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茶贵人

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茶贵人

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茶贵人
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茶贵人

[转载]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一)

_茶贵人

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实行“茶马交易”政策以来,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它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保证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陕南从汉唐以来就形成以金州(今安康)为中心的紫阳茶区(包括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以及四川保宁府的部分产茶区县)。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主要的作战工具,为了防范边外西番等少数民族的侵扰,维护边疆安全,获取战马,从宋以来就实行用陕西茶产换取边外少数民族战马的“茶马交易”政策。到明代更上升为国家安边的基本政策,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运送陕西茶产到边疆,遂形成经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略阳、风翔-河州、兰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阐明陕西在宋明以来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于廓清宋明以来北中国茶叶贸易网络结构,论证中国历史上“以绿色换和平”的发展思路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兴起的原因

1紫阳茶区的产生和发展

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1]

,说明饮茶自陕人始。迄至秦汉,秦并巴蜀,使饮茶开始在民间风行。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2]

。到了隋唐时代,饮茶更是以陕西为中心遍及全国郝封愆著《封氏闻见录》记述长安的饮茶风气是

“自邹、齐、沧、隶,渐至京师,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3]

。因此,陕西也是全国植茶较早的地区。到唐代,唐王朝在陕西汉江流域设金州,其境内“西城、安康二县山谷”为唐代陕南茶区的一部分。

宋代,全国茶叶产量35000吨以上,而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 [4]

,占全国总产60.1%,“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高峰、贻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洲路军博马,按帛发马,一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

[5] 。

而陕西植茶的大发展则主要是在明清两代。明承宋制实行“茶马法”。由于地理位置和茶叶品质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视陕、川之茶。《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区以外,几乎全部篇幅都记载了陕、川茶叶史实。当时,“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

[6]

文中所称“汉中”,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

[7]

自明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多先集结于汉中、西乡。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为今紫阳县所产。

清乾隆以后,湖广川湘一带的破产农民大量涌入紫阳。他们占据山林,垦荒种粮,同时恢复了茶叶生产。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

[8]

据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考证,清代中叶紫阳区各县最高年总产茶曾达1500吨,其中紫阳县1000吨以上。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涌入西北,紫阳茶受到排挤,渐渐萎缩。顺

治初年,因为清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正在进行,所需军马量大,故需要通过茶马法来获取。《大清会典》载:“陕西茶法,给番易马。初差御史巡视,后归巡抚兼理,他省凭引招商”[9]

。其后由于全国逐渐统一,疆域扩大,清廷在察哈尔等地建立了广阔的牧场。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必非通过卖马的途径换茶,茶马法慢慢失去了作用。顺治末年,茶马法衰落,紫阳也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奉文撤取执引商人所立之茶店”

[10] ,紫阳县境内茶叶生产也逐渐衰落。

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在谈到清末民初该县茶叶生产状况时说:“茶麻以西南区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谷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

[11] “光绪间价尤低廉,多有毁去茶树者。近年茶价稍昂,植者渐广。”

[12]

抗战期间,湘、皖等省茶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而紫阳茶不但未受战争影响而停滞,销路反而扩大。它不仅销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镇,而且向为皖、湘茶叶销场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阳茶销售,大有供不应求

之势。解放战争期间,该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新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0000亩,总产545吨。

2宋以来的茶马交易初兴

宋朝,茶叶由民户进行生产,但是交易却为官府垄断,官府对茶业实行专卖,即征榷制度。国家置6处榷货物司专管茶叶税收等事务,又设13场作茶叶交易市场。965年(乾德三年)下诏:“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论罪;主吏私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并持杖贸易、为官司擒捕者,皆死。”

[13]

宋朝末期,宋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战争频繁,军马需求量很大,宋王朝虽采取种种措施,仍然不能满足要求,不得不转而买番马。1067年(治平四年),“以成都府路岁输绢三万给陕西监牧司(买马),自是番部马至者众,官军仰给焉”

[14]

。但是,国家库藏本虚而战争连年,用金帛买马难以长期持续。而茶叶本有积压,西北少数民族又极缺茶,用茶叶买马便成为必然的事情。1074年(熙宁七年),大规模实行用茶买马法。此后10余年间,属京西南路金州辖的紫阳茶区及

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有记载道:“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

[15]

。宋代的茶马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紫阳茶叶的生产与发展。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者因本身来自盛产名马的游牧民族,不乏马,固废茶马制。茶叶经营复行榷,由官府发卖,“私自采卖者,其罪与私盐同”

[16] 商人贩易茶叶“必令赍引,无引者与私盐同” [17] 。茶引之外,又有茶由,专发给零星买卖茶叶者。

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为陕西茶叶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基本作战工具,养购战马是巩固国防的军国大政。而“西番素产马”

[18] ,陕西“洮、泯、河州、西宁等处所沿边夷即古之土番”

[19] 。因此,陕西是当时军马的主要供应地,“骁腾可用者无逾陕西”

[20]

。同时散居在陕西边外的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西番”的藏族,对明政权疑虑观望,朱明王朝担心他们与元朝残余势力

联合起来对抗明军,因此,对其采取了笼络控制的策略。而当时“西番”对中原在经济上的依赖主要是茶,他们游牧为主,嗜奶酪,绝蔬菜,主要从茶叶中摄取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绿色物质,因此“不得茶,则困以病”

[21]

。为了从其手中换取战马并从经济上制约其侵扰中原,明政府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唐宋以来用茶马交易作为安抚少数

民族的“以茶易马法”,通过“茶马交易”

把边境贸易与边防建设结合起来,以边境贸易来促进边防建设,“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 [22] 。

明代,茶马交易成为一项重要制度,被统治者认为是“摘山之利,以易充厩之良” [23] ,从而“制番人之死命” [24]

的强有力手段。当时茶叶分官茶和私茶两种,皆输边易马。朝廷设茶马司,其下又先后置洮州(治在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在今甘肃临夏)等茶马司。洪武(1368—1398年)中,又于陕西等处设茶马司,同时有用严刑峻法限制民间私相贸易,乃至饮茶:“私茶出境者与关隘失察者律并凌迟处死。”“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25]

紫阳茶在明代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明初,朝廷明令汉中府

属茶叶输边易马。1371年(洪武四年),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一分;其民所收茶官给价。无主者,令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八分,军取二分。每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令有司收贮,于西番易马”

[26]

。并特地制定汉中府茶例:“岁办茶二万六千斤,兼以巡获私茶四,五万斤易马,其于远地一切停止。本地茶园人家,除约量本家岁用外,其余尽数官为收买”

[27] 。

当时,东南如浙、闽、湘等茶叶产地远离边关,路途遥远,运输不易,故私茶出境数量远不如紫阳茶区。紫阳茶区因靠近西北,运输便利,私茶出境者多,民间交易较为频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用马所易茶不能满足需要者,大多从这一带输入。明廷有鉴于此,在洪武中令陕西苑马寺卿及属员等,每岁“自三月至九月,每月差行人一员于陕西等处,省谕吧隘关口头目,禁约私茶出境。”

[28]

后又专设巡茶御史一职掌其事。万历年间还在陕西的渔渡坝(今镇巴县境内,近紫阳)、四川的鸡猴坝两处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防止“私茶”出境。在运销制度和茶叶收、

售机构设置方面,于紫阳茶区也规定得特别严密。据《明会典》载:“若汉中私茶之禁尤严。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普洱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历史沧桑……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朴,令人惊叹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宁洱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道者的艰辛与无畏。 思茅、宁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马古道遗址,现今仍保留着1030公里。石头、石条、石板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现在石板上都长满了青苔、杂草等。茶马古道踩滑的石板上还保留着几厘米深的马蹄印,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茶马古道,是双向物资交流通道,马帮将普洱茶驮运到国内外后,又将那里的工业品、土特产品驮运到云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无,各得其利。 山间铃响马帮来,蹄嗒蹄嗒的马蹄声和清脆悦耳的钤铛声,使边远的山寨、寂静的山林充满了生机。也让山里人充满了对外界的遐想。古道马帮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组成,每人都要随身携带刀、枪等工具,浩浩荡荡。赶马人当中还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数民族语言、风俗和路线、天时地利、马帮宿营地点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马古道上,马帮连接起来长达3—5公里。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浩浩荡荡,甚为壮观。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是: 北道:思茅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昆明至思茅的茶马古道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后来,此路延至六大茶山,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马古道。 西道:又称后路,马帮从思茅、景谷、景东、弥渡等13个驿站入下关,然后再分两路:

《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22.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浅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浅谈电影赏析揭秘生命奥妙 谢丽聪 201215080104 预防一班 电影赏析揭秘生命奥妙,不仅用生动活泼的纪录片等让我们对生命进化有了了解,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人,何为?生命,何为?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普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它已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质,直到上世纪初,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远古的时候,人类的智力还很低下,认识能力也很有限,对世界上千姿万态、繁茂复杂的生物,特别是对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充满了困惑和神秘感。因此,人们把这个大千世界中未知的神秘现象,编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我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也有“白羊化石”、“腐草化茧”、“腐肉生蛆”的说法。 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只是到了近代才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方法,并确认了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它的物质基础是碳、氢、氧、氮,此外还有少量的硫、钙、磷和其它20几种微量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在地球环境中自发产生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等。其中,蛋白质与核酸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基本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由几千个或百万个氨基酸分子构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是一切生命

的基础。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构成生物体的骨架,催化生物化学过程,调节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机能。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基本单元是核苷酸,由磷酸和核糖分子联成长链。核酸有两大类,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遗传基因的化学实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另一种叫核糖核酸,简称RNA,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生命科学家们力求通过深入了解生命体的分子结构和组成。 浩瀚的宇宙广袤无垠,地球不过只是其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这颗体积不大貌似普通的蓝色星球却进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从而变得与众不同丰富多彩。关于地球的起源比较公认的假说是约66亿年前银河系里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约50亿年前尘埃星云开始收缩,轻的物质向外逸散重的物质向内部集中形成行星,而地球约于46亿年前形成。人类的历史只不过只有短短的数百万年该如何确定地球的历史呢? 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不同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化石按保存类型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等,这些不同分类的化石亦可分为标准化石和非标准化石。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在反应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我们称之为标准化石,如只生存在古生代演化特征明显的三叶虫。非标准化石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演化缓慢,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是只能起辅助作用,如腕足动物舌形贝,其在寒武纪已经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然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

茶马古道的文化

“茶马古道”参考资料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羊流羊祜学校杨承兰 复习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茶马古道的历史

今日我们所谓“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这种贸易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中唐以后,茶不但在内地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运销塞外。据史籍记载,早在唐中期,“世界屋脊”上就盛行饮茶之风,汉地物产在藏族地区惟茶叶一项最为人民所喜爱。当时输入藏区的茶种应有尽有。如李肇《国史补》下卷中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此琶湖者”。足见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输进藏区。 宋时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询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 请如诏便’。奏可。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自是蕃马至者稍众。”(《宋史》《兵十二·马政》)。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南宋人张展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见《宋会要·食货)))。几句话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地讲,“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又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及其对两宋政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朝廷保持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持西南地区的和平安宁,不致腹背受敌,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童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没有藏族人民的重视和支持,“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也就无法形成。那么,藏族为什么重视“茶马互市”呢?首先藏族人民对饮茶的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人民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任何时候,藏族人民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送的礼物第一项就是茶叶加哈达,购买东西首先要买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家务繁多,最重要的是煮茶。总之,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饮茶。他们渴了喝一点茶比什么都甜蜜;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冷了喝一碗油茶(碎骨熬的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难怪唐代皮日休为陆羽的《茶经》写的序中说:“命其煮饮者,除瘩而病去,虽疾医之不若也。”藏族用茶,确实是煮饮。有些地方,也像古代汉族人民那样把茶当药物服用。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茶长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尤其藏族人民平时食用肉食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对于长期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人民来说,虽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是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正如南宋人阎苍舒所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卷二二)。对于这一点,历代的中原统治者最清楚不过了。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西南地区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力量和进行政治控制的经济手段。 四川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其中名山的蒙山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并列诸经史。早在蜀国望帝以前,四川先民就发现了茶叶,经过药用、食用,发展成为重要饮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厉史。到了唐代,蒙山之茶列为贡茶之首,于是有了大诗人白居易:“茶中故旧是蒙山”之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严道县(汉代设荣经,唐代雅安”南十里有蒙山,今岁贡茶蜀之最”。到了宋代,茶叶生产已遍布川西各地,名茶四起,品名众多,其中一部分“用于博马,实行官营”。据文献记载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前设置的二十个买茶场,都在成都府辖区的眉、蜀、彭、绵、汉、嘉、邓、雅等州境内(《宋会要·食货》),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提纲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姓名:蒋巍燃 学号:16444025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建管161 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

摘要: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生物的起源,也同时思考着他们如何进化,但终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断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给予了我们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技术发展 正文: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其中“进化论”是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是现在最具权威的理论,也是现在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让我们看看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吧: 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这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变异性,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他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源泉理论。该学说指出了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和自然科学家华莱士。 3、新达尔文主义: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19世纪末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魏斯曼、德福里斯和20世纪初的约翰森和摩尔根等人。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的研究二推出了新的达尔文进化论。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上) 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唐代,止于清代。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商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南边陲,凭借着勤劳与勇敢,踏出了一条险峻崎岖、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 回溯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荆途。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时至今日,在这条由千年前古人所踏出的茶马古道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听不到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时时能在一些留存下来的印记里,感受到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本版将分上、下两篇,带领读者“呼吸”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 【茶马古道的起源】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这样一条崎岖艰险的通道,承运着云南、四川、西藏交流沟通的使命,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世代居住在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民是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食品作为主食的。居住在这个平均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地区的藏民需要摄入高热量的脂肪,但是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需要能够分解脂肪的茶叶来帮助消化,同时茶叶还能防止糌粑带来的燥热。因此尽管藏区并不产茶,但是藏民在长期生活中,仍然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这也形成了藏区对内地茶的需求。而在内地,无论是民间劳役还是军队征战都会用到大量的骡马,这就对藏区和川、滇边地所产的良马有了很大的需求。双方各取所需,一种互补性的贸易——“茶马互市”就开始了。 由此,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特产被送往内地,而四川、云南二省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则运到藏区,两地的贸易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日渐频繁、川流不息,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而日趋繁荣,形成了这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有着特定历史含义的交通要道,简单来说,茶马古道主要分为滇藏道和川藏道这南、北两条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向西北经由云南大理、丽江、中旬、德钦、芒康、察雅至西藏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从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出发,首先经由泸定进入康定,再从康定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直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南线则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最终南北两线都要再由昌都进入卫藏地区。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主干线之外,茶马古道还有很多支线来完善川滇藏之间的交通。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加上众多的支线、附线共同构成的道路系统。它连接着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再向外则延伸到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甚至远达欧洲。三条主线中,川藏道开通得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也较大。 川藏道还可分为南道和北道两条。南道:从西康(今四川)雅安翻过二郎山,路过康定、昌都将四川茶区的砖茶运往拉萨。北道:从雅安茶区出发,经过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最后抵达昌都。南北两道在昌都会合后还可以分别经由南北二支前往拉萨。 青藏道也有两条:一条是曾经的唐蕃古道,途经秦州(甘肃天水)、渭州(甘肃陇西)、临州(狄道县)、河州(临夏,或者经过兰州到鄯州)、鄯州(今青海乐都)、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城(薛仁贵城、切吉古城),共和县恰卜恰、大河坝、玉树、唐古拉山查午拉山口、索曲(西藏索县)、那曲、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一条是元朝时的“驿道”,即从甘肃临洮到青海西宁、玉树,中转四川德格,再到西藏昌都、索县、那曲、当雄,经过羊八井,到拉萨为止。 茶马古道沿途仿佛一幅山水画。在这幅山水画中,有着动人心魄的苍茫和旷世不遇的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化石与化石保护 摘要:化石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及实地。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关键词:实物证据化石产地保护化石标本地质时期 一、主要分布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发育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内蒙古二连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动、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青睐。我国有许多重要化石产地,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以下简要介绍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化石,俗名“龙骨”,是距今约700万年至100万年这一时期的哺乳动物。那时,榆社曾经河湖纵横,气候炎热,草木丰茂。在这河湖之中和岸畔林区,曾栖息过大量的鱼,陆龟,各种象类,剑齿虎、三趾马、大唇犀、额鼻角犀、长颈鹿、付鹿、巨驼、牛鼠和各种猪、羚羊等。它们死后,被水冲入河湖之中,很快被泥沙埋了起来。它们的肌肉腐烂,而坚硬部分和骨骼、牙齿等被岩石中的矿物质填充替代,从而形成了化石。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进化的珍贵资料和最可靠的依据,有极大科研价值。榆社化石不仅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而且化石中有一大部分,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研究中长期寻而不得的空白层位(距今大约500万年至200万年)。这一层位,直到现在我国和全世界仍发现很少,因而在国内外古哺乳动物研究方面占有特殊地位,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格外注目的一个地点。 1、山旺古生物化石 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被列为世界遗产之最,发掘于城东20公里的山旺村。其间,保存着1800万年前各种动植物化石。这些化石,种类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誉为“化石宝库”、“万卷书”,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馆。

《茶马古道》观后感

《茶马古道》观后感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的大无畏精神。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 茶马古道因为道路艰险闻名于世。茶马古道有两条主干道,一条从四川进入西藏,一条从云南进入西藏。到达拉萨后,继续向前直到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后和丝绸之路交会。西藏人视茶叶为生命,马帮走在运送生命的道路上走出了茶马古道,对于居住在深谷里的人来说,茶马古道就是他们的生命之道。 观看了韩国人拍的茶马古道,除了欣赏,还有惊奇、心痛、佩服之情。从云南进藏的茶马古道,又被称为鼠与鸟之路。意思是只有老鼠和飞鸟能走的路。路在几乎不可能被穿越的地方延伸,路像是在悬崖上挖出来的,艰险的程度可想而知。路很艰险,马蹄铁三四天就要换一次。商队五月开始旅行,看着繁花似锦的草地,也会危机四伏。沼泽地就隐藏在那些漂亮的花下。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用绳索过江。穿越怒江大峡谷的方式是在峡谷两边拉上绳子,藏民叫它溜索。人从绳子上滑过去,货物从绳索上滑过去,连马也从绳子上滑过去。李东村是商队到达的一个村庄,村民用酥油换粮食和盐,李东村的牦牛吃的都是丰富的药草,所以产出来的酥油质量很高。商队会在山里呆上一个月,每天上山挖一种叫百合草的的珍贵草药,它长在植物根部一种小浆果。一天只能挖到十几颗。西藏的察瓦容村,因为地处偏僻,种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村民们夏天挖蘑菇晒干,用盐渍,10月份一起卖,然后换粮食。这个村子里有很多村民是两兄弟或三兄弟一个老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尽快的富起来。以前曾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这个村庄的介绍。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兄弟同时拥有一个老婆,家里的房子修得挺漂亮的。10月份是马帮托运货物的最佳时期,这个时间雪已经化完了,但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村里的男人们将蘑菇从西藏往云南运,走过梅里雪山后将蘑菇卖掉。 供给西藏的茶叶一是从云南运过去,一是从四川运过去。云南运过去的是普洱海,四川运过去的是砖茶,质量比云南普洱差很多,供给大多数藏民饮用。 在普洱海的哈尼族阿妈,每年三月都要祭神,用活鸡血酒在茶树下,以祭祀他们的神,他们的神--千年古茶树,在那个地方有很多茶树有四五米高,妇女们爬到高大的茶树上采茶叶。最老的古茶树有1800年了。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葛兆富 摘 要: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 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0、/苏联 扩张论0、/美苏共振论0、/英国主动论0、/综合作用论0,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 出一个头绪。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 合因素论 /冷战0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冷战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本文将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情况加以概述,以使史学/鉴往知来0之功能得以发挥。 关于冷战史研究,重中之重是起源问题。中外学者、政客围绕着在冷战起源中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应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美国霸权论0。持此观点者多为苏、中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1)。中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 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2)。 张宏毅、董宝才指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0和/划分势力范围0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0(3)。 美国修正学派史学家认为美国应对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负主要责任,阿尔佩罗维茨、霍罗维茨、威廉斯和费波等为其代表。阿尔佩罗维茨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并不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而是要向苏联炫耀实力,希图以此使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有所收敛(4)。霍罗维茨认为,杜鲁门上台伊始就改变了罗斯福 的对苏怀柔政策,是美国分裂了战时同盟,发动了冷战(5)。威廉斯等人认为,二战后美国所推行的是一种 对外经济扩张的政策,目的是占领海外市场,建立世界霸权,于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6)。60年代末,美国新左派史学家也同样强调,/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0,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0(7)。 其二、/苏联扩张论0。此观点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为美英史学家与政客所乐道。西方政客的/铁幕演说0、/八千字电报0、/多米诺骨牌理论0、/烂苹果理论0、/杜鲁门主义0等等,全都渗透着对苏联扩张的忧虑和恐惧,认为必须对苏联进行遏制。西方学界则配合政客的需要,大力抨击苏联,把冷战的责任第18卷第2期2001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Vol.18No.2 June 2001

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基础知识巩固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证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