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之美---《图形的变化》教学案例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之美---《图形的变化》教学案例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之美---《图形的变化》教学案例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之美---《图形的变化》教学案例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图形的运动》教学案例

J 13207 王鹏程 

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础部分,是开启整个初中阶段几何学习大门的钥匙,《图形的运动》是本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它注重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由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三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像开始的,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方式和过程,应该是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因此,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的处理方式是:先空间,后平面。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应以活动为主强调“做数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而动手操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大量的活动探究出平面图形的变化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图形的旋转,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事实,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

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拼图,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创作”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复

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成(或变化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点、线、面和体等图形可组合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认识美、欣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理念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课时教学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知识、发展智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故根据学生已有

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通过“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栏目,提供较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美图鉴赏”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鉴赏、讨论、交流培养了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在“小小设计师”环节中,通过剪纸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纸板、方格纸、彩纸、彩笔、剪刀,相关课件。

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欣赏老师手中的剪纸。(由剪好的简单图形,慢慢打开后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剪纸图案)

生:(欣赏)

师:再来看这幅杂乱的图片。(点击:运动,就变成了一幅学生非常熟悉的奥运会的五连环标志图)

师:这些图形美吗?

生:美

师: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设计和变化,就能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大家想不想做这样的设计师呢?

生:想

师:那就跟我一同走进今天的这节课:图形的变化 [板书]

[创设图形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

2、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想一想

师: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想一想。(点击)

师:这是一个点,想一想:这个点运动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生:线(师演示)[板书]

师:这条线运动以后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师演示)

师:可以看成是一个面[板书],这个长方形的面如果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怎样的几何体呢?

旋转

生:(讨论)圆柱(师演示)

师:三角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呢?

旋转

生:圆锥(师演示)

师:圆呢?

旋转

生:球(演示)

师:从这三个演示说明面经过运动会形成什么呢?

生:体.[板书]

[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培养学生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师:下列图形经过旋转一周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几何体?(点击)

生:葫芦、冰糖葫芦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点击)

生:天空的流星、踢出去的足球等说明点动成线;

电风扇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说明线动成面;

生活中一些可以经过旋转得到的物体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数学”的大数学观]

探究活动2: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把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到了一个圆锥,那么把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拼在一起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做一做

1、拼三角形

师: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把它们的相等的一条边拼在一起,看老师拼出什么图形了?(实物演示)

生:等腰三角形(贴在黑板上)

师:还能不能拼成其他的图形呢?

生:(讨论、拼图、贴图)

(学生动手拼图,通过尝试,发现还有很多种拼法,还能拼出好几种不同的图形,纷纷把自己拼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展示给同学们)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1) (2) (3) (4) (5) (6)

生:(1)、(2)等腰三角形;(3)、(4)平行四边形;(5)矩形;(6)筝形

[通过拼图,帮助学生做好三种图形变化的准备;通过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翻折

师:请看下一道题:将下列图形沿点划线折叠,请试着画出与阴

影部分重叠的图形。

生:(画图、贴图)

(若部分学生不会画图,提示他们可以把纸沿虚线对折,再画出与阴影部分重合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么检验这几位同学所画的图是否正确呢?

生:对折(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种对折叫做图形的翻折[板书]

3、平移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题,这里有一个回字,

(点击:移动)老师是怎么把一个回字变成一组回字?

生:向右移动

师:移动了几格呢?

生:8格(可能学生回答的答案是2格,在这种情况下,再演示一遍,同时让学生注意小鸟从第一个回字到第二个回字移动了几格。这样就把回字格的转化为点的移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设计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对平移有初步的感受,为后面的上下部分平移几格的问题作铺垫]

师:(点击:问题1)图2和图1相同吗?

生:不同。

师:能否由图1得到图2呢?怎么得到的呢?

生:(思考,讨论)

生:向右平移两格

师:请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演示一下?

生:(演示)

师:如果把回字图的下半部分向右平移4格,你能画出完整的图形吗?(点击:问题2)

生:(画图、贴图)

师:这几位同学画的图是否正确呢?

生:正确(学生动手演示验证)

师: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是怎么变化下半部分图形的?

生:平移[板书]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图形的平移”,教学中,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的时间]

探究活动3:议一议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翻折和平移两种图形的变化,还有其他的变化吗?

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议一议(点击)

这几幅图是怎么由一个简单的图形变化得到的呢?

生:(思考、讨论、交流)(讨论这些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

受和探究图形的第三种变化:旋转;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

生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意识)

师:以上这几个图案是怎样变化得到的?

生:旋转[板书]

[ 本环节中,学生表述的图案形成过程可能不一定是旋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发表各自的见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许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图形形成的]

三、美图鉴赏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图形的三种变化:翻折、平移、旋转;

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美图鉴赏(点击)

请你在欣赏这些图形的同时,说出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变化形成的?

生:(讨论)(引导学生试着分别用三种变化来解释这些图形的形成过程)

师:请同学们鉴赏一下本节课开始的折纸图,它们反映了我们学过的那种变化?

生:平移、对折、旋转

[本节课开始的剪纸放在这里让学生鉴赏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又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的三种变化]

四、小小设计师

师:下面进入本节课的第五个环节:小小设计师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通过剪纸的方式设计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要求:①发挥你的想象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变化出多种图案;

②适当美化图案;

③用一句话描述你的作品的意义

生:(分成小组设计、剪纸,并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对剪纸学生并不陌生,纷纷动手剪出自己喜爱的图形,有些学生的设计还很新颖,每人的作品都不相同,所以每个同学都想把他的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的作品归归类,贴到相应的变化中?

生:纷纷把剪纸贴在相应的变化中

[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的三种变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观念,培养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畅谈收获

师:通过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从教学目标的三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

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畅谈收获与感想

师:本节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图案,并动手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作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挥想象力用美丽的图案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课本:.128页1、2、3

课后反思

1、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的活动平台,“创设情境”就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平台策略。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头,我设计了一个使全体同学都非常感兴趣的情景:两个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剪纸、一幅杂乱的图形经过变化就变成了众所周知的奥运五环。生动的情境(象魔术一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让学生的心智集中到新知识中来。

2、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但感受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通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探索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的知识,特别在最后的“小小设计师”的环节中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同学们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的作品非常有创意,师生共同欣赏。

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分析

1、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能在语言上多下点功夫,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极强的启发性与感染力,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加理想,这将会成为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学习和改进的一方面。

2、在小小设计师环节中,学生设计出的作品还不够丰富,虽然每位学生剪出的图形都不相同,但类型单调,所以没有达到让师生惊叹的效果。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动手设计方面训练的少,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被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实践方面的训练与教学,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根本宗旨,即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工作总结 张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社会感悟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不止是这个,还是各国人民和睦相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是与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友好。也许同学之间会发生一些争斗,但是只要和谐相处,不斤斤计较,就能化解,正如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在社会上会与别人发生一些矛盾,只要自己坦然面对,学会宽容,就可以将打闹成为友谊;也许你会碰到一些不文明、不懂礼貌的人,可只要忍受下来,就能交更多的朋友。 人与动物也需要和谐。対于濒临绝种的动物,人们也许还会去残害、捕杀它们,要知道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呀!如果少一些捕杀动物的行为,那么人类和动物也能达到和谐相处,和善友好,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长在和谐的社会之中。达到在社会上和谐共处,其一就是要尊敬别人,其二就是要学会宽容。至今的社会人人都能保持友好。盲人过不了马路有少先队员或者好心人的帮助,车位满了,孕妇也能够在他人的让座下坐上车位。和谐社会,也要学会勤俭节约,节约生活上的每一分经济来源,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寸光阴。勤劳动、勤锻炼、勤读书,构成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 长安镇中学七(6)班雨后初晴兰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想和谐、建和谐、促和谐,为 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 和谐社会 长安镇初级中学七(6)徐诗映小荷作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3727916.html,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 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团结起 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小荷作文网www.zww.c n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午后,老天无情地下着倾盆大雨,社区后面的下 水道不知为何堵塞了,雨水排不出去反而溢了出来,一阵阵的恶臭也随之 四处漂散,闻着令人作呕。我正做着作业,“嘎吱嘎吱……嘎吱嘎吱……” 突然,从后阳台上传来了一阵阵奇怪的声音。 我来到窗前,隔着窗玻璃只看见一个影子在晃,“该不会是幽灵吧?大 白天,哪儿来的幽灵?”我压了压惊,颤声问:“谁呀?” “呵呵,映映啊! 连你孟大伯都不认识了?”“噢,孟大伯啊,您在做什么?天还在下雨呢!” 我连忙打开窗户。“呵呵,这下水道堵塞了,我来通通……”孟大伯边忙活 着边转过头来憨厚地一笑。“孟大伯,等雨停了再做吧,你有风湿性关节炎, 小心淋坏了身体!”“不行啊,你看这水都溢出来了,看这老天还没要停的 意思,唉!再等等,恐怕这臭水让李奶奶家水漫金山了……”“啊!真的吗, 那太谢谢您了。”想起李奶奶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她一个老太太孤家寡 人,万一真的进水了那可惨了。孟大伯摆摆手说:“邻里之间,应该的嘛!”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它既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依靠平时积累。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的形成。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感受数学的形成过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的:先让学生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这个1毫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小格,可以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小格,初步建立这样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教师用尺子量出1分硬币厚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分硬币感知它的厚度,再抽出硬币,告知这俩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然后反复多次捏住硬币—-抽出硬币让学生体验1毫米的长度,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有的说很细,有的说很薄,有的说很浅。最后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的物体,有的找出电话磁卡厚1毫米,有的说光盘厚1毫米,有的说3张扑克牌厚是1毫米。这样通过指一指、捏一捏、说一说、找一找使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概念。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5年成都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单位:大邑县金星学校 姓名:张文祥 电话: 时间:2015年3月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摘要:数学是对生活中的数与形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发展、思考、描述、解释和理解。数学的魅力缘于它是由人类的思想构成的,它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教好数学、学好数学是教育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字:生活;思维;规律;实践 一、重新认识数学 数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数字”和“题海”,似乎题海战术就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出路。然而在结合了新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以及数学对于生活的贡献。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或者是“图形”,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认识,刻画和定义,归纳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再将所知的结论运用于生活与实践中,这样自由探索,拓展思维的能力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美。 1.源自生活的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土壤,没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学。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数学让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数学就谈不上人类的现代文明。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数学,我们尝试了一个实践活动,约定在周末一天的时间里避开任何与数学、图形有关的内容,看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在试验后,师生集体交流体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坚持下来。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与图形,有的学生说:打电话、遥控电视、玩电脑都要用到数字,到商场购物结账时要用到计算,还有出门坐车要选择准确的路线和知道大概的路程......这样亲身体验让学生切切实实感知到数学的存在,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理解,善于运用,将对数学的感悟写到学习日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2.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数字和线条是数学文化的源泉,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逐渐已经衍生成为一门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反映着客观的规律,它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得力工具。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数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做题”的层面,真正的数学学习需要用心去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思想。数学不仅是客观规律的解释和概括,它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理应引导、辅助学生发掘数学中包含的宝贵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晓,无论是教学哪一种科目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虑,而数学学科尤为关注数学设计中要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职责不止是为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课例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课例)

————————————————————————————————作者:————————————————————————————————日期: ?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温度》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的背景: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温度》一课的内容是通过认识温度计,引出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学生以前学了多位数,认识了分数、小数,可以说今天这节课是数的认识的进一步拓展,为以后教学数的分类以及进一步认识数打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研究过程: 一、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合作团队 教研组成员:蒋巧君、王萍珠、周秉华、胡绿荷、胡海芳、等老师 2、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 作课教师:施黎红 3、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两次备课课例展示课后研讨教学反思 二、行动回顾

1、确立主题 3月5日下午我们教研组老师及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如:数学课中有哪些跟生活联系紧密,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带着这些疑难与困惑,我们一起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一起研究,商讨,知道了:1给与学生一定的生活情境2、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首先让学生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入负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零下2℃表示比0℃还要低2℃,可用-2℃表示,读做负2℃。并通过举例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如:取款、电梯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奠定感性基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觉得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解,并且有实例的现实意义,学生完全能接受,练习应用我设计了两块内容,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小调查作为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选课备课 (1)个人备课:我先是查了好多的资料,发现《生活中的负数》作课的人很多,教案资料都比较好找,可《温度》这一课资料就少之又少。我心里也是很犹豫,到底该上什么,后来觉得还是尝试人家没上的,有这么多的同事在,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呢。确定主题后就,及时与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商量,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研究教材我了解到在集体研讨时我谈出了自已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集体备课:3月20日我校数学教师、校长、主任及教研组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依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觉得先按我自己的备课流程把课拉一次,有不妥的地方再及时修改。 (3)上研究课:第一次用不是本班学生授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课后大家一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郝辉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郝辉 发表时间:2012-04-26T15:37:58.2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郝辉[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湖南省郴州市苏园中学郝辉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才能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_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38-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及感悟【三篇】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及感悟【三篇】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及感悟【一】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

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四)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六)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0-03-09T15:11:52.890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胡昌松 [导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胡昌松(贵州省盘县平关镇龙吉小学553541)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已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新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1发现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迈不出第一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时完全可以不按课本例题教学,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农贸市场真热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俩要买哪些商品,并计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 ,学生做题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2探究数学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建立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的着、听的道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激励学生创新。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怎样认识圆,从哪里入手认识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课前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去回忆各种各样的车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车轮不是圆形能行吗? 再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指挥下一起拍打“×”的节奏,整齐动听。或请学生讲古老的故事:从前有座山……永远讲不完。也可看日历数星期等等,联系生活画面学习“循环小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 3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善于设计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数学中转化、代换、对应、分类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a-b-c=a-(b+c)的规律,可举例:星期天小光带乐25元钱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先花8元买了一本小辞典,又花7元买了一个钉书记,小光应从12代里拿出()元钱,营业员要找回小光()元钱,这时小光还剩()元钱。算完后用算式表示,结果学生列出了:25-8-7 25-(8+7) 10-8+10-7+5 20-8-7+5 20-(8+7)+5 2+3+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个算式结果相同,自然体会出多减少要价。 除此之外,学生还学到了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方法,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去减,这个方法更贴近学生生活,你带钱外出买东西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 4构建数学模型,开放教学 物理学家玻尔曼说:“模型,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学的,无论是几何的,还是统计的,已经成为科学。以思维能力理解客体和用语言描述客体的工具,它意味着科学不再是在直接谈论客观实在。这一观点目前不仅遍布于自然科学界,并且已使科学哲学为之改观。”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细心观察,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数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化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后,教师随时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春节快到了,学校总务出的王老师到商店买了6盒“西洋参”,准备送给6位退休教师。这种“西洋参”包装盒从外面量长48厘米,宽36厘米高8厘米,王老师付过钱后,请售货员用包装纸包装一下,再用尼龙绳扎好拎回学校。请你帮着设计一下,扎好呢?至于用哪种包扎方法,这就要看售货员的想法和王老师的要求了。这样不但联系了生活实际,也使学生自然的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 的实践 10 级学校教育 07 号 目录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 境(二)组织生活化问题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设计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生活化激趣探索 正文: 人类“结绳计数” 告诉我们: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 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因此,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实现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 20 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_18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理解越来越深刻。 2.水平目标 ◆提升适合社会、参与社会的水平。 ◆使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 3.知识目标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理解。 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确立的。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那么我们与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答案——我与社会。 阅读教材P2-3使用你的经验,回答: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答案提示: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答案不统一。 教师:各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不错。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亲自实践、与人交流、借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讲授新课】 一、感受社会生活 1.教师: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阅读教材P3探究与分享,回答: 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答案提示:据实回答即可。 3.教师:大家都谈论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持续延展,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注重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自身在社会关系网中的经历和教材P4的相关链接,回

如何走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57

如何走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四川省南部县第二小学南部 63730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指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切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 容与学生年龄相适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到数学的妙用,让学生真正认识数 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生活化呢? 一、新课从生活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导入新课,能一下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课前布 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标签。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我则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00元、10.08元、98.70元、9.27元、7.35元……汇报完后我提出了 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0元、98.70元、9.27元…… 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 很快解答,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 商品的价格,如3.00元就是3元;有的说,这样不行,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价格 就发生变化了。如10.08元表示10元零8分,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10元8角了……在 争论中,我顺水推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 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引入课题,让学生充 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 二、创设生活氛围,使学生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 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实地在操场上走了1千米,大概了解了1千米的距离后,上课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边想边“走”,从学校出发, 经过哪些地方,一直走到哪儿为止,以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当然这些地方应该是学生熟 悉的,了解的,具体的路教师事先应该去大概测量一下,以增加可靠性。再让学生说说生活 中哪些地方或哪些时候用到千米做单位,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加深印象。到快结束时, 又结合前不久刚春游的升钟湖,给他们画了大部分景点分布图以及每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让 学生做小导游,合作设计从门口出发回到门口,用5000米的路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这样 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组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 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我带学生到超市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回教室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再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在一个阳光 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 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 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四、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走进“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学生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减轻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学生在头脑中还没有一定的立体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指头,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指头大小,然后拿出一个1立方分米模型盒让学生看一看它的大小,再在里面装上水倒在杯子里,看看有几杯。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的到呢?上课时,我准备3根米尺,利用墙角围成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学生是明白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为了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这么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

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有这么大,能挤进去这么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学习数学 教材中的有些事例往往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熟悉使得学与生活脱离。因此,教学时就对教材中的例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利用同学们每天中午吃饭时,有剩菜浪费现象这一生活素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很自然地主动参与进来,并提出问题,分析浪费原因:可能是菜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可能是烧的菜学生不喜欢吃等。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这样看来,如果你是食堂管理人员,要想办好食堂,我们首先得去了解些什么?”学生被这一身边的新颖问题所吸引,有的学生便得意地说:这得去了解我们同学们平时都爱吃什么菜。这样学生就自觉形成了统计的需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教材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再现“生活情景”学习数学 应用题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原因之一在于它是比较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而小学生则以具体的现象思维为主,又缺乏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