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岩土体类型

岩土体类型

一、工程地质岩土体类型

(一)岩体

1.坚硬块状岩类以各个期次的花岗岩类为主。沿海地区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类,其次为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等,呈坚硬块状。

2.软硬相间层状片状岩类由元古界—中生界砂岩、砂砾岩、泥岩、石灰岩、硅质石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构成,呈层状和片状。

3.软硬相间块状夹层状岩类由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质砂岩、砂页岩、玄武岩等构成,呈块状夹层状。

(二)土体

1.一般土

(1)冲洪积互层状粘性土、砂性土、碎石土类由全新世—更新世冲积洪积粘性土、砂性土、砾石、碎石土构成,呈互层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山间盆地。在沿海河口平原的上部多为海积淤泥覆盖。厚6~60余米,龙海平原厚度最大(60余米),福州平原次之(30余米)。

(2)风积海积砂类土由全新世海积风积砂组成,分布于沿海迎风岸带及海滨平原。厚度一般小于10米,下伏为海积淤泥或残积红粘土。

2.特殊土

(1)残积红粘土广泛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为福建颇有特色的一大土体,主要由花岗岩类风化而成。在风化壳垂直分带的最上一带,为剧风化带。呈砖红色—红棕色。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已全部风化成粘土,硅、铝、铁富集,原岩结构已全部破坏,呈土状,厚度一般小于5米。剧风化带以下为强风化带。呈红棕至黄棕色,具红白相间风化晕纹。原岩矿物绝大部分风化成粘土,原岩结构可辨,上部呈土状,下部呈含砾状。厚数米至数十米,位于剥蚀台地下部,或构成堆积

阶地基座,或单独出露于地表。强风化带之下为弱风化带。呈黄灰色。原岩矿物大部分未风化,结构清晰,呈碎块状,较坚硬,厚1~10米。弱风化带以下为微风化带。呈灰白色,开始风化,但仍基本保持原岩特征,厚1至数米。

(2)海积软土(淤泥、淤泥质土) 软土指的是地基压缩层内的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海积或海陆交互沉积形成的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高压缩性土层所组成。多分布在沿海滩涂及河口平原,总面积约2500平方千米。闽东沿海的软土最厚,闽南沿海次之,中部沿海最小。福建省软土可划为裸露型、覆盖型、复合型。淤泥直接暴露于地表的为裸露型,主要由晚全新世及部分中全新世海积淤泥构成,目前揭露的最大厚度为37.5米,下伏为晚更新世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泥质砂砾卵石、亚砂土、亚粘土或风化土;地表有覆盖层,其下第一层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属覆盖层,由晚全新世风积砂层(8~10米)或粘土、冲填土、杂填土所组成,厚度一般小于5米,其下为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层,厚1~30米。下伏为中全新世至晚更新世泥质砂砾卵石、亚砂土、亚粘土层。基底为花岗岩或火山岩风化层;深埋于地表之下,上有裸露型或覆盖型或二者兼有的为复合型,由早—中全新世海相淤泥层、淤泥质土、泥炭等构成,一般达2~4层。最上层顶板埋深5~16米,最下层顶板埋深25~38米。基底为花岗岩或火山岩风化层。

二、工程地质分区

(一)沿海丘陵台地平原松软土体工程地质区

该区地貌以海拔10~50米的剥蚀台地和海拔小于10米的河口平原为主。丘陵构成该区西部屏障,残丘广泛分布。岩土体以风化层土体为主,多分布于龙高半岛以南沿海剥蚀台地;其次为海积淤泥,分布于河口平原、滩涂;再次为冲洪积砂砾粘土,分布于河谷平原;此外还有少量风积海积砂,分布于沿海迎风岸带。水文地质条件以风化层土体中的孔隙裂隙水为主,其水位一般

3~16米,涌水量一般小于1升/秒。其次为松散土体中之潜水,水位埋深1~3米,涌水量1~10升/秒。一般地说,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性,仅局部地段有分解性或结晶性、复合性侵蚀。物理地质现象主要为风化层土体中局部地段发育滑坡坍塌。活动性构造发育,以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闽江口以北呈下降趋势,闽江口以南呈上升趋势,其间有下降区。该区天然建筑材料丰富。工程地质条件一般适宜于大规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用地方向主要为风化层土体,由于地基容许承载力具有潜在优势,且表面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上,因此,海平面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不会造成威胁。至于在软土区施建大型或重型建筑,应采用穿越该层的桩基,不宜大基坑开挖。松散土体具有良好的持力层,适宜工业与民用建筑,因其为良田,一般不宜占用。

(二)闽中山地丘陵坚硬岩体工程地质区

该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夹有零散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包括鹫峰山、太姥山、闽江中游丘陵、戴云山中低山、九龙江中游低山丘陵及其间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其主要岩性是花岗岩、流纹岩和安山岩。山间盆谷发育有冲洪积砂砾粘土和风化岩土体。水文地质条件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其涌水量一般小于1升/秒。盆谷区上部松散土体中为孔隙潜水,水位埋深1~3米,涌水量小于5升/秒;下部为基岩裂隙水。盆谷局部地段风化岩土体沿铁路公路线发育,少量滑坡、坍塌。该区处于长乐—南澳、政和—大埔两大断裂带之间,同时被数条北西向断裂分割。天然建筑材料丰富。盆谷中的松散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多为良田,一般不宜占用。至于岩体,其工程地质的主要问题是岩体的稳定性及滑坡。

(三)闽西山地丘陵软硬相间岩体工程地质区

该区西北部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内夹零散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包括武夷山脉北段的东部中低山河谷平原,建溪、富屯溪间丘陵低山河谷平原。以片岩、千枚岩、变粒岩、细粒片麻岩为主,间有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盆谷分布冲积冲洪积砂砾粘土和风化岩土体。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涌水量一般为1升/秒,局部地段为岩溶水,涌水量为5升/秒左右,水位埋深小于3米。

盆谷区风化层土体,滑坡坍塌较少,稳定性较好。该区天然建筑材料丰富,适宜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用地方向,主要为风化岩土体,冲积松散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虽佳,因其为良田,不宜占用。该区工程地质的主要问题为泥化夹层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

该区西南部以武夷山脉南段中低山为主,间杂山间盆地及丘陵。岩性以砂岩、砾岩、泥岩、石灰岩等为主,间杂花岗岩及少量火山岩、片岩、变粒岩等,山间盆地和河谷发育冲积砂砾粘土及风化岩土体(包括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红粘土)。以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其次为冲积层潜水。裂隙水涌水量一般小于1升/秒,水位埋深小于3米。丘陵盆地风化岩土体局地段滑坡坍塌发育。天然建筑材料丰富。该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岩溶塌陷引起不均匀沉降和滑动,以及下伏岩溶与上覆土体间的潜蚀所形成的土洞对基础的潜在危害,其次为岩体稳定性及滑坡。工民建的主要用地方向为风化岩土体,已为良田的松散土体不宜占用。

一、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性

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所发生的地壳运动。福建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有如下特点:

(1)地壳运动方向以垂直运动为主,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块差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上升为总趋势。

(2)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即自西向东的横向差异和自北而南的纵向差异。自晚更新世开始,沿海地区的地壳运动强度,有自陆向海增强的特点。

(3)新构造运动是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构造方向上具有继承性,而运动的性质则随阶段的发展而变化。

(4)断裂和断块活动控制了福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大致以戴云山脉为界,西侧盆地主要受

北北东—南南西、北东—南西断裂控制,其长轴多呈北北东—南南西、北东—南西向,这些盆地在第四纪后期多数已处于稳定状态;东侧沿海地区,多为第四纪的断陷盆地或平原,受北西—南东向和东北—西南及北东东—南西西向活动断裂控制,其长轴方向各异,总体形态常呈北西—南东向。

(5)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中期福建中、下地壳和上地幔上部仍有基性岩浆形成,在内地和沿海的一些地区有玄武岩浆喷溢。

(6)新构造运动时期福建地壳下部能量释放比较强烈,温泉十分发育,其中95%分布在闽江以南地区,水温一般为40~60℃,孔口最高达120℃。温泉点的出露和排列的方向,往往与福建最发育的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及北北西向活动断裂基本一致。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产生滑坡的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 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滑坡的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岩土体形成条件、结构、岩性、力学特性及工程地质特征的差别,可分为松散松软堆积层岩类、碳酸盐岩类及碎屑岩类3个岩体类型6个工程地质岩组。 (一)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物理力学特征 此岩类的划分根据其结构特征、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分为中偏高压缩粘性土类岩组和低压缩碎石土类岩组2个工程地质岩组。 1、中偏高压缩粘性土类岩组 (1)残坡积土(Q el+dl) 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沿线丘陵沟谷坡脚一带,多为紫红色、棕红色粉砂质粘土或浅黄色、灰黄色砂土、亚粘土、粉土夹(含)碎石,沿线厚度不一。残坡积亚粘土天然含水量W18.8~24.00%,天然孔隙比e0.600~0.697,塑性指数Ip 8.4~12.6,液性指数I L0.46~0.60为软塑状,凝聚力C26.6~45.1Kpa,内摩擦角φ10.1~18.7度,压缩系数a0.25~0.40为中~偏高压缩土类。残坡积层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湿陷变形、压缩沉降变形、蠕滑变形。 (2)冲洪积土(Q4al+pl)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河床、河滩上,为灰色、浅灰色亚粘土、粘土及褐灰色细、粉砂土及砂砾卵石层,厚度不一。亚粘土天然含水量W21.7~26.50%,天然孔隙比e0.619~0.838,塑性指数Ip 8.4~14.6,液性指数I L0.46~0.87为可塑状,凝聚力C12.9~32.2Kpa,内摩擦角φ7.0~10.3度,压缩系数a0.31~0.47为中~偏高压缩土类。粘

土天然含水量W28.8~34.30%,天然孔隙比e0.838~0.978,塑性指数Ip 20.0~21.3,液性指数I L0.54~0.77为软塑状,凝聚力C22.6~54.7Kpa,内摩擦角φ10.0~10.3度,压缩系数a0.24~0.605为中~高压缩土类。 冲洪积层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湿陷变形、压缩沉降变形、蠕滑变形。 2、低压缩碎石土类岩组 崩坡积土(Q4col+dl) 崩坡积层主要分布于斜坡边缘、高陡斜坡的坡脚处,碎块石成份与地层岩性有关,为黄灰、红褐色亚粘土夹块石、碎石。此类岩组颗粒级别差异大,密实度较高但不均一,透水性较好,为低压缩碎石土类岩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土石滑坡、塌方,不均匀沉降。 线路区段内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参见表6。 (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物理力学特征 根据路线区岩层坚硬程度、抗风化能力、抗溶蚀能力和基本物理力学性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 表6

工程地质说明

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将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岩土体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16个工程地质亚层,各亚层具体特征分述如下: ①-1层淤泥:灰黑色,松散,含大量有机质及生活垃圾,呈软~流塑状,具臭味,污手。该层为河床、塘及沟渠等底部淤积层,总体厚度较小。 ①-2层素填土:灰黄~灰色,松散为主,主要由新近堆填的黏性土、粉土及耕植土组成,新近填土中夹有少量碎石、砖屑等杂物;农田区域的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沿线场地均有分布。 ②-1-1层粉质黏土:灰黄~黄灰色,可塑,夹黏土,含有大量铁质浸染斑点,局部粉质重。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分布于岗地前缘及坳沟区,厚薄不均,一般河道、塘及沟渠范围内缺失,其余地段基本有分布。 ②-1A层含卵砾石细中砂:灰黄色,饱和,稍~中密,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夹较多粉土、粉砂;卵砾石含量一般5%~30%,局部达30%以上,成分以石英及硅质岩为主,呈亚圆~次棱角形,粒径一般0.2~7cm,部分大于11cm,土质不均。该层仅分布于岗地前缘至坳沟区过渡段(W33~W37井沿线),厚薄不均。 ②-2-1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浅灰色,软塑为主,夹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粉质重,夹稍密状粉土团块,局部顶部夹少量薄层粉砂,含少量植物碎屑物。主要分布于坳沟区,厚度变化大。 ②-1-2层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软塑,含有较多铁质浸染斑点,总体粉质重,局部相变为粉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分布于长江漫滩区,厚度薄,一般河道、塘及沟渠范围内缺失,其余地段基本有分布。 ②-2-2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灰~褐灰色,流塑,局部软塑,水平层理发育,局部夹较多薄层粉砂或粉土,含少量植物碎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分布于长江漫滩区,厚度变化较大。 ②-2A层粉砂:灰~青灰色,饱和,松散~稍密,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

岩土体工程地质划分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依据岩石成因,研究区岩体可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二大工程地质类型。 1.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仅发育有侵入岩,包括变质侵入岩。变质侵入岩也可划为变质岩类副变质岩,由于研究区内变质岩类型单一,面积小,只在侵入岩类中加以叙述其特征。依据侵入岩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岩性组合、岩石强度,分为坚硬块状闪长玢岩、正长斑岩、花岗岩、闪长岩岩性综合体和坚硬—较坚硬片状闪长岩类岩性综合体。 (1)坚硬块状闪长玢岩、正长斑岩、花岗岩、闪长岩岩性综合体:岩性组合为元古代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及中生代燕山期石英正长斑岩、角闪闪长玢岩岩脉。岩石坚硬性脆,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为块状结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抗风化能力强。在裸露区风化残积土厚0—1m,隐伏区残积土厚1—3m,标贯击数14—30击,地基承载力标准值240—280kpa;全风化带厚0—2m,标贯击数40.9击,地基承载力标准值350—500kpa;强风化带厚0—4m,标贯击数60.2击,地基承载力标准值500—2000kpa。该岩性综合体具低压缩性,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2)坚硬—较坚硬片状闪长岩类岩性综合体:为晚太古代阜平期片麻状中粒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是经过区域变质作用的片状、片麻状变质侵入岩。片理产状45°—6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0—60Mpa,属坚硬—较坚硬;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为片状结构。岩体全风化带厚0—5m,标贯击数35击。地基承载力标准值300—400kpa;强风化带厚5—10m,标贯击数54击,地基承载力标准值400—1500kpa。岩体塑性变形较大,具中低压缩性,边坡稳定性差,易引起风化、流失、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 2.沉积岩 沉积岩可划分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碎屑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四种工程地质岩组。 (1)碳酸盐岩岩组 依据岩组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岩性组合,岩石强度分为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坚硬中薄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坚硬—较坚硬薄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 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张夏组、三山子组a段和c段,马家沟组北庵庄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灰岩、白云岩岩性组合。岩石工程地质结构为厚层状结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裂隙岩溶发育,易引发岩溶地面塌陷、水库渗漏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坚硬一较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岩岩性综合体:为奥陶系马家沟组土峪段中厚

岩土体类型

一、工程地质岩土体类型 (一)岩体 1.坚硬块状岩类以各个期次的花岗岩类为主。沿海地区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类,其次为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等,呈坚硬块状。 2.软硬相间层状片状岩类由元古界—中生界砂岩、砂砾岩、泥岩、石灰岩、硅质石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构成,呈层状和片状。 3.软硬相间块状夹层状岩类由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质砂岩、砂页岩、玄武岩等构成,呈块状夹层状。 (二)土体 1.一般土 (1)冲洪积互层状粘性土、砂性土、碎石土类由全新世—更新世冲积洪积粘性土、砂性土、砾石、碎石土构成,呈互层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山间盆地。在沿海河口平原的上部多为海积淤泥覆盖。厚6~60余米,龙海平原厚度最大(60余米),福州平原次之(30余米)。 (2)风积海积砂类土由全新世海积风积砂组成,分布于沿海迎风岸带及海滨平原。厚度一般小于10米,下伏为海积淤泥或残积红粘土。 2.特殊土 (1)残积红粘土广泛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为福建颇有特色的一大土体,主要由花岗岩类风化而成。在风化壳垂直分带的最上一带,为剧风化带。呈砖红色—红棕色。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已全部风化成粘土,硅、铝、铁富集,原岩结构已全部破坏,呈土状,厚度一般小于5米。剧风化带以下为强风化带。呈红棕至黄棕色,具红白相间风化晕纹。原岩矿物绝大部分风化成粘土,原岩结构可辨,上部呈土状,下部呈含砾状。厚数米至数十米,位于剥蚀台地下部,或构成堆积

阶地基座,或单独出露于地表。强风化带之下为弱风化带。呈黄灰色。原岩矿物大部分未风化,结构清晰,呈碎块状,较坚硬,厚1~10米。弱风化带以下为微风化带。呈灰白色,开始风化,但仍基本保持原岩特征,厚1至数米。 (2)海积软土(淤泥、淤泥质土) 软土指的是地基压缩层内的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海积或海陆交互沉积形成的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高压缩性土层所组成。多分布在沿海滩涂及河口平原,总面积约2500平方千米。闽东沿海的软土最厚,闽南沿海次之,中部沿海最小。福建省软土可划为裸露型、覆盖型、复合型。淤泥直接暴露于地表的为裸露型,主要由晚全新世及部分中全新世海积淤泥构成,目前揭露的最大厚度为37.5米,下伏为晚更新世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泥质砂砾卵石、亚砂土、亚粘土或风化土;地表有覆盖层,其下第一层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属覆盖层,由晚全新世风积砂层(8~10米)或粘土、冲填土、杂填土所组成,厚度一般小于5米,其下为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层,厚1~30米。下伏为中全新世至晚更新世泥质砂砾卵石、亚砂土、亚粘土层。基底为花岗岩或火山岩风化层;深埋于地表之下,上有裸露型或覆盖型或二者兼有的为复合型,由早—中全新世海相淤泥层、淤泥质土、泥炭等构成,一般达2~4层。最上层顶板埋深5~16米,最下层顶板埋深25~38米。基底为花岗岩或火山岩风化层。 二、工程地质分区 (一)沿海丘陵台地平原松软土体工程地质区 该区地貌以海拔10~50米的剥蚀台地和海拔小于10米的河口平原为主。丘陵构成该区西部屏障,残丘广泛分布。岩土体以风化层土体为主,多分布于龙高半岛以南沿海剥蚀台地;其次为海积淤泥,分布于河口平原、滩涂;再次为冲洪积砂砾粘土,分布于河谷平原;此外还有少量风积海积砂,分布于沿海迎风岸带。水文地质条件以风化层土体中的孔隙裂隙水为主,其水位一般

第二节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第二节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是边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形成一个累进性变形破坏过程。 一、边坡岩体变形的基本类型 1、卸荷回弹 在成坡过程中,由于荷重不断减少,边坡岩体在减荷方向(临空面) 产生伸长变形,即卸荷回弹。 天然应力越大,向临空方向的回弹变形量也越大。往往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张性结构面。 2、蠕变变形 边坡岩体中的应力对于人类工程活动的有限时间来说,可以认为是保持不变的。在这种近似不变的应力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变形也将会随时间不断增加,这种变形称为蠕变变形。 当边坡内的应力未超过岩体的长期强度时,则这种变形所引起的破坏是局部的。反之,这种变形将导致边坡岩体的整体失稳。 这种破裂失稳是经过局部破裂逐渐产生的,几乎所有的岩体边坡失稳都要经历这种逐渐变形破坏过程。 二、边坡破坏的基本类型 1、崩塌 斜坡岩土体被结构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跌跃而下的现象与过程。 2、滑坡 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称为滑坡。 3、倾倒破坏 由陡倾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近平行时,在自重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的现象称为倾倒破坏(弯曲倾倒)。 三、影响岩体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 1、岩性 决定岩体边坡稳定性的物质基础。

2、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及结构面的发育特征是岩体边坡破坏的控制因素。首先,岩体结构控制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其稳定程度,如坚硬块状岩体,不仅稳定性好,而且其破坏形式往往是沿某些特定的结构面产生的块体滑移,又如散体状结构岩体(如剧风化和强烈破碎岩体)往往产生圆弧形破坏,且其边坡稳定性往往较差等等。其次,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往往是边坡块体滑移破坏的几何边界条件,如前述的平面滑动及楔形体滑动都是被结构面切割的岩块沿某个或某几个结构面产生滑动的形式。 3、水的作用 水的渗入使岩土的质量增大,进而使滑动面的滑动力增大;其次,在水的作用下岩土被软化而抗剪强度降低;另外,地下水的渗流对岩体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这些都对岩体边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4、风化作用 使岩体内裂隙增多、扩大,透水性增强,抗剪强度降低。 5、地形地貌 边坡的坡形、坡高及坡度直接影响边坡内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而影响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及边坡的稳定性。 直接影响边坡内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而影响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及边坡的稳定性。 6、地震 因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震惯性力直接作用于边坡岩体,加速边坡破坏。 7、天然应力 边坡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特别是水平天然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边坡拉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范围与大小。在水平天然应力大的地区开挖边坡时,由于拉应力及剪应力的作用,常直接引起边坡变形破坏。 8、人为因素 边坡的不合理设计、爆破、开挖或加载,大量生产生活用水的渗入等都能造成边坡变形破坏,甚至整体失稳。

滑坡形成的三个条件

滑坡形成的三个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是有效临空面、易滑岩组和软弱结构面。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口然现象。 地形条件 凡是有斜坡的地方就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滑坡发生儿率最大的地形坡度是10°〜43° , 但是小于10°的近水平斜坡也有可能发生滑坡,不过数量较少,11具有特殊成因。45°以上的急陡坡是崩塌发生的最佳坡形。发生滑坡的必要空间条件是前方耍有足够的临空面。使滑移控制面得以暴露或剪岀的临空面,称为有效临空面。 地层岩性条件 有些岩层很易发生滑坡和经常发生滑坡,这些岩层分布区内滑坡往往成群出现,如三峡库区的巴东、奉节、巫山、粧归等;与此相应,一个滑坡广泛分布的区域内,一定可以发现滑坡的发生与某些岩层密切相关,滑坡多分布丁•这些岩层的界线之内。通常把这类岩层称为“易滑岩组”,如三峡库区的巴东组就是典型的易滑地层。事实上这些岩层不仅本身容易发生滑坡,而且它们的风化碎屑产物也极易滑动,甚至覆盖在它们之上的后期堆积层也容易沿着这类基覆界面(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或风化碎屑物顶面滑动。 地质构造条件 对滑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地质构造条件是断裂构造,深大断裂带通过的区域,滑坡常密集分布。受断裂带强烈作用的斜坡,岩层节理裂隙发育,为滑坡周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其中能被滑坡发育过程中利用的软弱结构面称为优势结构面。 可以发展成为滑动面、滑坡后壁、滑坡侧壁的软弱结构面主要有:松散堆积层与基岩的界面(基覆界面):不同岩性的岩层分界面;岩层的层理而、岩层内部的节理裂隙面;构造性断层、挤压带和错动面等。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彼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目前正是雨季,XX高速公路各项目部要采取应对措施,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影响滑坡的活动时间相关因素及其规律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扬压力】建筑学术语,指建筑物及其地基内的渗水,对某一水平计算截面的浮托力与渗透压力之和。

南昌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信息

地理地形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冲积平原,滨临鄱阳湖。介于东径115° 27' -115° 27'、北纬28° 09' -29° 11'。全市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区内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京九铁路经过的唯一省会城市,赣江河流经市区鄱阳湖可达我国黄金水道长江,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有多条空中航线通向各地。 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长约112.1 公里,东西宽约107.6 公里。总面积7402.36 平方公里,平原占35 . 8% ,水域占29.8% ,岗地、低丘占34.4% 。全市平均海拔25 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 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 米。 地形地貌 南昌地区地处赣江抚河尾闾,东北滨临鄱阳湖。地势总体西北高、南东低,依次发育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呈现层状地貌特征。以赣江为界,赣江西北部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岗地,赣江以东为河流侵蚀堆积平原,河湖港汊纷布,辫状水系发育。 1 、构造剥蚀低山丘陵 分布于西北部的梅岭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海拔一般为标高300-500 米,梅岭主峰海拔标高为841.4米,树木葱翠,风光旖旎为南昌市自然风景区。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由于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地势起伏,沟谷纵横,沟谷切割深度200-500 米。 2、风化剥蚀岗地 位于图区西北部的新建县、乐化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昌断陷盆地的西北边缘。主要由残坡积红土、上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砂砾岩和前震旦系千枚岩、板岩组成。岗顶标高30-50 米,相对高程5-10 米。地面坡度5-10 度,局部为15-20 度,放射状小冲沟发育,沟谷宽而短。 3、侵蚀堆积平原地形 分布于赣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由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冲积层组,地势平坦。区内发育有漫滩、I 级堆积阶地和II 级堆积阶地。 II 级阶地:分布于莲塘、邓家埠、罗家集、尤口等地。呈南北向垄岗状分布,主要由上更新统下段和中更新冲积层组成,阶面宽约1-4公里,地面标高30-54 米,相对比高5-10 米。地面坡度1-5 度。阶面因受后期剥蚀破坏,阶面起伏不 平,冲沟、陡坎微地貌较发育。在邓家埠一富山一带,发育长50-200米,宽10-15 米,深0.5-5.0米的冲沟

挡土墙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受大连宏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辽宁地质海上工程勘察院承揽了大连沿海城市商业经济培训中心及周边地块改造项目-南侧挡土墙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一、勘察目的 目的是具体查明挡土墙地段的岩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其工程地质性质,为挡土墙的治理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依据。 ⑴查明勘察场地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⑵分析挡土墙的稳定性; ⑶提供潜在不稳定因素整治方案及挡土墙治理措施的建议。 二、勘察任务 ⑴、地形地貌特征; ⑵、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⑷、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⑸、不良地质作用的范围和性质; ⑹、坡顶临近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和埋深。 三、勘察执行的标准 本次勘察执行的标准主要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DB 21/T1214-2005)。 四、挡土墙概况 1、挡土墙位置 拟建挡土墙位于大连市八一路与滨海西路及滨海中路交叉路口大连嘉汇阳光学校南侧—拟建大连沿海城市商业经济培训中心及周边地块改造项目南侧。 图1 挡土墙位置图 2、挡土墙概况 挡土墙全长约215m,高约6.5~9.4m,倾角近75°~80°。为重力式挡土

土木工程地质考题(总)及答案

第一章 1.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2.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名词解释) 3.矿物与岩石(名词解释) 4.矿物的物理性质及每种性质的概念 5.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名词解释) 6.岩浆岩按Sio2的含量可分为那几类 7.层理构造与片理构造(名词解释) 8.三大岩类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9.叙述三大岩类的区别 10.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论述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1、地层的地质年代包括哪几种? 2、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分别有哪些? 3、不整合(名词解释) 4、岩层的产状要素有哪些?怎样理解岩层的产状要素? 5、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6、绘图说明褶曲要素和褶曲的基本类型。 7、在野外如何识别褶皱构造? 8、裂隙和断层(名词解释) 9、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 10、绘图说明断层的要素、基本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11、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构造? 12、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有哪些? 13、地质图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三章 1、风化作用(名词解释) 2、风化作用的类型和结果。 3、详细阐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风化岩层分为哪几个带?各有什么特征? 5、残积层的特点及工程性质。 6、坡积层的特点及工程性质。 7、冲沟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如何? 8、洪积层的特点及工程性质。 9、冲积层的特点及工程性质。 第四章 1、地形与地貌(名词解释) 2、地貌水准面(名词解释) 3、山岭地貌、剥蚀地貌、低地、堆积平原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4、地貌分为哪几个等级?形成的主导因素各是什么? 5、何谓垭口?垭口有哪些类型?各种垭口的特点及其工程性质如何? 6、何谓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有哪些类型?各种阶地的成因、特点及其工程性质如何?

滑坡的类型

滑坡的类型 [编辑本段] 滑坡(landslide)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2008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编辑本段] 滑坡的种类 根据滑坡体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③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将滑坡分为4类: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编辑本段]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1。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 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 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工程地质学的任务 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 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 护的建议; 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 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 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它们属力学范畴的分支。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1.活断层的定义 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的特征及分类 (1)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的产物 (2)活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反复性 (3)活断层按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地震断层(粘滑型活断层)和蠕变断层(蠕滑型活断层). 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 地质方面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活动层带物质结构松散;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地貌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