long ears. What is it? ( A rabbit) 2.教师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说:The monkeyhas a long tail. The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教师再出示长颈鹿和梅花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It ' s tall. It ' s short. 3.复习单词big, small, long, short, tall, 并说出中文意思。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 1.教师出示Chen Jie 的面具,问:Who is she? 学生回答:Chen Jie 。 教师说:She has long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is she?学生回答:Amy教师说:She has short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运动的描述教案5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祁集中心校白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 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 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 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 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 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让学生看课文第30页图12.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 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