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摘要: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制、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激发与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舆论和行为,也为当代学校德育设置了难题。本文探讨如何根据初中思品课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心理、道德水平,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目的。

关键词:两难问题教学法作用应用策略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精神世界。复杂的变革年代,往往使人们无所适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正是进行德的塑造与知的培养的关键期。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尤为迫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思品课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进行道德实践,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课标要求,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呢?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们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两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内心认知冲突,触动原有的认知心理结构,让学生思考、辨别、选择,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作用

1、拓展学生思维,达成三维目标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迅速增长,个性逐渐伸展,他们绝大多数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对逐步扩展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困惑,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模糊,他们也希望与同伴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以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比如说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他们都有自己的QQ,有自己的网上好友,认为在网络游戏、交流中他们有成功感、有神秘感,不被约束,随性而为,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老师、家长、社会都把网络游戏、网上交友视为洪水猛兽,努力去制止。到底网络游戏、交友该不该,学生的内心很困惑。老师如果在教八年级上《享受健康网络的交往》中设置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就能有效的解决此类困惑。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内心需要的两难问题设置,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讨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思辩中学会了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拓展了思维,加深了认识,初步形成了态度,有效达成了思品课三维教学目标。

2、深化道德认知,提高评价能力

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知识领会是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则。但道德认知还涉及到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美国学者布莱特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通过对假设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为此,教师通过创设两难问题情境,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3、突出学生主体,丰富课堂生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对世界、生活的认识过程,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对两难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会形成许多新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如果教师对这些生成的资源能切实的把握,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让学生从法律角度认识到自立的必要性,我们设计了一个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学生通过辩论,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教育费。教师这时候又提出新的问题“学费问题到底怎么解决?难道父母能看着孩子‘见死不救’吗?”。学生经过再一轮讨论,意识到大学生的学费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学费获得过程就是大学生自立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思辩中达成了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认识,从而领会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负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学习就成了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两难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情境选择要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根据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以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为线索进行编排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根据这些问题和困惑来设置教学的两难情境,这是应用“两难问题法”进行教学的前提。

如八年级学生主要面临的是学习分化、心理叛逆,与老师家长易产生隔阂、异性同学交往、如何寻求真正友谊等问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根据八年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八年级教材中设置了几处两难问题,如《同学朋友》一框中“小冬经常帮好朋友小宁复习功课、解答疑难,但常弄得自己没时间完成功课,小冬妈妈很着急,小冬也很为难,他该不该继续帮小宁?”;《做诚信的人》一框中“发现好朋友考试舞弊,该不该揭发?”。这些困惑正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2、热点内容要适应学生水平,符合教学内容

思品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但作为初中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社会阅历不多,社会知识也有限,因此在引用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矛盾、

热点、焦点问题设置两难问题时,注意与学生认知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这是应用“两难问题法”的基础。

比如在教初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课标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是初中生对环保和经济发展状况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如何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难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我们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话题,从小处入手来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大问题。利用书本现有材料: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如果它被砍伐,制成一次性筷子的价值比较设置讨论问题:我国作为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能会发生冲突,要寻求两者均衡发展的结论,理清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运用方式要根据需要选择,提高课堂实效

(1)小组讨论的方式。“两难问题教学法”是一个先运用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然后学生采用推理方式,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再将自己的判断用于实践的过程。因此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可完成这过程。小组讨论能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能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这样能激发每一位学生思索,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认知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两难问题”的初衷。

(2)组织辩论的方式。“辩论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辩论是非曲直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任务驱动下的信息资料收集,在辩论情境中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组织和运用,通过辩论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感悟,变原有的“给学生一种观念”

为“让学生悟出一种观念”。围绕两难中的“该”与“不该”的问题,设置辨论的正反两方,从各自坚持的道德规范、彼此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寻求可以说服对方的理由,陈述观点,互相设难发问,培养学生从理性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利弊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是非、善恶标准的把握。

(3)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在《做诚信的人》一框中“面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接诊医生该不该将实情告诉病人?”,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接诊医生”和“晚期患者”,分派角色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医生与病人各自角色的情绪、心理活动的变化。表演中,“病人”表现出在病危时的意志消沉和欲问寻诊断结果时急切、害怕的沉重心理;“医生”则表现出在职业道德与善意美德间抉择时的犹豫心理。当学生处在两种道德思想间矛盾纠缠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和善就自然而然的烙印于心中了。

4、点评归纳要注重鼓励引导,提升学生观念

运用两难问题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

已。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是要以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判断付诸行动。讨论结束,教师要进行归纳和点评,对学生的最后认知予以肯定或提升。

总之,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设置教学情境,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上要注意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的结合。设置的“两难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展开思维, 运用已有观点和生活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活动,以求解决问题。科学合理地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志飞:《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06/3/-77;

2.赵慧:《道德两难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05/11/月-7;

3.鲁艳:《小论德育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基础教育研究》,2005/5/-16;

4.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4

5.罗天玉:《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教育的现状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

6.蔡茂华:《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中州学刊>>,2005/7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情景描述】: 今天,我组织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课本提供的是一幅“保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的情景图。这幅图的情景与班级学生的现实有一些距离,对于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有些滞后。 由于上周四、五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年级班清理了各自的卫生区域,每个年级班都捡到了很多矿泉水瓶。我就以这次捡矿泉水瓶创设情景,恰当的将课本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改编,改编为: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数量情况统计表 而将其问题改为: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问题: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一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5、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6、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7、一年

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8、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9、一、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我同步板书,并及时的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如果已经汇报板示过就不必再重复说,只说与其不一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汇报,就连平时很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学困生马佳雪、王金忠、刘文渊也高高举起了手,争抢回答。学生汇报的不一样问题多达10几个。 【反思】: 1、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提问意识(兴趣)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提问的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引

注意“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注意“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果是不好的“问题情境”,反而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现将一些自认为不成熟的情境列举一二,分析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与同行交流。 误区一:“生活味”>“数学味”。 [情境描述] 8加几 课件展示:“儿童乐园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儿童乐园很好玩,有小火车、有碰碰车、还有滑滑梯。 生2: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很多小朋友。 生3: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 生4:我发现那些花会动。 生5:我发现花的旁边还有一只蝴蝶。 ……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合适的生活情境切入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支点,但多数只停留在原型的塑造和气氛的营造上,真正有质量的情境并不多,这样一来,“生活味”是浓了,但“数学味”却明显感觉淡化了。 像这一情境,可谓“生活味”十足,熟悉的场景配合精美的动画,孩子们喜欢啊,小手都举得高高的,画面上有什么就说什么,可就是发现不了老师想要的,把老师急的……类似场面,相信好多

老师都曾遇到。其实,这个情境的创意还是不错的,非常适合一年级儿童的爱好,欠缺的就是情境中少了点“数学味”,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比如: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坐小火车?有几个小朋友玩滑滑梯?你知道坐小火车和玩滑滑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相信学生的发现肯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整堂课也会因此更加精彩。 误区二:“趣味性” >“挑战性”。 [情境描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件展示:“五一”节到了,新时代电器城正在举行促销活动,规定凡是购买两件促销商品且金额满500元者,均可参加抽奖“彩色电视机”活动。今天的促销商品如下:万科电饭煲280元,希格落地扇140元,大亚电吹风80元,格兰仕微波炉340元,灿坤电熨斗150元。 师:如果是你,怎么购买才能参加抽奖活动? 生:…… 【反思】:现在老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把新、奇、趣、美放在第一位考虑,而对情境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价值往往忽视掉了,其实,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激趣固然重要,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使单调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气,教者创设了“购物抽奖”情境,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情境中供学生选择的方案是唯一的,既不符合学生的购买意愿,也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能把其中某些商品做些调整,如“希格落地扇140元”调整为“美的落地扇240元”等,这样让学生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也比较具有挑战性,当然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可见,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事例一 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搀扶跌倒在公交站台旁的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彭宇将他撞倒。事后法院按“推理分析”,最后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4万多元。彭宇本来助人为乐,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8年发生的郑州版“南京彭宇案”,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7.9万元。淮安卖豆饼的周老太捡1700元归还后反成被告(参见2009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南京两小伙发现百元钞票不敢捡,冒雨等警察(参见2009年12月9日《扬子晚报》);两小伙发现一沓现金后冒雨等警察,11人自称失主(参见2009年12月24日《扬子晚报);南京一男子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参见2010年l月4日《扬子晚报》)。 事例二 在一次全区性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实习所在的班级成绩不错但是一位评委随口问了参赛的一名学生:“你们都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吗?”“不是,有几个同学是从邻班借来的。”这个同学无意中的回答却导致了班级的落选。原来不符合比赛由同一个班学生组成的要求。事后全班同学都责怪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给集体抹了黑。 事例三 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被围观的“看客”们“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的麻木和冷漠所激怒,鉴于“彭宇案”我们谴责这18位路人吗?他们该不该伸出援助之手? 事例四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典籍毁于一旦。学校上下痛心疾首,一名学生的脸色尤其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归还。一场大火使这本书一夜之间成为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 事例五 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妈妈问他周末是否可以去看望奶奶,小明随口答应了。可是,老师又请小明在周末帮忙做事,这令他左右为难。请思考小明该怎么做? 事例六 课本中的事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有一个两难情境:在距离捕捞开放时间仅仅两个小时的时候,主人翁钓上来一条从未见过的大大的漂亮的鲈鱼,该不该放掉这条鱼呢? 事例七 小洁是一个12岁女孩,妈妈曾许诺过,如果小洁能通过干家务和节省午餐费,攒到足

公民课教学的情境设置

公民课教学的情境设置 作者:贾玮 所谓情境设置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学活动。 具体说来,情境设置在公民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设置的直观性特点,有利于课堂教学遵循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必须得到有关感性材料的支持。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充满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去直接地感受内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情境设置的多元化特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内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但中学生的好奇心更为强烈,他们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倾向、注视、接近、探究的反应。一旦这种瓜得以回报、满足、就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起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刺激能够强化学生的反应,这是由情境设置的多元化特征决定的。 情境设置运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语言的生动描述以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化的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充分满足了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三、情境设置的感染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若忽视情感因素,公民课教学的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感投入到公民课学习中来才有可能达到公民课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初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因为在情境之中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情感因素,教师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教师声情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 的特定方式,数学问题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所学数学知识充满渴望,对学生在延续性学习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初 中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 习数学. 一、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景 怎样的问题情景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有效问题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教学信息,是学生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阔思维,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有效问题情境包括:趣味性.问题情 境的设计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量力性.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难度应该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直观性.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借助于这种直观,提 炼数学方法,领悟数学实质.体验性.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并有助于学 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教学形式 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 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有效的问题情境要符合 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引发学生思考,并能迅速引入主题.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主要教学形式有: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 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了兴趣,才有求知欲,才能质疑好问,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学习.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 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2、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 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似真性”地发现,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喜悦. 3、创设现实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 越高.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态度冷淡漠然,而不能调动积极情绪的脑力劳动往往易于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 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使他们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 数学问题,主动去思考与探索.丰富真切的现实生活场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好 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创设示错式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探究的精神

道德两难范式介绍

对“道德两难法”的介绍—以揭开道德伪善面具为例 日常经验告诉人们,许多看起来道德的人实际上是不道德的。唐代的宰相李林甫是道德虚伪的典型,被人称作“口蜜腹剑”,因为他总是嘴里说着某个人的好话,而背地里却想着如何陷害对方。西方的不少政治家,包括与水门事件有关的尼克松以及跟莱温斯基有染的克林顿,都被认为是道德虚伪的政客(Rangell,2000)。很多谚语,比如“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和“披着羊皮的狼”都是在描述同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只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了道德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背地里做的是跟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相悖的事情,这就是道德虚伪,又叫道德伪善。Baston等人的经典实验从实证角度对道德伪善进行剖析。 1.范例介绍 1.1实验目的 实验一:利用实验室所创设的道德困境来验证道德责任的测量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引入掷硬币这一方式对道德动机的范围和本质的研究提供了额外信息。 实验三:提供一个看似公平的分配方式,即由主试分配来增加自我利益选择的模糊性。 实验四:引入贴标签的硬币这一方式来验证道德伪善现象存在是否是自我欺骗策略的产物。实验五:引入自我觉察来操纵被试是否使用了另一种策略,及避免将行为与道德标准作比较。 1.2实验方案 实验一由20名被试参与。被试由主试单独约见,并被告知实验中有两名参与者,但两人不会见面(实际上不存在另一个被试)。实验任务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积极的有奖励的任务,另一种是中性的没有任何奖励只告知实验结果的任务。由被试来分配任务,对应的被试(虚拟被试)并不知道决定权在被试手中。 实验二由20名被试参与。与实验一不同的是实验二给被试提供了一枚硬币,如果被试愿意就可以用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任务分配,因为大多被试认为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例如掷硬币就是一种公平的分配任务的方式。其他过程均与实验一相同。掷硬币这一设置提供给了被试看起来道德实际上可以不道德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公平的投币程序,而无论结果如何都把积极任务分配给自己。 实验三加入了实验控制。除了告知被试大部分参与者认为最公平的方式是通过掷硬币决定分配结果,被试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即接受主试独断的分配。实验三由40名被试参与,

快乐场景

快乐场景积极参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学 生共同发展着手,设计一系列不同的 场景,在场景中关注学生学会体育与 健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 在场景学习中,敢于尝试,得到参与 活动的快乐满足。 二、相关分析: (一)、内容分析: 正面助跑屈腿跳高是属于小学体育与 健身教学基本内容I的内容,是高年级 侧面助跑跳高的辅助教材,其结构动 作由快速助跑、有力起跳、屈膝过竿、 落地缓冲四个部分有机组成。(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5)班学生,他们具有好强、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力量较弱,身体素质有差异;对学习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不够,小组学习中也能尝试进行简单的评价,但正确、合理评价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际体育活动中动作稳定性还需提高。 三、学习目标: 1、体验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正面助跑屈腿跳高动作。 2、学会“叠中叠”综合活动的方法。 3发展下肢力量,提高条约能力以及协调性、灵活性。 4、逐步养成想学、乐学、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主要教学环节: (一)快乐场景尝试答疑 在场景学习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多创设一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快乐场景学习中获得成功,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中,教师创设“小小解放军”场景,引导学生解决“怎样合理越过小河沟”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试一试、练一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在快乐场景中感受互助、体验成功,得到运动参与后的心理满足。 (二)搭设场景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密切关系,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和谐又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教学情景。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自设场景,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就会带着强烈的自信心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锻炼中来。 李胜艳 2007-5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李自新(733200) 在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情境的设置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成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利用地理成因,设置问题情境 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学习这种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如:课文在论述全球变暖将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时,列举了不少不利影响,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有些学生会想:气候变暖是一件坏事吗?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学生也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如南极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等。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较有成效,而且能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地理规律,设置问题情境 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学好这种知识,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理解掌握。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但是,为什么“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教师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发现影响气温分布的几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

题的能力。 三:利用地理常识,设置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方向判断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北京(40°N,120°E)位于旧金山(40°N,120°W)的什么方向?许多学生认为北京在旧金山的东方。因为北京在东经度,旧金山在西经度。教师让学生读世界政区图,不难看出北京在旧金山的西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例如:学习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可联系当地实际,设置问题情境。如:结合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的实际:可提出以下问题:1:兰州市的空间形态呈什么状? 2: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兰州市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个区?试分析是否合理,与“黄河”变色有什么关系? 紧接着提问学生,假如你是兰州市的市长或者环保局长,你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此设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就此,我们可知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

让学生道德在两难选择中得到升华

让学生道德在两难选择中得到升华 [转载]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当今社会里,道德与法制、理想与现实、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激发与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舆论和行为,也为当代学校德育设置了难题。为此,如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心理、道德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一、两难问题的价值导向要注重多元并存 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品德教学更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公布,也就意味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应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个人价值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价值观的多元就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教育在品社课中,逐步通过两难问题的价值比较,引导学生去自觉接受,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选择,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进行自我价值观的定向,所以两难问题的价值导向要注重多元并存,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品社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两难问题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如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人教版下同五上)“诚信是金”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小丽的烦恼”,大意是在中心校作文比赛中,我班派出的代表小明得了第一名,但我发现,他的作文是抄一本《作文大全》里的,如果我告诉学校,我们班就没有第一名了,大家都会恨我,说我是叛徒,如果我知而不报就是不诚实的人,我该怎么办?同学们,假设你就是小丽,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发言)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针对以上问题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我总结后让学生明白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诚信都会利大于弊,在诚信、荣誉、利益等层面中,理解诚信是为人之本的道理,这种价值导向应该对他们面临真实的诚信两难选择有好处。 二、两难问题的情境设置要贴近学生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难问题是小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根据道德两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两难问题情景时,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设计的情景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家人的爱》,若设计

2020年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0年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条款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没有规定的是为了确保在校学生的安全,学校应当 ()。 A、对在校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B、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予以认真落实 C、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子女)安全责任协议” D、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和消除学生安全隐患 【答案】C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 2、()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 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等。 A、教育爱心 B、教育良心 C、教育威信 D、教育公正 【答案】B 【解析】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道德 3、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 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 C、初期进步快,以后渐慢

在美好的情境中快乐识字_1

在美好的情境中快乐识字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 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 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及相关的录像、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人,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 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

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 (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 (3)学生有感情朗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 (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 (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 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 (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

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

两难问题教案

规则与生命——探讨生命观和规则观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命相关问题的思考,认识并澄清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2、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珍爱生命。 [课前准备] 将班级同学分为组,阅读材料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闻特点分析:老人摔倒,扶不扶?(看视频) 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感到为难?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处理? 二、热身小游戏: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两难感觉体验。学生体验:同一时间完成两个动作,很难。 经典的两难问题“丈夫先救妻子还是先救自己的母亲” ,呈现图片“先救谁”,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感受:“两难问题”是指同时涉及两种规范而且两者不能兼顾的冲突情景或者问题。最初是科尔博格在道德判断中的一个名词,现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教育中。通过两难问题的思考我们更容易梳理自己的个人观念,并加以反省。 难选择。 三、情景再现 1、材料呈现。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规则与生命之间的一个两难问题。

呈现火车轨道上两难故事情境图,对故事情节不清楚的同学自己看阅读材料。 2、讨论分享。 学生看完后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老师做点评。 问题一:若自己是扳道工,则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问题二:若自己是违反规则的三个学生之一,希望扳道工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此时的心理感受是是什么? 问题三:若自己是没有违反规则的在废弃铁轨上的学生,此时你希望扳道工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3、故事分享。 一个震惊整个德国的动人故事 4、教师陈述自己的观点。 火车应向正常行驶的轨道上走 (1)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规则意识,每个人也应该有责任意识,要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2)若火车驶向一个人的轨道上去,让没有违反规则的人去为违反规则的人付出代价,显得十分不公平,同时也不利于其他人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创设快乐情境进行愉快教学

创设快乐情境进行愉快教学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听、爱说、爱看、爱笑、爱玩、爱娱乐、爱游戏。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认真研调并紧紧抓住小学生努力开采课文生动、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创造快乐的教学情境,坚持在教学中进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进行愉快学习。 在小学语文愉快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较深刻地体会到: 一、教师应用微笑授课来亲和师生情感 小学生在教学中一般都会因惧怕教师而造成心情紧张,心情紧张就会影响学习,情绪和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面带笑容,讲课语言亲切,态度温和,态势生动,语调优美动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情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可爱,轻松愉快,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就会在学习中敢说敢问,敢笑敢乐,思考活跃,接受乐意,记忆深刻牢固。 二、教师要善于把课文内容与娱乐融为一体 小学生爱娱乐是其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扣紧所教课文内容,采用实物展示,表演歌曲,讲述故事,表情朗诵,表演角色,课堂游戏等方法,把课文内容和娱乐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欢乐地学习。 三、教师善于把课文内容故事化 小学生最爱听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童话传说故事。小学语文课文中以上各类故事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听取精彩的故事中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接受知识,快快乐乐地记忆知识,掌握知识。 四、教师善于把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为一体 小学生最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识字时,教师可精心编构猜字谜、顺口遛、制卡片、归部首、换部首、辨词意、词生句和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有趣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快乐学习,快乐记忆,快乐中掌握和积累。 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有趣愉快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唤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意志,

道德与法治二下单元分析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主题: 养成好习惯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注:表中的A、B、C、D分别代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健康、

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使用建议 1:主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及建议 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日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案例教学情境的设置

案例教学情境的设置 内容摘要:教学情境能否紧紧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从营造学生感到“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等角度探讨了案例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旨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境、生活化 案例教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应用对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案例的分析过程,忽视了教学情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设置案例教学的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呢?通过多年的政治课教学,我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学生感到“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

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在这种“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下,很难想象会出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感到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多关心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敢讲话,敢讲真话。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教师要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学生一个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妨也让政治课堂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庇护优等生,不歧视后进生,真正面向全体,创设一个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平等”、“安全”、“自由”的氛围,从而为案例教学情境的设置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特点。然而,由于教材滞后于现实,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空洞说理,学生

道德两难案例

安乐死:法律道德皆两难 有人为了一点生的希望,在痛苦中挣扎;还有一群人一直在努力的,是为世人争取有尊严死去的权利。 河南男孩郝运(化名),虽然只有22岁,可在这个花开的年纪,他却一直在追寻死亡。 “我想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郝运,这个只有22岁的河南辉县男孩,2007年6月因意外造成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全身上下只有脖子以上有感觉会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个木乃伊、一个植物人,整天躺在那里。身体的残疾让郝运倍感煎熬,但让他最难承受的,是家人的重负。 郝运的家如同很多农民家庭一样,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种地,父母从来都是年头忙到年尾。而这两年多来,郝运吃、喝、拉、撒、睡,都只能依靠父母。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卧床,这个年轻人的抵抗力

很弱,经常会发烧感冒,动不动就要上医院,而搬动他一次,需要全家都上阵。 郝运说,自从我生病以后,爸爸的生活就像拉皮筋,越拉越紧。他只是想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但这根本都不可能。 “很多次我都想到过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对于网友,郝运从不避讳说起“死亡”这个想法,而每次都有很多人劝他,就算为了父母,也要好好活着。对于这样的奉劝,郝运并不买账,他每次都直率地回应:“父母是因为亲情而不愿放弃我,可是如果这个家没有我,年迈的父母会过得很幸福。面临高考的妹妹也不用有那么多的顾虑。总之没有我,一切的苦难都会结束。所以说,为了父母而活着,就是胡扯,失去我一个人可以拯救一个家庭。”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父母的一生是一包肥料,我和妹妹是两块田地,如果父母把他们的所有精力分别给两块田地,秋天的时候将会荒掉两块田地;如果给了一块,秋天就会有大丰收。这就是我期待安乐死合法化的意义。” 和郝运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有很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极度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

创设情境快乐创作

创设情境快乐创作 小班初期的幼儿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在绘画过程中感受快乐。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绘画是怎样一回事也并不清楚,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和帮助幼儿由不习惯过渡到习惯,由不清楚过渡到清楚,并使之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那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应怎样指导呢? 我认为小班美术活动要融入“情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创作。“情趣”是指活动中营造的情境氛围要有趣,能触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能诱导孩子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良好情境。”可见情境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创设故事化的情境,让幼儿有目的的创作 幼儿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充满情趣、情节丰富的故事情节能一下子把幼儿带入美好的童话世界,也能让幼儿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如:纸工活动“花儿朵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花园”情境,给幼儿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花园”所营造的情趣紧紧地吸引着幼儿注意力。所以当教师出示空花盆的时候,幼儿就已经按耐不住,想要自己制作花儿插在花盆里。又如:绘画活动“芝麻饼干”,目的是让幼儿练习“点”的技能,但是教师配上了好听的故事:“小猪最喜欢吃芝麻饼干了,在甜甜的饼干上撒满香香的芝麻,哎呀,太好吃了!可是今天的饼干上一颗芝麻都没有,小猪可伤心了。。。”教师说到这儿问幼儿,“你愿意帮小猪在饼干上撒满芝麻吗?”幼儿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然而然

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非常有兴趣的帮小猪“撒芝麻”。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创作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绘画活动“挂窗帘”,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引导幼儿作画,教师请家长帮忙将家中的窗帘拍成照片,展示给幼儿看,幼儿看见自己家中的窗帘很有亲切感,同时看到别人家里的窗帘有不同图案和花纹,拓展了经验,为作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合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勺子、酸奶杯子、鞋子、牙刷、报纸等等。原本这些不会让人感到有趣的东西,如果离开了它原有的位置,就会让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会好奇地问:“老师,牙刷拿到教室里干什么?”如果教师说:“可以画画呀。”幼儿表现出“惊奇”的神情,并非常愿意尝试,如:在纸工活动“花儿朵朵”中,创作的材料是一次性的塑料勺子,幼儿在好奇之余立刻行动,做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而酸奶盒子摇身一变,变成了可爱的小花盆。。。活动中幼儿发现:身边这些熟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创作都会变成意想不到的作品,原来创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三、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创作 幼儿天性爱玩,如果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将玩的因素渗透到学习中,视美术活动为“游戏”,创设一个充满游戏趣味的活动情境,将能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