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上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文中,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深厚情感。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力求做到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大自然的优美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引出课题《山中访友》,让学生产生疑问,作者到山中去拜访哪位朋友呢?

这样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纠错字音。

2.浏览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通过学生找词语、读课文这一环节,能利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文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老桥、大树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找出“老朋友、知己”这两个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比喻、排比、拟人和想象,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类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3.鼓励学生想想讨论如果自己是作者在山中还会拜访哪些朋友,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拓展延伸,归纳小结

回归课文,整体欣赏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鼓励学生谈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在此过程中,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你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五)深化感情,布置作业

小练笔作业:学生写一写自己与老朋友之间的友情,200字,字要写好。

完成以上教学,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桥梁,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我知道今天的说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非常期待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能够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指点。

四、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老桥、山泉大自然朋友

白云、松树老朋友

......

《詹天佑》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展开,而这篇是以人物为题的课文,重点写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一一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第四一六段,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里活动的句子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适当做记号。

情感目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难点: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二、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等进行教学,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启发学生主动探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三、学法指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弄懂课文内容,也就做到了“读—说—画”

自主学习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诵读品味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听成龙的《真心英雄》,引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学生聊聊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2.借助鲁迅先生爱国名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结合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引出课题《詹天佑》。

3.读题(引读)。

设计意图:为了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提高课堂气氛

第二步:走进文本,感知研读。

1、复习检查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詹天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2、研读课文,品读感悟

小组比赛朗读课文4-6段,并分层。(板书: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线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情。

根据上节课的所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在勘测路线这层次中,设定了3句重点语句如下:

品读勘测路线重点语句1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为什么感动?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

②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

品读勘测路线重点语句2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哪些困难?从文章里边找一找。

②詹天佑修筑铁路时,受到阻挠的课外资料补充,配上贝多芬《命运》,教师深情朗读。

③师生引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品读勘测路线重点语句3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下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①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黄沙满天、坠入深谷”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学生自由练读句子,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环节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板书:爱国)

第三步课内拓展,自主创新

学习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①读:自读课文,理解层次的内容。

②画:根据课文的理解,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图。引导学生开凿隧道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山势、环境,设计不同的开凿方法说明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板书:杰出)

③演示:让学生用笔当火车,在教科书的插图演示火车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也就是它的创新所在。(板书:创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第四步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1、小练笔: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一一詹天佑写一段事迹简介或颁奖词,也要写得朴实而真挚3

2、资料收集: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巨变

设计意图: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五步总结、升华

1、师总结:京张铁路默默无言,但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是有骨气,中国人有智慧,中国有希望,

设计意图:总结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小诗升华(师生引读)

是您,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

是您,用血汗洗刷了中国的屈辱;

是您,面对覌险与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是您,为祖国修筑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是您,詹天佑!

窗户上还印着你伏案审阅的身影,

八达岭还留着您深深的脚印。

您的光辉业绩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

您的努力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您的杰作将永远保存,您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深情的呼唤您一一詹天佑!(板书:詹天佑)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向“詹天佑们”致敬!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在小诗升华的情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让学生全部起立行队礼,向为祖国做奉献的先烈们敬礼。

五说板书设计

詹天佑

詹勘测路线爱国

天开凿隧道杰出

佑设计线路创新

《穷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童、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牾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釆用启发质疑、以读促牾、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四、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牾,并在“牾”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一一入情一一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釆用“自读自牾、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本课的构思。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髙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

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千。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童点句,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幷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同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优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千,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顶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优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髙了其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髙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四、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少年闰土》说课稿

—、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一篇重新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中的文章。从这次童新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牾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釆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千、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釆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佢由于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本课时,能不能放手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竒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童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三、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本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顶目: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千、健康可爱、经验丰富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继续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含有图片,重点句段及板书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我简要说说今天这节课的整体构思。

1.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的形象。

2.突破难点,化难为简,深化闰土的形象。

3.回旋反复,紧扣文本,丰满闰土的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说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导入

1.先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图片,师配乐诵读第一自然段牵引学生的思绪。

2.之后入题,并板书课题。

3.然后请学生谈谈上节课所了解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上台板书那四件有趣的希竒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配乐朗诵牵引学生的思绪,将学生的思绪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入课堂中)

环节二:抓住对话,了解闰土

1、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自主阅读,进入“看瓜刺猹”片断。

2、在生汇报“读懂了什么”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体味当时的生活。

3、适吋出示这些的支男,并齐读这些文字,加深理解。教师可在“管贼吗?”及“月亮地下……”“它不咬人吗?”以及动词“捏、走、看、刺”等处适时点拨。

4、然后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得知:闰土是怎样讲的,“我”是怎样听的,从而启发学生有动作有表情地练习“看瓜刺猹”的对话,并请两位同学上台对话。

5、师播放配音画面并沉醉、深情地第二次导读这段文字,使“看瓜刺猹”这一情境定格在学生脑中。

6、从词语“无穷无尽”过渡其它三件事的探究中去。通过学生的自读或合作,小组和班级内交流、研讨、汇报,最后通过提示、引读并辅以形象的图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帮助学生总结明确闰土的形象和特点:雪地捕鸟一聪明能干;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一体现一见多识广;看瓜刺猹一体现一机智勇敢。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引学生入境;接着又通过对话插图,让学生体会对话时的情景;最后通过学生的现场说法和教师的引读,达到认识闰土的目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让学生对闰土的认知由粗浅逐步过渡到深入。)环节三:难点突破

1、师以“我听了闰土的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述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过渡第16自然段,并用课件出示这段的文字|)

2、要求生自读后谈理解,生很可能质疑“四角的天空”。

3、师此时课件出示“四角的天空”图片,让学生看后谈感受;幷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当闰土在干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想想“我”都在干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后,出示这段文字。

4、师总结“四角的天空”的象征意义之后再次引读这段文字。

啊!闰土的心里……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四角的天空”一直是《少年闰土》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对比,进一步了解闰土。)

环节四:知识拓展

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师故抖包袱并借助《故乡》的图片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对鲁迅的认识。

环节五:升华情感

课件再次出示“看瓜刺猹”配音画面,师第三次引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牢记闰土的同时,也将鲁迅先生笔下那段非常美的情景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附: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无穷无尽的希奇事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模板和五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册****组第***课的一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达了*************,此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深刻启迪。学习这篇文本我们主要向******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一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1.******* 2.******* 3.*****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1.******* 2.******* 3.*****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1.******** 2.*******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 2.******* 2.教学难点:1.******* 2.*******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播放******音乐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课(25—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初读感悟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范文_0869

2020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范文_0869 EDUCATION WORD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范文_0869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

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5)

1老师领进门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材料1《老师领进门》。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作上也很有特点:选材有点有面,记叙详略得当;修辞方法巧妙灵活,语言含蓄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4、理解句子含义。 5、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6、积累文中“我”专心听课的句子及课内外赞美老师的词句。 7、学有困难的学生说几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恩。

8、明白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逐字解释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过自读、引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应用“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本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说说句子的意思及句子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句子含义。 4、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联系文本想象说话。 5、联系上下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人尊师爱师的事例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2、理解句子含义。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难点: 1、理解句子含义。 2、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前两课的指导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理解本课句子的含义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艺术,是一种移请的艺术,加上本文人文性强,是一篇很好的教人做人的文章,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情感目标的达成度才最高。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这堂课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真正动情、动心,才能激活思维,有感而发。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这堂课的关键。 二、教学策略及设计 1、以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点拨,解决重点和难点。 无论是课前的渗透:搜集名人尊师的故事,积累尊师敬师的格言,谈自己的感悟,课堂上请学生谈田老师的语文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及点评和导语无不体现我对学生感悟的尊重,都以学生为本。读课文,展开生生互评,让学生读读划划,交流交流,或是几处想象说话,

2018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 -----因为——————”的句式作答。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联想创作(作业)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

1 山中访友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经典获奖3篇) 读中感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王丽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要求会写80个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 及间架结构,把字写得端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 住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效 果。 4、在阅读中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能抓住 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积极主动积累语言。 5、在习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 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同时,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 的能力。 6、在综合性学习中,把握材料的学习要求,开展好活动,会写临别赔言, 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 策划联欢活动。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训练。 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 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习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和习作的 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乐于习作。 教学时数:103课时 课时安排:1、第一组………………………………………….13课时 2、第二组………………………………………….10课时 3、第三组………………………………………….11课时 4、第四组………………………………………….11课时 5、第五且………………………………………….11课时 6、第六组…………………………………………..7课时 7、总复习………………………………………….40课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集

小学六年级语文全册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组 (2) 1 山中访友 (2) 2* 山雨(无) (10) 3 草虫的村落 (10) 4* 索溪峪的“野”(无) (18) 第二组 (18)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6) 7* 彩色的翅膀(无) (34) 8* 中华少年(无) (34) 第三组 (34)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8) 11 唯一的听众 (44) 12* 用心灵去倾听(无) (50) 第四组 (50) 13、只有一个地球 (51) 14* 大瀑布的葬礼(无) (53)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3) 16* 青山不老(无) (56) 第五组 (56) 17 少年闰土 (56)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5) 19* 一面(无) (69) 20* 有的人(无) (69)

第六组 (70) 诗海拾贝 (70) 诗经?采薇(节选)(无) (70) 春夜喜雨(无) (7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无) (70) 天净沙?秋 (70) 天上的街市(无) (72) 白桦(无) (72) 与诗同行(无) (72) 我们去看海(无) (72) 致老鼠(无) (72) 爸爸的鼾声 (72) 给诗加“腰”(无) (72) 诗中的“秋”(无) (72) 第七组 (72) 21 老人与海鸥 (72)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无) (78) 23 最后一头战象 (78) 24* 金色的脚印词语盘点(无) (83) 第八组 (83) 25 伯牙绝弦 (83) 26 月光曲 (91) 27* 蒙娜丽莎之约() (96) 28* 我的舞台无(无) (96) 六年级上册 第一组 1 山中访友 说课稿一: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wo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青山不老》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 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 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 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 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篇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 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 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 组》。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展开学习的,一篇篇文章为我 们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非常独特,它是由 3 个独立的片段组成。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 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 这 3 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 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 3 个片段是人物 描写的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 3 个人物的鲜活形象和文章的写作方 法。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
1 / 24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 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交融、交织的整体,因为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1、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本文的三个人物来自三部著名作品,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激起阅读的 兴趣,是我们语文课要追求的。 所以我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触摸作品中的人物,触动他 们读书的欲望。 2、在学习中总结学法。 这是三个人物描写的片断,教学的重难点大同小异,采用同种教学方 法会显得重复枯燥,同时教学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因此,我指导学生在实 践中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老师导学,尝试自学,合作研读三个环节,引 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分两课时学习。 第一课时从文学作品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小兵张嘎》、《儒林外史》、 《红楼梦》三部作品的认识,初步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
2 / 24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说课稿

《藏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 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PPT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

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这时板书:藏戏并说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绍藏戏(出示藏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课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讲了它的发展等)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让学生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生答:反问句)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故事?(生答:唐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第五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许下宏

初一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初一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初一语文《山中访友》说课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行们,上午好! 我参加的课件是《山中访友》——专题站。 教学分析: 本文是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基于对本文的理解,在制作网站时,我选用了阳光、大树、小花作为整个网站的背景,这样,当学生一进入网站的背景,就仿佛走进了大自然一般,课件与文章融为一体,自然而又合谐。按钮在网站页面的左方,这样设计不仅便于操作,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个清晰的了解。 我的教学构思是采用谈—读—赏—练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进入网站后,就看到几幅山中的美景图,并配有鸟鸣啾啾、溪水潺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谈谈所见所想,随之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听读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因为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升到初中的初一学生,因此,我制作了这个flash动画朗读,可以让学生像观看动画片一样进入课堂教学。录制自己的声音更具有亲切感。 接下来,让学生赏读,并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在这里配上背景音乐,更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 文章由下到上缓慢上移,能锻炼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页面富于动感。 接下来,我设计的内容是研讨赏析。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中问题。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第1和第3题有固定答案,当鼠标悬停时,有答案出现。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仅用语言,很难创设一个意境带学生走进山林,去感受自然美,可现实条件又不允许,后来,是多媒体技术帮了忙,我使用了moviemaker,制作了这一段视频,按照作者拜访山中好友的顺序,配以清幽的音乐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这样就好似学生跟随着作者一同走进了山林,拜访山中的众好友,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林草木、花鸟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鲁滨逊漂流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充分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和片段,所以要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正确把握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来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