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 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 会互动。

•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L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 .基本观点

•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 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 .两个主要派别

・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 .批评:

• 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

• 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

• 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二)角色理论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

L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

L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 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四)戏剧理论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 欧文•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是一名加拿大

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是美国社会学协 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L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 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 1.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 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 (四)戏剧理论

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开始的戏

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

(五)社会交换论

1.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交换命题

碱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I?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

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0f介值命题:某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限IJ夺一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同侵犯一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预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3.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它强调个人的H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六)本土方法论

1.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2.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3. 〃无背景试验〃/“打破规则试验〃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L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我们可以划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

(1)两人组

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

亲密性也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

(2)三人组

齐美尔:当、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中间人一一以局外者的身份持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但并不能解决冲突。

•仲裁人一一仲裁人是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

.从中渔利者一一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分裂者和征服者一一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2.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

(1)购物、商业谈判、工作会议、上课等都是工作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情感的交流。

(2)宴会、舞会、郊游大都属于社交情境。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成为社交双方增进了解的工具。正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任务和特定的话题,人们才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愉快的交往。

(3)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

3.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

(1)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需求法则

(2)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交往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遵循公平法则。

(3)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关系与工具关系之间,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这时人们多以人情法则行

事,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1.互动过程: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耍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耍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2.注意: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

•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

•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

(1)情感关系一一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

(2)地位关系一一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

(3)利益关系一一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

不少学者认为,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而且,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导致恨),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配引发顺从)。

2.深度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3.广度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濒度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的分类

2.基本类型

(1)合作

含义: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做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讲信用。

3.基本类型

(2)竞争

含义:在这里,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目标相同;目标较少;目的在于获得竞争物

为防止竞争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就必须制定一些竞争各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冲突的种类多种多样。

冲突也可以有正面功能

(4)强制

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

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因此,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一方的力量明显高于另一方的力量。

(5)顺从

顺从与顺应虽然都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是,两者在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种类:和解、妥协、容忍

第四节集体行动

一、集体行动及其特征

L含义: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动者相互依赖

二、集体行动的理论

(一)基本条件说

1.斯梅尔赛《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2.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4)诱发因素

(5)行为动员

(6)社会控制能力

(二)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

(三)感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集体行动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勒庞1895《乌合之众》: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 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勒庞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1895年。他认为人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

(四)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体行动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体行动。

(五)匿名理论

匿名理论认为,在集体行动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六)控制转让理论

上面的几种理论都把集体行动视作非理性行为,把其参与者视作违反常规、情绪冲动的非理性行动者。控制转让理论却不同意这种分析。

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体行动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

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三、几种典型的集体行动

(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

(二)谣言

1.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出、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某一广泛关心的事件情况不明,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

2.谣言可以是凭空捏造的,也可以通过对正确信息的加工、歪曲而成。

这种加工有四种方式:简略化、片面化、同化、逻辑化。

(三)流行

1.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流行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

3.流行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选择性等特点。

4.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希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追求流行又是对某种行为方式的仿效,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从众行为。

第八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因此,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2.社会网络与群体

3.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1.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

2.分类

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

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

・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

・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

具体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为以下方面:

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四、社会网络分析

1.怀特等人由数学的图形理论发展出来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网络结构进行测量。

基本概念

・点或结点: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位置、法人或集体行动者,或者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

・位置:社会结构由位置组成,位置是点的归类,一个位置可以包括许多点,占据同样位置的点具有共同的特征・关系,或称联系:在网络分析图中结点之间的连线

四、社会网络分析

2.马克・格兰诺维特

曾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JoanBUtIerFord教授,曾任该校社会学系主任,现为斯坦福大学BeChtel创新计划「硅谷社会网络」项目负责人。

提出〃弱关系优势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的问题做了讨论。

四、社会网络分析

3.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

4.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强关系〃假设

5.博特1 9 9 2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

四、社会网络分析

6.林南

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等领域和不同地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

其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

四、社会网络分析

7.边燕杰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系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分层与流动、实证社会科学方法论。

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强关系〃假设。

四、社会网络分析

8.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

著名社会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社会学和战略学教授。著有《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券商和倒闭:社会资本导论》等书。

1 9 9 2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

第二节社会群体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1.含义: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广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共同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3.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

(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4.群体维持的条件(帕森斯)

(1)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况;

(2)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成员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事活动,但不妨碍群体目标的实现;

(3)群体赋予其成员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

(4)群体能够满足其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一一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1.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2.所谓次级群体,乂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一一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1.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一一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

1.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2.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一一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基础及其性质来划分

1.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形式。

2.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

3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具体形式。

4.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叫趣缘群体

三、社会群体结构和过程

(-)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群体中尚未形成规范压力,或者,成员尚未了解、接受规范;

(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

(3)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各成员因此对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产生高度整合的一致行动,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

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 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4.对群体的作用:

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二)群体规范

L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

念。

5.群体规范的形成

(1)心理机制。人

(2)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

3影响:

(1)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2)规定了人们口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三)群体内部关系

1.从群体规模入手,我们发现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2.以利用〃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3.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2.两种主要领导形式:工具性领导、表意性领导

3.领导作风: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4.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2)阶段:搜集信息、评估、做出决定、恢复融洽关系继续团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对于初级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L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

3.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4.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L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成员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一)正功能

L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8.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9.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二)负功能

L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

实现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从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表现

(I)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2.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4)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家庭及其发展

L婚姻本质特征

(1)从性别上说,婚姻是异性男女的结合;从关系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两人关系;以结合(或分离)的性质区分,可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两大类。

(2)婚姻关系是繁浴后代的合法形式和社会成员的认可方式。

(3)婚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

(4)婚姻也是一种文化制度。

2.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发展阶段

(1)血缘关系

(2)普那路亚家庭

(3)对偶家庭

(4)专偶制家庭

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L家庭关系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

2.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整合状态和程度。

家庭结构的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三、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

(一)家庭功能

L生理需要满足功能

2.社会延续功能

3.经济协作功能

4.社会化功能

5.保障功能

(二)家庭问题

1.夫妇关系问题

2.代际关系问题

3.核心家庭问题

社会学期末考试整理

社会学诞生的标志,背景,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诞生的标志: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 会学这一名词。 ?2、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⑴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旧的社会体制被瓦解,新兴的资 产阶级及其制度崛起,阶级矛盾与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克服当时面临的种种危机,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试图运用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重新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秩序,以适应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需要,西方社会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⑵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启示: 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柏拉图:社会起源于人类的共同需要;社会要有一定的分工和秩序。 亚里斯多德:社会起源于人的合群的政治本性,人注定要合群而居,形成各种生活共同体。 ⑶相关理论的长期积淀:自17世纪科学革命后,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学科 很快发展起来,启发人们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和研究社会。 ?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回答“是什么”?不带有主观的价值评判 2)解释功能:回答“为什么”,有主观的价值评判 3)预测功能:回答“将会怎样”?把握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约束、规范、控制 5)教育功能:提供有关认识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职业准备、正确决策等方面的 社会知识,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1、创立时期(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以孔德(法国)、斯宾塞(英国)为代表。孔德的主要社会学思想: 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三阶段法则:与知识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相对应,提出社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军事社会、宗教社会、工业社会)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与社会进化论 2、真正形成时期或科学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迪尔克姆(法国)、韦伯(德国)、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 3、深入发展时期(19世纪40年代—现在)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默顿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9092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9092社会学 1.答:符号互动论:通过分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人的行动是有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作出反应,从而进行他们之间的互动。符号的含义: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symbol),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语言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在人们的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之多令人吃惊。据估计,多数人一天只讲10—11分钟的话。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出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在我们与别人交流时,我们不只是对他们所说的话作出反应,实际上我们也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例如,假如某个教授说他(她)对你关于某个问题的想法非常感兴趣,但是你讲话时,都看到了他(她)那止不住要打哈欠的神态。从那时起,教授表现的非语言部分肯定会影响你的行为表现。身体外貌、衣着和个人财物,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非语言沟通形式。身体语言(表情、体态)和个人空间是最重要的两种非语言沟通形式。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指标。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人的互动与此不同,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物理环境中,也存在于符号环境中。人类有思维能力,我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按照事物对我们的意义而做出的。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2.答: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工业化和人类活动集中化的必然结果。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工业化、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城乡差距、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化作为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换三种基本动力,属于城市化动力的核心表现。1、制度变迁。制度和政策因素对我国城市化,尤其是区域城市化的影响巨大。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安排。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的政治运动特征,而不是由于经济原因的驱动而引起的流动。国家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控制,加上在农村不让农民发展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制度安排,使农村无法内生发展小城镇,致使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一定时段上的停滞和倒退。2、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3、产业结构的转换。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②政治层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宪政民主在世界各国的确立、生产的科学管理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③社会层面:奉行个人原则和利益机制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④文化层面:中国“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也证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量。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 3.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2011.7 考试形式:半开卷 考试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连线题:1题,12分; 简答题:3题,各7分,共21分; 论述题:1题,15分; 社会现象解析题:1题,共12分。 一、选择题:主要考核基础知识。每章的网上记分作业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 二、连线题:考核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由于不能专门设置名词解释题,而社会学课程的基本名词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此题型的设置重要考核同学们对名词的把握程度、对基本理论的把握。 1、著名社会学家的理论及著作 孔德: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次使用社会学, 关心的问题: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著作《实证哲学教程》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论,著作《社会学原理》 马克思:研究中心是经济问题,著作《资本论》 迪尔凯姆:第一个为社会学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的人著作《自杀论》韦伯:科层制理论、理解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和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 科赛和达伦多夫:冲突理论冲突《冲突的社会功能》 霍曼斯和布劳:交换理论人与人的互动实质上是为了获得报酬而进行的行为交换 米德:符号互动论,人类个体之间所有交往在本质上都是符号的交换 首次将角色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孙本文:我国最早阐述文化学派理论的社会学家,治学偏重于文化和社会心理分析。 著作《社会学原理》 吴文藻:采取“参与观察法”,主张建立比较社会学 潘光旦:我国优生学权威和生物社会学派的先驱 晏阳初:平民教育 费孝通:根据滕尼斯的原意,将community译作社区,著作最为浩繁,成就最大 梁漱溟:复兴儒家思想,并与乡村建设来使民族复兴 库利:“镜中我”理论—自我发展,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梅奥:非正式群体 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概念 罗斯:提出“社会控制”一词的社会学家 齐美尔:首创“社会互动”、小群体的研究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理论” 帕克:在“社区”的概念上增添了地域性含义 2、名词解释: 社会学(P4)、社会(P11)、中国社会转型(P18)、社会化(P76)、社会角色(P98)、社会互动(P106)、社会群体(P118)、初级群体(P119)、社会组织(P135)、社会制度(P176)、社会分层(P196)、社会流动(P209)、社会控制(P249)、社区(P158) 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联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学校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 案(学校用) 一、单选题 1.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职业 B、收入 C、教育 D、权力 参考答案:A 2.社会化的落脚点和结果是()。 A、培养社会角色 B、传递社会文化 C、完善自我 D、教导生活技能 参考答案:A 3.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物质贫困 D、精神贫困 参考答案:A

4.1891年()在广州自办的长兴学舍开设“群学”课程。 A、康有为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吴建常 参考答案:A 5.在所有的符号中,()是最重要、最系统的符号。 A、语言 B、文字 C、声音 D、图画 参考答案:A 6.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参考答案:A 7.霍桑实验提出了()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动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参考答案:B 8.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滕尼斯 B、帕克 C、费孝通 D、韦伯 参考答案:B 9.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社会角色的确定 B、社会角色的表现 C、社会角色的扮演 D、社会角色的失调 参考答案:C 10.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8月15日 C、9月11日 D、12月9日 参考答案:A 11.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

A、罗伯特·默顿 B、西塞·朗姆布罗索 C、弗洛伊德 D、汉斯·艾森克 参考答案:C 12.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参考答案:D 13.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 A、儿童期 B、青春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参考答案:B 14.下列行为属于中性越轨的是()。 A、男青年留长发 B、犯罪行为 C、吸毒 D、侵吞公款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1、名词解释 2、社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4、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镜中我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6、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血缘关系 关系是由或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8、先赋角色 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 9、联合家庭 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10、社会组织 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或指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11、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12、“本我”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13、角色冲突 指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或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 14、社会互动 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15、组织目标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 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思考一些复习题来 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范畴 1. 什么是社会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1. 什么是社会结构?它包括哪些要素? 2. 解释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如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3. 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哪些类型和原因? 三、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1. 什么是社会化?它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2. 解释社会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3.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稳定性? 四、社会群体与社会关系 1. 解释社会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2. 社会关系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3. 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重要性。

五、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 1. 社会问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社会变革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影响因素? 3. 社会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六、性别与社会 1. 解释性别的社会构建和性别不平等的概念。 2. 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是什么?它们如何受到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影响? 3. 性别问题如何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作用? 七、种族与族群 1. 解释种族和族群的概念。 2. 种族主义和族群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种族和族群如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 八、全球化与社会变革 1.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全球化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复习题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对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一:名词解释(6个) 1.社会互动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简单的说,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者对他人做出反应的过程。 2.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 4.镜中我 由库利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5.初级群体 其成员间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典型形式) 6.次级群体 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7.社会组织 指人们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彼此协调其行为,并联合起来形成的团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8.科层制 20世纪早期,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进行了经典性分析。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代替。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1)细致分工。正式组织需要处理的事务通常被分为许多小单元,由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来负责处理这些小单元,组织中普通成员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那一部分职责。 (2)职位分权。官僚体制中都存在自上而下的权威,每个人都只对自己那部分的首脑负责,而部门首脑又向更高级别的受到负责。 (3)制度分明。官僚体制中存在整套的规章制度,组织的运作方式基本由这些规章制度决定,组织成员的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由这些制度决定。 (4)择优选用。成员都经过严格的筛选。筛选目的是招募合格的足以胜任专项工作的成员。(5)升迁公平。成员的升迁由两个要素决定: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能力越强,工作年限越长,薪水和地位就越高。 (6)非人格化和替代性。与占据某个职位的人比起来,职位本身才是重要的。每名员工都是可替代的。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写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先驱。 (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第二章(6题)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第三章(6题)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17、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四章(6题)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第五章(6题)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六章(6题)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物。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 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 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 2、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3、“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三种主要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 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 5、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 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 6、新教伦理 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 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

社会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P19) 【本章要点】 1.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构成了社会研究中的主要困难。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6.社会研究有四种基本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 7.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者除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8.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9.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 )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基本概念】 社会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第二章(P二) 【本章要点】 1.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通常可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由于实践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项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并不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而是那种相对简单、相对具体、相对小型的理论,即那些中观层次的理论和微观层次的理论。 2.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 )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逻辑地联系起来的概念形成了理论。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 ・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 •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 •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 •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二)角色理论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 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 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四)戏剧理论

西安交通大学22春“公共课”《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5

西安交通大学22春“公共课”《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 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偏差行为可以分为()。 A.违法行为 B.偏差行动 C.偏差习惯 D.偏差心理 E.偏差文化 参考答案:BCDE 2.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包括()。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实证法 E.统计法 参考答案:ABC 3. 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下岗开了一家饭馆,收入颇丰。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 A.代际流动 B.垂直流动 C.水平流动 D.结构流动 参考答案:B 4. 群体即人群。() A.正确

参考答案:B 5. ()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 A.继续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被动再社会化 参考答案:B 6. 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是()。 A.高级社会关系 B.结合社会关系 C.生产关系 D.初级社会关系 参考答案:D 7. 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社区 E.大众传媒 参考答案:ABCDE 8. 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与工具与工具才是最重要的。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9. ()是指社会中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其主要活动的组织。 A.政治组织 B.经济组织 C.文化组织 D.民间组织 参考答案:B 10. 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 A.专业技术人员 B.离退休人员阶层 C.办事人员 D.社会管理者 参考答案:B 12. 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 A.文化发散论 B.社会结构论 C.精英阶级理论 D.政治循环论 参考答案:C 13. 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 A.地域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1]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1] LT

A、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 C、角色期待 D、布景与道具 5.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D) A、面子 B、同心圆 C、团体格局 D、差序格局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C) A、社会角色的确定 B、社会角色的表现 C、社会角色的扮演 D、社会角色的失调 7.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A)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8.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D) A、合作关系 B、冲突关系 C、强制关系 D、交换关系 9.(B)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A、社会地位 B、社会角色 C、社会制度 D、社会网络 10.社会互动这个概念是由(C)首创的。 A、库利 B、帕森斯 C、齐美尔 D、迪尔凯姆 11.在所有的符号中,(A)是最重要、最系统的符号。 A、语言 B、文字 C、声音 D、图画 12.我国农村家庭遇到红白喜事,全村人一般都会参与帮忙,这属于(D)。 A、契约合作 B、指导合作 C、自发合作 D、传统合作 1.在现代社会中,(D)处于主导地位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姻缘群体 D、业缘群体 2.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C)提出的 A、霍曼斯 B、米德 C、库利 D、默顿 3.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丁克家庭 4.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B)为基础的 A、血缘 B、地缘 C、业缘 D、姻缘 5.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C) A、两个人 B、三个人 C、五个人 D、十个人 6.根据维系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群体划分为(D) A、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B、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C、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D、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7.(B)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A、次级群体 B、首属群体 C、小群体 D、血缘群体 8.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小群体 D、血缘群体 9.社会群体至少由(B)人组成。 A、3人 B、2人 C、5人 D、10人 10.“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邻里的(B)。 A、非正式性 B、情感性 C、选择性 D、亲密性 1.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说明美国的企业界应该向日本学习时提出了(A) A、Z理论 B、Y理论 C、X理论 D、权变理论 2.组织、协调志愿者活动的民间组织是(D)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社会团体 D、志愿者协会 3.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概念是( C)在经过霍桑试验后提出来的 A、马斯洛 B、泰罗 C、梅奥 D、西蒙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B) A、一批稳定的成员 B、特定的组织目标 C、明确的组织章程 D、正式的组织机构 5.霍桑实验提出了(B)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考试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考试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3.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5.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6.社会学: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7.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8.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

上海开放大学2017.5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2)

2017.5月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 单项选择题 (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科层制)被认为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首属群)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孙本文)是我国最早阐述文化学派理论的社会学家。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平民教育运动的创始人。 “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学习型社区”是(功能型社区划分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镜中我”这一概念是由(库利)提出的 “科层制”是(蒙西儿.德.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的。 “亲密与孤独”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主要是指(青年)时期的特征 “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的 “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邻里的(情感性)。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属于(非政府组织) 《自杀论》的作者是(迪尔凯姆)。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自办的长兴学舍开设“群学”课程。 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标志着结构功能主义的崛起。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以下哪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人口问题) 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制度化控制)。 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地域型社区划分法)而进行的划分 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的社会学著作是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的是(基尼系数)。 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发展社会化)。 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库利)提出的 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终生社会化) 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职业) 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绝对贫困)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当一位警察要执行命令逮捕他的老朋友时,他会发生(角色冲突)。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实证哲学教程》)。 个人开始直接、全面的学习和承担成人责任和权利通常发生在(青年时期) 根据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根据维系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生态环境问题) 婚姻制度从群婚制到一夫多妻制,再到当今的一夫一妻制,表明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特征。 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偏差行为的解释是(生理学解释)。 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 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六个的代表人物是(沃纳) 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交换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集镇社区)。 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水平流动)。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地缘)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4) 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life)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 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 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 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 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 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政治运动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的主要阶层有封建主、手工业者、工艺制作者和农民;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出现了资本家和工厂工人。各个阶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谋求获得政治地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资本家领导的推翻封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但1820年后的革命,主要是传统阶层和工厂工人不堪经济衰退带来的生活困境,起来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封建主统治。 2.孔德一代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经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大量的年轻人占据了统治和管理地位,出生于1798年的孔德成年以后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出现的doctor without patient, lawyer without client状况,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一片茫然。于是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产生了不满。 社会状况和个人状况都促使孔德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四、思想渊源(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1.进步传统(the tradition of progress) 2.秩序传统(the tradition of order) 3.自由传统(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4.圣西门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第二节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