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念与悲剧

观念与悲剧

观念与悲剧
观念与悲剧

观念与悲剧

【摘要】: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异质文明已真实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它的“奇技淫巧”令中国人瞠目结舌。事实是,中国已从东亚的中心变成世界体系的边缘。然而,在本土文化跌入世界体系的“中心——边陲”格局时,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观使中国不能很快产生积极的反应,反而竭力固守其文化价值的世界中心位置。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晚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出于救亡计,开始向西方学习,但传统文化心理态势却迟迟不能由封闭排外转为全面开放,致使以向西方学习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只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并未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晚清中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经公开承认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也意味着中国由“中心社会”沦为“边陲社会”,但是本土文化仍未放弃自我中心的优越性。留美幼童的中途撤回,说明中国自我中心观的根深蒂固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晚清留美幼童人生历程的研究,说明留美幼童的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命运即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命运,而决定两者的命运的正是数千年来世代相袭的文化中心观。这不仅需要研究传统文化中心观的渊源,而且还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同时,还需要对中国早期留学生的人格进行分析和理论架构,更需要论证传统文化中心观、中国早期现代化及中国早期留学生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去的观念造成过去的悲剧。以史为鉴,悲剧不会重演。这是本文所设想达到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K256

【目录】:前言6-9第一章历史遗产:承传不坠的封闭保守的文化中心观9-40第一节世代相承的“天下”意识9-23第二节冲击与惯性23-40第二章“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个孤独的边缘人40-79第一节逸出群体的一个异数40-50第二节容闳的边缘人人格50-59第三节在依附中寻求援西入中59-79第三章异域留学与人格变化79-110第一节归依于传统文化的初年文化养成79-89第二节中西合璧式的人格的形成89-110第四章早产与夭折110-139第一节留美幼童是早产性的诞生110-125第二节李鸿章的态度对出洋肄业局命运之影响125-139第五章接纳与排斥139-164第一节接纳与排斥139-149第二节适应与孤独149-164第六章困境中的奉献164-213第一节海战中尽报国天职164-180第二节中国邮电业的奠基者180-187第三节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187-189第四节中国自办铁路的先驱189-198第五节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198-213结束语:合二为一的两种命运213-21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2015年04月17日10:01 来源:光明日报手机看新闻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近日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是与《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相配套的文件,是深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步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是必须抓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原则要求。经过各地各部门长时间的积极贯彻和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可喜成效。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基础,付诸行动是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伟力也藏于其中。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应该成为下一阶段的总体思路。《行动方案》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将广大干部群众发动起来;要统筹协调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全面铺展;要强化实践养成,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防止凌空蹈虚、脱离实际。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否则就容易出现活动和实际各唱各调、互不相干的脱节现象,也难以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活动等15个实践活动项目进行了详细安排。这些活动都是各行业长期开展的品牌项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是经验的提炼。总体看来,活动安排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向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延伸。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法治是保障和支撑。按照《行动方案》,下一步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良法善策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用刚性制度树立道德天平、引导价值判断、规范行为取舍。历史上任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摘要:李煜的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本文着力探索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从词的这个体裁以及他的遭遇按前后期分别进行分析,亡国前他的悲剧意识多半与他的出身遭遇和天赋有关;而亡国后则主要是他的痛苦生活和矛盾情绪相关的。 关键词:李煜;悲剧意识;原因 Discusses Li Yuci to seep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shallowly Abstract:The Li Yu adjacent periods word does is passing through the identical kind of bottom color - -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orig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his bitt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periods, before perishing the country,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stly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alent related; But after perishing the country, is mainly his painful life is related. key word: Li Yu;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关于李煜词中透露的悲剧意识,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到,而且也论述得很透彻,有关于他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的,更有探讨他后期词深沉的悲剧意识的,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识。在他的后期悲剧意识的原因中我发现他的悲剧意识如此浓厚还与他遭受劫难,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生存意义的探索十分相关。 李煜(937——978)是五代南唐国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其末代的小皇帝。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他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吟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他于二十五岁(961)承接王位,但到三十九岁(975)那年即国破家亡,被宋兵俘虏并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看管。过了三年,终于因心怀怨愤而被宋太宗派人用药毒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感人伤怀的句子都是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千百年来,李煜在人们心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然而史册记载,李煜却是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他拥有着先天的悲剧个性,同时也有着后天的悲剧经历,这些都导致了他的人生以悲剧结尾。而他,正是以其薄命君王的遭遇,造就了绝代才人的勋业,恰是南唐国祚的结局,玉成了李煜词作的升华。李煜作为南唐小国的亡国之君,政治上一塌糊涂,一味享乐苟安,称臣纳贡,词作却为何如此受人推崇?我以为,除了他词作的高度艺术性以外,还与他词作中所浸透的悲剧意识有关。 那什么是悲剧意识呢?那便是事先认定了一切都是虚无、幻灭,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一切终将归于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它是繁华落后的苍凉,是人群中的寂寞,是理智人生的清醒底色。而李煜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不论是他贵为君王还是沦为一介阶下囚,他的词作始终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只是这种悲剧意识越到后期越是浓厚!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他词作的这种悲剧意识呢? 一、词本身婉约而感伤的特性,使他的词带有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杨海明《唐宋词史》认为词最乐于抒写,也最擅长描摹的就是一种近似于涟漪状态的“心绪”和“心曲”,词在整体上表现出相当的“南方文学”特色,以婉约为正宗。清代纳兰性德《古风·填词》中也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这些都显现出整部词史两个总体上的特点:一是它的“悲剧性”,一是“伤感性”。李煜以词这种文体作为我手写我心,宣泄内心情感的途径,表达的多是一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忧伤之情,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没落的帝王、亡国的囚徒和精神的流浪者。而且,词中映入眼帘的都是泪、梦、愁、恨、哀、寒等等表示愁怨的字眼。 “春花秋月何时了?”闺怨、时难、悲亡、人生苦短,种种愁怀积贮于胸,人何以能堪?正因如此,词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能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因素,或者通过自己内心平静下

成功者的心态与观念 正确的心态与观念,是成就人生最为重要的两个先决条件。 观念决定往哪走 心态决定走多久 观念解决的是人生的方向、道路问题。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选择对头,成功不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心态解决的是人生正确道路上走多快(速度)、走多久(耐力)的问题。人生道路选对之后,心态就成了解决的因素。心态决定成败,心态主宰命运。 积极的心态,是打开人生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消极的心态,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一、成功者应当具有的正确心态 (一)积极的心态 成功99%是靠心态,1%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好的出租车、技术再好的出租车司机,不去努力出车,同样挣不了多少钱。相反,一个人没有开车技术可以学,没有车可以租,只要有个肯吃苦、天天开出租车就能挣很多钱的积极心态,就一定会挣很多钱,不仅可以挣回好车,还可以挣到房子,挣到其他。当然,选择安利,要比选择开出租车更能得到更多,更值得。这是另一个观念。 积极心态获得成功的理论是心理暗示论(潜意识开发理论) “心想事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等人生至理名言。是对“心理暗示”理论巨大作用的最好注释。(举些列子) 所以,在人生成功八大习惯中,第一大习惯就是积极心态。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 一些人做安利不成功,往往出于心态上。 在安利要想获得成功,第一要务就是培养积极心态。 (二)学习的心态 安利的培训,是世界一流的。 安利是所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安大”。 安利是个复制、传承、倍增拓展的事业。 “简单、相信、照着做”是做安利的“圣经”,也叫“七字箴言”。 简单就是智慧。简单是复杂的最高境界,用一个简单的思维来化解复杂的事物,用一个简单的心境去面对复杂的人生,才是智者应有的品格。 相信就是效益。 照着做是不容易的,理解不了其内涵,照着做就容易走偏。 “每会必到,每到必会”是做安利成功的捷径。 (三)谦卑的心态 稻穗原理。 上山下山原理。 竹子的性格。 (四)舍得的心态 舍得,舍得,舍才能得。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浅析西方现代悲剧 悲剧在西方经历了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古典主义悲剧、市民悲剧等阶段的发展演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19世纪以前,悲剧总是和崇高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这些作品“演出人类的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败。”无论悲剧主人公们如何弹思竭虑、拼死相搏,但最终仍免不了走向毁灭和失败。但另一方面,悲剧的毁灭和失败却并不只让人悲伤、哀痛、同情、怜悯,同时它还使人在悲哀的情绪中又感受到亢奋、激动、振兴,用康德的话讲,即是“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感觉产生了”。正是这种崇高的感觉,使人在悲剧的感受中又完成了对悲剧的超越。因而,尽管悲剧主人公的受难和毁灭对我们来说是反目的的表现,但超越却会激起我们内心中一种合目的性的感觉,即对悲剧主人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敬仰,赞叹和仿效,从而从悲哀中获得解放和升腾。 19世纪以前,悲剧不仅是苦难的描写,更重要的还是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主人公所具现的超前理想和英雄气概,使他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辉,于是,如朱光潜所说,“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观察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正因为这样,许多批评家都认为,悲剧必须是崇高的一种形式,虽然崇高感并非一定是悲剧感,但悲剧感却必然是崇高感。古典悲剧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传统的崇高的悲剧观念却面临着现代文学的严重挑战。人类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悲剧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古希腊,人从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在文艺复兴以后,人又从宗教状态中分离出来,这两个时期,都是人类空前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悲剧繁荣的黄金时期。在这时所产生的悲剧中,人被表现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他秉赋着理性的高贵,吐纳着智慧的光芒,充分表达了人类渴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也展示了在使自然向人生成的艰难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然:而,从19世纪以后,由于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信仰危机,以及政治制度日趋僵化、贫富分化急剧拉开、社会弊病更加严重,沉重打击了西方人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人类自恋心理。结果,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描绘的那样,对于现代西方人来说: “现在已经再也没有共同的西方世界了,再也没有共同信奉的上帝了,再也没有有效准的人生理想了,再也没有那种虽在彼此敌对中,虽在生死决斗中仍然使大家相互之间有敌汽同仇的东西了。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之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这似乎是西方现实的真实写照。 从19世纪以来,在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中,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以及在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学派中,乃至在整个现代西方文明中,人已经失去了上帝的宠信,被孤零零、赤条条地抛弃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谁也不相信人类真是世界的中心,谁也不相信人能凭其自由意志去开拓、创造,成就他所希冀的一切。与此正相反,人类不过“好比是永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每一个公民而言,要想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要求,首先要做到对我们每个公民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其实,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特别遥远的事情,也并不是只有部分人能够做的,而是适用与我们所有的公民,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都是相辅想通的。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爱国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兴国,强国。兴国,强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贡献。诚信,友善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到诚信友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我们学校各个学院,社团都有积极响应。我参加的公益社团和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举办了冬季送温暖的活动,每年的十一月份,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都会订购一批羽绒服,然后向各个学院统计需要帮助的同学,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发放羽绒服。 首先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通过卖家给的衣服样本,来通知领取衣服的同学前来试衣服的款式,号码。在这个时候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同学的通知以及来试衣服同学的时间。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同学由于换号手机关机等原因没收到我们发的短信,不知道需要前来试衣,还有部分同学记错试衣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让他们同班同学带话或再次通知来让每个同学都试到满意的衣服。 然后就是上报需要各款羽绒服的数量,号码等,这个过程算是比较容易的,不过也有遇到商家没有足够数量的我们需要的羽绒服,然后就是再找同学让他们再选择其他的衣服。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所以,她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活着,活着比死亡更有难度。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

本文旨在比较康德自律原则与阳明心即理说的基本观念。首先,笔者从知、情、意三方面比较康德的意志、意念的观念与阳明的心、意的观念。笔者除了指出相对于阳明来说康德有重知而轻情、意的倾向外,亦指出了阳明的「知」的意义近于康德的「智」的直觉,但更富于实践理性。然后,笔者将康德的上帝意志、人类意志与阳明的道心、人心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最主要分别在于前者是截然的二分而后者在实践上却可以通而为一。 一意志、意念与心、意 (一)两家论情感的比较 康德和王阳明有关道德的学说都建基于道德主体之上,然而他们所说的道德主体并非如西方的快乐主义者、道德情感学派哲学家或中国的告子、荀子那样指经验层面的道德主体,他们所指的都是先验层面的道德主体。所以,无论康德所说的意志还是王阳明所说的心,都并非经验的而是先验的,这是康德自律伦理学及阳明心即理说在伦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因为,如仅仅局限于经验层面,正如康德所说,道德便丧失其普遍性与必然性。 以上是就两家所言道德主体意义相若者而说,两家所讲的先验的道德主体仍有值得注意的差别。在康德,由于其理性和感性、先验和经验的哲学二分架构,他讲的道德主体的先验性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经验的成份。因此,感性便被排除于道德主体之外。在阳明,他所说的道德主体虽亦有其先验性格,但他并不排斥其具备经验的成份,因为他正如传统的儒者一样,从没有将理性和感性、先验和经验作出对立的二分。因此,他不像西方一般重理性的伦理学家那样将感性摒弃于道德主体之外。 由于两家所讲的道德主体的性格不同,他们对于道德主体的成素便有不同的说法。西方哲学言道德主体往往区分知、情、意三种成素,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有上述三种区分往往各有所偏:有的重视理性(如理性主义者),有的重视情感(如经验主义者),有的重视意志(如意志论者),而总的倾向是重理性而轻意志和情感。 康德承接了上述西方伦理学传统的倾向,尽管他对意志比起其前的哲学家较为重视。因此,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康德与阳明伦理学最大的差异是,双方对于情感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这其实是一般中、西伦理学上最主要的分歧之一。 像以往偏重理性的西方哲学家一样,康德对情感亦采取了轻视的态度。一方面,他以为会妨碍实行道德法则的感性的性好(sensibleinclination)在道德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另一方面,即使对实行道德法则有辅助作用的道德情感(moralfeeling),也不能成为道德法则的决定根据(determiningground),因而也被排除于意志之外。 关于康德对「道德情感」这个复杂的概念的讨论,我们概括如下: 1.它是一种情感:一方面是积极的,与性好(快乐)相似;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与惧怕(痛苦)相似。 2.它是一种特别的情感,与一般情感不同。因为:(1)它源于理性而非感性;(2)它以法则而非外物为对像;(3)它具必然性,是法则作用于主体的必然结果。 3.它只属于有限的理性存有(人类)而不属于无限的理性存有(上帝)。 4.它只是法则的非决定根据(动力)而不能作为法则的决定根据(动机)。 阳明对情感的看法与康德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其它儒者一样,阳明亦承认情感有时会妨碍道德法则的实现,在这个情况下,他称情感为「私意」、「私心」、「情欲之私」、「任情恣意」、「恣情纵欲」及「欲」等。然而,他却没有像康德那样将情感与理性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他并不以为促进道德法则实现的情感与前者完全独立,而是认为两者在实践上相即不离,它们的好与坏、有价值与否完全在于主体的境界:如果人能以良知为主宰(致良知)而将情感纳于正轨,则情感可以是好的;反之,人如果放任其情感,不能以良知为主宰,则情感是坏

成功者的正确心态与观念 观念决定往哪里走,心态决定走多久 一,成功者应当具备的正确心态 1.积极的心态, 成功99%靠心态,1%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白云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喻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白云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白云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PS: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学习的心态 每会必到, 3.谦卑的心态 稻穗的故事空杯心态 (以前,总是听人说:“做人,一定要谦虚!”但这一次在学习中学到了“谦卑”,“谦卑是一种心态”!开始很不理解,谦虚就谦虚吗?为什么要用“谦卑”呢? 稻穗的低头,是因为他的收获......头低的越低的稻穗,收获就越多;而越是直立于天的稻穗,反而只有极少的颗粒,甚至是空壳....... 而我们的低头,是因为我们想要学习更多...... 谦卑是一种“态度”。如果掌握和运用了,相信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有所收获!“谦”指的是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观念、为人处世方法、优点;而“卑”则指的是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可取之处,认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如果,做人也如稻穗一样“谦卑”的话,相信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4.舍得的心态 猴子变人的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摘要】十七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新的概念、理论和任务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主线和核心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驾驭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团的一份子,具备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身处多种价值观的包围之中,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分化意识不争的事实,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并不意味这多有的主观都是提倡的。正因为多元,才必须有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导航”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时代管理 企业员工全面激励训练整体解决方案 (节选)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优秀员工如何迎接多变的企业环境 1.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 2.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3.自我品质的形成 4.金钱是价值的交换 第二讲一流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心态 1.要有企业主人的心态 2.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特质 3.优秀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心态 第三讲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1.要有巅峰成就,首先要有巅峰情绪 2.成功的速度取决于情绪调整的速度

3.巅峰状态的情绪可以提高自身能力 4.成功者要自己控制情绪 5.保持巅峰状态很重要 第四讲掌握情绪的关键 1.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一 ——强烈肢体动作 2.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二 ——注意力的调控 3.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三 ——思考影响情绪 4.影响情绪的关键之四 ——输入决定输出 第五讲控制情绪的方法(一) 1.及时的思考非常重要 2.注意问题背后的机会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4.同自己进行良好沟通 第六讲控制情绪的方法(二) 1.任何事情没有任何定义 2.重新框视的模式 3.语言用字的魔力 4.平衡才会持续 第七讲为什么要有自信心 1.相信的力量 2.如何运用相信的力量 3.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4.自信心会产生磁场 5.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第八讲如何建立自信心 1.自信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2.建立良好的“自我心象” 3.找到支撑信心的信念 4.找到自己独特的优点 5.积极地自我暗示与确认 6.进入有强烈自信的状态 第九讲目标引导行动 1.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2.如何设定人生目标 3.目标和计划的关系 4.设定计划的重点 5.实现计划的步骤 6.平衡思考力和行动力 第十讲让行动变得快乐 1.为什么行动比怎么行动更重要 2.建立行动和快乐的链接 3.凡事要主动出击 4.开发你的潜意识 5.改掉拖延的习惯 第十一讲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1.成长的快乐 2.最好的投资 3.打造学习型组织

安徒生童话中的深层悲剧意识探析 ——以公主人物形象为例 摘要: 关键词:安徒生悲剧意识公主 文献综述: 引言 童话本该是美好的,充满童真与欢笑,但是在安徒生童话中,欢笑圆满的背后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深沉的悲剧。下面我将从安徒生童话中的公主人物形象及其命运里感受这样的忧伤情感。安徒生童话中涉及到公主人物形象的篇目有《打火匣》《豌豆上的公主》《旅伴》《海的女儿》《野天鹅》《飞箱》《猪倌》《白雪女王》《身影》《笨蛋杰克》《沼泽王的女儿》《跳蚤和教授》,十二篇,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 一、悲剧的审美 在文学范畴内,悲剧意识应从悲剧两个方面特性去理解:1〉冲突的性质。悲剧冲突表现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但并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构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的冲突.如果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一个彻底的恶人,那么他的不幸使人觉得罪有应得而成为道德劝剧.主人公的不幸如果不是同自主的行动相联系而意外的或注定的,也不会构成悲剧的冲突.由此可知,悲剧冲突本质上是对历史与人性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表现出对现存事物合理性的怀疑。2〉在于悲剧所产生的情感效果。悲剧有不同的类型,如英雄悲剧,恐怖悲剧,家庭悲剧等,悲剧效果可以偏重于怜悯,同情或愤慨,恐惧等,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悲剧产生的是严肃,沉郁的情感并倾向于崇高之美,使人超越日常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水平,激发正义感或产生对人生的更为严肃,深沉的感受,从而使心灵或多或少地受到净化。缺少这种崇高感,悲剧就变成了较低形态的情节剧或感伤剧。 1、死亡的悲剧主要以《海的女儿》为例,说明小公主为了追求爱情最后化作泡沫的悲剧,但却因其善良赢得了不灭的灵魂。 2、婚姻的悲剧《打火匣》《飞箱》《豌豆上的公主》《旅伴》等都是因为婚姻,女主人公或喜或悲,悲的悲伤,喜的又不见幸福,到底也是女性沦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3、其他悲剧《猪倌》中任性公主遭到国王驱赶,《身影》中被影子欺骗的公主。 二、悲剧意识的来源 三、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意义 丘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第四页中提到“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困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美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 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004页中写道“生存与死亡,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长期困扰着人类的内心世界,人的诸种实践感觉都不可摆脱地溶入了这种悲怆性的意识,整个人生的体验都浸泡在这种困扰在进退维谷的悲剧性境遇中,它酿成了人类永恒的悲剧。” 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014页中说的“悲剧艺术并不是以渲染苦难、恐怖和死亡为最终目的的。”

《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感到作者在本书的写作工程中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作者不能容忍日本在西方比较法学者的研究中不被重视,只是被放在“中国法系”中处理或在“远东的德国法”中被简单提及,从而对将东西方“德治”“法治”简单对立的通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东洋文化不具有西洋文化的那种一体性,日本应当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考虑。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完全在于厘清日本人的法观念,完全在于在在法圈论中给日本法以恰当的定位,而且这本书也只不过是为了上述目的作了些基础的工作而已”。(1) 作者的这一倾向之所以引起笔者的注意,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倾向影响了该书论证的严谨性。作者不顾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的巨大差异,一味的强调其整体性,而在论及东洋法时,却紧紧抓住中日之间的差异,大谈特谈。如果也像对待中日法那样来审视西洋诸法,作者所强调的西洋法的一体性可能就要发生动摇了。虽然西洋诸国都强调法律之上,视法为一种理想,并运用法律解决纠纷,但是德国的“法治国”理想和英国的“法治”理想毕竟差别甚巨。“法治国”只意味国家所有法律适用的合法性,正义乃是实在法的一种产物,不存在评价实在法的外部道德标准。“法治”则视法为神圣,视法同正义不可分割。凡有悖于外在的正义道德标准,皆不为“法”。显然,这两种法观念是有区别的。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并不一定会有相同的法观念,在做比较法研究时,这是应当谨慎的。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目的倾向,作者的超越对“西洋与远东的法观念”客观性比较的愿望能否实现呢?扩大来讲,研究者能否带着非学术性的动机进行学术研究呢?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国的法律传统时,强调应当综合考察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中国法观念的影响。这一点,笔者很赞同。但在探究中国民众厌诉时,作者认为与其到儒教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低下中寻找,不如到客观的、合理的诸情况中,尤其应当到尚未正常发展起来的审判制度中去寻找原因。并且,作者引用了柯恩(cohen)的研究成果支撑自己的论证,即将民众厌诉的理由归结为①诉讼费用高,②民众对法官不信任,③腐败,④民众在法院往往遭到侮辱性白眼。但作者是否考虑到,为什么会有上述情况的存在,而且为政者未曾做出任何改善的尝试?我想这恰恰是因为传统中国是用无形的、软约束的道德来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强调的是“和谐”、“无诉”,法只是配合“德治”的惩罚手段。在制度安排上,有意压制诉讼的为政者必然不会为诉讼创造有利条件。民众也因为觉得诉讼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损自己的道德形象,而不愿在发生纠纷时诉诸法律。因此,审判制度的不发达恰恰是“德治”观念的一种体现,而非其原因。这些不发达的审判制度,不是中国民众厌诉的正真原因。

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加强政法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洪流,有助于培育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根据中央政法委有关精神,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将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引领法律思潮,在政法战线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个人初步认识到,上述政法干警四个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指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廉洁”是指奉公守法、恪尽职守,是对一切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属于政法职业群体最基础的核心价值观。而某一职业群体核心价值观,应是基于职业定位和职业特征长期潜移默化、内在生成的职业伦理、准则,虽历经社会发展变化,而最终能沉淀下来的影响职业者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的职业理念。“公正”、“为民”则更能体现法律职业伦理中独特价值。 “公正”,即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守护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职业群体首要的职业伦理规范。法,

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神兽。拉丁文中“法”兼指“权利”、“正义”、“公平”之意。古罗马人把法律视作善良公平之艺术,可见,法律肇始的制度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在大陆法系,检察官素有“法律的守护人”之称,而马克思所谓“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警察更是代表正义力量除暴安良。皆因为秉持公义之心的执法者能通过司法活动,将法律条文中所蕴含的一般的、抽象的公平正义精神贯彻到每个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实现公平正义。因此,将守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诠释为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养成。 “公正”,还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在我国,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政法队伍思想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政法干警通过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是,公正执法须以法律为依归,树立根植法律文化的法律信仰至关重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政法干警将自觉守护法律公平正义精神、实现司法公正视作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有助于在公正执法办案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培养对法律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从而起到自觉遏制司法腐败的良好作用。 “为民”,即所谓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职业群体显著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法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古罗马“人民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到近代“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等关于公民权利的名谚,为法治文明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由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思想发展而来的民权思想,成为近代法律

安利-成功者的心态与观念 成功者的心态与观念 正确的心态与观念,是成就人生最为重要的两个先决条件。 观念决定往哪走 心态决定走多久 观念解决的是人生的方向、道路问题。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选择对头,成功不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心态解决的是人生正确道路上走多快(速度)、走多久(耐力)的问题。人生道路选对之后,心态就成了解决的因素。心态决定成败,心态主宰命运。 积极的心态,是打开人生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消极的心态,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成功者应当具有的正确心态

(-)积极的心态 成功99%是靠心态,1%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好的出租车、技术再好的出租车司机,不去努力出车,同样挣不了多少钱。相反,一个人没有开车技术可以学,没有车可以租,只要有个肯吃苦、天天开出租车就能挣很多钱的积极心态,就一定会挣很多钱,不仅可以挣回好车,还可以挣到房子,挣到其他。当然,选择安利,要比选择开出租车更能得到更多,更值得。这是另一个观念。 积极心态获得成功的理论是心理暗示论(潜意识开发理论) “心想事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等人生至理名 言。是对“心理暗示”理论巨大作用的最好注释。(举些列子) 所以,在人生成功八大习惯中,第一大习惯就是积极心态。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 一些人做安利不成功,往往出于心态上。 在安利要想获得成功,第一要务就是培养积极心态。 (二)学习的心态

安利的培训,是世界一流的。 安利是所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安大”。安利是个复制、传承、倍增拓展的事业。 “简单、相信、照着做”是做安利的“圣经”,也叫“七字箴言”。 简单就是智慧。简单是复杂的最高境界,用一个简单的思维来化解复杂的事物,用一个简单 的心境去面对复杂的人生,才是智者应有的品 格。 相信就是效益。 照着做是不容易的,理解不了其内涵,照着做就容易走偏。 "每会必到,每到必会"是做安利成功的捷径。 (三)谦卑的心态 稻穗原理。 上山下山原理。竹子的性格。 ㈣舍得的心态 舍得,舍得,舍才能得。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一毛不拔还想做人 “ 不能事事从制。

第17卷 第6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17 No.6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姚亚波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315100) 摘要:《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运用了悲剧的艺术特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及性格原因。 关键词:《红与黑》;司汤达;于连;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4)06-0017-03 收稿日期:2004-09-05 作者简介:姚亚波,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研究实习员。 《红与黑》在当时曾一度遭到冷遇,而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为司汤达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100多年来,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受到人们的喜欢。在我国《红与黑》是有关专家学者最钟爱的外国经典小说之一,受到深入探讨,获得了丰硕成果。笔者认为: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出色地运用了悲剧艺术手法,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与性格原因,从而使作品拥有了振聋发匮、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戏剧冲突有三种:“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发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1] (262)这三种冲突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当我们以黑格尔的理论去观照于连悲剧的时候,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于连的悲剧中,正包涵着这三种悲剧元素。 于连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作品开篇就点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是小儿子,但因身体瘦弱爱读书而得不到他父亲的欢心,常被父兄作为出气筒,遭受身心的折磨。命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于连悲剧的一生。于连不想屈服,他奋起抗争,想要出人头地,摆脱那个阶级,享受财富、权势、地位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他成为 “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2] (6) 。凭借着老军医教给他的拉丁文和谢朗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了市长家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然这正是他迈开了命运悲剧的第一步。于连在去市长家之前,在教堂的跪凳上发现一张碎纸片 “它摊开在那儿,好像是为让人看似的。他看见:‘路易?让雷尔在贝藏松达伏法,其死刑执行及临终时刻的详情细节……’这张纸残缺不全。在反面可以看到一行字的头三个字:‘第一步’”[2] (19-20)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巧妙暗示,纸上的死刑犯不仅姓氏和于连一样,还有相同的经历,他也去了贝藏松(神学院),这喻示着于连的悲惨结局。认识德?雷纳尔夫人并怀着仇恨想征服她的念头,则揭开了于连命运悲剧的序幕。悲剧的第二步就是去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他自身种种不受欢迎的表现以及阴森伪善的神学院本身不可抗拒地把于连推向了命运的漩涡。他不得已做了德?拉莫尔候爵的秘书,走入上流社会,为改善地位,又与清高、傲慢、虚荣的德拉莫尔小姐纠缠。于连一步步踏上了不归之路。于连所走的路似乎是命运注定的,他异常崇拜拿破仑,渴望能当上将军。孩提时,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界。然而他却降生在复辟时代,没有财富,没有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自由”观念比较

论文要求:比较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以“自由与控制”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7000字的论文 自由与控制无关 ——关于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由简史 摘要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的讨论从哲学领域转向诞生的心理学,而其中显著的争议就是在二十世纪中叶行为主义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争论,斯金纳和罗杰斯这场争论中的主角,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在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变革以及一些心理学领域对于自由的基本观念。关键词自由控制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自由常常是一种梦幻。自由常常成为促进某种行动的口号,这种行动从反对一种控制开始,然后以另外一种控制结束。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像显微镜下做布朗运动1的微粒一样,在身后留下看起来如此恣意的生命轨迹,却终究并不改变整个粒子群体在热力学规律下的变化曲线。 1物理学上一种微粒在分子的作用下作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所以自由常常更是一种困扰,一种关于这种梦幻是否存在与人类的真实世界的困扰。面对世界,人类常常像站在海边的孤崖,极目之处,无边无际,却不知该如何前进一步。与此伴随的是焦虑,既是感受到自由时不知该如何做出有责任的选择的焦虑,也是感受不到自由时对自己身不由己的被控制的焦虑。 后者的焦虑尤其令人恐惧,因为控制常常与人类历史上野蛮残酷、不合“人性”与“文明”的一面紧密相连。然而控制却总是像一个幽灵,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人类的世界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人类个体中最精英的一群曾经联合起来,用笔与剑来与“自由的敌人”战斗。在这群“自由十字军”的战斗中,自由曾经成为一幅画,一座巨大的雕像,一份份墨迹至今不干的宣言2。然而在人类是否真正拥有自由的问题上,自由的支持者们却还从来没有能够取得一种决定性的胜利,让关于自由还是控制的问题成为一种只在博物馆中展出的陈迹。 但这些只能说明,自由的问题总是人类所津 2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由的文字实在变幻多端,以至于恐怕一张纸上的“自由”墨迹未干就已经需要再加以新的涂改。而有些有实质性的准则,至今仍不能得到一致的签署承认,对其的签名远没有完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