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注释

(1)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着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临】到达,登上。

(3)?【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曾路经这里。

(4)【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5)【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6)【星汉】银河。

(7)【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答案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⑤。 【注释】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②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③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咏。咏志:即表达心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文学文化常识】 这首诗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内容简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北上,消灭了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在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观海时的体验和感受融于笔下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观沧海》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一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依然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您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您讲讲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

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她看到了山岛的,树 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

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曹操观沧海原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 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 《步出夏门行》 (属 于 《相和歌•瑟调曲》 )。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开头为“艳” 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

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 (亦作《土不同》)、 《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 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 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 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 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汉时还在陆上, 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 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 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 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 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 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 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北伐乌桓也已取 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 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 方显其英雄本色; 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 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 他觉得自己的 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 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 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 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 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大海的胸怀。 真是太壮观、 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 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 吞吐日月的大 海的生动描绘,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 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 激赏。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更多《观沧海》文章推荐阅读★★★★★: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曹操这首《观沧海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 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鉴赏关键点】 初读之下, 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 然而细读之后, 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 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 可以领略 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 渴望着建功立业 呢! 【思想内容】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互文,通过想像,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突出大海吞吐宇 宙,包蕴万千的景象。并以沧海自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题目一及答案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1)这首诗以“ ”字总领, 全诗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 (2 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 分) 9.(1) 观 ;“ 一 统 天 下 的 雄 心 壮 志 ” 或 “ 博 大 胸 怀 ”(答出 “观”1 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最新观沧海练习及答案

《观沧海》同步练习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①登上②来③多么④耸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C 4.①√ ②×③√ ④×⑤√ ⑥√ 5.D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doc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古诗,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原文的翻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带拼音以供大家阅读。《观沧海》原文: guā n c ā ng h ǎi 观沧海 cá o c āo 曹操 dō ng l í n jié,shyǐíguā n cā ng。hǎ i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 ǐ h é d à n d,àshn ā n d ǎ o s ǒ 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hù mù c ó ng sh ē,ngb ǎ i c ǎ o f ē ng m。à o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qi ū f ē ng xiā,oshóèng bō yǒ ng。q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r ì yu è zh ī,xíru ngò ch ū q í zh ō ng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ī ng h à n c à n ,làru nò ch ū q í。 l ǐ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xì ng sh è n zh ì,z gāēi y ǐ y ǒ ng 。zh ì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 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 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 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初中古诗课文观沧海内容

初中古诗课文观沧海内容 《观沧海 》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 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 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相关内容,一 起来看看! 作品原文 观沧海 东临⑴碣⑵石,以观沧⑶海⑷。 水何⑸澹澹⑹,山岛竦峙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⑻,洪波⑼涌起。 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 星汉⑿灿烂,若出其里。 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咏志⒃。 词语 注释 ⑴临:来到,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1/7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乐府歌结束用语, 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 意为 (我) 十分庆幸来到这里,用诗歌 (即观沧海)来歌吟心志。幸,庆幸。甚,十分。至,极点。 白话译文 (我)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 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 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 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 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 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 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 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 石山时写的。[5] 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 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 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6] 文学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 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人借大海的雄 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7

(完整版)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9、D 《观沧海》指导与练习题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答: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答: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观沧海练习题

《观沧海》同步练习(一)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4.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观沧海》练习(二)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观沧海原文、译文、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 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注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