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效果研究

效果研究

效果研究
效果研究

一、效果概论

二、子弹论:定义,背景,缺陷,终结原因,典型案例

三、有限效果论:定义,评价,代表性研究及成果

四、适度效果论

五、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第三者效果

六、批判学派效果观

七、专题:态度改变研究

八、专题:宣传分析

一、效果概论

传播效果具有下述两种含义:1) 狭义上,它指具有宣传或说服目的的传播行为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通常意指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2)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现在的还是潜在的。上述两种含义又构成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个人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社会效果产生的宏观过程分析。

宏观效果:社会效果,包括三个层面。

微观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的效果。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对应认知。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舆论导向——对应态度。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对应行为。

麦奎尔将传播效果的内涵按按外在形态分为三个层面:

①媒介的“效果”(Media affects):指大众传播已产生的直接结果,无论是否符合传者期望。

②媒介的“效能”(Media effectiveness),指大众媒介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效。

③媒介的“效力”(Media power),指媒介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或可能产生的间接效应。

可见,经验学派的经典效果研究更注重“效果”和“效能”(对受众个体或小团体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大众传播效果分类/ 传播效果的维度:

1、按时间——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立时效果@延时效果。

2、按传播者意图——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有意图和无意图)。

3、按效果性质——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正效果&负效果,显性效果&隐形效果等。

4、按效果范围——对个体、团体及组织、社会机构、整个社会或文化的影响。宏观-微观。

5、媒介效果的类型:①转变:根据传播者的意图而造成的意见或信念的改变;②微小变化:认知、信念、行为的形式或强度的改变;③强化:接收者既有信息、意见或行为模式的强化。这些变化可能在个人、社会、机构或文化的层次发生。

6、按作用层次:认知-感情-行为。

7、媒介效果与内容的关系:依赖内容-与内容无关。

8、英国学者彼得·戈尔丁(名解,政治经济学外的成就)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宣传、媒介活动、新闻知识、议程设置。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者指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说服性宣传活动。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有“个人自发反应”和“集合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或反社会的。后者主要指社会上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无心的偏见”。

3)长期的预期效果——发展中国家的扩散、新闻扩散、知识扩散,如健康传播,“政策”。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社会化、社会控制、真实的定义与意义的构建、社会整合效果,“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联系)。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构造现实与无意的偏见:

媒介长期效果的产生是无意的,这是媒介组织倾向、职业实务、技术限制以及特定的新闻价值观的系统运用共同造成的结果。

长期的、非计划性的变化:一种模式

信息来源→内容→第一效果→第二效果→第三效果

第一效果:可获得的知识、价值、意见与文化

第二效果:不同的选择与反应。指媒介内容和受众相遇之后的结果,出现在宣传情况中的过滤条件是以非常类似的方式动作的,和社会团体以及文化关的过滤条件尤其如此。过滤条件是指潜在的障碍会促进或阻碍信息流向整体或选定的公众。

第三效果:社会化,现实定义知识传播,社会控制。长期的变化主要和社会化、意见气候的形成、真实的建构、涵化、社会控制与意识的形成等诸多因素有关。

媒介对事件结果的影响:

关键事件:大众媒介可能很少单独引发变化,但是它们可以将渠道、手段与场所提供给一些事件,这其中涉及许多行动者和利益,这些行动者和利益通常处于彼此竞争的状态下。主要影响的目标可能并不是一般的媒介公众,而是其他组织化的利益团体、精英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少数人物。媒介在重要社会事件结果中通常扮演重要角色。

EG:柏林墙的倒塌、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危机

对媒介效果的不同认识层次:

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问题有三种理论:

①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般观点。这种“理论”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人员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等。这种理论带有倾向性,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日常运营和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以传播学为代表):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和零碎,又与现场理论的倾向性保持距离。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1)影响公众——舆论监督。

2)影响传播工作者——社会责任感。

3)影响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

传播效果研究为什么能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出现:

①媒介迅速发展的结果: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大众传媒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学者瞩目,开始研究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问题。

②社会历史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战和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

③学科发展,调查研究、实验法等定量方法的应用。

④媒介公司经济利益的需要。

效果理论的分歧点:

1)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

3)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4)关于作用的范围——个人、群体与社会文化。个人效果理论:子弹论,第三者效果论,社会学习理论,媒介暴力理论,使用—满足—依赖理论。群体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社会文化效果理论:大众传播的功能理论(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创新扩散(当新想法、实践或事物通过社会系统中传播被逐渐采纳时,就实现了创新扩散),议程设置,知沟理论。

5)关于作用的时间——短期与长期。短期效果:子弹论,媒介暴力理论,集合效果,宣传,使用与满足。长期效果:知识沟理论,涵化理论,框架效果,议程设置,创新扩散理论(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媒介依赖,社会化,现实释义与现实构建。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和效果观的变化: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强大效果论

这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期,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猛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就像子弹击中人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改变人的态度,甚至直接支配人的行为。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是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忽视了各种社会因素、受众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其理论依据是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

早期“子弹论”受到否定,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此时主要研究领域有:①传播流研究;②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

该时期的共同结论是:这一时期认为大众传播通常不是作为媒介效果的一个必须或充分的原因,而是要通过一连串的中介因素来产生作用,其中包括个人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在于揭示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其结论主要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有限性,因而被称作“有限效果论”时期。

3)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在有限效果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以及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新的传播效果模式,包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知沟理论,培养理论,编码与译码理论,布卢默和施拉姆等有关媒介行为示范塑造功能的“模型论”,以及林德洛夫等人的“幻想说”等。

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①焦点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②不同程度的强调大众传播的有力性;③密切结合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现实。

研究焦点:①从关注个人到关注更为集体现象(意见气候、信仰结构)和广泛的社会效果(社会环境、文化模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②从关注短期效果到关注长期效果。③从关注态度、意见和感情到关注信息认知过程。④从关注直接效果到关注间接和潜在效果。⑤从关注媒介信息产生之后的效果到关注媒介信息传送到受众之前是如何加工和制作。

即,从验证个人对媒介内容和接触程度与个人态度、意见、信息认知等变量的相关性,转向媒介长期、潜在和间接的效果,以及信息的认知、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舆论气候、信仰结构、文化模式乃至社会制度等。

4)90年代以来的传播效果变化

进入9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这与媒介技术特别是卫星电视、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自从大众传播研究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为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理论解释和理论模型。“子弹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最早和最简单的概念,不久这个概念又被有限效果模式所取代;后来的研究又认为有限效果模式可能矫枉过正,大众传播的效果比有限效果要大,这种研究可以被称为适度效果模式;还有学者提出了强大效果模式。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也对效果模式的假设提出了挑战,研究单一文本是否会对不同的受众提供多种阅读理解,认为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有一些学者对通过实验室的测量方式进行的实证研究和短期效果提出质疑,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建构,如议程设置假说、沉默的螺旋以及教养理论等,为进一步理解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

协商性的媒介效果:

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建构学派形成一种媒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产生最具影响力的效果的媒介观。这些建构通过系统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以某些协商的形式为基础与个人的意义结构相结合,这通常会受到受众先前集体认同的影响。

这种效果论的两个主要冲击:一是媒介以一种可预测和模式化的方式,通过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架构来建构社会甚至历史,虚构故事和新闻;二是受众建构本身的社会真实观和在其中的自我地位观,并与媒介所提供的符号建构进行互动。

传播效果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的关系:

①“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和“刺激-反应”模式的流行。

②“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③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有关。

效果研究的新方向:

长期以来,传播效果研究分为说服性传播研究和事实性讯息传播研究,理论发展呈现螺旋状渐进。今后的效果研究要继续关注媒介的长期、潜在和间接效果。

1、美国的传播效果研究出现了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媒介构造理论,对效果的研究更加成熟。研究方向主要趋于“受众—效果”和“内容—效果”两大方向,依然以强效果论为主。

1)对真实的社会建构:指大众传播改变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是一种长期和潜在效果。媒介制造新闻的行为,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这种建构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新闻是法定机构的同盟者,同样使现状合法化。包括三部分:客观真实(由事实组成,存在于个人之外并被体验为客观世界的真实)、符号真实(对客观外界的任何形式的符号表达,包括艺术、文学及媒介内容)、主观真实(由个人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建构的真实。)2)媒介的构造/框架

构造:采取一种集中的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

媒介构造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范畴以取代旧的研究媒介客观和偏见的范畴。对受众来说,新闻报道的构造可能比新闻报道的偏见更具有有力的狡猾的影响。

高级组织者:指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是有层次地组织起来的,其中各类特定的信息是被集中组合,置于一个更广的主题下。一个高级组织者提供了某种更普遍的结构,也是各种特定的信息便可能在特定信息提出前已经组织有序了。

2、新媒体

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社会分层。

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早在世纪初, 一些新闻社会学者就对新闻再现事实的实质有所论述。李普曼认为,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 个人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了解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而主要来自于媒体的描述。而媒体描述的世界由于个人偏见的存在、机构程序的制约, 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与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新闻依据既定规则的话语体系提供的“事实”,是经过体制化的选择、整理、加工的关于社会的某种特定描述, 在“报道”现实的同时, 新闻也在构造着这个世界, 并且构造着受众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和逻辑。

与其说新闻反映了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 不如说一个社会的新闻作为整体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文化、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新闻是一个社会自我复制的过程,是社会意识整合的因素之一。

由商业利益主导的网络新闻遵循的原则不是准确、客观、深刻等传统的教条, 而是刺激、迅速和新奇等迎合消费心理的观念。政治和文化精英在允许任意点击的网络中失去了既有的特权, 取而代之的是大公司对网站的控制以唤醒欲望、引导消费。

影响传播效果的环节和要素:1传播主体 2传播内容 3讯息载体 4传播技巧 5传播对象。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受众: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2)群体影响:群体规范、组织关系(两级传播,创新扩散);3)受众个人差异; 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体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国家如何对战争报道进行控制。

两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战一度被认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美国70年代的反战宣传对越战的影响、美伊战争中美国先进的大规模造势都证明了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现代:宣传战——信息战。

1)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①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己方的国际舆论。

②激发己方军队的士气:宣传树立敌方恶劣形象或报道敌方暴行以激发己方军队士气。

③瓦解敌军斗志:这是大众媒体在反宣传战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的暗淡前景,散布感伤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来消解对方军士对上层的信任,来瓦解敌军斗志,破坏敌军稳定,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战争局面。

2)国家对战争报道的控制

①政府对战时新闻的硬性监管:主要指依靠行政、法律手段实行强制性管制,通过各种战时法规,强化对媒介自由的限制,严格执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和保密制度。

②政府对传媒的软调控:这主要指政府控制强大的公关网络和信息来源,提供给媒体“设置议程”的方法来实现对传媒的调控。

嵌入式报道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推出“嵌入式报道”,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记者编入军队作战单位,使其与部队同吃同住,亲历战争,就地发稿。对政府而言,这种方式既表现其开放态度又可以实现对记者的有效监控,将不利于自己的报道压缩在军方制定的框架内,可以防止信息真空为敌方利用,还可以鼓动舆论,揭露敌方暴行,高涨士气,实际上是一种比审查制度更有效的宣传制度。但就记者而言,这种方式将使之丧失独立性,其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也随之遭受一系列质疑。

二、子弹论:定义,背景,缺陷,终结原因,典型案例

“子弹论”又称“魔弹论”、“靶子论”“刺激-反应论”、“同一效果论”或“皮下注射论”,是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传播效果观,由德弗勒等人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媒介的讯息导致受众个体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大众媒介

对受众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同一的,因而效果是强大的。

从方法看,这时期的研究以思辨性探讨为主。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地球”研究等。

子弹论出现的背景/ 原因:

①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世界大战中的心理战以及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如火星人入侵地球也验证了魔弹效果。

②这个时期的传播研究在学科背景上受到社会学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心理学的“本能心理论”的影响。背景理论:弗洛伊德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本能心理学,大众社会理论,都是忽视人的能动性的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社会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因而媒介的影响力很大。

“本能心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人们也不例外。

信源-接收者的传播关系模式:奖赏:有赖于接收者从信息所获得的满足,如享受或有用的意见;强制:依赖某些不服从带来的消极性后果,在大众传播中并不常见;参考:由于传播者的吸引力或威望而使接收者认同此人,并且基于情感的理由而愿意受到影响;正当性:影响之所以会被接受,假定传播者具有强大的、预期中能够得到追随或尊敬的资格;可能发生在权威信息由相关领袖传递的情况下。专家:接收者将知识归因于来源或传播者时所起的作用,在新闻和广告中,通常邀请专家来从事解释、评论或认同的工作。

三个影响的过程:顺从:在预期某些奖赏或避免惩罚的情况下来接受影响;认同:发生在个人希望更加接近信源因而据此模仿或采取相应的行为,与参考模式相同;主观性:描述了由接收者已经形成的需要和价值观所导致的影响,接收者所受影响的程度主要以接收者自己的动机、需要和希望来加以说明。

魔弹论的缺陷:

①“子弹论”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忽略了各种客观因素。

②否定了受众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忽略了接收者的个人差异,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③以思辩性探讨为主,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魔弹论终结的原因/ 有限效果论形成背景:魔弹论在20世纪40到60年代终结,有两方面原因:

1)对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大规模实验研究已经开始,如佩恩基金会研究,研究出发点是对强效果假设的验证,而且也部分的得到了正面回应,但诸如个人因素的发现也开始动摇对于“魔弹”效果的单纯认识。

2)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发展出了有关人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义重大的新结论:

①心理学从“本能论”过渡到“学习论”,发现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不同的原因不仅在于遗传,更在于后天由于动机等的不同所进行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差异论”。

②大众社会的观点受到挑战,社会学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工业社会人们的非人格关系促成了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分工扩大、阶层区分加剧和社会地位流动增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播效果的“社会分类论”。

③伊里调查等研究发现的群体关系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促成了“社会关系论”的出现。

至此,有限效果的观念在诸多中介因素和中介机制的发现中形成。

佩恩基金会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

这是由电影调查委员会组织大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1929到1932年间进行的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该研究旨在了解新兴的电影工业对青少年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准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多学科的框架和当时最先进的调查程序、策略(如控制实验、内容分析、实地试验和个人自传),成为媒介调查领域科学化的先驱。研究结果显示电影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有利于事实性信息记忆的学习模式,电影对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作用,累积的收看也可以改变儿童的态度。研究者指出,电影不仅是一个学习、模仿人际间行为的工具,而且也建构着青少年关于情感、教养以及有关外界显示的印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调查,结论支持了人们对于媒体和电影业的恐惧。

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主要是针对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是大众传播研究史上首次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

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为科学地研究传播效果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式,为日后否定“枪弹论”作了铺垫。

“意义构建论”和“塑造模式论”的开端,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诸如:态度改变,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调查和实验的方法。

火星人入侵地球:

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引起了全国性恐慌。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坎垂尔、赫佐格等)对之进行了跟踪调查,目的是找出广播剧引起恐慌的范围和收听时的心理条件、社会情境,后来发表研究报告《火星人入侵》。研究采用了个人访谈、抽样调查、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和对邮件进行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超过六分之一的受众受到惊吓,受惊吓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对广播内容进行成功的“检查”(与已有信息和其他来源信息的参照)。另外,宗教信仰、个人人格以及节目的编排等因素也是导致恐慌的原因。这次调查研究确认了讯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的受众有强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创了对个人选择因素的分析。这是对魔弹论的最早挑战之一。

三、“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研究与有限效果论:定义,评价,代表性研究及成果

理论基础: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群体动力学

代表性研究:

1、拉扎斯费尔德等:伊里调查,个人影响研究

2、霍夫兰和耶鲁学派:说服研究

3、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1947年。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力。

有限效果论包括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舆论领袖等理论。

这个时期,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

有限效果论:又称“弱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主流观点,是对早期“子弹论”的否定,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间接的,它往往受媒介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群体规范和社会关系等中介因素的制约。研究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1940)、个人影响研究(1955)、霍夫兰的说服研究(1942)、E·库珀与M·贾戈达对涉及犹太人的反偏见卡通的研究(1947)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传播学者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1960)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①大众传播只有通过众多中介因素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受众的既有态度,而不是改变;③大众传播只有在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在促进态度改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效果;④传播效果的产生需要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条件的制约。有限效果论的理论基础包括: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等。

有限效果论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有利于纠正早期“子弹论”;但其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克拉珀提出的“中介因素”包括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前者指个人对媒介及内容的选择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后者包括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

有限效果论可追溯到3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系列研究,当时的研究者在枪弹论背景下,运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方法,大量借鉴社会心理学和成果侧重研究利用媒介积极主动地告知消息并进行劝服的可能性,以及处于防范和动机而测定媒介在造成青少年罪错、社会偏见、暴力和性刺激方面的消极影响。火星人入侵地球。

从有限效果论角度谈谈大众传播的影响:

媒介对个人态度和行为很少有直接的影响。

媒介信息存在两级流动传播。

媒介效果若出现,也是间接、微弱的。

大多数人都从属于一定的团体,其团体观念影响了对媒介信息的接收。

有限效果论的假设:

①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能被用来通过归纳研究而形成理论。

②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媒介首先会强化而非改变社会现状。

③大众媒介在个人生活中的角色是有限的,它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廉价的娱乐和信息来源,但无论娱乐还是信息都没有对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构成长期或重要的影响。

④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体系稳定、公正。

对“有限效果理论”的评价:

①有利于纠正早期“子弹论”,理解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性。

②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效果层面上,只考察了后两者,忽视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③只考察了微观、短期的传播效果,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长期、宏观、潜移默化的效果。

④只从传播者立场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传播效果。

⑤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没有考虑态度的加强也是一种效果。

⑥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⑦行为主义研究传统,属于管理研究,受商业主义的影响。

伊里研究/《人民的选择》: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俄亥俄州伊里县为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的影响而进行的一次实证调查,目的是证明大众媒介的强效果。研究采用了固定样本连续调查的方法,发现大众传播主要是强化而不是改变选民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的重要因素。调查成果写成《人民的选择》(1948)和《选举》,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伊里研究是最早采用系统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的传播学研究,该研究否定了“子弹论”效果观,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对传播效果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发现政治问题领域存在意见领袖,即媒介信息要经过“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传播过程。《个人影响》研究验证了购物、时尚等领域意见领袖的存在。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③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的社交范围广、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支配与引导受众、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影响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因素: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网络时代

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Model):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伊里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后来拉氏和卡兹在《个人影响》(1955)详细阐述。大众传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揭示了大众

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罗杰斯等后来发展为“多级”模式,他把“传播流”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影响的传播则是多级的。意义:①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对否定“子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②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中的不同作用。在创新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

两级传播论的缺陷:1)大部分报道直接通过大众媒介传播,而不经过舆论领袖;2)舆论领袖与其追随者界限模糊,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分享信息;3)两级传播论隐含着大众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4)在创新扩散研究中,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有效;5)实际传播过程可能有N级。

强调人际影响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本身的长期、累积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民的选择研究成果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投票等政治问题作出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个人影响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时尚、娱乐、生活方式等领域也受既有倾向的制约。

②“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

④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强化”或“补强”效果: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立场、信念或态度的补充和强化效果。

“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传性变化的效果。

IPP指数: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证明,人们的选举投票行动并不取决于大众传播和竞选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IPP指数分别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个人影响》研究:伊里调查的后续研究,目的是验证《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假说在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作了大范围调查,发现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广泛存在。1955年出版的调查结果《个人影响》一书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阐述了四种主要的“中介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既有倾向,社会关系,意见领袖)。

中介因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四项是:个人的心理倾向和选择过程、个人所处的群体及群体规范、人际影响和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媒介(克拉帕)。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带来的媒介新视角:有限效果论或间接效果论。

?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 theory)指媒介拥有最小限度或者有限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变量减轻了。

?间接效果理论(indirect effects theory)指媒介看起来具有某种效果,但这种效果是通过社会其它部分,如通过社会团体中的朋友关系,而被”过滤”了的。

间接影响理论体系:

传统的以自然科学的“事前——事后”研究方式为蓝本的实验法,难以探索媒介的间接和长期的影响。大众传播具有间接的长期的影响,这种效果取决于一定“语境”内传受双方螺旋循环的互动关系。其一从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演化而来,其二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符

号互动理论”及有关语言对行为影响的学说演化而来。规范论模式和含义论模式就是间接影响理论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基本理论模式。1)规范论的基本模式是:1)个体观察到媒介内容中的人物所展现的某种行为方式;2)个体判定这种行为方式有吸引力,对应付已经或可能遇到的某些个人情况有潜在的有效性;3)个体置身于相关的个人情境中,重复上述媒介教给的行为;4)这种重复行为的有效性,在应付情境的过程中被证实,而且个体据此获得某种报偿;5)通过反复使用,这种规范化的行为,变成个体应付同类情境的习惯方式,除非日后出现这种方式失效的情况。(文化规范论)

2)含义论的基本模式:1)个体观察到媒介内容中所描绘和展现的某种情况;2)这种情况由共享语言中的标准化符号贴上“标签”;3)媒介内容的结构,为个体把这种“标签”与被展现的含义有效的联系起来;4)通过这种呈现,媒介可确立新的含义,可延伸旧的含义以包括新的成分,可替换和改变原有含义,也可巩固和强化涉及共享含义的语言习惯;5)由于标准化的“标签”和共享的含义结合而成的语言,是塑造人的观察、解释以及行为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5)而媒介可具有强大,间接和长期的效力和影响。(意义建构论,真实的社会建构)霍夫兰的说服研究(见专题)

四、适度效果理论(Moderate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论理论基础:主动的受众、社会参与论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适度效果模式认为早期的“枪弹论”完全忽视受众的主动性,把受众看得太无能,而“有限效果模式”又矫枉过正,把受众看得太固执。大众传播对受众没有子弹论那样直接、强大的效果,也不像有限效果论那么微弱,大众传播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它受特定条件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它的影响应该从受众角度来衡量,并从长期效果来衡量。该模式还显示,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受众态度改变,效果可能有更多形态。

理论假设:

1、从以往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到注重影响传播效果的多种变量的作用。

2、从以往注重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忽视受众对传播的作用,到开始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研究。

3、从以往只注重短期、微观的效果,到注重长期、宏观、综合的效果,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适度效果模式提供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1、大众传播在某些情况和某些方面有巨大的效力。比如,左右受众的关注焦点和方向,影响人们感受世界的方式等。

2、大众传播通过选择性地突出某些问题的信息来影响受众对社会文化规范(包括道德、法规等)的认知并间接地规范人的言行。这一功能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信息时代其潜在和长期的效应很大,在特定的语境控制下甚至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强效果。例如,鲍尔-若基奇和格雷伯实施的“伟大的美国价值观”的广泛实验(1984)。

3、大众传播在认知功能上具有难以替代性,这比追究态度改变可能更有意义。如在创新与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在开端的“获知”阶段比人际传播更重要,它将新信息迅速传至广大受众,改变其立场不稳的态度。就一般的新闻获知而言也同样如此,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直接从媒介中获得大部分新闻的,早期的两级传播论并非是大众传播的常态。由此,作为大众获知信息的主渠道,大众传播能在许多方面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提升个人自我实现的能力。

4、大众传播的影响效果是延缓和长期的,受众对媒介的需求可能导致对媒介的依赖,而依赖于媒介某一环节成长起来的人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受其影响。

5、大众媒介的长期效果的一个负面是对知识沟或信息沟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但也有证据表明电视更有助于知识沟的合拢。对此的可能解释是:电视更大众化。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

2、使用与满足理论

3、创新与扩散理论(信息寻求理论)

4、议程设置理论

5、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6、知识沟假说

7、社会学习理论

8、电视暴力效果

9、文化规范论

10、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

11、媒介霸权理论

12、霍尔编码解码码理论

1、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1964年,从考虑“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到“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

2、使用与满足理论:最早提出“使用-满足”论的E·卡茨(1959)认为,如果将以往传播研究关注焦点从传播者转向受众,从寻求“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改为“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就可以解救传播研究,这为“适度效果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具有重要意义:1)它揭示了受众的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与“有限效果论”相响应;2)它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属于一种适度效果理论,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使用、满足和依赖:

期望—价值理论:态度是一系列信念和评价所组成的,你会按照自己的态度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媒介中获得的满足取决于你对该媒介的态度。

依赖理论:人们要依赖于媒介信息来满足某些需求。决定依赖程度的因素:

首先,媒介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媒介的的依附程度就越高,

其次,是社交能力。即在社会较为稳定时依附度较低,在战争期间则较高;满足需求的手段越多,依附度越低,越少,越高。

3、创新与扩散理论(信息寻求理论)

创新扩散研究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该理论源于玉米新品种推广和“里维尔项目”等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合著《创新与扩散》一书中,罗杰斯与休梅克提出了“创新扩散”假说。罗杰斯认为个体采纳创新要经过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四个阶段,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滞后者,据此他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了多级传播理论,七八十年代,创新扩散研究转向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编码和译码、传媒与社会发展(发展传播学)。

创新扩散研究的基本观点:

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更有利。

2)认为大众传播的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3)大众传播对于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的传递,使新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中实现扩散,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进而向现代化过渡;大众传媒有组织的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内部变革和观念更新,形成创新机制。

创新是否被采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罗杰斯认为利于扩散的因素包括:

1、相对优越性:认为一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的旧观念的程度。

2、兼容性:认为一项创新与现有价值观、以往经验、预期采用者的需求共存的程度。

3、复杂性:认为一项创新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4、可试验性:一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

5、可观察性: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

罗杰斯指出:“一般而言,被认为有较高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

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能更快被人们采用。”

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知晓——接触创新并对其功能有所了解。大众传播发挥效力;

②劝服——个人对该事物形成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

③决策——经过了解和评估,对新事物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人们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依据新事物的性质特点的不同而各异,也与个人特性相关。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其特点是:

①创新者——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用者——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众多跟进者——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众多跟进者——疑虑较多,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采用创新。

⑤滞后者——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这些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个性特征、传播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各具特点。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后果: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后,给个人或社会系统带来的变化。

1)满意和不满意的后果:取决于创新效果在社会系统内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2)直接的和间接的后果:取决于个人或社会系统的变迁是对创新的一种直接回应还是创新直接后果产生的二级效果;

3)预料之中后预料之外的后果:取决于变迁能否得到社会系统成员的公认以及是否符合众人的期望;

正如罗杰斯所指出的,无论创新的用意是何等善良,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产生满意的后果,有时一项创新对社会系统的影响完全可能是有害的。

影响创新接受的成年人的特征:年龄,技术恐惧症,电脑技能培训,收入

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家庭收入水平,种族背景,(某些情况下的)技术恐惧症。

影响创新采纳的因素:创新的最初形式,潜在用途,与其他技术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创新的经济价值。

扩散的四种因素:1)创新;2)经过特定渠道的传播;3)时间跨度;4)成员中的社会体系。

不同媒介渠道的作用: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说服阶段更为得力。大众媒介可以迅速抵达广大受众,传播信息,改变立场不稳的态度;人际渠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解决接收者对信息的抵制或冷漠态度。

变革代表:是一种职业人士,在创新散布中,他们试图朝他们认为有利的方向影响人们采用决定。他们通常比其试图影响的人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从而异于影响对象。为克服这一障碍,他们经常起用地方意见领袖来协助某种创新的扩散,因为本地人与变革代表竭力影响的人有更多共同之处。

变革代表可能是新产品的推销员和商人、医药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人员或其他。

发展传播研究中的创新扩散:创新扩散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大众传播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发展传播研究注重大众传媒在国家、社会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创新扩散研究的出现和对于农业等问题的实验研究将发展传播研究引向定量化和应用层面,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普及是特殊的传播形态。发展中国家通过与西方现代社会的接触,可以引进新思想、新信息,从而促使传统社会发生变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大众传媒可以成为有计划的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北京大学2004)发展传播学

1)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涵义

创新扩散假说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社会变革是指社会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从传播的角度看,社会变革包括三个阶段:①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②新观念得以向社会体系成员进行传播;③新观念被采纳或拒绝所造成的变化。

2)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变革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

①社会变革就是一个新观念、新事物从形成到向社会成员进行传播,进而被采纳的创新扩散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新观念的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迟钝者五种类型。

②创新扩散假说将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

③创新扩散论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有较强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可见,创新扩散假说是罗杰斯对社会变革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而获得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创新扩散的评价:

意义:该研究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发挥大众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优点。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以后,应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

但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等原因,该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以创新扩散为代表的发展主义认为,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现代化就要通过创新扩散等机制将发达国家的新观点和新经验传递给发展中国家,促进其现代化进程。批判学派尤其是针对发展理论的“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持有者认为,现代化的传播理论(发展传播理论)忽视或掩盖了隐藏于传播媒介后面的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压迫力,由“西”向“东”的这种新信息、新技术的扩散俨然是西方价值观的“霸权”式流动,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自由和均等的传播信息机会以及自己的文化认同性与生活方式。

扩散研究(Diffusion Research)

扩散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创新的早期阶段,同一社会系统不同创新的采用速度,创新精神,观念的领导者,扩散网络,传播渠道的使用,创新的结果。

扩散研究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发现,有90%的创新都被遗忘了,只有10%传播开来,于是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但是,他没有看到创新的采用与公众通过大众媒介了解某一创新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扩散研究达到高峰。罗杰斯。

该理论可以用于判断政府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发展推广计划是否合理,评价它们在不同领域带来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族群关系、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与组合关系进行调整,推进和落实这些计划。

4、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model)

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中的作用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拟态环境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查普尔希尔调查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夏洛特调查——对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的因果关系分析作了重要补充。结论:媒介议程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效果。

议程设置的前范式研究阶段:

帕克Park: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被干掉,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素材

李普曼W.Lipppman《舆论》:新闻媒介的报道是一种“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于人们的“脑

海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拉斯维尔Lasswell:媒介在引导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注意力上发挥关键作用。

科恩B.Cohen: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在告诉人们该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读者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主要内容: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在北卡罗莱州的查普尔希尔(Chapel Hill)对美国总统大选进行调查,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报道频度和强度),影响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媒介议程设置过程,本质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根据麦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科恩所提出媒介在决定受众如何想使并不成功,但告诉他的受众想什么时却是惊人成功的经典论断受到了挑战。麦科姆斯和肖在1997年提出了“两级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议程设置的第一级决定受众议程的内容,即想什么。而议程设置的第二级则是关乎于受众如何想。第二级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通过媒介对其报道议题的“架构”(framing)实现的。通过重点突出事件的某些方面,同时尽量弱化对另外一些方面的报道,通过标题、篇幅长短、版面位置等手段结构某一事件,从而影响受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方向或角度。

观点: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议题,以及先后顺序。

②大众传媒对议题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媒介接触量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④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①认知层面的效果:想什么

②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③暗示了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媒对外界的报道是有取舍的。(政经意识形态控制)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了一种媒介现实。尹特曼1993年归纳了媒介“构造”世界的两种方法:突出法和选择法。

从议题设置效果的形成方式看,可列出三种模式:

1)知晓模式:又称0/1模式,探讨知与不知的问题,可说是最基本的效果。就是说,一个议题是否被媒介展现,决定了该议题是否被个人认知。

2)显著模式:也叫0/1/2模式,探讨单一媒介议题的显著性的影响力,即媒介对某个议题的强调程度,是否会影响大众认知这一议题重要性的程度。

3)优先模式:或称0/1/2…N模式,探讨媒介对一组议题的优先次序的影响力。就是说,媒介长期处理一组议题时,对各种议题给予的不同优先顺序,使受众受到影响,即按照媒介的优先顺序,排列个人议题的优先顺序。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2006)

①说明传媒在认知层面的效果,议程设置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提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人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的内在机制与过程。

④改变了从个人态度改变认识传播效果的一贯方法,开始了从社会意义上整体效果认识传播效果。

⑤议程设置论提高了新闻责任问题的重要性,媒体和新闻记者该怎样客观地反映现实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的局限性

①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只强调了媒介的力量,忽略了受众对议程的影响。

②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媒介议题设置的功能:

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对“议题设置论”的研究,德弗勒(Defleur)和丹尼斯(Danis)总结媒介议题设置有五大功能:①传媒是现实的把关人;②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能影响受众的视角和立场;③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以提高公众对某种情况的认识和关心;④确定重大的社会问题;⑤传媒和社会机构共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美国学者斯蒂文·小约翰简言之为:媒介议题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即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但他同时补充道: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可以是一种双向因果关系。

影响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1)机制:传媒对事件的加工和整理,重复、强调,对总体上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中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进行报道使之具有新闻价值,对伪事件的报道,对事件的回顾总结报道。

2)传播内容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①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传播业者自身特性,职业背景,个人态度和职业角色。

②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③传媒机构对内容的影响:媒介机构有许多目标,其中谋利就是多数媒介共有的目标之一,媒介组织的这种目标以各种方式影响媒介的内容。

④利益集团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⑤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可以多种方式影响媒介内容。意识形态处于影响因素等级结构的顶端,其影响力通过各个层次向下渗透。

3)媒介影响:媒介类型、新闻工作者的把关、报道时间的长短等。

4)受众属性:①受众对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②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④阶层属性。媒介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⑤受众本人的兴趣、爱好、动机等因素。

导向需求(need for orientation):影响议程设置效果产生与否的决定因素。导向需求基于两个因素:信息对个人的相关性和有关对象的消息的不确程度。信息的相关性越大,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人们对导向的需求就越高,则受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越大。

议程设置效果的产生条件:

1)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和非强制性接触

并非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引起议程设置的效果。在一个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得该方面信息就越会依赖媒介,这时议程设置效果才可能产生。

强制性接触: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如失业。对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

不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

非强制性接触:公众不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如污染,所以在这方面的信息被迫依赖于媒介。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

就非强制性议题而言,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对于强制性议题,媒介的报道和公众的重视是齐头并进的。

议程设置效果在接触新闻媒介和不接触新闻媒介的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因为如果议程设置效果大多数都出现在非强制性接触的议题上,那么人们感知其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接触媒介或与接触媒介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议程设置和两级传播交织在一起产生效果。

此外,地方媒介比全国性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要逊色得多。

2)议题的抽象度——一个议题难以理解或感受的程度

对于具体议题,媒介和公众议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对于抽象议题,媒介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抽象议题&具体议题:抽象议题更难以理解。

3)议程设置理论中的时滞问题: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时滞(time lag):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研究显示,一则新闻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似乎存在一个必然的时间差,这段时间大致是2-6个月。时滞对媒介实务人员、公关人员非常重要。

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 Effects Span):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时间跨度。不同问题的新闻报道可能需要不同长短的时间,以积累足够的声势并吸引公众的注意。

结论:电视新闻有很强的短期效果,报纸产生持续更长的效果。人的记忆在议程设置效果上有其独特作用。由于记忆力的自然衰减,议程设置效果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

4)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议程建构(agenda building):朗氏夫妇提出。议程构建是对议程设置的拓展,补充了媒介如何设置议程,并提出了一个媒介构造议程的方式。某一问题从新闻报道到成为公众议程需要一段时间,同时要经历新闻媒体的选择、突出、解释、联系等数个步骤。其中,媒介语言对人们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感受有重要作用,名人对议题的评论尤其有重要作用。议程构建六个步骤:

1)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使其引人注目。

2)不同种类的议题需要不同种类、不同分量的报道。非强制性议题——广泛报道引起注意。

3)对处于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必须加以“构造”或给予一定范围的意义,从而使人们便于理解。

4)媒介语言也能影响人们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感知。恶作剧→丑闻

5)媒介把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与政治图景中易于辨认的次级象征联系起来——次级象征联系(给予其意义)。“找出事实真相的必要”“对政府的信心”。

6)当知名人士、可信人士参与议题讨论时,议程构建的速度会加快——舆论领袖。

议题建构理论

研究者将议题分为三类:1)与社会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的议题,无论媒介是否报道,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议题;2)与个人只有部分关系的议题,通过媒体报道,可引起更多人的注意。3)距离每个人都很遥远的议题,这是媒介最能发挥影响力的。这三类议题都经常被媒介提起,但影响力却有大小之分。各种议题之间也彼此竞争,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不同阶层的受众观注的议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议题建构者”的角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媒介强调某些事件(活动、团体、人物等)。不同的事件,需通过不同种类和份量的报道,以有效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内容。

第二阶段: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须加以整理、贴上“标签”,并尽可能与某些现实议题

或民众关心的“热点”相连结。媒介在这一阶段可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所强调的事件得以凸现。

第三阶段: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相连结,使事件或议题成为整个政治生态的一部分。虽然,并非每个方题都具有明显的政治以彩,但媒介可通过“炒作新闻”,使之变成与特定的利益集团“挂钩”的鲜明议题,从而更具争议性。

最后,能公开其利益诉求的发言人,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出现于媒介,发言人之间展开最直接的竞争。

以上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各步骤之间也可能有反复,并存在回馈,而整个过程就完成了将事件“建构”为公众议题的任务。

谁来设置媒介议程:特殊利益集团,特别机制(事件发展性,罕见性,对总体事件的部分选择,伪事件,总结性报道);媒介间议程设置。

媒介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指某媒介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的现象。影响媒介议程的一个重要力量来自其他媒介的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介,它常常能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当然也有可能发生相反的情况。媒介间议程设置除了可以发生在同类媒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形态的媒体之间。一般是印刷媒介引导电视的议程,而不是相反。

(M.麦库姆斯和D.肖)议程设置过程包括:

a,媒体议程设置:一种特殊新闻问题之报道的相关数量由大众媒体把关者、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受众的兴趣所决定

b,公众议程设置:公众决定哪些问题相对来说最重要

c,政策议程设置:政府体系或被选出官员的问题议程得以确定。以法律的通过或基金的调拨为标志。

决定决定

a ——〉

b ——〉c

议程设置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

传媒的议题设置及其效果有赖于传媒和其他诸合力之平衡运作,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境遇里,诸社会因素彼此互动所形成的合力,规定了传媒的议题设置及效果。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2003年爆发在中国境内的“非典”事件,当初传媒并未将此事作为重大的议题来处理。然而,随着大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的不断上升,各种社会因素形成的合力愈来愈大,传媒才纷纷将此事件作为重大议题来报道。

议程设置的应用:

①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②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③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公众新闻和市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这种发布信息的公民可以称为市民记者。这些新闻帮助确认重要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社群,可以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实际应用。

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导向”的异同(北京大学2004,深圳大学2007)

①联系: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都是关于大众传媒功能的理论。议程设置功能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因此,议程设置对于详细考察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即,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②不同:与议程设置相比,“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

和行为的全面引导。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三种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框架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强制性-非强制性,抽象-具体

3)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框架效果:

麦库姆斯和肖在1997年提出了“两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议程设置的第一级决定受众议程的内容,即想什么。第二级则关乎受众怎么想。第二级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通过媒介对其报道议题的“框架”(framing)实现的。通过重点突出事件的某些方面,同时尽量弱化另外一些方面的报道,通过标题、篇幅长短、版面位置等手段结构某一事件,从而影响受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方向或角度。通过强调、选择、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为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框架报道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怎么想。

议程设置的效果包括两个层面:传统议程设置——第一层级(想什么)

属性议程设置——第二层级(怎么想和怎么做)

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决定了我们的主观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那些大量的信息。框架就是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则。戈夫曼认为框架一方面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真正将“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的是恩特曼,他的框架构建理论认为记者选取事实的某些部分以凸显,最终形成主导解读方式。

框架就是从感知到的现实中挑选一些方面,并在传播文本中使其具有显著性,把框架效果和议程设置结合起来。麦库姆斯认为,框架分析就是议程设置的延伸。

框架效果两种方式:①内容——强调;②形式——标题位置、版面、字体。

框架理论——议程设置——启动效应:

三者关系是:议程设置理论告诉受众想什么,启动效应是议程设置的结果,调动人们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一种互文性,以前看到的东西成为现在看到东西的基础),框架理论告诉人们怎么想。我们关注框架理论更多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每个框架背后都隐藏着媒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

铺垫作用:

议程融合:1999,麦库姆斯和肖

议程偏颇现象:媒介经常对某一议题进行突出报道反映它对该主题的好恶态度,或者对一些与受众密切相关的议题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议程设置偏颇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大众传媒能够通过设置某些议题,从而引导受众对于某些议题轻重急缓的考虑,这是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表现,也是传媒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如果议程设置不当或者议程设置偏颇,则会使媒介议程与客观议程错位,从而误导受众甚或欺骗受众的可能,最终导致受众对媒介的怀疑乃至敌视,并进而导致传媒公信力的下降。如非典初期媒体的故意回避,造成群众对一些媒体的不信任,并进而造成谣言横行。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的挑战:

①传受双方互动性的增强,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便利使得受众主动性增强,媒介议程设置能力减弱。

②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成为能动的传播者,受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增强,媒体议程设置效果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受众已经开始设置,媒体的议程。另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也使得大众媒体设置议程的难度增加。

③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媒体议程设置难度加大。

④该理论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尤其在新媒介条件下,受众兼具传播者的角色,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是常见的。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适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功能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强化的迹象:网络的很多新闻来源是传统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在网络媒体中延续。

议程设置强调其设置功能在于增强报道的强度和频度来增强议题的显著性,这在网络时代能够低成本迅速实现。虽然网络中不再有头版、头条这样硬性的议程设置,但也会有专题、热点问题等软性议程设置。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交叉,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是对大传的有力补充

网络互动性强,利于报道对象和受众建立直接联系

网络议题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对某些客体却同样关注,因而内容呈现同质性

网民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网络中公众自我议程设置:

网络中议题的设置权利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通过网络赋予某一事件显著性,塑造“拟态环境”影响网络受众的认知,然后通过较长时间的关注形成公众大致相似的观点。

对议题设置功能的滥用/ 媒体责任意识的缺失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绝于耳。

报导内容的不科学性。

新闻的娱乐化、媚俗化倾向日盛。

节目“克隆”现象严重,盲目改革、改版,催生众多劣质“产品”。

媒介框架(media framing)

框架可以定义为“关于新闻内容的核心的组织思想,它提供上下文,并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增加等办法来说明问题”。新闻故事的框架对受众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框架总是由权力者制定和选择并通过媒介传递出去。框架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来体现。新闻框架影响人们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最终解释。最为重要的是框架影响到谁应当对问题负责,谁能解决问题的回答。

“议程碰撞”(agenda collision)

5、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培养分析/培养理论(cultivation analysis/ theory)—电视—潜移默化的效果一种适度效果理论,起源于G.格伯纳60年代主持的一个“文化指标”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观、现实观。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是超越不同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稳定的认知效果。其中“卑鄙”世界指数、暴力研究都是其子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一是长期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内容分析,二是实验法,测试长期观看电视的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三是调查法,对大量看电视和少量看电视的人的比较调查。

培养理论一方面肯定了“共识”作为社会这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批判学派。

格伯纳(中国传媒大学2006):美国传播学者。他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口语模式”,其中包含10个传播学的基本研究领域。格伯纳还提供了一个图解模式,既是对拉斯韦尔模式的延伸,也包含了与香农模式的比较。同时,格伯纳还是涵化理论的创始人,

该理论认为......1996年他推动了“文化环境运动”。

理论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电视的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培养分析”的研究,着眼点是分析电视画面中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涵化理论的假设: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基本上存在一种普遍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假定: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人们选择电视的通常目的是“娱乐”。而在伯格纳看来。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伯格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iolence Inedx)的概念。伯格纳认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

涵化理论在学术质疑后的调整:

主流化(mainstreaming):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能够使不同社会背景的观众在对现实的认知上趋同,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广泛涵化和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现实的共同印象。但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这一“主流化”过程有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以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固定化的倾向。文化的同质化(主流化):电视所产生的一个总体性的附带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不是变革的力量而是维护稳定的力量。

“共鸣效果”(resonance):电视中的场景、发表的观点与个人现实经历或所持观点相一致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媒介信息和现实信息的双重作用会加强培养效果。

涵化理论的评价:

①指出了大众传播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②指出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有差距。

③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霸权)。

④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电视与其他变量也是相互作用的,期待整体的电视观众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可能的。

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1、四重的教养可能效果模型:第一级信念:指对真实世界的各种事实的信念。第二级信念:从以上事实推论得出的关于期望与倾向的信念。研究表明常看电视会影响第一级信念,但第二级信念则可能同时受电视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第一级信念和第二级信念都可能在个人和社会层次产生,从而创造出一种四重的教养可能效果模型。(first-order beliefs and second-order beliefs)

2、扩展的教养假说:教养理论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但可能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

3、新闻折射假说:接触地方新闻内容可能强烈影响对罪行等问题的理解,因为这种消息具有高度可感觉的现实性和接近性。

4、文化制度模式:电视节目是高度一致的,电视内容的一致性来自电视节目制作的集中

治疗研究

【治疗研究】我所按照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从滋养肝肾,活血化瘀的中药中筛选出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内分泌和神经功能,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微循环的中药熟地黄,藏红花,何首乌,枸杞子,阿胶,当归,川芎,酒贞子等配制成内服与外涂相结合的生发系列,经临床验证对各型脱发具有较好的效果,该项研究成果在1998年国际传统医学会议上受到专家好评,并荣获优秀成果奖, 养血生发灵: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活血,调节机体免疫,内分泌和神经功能,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能。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6——9克,白水送服。 生发灵外涂剂:通过外搽患处而发挥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毛囊营养供给的功能。外涂患处,每日2次。涂药前对患处进行按摩5——10分钟,可增强药物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脱发的按摩治疗法 本站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6833636.html,来源:我爱健康网 脱发的类型多种,常见的有脂溢性脱发和斑秃。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感染、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大脑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使毛发部位的毛细血管收宿,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营养不佳而脱发。 祖国医学认为,发黑浓密润泽者,是肾气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现。发黄稀疏干枯者,为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之后,或虚损病人,甚至全部头发脱光。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多属肾虚或血热,《诸病源候论·须发秃落候》记载:"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荣在须;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或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突然大片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又称"斑秃"亦称"鬼舐头",《诸病源候论·毛发病候》记载:"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 情志不畅,肝虚郁结,疏泄功能失常,而致瘀阻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养发而脱落。 手太阴肺经,主皮毛,皮毛润泽者,太阴气盛;皮毛枯槁者,太阴气衰,皮聚毛落者,肺损;皮枯毛折者,肺绝;说明肺经与脱发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经脉皆上于头面,阳明经行于颈,太阳经行于项,少阳经行于两侧。太阴肺经唯有在脉积足阙阴肝经上于头。头为精明之府,是精神所居之处,中藏脑髓,而发之为血之余。血脉上荣于面,而心之华在面,主血。 专家与医生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认为头部经络按摩对毛发的生长、养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在中医经络按摩学说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发育

几种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X

几种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Ξ 欧菊泉, 张小云, 彭青林, 田学达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湖南湘潭411105)[摘要] 选取蛇泡草、红辣蓼、鹅不食草和田边菊作为人工湿地的栽培物,并对它们处理污水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不同的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红辣蓼对NH +42N 的去除率最高,24~48h 之间的平均值为24.5%,蛇泡 草对TP 的去除率最高,24~48h 之间的平均值为17.0%.所有受试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均在40~48h 之间达到顶峰. 关 键 词:植物;生活污水;水处理;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X 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00(2002)03008103 Treatment of Domestic Se w age with Some Plants OU Ju quan , PENQ Qing lin , ZH ANG Xiao yun , TIAN Xue d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X iangtan University ,X iangtan 411105China ) 【Abstract 】 Duchesnea indicacandr ,F ocke P olyg onum hudropiper ,LinnCentipeda minima (L ) A.Braun.et Aschers and Aster trinervius R oxb.were the main plants in wetland.The tests factor showed that different plant has different re 2 m oval efficiency on wastewater treatment.The rem oval percent of NH + 4-N was 24.5%by Duchesnea indicacandr , which was higher than by others.When LinnCentipeda minima (L )A.Braun.et Aschers is used ,the rem oval efficiency of TP is 17.0%,a little higher than by the other plants.The rem oval efficiency was at its peak when treatment time was between 40and 48hours. K ey w ords : plant ;domestic sewage ;water treatment ;artificial wetland 我国年排放污水量达数百亿吨,但只有24%的工业污水和4%的生活污水经过了处理[1].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或将几种方法联合使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在不同程度上会有后处理的麻烦,而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厂基建投资大,能耗高,难以在中小城市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推广.近年来一种新的方法即人工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法能有效的去除有机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特别是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方法. 人工生态系统是一种利用自然的地理条件人工建造、利用自然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土壤来处理废水的生态系统.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相继召开了人工湿地研讨会,提出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污水处理技术进入了环境科学领域.R.M G ersberg [2]等研究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对废水处理的作用,P.S Burg oom [3]等考察了潜流式湿地连续流与间隙流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发现间隙流对C OD 、NH +42N 的去除率稍高于连续流.Damir Brdjanovvic [4]分析了温度对湿地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高的夏季磷的去除率高于冬季.但是Maehlum 教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只要合理的设计与操作,人工湿地在冬季仍然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湿地尺寸及植物种类为主要影响因素.Chris.C.T anner [6] 等对人工构造湿地处理牛奶厂废水进行了研究,得知T N 、TP 的去除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上升.James N.Carleton [7]等对人工湿地处理城市雨水径流的影响,发现雨水的多少 对废水有不同的稀释作用,影响着去除率.1993年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采用2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人工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去除率较好[8] . 我国研究人工还处于摸索阶段.有人研究了芦苇、茭白和穿心莲子草三种植物构成的潜流型人工湿第24卷第3期2002年9月 湘 潭 大 学 自 然 科 学 学 报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X iangtan University V ol.24N o.3Sept.2002 Ξ收稿日期:20010510 作者简介:欧菊泉(1965),男,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工程师.

效果图设计合同标准版

效果图设计合同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效果图设计合同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设计、制作效果图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特签订本合同,以资信守。 委托事项

第二条合同总价款及付款方式 本合同设计费共计人民币元(大写:),输出打样等其他费用为人民币元(大写:),总价款为人民币元(大写:)。前述费用已不包括税费,如有需要增加新角度,则在补充合同上另行商定。 第三条双方义务 1、甲方负责在约定的时间内提供乙方设计所需的项目资料,并对其所提供的资料的合法性负责。 2、甲方应按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本合同价款。 3、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本合同约定的委托事项。 4、在制作期间内,甲方发生设计方案变更,或要求修改已确认的效果图制作方案,且乙方已按原方案制作的,甲方应书面确认,并追加费用及时间。 5、同一设计稿件若用于不同场合,甲方只付一次设计费。 6、乙方设计的效果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和其它合法权益。 第四条违约责任 1、甲方未能按合同约定付款的,甲方应承担违约责任。每逾期一日,甲方按合同总价

款的0.1‰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在合作期内,乙方不能按合同约定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的,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自该违约情形发生之日起,甲方有权每日按合同总价款的0.1‰向乙方收取违约金。 3、乙方设计的效果图如有任何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它合法权益的行为,由乙方承担全部经济、法律责任。 第五条知识产权 本项目的效果图版权属甲方,制作署名权属乙方。 第六条保密条款 1、在本合同订立前、履行中、终止后,未经合同其他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对本合同和各方相互提供的资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业秘密、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以及与业务有关的客户的信息及其他信息等)负保密责任,并不得向任何人披露上述资料和信息,但正常履行本合同项下义务的除外。 2、任何一方违反上述约定的,责任方应按合同暂定总价款的10%向合同其他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赔偿合同其他方损失的,应按合同其他方的实际损失赔偿。 3、本保密条款具有独立性,不受本合同的终止或解除的影响。 第七条法律适用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第八条争议的解决 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合同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任何一方均可向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其他 1、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一式2份,甲、乙双方各执1份,每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效果图设计师岗位职责

效果图设计师岗位职责 1、根据客户及具体项目要求,独立完成中小型项目的效果图设计绘制; 2、配合项目小组所完成的各个阶段施工图纸符合国家设计规范和公司出图标准; 3、做好与工程项目部的配合工作,及时对效果图与施工图纸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调整; 4、配合总设计师完成项目效果图设计任务; 5、全面深刻理解客户要求,满足客户需求并与客户进行重要有效沟通; 6、把握设计的创意方向、水准; 7、改进设计方案、把握设计质量、具有可操作性。效果图设计师岗位要求: 1、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艺、美术或相关专业毕业,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2、精通使用3DMax,V-ray和PHOTOSHOP,熟练使用,AutoCAD,SKETCH-UP,OFFICE等相关设计软件; 3、能独立完成大中型建筑室内外效果图从建模到后期整个过程; 4、具备良好的材质灯光处理及后期能力,画面效果优异; 5、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较强的手绘能力,能够根据所

让每个人平等提供的手绘草图完成效果图绘制; 6、熟悉施工图纸图规范,施工工艺,材料及流程,建筑设计相关规范; 7、细心严谨,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及沟通协调能力,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平面设计师岗位职责 平面设计师岗位职责 1首先准确绘制原始平面结构图,复核结构与测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标明各项相关数据,包括客户姓 名及联系方式等,然后再进入下一步工作。 2、 结合各方面要求,特别是客户要求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尽快完成平面布局方案,有问题及时与同事或客户讨论解决。 3、与客户勾通联系,落实设计方案,包括基本用料、 色调及风格等。 4、根据设计内容的基本框架,设计师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展现)设计作品,以便与客户良好交流。如:(二、三围空间图纸、像片、历史资料、图片、动画等) 5、落实设计具体细节方案,包括各种说明和备忘(与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29T11:44:30.0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作者:王霞[导读]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我院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0例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而研究组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缓解时间及酸中毒纠正时间,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缓解时间及酸中毒纠正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注持续皮下注射治疗,除了可提高临床效果,还能促使症状更快缓解,值得借鉴。【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效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在各类诱因下造成升糖激素升高或者胰岛素显著不足,最终造成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症候群[1]。本病属于内科常见急症,好发于1型糖尿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常规治疗方案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炎、补充扩容及营养支持等[2],在这些综合治疗后加用胰岛素治疗有一定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采取胰岛素小剂量滴注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实施了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时间2013年2月-2015年12月。纳入研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恶心、厌食、呕吐、发热、乏力、烦躁等,诱因主要有感染、药物使用不当及中断、劳累、饮食不当、术后创伤等,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符合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3],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8.7±2.6岁(20-76岁);病程6.7±1.3年(0.5-17年);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28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8.4±2.8岁(22-79岁);病程6.5±1.5年(0.7-16年);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0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入院后先实施基础治疗,如补充扩容、抗炎、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等,然后采取胰岛素(小剂量)静滴,4-8U/h滴速,当血糖降低后改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胰岛素滴入,若酮体转阴则停止滴入,并予以补液、纠正酮症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滴注治疗,所用仪器为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易泵,入院后按照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先处理,然后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可以平稳降糖,减少酮体反跳,缩短住院日,起始剂量为0.44*发病前的体重估算,根据血糖调整基础剂量和追加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缓解时间及酸中毒纠正时间,并采取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4] 本研究疗效按照如下标准执行:治疗1d内症状完全缓解或消失,尿酮体消失、血酮体转阴为显效;治疗1-3d症状缓解,尿酮体消失、血酮体转阴为有效;治疗3d后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固定术治疗的疗效研究

四临床医学四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行内固定联合骨盆前外 固定术治疗的疗效研究* 刘东平 (南阳张仲景医院骨伤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行内固定联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的疗效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三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三比较2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时间二肿胀持续时间二住院时间二骨痂形成时间以及术前二术后6个月时的M a j e e d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三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手术优良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0.8%(P<0.05),且2组患者的M a j e e d评分均高于术前,研究组患者的M a j e e 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二骨痂形成时间二肿胀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联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的疗效确切,可 改善患者骨盆功能,缩短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二肿胀持续时间二骨痂形成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三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盆前外固定术;疗效 D O I:10.11986/j.i s s n.1673-873X.2018.05.016中图分类号:R683.3文献标志码:A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等因素所 致,临床上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多实施切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但该术式效果有限且患者术后并发症 较多,恢复较慢[1]三相关研究[2]显示,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基础上联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 定性骨盆骨折可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并降低致残 率和死亡率三因此,本研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 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并观察 其运用效果,现报告如下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三研究组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19~79岁,平均(36.02?2.7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处坠落10例,压伤6例,砸伤6例三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9~79岁,平均(36.14?2.6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处坠落11例,压伤6例,砸伤5例三2组患者性别构成二年龄二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满意后,在耻骨联合上方做2c m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二皮下组织,谨慎游离韧带和神经,剥离骨膜后,暴露耻骨联合三采用W e b e r复位钳修复耻骨骨折,并在耻骨联合上方放置重建钢板,螺钉固定[3]三术后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并逐层缝合伤口,留置引流管,同时常规抗感染治疗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三C型臂引导下,在髂前后上棘联线前进针,并做髂嵴正中切口,切开皮肤,钻开骨皮质,注意避免穿入髋臼,后从髂嵴两侧将固定针穿入,安装外固定支架,调整满意后将外固定支架拧紧[4]三术后处理同对照组三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时间二肿胀持续时间二住院时间二骨痂形成时间以及术前二术后6个月时的M a j e e d评分(可评价骨盆功能,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骨盆功能越好)[5-6]三比较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分为优二良二差3个等级),优:骨折愈合,患者骨盆功能恢复至正常,M a j e e d评分在90分以上;良:骨折基本愈合, 66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年10月第15卷第5期H e a l t h M e dR e s&P r a c2018V o l.15N o.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2017)三 作者简介:刘东平(1976-),男,本科,主治医师,E-m a i l:m a v2009@126.c o m三

效果图收费标准

2013年效果图收费标准 一:家居收费标准: 1、单层楼层客厅:400元/张 2、复式楼层客厅:450-550元/张(看复杂程度) 3、别墅客厅:450-550元/张(看复杂程度) 4、卧室:300元/张 餐厅:300元/张 5、别墅起居室:300-500元/张 7、别墅外观:600-1200元/张 以上纯中式、欧式设计另加100元/张(简中简欧除外) 二:商业空间收费标准:- 办公类:- 1、大型办公室:400-800元/张(看大小) 2、前厅::250-400元/张 3、过道:200-400元/张 4、单独办公室:300-500元/张(看大小) 5、小型会议室:300-600元/张(看大小) 6、大型会议室:400-800元/张(看大小) 娱乐类:- 1、大厅:600-900元/张 2、过道:400-800元/张 3、小型包厢:300-500元/张 4、大型包厢:500-800元/张 酒店类: 1、大堂(总台):600-1000元/张 2、过道:300-500元/张 3、客房:300-元/张 4、高级客房:400-600元/张 5、休息大厅:300-700元/张 6、宴会大厅:500-900元/张 7、餐厅包厢:300-600元/张 8、餐厅豪华包厢:500-800元/张 以上所有视具体设计的难易及空间大小定价。 服务说明: 1、需求方需提供所要表达空间完整的平、地、吊以及各立面设计图。 2、同一空间内不同角度效果表现增加一个镜头另增收50% 3、修改局部及色彩免费更改,设计方案大面积变动更改视程度另收费(35%-50%)。 4、谢绝无完整设计图或无设计要求说明制作效果图。 5、以上收费仅限效果成图,不负责打印出图,成图的3D模型恕不提供。

设计师效果图如何高速渲染

做设计师最怕的事情是什么?电脑死机?建模?都不是!设计师最怕的事情是渲染!它作为是否能够完美的呈现作品效果的最关键一步,令很多设计师又爱又恨! 因为做效果图的建模不是最慢的,渲染才是最慢的……即使用性能很高的电脑,渲染一张效果图所需的时间还是有可能达到24个小时甚至更长!另外,渲染会拖慢电脑的运行速度。如果后台正在进行渲染,设计师大概就没办法用这台电脑工作了…… 这些种种原因,加上电脑死机等不可控因素,设计师们常常因为渲染问题,没办法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而且,维持电脑渲染所需要的人耗、物耗、电耗对设计师或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对此,传统的解决方案是渲染农场(Renderfarm)。渲染农场的学名叫“分布式并行集群计算系统”,是指用现有的CPU、以太网和操作系统构建的超级计算机。 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可以通过租用渲染农场的方式进行渲染,但是渲染农场的价格非常贵,对接处理渲染任务甚至需要有专人来传输文件。 于是,云渲染的技术出现了。 “云渲染”就是把效果图文件素材上传云端,远程使用云计算系统进行渲染。这就意味着,不管设计师在哪儿,他们都可以使用云渲染完成“三部曲”:1、上传文件;2、

等待渲染完成;3、下载到本地。并且,他们还能根据紧急程度自己安排渲染的顺序、随时监控渲染的进度。 另外,云渲染的技术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渲染任务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集群中的各个节点同时渲染,从而降低整体的渲染时间,缩短效果图的渲染过程。 如果设计师要渲染一套100平米房子的效果图,1套8张不同角度的效果图,云渲染可以自动把这8张图片分给8台机器,每台机器渲染1张图片,这样渲染的时间就变成原来的1/8了。而云渲染也可以把8张图片分给64台机器,每8台机器渲染1张图片,这样渲染的时间就变成1/64了,甲方再也不用担心设计师渲染不完! 深圳市瑞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视觉行业提供垂直云计算SaaS服务的公司。用户包括全球知名的电脑动画工作室、影视视效工作室、建筑设计可视化工作室、游戏以及商业广告公司等。瑞云旗下的Renderbus云渲染平台是亚洲知名的云渲染农场,被行业内夸奖。除了渲染计算,瑞云还将陆续为视觉行业推出一系列满足行业用户需求的专业的云服务。目前瑞云对外已经开放的服务包括:Renderbus云渲染、Raysync镭速传输解决方案、青椒云工作站,3DCAT实时云渲染。协同工作,使视觉行业的用户摆脱沉重的IT和计算设施投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艺

室内设计效果图材料分析

室内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分析报告 班级:2014级12班 学号:2014207681 姓名:张科成 考察小组成员:张科成、王瑞康、明禹帆、解嘉文 前言: 由于人们长时间半生活活动于室内,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 相对地就是环境设计系列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包括艺术风格。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就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里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 必须与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与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与装饰处理等方面。文中主要就是针对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的种类与市场价格进行调查。 首先就是对一组所选室内装饰效果图之中的各种造型结构所用材料名称,具体施工工艺步骤分析: 该室内设计以现代风格为基调,木地板、沙发、挂灯三者皆就是灰色系,起到很好的呼应效果。墙面以白色肌理效果为主,体现出简洁的现代格调。大量家居就是深棕色木质,与浅色木质,无论就是木制的柜子、储物架,带有木纹的地板,使墙面不至于过于呆板,小面积的小家具,画框的使用使空间通透而具有延展性, 金属茶几, 金属器具的摆

放以及大的落地窗更体现出浓浓的现代气息, 卧室也变得简单而不 简约。整个空间给人清新自然,简约时尚的感觉。 其中,窗户为塑钢窗,塑料窗易变形,强度不够。玻璃窗,保温、隔热,封闭性能好。厨房与客厅的灯采用了茶镜(茶晶或茶色玻璃制成的银镜,又指茶色的烤漆玻璃,其材质非常具现代感,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修。在客厅与厨房的接壤处墙面用了少量大理石材质,该材质质地坚硬、耐磨、耐高温,有一定的吸水性,装饰效过极佳,表面易清洗。表面的花纹更就是添加了几分色彩,十分时尚!客厅的化纤地毯(耐磨性能好,并且富有弹性,价格较低,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地面装修整体在大的空间里,设计师利用木纹地板营造清新氛围,带给人亲切感。同时利用窗帘的变化,以及纹理密集的沙发等等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很好的解决了大空间带给人的距离感。灯与规则的沙发、地毯、柜子、也起到了对比作用,使整个空间设计灵动而富有情趣 接下来就是对分析的几个材料进行市场考察材料, 市场能买到的品牌名称及价格,及优缺点: 一、木地板 1、实木地板就是木材经烘干、加工而成,具有花纹自然,脚感舒适,使用安全的特点,就是卧室、客厅、书房等地面装饰的理想材料。实木的装饰风格返璞归真,质感自然,在森林覆盖率下降、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实木地板则更显珍贵。 2、实木复合地板分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以胶合板为基材的实木复合地板等。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由表层板、软质实木芯板、与旋切

音效处理中均衡效果的算法研究及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音效处理中均衡效果的算法研究及实现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Design of the Audio Equalizers Undergraduate: Xie Zengtian Student Number: 20114791 Supervisor:Lin Yingcheng Major: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5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建筑表现成为未来极具前途的行业

建筑表现成为未来极具前途的行业 导语:在建筑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建筑表现大师专业也被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在未来建筑行业,建筑表现都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决定了它将成为未来最具生存实力的技术行业之一! 力方国际建筑效果图

一、什么是建筑表现师? 建筑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效果图,被专业人士称作建筑效果图。所谓效果图就是在建筑、装饰施工之前,通过施工图纸,把施工后的实际效果用真实和直观的视图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施工后的实际效果。 制作建筑效果图的高级制作人员就被称之为建筑表现师。其实建筑表现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渲染师或者建筑后期师。建筑表现师的任务就是将制作好的建筑模型在三维软件中通过软件的渲染系统将建筑物以光、色、质感体现出来。并在后期软件中加以修饰,成为最终的建筑效果图。 二、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建筑表现行业成了建筑设计师的搭建者,是他们把想象中的画面还原成现实场景,实现了让建筑从“无”到“有”。随着行业的日益成熟,建筑表现不光被单纯地应用到房产行业,而是拓宽到其应用领域:如建筑投标、城市规划、古建筑复原、游戏、影视场景等众多领域。宽广的应用领域,让这个从新兴到快速发展才几年时间的行业受到热捧,人才需求旺盛,专业的优秀人才更是“身价千金”。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建筑表现这个行业更加被生活所需,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 三、就业和晋升空间怎样? 随着行业的日益发展,建筑投标、城市规划、古建筑复原、游戏、影视场景等众多领域将广泛的采用建筑表现这个技术。该专业毕业生大多去往建筑企业、城市规划局等单位从事具体技术类工作。不仅工作环境好,而且薪资待遇高,年薪一般是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据了解,建筑表现专业一直是智联招聘、中华人才网等国内知名网站紧缺型专业!一名合格的建筑表现人才不仅能够进入各大建筑设计院、建筑表现公司及相关行业中胜任室内外建筑模型师、渲染师、后期师、动画师,还能在公司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务。 四、学建筑表现做设计大师 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进一步解决建筑表现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诸如力方学院这样国内知名的建筑表现学校,依托集团强大的背景,都已率先调研市场,向社会隆重推出了“建筑表现大师”这一专业,并高薪聘请业界培训大师和一流技术骨干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并采用小班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优质的学历服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专业修养和艺术内涵的建筑表现设计人才。

如何提高做效果图的总结!

如何做好效果图,每个人做图都有自己的一个套路,想法和过程。那么当然想做好图光感,质感,轮廓,冷暖过度,冷暖对比,必须得好(这不废话吗)。总之做好图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套路,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套路,我对图的理解。 一,如何入手 当你拿到一个空间或者刚刚建完模型的时候,你需要做什么?难道你看到有窗户就给个面光,看到有筒灯就给我射灯,看到有地板就从材质库里拖拽一个地板材质覆上就OK了吗?(有人回答:“是啊,就是这样啊,难道不是这样做吗。)那我告诉你,你错了,你第一步就错了。当你拿到一个空间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去理解这个空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风格?空间大小?哪个是主要表现的?哪个是次要表现的?哪个是主光?哪个是辅光?当你理解完这些的时候,图最终是什么样,已经就浮现在你脑海里了,而不是盲目去做。 二,布光方式 关于一个空间应该怎样去布光,顾名思义,许多人听了都会说:“哪有灯,就往哪布呗!” 呵呵,我只能说:“行你对”无语中。。。。。。。。。。。。 那么下面我就说一下,我的个人打光方法,我的布光方式向来都不是根据灯的实际灯位走的,而是该亮亮,该暗暗,一盏一盏亮起来,上回说道主次这个词,顾名思义,这个词非常重要,所谓的主次,“主”就是一张图最需要表现的地方,设计最有亮点的地方,是一张图的视觉中心点,“次”就是辅助“主”而出现的地方,也就是到视觉中心点的一个过度。一张图必须有2-3个过度关系。如图1-1 那么怎么才能让最主要的地方跳出来呢, 你可以用几中方式表现出来, 1. 用灯光的亮度去区分。 2. 用灯光的颜色去区分。 3. 用材质的深浅去区分。 4. 用材质的固有属性去区分(所谓的疏密关系) 至于我说的灯光要一盏一盏的亮起来,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的地方亮起来了,空间自然就有了一定亮度了。然后在给一些辅光。自然而然空间出来了。 三,冷暖关系 画图画久了的人一定对这个词不陌生吧,一做图就涉及到冷暖关系,想必你也一定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吧。但是对于初学者这个词可是不那么容易理解的。一说到冷暖关系。那些初学者肯定会说:“不就是窗外是冷光室内是暖光吗:” 我回答:“是啊,对啊,说的很正确:”但是你真正的理解吗,难道真的是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吗?我来回答恰恰不是,冷暖关系是效果图中最不好掌握的,它涉及到一张图的角度,空间大小,窗户大小,材质属性,等一系列问题,

一个设计师眼中的设计师行业

一个设计师眼中的设计师行业 一个朋友要老火写一个有关室内设计师的专题评论,我想这个话题是很尴尬的,因为中国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室内设计师"这个职业。即使在1999年的《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表》中对于室内设计也只用了"室内装饰设计人员"概括了事。所以如果你很不幸地和我一样进了环艺专业而且混进这一行,那你只能和我一样对此感到尴尬。我不知道装饰行业发展了多长时间,反正80年代时,装饰行业叫新兴行业,到了现在21年纪,还叫新兴行业。也就是因为它是新兴的,所以一切就变得很好理解了。因为它是新兴的,所以你进这一行要评职称,只能在"工艺美术师"或者"建筑师"这两个跟室内设计没有关系的名称中选一个;因为它是新兴的,所以你要承受着没有底薪、没有设计费,只能依赖收取提成的悲惨生活。除了一部分从事公装工程的设计同行外,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与其说自称室内设计师,我觉得叫包工头更好听点,因为包工头的名声比设计师好多了,它象征着你过着腰缠万贯、醉生梦死的生活。也可以称自己是装修佬或者泥水佬,因为它至少表示你还有一技傍身。而称自己是室内设计师,那只能表明你自己是一个毫无生活保障的人,严格点说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的人。 为什么室内设计师,特别是家装行业的室内设计师的地位会如此一落千丈呢? 1、家装行业的老板或者经营方多数都不是设计师出身的。如果说很多公装公司的老总都是从技术底层一级一级爬上来的话,那么家装公司的老板却是纯粹的生意人。所以在很多老总的心目中,基本就没有设计应该是一种单独服务项目的概念。设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务手段,而且仅此而已。在早些年,工程的利润足以支撑他们聘请常年设计师的工资费用,所以,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但是近年来竞争激烈,设计师的人工费用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在工程外包给装修队的大背景下,设计师的人事费用支出从工资制改为底薪加提成,继而变成纯提成制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2、在装饰行业发展火爆的年代,使得很多大学学院投入了"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急需人才"的教育大战。正常来说,一个设计师在入读室内专业之前就必须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因为美术功底是一种基础修养,短则四五年,长则十几年,无法速成。但是在社会急需的大背景下,学生是不是有功底,学校是不是有师资就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所以室内设计这个本属美术类学院授课的专业从各种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应运而生,大家乐此不疲地向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人才",使得整个装饰行业的水平被稀释后急剧下降。所以如果你现在看到一个设计师不懂手绘

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

第9卷第2期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151- 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 吴明霞郑涌汤万文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政治教研室  摘要自Eysenck以来该文介绍了近年来西方心理治疗领域有关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理论发展和研究设计 关键词心理治疗治疗关系 分类号 R395 心理治疗领域临着许多挑战1952对于神经症来说 这激起了学术界和临床医生有关心理治疗效果的争论 以证明心理治疗是否能够产生有益的疗效 临床医生对那些更多是出于学术兴趣而非临床应用而进行的研究持怀疑态度

-152- 心理学动态 2001年 然而似乎回避了一个问题如牧师忠告干预手段有什么区别呢 2 过程变量及过程-结果研究方法 过程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心理治疗的活性成分和变化机制增加对人心理转变过程的理解 Orlinsky[3]等人提出与治疗效果有关的5个过程变量治疗关系的总体质量2 患者合作与对抗4治疗持续时间 治疗效果与过程变量 出现的频数或比例间的相关2 研究过程变较为长期的发展模式 包括各种复合统计分析路径分析研究主题包括 介绍各过程变量对阶段性效果的贡献及认知治疗的过程[6] 1.3 治疗关系 过去10年来therapeutic alliance?°??ó???á??á1?????1??μμ??D??μ??÷òa???1ê?成功的治疗中对治疗关系的中心角色的认知 对治疗关系更为全面和精确的解释和操作对能促进积极治疗关系的治疗前变量和过程 变量的注意增加加深对治疗关系发生变化或破裂的原因和性质的理解[7] 2?í??D??3ìDò??μ÷??á?1??μμ?2?í?·??? ??????á?1??μμ?2aá?°üà¨á?2?·? ?????Dμ???á?ê?o?×÷μ???á|è??a2?1ü??á?1??μ μ?D?ê?è?o?ò??°?à?¥????oíD3?òòààμμ??Dêü μ??D?????′?¤êμá???á?1??μó?á? D§????μ??y?à1?1??μ[8] ?a?í′ùê1?D????é?è?á??aó°?ì ?y????á?1??μμ?òò???°??á??°?°??á??Dμ??÷??±?á?具有健康的目标 人际态度无敌意或支配欲的患者 1.4 疗效标准的进展 临床效果患者的机能转变到非病人或正常人的机能的范围内是最常用的疗效标准[9]ó??a??·?·¨?éò???·?2?í?μ??ù±? ?′3£ì??′???μ′ó??è·?¨áù′2é?μ???òa???1 ê×?è????ì??éμ????àμ?Dò ?£?D×?oóé??áéú???üá|μ?ò?ìá?? ??′ó???′μ??y3£μ?Dò?£?D ??μ?ê?????′óòa?ó??éùμ??áì?′?êy 万方数据

高手教你学画图 效果图与鸟瞰图系列教程

高手教你学画图效果图与鸟瞰图系列教程 -------------------------------------------------------------------------------- 来源:建商网作者:superlhy 一、建模 对于一张效果图的工作量来说,建模无疑占了一半以上的工作量,而且建模也是相当费神的。因为CAD没有3ds或3dmax那种object的隐藏功能,而且编辑功能也差,看着屏幕上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线框图会令人眼花瞭乱,因而许多人就打了退堂鼓而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交给并不太熟悉自己意图的人去画效果图。 在建模之前首先要熟悉建筑方案,对层数,层高,体量,材质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必要时可勾一张徒手草图。然后规划好建模的步骤以及图层,一般可用不同的图层来对应不同的材质。在CAD 中先设定一个snap值(我一般设为50,对于建筑效果图来说已经足够了),然后把参考平面整理一下,使之变为只有一个图层的图,并把图层换一个比较灰的颜色,以免跟其它层混淆。将参考图的定位点(如柱子的角点)跟snap点对齐(我定于0,0,0),以便于今后的操作。 墙的模型可用PLINE线来绘制。有的人没养成良好的建模习惯,建的模型奇大无比,面数是我的2到3倍。因为不论什么墙他都用一条带宽度和厚度的PLINE线来画,画高层时也是建了一层后ARRAY 上去,大家想想,一条带宽度的PLINE线有12个面,那这样一来就很可怕了。在没有用上1GHz的电脑前还是要省面为好。我建一道墙时用的是一条零宽的多义线绕着轮廓走三道(有时只走两道),这样这道墙只有6个或4个面了。而且是一直升到顶不用ARRAY(当然要计算一下它的Thickness)。视点看不到的就不用建了。但是我建议室内的楼板和墙柱等也要建出,因为可能要用到透明玻璃。千万注意窗框栏杆等的尺度,不要建得太粗,否则会死的很惨的。 建模时最好设三到四个视窗,定义2个UCS(正立面和側立面各一个)。要熟悉UCS,VIEW,CHPROP 等命令。遇到了较为复杂的模型可用实体建模的方法,或是在3dmax之中再补上。建模时要适当考虑地形,一般要把路,草地,广场,台阶都建出来。然后用DVIEW命令设一个相机进行观察。 模型建完后可EXPORT成.3ds或.DXF的文件,以便在3dmax之中导入。也有人直接在3dmax中直接调入.dwg文件。 二布光的过程及原则 光的设置方法会根据每个人的布光习惯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灯光布置难于掌握的原因 之一.布光前应对画面的明暗及色彩分布有一定的设想,这主要是为了使灯光布置具有目的性.接下 来就是如何用3D STUDIO MAX中超现实的灯光去模拟自然光复杂的变化. 布光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1. 在3D STUDIO MAX 场景中要注意留黑. 绘画时, 颜料的载体是白纸, 因此要尽量利用画纸的空白,为进一步修改留有余地, 并且将白色本身作为一种色彩进行处理. 在3D STUDIO MAX场景中黑色是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