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新闻规律

浅谈新闻规律

浅谈新闻规律
浅谈新闻规律

浅谈新闻规律

李良荣(1997-00-00)

新闻规律的探索在80年代初期曾是当时新闻学术研究的主课题之一,那是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需要,近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对新闻工作的几次讲话中,强度新闻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从而使新闻规律的探索再次成为新闻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规定着事物的功能发挥并决定其发展方向。新闻规律是规定新闻媒介功能和运行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新闻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新闻媒介。它并不因为某个国家或某一类新闻媒介的特殊性而丧失其影响力,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是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页)

那么,新闻规律是什么?就像任何本质有其层次一样,新闻规律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

众所周知,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迅速。这一点已得到中外血人和报人的共同认可。但是,看来人民对它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却估计不足。在我们看来,真实、迅速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处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人类是聚众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它群体的挑战。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消息,亦可称作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真实和及时。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而改变的仅仅是人民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千数万年,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感知、认识外界,协调内部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样,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学科,各有其自身特点。它们经

过时间的积淀,数代人、数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质上变得丰厚充盈和精粹深刻。唯独新闻,本性不变,依然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在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或者说,从人体器官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过程。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印刷媒介比起口头新闻来,新闻传播具有了广泛性和保真度,千百万读者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相同的新闻。在印刷媒介中,新闻周刊比新闻书快,日报又比周刊快;而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则大大快于印刷媒介,此外声音和画面还比文字更具有真实感。而在电子媒介中,电视比电台广播更显著的长处是有现场的画面,更具真实感,“适者生存”,进化论的这以著名论断恰好也是新闻选择传播工具演进过程的描述。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就以报纸为例,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它一开始就是两面印刷的散页,三百多年过去了,报纸的内容天天在变,但报纸的外观——散装活页却至今不变,而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报纸都是如此。不同的仅仅是版面的多少而已。为什么人们不去改变它?不是不想变,而是无法改变,因为报纸的散装活页能够印得快(省去了书本、杂志的装订时间)、读得快(读者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一个版面上所有的新闻内容,省去了翻阅的时间)。可见,是新闻迅捷的要求塑造了报纸的外貌。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竞争的目的当然是争取受众。那么,新闻媒介靠什么来吸引受众?就新闻而言,归根结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受众认为这家媒介在隐瞒事实、歪曲事实,它就会被受众遗弃,纵然它还存在着,也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而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就像奥运会中的百米竞赛。美国三大广播公司,1995年全年上万条重要新闻的报道,在报道时间上累计总和相差不到一分钟。这是何等残酷的竞争,这正是新闻特性的表现。〕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几本要求。无论是什么样社会体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媒介的传播工作,对他们的素质有一个共同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这一切都是从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出发的。

(二)

口头新闻、书信新闻的内容只需能引起双方兴趣就可以了,但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情况就不同了,它们的生存基础在于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读者、听众、观众);受众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一定数量的受众又是匿名的、分散的,来自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社会地位,不同的年龄、职业,等等。这样,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新闻除了必须真实、迅速意外,还伴随局部一个新的要求:即引起一定数量受众的共同兴趣。

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引起一定数量受众的兴趣?这就是新闻价值问题。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引起一定数量受众感兴趣,也可称作受众关注的素质。中外学者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曾对新闻价值加以具体化,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人情味)是中外基本认可的五个方面。

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的第二规律。已故的王中教授把新闻的一般要求,即新闻必须真实、新鲜作为新闻第一课题;把新闻的特殊要求即新闻价值作为新闻第二课题。

这里必须区分两个概念: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80年代初期,在讨论新闻价值时,这两个概念就被搅在一起,把新闻价值这以非常明晰的概念弄得一片混乱。其实,这两个名词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内涵上却相去甚远,决不能混为一谈。新闻价值是一个新闻学的专有名词,它解决的是新闻报道能否引起一定数量受众兴趣的问题;而新闻的价值却是一个包括着许多内涵的日常用语。具体地说,包括这新闻在政治上、经济上(商业的)、社会上等等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涉及代新闻的写作效果问题。有人不懂这两者的区别,把新闻价值和新闻作品的价值混为一谈,结果把政治标准、道德标准等等统统塞进新闻价值的内涵中,几乎要把一个新闻价值概念等同于全部新闻学。因此,区别这两个概念对进行新闻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三)

毫无疑问,媒介是由人操纵的,新闻是由人来采访、报道、编辑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有自身利益和自我意识的人,不管处于自觉或是自发(显意识、潜意识),都将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存在着可能以主观意志来曲解或代替客观事实的危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新闻界提出了“客观性”这一概念以确保新闻的全面、真实,同时也保证不同的意见得以公平地呈现。

客观性的要点是要求记者以不偏不倚的态度选择材料;把记者、编辑的观点(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只报道事实,评论才发表意见。

客观性要求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是伴随着便士报运动而产生、并逐步在新闻界普及。便士报运动意味着新闻战胜言论成为报纸主角,从而需要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有一个衡量标准;同时,便士报运动也意味着商业法则引进新闻事业。通用性是商业的基本法则之一,为使新闻报道能满足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以客观的态度提供新闻,是新闻通用性的极好保证,得到最大多数受众的欢迎。所以客观性原则被迅速推广开来。无论是通俗化的大众报纸还是严肃的高级报纸,是商业性报纸还是政治性报纸,都认可这一原则。至于能否在实践中贯彻,另当别论。至少,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外,它没有收到任何挑战,人们都坚信,客观性是可以做到的,新闻报纸能够像镜子似的完全摹写现实;任何媒介都声称,它们的报道是客观的,即使是谎言通篇的报刊,都不敢否定客观性要求。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客观性原则受到怀疑。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学者新闻从业人员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绝对的客观性是做不到的。然而,相同的结论却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绝对客观性是做不到的,那么,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虚伪的,只有公开地表达自己的倾向性才是真诚的,也是现实可行的。这种态度的极端表现就是60年代后期在美国异军突起的新新闻主义浪潮。另一种态度就是:认识到主观倾向不可避免,那就更应有意识地避免主观意识的干扰;认识到决定客观性做不到,那就把客观性当作一种追求的目标,一种理想境界去努力地接近它。

时至今日,对客观性的理解和对客观性要求尽管尚有不少争论,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都把客观性要求(尽管文字表达上有所不同)写在职业道德准则或新闻报道的规则里。可以说,客观性要求毕竟是对新闻的一条基本要求。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第三条规律。

在中国,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老话题。在严肃的学术讨论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争论双方。一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之间是否有矛盾。其实,这两者怎么能产生对立呢?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究其根本就是尊重事实,维护真实。无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它无须歪曲事实,隐瞒真相。越是如实地报道现实,越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这是革命导师们的谆谆教诲。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立场都保证了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做到报道的客观性。二是客观性原则和用事实说话的关系。有不少文章把“用事实说话”当作新闻规律。其实,用事实说话是一种宣传手段。说话即说理,在新闻工作者中,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的事实来说明一定的道理。胡乔木在《人

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完整地表述了这一概念:“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实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中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必须要做到从文字上看去,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呢?胡乔木在后来的几次讲话中作过补充说:新闻总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的。这就从间接说明了:客观性是新闻工作不能违背的一条规律,即使是用事实说话,以新闻作宣传,也必须符合客观性的原则。

新闻要真实、迅速;(大众传媒)新闻要有新闻价值;新闻要客观。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新闻的三个基本规律,或者说新闻报道的三个基本要求。其它的要求都是从这三条规律中衍生出来的。

世界不同的国家对新闻工作者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特殊要求是从这三条规律出发结合各国国情而产生的。这些特殊要求绝不能违背以上三大基本规律;一切违背三条规律的特殊要求尽管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奏效,但决不可能长久。

(作者李良荣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琳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探究新闻传播的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12938515.html, 探究新闻传播的规律 作者:庞晓龙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02期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传播现状,探讨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以及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题,最后针对新闻传播不全面主要现象及其防治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希望对于今后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闻传播;传播规律;基本特征 纵观新闻发展的历史,是从16世纪的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手抄新闻到现在的周报、日报。新闻事业真正是在19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媒介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新闻事业有着明显的特点,所以应该积极努力进行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保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 在分析新闻传播构成要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收受主体以及传播内容。相应的传播规律就蕴含在上述四者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特殊性和普遍性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两个方面。所谓的普遍性,就是说明只要存在相关的新闻传播活动,就肯定蕴含着新闻传播规律,这点毋庸置疑;所谓的特殊性,就是指在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应该看到,这种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所以基于认识论来说,新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对于全世界进行有效的捕捉;基于道德角度,新闻的客观性则是具有较强的理想化和规范化的目标;基于形式方面,新闻客观性则是表现出一定的技术标准形式内容,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也是包括公众对于新闻的共识以及对于社会组织框架的认识。一般来说,用事实说话,隹确客观地反映事实,这些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具体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二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三是新闻材料背景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要求。同时,为保证本质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把所要报道的内容的客观存在进行真实反映,体现出历史和时代的本质。 2.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探讨 在分析新闻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新闻的两个主体相互进行选择的过程。对于新闻的传授行为来说,整体上分析主要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新闻传播得到支配。对于双重主体的选择进行探讨,这种新闻传播选择主要是表现在不同的新闻传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范围,选择传播主体则对新闻传播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相应地

新闻写作试题库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 、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 )为主.

二、名词解释:(19题)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常识汇编

新闻写作常识 新闻写作知识对于记者编辑来说是基础性业务知识,是必须完全掌握的“吃饭知识”。但是,现在不少记者编辑、新闻从业人员却连这些新闻写作的常识性知识都半生不熟、模棱两可,严重影响了新闻写作水平。为此,记者网整理出如下《新闻写作知识基础》,供学习加强和温习掌握之用。 一、新闻概念及新闻学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

新闻遵循的规律

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笔者认为,在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上,至少有三点值得在这里谈一谈。 一、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我国传媒上有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就主体而言,仍是宣传味甚浓的报道,甚至多是以报道形式出现的宣传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闻学者的倡导和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客观公正的报道增多了,但是基本格局没有明显改变。因为新闻媒体从有关部门获得的工作指示中,几乎没有被要求过作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总是被要求作“大力宣传” 或“加大宣传力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很强的可视性的电视新闻中,听到的也常常是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和一串串形容词的散文化的句子。 一位国外学者说,说两面话是报道,说一面话是宣传。这话可能有点绝对化,但也能大致说明问题。我国传媒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要宣传的事物,不说一句坏话,对要批评的事物不说一句好话,所以反映出来的事物总是和受众头脑中的印象对不上号,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公众形象不好的根本原因。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是好的事物、坏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可是媒体总是告诉我们,事物是合二为一的。所以尽管我们的媒体并不是公然造假(少数造假的也常常能得到揭露),但它也会给人不可信的印象,原因就在这里。 西方新闻学讲究客观公正,实践中也大体做到客观公正,当然在某些时候也有赤裸裸地表现其倾向性的时候。其实,客观公正的相对性,

决定了它与倾向性并不完全对立。就拿客观公正的实现手法——全面、平衡和不在新闻中发表作者意见来说,事实的选择和不同事实传达的信息量的大小不同,都使报道不可能是绝对全面、平衡的,都可能体现稿件的一定的倾向性。而这种在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则是受众能够接受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但是我们长期不能接受,视客观、公正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国际报道中首先承认了客观、公正的必要性,但在国内报道中,我们还是主要依靠“宣传”和“大力宣传”这样急功近利的手法。 当然,否认宣传在一切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也是不对的,只是不要让它成为处理新闻的主要形式。在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现代条件下,宣传渠道远比过去革命年代多得多。现在,媒体受众由延安解放日报时期的大量是文盲和半文盲,转变为大量是初中、高中、大学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达100万人),仍要媒体像解放日报那样处理新闻,搞的宣传味极浓,如果这不是无知,就是故意把我们的受众逼向网络或其他可能接触到的国外媒体,使传统媒体边缘化。此言可能苛刻,但它反映了严峻的现实。现在是改变我们媒体公众形象的时候了,改变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把受众作为媒体客观公正报道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大力宣传”的对象。 二、新闻信息流通以及时、迅速、量大为佳。这也是各国媒体公认的规律。但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以“新闻、不闻、旧闻”为指导方针,摒弃非宣传性信息,因此不但新闻时效差,且新闻信息量小。改革开放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它的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 2、新闻宣传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发表意见。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新闻性 ①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 ②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③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④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①面向广大受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②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四、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五、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 1、新闻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正面宣传也应该包括舆论监督的内容,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鞭挞假恶丑正是为了弘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闻稿写作要求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以下有几种新闻的格式: 新闻的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五个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 “一个H”:How(如何) 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评论等 新闻的结构: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写作要律: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一页尤佳)。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倒金字塔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新闻评论写作整理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概念:是一种政论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地位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相互配合,可以鲜明地强调报道的主题思想,指出新闻事实的思想政治意义,进而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 一、新闻性2、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评论特点二、政治性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1、面向广大受众 三、群众性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一、引导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二、监督的作用 三、表态的作用 四、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 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 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 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 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论题从哪里来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 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1、针对时弊,对症下病 一、立论的针对性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1、论题的新颖 2、见解的独到 立论的基本要求二、立论的新颖性3、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 4、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5、交锋中闪现亮点

新闻写作知识浅谈

新闻写作知识浅谈

二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挑战传统的印刷技术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也因此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当前我校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网络新闻就成了学校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营学校就是经营信息另外广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充实自我搜集信息了解学校所以校园网络新闻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校校园网收到的新闻稿件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弊病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校新闻信息的传播一目前校园网新闻写作存在的弊病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多方原因我校校园网络新闻没有专业的新闻写作队伍写作者多是各个院系部门的政治辅导员分团委书记教学办办公室人员或者是学生会及各社团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写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系统训练仅是凭着周围人XXX文笔不错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热情去写作新闻导致新闻作品存在着系列的问题 1.词句不通不合语法比如此次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xxx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本次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同什么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通篇稿件没有任何提示而且提高和改变属于语义混淆又比如经过这次干部选举学生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稍懂语文语法知识的读者就能看出此句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改革从提出设想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具体实践的基本经验此句则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字同时把科学论证后面的顿号去掉

的几个字高度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新闻中最新的变化揭示新闻中最本质的意义即使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也是作为一行排列的中间用空格作为标记比如上述标题在网络中这样子排列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炸薯条对人体有害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争取跳出来以生动精练动态等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一般是先把新闻的中心内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标题字数的限制加以取舍来制作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应尽量避免用卖弄夸张过分渲染晦涩难懂的词汇尽量少用隐喻暗喻比喻要避免题文不符应注意不要故弄玄虚任意拔高切忌题目空泛无物不知所云逻辑不清用词不当标题的第一个词非常重要它在视觉上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一般将新闻内容的关键词或新闻所要突出的重点放在标题的开始网络新闻标题的字数一般应简短扼要网络要闻标题一般是15~17字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有分寸地虚实结合追求简明扼要且内容通俗易懂网络新闻导语的编写目前许多网络读者借助搜索引擎去发现自己需要阅读的网页因此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新闻通过搜索引擎实现它的新闻价值因此我们制作导语时要主题明确简明扼要 制作新闻导语最好用百余字来简明扼要地概括整个新闻事件为此我们要注意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如果是长篇的人物专题报道则要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一段文字来制

了解新闻报道特点 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精选范文)

了解新闻报道特点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做新形势下合格的基层通讯员 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 上午好!首先感谢孟镇长的关心、器重和帮助,给予了我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的的机会。感谢霞阳镇党政领导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说实话,由于我本人能力有限,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我确实做得很不够,还有很多地方得向大家学习,还得继续向我的师傅孟镇长学习,所以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课的,是来学习的。下面,结合我自己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基层单位通讯员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对之处,请孟镇长和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 今天,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一是我想与大家一起简单地谈谈新闻的定义及特点,二是想与大家一起谈谈,怎样写好新闻稿件;三是想与大家一起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 一、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就是新消息;指刚发生的事件。不妨查查字典,便可发现新闻的定义是,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信息。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理解这一定义,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 “新近发生”是个很容易理解的话语,新闻的“新”主要就体现在这里。 新近发现,“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这一话语。现代新闻报道的对象未必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知,虽已时过境迁,但一旦发现它的时候,它仍然有很强的报道价值,这样的事件仍然可以被作为新闻报道出来。例如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一些详情细节直到80年代才被报刊披露。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副总统戈尔正努力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时,美国报刊突然披露“戈尔年轻时嗜大麻”,把几十年前的往事也抖搂出来了。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强烈地震,当时为了粉饰太平,只报喜不报忧,2000年初还有报纸载文报道其详情。这些事件差不多算是“旧闻”了,但由于是刚刚发现的,仍能给人以新鲜感,所以新闻报道也少不了这样的类型。 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值得报道,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有价值的。 一是有教育作用。就像美国《现代新闻报道》的作者华连所说的那样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 A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 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 C 现在报刊时期 D 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 徐宝璜B范长江 C 邹韬奋 D 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 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 D 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 《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 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 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D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 B 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 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 B 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 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 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D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 新闻性 B 时效性 C 政策性 D 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新闻写作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要求迅速、及时、真实地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作出报道,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二、新闻(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三、新闻(消息)的写作 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在正文中穿插相关材料)、结语。 (一) 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资料:浅谈新闻规律

浅谈新闻规律 李良荣 新闻规律的探索在80年代初期曾是当时新闻学术研究的主课题之一,那是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需要,近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对新闻工作的几次讲话中,强度新闻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从而使新闻规律的探索再次成为新闻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规定着事物的功能发挥并决定其发展方向。新闻规律是规定新闻媒介功能和运行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 新闻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新闻媒介。它并不因为某个国家或某一类新闻媒介的特殊性而丧失其影响力,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是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页) 那么,新闻规律是什么?就像任何本质有其层次一样,新闻规律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 众所周知,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迅速。这一点已得到中外学人和报人的共同认可。但是,看来人民对它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却估计不足。在我们看来,真实、迅速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处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人类是聚众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

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它群体的挑战。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消息,亦可称作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真实和及时。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而改变的仅仅是人民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千数万年,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感知、认识外界,协调内部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样,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学科,各有其自身特点。它们经过时间的积淀,数代人、数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质上变得丰厚充盈和精粹深刻。唯独新闻,本性不变,依然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在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或者说,从人体器官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过程。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印刷媒介比起口头新闻来,新闻传播具有了广泛性和保真度,千百万读者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

新闻写作PPT

1、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①反常性;②冲击性;③时效性;④接近性;⑤显著性;⑥冲突性;⑦利益性 2、新闻作品的特点 ①易碎产品”;②“机遇产品”;③“组合产品”;④“选择产品”;⑤“传播产品” 3、新闻写作提出三方面的要求 ①首要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新鲜,即用尽可能新鲜的形式突出报道中最新鲜的内容。②新闻写作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简明 简洁不是来自压缩,而是来自选择。因此,你采访得越仔细彻底,收集的素材越丰富,你选择余地越大,写得就会越好。 ③新闻写作的第三个基本要求是:深刻 4、典型的新闻题材: ①消息;②长消息;③简讯;④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人物通讯,概貌通讯);⑤特写;⑥述评 5、边缘性(杂交性)的新闻体裁 ①报告文学;②调查报告;③座谈纪要 6、发表在报纸上的其他文字作品 评论(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杂文等) 7、广播、电视中的一些特殊的体裁 如广播的录音报道、配乐广播、口头报道、现场报道、录音访问、广播讲话等。 8、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新闻是事实的反映。 9、当前假新闻的呈现特征 ①数量多增速明显 ②内容广泛并有所侧重 ③造假形式多样 10、造成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①体制性失实 ②利益驱动造成的失实 ③文学杜撰和想象造成新闻失实 ④违反新闻工作流程造成新闻失实 11、应对思路 ①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范。 ②创新媒介体制。 ③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12、导语写作的三条经验 ①运用新闻价值理念,分析素材,选出能进导语的一两个最佳“W”。 ②突出最重要的要素放在导语的前半段。 ③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 13、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的事实;次重要的;最不重要的。 倒金字塔结构造成了新闻写作的难点,即新闻稿件的构成是没有逻辑性的。稿件以震天动地的一声惊雷开头,却以蚊子般的哼唧声结束。因为新闻稿的逻辑性在于其目的性。 14、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①头重脚轻 ②短小精练 ③断裂行文 15、倒金字塔的优缺点 (1)有利于受众阅读。 (2)有利于记者写稿。 (3)有利于编辑组稿 不足:形式程式化,结构呆板,有时显得零碎,没有文采。 16、金字塔结构:重要的,最重要的。 它的好处在于:保持了新闻事实的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情节和过程步步推进,高潮放在最后,有一种曲径通幽的妙处。 17、两种材料组合方式 ①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②按因果关系安排材料 18、流水式结构 它的形态特征是没有导语,事件的开端就是新闻报道的开头,事件结束了,新闻报道也就写完了。 19、结合式(沙漏式) 两个金字塔的尖端对结起来,看上去像一个沙漏:把新闻中关键的事实按照重要性堆叠进稿件的开头几段,然后,突然调转调子,然后,接下来的段落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组合的。 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用一个带有悬念的导语开头,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读者的胃口。 20、消息写作的更高要求(即新闻故事化) 传递信息仅仅是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 21、新闻写作故事化的理论来源——框架的构建 新闻框架理论(news framing)是新闻传播学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它的核心理论是通过选择和凸显某些事实来实现人们对事物的感知。(Entman,1993)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客观世界的广泛性和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影响了媒体对新闻的选择。第二,单一的新闻事件通过不同的框架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版本,从而影响个人态度。 22、新闻写作中体现框架的主要手段 ①以背景求可读 ②以角度求变化 ③以细节求感染 ④以普通人的遭遇求共鸣 23、新闻背景就是有关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及原因的说明。 24、新闻背景的作用 (1)深化主题 (2)解释事实 (3)表明倾向 (4)增强可读性 25、新闻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 26、什么是细节?细节是优秀作品的亮点,能把读者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同时,细节是作品 的指纹,以区别你的作品与他人作品的不同。 27、细节描写意味着舍弃没有形象感的形容词、晦涩的专业术语、空洞的概 念性词语。 要通过自己把眼睛观察到的或采访到的事实,通过筛选,把自己的观点、 感情表达出来! 28、媒体最常用的标准有两个 ①正常秩序的严重破坏;②死亡 但是, 讲故事新闻学不是写这些极端的事件,是写人民的日常普通生活. 29、广播报道的核心思想 为“耳朵”采写新闻,为“听”而写。 30、广播新闻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声音;②背景声;③音乐 31、与报纸消息相比,广播新闻具有如下特点 清晰;简洁;完整;口语化;时效性;正确性。 32、广播报道写作的技术性要求 ①一事一报,忌讳在报道中插入分散注意力的其它内容; ②清晰明快的广播报道要求每一句话只讲一个思想、概念或一个数字; ③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科技、军事、法律、外来语、港台语言等,如 果一定要使用,必须加以解释; ④使用每个听众都能听懂的文字,不要使用听众平时不熟悉的语言词汇; ⑤不使用播音员不懂的语言文字; ⑥注意使用有声有色的描述性文字; ⑦不使用词藻浮华的语言; ⑧不使用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字唯一的作用是占用听众和播音时间,没有 任何其它价值; ⑨避免使用四字结构的成语、尽量不引用诗词; ⑩永远记住:最简单的文字是广播中最有力量的字眼。 33、引子的作用 “引子”,用以介绍消息来源或其他记者提供的录音剪辑。它的作用是扼要 地说明新闻事件的地点、时间和具体怎么回事,还要说一说消息来源或报道 这条消息的记者。 有时候,引子也用来交待新闻背景 34、它通过篇幅较短的文字,以理服人,娓娓道来,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或解群众之疑难,或点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或针砭时弊,为政府之镜鉴,或 大声疾呼,为民情愿,其文字有时如涓涓细流,浸入人心,有时如朋友交谈, 推心置腹,有时如明灯黑室,空谷足音,让人振奋,有时如平地惊雷,让人 警醒! 这就是评论,一种以理性力量取胜的新闻体裁。 35、几条有关“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 看法和意见的文章。”(引自丁法章主编,《新闻评论学》 “新闻评论是就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在新闻媒体 上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论说性文体。”(引自李德民著,《评论写作》 36、新闻评论:理性文字(意见和看法)和新闻性(公开在媒体上发表;新 论而非旧论) 37、新闻评论的特点 ①新闻性 常常以新闻事件为由头,以事实和道理为依托展开,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②信息性 ③现实性 ④政论性 ⑤群众性 38、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和确定评论的题目,即选择和确定评论 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选题的及时与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评 论的质量和成败 39、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 ①“上面的精神” ②记者的捕捉 ③媒介的报道 ④受众的提供 ⑤专门的策划 40、评论的写作是一个思维运动的过程,是在充分占有现有材料上对主题的 凝炼,是评论写作中由“写什么?”向“怎样写?”的过渡。 41、评论的立(意)论 立(意)论,是指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立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 本见解,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 点和材料的作用。 42、新闻评论立意的要求 (1)立意要新 方法:寻找新的角度,如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题立论 (2)立意要准确 (3)立意要合乎实际 要求:立意要建立在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之上,不求语惊四座,但求 以理服人! 立意的过程 41、新闻评论立意的过程 (1)广泛地占有材料 把握哪些材料呢?这些新闻素材(事实)必须与现实有广泛的联系,能说明 某些社会问题。 (2)精心选择,深入分析,从中发现可能的立论角度 第一步,筛选材料 第二步,留下典型的,与选题密切的材料 第三步,比较、分析、鉴别,考虑立论角度 42、作者立意的思路变化 批驳说客的观点---领导要堵住说客的嘴---党风正在好转 43、评论标题的常见类型 (1)提出问题型 (2)概念并置型 《“找米下锅”与找锅下米》、《找市长与找市场》 (3)标出论点型 《市场,还需要“看得见的手”》 (4)运用成语、谚语、流行语作标题 《贼喊捉贼》、《掩耳盗铃》、《常回头看看》 (5)赞颂性标题 《赞家丑外扬》、《实行承诺好》 (6)告诫性标题 《决不容许以权谋私》、、《警惕电子“海洛因”》 (7)褒贬性标题 《多做实事少说空话》、《提倡网德抵制“毒品”》 (8)号召型标题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9)论战型标题 《评“左”比右好》、《质疑“人民不要党要”》 (10)文学型标题 《春风何时度玉门》、《我们在割稻子》、《不尽长江滚滚来》、 44、对评论标题制作的思考 评论的标题首先要兼顾事实的信息与观点的信息。在此基础上, 还要对信息的吸引力程度作出判断。 45、评论标题制作的五种选择 ①把判断标出来 ②把对象标出来 ③把范围标出来 ④把事物之间的关系标出来 ⑤暗示出作者的倾向、评论的方式、角度或重点 46、新闻评论的结构 所谓评论的结构,即谋篇布局,是对评论逻辑思路与层次安排的 总体构思与谋划。一般说来,按评论文章(或节目)的结构顺序, 可以将其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中, 则分别称之为引论、本论和结论。 47、新闻评论的三种常用结构 (1)纵向结构 (2)横向结构 (3)评点式结构 48、新闻评论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1)由新闻事实引出论题。 (2)声东击西,由非新闻事实引出真正的话题。 (3)提出问题。 (4)直接说出结论。 49、新闻评论几种常见的结尾方式 (1)概括式结尾 (2)号召式结尾 (3)含蓄式结尾 50、访问记(专访) 访问记,或称专访,是对新闻人物、事件、问题及风貌进行访问 的纪实体或实录体报道。原属新闻通讯的一种形式,现在独立成 为一种文体。访问记根据其所访内容不同一般可分四种:人物访 问记、问题访问记、事件访问记、事件访问记、风貌访问记。 51、人物专访的对象 人物专访的对象一般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 人,如科学家、作家、政治家、艺术家、著名运动员、劳动模范 等等。普通人有时也被作为专访对象。 52、专访“访”的原则 ①要精心选择采访对象。 ②采访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③采访中要注意谈话的记录。 ④采访中的观察。 53、专访“写”的要求 专访在写作上,重现场描述,重谈话纪实,记者往往用第一人称, 以见证人、提问者、解说者、讨论者的身份出现,所以现场感与 真实感较强。 54、专访“写”的着力点 ①具体事实 ②现场场景 ③言谈举止 ④音容笑貌 55、“再现”(represent)意指媒体并非被动地反映社会状况,而 是经由主动地对文字、图像符码加以组织,再籍由媒体的特定使 用方式而建立出有关于社会的“真实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