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如今的中国,如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势下站稳脚跟呢?我认为,经济,科技,军事虽然必不可少,但教育即人才的培养才是维持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繁荣的根基。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奔涌不息,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由恢复、发展、到探索、改革、反思,其中经历的起伏和波折也不可胜数,也带给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德国,这个仅有8200万人的国家,却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诺贝尔奖的获得人数却少的可怜······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德国如此优秀?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从孩子的幼儿阶段,中国与德国的教育方式差别之大就已初见端倪。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老师教授给孩子的知识,影响更深的是周围人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德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恐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是中国父母的常态;德国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则是“赢在起跑线上”;德国宪法禁止学龄前教育,通过法律介入避免孩子的智力被过早开发,留给孩子充足的想象空间,即使孩子的智商高于其他人;中国则是让孩子懂得越多越好,比其他孩子越聪明越好······自我记事开始起,

报兴趣班,补习班就一直是家长们口中经久不变的“热门话题”;之后,“学区房”开始见于各种形式的硕大的广告牌上。如此种种,我想起小学时候的我问过同学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是兴趣。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曾在教育问题的九大病原中说道:“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产生了功力的‘学历主义价值观’,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然而,在德国却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这些都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以后有不同的出路。中国则是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大致在接受完初中教育后开始分流,有的继续接受教育,有的接受职业教育,有的则直接进入社会。中德两国差异较大的教育体系的比较不能绝对评论优劣,各自各有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德国较早分流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对某些对自己兴趣方向的认知较晚的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会彻底改变他以后整个的人生轨迹;当然,较早教育分流会减少学生的压力,使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竞争压力较小。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德国较早分流的弊端,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未来的选择;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太多导致的竞争压力太大,每年的高考都是时事热点,“全民高考”这个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由此进一步造成的中德教育的两点差别是:第一,中国初中等教育紧,大学松;德国初中等教育松,大学紧。第二,中国人普遍尊在学历情结,认为学历越高越优秀;而德国则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学徒都没有任何差别,不存在谁低谁高的说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就像一片土地,孕育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苛责中国教育,而是应该正确对待,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变得更好而出谋划策。通过中德教育的对比,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第一,完善教育的法律法规,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权利;第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收入,提高教师的录用标准,使全社会增强“尊师重道”的意识;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改变用学习成绩以偏概全的模式,用综合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第四,学校应适当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最近,学术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引起一场严查风波;各地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也揪起了全国人民的心,引发热烈讨论;中国大学排行榜单也新鲜出炉,有人欢喜有人忧······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 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 ?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教育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 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06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

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了上岗前和上岗后培训(转岗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德国,就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现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准进人职业生涯。 ?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基础教育后的职教与普教相比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职业教育都占了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德国75%以上青年中学毕业后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只有不足25%的学生考大学接受普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渗入了。中学(5—10年级)传统上分为三个类型:国民中学/职业预科、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区别中学类别的目的是考虑按学生将来不同的就职目标渗透职业教育。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层次和类别不同,在各类中学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职业准备性教育。每个儿童入哪类学校,由本人志趣、爱好和小学毕业的成绩决定。 ?上国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不准备继续升学者,需打好就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劳工理论课、劳动技能课和外语课; ?上实科中学的学生,将作为中等专业人才培养或升入高等专科学校(也叫专科大学)。这类学校明显侧重实践课教学,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升入专科大学做准备。 ?上文理中学的学生,将来要升大学,他们在读完十年制(含4年小学)文理中学后,要再读三年文理高中(总学制为13年)。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2353479.html,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作者:孟璐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上时间对应,双方在文化方面都有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后世缤纷多彩的文化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幼芽。一方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的智慧的火花,另一方是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中爆发出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划时代的突破。两种思想的空前繁荣造就两方教育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对双方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私学儒家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和古希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做了出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中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是两大文明相继萌发了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时期。在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变革,但产生了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古希腊的教育也出现了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正是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异同,才会产生今天各国文化发展的各自特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由官学制度变为私学制度 (1)官学制度的衰微 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官学,主要吸收乡国子弟。如果不是贵族子弟,根本无权接受教育,那些父代身份低微的孩子成了教育所遗忘的对象。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西周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一整套制度被打乱,“礼崩乐坏”成为无法阻挡的形势,诸侯忙着逃亡,文化典籍流失,没有时间办学,又苦于没有人才可用,这样供求的极大矛盾使得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私学的产生,官学被私学一点点替代。 (2)私学制度的兴起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摘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经济政策,也要学会去参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学会融合他国的国情与现实的发展。本文是以中韩两国进行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各国民间交流却越来越多,表现在经济上,两国之间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就两国之间的国情及政策来进一步对比中韩经济。参考韩国的政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中韩两国的现有国情: 韩国5000万人口,半岛国家,基本无资源,农业自给率不到1/3,依靠美国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国际资源供应生命线,依靠日本提供核心技术,依靠中国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核心竞争力: 1。国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2。产业链逐渐升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劣势: 1。国土狭小资源贫瘠 2。少子化影响逐步严重 对策: 1。继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升产业链高度 2。鼓励生育 中国:13.4亿人口,大陆型半沿海国家,人均资源水平不高,农业自给率95%,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WTO贸易框架,50%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需要进口,依靠引进欧美日韩台的投资和技术,销售市场为欧美,但对日韩东南亚却为逆差。 核心竞争力: 1。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相对廉价,国内能源价格由国家控制在低水平以作出口补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强。 2。农业自给率高,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 劣势: 1。国家太大被西方认定为终极竞争者,处处围堵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日俱增。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快了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给各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陌生文化和各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导致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文仅就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做简单分析,以减少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交流障碍及理解歧义现象。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影响交际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的差异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歧义和文化冲突。 笔者于2016年10月9-29 日参加公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育培训团组。作为团组的外事联络人,在与德国培训承接方的交流沟通及课程内容翻译过程中,受到跨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交流障碍及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做简单分析。 一、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德教育交流的开展大多由中德教育传统为话题开始,不同的教育传统衍生出中德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因此,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如果无法全面了解中德两国教育传统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就容易产生相应的交流障碍。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古世纪以后开始获得系统发展。起初,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受教育权,随后才渐渐普及到民众,使得全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兴盛起来。义务教育的传统起源于马丁? 路德的思想,直到21 世纪才被全社会所倡导。受到国情、人口、宗教及哲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应用技术的培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2]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 个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和自主权。联邦政府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科研以及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关于中小学的法律,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用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 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中韩文化比较

成绩中韩文化比较 课程名称中韩文化比较研究 授课教师张国强 院系研究生部 年级专业 2010级亚非语言文学(韩语)姓名马嘉蔚 学号 0011014009 时间2011年10月25日

中韩文化比较 第一课韩国文化的构成及研究 一、中韩文化比较 1. 文化的定义 在欧洲和美国用culture或是kultur等来表示文化。这个单词源自自拉丁文,意为耕作,意思是以教育为目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启蒙主义时代以后,人们试图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分科学问中给文化的概念定义。现在,各分科学问使用的文化定义大概有300种以上,学科领域的不同,中心论点或分析的框架也各不相同。 为了阐释文化这个用语在学科定义上引起混乱的理由,必须研究一下“文化”这一用语的历史。 德国从Herder开始将文化理解为生活或生存。Herder认为各民族适应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将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理解为文化,又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用民族精神(Volksseele)来表示。他为了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收集了各民族的民谣。 在英国对文化(culture)的研究,始自人类学成为一个分科学问后。(19世纪中期以后) 英国的人类学学者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为了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科学问,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综合体系”,并分析了各民族的纪行和民族志。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的绪论中将文化规定为:“作为一个社会内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依靠人类得到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这一定义在50余年里对人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英国学者关心的对象是家庭、亲族或村落生活等社会组织。 相对于社会组织,美国的人类学学者更侧重于研究宗教生活、语言生活或物质生活等方面。 美国的人类学者克罗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Kroeber, Alfred Louis )在他的著作《文化的性质The Nature of Culture》(1952)中以“习得行动”为基础,对“内心观念”、“逻辑结构”、“统计造成的物质”、“心理防御机制”等构成文化的164个要素下了定义。克罗伯认为如果将文化定义为行为的话,文化本身也会成为心理学的对象,所以他下结论说“文化是由具体行为来的抽象,但它本身不是行为。”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word精品文档3页

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 一.中德教育体制对比 1.初级教育。德国孩子一般在6岁入学,与中国入学年龄一致,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远比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少,且考试都以开卷考试,每学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中国小学的考试日益频繁增多,且考试为闭卷。 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程。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5年或6年。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的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课程,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舞蹈等,而这些在中国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些课外课程是在每天繁重的作业后,中国家长监督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在机构学校完成学习的,除了这些兴趣爱好课,中国家长还为了孩子们的专业课给孩子们补习英语课程在校外。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毕业后通过专科学习对口普通白领,通常德国的孩子们继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相对高。 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西德是13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德国最好的中?W。只有毕业于文理学

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也叫全科学校.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 3.高等教育。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在德国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对于留学生而言,要想进入高等学府,除了有各国高中毕业证明,(针对有些国家需要大学学习证明),来到德国首先要攻读预科班,也就是语言培训,在学时量满后,必须参加德国国家级别的“DSH”语言测试,通过后方可进修学习作为外籍学生,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过程相对短暂,一般约在5年左右,文科硕士的时间则会更长.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考大学难,毕业容易;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凭,同时学校监督力量很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学生家长,监督并督促学生完成课业,按时到校.而德国属于学分制,学生学习完全凭自觉性,因此入大学门容易,毕业获取文凭较难。 二.教学建议 1.重视能力培养。德国的课程评估方式体现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所以在对德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更加要侧重德国学生的参与性,并且相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异探析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异探析 教育体制是指教育规范和教育机构的结合体。教育机构主要包含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规范是可以使教育机构建立并让教育机构正常运行的一种制度。教育体制属于一种制度、一种体制、一种文化,是教育领域发展的产物。经济、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教育体制的不同,不同的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魅力,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愿意在本国的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反而选择出国深造,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僵硬,高考制度让很多学生及其家长无奈,除现行不同地方招生分数的差异问题,还有加分项目的问题,给广大的考生带来烦恼和困惑。中国的高考就像千军万马在过独木桥,我们不能选择社会,只能让自己去适应社会,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让自己在人生转折点有一个华丽的转身,迈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校园。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成绩,忽略了学生个人特长以及潜力的发挥和培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好多同学抱怨高考涵盖了过多的课程,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那些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

的。高考虽然没有赢得广大考生的喜爱,但这也是当前选拔人才最为可靠、稳妥的一种制度。 二、中西方教育体制存在的差异 对中西方教育体制进行客观评价,会发现各有特色。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吸取西方教育体制的优点,克服我国教育体制的缺点,发扬我国教育体制的优良传统。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同样的教学内容,中方与西联盟方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中国课堂上,主体是教师,教师往往会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难点、重点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每一种题目都有相应的解答模式,学生通常是将解答模式死记硬背,解题思想过于僵硬。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等均会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却让学生的思想变得过于僵硬,抑制了思维的拓展,不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政府对于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 在中国,政府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发言权,每一个学校都在政府的影响下,学校设置团委、党委,学校领导除了实行聘任制,还可以由上级直接任命,可直接被任命为最高负责人,外行人管理内行人的现象在我国的学校普遍存

中韩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国和韩国商务文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1. 中国与韩国的概况对比 1.1 中国的概况 中国位于东南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为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国旗为红旗。通用普通话,货币为人民币。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韩联社4月28日报道称,韩国银行和金融投资行业当日发布资料显示,去年韩国GDP为1.3万亿美元,为中国9.2万亿美元GDP的14.2%,即中国GDP规模约为韩国的7倍。而2003年,中国GDP规模是韩国的2.4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韩GDP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 1.2 韩国的概况 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货币为韩元,100韩元折合0.7416人民币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 1.3 启示 如果在韩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要尊重当地的礼仪,饮食以及习俗。例如,可以身着白色衣服,这是韩国人比较喜欢的颜色。遇到长辈的话就用双手握手,公共场合让男士先行,因为在韩国的传统就是大男子主义,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比较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成就了欧洲教育的优秀典范,他们独特且富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值得身处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历史的渊源看,文化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制约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不尽相同。 1.中德古今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对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的目的、价值、内容、方式等。笔者将针对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以下对比。 1.1古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理性文化”的特点:教育价值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为欧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核心是“自由”的理念。教育目的:社会要培养理性、科学、严谨的“思辨者”。教育内容及价值导向:德国古典大学不仅讨论教学与研究、大学与科学的发展,还讨论大学与社会以及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西方国家崇尚人文精神,在教育上推崇自由,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注重智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德性文化”特点。教育价值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古代中国社会培养要培养“贤”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国家选拔的、认可的,在社会上担负着管理职责的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强调人格,忠君为国,为学不离从政。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推崇的以伦理型为主的是德育,极少涉及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呈现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向。④教育方式及导向:古代中国教育以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组成,教育务实重效、经世致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西方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2.近代教育理念的比较 2.1德国近代教育理念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以洪堡(Alexander Humboldt)的大学理念为主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大学中,洪堡的大学观念在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他的《柯尼斯堡学校计划》、《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文稿建立了以新人文主义的以科学活动为核心的,以学术为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根据洪堡的大学理念,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共处于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修养被看做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不少学生在相当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抱着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而学习和研究。 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师以科研方式实施教学,通

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

中德小学教育比教 德国是世界上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中造就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其卓越贡献,令世界瞩目。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下面我将对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与中国小学教育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有所启示。 1、 小学学制安排及教学特点 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学制。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由于从幼儿园到基础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基础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德国小学教育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接受转变的实际状况,给予了每个儿童缓冲适应的过程,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学制设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立即接受相比幼儿教育系统性较强、较枯燥的知识。这对于儿童的求知欲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在这一方面有所清醒认识,并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有所改进。 二、课程设置 正式列入德国基础学校的课程有:德语和常识、数学、宗教、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艺术和劳作等。在1~2年级,一些学科进行合科教

(完整版)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三点。政党制度不同,政体制度不同以及选举制不同。而中西方经济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同为间接民主,西方的代议制与中方的代表制从本质上看都大同小异。 首先政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制,另一种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多党制。而中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为一党专政,即为一党制。政党制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和原则不同。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这种私有制而产生的。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尽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代表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而多党制、两党制则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因此,西方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我国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西方是以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而我国则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原则。 其次政体制度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应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大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 最后选举制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种组织推荐候选人的作法,存在一定的有利之处,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似乎选举本身是与选民或代表无关的事情,选民或代表除了被动地给他人投票之外,再无别的作为。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制度的核心问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选举实践中,很多人甚至干脆将选举活动当成了人事安排活动。选举制度的人事制度化,也使选举往往只有举而没有选,当选者有职而无责,民主也因而失去其本来意义,并使国家面临政治民主虚化的风险。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韩教育体制大对比

中韩教育体制大对比 很多学生去了韩国留学之后,就会发现韩国的教育和中国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喜欢韩国的教育环境,有的人则不然,那么每个国家的教育有其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教育的优点都有参考价值。那么中国教育和韩国教育的差异有哪些呢?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课外学习对比 令韩国留学生惊异的是,中国的大学在节假日里好多图书馆会关门。几位在学校读书的韩国留学生说,春节那几天,他们在学校甚至找不到学习的地方。在韩国,学校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很自由。在中国,大家都习惯四年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而在韩国,大学生五、六年,甚至八、九年完成学业都很正常。除了正常的必须去服兵役的两年半之外,他们还经常休学、停学1--2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找工作、旅行、出国学语言。这一切使他们在大学里就接触了社会,具备了充足的实践技能。他们利用大学里的宝贵资源和这段黄金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能,对自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娱乐对比 韩国大学内部有很多的俱乐部,大一点的大学有近百来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些俱乐部涉及到学习、体育、娱乐、还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在这些俱乐部中,韩国学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韩国学生还特喜欢狂欢,只要没事,就喜欢去酒吧喝酒或是卡拉OK厅K歌。因而学校的周围常被一些酒吧等包围,就如中国的大学被网吧所包围一样。 最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情侣亲昵的身影。他们认为当街拥抱,或在校园里亲密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一般都选择去咖啡馆或酒吧之类的场所。近十年来,在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国家,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开放。甚至,在很多方面,韩国比中国更传统。课堂对比 “在中国学习,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很容易睡觉。这只是韩国高中的授课方式。”韩国留学生金某这样说。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从韩国归来的一位留学生这样说道。她提到在韩国上的一门“国际交流技巧”课,班上是二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中德政党制度之比较

中德政治制度之比较 行管0902班吕静1091390224 内容摘要:中德两国关系稳定长远发展,文章对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并具体分析两国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对两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论述。 关键词:共和、民主、多党制、法治。 一、两国制度的必然性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政党制度 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三、关于选举 德国的选举制度为三级选举制。 德国实行的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按《基本法》39条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中韩教育对比

中韩教育对比 朴鲁玹(韩国) 学号:12-6010 中韩两国虽然都以儒教为起源,但是教育理念和方法又有所不同。 韩国的学制和中国一样,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从小学到初中;而韩国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即从小学到高中。 中韩两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均为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在中国初中升高中,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选择重点中学,也可以就近入学,即到家门口的高中读书。而韩国为了保证国民都能接受高中教育,取消了初中升高中入学考试。 中国的课堂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在韩国的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家政课,包括礼仪、裁剪、手工、烹饪等等,教会学生生活有时比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来得更重要。 中韩两国对于高考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今后接受教育的环境,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虽然韩国一样有统一的高考,但所有高校在录取时都要看学生的平时成绩,平均下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百分之四十之多。这样要比一考定终生要公平许多。 在中国,大学生都习惯四年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在韩国,大学生五、六年,甚至八、九年完成学业都很正常。除了正常的必须去服兵役的两年半之外,他们还经常休学、停学,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找工作、旅行、出国学语言……这一切使他们在大学里就接触了社会,具备了充足的实践技能。他们利用大学里的宝贵资源和这段黄金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能,对自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在教育上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教育更注重体制内所谓“好学生”的培养,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而韩国在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把教育放到第一位,更注重学生自己的综合发展。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 文 化 差 异 对 比 学生:卢柔柔 学号:G1121091 班级:营销1104 老师:戴明丽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一)在文字方面差异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

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五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5.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郭靖 比较教育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1月下总第129期 摘要: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可以促进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健康发展。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中职学校;办学启示 2008 年5 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政府共同举办的在德国萨克森- 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在德国42 天的学习中,学习了教学法,参观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同时,系统学习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匪浅。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全日制、短期培训组成。双元制是它的基础。整个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由于经济的情况和各专业的特点,所有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双元制下的学生,全日制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他的全日制与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机制相类似,主要是一些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式的学习,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全日制学生不享受政府补贴。在专业设置上,全日制与双元制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一定为双元制,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等工程类专业。而全日制所涉及的专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如保姆、文秘、烹饪、售货员等服务性专业。这样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针对性。无论是从学生的质量还是从专业培养的必然要求看,这种机制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多元的职业教育机制,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育,而这种分层来源于社会、学生自身的参与,不是学校用一张试卷来决定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不难看到我们也曾经有过“双元制”的影子。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办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在企业中,有指定的师傅带教,学生享有一定的经济补贴。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不再重视职业教育,而政府又没能及时地理顺和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制,致使原来稚嫩的“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两年来,我国政府相当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积极地构建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增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社会实训培训中心的良性机制,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否则,它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确实体现了教师的专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