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护理学毫针刺法介绍

中医护理学毫针刺法介绍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 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二、准备 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 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 要时屏风遮挡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 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 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 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 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 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

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 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3.选择质量好的针具,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去合适体位,既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并应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 6.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出现晕针等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7.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腧穴机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8.使用过的针具,应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再次消毒灭菌后备用。 一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 毫针刺法 [诊疗技术名称] 毫针刺法 [简介]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适用于、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禁忌症] 1.具有严重脏疾病患者。 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时; 3.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4.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6、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操作规]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

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此外还有:舒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基本手法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3.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4.治神与得气 (1)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2)得气就是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5.留针与出针 (3)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病症只需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就可出针,或酌予留置10~20分钟。 (4)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两指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 ?消毒 ?进针 ?行针 ?留针 ?出针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头痛 ?(三)面瘫病 ?(四)肩凝症 ?(五)腰痛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中风病(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毫针刺法练习 实验目的: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技术,熟悉针刺操作的程序与步骤。 实验对象:学生 实验内容: 1. 毫针刺法的进针法和行针手法 2. 基本行针手法和辅助针法练习 3. 针刺得气、针刺角度、针刺深度的操作与体验 4. 练习针刺补泻手法 实验过程与体会: 1、实验器材:毫针、湿酒精棉球、干棉球 2、针刺穴位:手三里、曲池、孔最、列缺、合谷、阴陵泉、印堂、天枢、足三里 3、操作过程: ①体位选择:本次实验宜选用仰卧位与俯卧坐位。 ②揣穴:确定穴位位置,以便准确行针,可用指甲在皮肤穴位上标十字交叉。手三里:此腧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孔最:此腧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此腧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合谷:此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印堂: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天枢:此腧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此腧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阴陵泉:此腧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③消毒:先用湿酒精棉球对自己的手进行全面消毒,再对受针者皮肤穴位处进行消毒。 ④持针:拇指食指持针柄,中指砥柱针身。 ⑤进针: i、单手进针: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 部,对准穴位,运用指力、腕臂力快速刺入。如合谷、孔最

ii、夹持进针: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 使针尖接触腧穴皮肤,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腧 穴。如阴陵泉 iii、提捏进针: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 从提捏的腧穴上端刺入。如印堂 iv、舒张进针:押手食、中指或拇、中的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撑 开绷紧,刺手持针刺入。如天枢穴 ⑥行针:行针的目的是为了得气。这些穴位大多可以进行捻转和提插操作,在针感不明显的穴位也可进行弹法和飞法。如我是在阴陵泉进行弹法和飞法操作。⑦补泄:捻转补泄和提插补泄较为常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一般是表现手法,临床运用不多。 ⑧留针:留30分钟,也可以提前出针 ⑨出针 4、体会:本次实验课是我第一次为人进行针刺,心里比较紧张,因为手劲不足,没有经验,第一针进针很慢,人体表皮真的是出于意料的柔韧。针刺入皮后会明显感觉到抵御力道消失,此时应轻轻进针,感受得气感。用合谷刺、透刺等操作时偶尔会感受到针尖受阻,这时应调整方向进针。通常进针到感觉刺入空腔时被刺的同学会有得气的感觉。作为被针刺者的体会:针入皮前比较痛,入皮后并不痛,所以在针刺时应尽量减少刺入时间。扎到血管超级痛!出针时会冒血珠,出血时用干棉球按压止血,不揉!一旦患者反映痛感之后应该立即停手并出针。得气感在刺入穴位后比较明显,几秒后消失。若进行促使得气操作得气感明显。但是我怕痛,所以只刺了印堂、合谷、曲池、阴陵泉这几个穴位。印堂和阴陵泉没有太强的针感,合谷和曲池特别胀,不痛。 总之,还需要平时多加练习指力与腕力,以便快速进针减少疼痛。通过系统地学习针刺操作,以后的针刺练习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练手了,加油!

毫针刺法讲义

毫针刺法 针刺准备 大纲要求: 1.消毒 2.体位 一、消毒 二、体位 体位的选择,以利于取穴、便于施针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患有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体位的选择: 进针方法 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法。 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一、方向 指针刺时针尖所朝的方向。根据三方面因素确定针尖方向: 二、角度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二、深度 1.原则是既要得气,又不能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2.不同季节要求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3.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行针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一: 行针的辅助手法二: 得气 1.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①患者体会: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可出现局部的热、凉、痒、痛、蚁行等感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②医者体会: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针刺补泻(重点)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为针刺补泻的原则,针刺补泻手法是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一:

针刺补泻二: 针刺补泻三: 针刺异常情况 1.晕针 2.滞针 3.血肿 4.断针 5.弯针 6.刺伤内脏:气胸、刺伤其它内脏 7.刺伤脑及延髓 8.外周神经损伤 针刺异常情况一: 针刺异常情况二:

毫针刺法习题

毫针刺法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是指哪部分()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2.下列哪组穴位可采用仰靠坐位() A风池、风府、曲池、血海 B百会、天柱、足三里、太冲 C廉泉、列缺、照海、太溪 D水沟、腰阳关、委中、承山 E环跳、阳陵泉、风市、昆仑 3.同时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 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4.同时取用面部、下腹部及足背部穴位,最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 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5.针具用煮沸消毒时,应待沸腾后再煮() A5分钟B15分钟C25分钟 D35分钟E45分钟 6.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A皮肉浅薄处B皮肤松弛处C皮肤紧绷处D肌肉丰厚处E以上都不是

7.印堂的进针法应采用() A指切进针B夹持进针C提捏进针D舒张进针E单手进针 8.斜刺的角度应为() A10°左右B15°左右C30°左右D45°左右E60°左右 9.下列适宜平刺的腧穴是() A风池B百会C水沟D列缺E太冲 10.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操作是() A直刺B向上斜刺C向下斜刺D向上平刺E向下平刺 11.下述不宜作深刺的是() A身体强壮者B中青年患者C肌肉丰厚处D阳证、新病E阴证、久病 12.在应用提插手法时,一般提插幅度以多少为宜() A1-3分B3-5分C5-7分D7-9分 E1寸左右 13.在应用捻转手法时,一般捻转角度以多少为宜() A90°左右B90°-180°C180°-360°D360°-720°E720°左右 14.下列皆为行针辅助手法的是() A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B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C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 D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E提插法、刮柄法、震颤法 15.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行针辅助手法的是()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

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操作流程

毫针刺法 仪表大方、着装整洁 您好,我是您的主治医师,您当前的主要症状是头痛,病情平稳,意识状态良好,体质及自理能力正常。 根据您的病情,现需要毫针刺发治疗,取穴百会。 您现在有没有紧张的感觉,能否配合我完成针刺治疗? 既然您的心里状况良好,合作程度良好,那么可以配合此项操作。 周围环境整洁,光线充足,符合患者隐私保护要求,室内温度适宜,符合患者保暖要求。我将为您行毫针刺法治疗, 此项操作的目的是,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病症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此项操作的方法是,用毫针在您的穴位处刺入皮肤。 在针刺过程中,您会觉得穴位局部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属于正常现象。 在针刺时也可能出现针刺意外,例如晕针、弯针、滞针、折针、血肿、气胸等情况,为了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您放松心情,不要紧张,针刺过程中不要挪动身体,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我。一旦出现针刺意外,我会及时为您处理,请您放心,不必紧张。 您晨起后还未进食,属于空腹状态,在针刺前需要您适量进食,并且排空大小便。 您同意此项操作吗?好的,请您稍等,我去准备物品,谢谢您的配合。 (洗手,戴口罩) (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无菌棉球、无菌棉签、皮肤消毒液、镊子、弯盘、治疗单、笔,必要时备毛毯、屏风)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头卡) 您的床号及姓名与治疗单一致。 (用屏风为患者遮挡)我用屏风为您遮挡一下。 (解开衣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我给您盖上毯子。 您的病情是头痛,取百会穴针刺,它的定位是:XXXXXXXXX (用拇指按压穴位)您有酸胀的感觉吗?这是正常现象。 接下来我为您行毫针刺法,请您放松,不要紧张。 (消毒:先消毒穴位,皮肤范围不小于3cm。消毒自己的手指) (根据针刺部位选取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毫针完好,针柄无松动,针身与针尖无弯曲或带钩 1.单手进针法: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身,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或针 身下端,当拇指食指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进皮肤。 2.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皮肤。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将针从左手拇,食 指的中间刺入。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 针刺入。 若患者局部产生酸,麻,重,胀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您已经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了吗?好的,您这么快就有得气的感觉了,我为您调节一下针感。现在需要为您留针,如果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我。 在留针过程中未出现晕针及滞针等情况。您现在有不适的感觉吗?您的体位舒适吗?既然您没有不适感觉,体位舒适,那么继续为您留针。

毫针刺法及护理说课教案

课程教学设计 ( 2 0 1 2~ 2 0 1 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章节)第七章针灸与推拿疗法 第二节毫针刺法及护理 班级:课型:理论实验见习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 1、掌握针刺前准备、针刺方法、留针与出针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3、了解毫针的临床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针刺前准备、针刺方法、留针与出针;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难点:针刺方法、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进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相√幻灯投影) 教材:《中医护理》申惠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基本常识》柴瑞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精品课程网站

教学内容摘要与时间安排 第二节毫针刺法及护理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一、毫针得临床运用5分钟(一)毫针的概念 (二)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三)毫针的消毒和保藏 二、针刺前的准备10分钟(一)思想准备(二)选择针具(三)安排体位 (四)定穴(五)消毒 三、针刺方法 (一)进针10分钟1、单手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 (二)针刺角度5分钟1、直刺2、斜刺3、平刺 (三)针刺深度5分钟1、因人而异2、因证而异3、因穴而异4、因时而异 (四)行针与得气15分钟 1、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 2、辅助手法:(1)刮柄法(2)弹针法 3、得起: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患者出现针刺部位酸、麻、胀、重感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四、留针与出针5分钟 五、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15分钟(一)晕针(二)滞针(三)弯针(四)断针(五)血肿 课后总结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课后思考题: 1、简述针刺的过程? 2、什么是得气?如何得气? 3、晕针的原因、表现及其临床处理?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1、本次授课,通过展示实物、播放视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引导学生掌握毫针刺法及护理的要领。 2、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说明本次课达到了教学目的。 3、由于课室空间有限,人数太多,所以未能向学生现场演示针刺全过程。 所以可在接下来的实验课,采取分组演示、分组练习的方法解决。

毫针刺法的学习教学提纲

毫针刺法的学习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 1.消毒 2.进针 3.行针 4.留针 5.出针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

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头痛 ?(三)面瘫病 ?(四)肩凝症 ?(五)腰痛病

毫针刺法习题

精心整理 毫针刺法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是指哪部分() A 2. A B C D E 3. A D 4.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 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5.针具用煮沸消毒时,应待沸腾后再煮() A5分钟B15分钟C25分钟

D35分钟E45分钟 6.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A皮肉浅薄处B皮肤松弛处C皮肤紧绷处D肌肉丰厚处E以上都不是7.印堂的进针法应采用() A D 8. 9. A A E向A 12.在应用提插手法时,一般提插幅度以多少为宜()A1-3分B3-5分C5-7分D7-9分 E1寸左右 13.在应用捻转手法时,一般捻转角度以多少为宜()

A90°左右B90°-180°C180°-360°D360°-720°E720°左右 14.下列皆为行针辅助手法的是() A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B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C D E A A 当 A C E进则先慢后快,出则先快后慢 18.徐疾补泻法的泻法是() A进快出慢B进慢出快

C进慢出慢D进快出快 E进则先慢后快,出则先快后慢 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是() A重插轻提B重插重提 C轻插重提D轻插轻提 E A C E A A以左转为主B先左转后右转C以右转为主D先右转后左转E左右均匀捻转

23.迎随补泻法的补法是()A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B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C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D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E A B C D E A B C D E呼气时捻转,吸气时进针 26.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是()A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

B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 C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D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E呼气时捻转,吸气时进针 A C出A C出 A B比较平和的补泻方法 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 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毫针刺法考核评分标准

毫针刺法考核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针刺用的毫针,要经灭菌后方可使用。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2.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清除紧张恐惧心理。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保暖。 3.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准确取穴,正确掌握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及行针的手法。针刺中,严密 观察病人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4.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防止将毫针遗留在病人身上,发生意外 5.病人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过强刺激,尽量采用卧位。 6.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7.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时, 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8.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宜针刺 9.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毫针刺法的有关知识,让其了解毫针的注意事项及针刺意外的预防,密切配合治疗。针刺意外的处理: 1.晕针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处理:立即出针,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头稍放低,给饮热茶或糖水,闭目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症用指掐或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炙百会、气海,也可以向鼻内吹入少许关散,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弯针指进针后针身在病人体内发生弯曲 处理:轻度弯针,可按一般起针法将针拔出。若弯曲的角度较大,可轻轻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若弯曲是由于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则要先矫正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起针。 3.滞针指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 处理:嘱病人放松肌肉并稍留片刻,轻弹针柄,或按摩穴位四周,可在滞针附近再刺1-2针,以解除肌肉痉挛,然后起针;若滞针是由于同一方向捻动过度所致,则应向相反方向捻动,再进行起针。 4.折针指针在体内发生折断的现象 处理:保持镇静,嘱病人保持原有体位,如折断处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血管钳取出;若微露出皮肤表面,可用手按压四周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处,再用血管钳取出;若残端全部陷入肌内,用上述方法取针无效,应立即通知医生,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肿痛,多因刺伤血管所致 处理:轻者可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即可,重者应立即按压并冷敷加压止血,必要时遵医嘱注射止血药。如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需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而导致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6.气胸针刺胸背部穴位过深,刺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引起气胸 处理:应立即报告医生,可让病人取半卧位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咳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重症者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处理 针刺角度和深度:主要是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以及病人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等具体情况而定 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一般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①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四肢、腹部)的针刺;②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肉较浅薄处以及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背部)的针刺;③平刺又称“沿皮刺”。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肉特别浅薄处(如头部)的针刺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而定。①体质:一般年老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可深刺。 ②体形:体形瘦小者宜浅刺;体形肥胖者宜深刺;③部位:头面及胸背宜浅刺;四肢及臀腹部可深刺;病情: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可深刺。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细目一针刺准备 一、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2.医生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二、针灸体位选择 仰卧位: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双手进针法: (一)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向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

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细目三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刺入。大部分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刺入。皮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更小的角度刺入。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 (1)年龄 (2)体质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毫针刺法概述

毫针刺法概述 (一)常用毫针针具 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针刺体位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常用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腧穴可选择俯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 (三)进针方法 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常用的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5)管针进针法将针预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置于穴位皮肤上,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或中指对准针柄一弹,使针尖迅速入刺皮肤,然后将针管退出,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适宜于儿童和惧针者。 (四)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l.针刺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体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大小应根据所刺部位和治疗要求的不同而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