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人买履小古文训练

郑人买履小古文训练

郑人买履小古文训练
郑人买履小古文训练

小古文训练

姓名: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1、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文言文五 郑人买履

文言文五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duó)其足③,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⑤,而忘操⑤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⑧,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⑨足?”曰:“宁(nìng)⑩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欲:将要,想要。②履:鞋子。③先:首先,事先。度(duó):测量。④而:连词,表示承接,意为然后。.置:放置,搁在。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⑤至:等到。之:到……去,往。⑥.操:拿,带。⑦.乃:于是,这才。持:拿。度(dù):量好的尺码。⑧及:等到。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 ⑨. 以:用。⑩宁:副词。宁可,宁愿。 译文: 阅读导航: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引起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 文言知识: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坐”通“座”;“座位”的意思。“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今后凡是解释通假字的时候,就用这种格式:“×××”通“×××”; 尝试小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⑴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 ⑶而忘操之. ⑷反归取之. ⑸何不试之.以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⑵何不试之以足? 4.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完整版)小升初常见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导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

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扩写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叫郑呆,说他呆吧,他还真呆,不信你往下读读. 郑呆的'鞋穿破了,他想买一双新鞋,于是他东找西找,找到了一条绳子,对比好自己的脚剪下多余的部分.剪好尺码以后,顺手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就匆匆向集市跑去了. 集市上的人很多,不一会儿,郑呆就找到了一家鞋店,这个鞋店不仅鞋的质量好,价钱还便宜.凭着店主多年的经验,店主很快就看出了郑呆合适穿的鞋,就从鞋架上拿了一双鞋对郑呆说:"先生,这双鞋适合您,您先试试合不合脚."郑呆心想:"哼!别以为我会吃你的亏,幸亏我足智多谋带了个尺码!哈哈!"他的手就往口袋里一摸," 哎呀!我没带尺码,你等等我!我这就回去取."郑呆说着便象兔子一样飞奔回去. 郑呆拿到尺码后又飞跑了回来,可这个时候集市已经空空如也,一人无有了.他垂头丧气的走了回去,一边走着,还一边说:"怪我!跑的那么慢!"有些爱管闲事的人走上来关切的问:"咋啦?小伙子?这是给谁买个鞋呀?"郑呆说:"给我自己呀!"路人听了又问:"你不知道集市这时已经散了吗?"郑呆说:"我是来早了,可没带尺码,又回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及答案 (1)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 ③度()④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 ③是()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⑵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 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 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 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古文英译:郑人买履

古文英译:郑人买履 大家好,本期我们将给大家带来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英文翻译。同时,在译文注释部分,我们将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汉语译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买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上尺码。他挑好了鞋,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就回家去取。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英语译文: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Shoes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himself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ee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the seat. Then he went to the market. When he selected a pair of shoes that was to his liking, he found that he had left the measurement at home. “Sorry, I forget to bring the measurement here,” he said to the salesperson, and hurried back home for the measurement. But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market, it had closed. Someone asked him, “Why don’t you try the shoes on to see if they fit well?” He replied, “I trust the measurement of my feet rather than my feet.’’ 英语译文注释: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及答案

小升初择校考试文言文提高训练 (一)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仕.于南方(2)并.壳者(3)其人自护所短.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楚人有习操 ..舟者习:操:

始折.旋疾徐.折:徐: 遽谢 ..舟师遽:谢: 乃四顾.胆落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②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三)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③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信:信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盲苦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盲子道.涸溪:__________ (2)过者.告曰:________ (3)久之.:_________ (4)乃自哂.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2)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3.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①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俛:通“俯”,头低下。②业:本事、能力。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2)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士大夫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之推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怀橘遗亲 陆绩①,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②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③母。”术大奇之。 【注释】①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②辞:告别。③遗(wèi):给予。 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归(合格)B.欲.归以遗母(想要) C.术大奇.之(以……为奇)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3.读下面的句子,根据你对古文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及归,()拜辞()堕地。 4.你从陆绩身上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路经。……的人。凑足音节,无实义。嘲笑。 2. 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陷在空想之中,固执而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属于典型的哲理寓言,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 2、翻译下列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诸葛亮传略 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

小古文——_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简介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韩非子》:“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也有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谓)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去集市时,忘记携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以后,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市场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去试穿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其足(duo 第二声):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 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B.过徐君过:访,探望。

必备小升初古文训练题及答案

必备2019 小升初古文训练题及答案善谋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面对小升初的考试我们要不慌不乱,做好充足的准备,下面为大家分享小升初古文训练题及相关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升初古文题目( 一) 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其所居堂屋敝( ) (2) 吾为将(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 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 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小升初古文题目( 二) 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当使绝域( ) (2) 乃诣长史蔺仁基(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小升初古文题目( 三)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付子已(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小升初古文题目(四) 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 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yú]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mí]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hú]拂王旃[zhān]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王引.弓欲射。(拉开)⑵如使置十叶焉.。(于之,在那里)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 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做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眼瞎)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而人之未达.也( 洞晓) 4.扪.烛而得其形( 用手摸)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买履的故事 总结归纳精选(1): 郑人买履的故事: 【成语】:郑人买履 【拼音】:zhèngrénmǎilǚ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外联部工作总结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讽刺宁愿坚信教条而不坚信事实、不知变通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早上问候语 总结归纳精选(2):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但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个性,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坚信量好的尺子,也不坚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总结归纳精选(3): 1、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 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2、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寓意 郑国人宁愿坚信书上写的尺码,也不坚信自己的脚,最后都没能买到鞋。你说坚信自己的脚还是坚信书上写的尺码?我坚信大部分都愿意坚信自己的脚。郑国人是属于那种死板拘泥于教条主义者,不知道变通的人。因此小朋友们要吸取郑国人买鞋的教训,晕倒问题要实事求是,要学会去灵活变通。

六年级下册阅读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 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 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_________________ B.贾人: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 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 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 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 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4.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 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7.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 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