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物保护的技术

文物保护的技术

文物保护的技术
文物保护的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的特点:1、在学术上具有综合性

2、在技术上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

3、在学术宗旨上具有保守性

文物寿命主要取决于:1、文物制成材料本身的耐久性,即载体材料各种理化性能的稳定性

2、保护文物的外界环境

3、最主要的还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地质环境和有害

微生物及有害昆虫等

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严格的、科学的温度定义是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基础上的

湿度:是表示空气的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它有多种表示方式,如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通常用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克数来表示,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到,二是间接测量其他量计算得到的。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实际绝对湿度接近饱和绝对湿度的程度,是衡量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露点:当空气中谁其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刚好达到保护状态,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温度作用于文物的机理:1、促使文物制成材料分子相转变

2、改变化学反应活化能

温度作用于文物的表现:

1、温度因素直接产生破坏作用,主要是对于不同材质构成的复合文物,由于不同

材料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不同,变化速度也各异,导致文物的开裂;

2、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对文物产生的间接破坏作用。

湿度作用于文物的机理:1、直接途径:在一定温度下,环境湿度增高,文物制成材料含水

量增大,表现为吸湿;环境湿度下降,文物制成材料含水量减

少,表现为解湿。

2、间接途径:水是各种有害化学反应的媒介,随环境湿度的变化,

有害化学反应也随之变化,其破坏力也随之变化。

湿度作用于文物的表现:

1、湿度与化学反应的联系

2、湿度产生物理形变对文物的损害

3、湿度造成文物的生物腐蚀

温度、湿度的控制:1、研究温度、湿度变化的规律

2、指定文物库房温度、湿度标准

3、文物库房建筑的建设

4、主要是库房要密闭、通风、增温、降温、加湿、减湿等

光对文物材料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光对文物材料具有热效应、使有关化学反应加速和产生光化学反应。光裂解反应:

是指高分子材料吸收光能而直接产生裂解的光化学反应,反应过程无需氧的参与。光氧化反应:是指高分子材料受光辐射时,在氧的参与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文物材料中存在的重金属离子杂质会起到催化学氧化反应的作用。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一般特点:1、光化学反应是激发态分子的反应

2、材料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光的波长愈短,其光化学效应愈大

3、光化学反应具有后效性;

4、部分光化学反应具有光敏性

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得到光通量与被照射表面的面积之比,单位为勒克斯。

光的防控:1、合理确定库房照度标准;4、避光保存

2、限制光的照度值;5、文物在利用过程中减少光的辐射强度与作用时间

3、过滤紫外线;6、文物被淋湿或受潮时,应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7、避免或减少拍照次数,容易褪色的文物不宜长时间在柜子里陈放

空气的组成成分:恒定组成成分、可变组成成分、不定组成成分

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健康、舒适感或环境。

空气污染物来源:自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地震、深林失火等

人工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

二氧化硫对文物的危害:对石质文物、金属文物、有机质文物、古代玻璃制品、壁画的危害硫化氢对文物的危害:

氯及氯化物对文物的危害:

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微粒,是大气尘地一部分。

灰尘按粒径大小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于10微米的颗粒,为降尘

一类是小于10微米的颗粒,为飘尘

灰尘按形态分为三类:粉尘、烟尘、雾尘

灰尘对文物的危害:1、造成与文物材料间的机械磨损

2、增加酸、碱对文物的影响

3、向文物传播霉菌孢子

4、灰尘黏附在文物表面造成污染损害

气溶胶:是指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以气体为分散介质的空气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有两种,一种是硫酸烟雾,由烟尘中的二氧化硫经过反应形成的硫酸雾;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汽车尾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强烈日光辐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而

形成的混合物。

空气污染物的防治:1、对空气进行监测

2、优化文物保护区周围环境

3、进行空气进化和过滤

4、减少文物库房与室外空气的自由流通

土壤的特征:多相性、多孔性、不均匀性、相对固定性

土壤对金属文物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金属的溶解;

阴极反应是氧在阴极的去极化。

微生物:是指一大群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

生物大致分为五大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的通称,凡生长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落的真菌成为霉菌。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生长素)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度、氧气)

微生物对纤维质文物的危害:1、造成材料结构的破坏;

2、形成霉斑;

3、增加文物材料酸度;

4、增加湿度

对有害微生物的防治:1、减少污染菌接触文物

2、严格控制库内温度、湿度

3、采用安全有效的防霉剂

对有害微生物的杀灭:物理灭菌法:冷冻真空干燥灭菌、激波灭菌、r射线灭菌

化学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累灭杀有害微生物,一般采用熏蒸灭菌法文物害虫的特征:耐干性、耐热性与耐寒性、耐饥力、杂食性、繁殖力

文物害虫危害文物材料的机理:是害虫由于生长发育等生活活动的需要而咬食文物材料。分为三种有害变化,一是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二是文物材料咬食后,孔洞丛生,影响文物外貌,三是昆虫的排泄物影响文物外观,还成为微生物侵蚀文物的新的源泉。文物害虫的防治:预防:(1)库房建筑防虫

(2)清洁卫生防虫

(3)控制温度、湿度防虫

(4)做好文物藏品入库前的建议与处理

(5)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

(6)药物防虫

灭杀:用熏蒸剂灭杀,如溴甲烷、环氧乙烷等

用高低温杀虫法、r射线辐射杀虫法、缺氧杀虫法

粘土:是一般粘土原料的总称,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有地壳中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粘土的化学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水。其主要矿物类型有高岭石类、蒙脱石类、伊利石类、水铝英石类、叶腊石类。

粘土的作用: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粘土原料是可塑性原料,粉碎后与水掺合能产生可塑性,成型的生坯在干燥后有足够的强度,烧成后能转变成坚实的岩石般物质。这是成为陶瓷器成型和烧成的工艺基础。

陶瓷器文物的损坏:1、可溶性盐类损坏;2、难溶性盐类损坏;

3、温度、湿度变化造成的损坏;

4、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坏;

5、食物腐败物、烟熏造成的损坏

陶瓷器文物修复:1、清洗;2、拼对;3、粘接;4、补配;5、加固;6、作色;7、做旧

青铜器文物的化学组成:铜、锡、铅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石范铸造、陶范铸造、失蜡法铸造、金属型铸造

青铜器的腐蚀机理:以电化学腐蚀为主,电化学腐蚀就是金属表面的水蒸气形成肉眼很难见到的水膜,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态物质能溶解于水膜中,使水膜成为电解质溶液,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作用界面间带有不同的电荷,因而金属失去电子而被腐蚀。青铜器的腐蚀物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有害锈主要是粉状锈,无害锈主要有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等。

青铜器保护处理原则:1、保持原状是保护青铜器的基本原则;

2、青铜器腐蚀物应选择性地清除和保留;

3、慎重使用保护修复材料;

4、所用方法要经过试验

封护:采用一些特殊的化学试剂使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铜体的进一步腐蚀。

氧化银局部风护法:当青铜器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时,可将有害锈剔除干净,并在露出新鲜青铜基体前提下,让氧化银和氯化铜充分作用成膜,达到封护目的。变形青铜器的整形:捶打法、模压法、锯解法

残缺青铜器的补合方法:传统烙铁钎焊法、高分子材料粘接法

铁器的结构可分为三类: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渗碳体

铁器的腐蚀原因:1、铁碳合金的结构不耐腐蚀

2、铁的化学院性质活泼

3、环境对铁器文物腐蚀的影响

有害锈:是指分子结构疏松不稳定的成分

无害锈:是指结构紧密坚硬、稳定的锈蚀成分

化学腐蚀:是指器物与介质之间直接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

电化学腐蚀:是指铁器表面与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锈蚀,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在器物很薄的水膜下发生的。

出土铁器的预处理:1、强制干燥;2、检测腐蚀;3、去锈除氧;4、加固粘接;

5、缓蚀封护;

6、控制环境

唐代纯金壶修复:1、整形。用锡锤将金器放在铁棍上,轻轻敲打逐步整形。

2、配壶嘴。用红铜叶打制成壶嘴,按照壶腹纹饰的样形移画到红铜壶嘴

上,灌入錾花胶,雕刻上纹饰。

3、粘接做旧。用环氧树脂将壶嘴粘上壶身,在粘合处贴上金箔,再做点

和壶身相近的土锈色和章丹红锈色。

石质文物风化的类型: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石质文物风化的内因:1、石刻文物属于软石类,硬度小,结构松软;

2、石刻文物内的可溶性盐累易溶于水,造成石质结构改变;

3、石质文物中硅酸盐可与碱、HF和水作用;

4、石质文物中的碳酸盐为不溶性盐类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发生反应,

造成实体酥解;

5、石质文物表面有蚀像现象;

6、石质文物表面会生长小锥,容易引起风化腐蚀

石质文物风化的外因:水的作用、冰劈作用、温差作用、层裂;溶解作用、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空气污染物作用;生物风化环氧树脂浆液:是石质文物裂缝灌浆的最主要浆液,由环氧树脂、固化剂、稀释剂、增塑剂、增韧剂等组成,其粘度相当小,可以灌到0.1毫米的微裂缝中。主要作用成

分为环氧树脂,含有环氧基团的树脂。

PS系列浆液:特点:固结体都是硅酸盐类无机物,接近岩石成分,耐老化,有较高的固结强度;

黏度小,渗透好,可灌性强,浆液中不含有重金属等物质,耐水性、稳定性好。纳米灌浆:有超双亲界面特性、抗紫外线和耐老化特性、透明及防遮盖特性、耐腐蚀抗氧化性灌浆施工方法:1、裂缝调查处理;2、设置灌浆嘴;3、封缝;

4、灌浆;

5、清洗工具;

6、表面处理

对石质文物保护处理原则:1、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对文物实施保护性处理

2、不改变文物的本来面貌,保持石质文物表面的美观

3、兼具有效性和持久性

4、保护材料具有可逆性,以便将来的再处理

5、符合生态要求,在选择保护材料的同时,必须考虑施工条件和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石质文物加固封护:1、加固材料对酥化层加固应有较深的渗透力,成膜性好

2、采用的材料加固石器后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防水性,确保石质内空

气、水分可以透出来,有一定的“呼吸”能力

3、所用材料不应有亮光感,不会改变石器外观,与石质中的水和盐适应,

耐老化性好

古代造纸原料:韧皮纤维、茎秆纤维

古代手工纸的种类:麻纸、皮纸、竹纸、藏经纸等

植物纤维细胞形态:是内有一种两头尖、中间空、细而长、细胞壁厚的死细胞,呈纺锤状,富有挠曲性和柔韧性,彼此有很强的交织结合力。

纤维素:是有若干个葡萄糖脱水聚合形成的直链高分子化合物,在聚合过程中,前一个葡萄糖分子上的羟基和后一个葡萄糖分子上的羟基脱去一个分子的水,构成分子链。半纤维素:是由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非均一单糖脱水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木质素:是由碳、氢、氧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但分子结构很复杂。其稳定性差,易氧化。纸张文物损毁的内因:纤维素水解、纤维素氧化、半纤维素素的水解和氧化、木质素氧化纸张文物损毁外因:温度危害、湿度危害、光的危害、霉菌危害、害虫危害、有害气体危害雌黄纸:雌黄是一种含有砷的有毒物质,可杀死害虫。将雌黄加水研磨,配入胶清融合染纸,阴干即可。

椒纸:是宋代的一种印书纸。将胡椒、花椒或辣椒的浸渍汁液渗入纸张内而成。

修裱:是将破损的文物纸张与特选的修裱新纸进行粘合加固的过程,通过加固能增加纸张强度,恢复原貌和耐久性。

托裱有湿托和干托两种。

纺织品文物按其纤维原料不同,分为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和麻织品等

羊毛纤维的形态结构:包括鳞片层、皮质层、髓质层

羊毛纤维的理化性质:具有卷曲性、强伸性、吸湿性、非溶解性、酸碱两重性、氧化还原性蚕丝是由丝素和包覆在丝素外的丝胶组成,还有少量的蜡质、脂肪和灰分等。

蚕丝具有吸湿性、溶解性、酸碱两重性、氧化性

棉麻纤维化学腐蚀:水解反应、氧化反应

古代纺织品的生物腐蚀:微生物的酶降解、色泽污染、代谢产物污染和有害昆虫蛀蚀

纺织品文物库房保管:1、严格控制库房温度;

2、严格控制库房湿度;

3、避光保存;

4、防尘;

5、防有害气体;

6、防霉防虫

漆膜的作用:1、保护作用。漆膜具有耐久、耐腐、耐热、耐油、耐溶剂等优良性能,使材质与空气隔绝,起到防腐、防污、防潮、防虫等作用,延长了器物的使用寿命;

2、装饰作用。生漆的涂膜坚硬富有光泽,具有光亮美观、新鲜艳丽、色泽悦

目等特点。

漆器材质的生物腐蚀:木腐菌、着色菌和霉菌的危害和昆虫的危害

竹木漆器文物的修复:1、除污和脱色;用蒸馏水和稀双氧水除污,用稀草酸溶液脱色

2、竹木胎的补缺;用环氧树脂调和木屑补洞,用聚醋酸乙烯乳胶液粘接

3、漆膜的修复;小裂缝用树脂胶乙醇溶液填充,用环氧树脂粘接,更换木胎骨器文物的腐蚀:骨器中有机物变性、骨器中有机物的矿物化、骨器中无机物的风化,

骨器文物的形变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

申请书编号: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人: 申请单位: 组织单位: 填报日期: 浙江省文物局 二○一五年编制

目录 申请者的承诺 (1) 申报须知 (2) 一、基本信息 (3) 基本信息表 (3) 项目组主要成员 (4) 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情况 (5) 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曾承担研究项目和课题情况 (5) 二、项目申请报告 (6)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7) 项目自查新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8)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分析 (9) 主要创新点 (10) 拟采取的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1) 项目进度计划 (12) 三、经费预算 (14) 四、申请单位意见 (15) 五、组织单位推荐意见 (18) 六、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19) 附件1 (20) 附件2 (21) 附件3 (22) 附件4 (23) 附件5 (24)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申报书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准立项资助,我将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遵守《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术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文物局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若填报失实和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申请者(签章): 年月日

申报须知 一、请按照“填写注意事项”(附件4)和“经费预算表填写说明”(附件5)的要求,准确、清晰的填写申请书各栏目内容。 二、课题申报负责人如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推荐,并填写推荐人意见表(附件1)。推荐人须负责地介绍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三、本申请书报送一式7份,其中1份为原件,6份为复印件。请采用A4纸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附件一: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试大纲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5年

目录 考试大纲说明 (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试大纲 (2)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 第二部分勘察设计和规划通论 (5) 一.专业基础知识 (5) 二.专业方向知识 (9)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18)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21)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22) 第二部分施工通论 (23) 一.专业基础知识 (23) 二、专业方向知识 (26)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3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试大纲 (34)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5) 第二部分监理通论 (36) 一.专业基础知识 (36) 二.专业方向知识 (40)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46)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考试、监理员考试大纲 (49)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50)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工程实务 (51) 第三部分监理员工程实务 (53)

考试大纲说明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核规定》、《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规定》和《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核规定》,考试内容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专业知识通论和工程实务3个科目,资格类型不同考试大纲内容也有所不同。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包括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责任监理师及各工种技术人员。 各类专业人员的考试大纲详见本部分内容。 大纲中重点用词的规范解释为: 了解:对该条目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条目的基本知识点。 熟悉: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认知,知晓该条目的全部知识点。 掌握: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能灵活运用该条目的知识点。 就其认识要求程度而言,了解< 熟悉 < 掌握。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张晋平起草) 为了将博物馆内保藏的文物珍宝保存千秋万代,博物馆必须应用多种技术性预防措施,将文物保存和展示于安全洁净的环境中。 博物馆保藏和展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文物的技术性措施包括: 1、将文物保存于安全适用的保藏条件中 (1)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应用不同材料的保藏柜保存文物,例如将金属、陶瓷和石质等无机文物保存于金属保藏柜中,金属材料强度高,易加工,且不会释放有害气体,有利于保存无机类文物;将有机文物(例如书画、木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品等)保存于木制保藏柜中,有利于环境缓冲作用,柜体本身具备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功能,有利于调节柜内相对湿度基本平稳。 (2)将文物保存于安全材料制成的囊匣内,安徽省博物馆的经验执得借鉴。 (3)将纸张文物保存于无酸纸板和无酸纸张制造的纸夹或者纸盒中(根据上海博物馆起草的无酸纸标准)。 (4)将珍贵书画作品保存于多层保护条件中,首先用柔软无酸纸张多层包裹,再用白色纺织品多层包裹,然后保存于囊匣中。 (5)将珍贵文物保藏于无氧环境中,应用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包装将文物保存于无氧环境中,可极大地延长文物寿命。 (6)将极珍贵文物保存于透明惰性气体盒中,例如早年印刷的共产党宣言,唐宋书画等。 博物馆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全面提升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文物保藏条件:A、配置符合保护文物的保藏柜;B、制作适合条件的囊匣、纸夹、纸盒等;C、购置相当数量的包装用无酸纸张和无酸纸板;D、购置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 E、由文物科研部门专门制作透明惰性气体盒中。 2、将文物展示于安全适用的展出条件中 文物展柜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文物所处环境质量的好坏,由此决定了所展出文物寿命的长短和劣化速率。 全功能展柜:(1)光纤照明系统;(2)内置恒湿机(可通过柜外无线方式调节设置,或者远程计算机调节设置);(3)电动门开关方式;(4)展柜内材

施工项目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设置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主管生产的副经理长为组长,由安全质量部主管文物保护工作,负责对施工期间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管理,调查处理施工期间的文物破坏事故。各施工队也要成立相应的文物保护组织,并设置兼职文物保护监督员。监督员必须热爱本工作,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由责任心强、讲原则、能吃苦、讲奉献的先进工程师或职工担任。 二、文物保护职责 1、在参加设计交底时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施工图中列入的文物保护工程内容,掌握设计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措施及要求。 2、主要负责具体文物保护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落实。施工前,要制定施工期间详细的文物保护措施报安质部批准。 3、在开工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报安质部批准。 4、经常进行施工现场巡视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三、文物保护措施及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铁道部及湖北省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本标段施工中要特别加强文物工作。 (1)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国家和湖北省有关文物保护、发掘等方面的法律,增

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明白文物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意义和历史文物的不可再生性。让所有施工人员懂得文物和地质遗迹属国家所有,是珍贵的国家财产,必须倍加珍惜,悉心呵护。 (2)施工前熟悉本工程《文物普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树立文物保护的观念,了解文物保护的程序、措施和方法;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了解当地的文物保护要求和相关标准,取得当地部门的支持;了解当地文物古迹、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在其附近施工时加强观察,谨慎作业。 (3)在开工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文物保护预案。 (4)若在文物保护区或建设控制带施工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要在施工现场作出明显的标志说明,并根据文物的性质、上级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管理。 (5)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或地质遗迹,立即停止施工,并保护现场,防止其被移动或损坏,同时立即向当地政府、文物及有关管理部门报告,不得私自挖掘、移动和处置,待文物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后,严格按上级单位的意见处理、继续施工。 (6)在文物附近施工时,减少或避免重型机械施工,施工道路绕避通过,对文物进行隔离并设立明显标志。 (7)在下达技术交底时,我们将文物保护内容列入,让每一个现场施工的工人都明白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 (8)土方填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取土、弃土时,对现有的或规划的保护文物遗址,各项目经理部应采取避让的原则进行地点的选择。

传统文物保护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相结合

传统文物保护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相结合 /h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考古发掘现场(以下简称发掘现场)动态监测系统由发掘现场动态环境监测系统和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两部分组成。 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的作用是为发掘现场监测子系统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由发掘现场硬件平台和发掘现场软件平台两个部分组成。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硬件平台由传感器节点、中继节点和网关三个部分组成:布置在现场的数据采集节点负责采集实时环境数据(如大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降尘和有害气体等),按照一定的路由规则将数据发送至通信范围内的父节点,然后通过中继节点的相互中继,将数据不断转发直至到达网关节点。网关节点通过远程通信方式,如卫星通信、Internet、GPRS等手段,将数据传送至远程客户终端。其中各个数据采集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和跳数来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作为父节点,并以此在数据采集节点和中继节点间建立簇内星状网络拓扑结构,中继节点之间则根据RSSI值建立树状网络拓扑结构。每个传感器节点和中继节点在上电后自动加入网络,并定期将采集到的数据沿最优路由方向传送至网关。发掘现场实时监测软件平台则由中间件、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接口三个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接口将接收到的实时监测数据存入数据库中,中间件的作用则是将数据库中保存的监测数据取出,并提供给用户和子系统。

发掘现场环境监测系统由于监测系统需要对发掘现场的内外环境同时进行监测,因此发掘现场监测子系统由环境监测子系统和气象监测子系统组成。环境系统检测子系统主要是针对文物所处环境参数,如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文物表面湿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机挥发物总量等参数进行监测。气象监测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发掘现场所处小环境的气象参数,如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测系统的目的在于对文物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参数,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以及文物出土环境参数的采集,建立环境参数历史数据库,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研究 凤栖原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凤栖原张安世墓葬遗址属于西汉宣帝时期的重臣、被封富平侯的大司马将军张安世。张安世在西汉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墓葬的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很多随葬品都属于西汉皇帝御赐物件。根据发掘现场实际状况及需要,目前已部署七个监测点,监测时段大约在八个月左右,监测点部署图如下(图4)。数据记录及分析3月份期间,凤栖原张安世墓葬遗址气象站监测数据存在较大波动(图5)。其中3月19日-3月21日期间,环境温度基本保持在4℃左右,环境湿度基本保持在100%,波动均不大,光照变化范围也缩减至0-2000lx之间。结合当时的天气变化,3月天气刚刚由寒转暖,气候变化较频繁,3月19日-3月21日是降雨天气,持续阴天,光照度较低,导致空气中水分蒸发较少。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光照开始恢复,环境湿度逐渐下降,气温也逐渐回升(因水分挥发缓慢,恢复的较为

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标

目录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二章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第三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包括以横道图或标明关键线路的网络进度计划、保障进度计划需要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其他保证措施等); 第四章施工安全措施计划; 第五章文明施工措施计划; 第六章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第七章施工环保措施计划; 第八章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第九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投标人应递交一份施工总平面图,绘出现场临时设施布置图表并附文字说明,说明临时设施、加工车间、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供电、供水、卫生、生活、道路、消防等设施的情况和布置); 第十章成品保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承诺; 第十一章任何可能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的措施; 第十二章对总包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分包工程的配合、协调、管理、服务方案; 第十三章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 第十四章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内容。 附表:1.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2.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3.劳动力计划表 4.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5.施工总平面图 6.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地面砖、大城砖砖加工施工工艺 1.1作业条件 1.要有厂家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 2.加工之前完成砖的复试检验工作,合格后进行加工。 3.“官砖”制作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做好预检记录。 4.完成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5.“制子”统一制作完成,并已核验。 6.质量检查员、质量检查制度已落实。 1.2工艺要求 1.楼地面、散水使用尺二方砖。因该砖强度很高,手工加工难度很大,必须使用专用机械加工,故该地面砖由厂家专业人员用机械加工大面和四边切割。砖进场以后,由现场再进行二次细加工(不是全部砖,指有些加工不精部分)。待砖进场以后,视砖情况是否使用专用机械加工。外加工部分地面砖,由工地项目部提出加工尺寸给厂家,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出楼地面、散水平面尺寸及排砖图,保证尺寸准确。 (2)平面排砖图经黄冈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处审批同意。 (3)对加工砖的数量、规格提出明确要求。 2.要求过肋两遍,保证每块砖、每面均有转头肋,包灰每块砖每面5mm。在加工砖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官砖”完成,即:样板砖完成,按“官砖”做统一“制子”。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班级:文物保护技术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措施 一、文物保护目标 全体员工树立“守法自律,爱宝护宝,完璧归赵”的文物保护目标。 二、文物保护机构 项目部成立文物保护机构,有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各作业队负责人担任组员,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组长:刘劲松 副组长:李银川 组员:张伍、王新山、李保军、韩建中、李永涛、王立、房永生、孙和平、蒋应祥、卢顺利、张廷祝 三、文物保护制度 1、项目经理时地下文物保护的第一负责人,对地下文物发现后的报告、现场保护、生产协调负总责。 2、项目部工程师、各作业队都要设置一名兼职文物保护员,负责文物发现后的报告和现场保护工作。 3、加强文物保护的思想教育,在职工内部和施工队伍中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并树立文物保护目标。 4、加强与文物管理单位的联系,土方施工期间主动邀请文物管理单位到现场踏勘,对可能有文物出土的地方要有预控措施。 5、建立文物逐级报告制度,做到“早报告,早隔离”。

6、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迹象,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即局部或全部停工,采取保护措施,及时通知文物主管部门处理后,在文物主管部门下达命令之前采取措施义务保护好施工现场。 7、任何人不得破坏或盗取国家文物。 四、文物保护措施 1、工程开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知识教育。增强参建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2、开工前,充分向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及村镇居民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古文物可能所处位置,提前制定并实施可靠的保护措施。 3、主动与当地文物主管部门联系,了解当地文物管理规定,邀请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对沿线线路进行文物勘测,掌握工程沿线文物分布情况,划定文物保护范围。施工时,应避开古迹、古树名木,确保不对其造成损坏。 4、在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古墓、古建筑基础和结构、化石、钱币等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要立即采取措施,严密保护,严禁哄抢、破坏,并在4小时内通知建设单位,同时立即报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5、因文物保护和施工进度发生冲突时,不得强行施工,依靠当地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妥善处理解决,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工期。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概论》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法 姓名:陈阳 班级:博物馆1101 学号:201130804050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概论》 ——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概论》是有李晓东写的,所以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吧!李晓东,1936年生,山西芮城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研究员。长期从事文物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曾任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和综合财务司负责人等职,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职教授。曾起草或参与起草、制定了一批文物法规和规章,如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草案等,具体主持起草了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后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顾部一直参与修订工作。多次参加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召开的讨论、制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公约草案政府间专家委员会会议和通过该公约的外交会议。主要著作有: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文物保护管理概要》、《中国文物学概论》、《文物法学:理论与实践》等,合作著作有《河北风物志》、《燕下都》、1982年《文物保护法释义》等,主编、主持选编《文物法规与文物管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讲话》、《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外国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规选编》等,发表论文和重要文章数十篇。读了这本书后,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覆盖面广,把文物保护相关的事项都包含当中,可以说作者从宏观上阐述了文物的定义、特性、价值和作用、立法宗旨,以及规定各种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原则,用以说明新《文物保护法概论》各项规定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一、文明施工组织机构 文明施工目标:实现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施工材料堆放整齐,生活设施清洁文明,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争取实现海南省“安全文明工地”。 在施工中,我单位将严格按照“集中施工、快速施工、文明施工”的十二字方针,把文明施工作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文明施工目标,总结我单位在其它工程施工中取得的经验,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做到优质施工,文明施工。 健全机制,明确责任:项目经理作为文明施工的组织者,对现场文明施工负全权责任。现场文明施工的直接管理由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部负责,安全质量部负责监督检查。由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组成文明施工监督小组,按照文明施工细则每周检查,并在生产调度会上通报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加强全体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文明施工准则。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和劳动竞赛中切实体现文明施工要求,发挥文明施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按操作规程作业;随时保持现场整洁,机械停放井然有序,原材料堆码整齐,各标志、标牌齐全规范;施工便道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各工点严格执行工完场清制度,废料与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应及时从现场清除、拆除并运走,保持施工现场整洁。 2、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施工制度 通过职工教育培训,使全员均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挂牌上岗。对于第一次考试不合格,补考一次仍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予上岗。施工现场设立工程简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安全质量宣传板,标明工程项目名称、范围、开竣工期限、工地负责人,设立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3、施工内业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办公室内按要求布置各类图表,及时反映现场状况及工程进度状况。 4、改善作业条件,保障职工健康 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经常保持现场及驻地的整洁与卫生,为职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合格的施工用水,以保护职工和工人的健康。做好施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配备医务人员建立工地卫生所,并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防止传染病和准备常用急救药物。高温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 5、深入调查,加强地下既有管线保护 施工前主动调查了解,详细掌握施工范围内地下既有管线布局和数量,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光缆、电缆等的保持和处理工作,在经过或邻近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各类管线时,更要明确施工操作程序,采取必须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堵塞、污染或损坏工程设施和各类管线。 5、做好已原有道路的保护工作 在施工中对已原有道路和原有设施都进行妥善保护,不损坏原有设施。在运输中采取运输路线,选用运输车辆,限制和分配载运重量及其他合理措施,防止任何运输车辆因超过载重限制而损坏或损伤所通行的道路或桥梁。大型施工装备和超重件的运输,事先取得道路管理部门的许可。 6、不扰民及妥善处理地方关系 合同段起讫点和固定工点设工程公告,施工便道干线和引入线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引导标志;爆破作业等特殊作业区,设安全防护员和安全防护标志;施工期间,经常对施工机械车辆通行的道路进行维修,确保道路晴雨畅通;加大工程建设意义的宣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X 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祁英涛古建筑保护

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现阶段文化保护方面的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政策建议 一、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问题 1.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受建设性大破坏 在热衷关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地段、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永远消失。我国原有古代存留下来的城池约五千座,这些经历百年、千年沧桑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曾经拥有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古建筑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令世界为之震撼,而如今这一切在今人肤浅、缺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就被破坏、拆毁了。导致这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部分官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政绩心理,就在于政府容忍开发商无知、反文化的掠夺式的开发。实际上,保护与发展孰轻孰重这个问题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痛苦抉择,欧洲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大破坏的阶段,但他们及时醒悟,及时立法,及时抢救,因此保留得多,保护得较好。欧洲人是从意识、情感和制度等几个层面来维护历史的存在,因此,在欧洲不会有政府或官员去为了“政绩工程”而拆毁古建筑、毁坏古城风貌。 2.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以及“仿古”、“复古”之风盛行 当前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而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威尼斯《宪章》强调文物建筑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禁止任何重建,这是历史古迹的保护都应遵循的原真性原则。因此,任何随意地、不分界限地进行“复古”、“仿古”,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讹传。对“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已被损坏,或早已湮没的建筑或构筑物”重新建造或按所谓的原样恢复,即使符合部分历史记载,但用现代的材料、工艺及施工方法再掺以现代人理解臆想的东西,建成的充其量称之为名胜,但决不是历史古迹,不具有文物价值。 3.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当前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到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发展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新版)

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新版) 目录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定义 二、针对文物保护的物联网应用技术 三、项目前景 正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同时,文物保护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种客观实际情况下,物联网技术与文物保护的有机结合,就有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客观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有水平,研发了专门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无线安防系统和文物保护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具体应用,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定义 物联网是利用条码,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

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系统的融合,那么,物联网就进一步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融合,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认识能力,更智慧的处理能力。物联网技术,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将在工业生产、精准农业、公共安全监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安全生产、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针对文物保护的物联网应用技术 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加强对这些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的保护,是摆在各级文物部门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含量,提高文物保护的质量,更是目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了文物保护无线安防与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无线安防和环境监测两个子系统。 1、文物保护无线安防系统 (1)需求分析 文物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在历史见证、传承、再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博单位收藏、陈列、研究、展出的物质基础。现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已成为对外展示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发展势头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安全防范问题就摆在了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面前。文博单位应如何应对展出与安全的问题,我们认为,各文博单位,特别是既承担着重要国

金属类文物保护专题

《金属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金属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课程简介: 金属类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学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对金属类文物保护的讨论与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类文物保护研究、应用的方法、理论,熟悉金属类文物文物保护领域研究方向和热点,掌握金属类文物保护的方法。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青铜器保护技术 第一节古代青铜器组成 一、古代铜冶炼与铸造 1.古代冶炼工艺 2.古代铸造工艺 二、铜合金分类 1.红铜与青铜的历史渊源 2.锡青铜与砷青铜代表的文化因素 3.黄铜的应用 三、古代青铜性能与特点 四、各类青铜化学组成 1.《考工记》中的六齐 2.“六齐”的推测与实际分析结果 3.实际分析情况 第二节青铜器金相组织 一、相图制作

二、杠杆定律应用范围 三、平衡结晶 四、青铜器常见金相组织 第三节古代青铜器锈蚀机理与锈蚀产物 一、青铜器腐蚀现象与腐蚀产物 二、有害锈与无害锈区分标准的讨论 三、针对“粉状锈”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青铜器的修复保护方法 一、古代铜器的传统去锈方法 1.机械去锈法 2.药剂去锈法 二、“粉状锈”传统处理方法 1.常用的方法 2.氧化封闭法的应用案例 三、铜器传统修整方法 1.焊接与粘接 2.整形工艺与案例 3.最小干预的新理念 四、青铜器的现代保护方法 1.现代去锈方法 1)机械去锈 2)激光去锈 3)还原去锈 4)化学试剂去锈 2.现代稳定技术 1)去除氯离子的工艺 2)缓蚀工艺 3)表面封护技术 第五节青铜器保存与陈列 一、青铜器存放环境的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