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小动作的时候拍摄;如果会议之中有新的领导就座,就要补拍该领导画面,而且已经拍好的领导镜头很有可能要重新拍摄。

⑷观众镜头要拍够,要保证报道时不重复使用画面;要注意景别的变化,注意捕捉情绪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观众画面;拍摄观众时可不考虑轴线问题,可以在走道上向两边交叉拍摄。(加中性镜头、减少走动)

⑸对重要的会议,报道的时间可能较长,可以多拍一些普通观众的慢拉镜头,但是不能只从一边拉拍,最好按奇偶数排从两边拉拍,这样画面对接起来会比较舒服一些;中央电视台的两会经常这样处理。

3、会场摄像注意的问题

会议有秩序、偶然的干扰因素少,拍摄的心情比较放松。但有些问题应注意。

⑴室内会场

A、室内会场可能照度不均,拍摄时要注意随时调整光圈;特别注意主席台和观众席上的照度反差可能较大,要考虑用新闻灯补光。

B、室内光源色温可能不一样,要随时调节白平衡。

C、注意室内会场的大窗户,因为室外大量光线的涌入,使得室内光线条件变得复杂了,由于室内外光线的色温不一样,离窗户远和近的与会人员的肤色、衣服颜色与质感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干扰。可在征得会议组织者的同意的基础上,拉上窗帘,或用大功率的新闻灯。

⑵室外会场

A、室外会场一般领导多、参会人员多,气氛比较热烈。室外光

线充足、照度平均,但易受到风云等天气变化的影响。我们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光线的情况,随时调整白平衡,以保证整场会议前后色调的基本一致。

B、尽量避免把风的感染拍进画面,如被风吹得乱晃乱飘的大气球、剧烈摆动的条幅标语旗帜、时不时飞起的沙尘、观众的乱发等等。但也有例外,如抗震救灾的紧急动员。

C、如允许,可将会场周围的环境拍摄进来,尤其是举行某种仪式或者庆典性的集会,都可以对现场环境进行画面介绍,以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

二、人物的拍摄

新闻人物更多的时候是传播新闻信息。人物摄像以近距离的摄像居多,它要求摄像者必须近距离的观察和抓取人物最富于表现性的语言、神情和其他瞬间进行拍摄,以获得理想的画面传播效果。

1、单人的新闻摄像

单人的新闻拍摄应该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画面单薄,画面组织比较困难。对人物而言,新闻摄像的原则是:真实自然、不能让被摄人物进行表演或者让所拍画面具有戏剧光效。

单个人物新闻摄像应该注意的问题:

⑴与被摄者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拍摄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消除被摄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拍摄活动的顺利展开,或许在了解更多情况以后,被摄者还会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

⑵拍摄角度、方向与景别:

角度:人物新闻拍摄一般不宜采用感情比较明显的仰俯角度拍

摄,绝大多数采用正常平拍。

方向:对人物的拍摄一般取正面,有利于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物的表情神态,都可以得到生动展现;在新闻专题节目、人物专访节目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和气质,经常采用前侧面拍摄,这样有利于刻画和表现人物;如需保护被拍摄者,也会从被拍摄者背面拍摄,通过他的声音来说明问题。

景别:拍摄方向和景别的不断变化和调整,是保证后期编辑顺利的技术基础。

⑶固定拍摄与运动拍摄:

固定镜头是指机位、光轴、焦距都不变的镜头。

运动镜头:

对于静态单人的新闻拍摄,一般不用移动镜头和改变机位的推拉镜头。

2、两人的新闻摄像

要交代清楚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行为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拍摄到以下几组镜头。

A、一组不同景别的两人镜头,交代两人所处的环境(车间、商店、学校)、情景(工作、学习、讨论)、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可以传达出来的社会关系(师生、同事、恋人)

B、单人镜头各一组,介绍各自的行为和其他基本信息;对其中一人的采访。

⑴两人的新闻摄像,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在画面中给两人建立起某种联系,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哪怕两人的空间位置比较远,也要通

过镜头的调动将两人勾连起来,可用推、拉、摇等运动镜头来实现。

⑵两人的新闻摄像中,一般不拍人物视点镜头(主观镜头),所拍画面只要能传达新闻信息就足够了。

⑶如果两人手上有动作,最好能抓拍到动作过程;如果两人有协作,最好也能抓拍到关键性过程瞬间。这样的细节可能是最有说服力、最有表现力的镜头。

⑷如果是拍摄访谈节目,那么被采访者无疑是拍摄的重点。一般用采访者的过肩镜头来表现。

3、三人的新闻摄像

三人的新闻摄像要清楚交代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抓取富于表现力的人物形象。

⑴位置关系:由于三人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拍摄时,位置不需要交代的很清楚,只要记录下他们在做什么就可以了。当然,最好还是遵循轴线原则,尽量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一些。

⑵选择人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整体构图的角度,选择一两个构图的中心人物,这个中心是指画面的重心,它可以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向心力和整体感;二是从人物表现的角度,选择一个或两个更富有表现力的人物作为重点,对他们适当多加展现。

人物的选择要与画面想表达的效果联系起来,在符合表达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综合考虑仪表、气质、表情、穿着、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⑶大含小:所谓“大含小”是指小景别所表现的内容,一定要能够在大的景别中找到,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内容是包含在大景别画面之

中的,这样组接起来的画面才更有依据,更加真实,否则就有滥用“蒙太奇”的嫌疑。

4、人物群体的拍摄

人物群体场景的大景别拍摄一般应寻找到附近的制高点,进行俯拍。俯拍在表现大场面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光有大场面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走到人物群体近旁或中间进行拍摄。

人物群体的场景具有人物众多、场面可能比较杂乱的特点。拍摄者如果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可能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⑴规则群体:规则群体是指人群位置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或具有很大程度的整齐性,如各种列队等。

A、拍摄规则群体,除了表现人群的基本情况外,还要考虑人群本身具有的形式感。规则、整齐具有美感,把这种美感表现出来,也肯定会打动观众。要拍出这样的形式感,我们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俯拍,而且使用大景别,否则不会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多用大景别,同时也要拍摄小景别。小景别在表现个体、部分人物时更有优势,而且只有整体、只有形式的群体,必须要有个体、有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强化。

B、对于规则整齐的群体,可用运用运动镜头进行拍摄,以增加画面的变化,给观众带来惊喜。推拉摇移都会取得很好的画面效果,新闻摄影一般不大运用移、升降镜头。由于群体的规则整齐,拍摄时尽量使用三脚架,以求更佳的、与内容更为相称的画面效果。画面的晃动与运动速度的不均匀都将对叙述感的表现产生不良影响。

C、在规则的群体拍摄中,构图占重要地位,可以使用规则的构图(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曲线等),与表现的内容相一致。

⑵不规则群体:是指人物位置混乱、没有任何“道理”的群体。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首先应明确拍摄的目的,要尽量抓取可以表达意图的人物及人物关系。人物多拍不全没关系,但所拍下来的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有表现力的,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A、不同的表现要求,不同的场景主题,对画面表现内容的要求也不相同,这也就要求拍摄时抓取的对象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对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要求,所以基本不考虑越轴问题。

B、不规则的群体拍摄同样要注意构图重心问题,每一组人物拍得都有重心,拍摄者必须在人群中快速寻找到合适的角度。没有重心的画面可能不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但肯定缺少表现力。

因为新闻摄像最重要的是纪实效果,所以,可以在走动中拍摄长镜头,画面的晃动反而会带有现场感和纪实感。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我们知道电视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电视新闻视听语言包括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展示故事情节、阐述理念的工具。那么电视视听语言包括的形象元素非常多,(视觉语言包括:构图元素、运动元素、色彩元素、光影元素、角度元素、景别元素、字幕元素等等;听觉元素又包括:同期声元素、解说、音乐音响、旁白等。)那么我们今天就简单的说一下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1、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是指反映新闻内容、说明新闻事实的画面形式。这些画面形式,以形象化表现为基础,在体现出视觉元素的同时,也体现出听觉元素,是视听元素的有机结合。

2、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类型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根据他们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主要分为叙述镜头、描写镜头、说明镜头、关键镜头、细节镜头、资料镜头。

⑴叙述镜头

叙述镜头反映的事物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事物在发生的形态上表现为先后、运动的结构。

在拍摄这类镜头时,只能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反映和表现。在后期剪辑时,也要严格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通过截取不同的画面,构成这类新闻的比较完整的过程。否则,会给观众造成思维混乱,甚至发生误解。

⑵描写镜头

描写镜头反映的内容一般并不表现为一定的过程,而更多地表现为一定的情景。情景之间虽然有时间上发生的先后,但它们在内容上却往往并不体现递进关系。

描写镜头表现的内容,是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出现或存在的情景,这种情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不会很快消失,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描写镜头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内容的相互关联上,因而在镜头的组

接上并没有一定的顺序。

⑶说明镜头

电视是形象化的新闻报道手段,它在反映抽象方面的内容时,也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事物来让人们感知,并认同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现实中的有些内容,如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等,因其缺乏形象性,往往通过说明性镜头予以反映。叙述镜头、描写镜头、说明镜头时电视新闻镜头语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反映、表现、揭示新闻事件的任务。对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而言,在运用这些语言反映新闻事实的时候,新闻应尽量拍得详细些、丰富些,从而为后期编辑积累更多的素材。

⑷关键镜头

⑸细节镜头

⑹资料镜头

电视新闻摄像注意事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问题 画面偏色、镜头空洞、构图失当、同期声音质差、文字稿与图像两张皮,致使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大打折扣。 现将新闻摄像的规范归纳如下: 一、前期采访要求 1、被采访者景别: 站:肘关节处。 坐:第三个扣子 角度:尽量让镜头和被采访者形成60-90度的最佳拍摄角度。 2、双人镜头 站立采访——两人(采与被采)充满画面45度角 由双人推到采访者,画面要干净,不能带记者任何部分。在抓拍时尽可能由双人镜头推到单人镜头。 过肩镜头——带着采访或被采访者的半个后脑,两人充满画面。 3、三个备用镜头 双人镜头,过肩镜头,记者反打镜头。其中记者的反打要注意轴线,严禁出现跳轴反打 4 、对于记者在现场的出镜 a:出镜的画面一定要经过记者与摄像充分沟通,并能体现出

对现场的设计,避免记者与所在环境毫无关联的万能镜头。 b:出镜的背景,应该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和最相关的场景,不能随意选取与新闻本身毫不相关的背景。 5、如果采访对象同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露脸,统一用剪影、或者用前景遮挡面部以及虚化主体的拍摄方式。 6、对于“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严禁再用全虚的镜头来表现,手法可以多元化。 7、摄像拍的每一个镜头都要求工整和规范。 8、摄像在采访时要注意对声音进行监听,以保证声音的质量。 9、所有镜头必须有同期声。 电视新闻的摄像几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确保画面的色彩还原正确(白平衡的调整) 目前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摄像机,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拍摄前应对白平衡、黑平衡进行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当环境变化时,尤其要注意调整白平衡,因此提醒摄像记者随时注意。 二、确保摄像机正确曝光 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画面,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曝光过度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采访拍摄时,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

新闻视频拍摄技巧

一、镜头要稳,少用推拉摇移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 原因是: 1、每条电视新闻长度有限; 2、为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 3、使新闻节奏明快。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二、镜头要有连贯性,关键环节都要有 电视镜头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一条完整新闻的“零部件”,必须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拍全拍好。 a、镜头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 b、镜头景别要成龙配套。 c、镜头拍摄角度要成龙配套。 三、拍摄镜头要突出特征,角度常新 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及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 5、新闻中的运动镜头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因为新闻要求单位时间的信息量要大,而运动镜头少则5,6秒,会大大降低新闻的信息携带量和节奏。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去参加一网络会议新闻发布会,开会的人一边是真人,另一边是通过网络传输来的视频影像,这个时候从电视屏幕到真人的一个摇会显的非常的有意义。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所以拍摄之前最好确定移动镜头是否有必要.有很多人把两个没有必要的两个画面用运动镜头联系起来,这就是一种为了运动而运动的做法,当没有明确的意图和感觉的时候,不要随便移动,.随意的运动只会给看到你东西的人留下坏印象。 当开始拍摄运动镜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λ起落幅要注意稳定,开始运动的时候,注意要有速度的缓冲,不能突然加速,也不能戛然而止。而且落幅一定要准,不能落幅没到就开始减速,快停的时候发现还没到落幅接着向前摇,更不能摇过了来一个回头摇,总之落幅一定要准。要摇出感觉就必须长期的练习,寻找节奏和韵律. λ新闻的运动一般都是比较快的,不像专题那样.注意中途速度控制,严防突快突慢. λ避免拍摄主体在画面中位置忽左忽右,甚至出画,一般在运动镜头中是由于摄像机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定。要克服它,除了注意自己的景别不要太小外,还要注意摄像机的速度和拍摄主体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主体的速度变化,给速度变化留提前量。对于固定镜头则注意采用的景别不要太小。 6、拍摄中的等和抢 当会议的重要流程将要开始,要集中全部精力拍好画面,因为接下来要拍摄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拍好,基本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过“挑”,这个技能更多的是应对平稳状态下的会场,当有一些变动发生的时候,我们更多运用的是“等”和“抢”。 λ等是说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记者,无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去参加佩顿见面会,好多记者都在不停的动,一个记者在拍摄完相关内容后就一直把架子放在某个位置等待,最后互增礼物的时候,他得到了最好的角度. λ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不然就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失职。 无论是等和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正确判断出事情动态,某人将要做什么,他将要走什么样的路线,只有将这些准确判断,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位置拍摄到好的角度.比如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当所有的记者都在里面等待吴仪的时候,我们在门口开始等待,在人很少的时候,及时的在最近的距离最早拍摄到了重要的画面. 采访的人需要具备代表性和多面性,很多时候只要采访一下出席的重要人物就可以了。很多时候,一种表明观点的新闻还需要采访相关专家,高级官员,当事人等。 λ注意避开一些人先天的不足,当某个人左脸有一些伤疤的时候,可以拍摄右侧脸,避免一些让人感觉不自然的东西,拍摄耳蜗,主人公的某耳朵上长了一个肉疙瘩,没有避开. λ要采访的时候,事前一定先选好背景,以免事发的时候慌张.背景选择要注意简洁,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一些杂乱的背景,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后面有明显的物体从人的头部冒出来,当两个同是竖直的物体重合的时候,会让人不舒服.在拍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人的头上长了一个电线杆或者一堆杂草的现象.所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提醒被摄人换一下位置,如果换不了,自己就改变一个角度去拍. λ拍摄演讲人的时候,要边听他们说话的意思,边进行拍摄。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这样可以即使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所拍摄的发布会发部分是商业性质的,决大多时候,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如剪彩,赠送礼物等,但是当拍摄政府性质的发布会,一些东西会很隐性,只有你明确的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才能知道到底做了什么。比如去年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某世界级论坛,当时一些老外用英语说话,大家由于急于摄取画面,都没带翻译耳机,后来好长时间才知道会场里参加会议的两方产身了很大的分歧。 拍摄时候注意水平线与垂直线,避免画面中的人或物一边倒.需要注意的是,,在正面构图的时候可以采用找水平线与寻像器的平行关系,但当采用斜侧面构图的时候,就不能再次依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

电视节目的剪辑技巧

淮安市广播电视工作 技术会议交流材料 电视节目的剪辑技巧 涟水广播电视台邵薇薇 [摘要]:后期制作是节目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建立节目的剪辑风格、控制剪辑节奏、把握整体结构、镜头之间的组接上探讨后期剪辑的几个技巧以及后期剪辑时应注意的问题。 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策划、构思、采访、拍摄、剪辑、特技合成、解说配音、字幕等多道工序,而其中剪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作过程,其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性质。 一、建立节目的剪辑风格 所谓节目的剪辑风格就是剪辑人员对节目后期剪辑的整体构思。体现剪辑人员对编导创作意图的理解,对节目容、结构的把握。针对不同种类的节目应采用不同的剪辑方式。剪辑人员在动手剪辑片子前,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把握住编导的意图以及追求的效果,根据节目的容、形式、风格考虑所采用的剪辑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辑风格。剪辑风格一旦确定,就应保持前后一致,使之贯穿于整个剪辑过程中。 二、控制剪辑节奏 电视片的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在前期拍摄时,摄像师应根据编导的意图及节目的形式、风格,控制摄像机的运动速度,从而形成节目的节奏基调。例如轻松、欢快的节目,摄像机的运

动速度可稍快一些;庄重、抒情的节目运动速度可缓慢一些。 后期剪辑时,尤其要注意的,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和匹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另外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出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三、镜头之间的组接 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必须遵守一些根本的规律和法则:“遵循画面的基本组接逻辑”、“动接动"、“静接静"是画面剪接规律” “动接动"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一系列的运动中转换镜头。“静接静"指在一个动作结束后(或在静场时)切换镜头,切入的另一个镜头又是从静到动。“静接静"多半是转场时运用。静接静既是衔接和谐的需要,又可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 通常所谓的紧凑剪辑,即同一动作容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而仍然保持动作的连贯流畅。 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

会议照片拍摄注意事项

会议拍摄十项注意事项 1.了解会议内容 拍摄新闻发布会的会议照片,作为摄影师必须要了解会议的全部内容,这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是不少摄影师没有这样的意识。现在,大多数专业的会议策划公关公司都有这样的活动执行手册,上面详细的安排了摄影师所要拍摄的内容,并且有关于场地光线的详细介绍,如:放映幻灯片时,场地光线为30%,领导讲话时,场地光线为60%等等。关于电脑灯打出的舞台特殊效果以及追光灯何时使用,面光灯强度如何均在会议执行流程上有详细的介绍。保留会议议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上面有嘉宾职务介绍,和照片对应起来可以很快熟悉人物,不仅对拍摄有意义,还为发稿做了铺垫,积累了采访素材。一般应要求主办单位提供一份名单。针对上面的具体情况,对拍摄的项目保留否决的权利,提前和主办单位协调不适合摄影的照明。有些要求是特殊的,比如合影,因为它是一个单独的拍摄项目,拍摄成功与否涉及到摄影器材、场地、人数和光线,甚至是电源的限制,因为有些地点为了安全起见,是不允许摄影师随便使用电源的,甚至有些拍摄现场是不能随意走动的。有些地方的合影拍摄是指定摄影师的,当然这也不排除有项目垄断的不正当竞争嫌疑。如果此时摄影师的经验不足,只关心拍摄价格的话,’就可能为后面的拍摄效果带来隐患。所以,需先了解情况后才根据拍摄内容进行报价。 2.根据现场情况准备器材梯子是否要携带? 需要独脚架吗? 室内还是室外? 如果是室内,在相机设置IS0 400 时,现场的光线

能达到快门速度的要求吗? 笔者认为,不论是数码相机还是传统相机,IS0 400 应该是感光度的最高限度。如果是光线良好的室外,闪光灯也要一直在机器上挂着,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使用闪光灯,比如逆光或侧逆光的时候、体育场的主席台下,被摄的主体有时会处于不利于摄影师的光线下,为了保证曝光充足,闪光灯的使用是必要的。同样,闪光灯的外接电池盒一样重要,它是连续快速拍摄的保证。比如,拍摄明星照片和领导肖像可以使用佳能的无线引闪ST-E2 配合2-3支580 EX II,配以柔光罩的使用,拍摄效果足以和影 室内拍出来的图像相媲美。当然使用单灯加闪光灯连线插座也可以实现上述拍摄,这样的搭配比影室灯布光轻便,但代价较为昂贵。如果记者席在2 楼上或远离主席台(有些在大饭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把记者统统安排到最后面),若没有400 mm 或300 mm 的长焦镜头,这样的活动就无能为力了。 3.拍摄空镜头。空镜头是商家宣传的重要资料,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空镜头的拍摄虽然简单,但不用心一样拍不好。作为摄影师,我到达现场第一个拍摄目标就是酒店的外观,因为厂家会把带有会议标志的LOGO、欢迎横幅等放在酒店大门口。作为完整的会议记录,酒店的外观记录是必须的。路引路牌是第二个拍摄内容,因为广告公司是要靠这些照片向厂家提出报销费用报告的,酒店也会相应的在电脑屏幕上打出“今日会议”。有些颁奖典礼还要按照静物拍摄方法拍摄奖品和奖牌细节。签到处的装饰和整齐排列的资料袋也是摄影师必须拍摄的镜头。进入会议大厅,需要让场地灯光全部亮起来,报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2009-06-18 12:50:53| 分类:DV常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 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 曲径、小路等。 2. C形构图: 画面中的构图类似于字母“C”形,一般多用于拍摄河、湖、海等水面,或是成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这种构图柔和而完美,非常适合于抒情的画面,而且画面很有活力。 3. 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常用于具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4. 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 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 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 风格的物体。 6. 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 主体)。 7. 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 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8. 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 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9. 曲线构图

视频拍摄要求及注意事项【模板】

附件6 视频拍摄要求及注意事项 请通过资格初审和综合评价的考生按照以下要求进行面试视频资料录制: 一、视频录制时间安排 综合评价正式视频录制时间:2020年6月18日8:00-8:15,共15分钟,其中准备时间3分钟,倒计时后系统自动进行录制(也可以提前点击“准备完毕”进行考试视频录制),请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综合评价要求视频录制时长3分钟。 试讲正式视频录制时间:2020年6月20日8:00-9:00,共60分钟,其中备课时间为25分钟,倒计时后系统自动进行录制(也可以提前点击“准备完毕”进行试讲录制),请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试讲要求视频录制时长8分钟。 正式考试视频录制时,报考人员须在要求录制时间内完成正式视频录制,并提交视频,详细见软件内界面提醒。只有1次视频录制,录制完毕后,选择视频,提交上传作为正式考试视频。 模拟考试视频录制时间:6月16日—17日,为方便考生熟悉视频录制流程及要求,小艺帮app提供模拟考试功能。报考人员务必进行模拟考试视频录制测试,模拟考和正式考的科目要求、操作流程完全相同,模拟测试不需要提交视频。具体点击【去模拟考】,不限定时间和次数,以熟练掌握考试流程为准。 二、视频录制条件及环境 1.考试前务必保持手机电量充足,确保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出

现因为手机电量过低自动关机、录制内容丢失的情况。对考试 时间比较长的专业,必须准备好电源和移动电源,可随时立即 使用。 2.考试前务必检查网络信号,确保在提交过程中网络环境 正常,避免出现因断网导致视频提交失败。建议是稳定的Wi-Fi。 3.考试前务必关闭手机通话功能(如不使用电话卡等)和 退出其他应用程序,例如微信、QQ、录屏、音乐、视频、在 线课堂等可能会用到麦克风、扬声器和摄像头的程序,确保在 拍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应用程序干扰,导致录制视频失败。 4.考试前务必确保手机存储空间充足,至少有5G的剩余 存储空间。确保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因为手机存储问题导致录制 中断、录制内容丢失的情况。考试时间越长,需要预留的空间 越多。 5.为保障考试视频拍摄效果,建议考生使用iphone 6、android 5.0及以上品牌机(千元机以上)拍摄并上传视频。 6.室内光线充足,封闭、无其他人员及外界干扰的安静场所,背景干净无杂物,录制过程中不能有其他人员出现在录制画面中。 7.穿着干净整洁,大方得体;妆容不宜夸张,不得遮挡面部(不得戴口罩),以免影响人脸识别;口语表达音质清晰,无杂音。 三、视频录制方式 1.镜头角度平视并与镜头保持一定距离,视频需要至少半身露出,手机横屏拍摄,使录制画面成正常比例显示,本人不得中途离开录制画面。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摄像技巧五字诀

电视摄像,贵在技巧;技巧掌握,贵在求精。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淀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关于电视摄像技巧的“五字诀”。比如,说到运动摄像,就会想到“推拉摇移跟”;说到拍摄要领,就会想到“平稳准匀清”等等。对这些“五字诀”进行及时总结有助于加快电视摄像技艺的发展。 1、“黑白光近法”是摄像机的调节因素。 “黑”指黑平衡调节,以保证黑色场景的正确还原;“白”指白平衡调节,以保证白色场景的正确还原。黑、白平衡调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色彩的忠实再现,其原则是“动光之后先调白”;“光”指光圈环调节,以保证影像的正确曝光,有自动、手动和即时等调节方法;“近”指近摄环调节,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近摄需要;“法”指法兰环调节,也称后焦距调节。当发生非人为的“焦点漂移”时,调节此环以确保聚焦精确。 2、“聚变跟移虚”是焦距(焦点)的调整技巧。 “聚”指聚焦,一般采用“目标特写聚焦法”,即拍摄前,推成特写进行聚焦,然后拉开成所需的景别,进行拍摄;“变”指变焦,即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转动变焦环或扳动W—T 按钮均可实现变焦;“跟”指跟焦,即焦点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以保证其清晰。跟焦一般遵循近顺远逆、近快远慢及焦点前置的规律;“移”指移焦,即运用景深原理,实现视觉中心或表现重点的虚实转换;“虚”指虚焦,即整个画面一片模糊,没有一处实焦。营造一种朦胧美和意境感。 3、“扛托抱举拎”是执机姿势的类型。 “扛”指扛式,其中立姿肩扛式最常用,画面自然、调度灵活。讲究“三紧贴”,即肘部紧贴身体、脸部紧贴机身、眼睛紧贴寻像器;“托”指托式,机动性高,适用于便携小型机,但画面易晃动;“抱”指抱式,结合立、蹲、跪姿使用,能降低机位,适宜拍摄局部特写;“举”指举式,可抬高机位,适用于大场面或主体被遮挡的情况下拍摄,一般采用短焦拍摄以求稳定;“拎”指拎式,机位可降到很低,利于“移跟”拍摄运动目标。 4、“平稳准匀清”是电视摄像的基本要领。 “平”指平衡,画面力求“横平竖直”,及在色彩、影调及心理上的平衡等;“稳”指稳定,持稳摄像机,竭力避免不必要的画面晃动,多使用支撑物体,合理选择焦距;“准”指准确,即构图完美、曝光正确、意图明确、落幅到位及色彩真实等;“匀”指匀速,即运机速度均匀,画面节奏统一,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清”指清晰,也叫实,应力求图像清晰,照度适中,聚焦精确等。 5、“推拉摇移跟”是运动镜头的基本类型。 “推”指推镜头,是景别由大变小或框架由远而近的画面,有“某处有某人(物)”的效果;“拉”指拉镜头,是景别由小变大或框架由近至远的画面,有“某人(物)在某处”的效果;“摇”指摇镜头,是借助于三角架或拍摄者自身,转动镜头光轴而拍摄的画面。有环顾四周、转移视线、形成积累的效果;“移”指移镜头,是摄像机随活动(支撑)物体而运动所拍摄的画面,

精编【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

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电视摄像知识点总结

电视摄像知识点总结 ·摄像机主要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和摄像系统三部分构成。·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光—电—磁—电—光的转换过程,摄像机的工作即成像、光电转换和录像的过程。 ·焦距即焦点距离,是光学镜头的中心到摄像管前的靶面或固体摄像器件成像装置靶面(前表面)之间的距离。 ·光圈是镜头里面用来改变通光口径、控制光通量的机械装置,它由一组弯月形的薄金属片组成。 ·景深: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成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比较清晰。这种被摄景物中可以成像清晰的纵深范围即是景深。 ·决定和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光圈、焦距和物距。 光圈口径越小,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反之,光圈口径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 镜头焦距越短,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物距越远,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也就越小。·摄像机主要由镜头、寻像器、话筒、主机(机头)和附件五部分构成。 ·摄像机的镜头分为四种:标准镜头、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窄角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 标准镜头:镜头视场角为50°左右,焦距为25mm左右。)在纪实性节目中被广泛使用。

广角镜头:视场角大于60°,镜头焦距小于25mm的镜头。)当摄影师要表现被摄物地气势,造成大小、高低、对比强烈甚至夸张的画面效果时往往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窄角镜头:镜头视场角小于40°,焦距大于25mm。)放大倍率大,景深小。适用于拍摄远距离被摄物的局部和细节,但由于其对调焦的要求很高,摄像机的抖动往往被放大,不适宜手持,肩扛拍摄。 变焦镜头同时具备长短中焦距镜头的造型功能,视场可以从窄角到广角连续改变(画图) ·聚焦也叫对焦、校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清晰的成像,根据它与摄像机间的距离,调整镜头的焦点,使景物能在成像平面上清晰地成像。 ·摄像机的使用和拍摄注意事项:1开机预热 2光圈控制3聚焦 4变焦控制5尽可能地缩短暂停时间6拍摄每个镜头应提前录制5—10秒7拍摄的画面长度应比实际用的长度长8多拍一些辅助镜头9考虑不同景别的搭配10在拍摄时认真做好场记 ·摄像机的三大技术指标:分解力、灵敏度、信噪比。 分解力:是指摄像机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一种是水平分解力,一种是垂直分解力。摄像机沿水平(垂直)方向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 灵敏度:一般以同一照度条件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定输出时所用的光圈大小来衡量。)在照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光圈越小,摄像机的灵敏度越高。 信噪比:是指摄像机在标准照度(2000lx)下所拍摄的视频信号(亮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机镜头应当表现什么 摄像机的镜头具有较强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的是摄像者的主观倾向和审美情趣。它的任务就是表现片子中需要介绍的主体、环境,还有气氛。 专题片、新闻也拍了不少。但是,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是否真正发挥了镜头的表现力?是否突出了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许多人往往把取景的范围放得太宽广,景别视距过远,没有能较好地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来突出主体,介绍环境,表现氛围。举个例子,我们要对某个会议进行报道,抛开解说不谈,在我们介绍了场景的全局之后,应着力抓取局部和细节等有表现力的东西。正反两个全景画面,能给人提供一个在开什么会,有多少人参加以及会场的环境等信息,但哪些人到场?谁在讲话?听众如何反应?这就要靠画面的语言——景别的变化,局部、细节和机位变化,来展现和交代,为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再如,表现一个人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紧张地思考,我们用全景介绍了他身处的环境,用中景、近景勾画了他的身姿,还用特写介绍了他读的是什么。到此为止,我们仅仅介绍了“他在做什么”;要表现他“孜孜不倦”、“紧张思索”,这些镜头还不到位,这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手夹着的烟头快烧到手指的特写或者加上其它很能说明问题的特写(窗外的月亮、桌上的闹钟等),就能较好地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细部特写往往比笼统的表现更能传情达意。我们在拍片中不能忽视摄像机镜头的细部特写的表现力,强调一件事所引起的反应动作的细节,往往比直接拍摄那件事的过程更富感染力。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生活,将会大有帮助。 取景与构图 取景与构图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取景取景是指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舍弃哪些部分,摄像机处于什么位置,取何角度拍摄等等。比如,拍摄人物新闻或专题片时,取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决定镜头是对准所有的人物,还是对准其中的几个;用全景、中景,还是近景;仰摄、俯摄还是平摄等等。 构图构图是指将视觉元素加以组织、构成画面的方法。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两位人物,则三位人物的安排(谁靠近摄像机,谁远离摄像机,三人之间处于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人物坐势的动态处理,周围道具如何安放,取何机位、从何角度拍摄,使各视觉元素位于画面的什么位置等等,都包括在构图范畴内。取景构图艺术对于摄取电视画面、创造视觉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要摄下优美的画面,必须要对画面视觉元素加以组织,必须选择机位、恰当取景。取景与构图很自然地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如何取景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的成分,又含有艺术的成分。技术上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要领,镜头运动要“平、稳、匀、准”。艺术上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这些对我们成功地创造视觉空间至关重要。 一.技术上的要求: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是取景时首先要保证的起码要求。在决定画面元素的取舍时,既要使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又要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向观众传递足够的信息,体现作品的主题。当然,在一部片子中,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多,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少,因此,对每个镜头的要求和处理应有所不同。 其次,镜头运动要做到“平、稳、匀、准”。“平”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我们在拍摄中,不论是用三角架(三角架要较好水平仪)还是肩扛,都要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作参考,效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大体上可以做到平的构图要求。

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

视新闻的拍摄技巧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从拍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可分为两大类:录像报道、现场报道。 录像报道之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是画面和解说词,而画面又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镜头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性镜头,一部分是中心镜头。 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抓重点。既要抓住关键的新闻场面和主要的新闻人物。 2、抓全面。拍摄时不要遗漏相关的镜头,避免后期补拍。 3、抓细节。镜头要特别反映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感情变化的细节。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出镜,在新闻现场采访和播报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 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 如果是新闻专访,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采用全景或远景。在现场报道中,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一种是“倾听镜头”,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另一种镜头叫“反向提问镜头”,是记者提问的镜头,也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间隔镜头,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轴线”规律。 “轴线”一般指被摄对象和被摄主体的“动作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怎样变化,都不允许发生“跳轴”现象。 三、现场拍摄 勤于积累、心中有数、及时抓拍。 拍摄介绍性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拍摄中心镜头。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在拍摄中心镜头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抓细节和富有人情味的场面。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中心镜头应占绝对比例,大约70%以上。 四、同期声的录取

摄像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

摄像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篇不错的文章,转给大家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初学摄像的人在熟悉、掌握了小摄录机的一些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后,就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摄像技术,这种提高并不费很大力气,只要用心多看,多练,就会有所提高,关键在于用心。笔者接触过许多家里有小摄录机的人,有的已经买了几年,现在拍出来的片子还在犯一些最原始的毛病,也就是笔者曾提到的那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拉抽屉”、“刷墙”等,所拍摄的镜头如用于后期编辑的话,可以说大部分是无效镜头。 摄像和照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面对一个物体或者是风景和人,照像只要有百分之一秒甚至千分之一秒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画面。而摄像即使只拍一个物体的特写时间也不能短于2秒。如考虑到要在编辑机上进行编辑,还要留出预卷(PREROLL)的时间,而预卷的时间最短也在5秒。特写镜头尚如此,其它镜头的时间就要求更长了,当然这是指磁带上开始有磁迹的第一个镜头,以后的镜头只要磁迹未中断,可以用前面拍摄的镜头来做磁带预卷的时间,但也必须要留一定的秒数。总之,初学摄像的人一定要记住:每个镜头都要留够几秒的时间,否则就是无效镜头。只有在克服了这些常见病后,再掌握一些摄像方法才有实际意义。摄像方法很 多,我们只谈一些最常用也最常见的。 推:推镜头实际上有两种方法,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一种是把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的小车上或用带轮的三脚架直接对着景物向前推上去;另一种就是摄像机不动,利用变焦镜头对着要拍摄的主体推上去。一般家庭摄像主要用的是后一种方法,即用变焦镜头造成“推”的效果。比如六芬唤谟锥 白橹 ⒆用潜硌萁谀?跳集体舞,你的孩子也参加了,这时你可先拍一个大的场面,许多家长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舞台上孩子们的演出,然后把镜头推上去,最后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样就对你的孩子及周围所处的环境有了一个清楚的交代。再比如,拍一个节日游行的彩车,彩车上有几个模特在表演着一些精彩的小节目,而周围有许多兴高彩烈的围观者使你无法靠近,这时你根本不可能用什么移动车向前推,只能是靠变焦镜头推上去,来交代车上的模特与周围的环境。初学者最重要的是不要滥用“推”镜头,不管拍什么都一“推”了事。在目的不是很明确或很必要的情况下,宁可不推也不可滥推。 拉:和推镜头相反的就是拉镜头,也是有两种拉法,但家庭摄像还是靠变焦距的方法。拉镜头主要是交待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拍一对情侣在昆明湖上荡舟,可以先拍情侣的特写或近景,然后拉成全景或远景。拉镜头也和推镜头一样,不可滥用,用得不好不如不用。 _ 摇:摇镜头就像我们平常转动头部观看景物一样,可以左右摇,也可以上下摇,至于是左右摇还是上下摇取决于视觉习惯。宽阔的横线条为主的物体应该左右摇,高大的竖线条为主的物体应该上下摇。比如我们拍摄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从远处拍虽可拍全,但却看不清上面的东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 摘要:新闻电视画面不单是为了通报消息而进行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对所拍摄的画面的技术处理和艺术构思的剖析下进行的系统工程。把握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来认识电视新闻画面,以其为依据来探讨新闻电视画面拍摄的技术要领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镜头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展示画面语言的魅力,满足人们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接受心理。由此可见。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不仅仅为拍摄画面而去简单的拍摄。还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如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事件发生的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得观众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电视新闻画面的全局即技术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其构成,当然拍摄时也要在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上来做文章。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电视记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将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画面形象的展现给观众,使人不但得到耳闻目睹,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且得到“美”的享受。由于受时间限制和人的眼睛接受图像信息的限制,一个电视新闻画面不可能长时间在屏幕上显示或停留,观众不可能像看报纸。美术作品或照片那样反反复复地、全面地观看画面,这就要求记者或拍摄人员在选取面面的时候。选择最能反映主要内容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电视机屏幕上最能解释新闻消息的画面。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精确透析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重中之重。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 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是将新闻事件现场所发生的事件的各种原因和通过镜头搜集、整理后呈现给观众的一种镜头组合。从这个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就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也就是说镜头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基本单位。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镜头可分为中心镜头(重要镜头)和介绍性镜头(次要镜头)。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即引起新闻事件主体的一切镜头: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归根结底就是对构成画面的重要镜头和次要镜头的合理布局和拍摄处理,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本上确立了新闻画面的基本构架。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构成 从电视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心镜头还是介绍性镜头,它们都是将在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反映时间的光线、表达事件发生场所的背景构成了新闻电视画面的基本要素,对电视画面镜头的处理就是对这三种基本要素的处理和安排。 二、电视新闻画面中对画面镜头拍摄技术的要求 电视新闻画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电子光电技术与磁记录技术来记录现实图景的。在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