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教学设计文稿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全校公选(通识教育类)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

适用对象:本科、非经管类专业

一、教学背景

1、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学校规定除经管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要选修6学分的经管类课程。

2、授课对象是全校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居多,专业覆盖理、工、文、法、艺术、教育等,不具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基础。

3、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想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对管理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认知和了解,乐于接受活泼有趣、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设计。

4、本微课是根据《管理学基础》第九章沟通中的第三节人际沟通部分的内容设计的,该知识点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容易引发共鸣。

5、沟通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提示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人际沟通中承载了大量的、真实的信息,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们目前的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工作,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非语言提示的含义。

2、了解非语言提示的类型和特点。

3、理解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更好地理解沟通中大量存在的非语言提示,在沟通中更好地表达非语言信息,从而提升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教材之外的现象和素材与管理学知识相结合学习和理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

2、激发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深度认知。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设疑导入:采用设疑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建立旧知识(语言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思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产生指引作用。

2、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先用2018年央视春晚小品《提意见》的片段情节展开,通过对小品中人物表现的观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共鸣,达到交互。

3、情境导入,引出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视频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其体现的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进一步导入系列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指示。

4、动画演示,拓展知识点: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展开讲授非语言提示的概念、非语言提示的类型、非语言提示的特点、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等各个知识点。

5、视频案例分析:采用实例解析法,用一分钟左右的影视片段作为素材,立体化展示上述知识点,对片段中四个沟通瞬间的分析,既是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基本知识点的多次强化记忆,又是对知识点的应用举例。

6、自然式、总结式、激励式结课:承接视频案例分析,自然地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一系列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重点说明,并激励学生要善于观察和理解沟通对象的非语言行为反应,进而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沟通。

四、教学特色与总结

沟通除了是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之外,对于任何人、任何角色都非常重要。良好的信息沟通会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如果因为对沟通知识和技能的不熟悉、不了解未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对沟通进行认识了解并加以分析是必需要进行开展的一项教学任务。

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和代表性,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作为人际沟通中独立的知识点,要通过一段微课呈现完整的知识点,设计难度很大。本节微课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按照设疑导入-创设情境-知识点导入-知识点讲授和演示-知识点应用-知识点巩固-课程总结的逻辑展开。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适用于选修管理学基础通识课程的非经管类专业、本科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启发思维。

1、问题情境体现生动有效性和适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辅助导入本节知识点学习。

2、教学资源设计体现生动有效性和适用性,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特点,精心选取和设计教学素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针对性强,有较好的吸引力,视频案例等素材的使用对于知识点的呈现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课件制作体现精细化和适用性,每一张课件的内容都经过反复推敲,从内容到形式力争完美,有条理、形象化地展示出本节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文字、图片、动图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知识点。

4、知识建构体现出逻辑性和完整性,主题明确,聚焦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到内涵、类型、特点及与语言沟通的关系,再到案例分析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环环相扣。

5、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和实效性,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用问题引导、情境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吸引学生快速引入主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突出主干,明了易懂;总结收尾快捷,让学生清晰感觉到通过本节微课学到的知识。

6、微课视频具有相对短小精悍的特点,有的地方播放比较快,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对象等的需求采用差异化的使用方法。如,本节内容注重基础,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学习,也可以在学习时随时暂停使用,既有普遍适用性,又可以根据个人特点个性化应用。还可以用于教师课堂讲授插播视频,在课堂教学使用时,情境导入部分可以暂停后启发和引导学生讨论,更好地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作用;视频案例演示后也可以暂停,作为学生知识点应用练习素材,并承接下面的分析内容形成即时反馈,能起到非常好的知识点巩固记忆和应用探究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后参考答案

一、理论分析题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管理的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基本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验证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是强调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管理艺术。也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靠背诵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地将管理知识和具体管理轰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动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二、综合实践题 走访学校(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简单的介绍)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答:属于中层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答:担任副校长一职.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答:教师30人,学生800左右.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答:胜任其工作要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教学能力.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答:上课,组织学校会议. 建议根据自己目前所在单位为走访对象,很容易写。

基础会计说课稿.(精选)

《基础会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感谢大家给我这次说课机会,我的课题是《基础会计》。我将从以下七方面来介绍对这门课的设计:即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课程展望。 一、课程定位 课程的定位应以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基础,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 因此在我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这一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财会、理财及相关工作,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将《基础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条主线对该课程加以学习。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中,会计的职业岗位设置包括11项,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总账报表会计、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等岗位。根据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财务管理教研室特设置了7门核心课程。而在这七门课程中,基础会计作为入门课程为其他六门课程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学生们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书”等提供了保证。 二、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原则: 对于《基础会计》来说,我们的课程设计原则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职业技能为主线,按照“必须、够用”与“拓宽知识面”相结合原则,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相结合”。 职业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针对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呢?包括:填制凭证、日记账、总帐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这其中就涉及到《基础会计》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能内容。 课程目标: 根据会计这一职业能力的需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遵循了三大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 1.知识目标有: ●掌握会计的定义、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等内容。 ●掌握复式记账中有关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及试算 平衡原理。 ●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及填制方法。 ●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编制方法。 2.能力目标有: ●能根据具体经济业务合理区分会计核算的内容。 ●能理解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能熟练处理经济业务。 3.素质目标有: 要求具备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严格公正地执行财经纪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抵制金钱的诱

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最后,每个组织都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 (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 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 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 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1.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传递。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5、简述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的成效产生潜在影响的何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6、如何对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客观形势的变换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管理。(1)评估环境就是评估其不确定性程度。组织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是评估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就变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动态环境和稳态环境。就复杂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两个维度交叉,可以组成四种不同形式的环境特征组合。稳定简单的环境,代表了不确定性水平最低的环境。复杂动态环境所代表的不确定性水平最高。(2)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影响组织决策和行动或受其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工会、员工,也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群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2)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或利害关系是什么?3)对于组织决策和行动来说,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键程度如何?4)通过什么具体方式来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方式取决于它们对组织的关键程度以及环境的 不确定性程度。由此形成二维矩阵,有跨域管理、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利益相关者管理、扫描和监控环境四种具体的管理方式。 7、论述管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目的、概念化、选择研究方法、操作化、总体和抽样、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分析资料、应用。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商学院国凤菊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一、选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管理学基础(第二版)》,由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二版。该教材以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为出发点,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管理技能来选择教学内容;在编写方式上:力求探索一种“讲解、阅读、研究、练习”一体化的教材模式,以尽可能适应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能力本位”的新型教学方式的需要。本次说课的内容在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是学习复习巩固激励的概念与过程,进而学习激励方法,掌握激励手段的一项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励的内容理论”与“认知过程理论”两个方面,其中:“激励的内容理论”又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程的重点是:“需要层次理论”、和“期望理论”,其中,“期望理论”是本次课程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等五种激励理论。 四、教学方法 本次课我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设计是先回顾前几次与激励相关的课堂内容,如人性假设的几种理论、影响激励行为的各种因素、激励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复杂性等等。 第二个环节:讲解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比如可以让同学们回忆他们从小受到激励的故事。 生活故事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理论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顺着学生的回忆故事,引导他们到激励理论的学习,可以说激励是无处不在的,可是真正懂得激励理论的人有多少呢?引起学生对激励理论的学习兴趣。接着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开始讲解一个一个的激励理论,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一定量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第三个环节: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材上的五个激励理论学习完后,给出一些典型的激励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些理论在哪些案例中得到了运用,并且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经济贸易系 夏蕾莉 2008.5.26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教学提纲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

管理学基础(第二版)(郭丽)04416选择题答案

《管理学基础》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1.以下对于管理含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管理的本质是决策)。 2.关于管理的定义,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西蒙认为(A、管理就是决策)。 3.下列几项活动中,那一项不属于管理活动(C、钢琴家制定自己的练习计划)。 4.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成为(A、管理)。 5.管理对象中的管理核心要素是(D、人员)。 6.管理的“载体”是(A、组织)。 7.管理的基本职能是(B、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8.以下不属于管理职能的是(C、有效获取资源)。 9.在管理理论中,被认为是实施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的职能是(A、计划)。 10.管理的二重属性是指(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这是管理的(B、社会属性)。 12.决定管理社会属性的基本因素是(C、生产关系)。 13.一个管理者所属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 可循,就越需要具备(C、概念技能)。 14.下面属于层次第一线管理人员的职位是(C、部门经理)。

15.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直接监督下属人员工作 上,他一定不会是(B、总经理)。 第二章 1.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经济人)。 2.“组织理论之父”是指(D、法约尔)。 3.提出管理十四项原则的是(D、法约尔)。 4.提出重视人的因素的是(B、霍桑实验)。 5.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的学派是(A、案例学派)。 6.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学 派是(A、权变理论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西蒙)。 8.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的是(D、在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 体系)。 9.权变理论提出的假设是(C、复杂人) 10.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 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学的轰动,这就是(C、《第五项修炼》)。 第三章 1.战略计划是由(B、高层管理者)指定的。 2.下列正确的陈述为(B、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抽象、笼统)。 3.下列正确的陈述为(C、战略计划的时间跨度越大,涉及范围 广)。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可下载 可修改 优质文档

《管理学基础》课程参赛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

(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 (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 (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是本门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理念,服务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蓝本,是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最系统的文本,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控制、课程改革与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根据教材各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分为三大模块,即:管理基础模块、职能与实务模块、企业职能管

《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授课人:鲁延霞)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便学生了解管理的含义,了解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掌握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管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管理的职能与作用,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与构成,研究对象与方法。 授课形式:采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1.举例“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引出管理的概念。 2.列举多个国家管理家对管理概念的描述,总结出管理的准确定义。导入新课。 3.授课结束,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4.布置作业:请大家下去搜集成功管理专家的案例。 课堂组织:1.关闭手机,注意课堂纪律,点名考勤。 2.提问,列举常见的管理的例子,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 3.插入幽默气疯,活跃气氛。 时间分配:第一节:上课前准备5分,管理概念5分钟,管理性质5分钟,管理与边境的管理10分钟。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一、管理及其起源 (一)、概念:是管理者为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起源:人类文明初期,协作劳动 虽无管理理论,但有管理思想 二、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三、管理与外边环境的关系 (一)、外部环境的特征 (二)、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及作用 一、管理职能 (一)、计划 (二)、决策 (三)、组织

(四)、人事 (五)、领导 (六)、鼓励 (七)、控制 (八)、协调 二、管理的作用 1、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2、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第三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 2、比较研究的方法 3、历史研究的方法、 4、案例分析法 5、实验研究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 1、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八项具体职能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及服务一线经理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成为: 1、连锁企业中高级销售人员、理货人员 2、连锁企业配送中心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 3、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柜组长(商品部主任) 4、中小型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 《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中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对连锁经营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一、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管理的起源和发展,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基本职能。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管理素质,掌握综合管理技能的目的。 二、教材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由单凤儒主编。该教材以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为出发点,以全面反应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教材中融入了足够的实训、案例内容,可供学生讨论学习。 三、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总计56学时。为了有效的组织教学,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第八章企业管理作为自学的内容,剩下的七章分成五大教学模块. 第一模块是管理概述,包含第一章管理系统和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内容,总计用12学时完成教学。 第二模块是计划职能,包含环境分析、决策、计划书的编制几部分的内容.总计用12学时完成教学。第三模块是组织职能,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设计、职权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总计用12学时完成教学。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单位:五年制高职学院大纲撰写人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后续课程:《财务管理》 一、教学目标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的目标,掌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掌握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能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能掌握招聘的流程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 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能力,达到管理专业营销师和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依据 在理论知识的选取中,贯彻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考虑后续课程开设的需要,考虑初级人力资源师考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技能能力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载体,考虑管理岗位职责的需要;管理基本技能的需要来设置教学项目及任务。在素质方面:考虑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企业专业可以分为营销类、物流类、人力资源类三个初始就业岗位,其次,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管理岗位又具体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管理学五大职能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内容。 由管理学分解出的六大模块,以及若干工作任务,由一个学期来完成。主要阐述和训练的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的过程,计划地编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的计划与编制,激励理论和实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等。按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岗位环境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 第二版案例参考答案

案例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系统 P3:海尔的腾飞与中联公司疯狂扩张的代价 1、三个阶段,从名牌战略,1984-1991,用了7年的时间,集中精力抓质量,只做一个产品,是打基础阶段;多元化战略,1982-1998,用了6年的时间,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成功实现规模扩张;国际化战略,1998年至今,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走国际化之路,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基本成熟的框架。 2、第一阶段,因为此时的海尔,没有实力,管理存在问题,产品质量都难保障,没有名牌的企业、产品、到位的管理,搞多元化是死路一条。 3、企业就像人,要先学会走,才能很好的跑。走是集中精力和财力,集中有限的资源,先做好核心产品或服务,以高效率、高质量、名牌,赢得市场的认可,将这种模式去复制,就是多元化,失败的企业,大多是第一阶段没有做好。 P15:鼎立建筑公司 1、早期的成功原因,更多的是胡经理这个人在吸引大家,还有大家都想做点事,环境比较宽松,虽然管理不到位,但大家的创业激情,弥补了这些缺憾。 2、随着公司的发展,管理没有及时跟上,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没有改变,更没有创新。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分工、权责不清、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体系等,所以也就很自然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因此要从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从案例来看,保证企业运行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动力机制也欠缺,更谈不上约束机制了,其实前两个机制是基础,最后一个机制是保障。 P22、复习思考题:1、3、4、6、7、8、9、10、11、12、14、15

P23、案例分析: 1.1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1、助理监督,属于基层管理者,主要是协助监督长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关心的是每日作业的管理,有很强的技术性,更多的要求掌握技术知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装配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者,更多的是做好规划工作和帮助指导下属的工作,需要的是需要相应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规划工作的副总和生产副总都属于高层管理者,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更能正确分析环境,做出预测,制定规划,更需要相应的概念技能,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重点、本质,要求的是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总裁因为他对内要面向整个组织,对外要面对整个管理环境,责任更大,要求更高,除了具备三项技能及以上的要求之外,还要具备学习力、创新力,能正确的对待环境,做出正确的分析、预测,带领企业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更好更快的发展。 2、人际关系、感念技能最重要,从案例来看,郭宁具备一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爱学习,也会学习,也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他曾先后担任两个方面的副总,也具备了一些概念技能,但担任总裁还是第一次,需要更高的是人际关系和概念技能,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 3、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和负责某个方面是不一样的,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对新的事情、问题的分析、处理,需要更强的概念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要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坚信自己有能力把公司搞好。 1.2、一次重大的人事任免 1、姚成:属于专家型管理者,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但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差。林征:人际关系技能不错,概念技能还不明显。 2、厂长的要求,更多是是人际关系和概念技能,姚成一个都不具备,林征具备一个方面,如果只就两个人来说,林征更符合一些。 1.3、李氏进出口公司

《管理学基础》说课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系的教师**,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说课”的问题,同时也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说课”进行批评、指正。我说课的题目是“古典管理理论”,我将从选用教材、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次课加以说明。 一、选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由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三版。该教材以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为出发点,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它把管理学所探索研究的中心下移,即:注重基层、注重事务、注重技能的培养。在结构上:体现职业——技能导向。针对高职高专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本书设计了“管理职能加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模式。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完全是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也是适应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能力本位”的新型教学方式的需要 本次说课的内容在教材第二章第一节,是学习了解管理理论产生的过程,进而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应用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理论萌芽与产生”“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论”三个内容,其中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程重点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其中“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是本次课程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管理理念和理论来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次课我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一)第一环节:列举实例,提出问题 如,在讲解“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之前,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四大文明古国留给后世的伟大奇迹,如中国长城,古埃及金字塔,古印度泰姬陵,这些工程规模恢弘,动用了成千上万的人且距今几千年。其中金字塔是个有趣的例子,每一个金字塔建造要动用10万多名工人而且历时20年。谁告诉每一个工人他们该做什么?谁确保有足够的石头在工作场所以使工人不发生窝工?答案只能是管理者。但这些世界奇迹,历史上却鲜有笔墨来记载当时设计者如何管理规划设计,管理者又是如何指挥操作完成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总结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历史之所以脱节是因为管理领域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 (二)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首先根据上面例子,导出新课,直到1911年美国人泰罗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才标志着“管理理论”形成。而在此之前的管理统称为管理实践,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接下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美国联合邮包速递公司按照刻板的时间标

(精选)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教学设计文稿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全校公选(通识教育类)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 适用对象:本科、非经管类专业 一、教学背景 1、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学校规定除经管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要选修6学分的经管类课程。 2、授课对象是全校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居多,专业覆盖理、工、文、法、艺术、教育等,不具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基础。 3、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想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对管理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认知和了解,乐于接受活泼有趣、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设计。 4、本微课是根据《管理学基础》第九章沟通中的第三节人际沟通部分的内容设计的,该知识点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容易引发共鸣。 5、沟通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提示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人际沟通中承载了大量的、真实的信息,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们目前的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工作,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非语言提示的含义。 2、了解非语言提示的类型和特点。 3、理解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更好地理解沟通中大量存在的非语言提示,在沟通中更好地表达非语言信息,从而提升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教材之外的现象和素材与管理学知识相结合学习和理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 2、激发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深度认知。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设疑导入:采用设疑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建立旧知识(语言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思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产生指引作用。 2、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先用2018年央视春晚小品《提意见》的片段情节展开,通过对小品中人物表现的观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共鸣,达到交互。 3、情境导入,引出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视频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其体现的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进一步导入系列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指示。 4、动画演示,拓展知识点: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展开讲授非语言提示的概念、非语言提示的类型、非语言提示的特点、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等各个知识点。 5、视频案例分析:采用实例解析法,用一分钟左右的影视片段作为素材,立体化展示上述知识点,对片段中四个沟通瞬间的分析,既是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基本知识点的多次强化记忆,又是对知识点的应用举例。 6、自然式、总结式、激励式结课:承接视频案例分析,自然地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一系列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重点说明,并激励学生要善于观察和理解沟通对象的非语言行为反应,进而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沟通。 四、教学特色与总结 沟通除了是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之外,对于任何人、任何角色都非常重要。良好的信息沟通会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如果因为对沟通知识和技能的不熟悉、不了解未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对沟通进行认识了解并加以分析是必需要进行开展的一项教学任务。 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和代表性,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作为人际沟通中独立的知识点,要通过一段微课呈现完整的知识点,设计难度很大。本节微课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按照设疑导入-创设情境-知识点导入-知识点讲授和演示-知识点应用-知识点巩固-课程总结的逻辑展开。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适用于选修管理学基础通识课程的非经管类专业、本科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启发思维。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