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

二〇一六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环境 (1)

第一节发展基础 (1)

第二节发展形势 (2)

第二章指导思想 (4)

第三章发展目标 (6)

第四章发展框架 (10)

第五章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能力 (17)

第一节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17)

第二节健全旅游产业要素,提升旅游公共服务 (28)

第三节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34)

第四节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开拓市场整体影响 (39)

第六章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供需平衡 (42)

第一节创新“旅游+”体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42)

第二节创新八大发展动力,培育旅游新型业态 (48)

第三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全域旅游城乡一体 (57)

第四节坚持绿色发展,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 (59)

第七章发挥产业功能,迈向全面小康 (62)

第一节坚持开放发展,深化跨区跨境共建格局 (62)

第二节坚持共享发展,重点推进旅游精准扶贫 (64)

第三节迈向全面小康,推动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67)

第八章保障措施 (70)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70)

第二节深化行业改革 (70)

第三节强化法治建设 (71)

第四节落实扶持政策 (73)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75)

第一节规划方案综合分析 (75)

第二节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9)

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87)

附件1: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重大旅游项目表91

附件2: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表156

前言

依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广西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广西旅游业全面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成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向实现旅游强区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广西旅游业在经济指标、产业规模、发展布局、品牌建设、产品体系、产业要素、公共服务、市场开发、产业融合、区域协作、产业环境提升、重大项目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广西接待游客总人数12.64亿人次,年均增长18.95%,旅游总消费10850.03亿元,年均增长27.8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915.85万人次,年均增长12.46%,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及国际旅游消费位列全国前十。截至2015年底,广西国家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308家,比“十一五”期

间增长131%,其中AAAAA级景区4家、AAAA级景区132家;桂林、环江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截至2015年底,广西拥有旅行社652家,其中出境旅行社62家;宾馆饭店2000多家,星级饭店466家,农家乐上万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旅游经营单位约355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8.68万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整合各专项资金近12亿元,拉动社会总投资450多亿元,阳朔等六个县市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第二节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广西旅游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旅游实现历史跨越,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旅游将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定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广西已经形成重要战略的全覆盖,“一带一路”、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推动广西旅游业发展。交通综合体系不断完善,将带动全域旅游的提速增量,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态、游客数量、客源结构、出行模式、行为偏好的显著变化,为旅游发展带来新一轮契机。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加速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

“十三五”期间是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广西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完善。观光型旅游产品有待升级;休闲度假、养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品有待拓展;会展旅游、康疗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自驾车旅游、内河旅游、山地旅游、列车旅游和低空旅游等高端和新型旅游产品有待深入开发。旅游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融合力度不够,旅游新业态的培育有待加强,旅游供给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旅游大通道建设亟待提升,旅游小交通设施亟待完善;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尚不够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旅游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主体有待加强。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营销创新不足。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旅游投资模式和融

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主体弱小,上市旅游企业和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不多。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在职能组织、审批管理、资源开发与产业管理、旅游规划、行业组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广西旅游发展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还面临周边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和东盟各国的激烈竞争。旅游发展面临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压力,面临石漠化环境治理的重任,面临贫困地区保护资金相对不足等困难。

第二章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旅游强区建设目标,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突出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整合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推进全域旅游,提升产业素质,实施扶贫攻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确保如期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让广大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享受舒适的休闲生活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国家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

坚持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新变化,争取和落实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沿边旅游开放开发,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加强与泛北部湾地区的国际国内合作,大力发展中越跨境旅游,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及跨省区旅游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第三章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广西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构建起完整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得到提升,旅游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构建,旅游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多元化市场不断

拓展,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旅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依法治旅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旅游关联带动效益充分显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全面升级,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本建成,广西建成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国家健康养生旅游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旅游总消费、旅游投资总额、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四个关键指标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

——旅游规模实现显著增长。到2020年,力争接待旅游总人次达到8亿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1万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30万人次,国际旅游消费24.5亿美元;旅游投资总额6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广西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完善。到2020年,A级景区总数达到680家,四星级以上酒店超过100家,旅行社总数接近1000家;新建90个旅游集散中心,建成350个以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服务点,新建A级旅游厕所1500个;建成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和智慧旅游试点景区。

——旅游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力争创建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6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品质提升,推动10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指导储备15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并力争AAAA级以上景区突破300家,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突破150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含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等)5个;旅游消费明显提升,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250元,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达到30%;绿色饭店占比达到30%。

——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显著。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达到5次以上;旅游产业对就业带动效应明显,旅游就业总量达到800万人,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

220万人;旅游脱贫成效显著,实现旅游脱贫人口80万人,旅游脱贫人口占总脱贫人口17%。

表3-1 广西旅游业“十三五”期间各项发展指标表

表3-2 AAAAA景区创建清单

第四章发展框架

构建“一个旅游龙头、两大国际旅游集散地、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条旅游发展带、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和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图4-1 广西旅游“十三五”发展框架

一、一个旅游龙头

充分发挥桂林品牌优势,打造大旅游圈,增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广西旅游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影响力,将桂林建设成为广西和中国西南地区旅游信息服务、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中心,广西旅游形象宣传的窗口和广西会展、商务的副中心。加速大桂林旅游圈的建设,促进桂林贺州旅游一体化。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改革试验区示范效应,拓展旅游功能,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桂林旅游业由山水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旅游转型,实现全面升级增效。推动粤桂湘黔旅游联盟总部设在桂林,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平台。

二、两大国际旅游集散地

加快建设南宁、桂林两大国际旅游集散地,发挥各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突出南宁作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将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国际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东盟旅游一体化试点城市和中国壮族风情特色旅游目的地。以南宁为中心,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突出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城市对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南宁在客源、交通、会展、商务和壮族文化展示、旅游购物、旅游教育、旅游人才、旅游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发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辐射功能,加强桂林连通国内外的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航空枢纽,建成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将北海建成北部湾国际化的滨海旅游集散地,游客出入北部湾、面向东盟旅游的区域性集散母港。推动桂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升贺州、梧州、玉林作为桂东门户的地位,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的市场开拓及对区内其它城市的联动发展,建成承接广东旅游产业转移的重要门户城市;提升百色、河池的西部门户作用,对接云南和贵州,建成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和中越边关旅游的交通枢纽。发挥柳州、来宾等桂中城市对接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衔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旅游集散功能。加强防城港、崇左、百色等沿边城市的口岸集散能力。

三、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着力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快与周边区域在资源开发、产品建设、线路联动、市场开拓、宣传营销、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同构建大桂林国际旅游圈;加快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以沿海地区旅游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首府休闲、养生、娱乐和健身旅游圈,把北部湾建设成为开放度高、集聚力强、特色鲜明、服务一流和生态良好的中国—东盟旅游枢纽。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重点,依托自然环境、长寿生态、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将红水河流域打造成为以养生度假、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主体功能的国家生态旅游基地。

四、四条旅游发展带

建设四条旅游发展带。重点建设“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北旅游发展带。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依托南广高铁和云桂高铁,结合西江流域便捷的陆路交通体系和“一干七支”水路网络,重点建设“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东西(西江)旅游发展带,打通“广州—梧州—贵港—南宁—百色—昆明”旅游大通道。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依托优美的边境山水、边关风情和滨海风光,积极培育“防城港—崇左—百色”边关风情旅游发展带,规划建设中越边境国家风景道。依托贵广高铁和粤桂黔经济带,积极培育“广州—贺州—桂林—贵阳”粤桂黔旅游发展带。

五、一批特色旅游名县

分期分批创建一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通过特色旅游名县的创建,统筹旅游各要素的规划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促进县域和区域整体发展,实现广西全域旅游跨越发展。结合创建县特色进行分类指导,按照“验收一批、扶持一批、督促一批”的总体思路,采取分级负责、动态管理、差别化考核的方式,引导创建县做好相应工作,切实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积极推进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申报工作。

六、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

重点打造12个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10个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旅游业转型

升级和全面发展。将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把握旅游市场新热点,整合资源、市场、区位和政策优势,开拓新的增长点。重点打造南宁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南宁环城绿色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桂林国际文化旅游旅游产业集聚区、桂林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桂林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北部湾海洋旅游产业集聚区、北部湾滨海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盘阳河长寿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左右江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桂林低空与户外运动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北部湾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支撑桂林、北部湾和巴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升级。重点打造中越边关风情和跨境合作旅游产业集聚区、环大瑶山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柳州环城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桂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桂东北古镇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西江岭南风情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玉林休

闲农业产业集聚区,促进四条旅游发展带的构建,加快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互联互通。积极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旅游装备制造产业,拓展产业链条,重点打造柳州旅游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桂林旅游商品制造业集聚区、北部湾邮轮游艇制造业集聚区和玉林中医药制造旅游产业集聚区。

七、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将特色旅游名县作为落实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全域旅游作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转型升级的方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坚持“广西模式”,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的“双创双促”工作,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旅游转型升级。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

建单位的市县,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优质旅游环境,加快全域旅游建设,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游客与居民共同参与,实现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能力

第一节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一、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不断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优化完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边境跨国、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绿色生态、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会展商务十大旅游产品。巩固提升桂林山水、滨海度假、长寿养生、边关揽胜、民族风情、红色福地六大旅游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风情大瑶山和岭南风光两个新品牌。

打造百个精品景区,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以AAAA级和AAAA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现有A级景区提档升级,力争“十三五”期间AAAA级以上景区数量翻一番以上。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稀缺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景区。

山水观光:提高观光旅游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观光产品的游览方式,提升山水观光产品的游览品质。加强与历史文化类、民族风情类产品的组合开发,形成差异化产品。重点建设和完善南宁大明山、龙胜梯田、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新德天跨国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百里柳江画廊、玉林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钦州八寨沟、龙州弄岗等旅游区。深化提升“桂林山水甲天下”旅游形象,促进桂林旅游由山水观光型向文化休闲型转变提升,进一步提升“桂林山水”品牌价值。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构建以桂林山水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户外运动、浪漫婚典等为主要功能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度假以滨海休闲度假为重点,综合发挥江河、湖泊、山地、森林、乡村等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温泉度假、森林度假、乡村度假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统筹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滨海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和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构建国际滨海旅游

目的地,打造滨海度假旅游品牌。以北部湾南亚热带海滨风光、中越边境风情和人文历史为特色,加快北海银滩、涠洲岛、三娘湾、茅尾海、江山半岛、京族三岛和北仑河口的旅游开发。依托南宁上林鼓鸣寨、凤凰河温泉、融水元宝山、桂林兴坪古镇、贺州大桂山、陆川温泉、桂平西山等各类休闲度假资源,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健康养生:依托广西良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养生、滨海养生、海岛养生、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等多种类型的养生旅游,建设一批滨海型、山水型、森林型等养生休闲、疗养康复基地,积极推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以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为核心,丰富健康养生产品类型,进一步提升健康养生旅游品质。依托以巴马为中心的长寿养生资源和品牌,以盘阳河流域为重点区域,以长寿养生文化为主题特色,以休闲度假、长寿养生和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提升“长寿养生”旅游品牌和品质。重点建设打造赐福湖、盘阳河(含百魔天坑、水波天窗)、凤山三门海和东兰月亮河等景区。重点完善巴马县城、东兰武篆镇、凤山袍里乡的市政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以长寿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镇。加强民族医药文化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开发,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边境跨国: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全面加强与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合作,形成广西与泛北部湾地区跨国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与越南的旅游合作,以北海、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区为重点,以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跨国陆海旅游线路共建为抓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边境跨国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边关揽胜”品牌旅游产品内涵,打造跨国风情、南疆河山、骆越文化、特色边贸和红色追忆等特色细分产品。大力发展中越跨境旅游,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设立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以崇左市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为契机,深入开展中越红色旅游合作。加快建设北海、防城港邮轮母港,构建跨国海上邮轮旅游线路。加快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自驾车营地建设,积极培育跨境自驾车旅游。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推行便捷通关、联网报关、网上支付、担保放行等多项优惠措施,提高通关效率,扩大边境旅游规模。

民族文化:以壮乡文化为引领,大力开发壮、侗、瑶、苗、京、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风情产品,以民族文化考察、民族生活体验和参与性民族文体娱乐活动为主题,多方面展

示各民族文化风貌。依托壮族风情、世界瑶都、花山岩画、侗族建筑以及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壮歌、瑶舞、苗节、侗楼、京哈为特征,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结合民族节庆活动,开发一系列民族风情浓郁、参与性强的节事活动。依托桂林、柳州、河池、来宾等地的刘三姐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广西刘三姐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桂林—柳州—红水河刘三姐文化旅游线路和刘三姐故乡旅游品牌。依托三江、融水浓郁的侗苗风情,发展侗苗风情体验为主的休闲产品。整合桂北、桂中地区多彩多姿的瑶族民俗历史文化、自然村寨和山水风光,打造世界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快东兴京族、罗城仫佬族、环江毛南族、南丹白裤瑶等少数民族资源开发,展示那坡黑衣壮、隆林苗族等民族文化。结合宜州、金秀、三江、融水、武鸣、靖西、那坡、忻城、龙胜、罗城、南丹、东兴等民族风情浓郁的县(市),建设一批展示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办好民族特色节庆活动,通过“三月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铜鼓博物馆等载体和平台,让广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乡村旅游:巩固提升大众观光产品,大力推进休闲度假产品,积极拓展特色体验产品。大力发展山水田园观光、农业观光、民族风情观光、农家乐/渔家乐度假、乡村酒店度假、山水田园度假、商务会议度假、乡村研学、乡村自驾、新型养老、健康养生、乡村农礼、乡村节事等特色产品,扶植民居客栈建设。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建设十条乡村旅游发展带,加快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贵港等大中城市环城乡村旅游圈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阳朔、龙胜、大新、靖西、扶绥、灵山、横县、田阳、上林、巴马、宜州等乡村旅游县和旅游型村镇。重点推进和完善上林鼓鸣寨和云里湖、马山县养老乡村旅游区、柳州红花谷、阳和仫佬族民俗文化村、阳朔遇龙河、阳朔兴坪古镇、龙胜彭祖坪、贵港四季花田、玉林五彩田园、那坡黑衣壮风情园、南丹白裤瑶风情园等乡村旅游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