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总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课题组成员:

研究时间:

1

一、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含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立论根据,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意义

什么是有效学习策略?有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针对一定的任务,主动去采用的有助于学习的一种规则和操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理解:

(1)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具有良好的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既可以是外显的程序步骤,也可能是内隐的思维方式。

(3)由于策略使用者的水平不同,对策略的使用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有水平层次之分。

(4)每一种学习策略在结合具体任务、情境时都可以随机变化。事实上,学习策略在特定性水平上是有差异的,换言之,有些策略具有

通用性,可以广泛地用于许多不同的学习任务,而有些策略则是专门用于特定任务的。

(5)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有效学习策略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要靠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我们的有些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

开展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效学习有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困境中,导致非智力因素反向发展。同时,有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一定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兴趣、意志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学生的有效学习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实施有效学习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辅导,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展开师2

生交往,在追求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三)、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天天在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这种怪现象既说明我们的用人体制和评估系统出了问题,也说明我们教师被普遍“格式化”为双面人格。出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教师们又拼命地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等等,耗费了学生、老师太多的宝贵时间!可见,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学习。

(四)、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的有效学习,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对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一直都处于前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Naiman(et.al.1978)和WongFillmore(1979)等先后开展了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试图发现语言学习的优秀者的一些共同特征,即力求发现影响语言学习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Oxford&Nyikos,(1989);Politzer,(1983)研究得出结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的环境和学习者因素的影响。Oxford 和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Belenky,(1997);Bardovi-Harlig&Bofman,(1989)经过广泛的访谈发现,男生和女生在知识加工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证明了不同的知识加工模式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功能操练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交际策略。Cohen,(1998);Rossi-Le,(1995)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学习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Cohen 还提出学习策略不是孤立运行的,它和学习风格的关系十分紧密,学习风格能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使用不同策略来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Richard J.Riding&Stephen G.Rayner(1998)也曾经对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作过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一种特定

的风格要与学习的材料的内容和呈现方法相匹配,个体就又有可能发现学习任务更容易些,反之,通过开发适于处理最初与他们认知风格不相适应的材料的学习策略,个体可以从中受益。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布鲁纳(Brunner)3

于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概念后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内隐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是可以探测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1956)在其人工概念的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的概念。心理学家Shall和Simon随之利用计算机有效地模仿了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提出“学习策略”的概念,引起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1982)。(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Kail和Bisan(1982)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Dansereau(1985)提出,学习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Jones、Amiran和Katims(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Nisbet和Shucksmith(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Mayer(1984)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

活动”。(4)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Sternberg(1983)指出,学习中的策略(他称为“智力技能”)是由执行的技能(executive skills)和非执行的技能(nonexecutives skills)整合而成,其中前者指学习的调控技能,后者指一般的学习技能。他指出,要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这两种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5)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Rigney(197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取、保存与提取知识和作业的各种操作的程序。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学习科学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不少研究者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史耀芳(2001)研究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张向葵、张林等(2003)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而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关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不仅包括具体的认知方法,还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行为。王振宏、刘萍(2000)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具体的学生过程中用以加工、处理信息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的系统方法。刘电芝(2002)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

相对于国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初具规模。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将来成为

终身学习者,大批的学者把他们的目光聚焦到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分析上来了。文秋芳、王立非针对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们发现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可以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这种影响往往交织在一起,既可能互相强化,又可以互相抵消,它们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4 度的。1995 年,文秋芳为了寻求英语学习的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之间的差异,利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几对典型的学习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指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陈会军和茹克叶.穆罕默德在《语言学习策略与认知方式》一文中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去探寻认知方式与学习策略的关系,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他们利用中国地质大学2002 级英语入学考试1-100 名的博士生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较好的博士研究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学习策略,但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受认知方式的影响,认知方式丰富的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也高。王振宏等人通过研究揭示,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以自我效能、内在动机预测学习策略,相比较而言,自我效能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高(B= 0.536)。在学科学习策略的运用上,研究者还特别强调已有知识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的结构研究现状

随着对学习策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不同的策略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任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习成效往往取决于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策略体系,以便有计

划、系统地指导学习也就成为心理学家近10多年所关注的重点。对此,国内外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分类:

(1)Gagne(1985)把学习策略分为通用学习策略(general strategies)和学科学习策略(Domain-specific strategies)。通用学习策略指不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2)迈克卡(Mckeachieetal,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学生往往擅长使用这些策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以及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3)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国内的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结构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如何进军、刘华山(1996)认为,认知策略包括注意集中、组织、理解加工、阐述、自我计检、目标想象和意像联系七个策略。周国韬等(2002)将学习策略划分为计划性策略、努力策略和认知策略。张履祥、钱含芬(2000)把学习策略概

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对于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从研究的必要性、概念分歧及存在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犯罪、分歧、问题、治理 当前,客观存在着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已严重危及到一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并以行为性质的暴力化、成员的低龄化、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手段的智能化而成为全世界各国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焦点。处在转型社会中的中国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而又多姿多彩的环境中,青少年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总量居高不下,在整个青少年的刑事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无疑正困扰着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得越来越来多的专家学者积极关注这一现象,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由此制定一系列救治措施。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是一个涉及社会未来的重大问题。青少年是上一代人的接替者,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一致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希望都在未成年人一代身上。 犯罪学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面特殊的镜子、他能从反面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素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暴露出社会某些方面的的弊病和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不仅是这部分犯罪未成年人本身的堕落和社会直接危害,而且会影响、污染社会空气,腐蚀、毒害其他的未成年人。因此,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的而且非常繁重的历史任务。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建国50多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也是逐步上升的。50年代平均10%,到60年代“文革前”,上升到20-30%。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一半左右。70年代以后,比例继续提高,许多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曾上升到60-70%。进入90年代,犯罪像洪峰一样逐年上升,90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且居高不下。 未成年人犯罪成了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要部分,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治理犯罪的最核心的问题是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重视,一直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但是反观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治理成效并不是很大,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并有缓慢增长趋势。有学者认为,犯罪率降不下去是由于综合治理的措施并未落到实处。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 二、关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论与分歧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并使用的概念。但是在早期文献及研究中,却缺乏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精确定义。随着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发展,理论界开始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但分歧主要并非在“犯罪”上,而是在于“青少年”的内涵和外延上,以及由此带来的这一概念是否适合于在法学中使用,与未成年人、少年等概念的关系问题。 早在1979年,青少年犯罪研究尚处于发育时期,王德祥就对青少年犯罪这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网上考试试卷及答案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网上考试试卷及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网上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培训《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网上考试试卷 考试说明: 考试名称: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考试时长: 120分钟 课堂: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显示成绩:是 试卷: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考试期间: 2011-01-11 至 2011-01-15 预约时间: 2011-01-09 00:00 至 2011-01-15 23:55 考试说明:一、考试题型 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多选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判断题(20题,每题分,共10分) 二、答题时间 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大家分配好答题时间,满120分钟系统将强制收卷) 一、单选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校本研究”立足学校,因此应该() A、以学生为本 B、以老师为本 C、以学校为本 D、以教材为本 2、就社会发展而言,真正的第一资源是() A、人才 B、金属 C、资本 D、土地 3、教师以为学生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因而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其他学生更快的发展,这就是() A、罗森塔尔效应 B、高原效应 C、马太效应 D、蝴蝶效应 4、教给学生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是一种() A、陈述性 B、程序性 C、策略性 D、静态知识 5、利用教师之章的专长或经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这就是一种()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少数有准 6、现实中教育教学法课题产生的途径多半是()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7、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 A、程度 B、效果 C、效度 D、信度 8、教师专业化发展,重点在于() A、提高身体素质 B、培养敬业精神 C、提高专业能力 D、学习专业知识 9、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是() A、教育 B、科技 C、文化 D、信念 10、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 A、提出问题 B、设计方案 C、搜集资料 D、制定假设 11、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应该是()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法 12、教学研究中经常反思,就通产生一种盘旋上升的() A、螺旋效用 B、马太效用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活动方式

教师个人有效备课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个人有效备课的策略研究开题 报告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课程改革,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落实上对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新课改和有效教学不断推进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备课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时下,学校都实行了“电子备课”,集体备课制度也为规范和促进教师更好地备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制度保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我们一些教师的备课还是只是流于形式,能够具有自己个性

和针对性的备课设计少之又少,甚至一些无效的备课仍然存在,教师的有效备课意识仍显不够。显然,这与新课程倡导的“有效教学”理念相悖,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为了能让教师个人备课扎实、有效,而实施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首先,有效备课是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教师的有效备课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有效备课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新课改的内涵发展,让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在备课设计中得到更好地体现和发展,也让有效备课得到更深入的落实。 第三,通过对有效备课的深入研究,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的个性不断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能得到全面、长远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能够让研究取得实际的成效,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1)新课标、新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备课中得到体现; (2)有效备课中如何做到深入、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好教材; (3)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何能够在有效备课中得到体现; (4)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效地备课; (5)在有效备课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在有效备课中如何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7)教师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把握和反思。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指导法; (2)学生研究法; (3)教案设计法; (4)课堂实践法;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导读: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如今是网络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的网民数将达4亿,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超过1亿,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庞大,约为2400万。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均来自网络。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而犯罪。 为了认真贯彻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增强青少年自身免疫力,积极发挥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有效途径,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共同发起“大家E起来”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大讲堂活动。 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如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所呈现出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日益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亦日渐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忧虑,更成为困扰各级政法部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犯罪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很突出,并且表现出青少年这个阶段特有的特点,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相应对策加以阐述并从综合治理的角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综合治理模式 一、青少年犯罪状况及治理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建国50多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也是逐步上升的。50年代平均10%,到60年代“文革前”,上升到20-30%;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一半左右;70年代以后,比例继续提高,许多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曾上升到60-70%。进入90年代,犯罪像洪峰一样逐年上升,90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且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成了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要部分,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治理犯罪的最核心的问题成了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犯罪学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面特殊的镜子、他能从反面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素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暴露出社会某些方面的的弊病和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不仅是这部分犯罪未成年人本身的堕落和社会直接危害,而且会影响、污染社会空气,腐蚀、毒害其他的未成年人。因此,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的而且非常繁重的历史任务。

有效备课的心得体会

读《有效备课》的心得体会 王洪先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无效,教学必然无效,备课之重要不言而喻。何为“有效备课”?必须弄清楚与备课相关的要素,要素许多,但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所谓“有效备课”理所当然要备好这三个方面。 一、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几千年前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是备学生最早的注脚吧。今天,“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许多时候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不是老师的水平高下,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更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有热情”了。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同样带的平行班,有些老师带的班级成绩总是遥遥领先,究其原因,倒不见得是水平高多少,更多的是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是这个老师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我们知道情感的力量有时候大于知识的魅力。在今天,“学高”之人只能是成为好老师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时候,了解、欣赏学生的老师才是一个完全的老师。 二、备教材 备学生还只是备课的第一步,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源,要备好课,当然得备好教材以及相关教学参考书。这在以前作为一个老教师来说可能不是问题,凭着他们多年的经验,这些可能早已了然于胸。可是今天的老师不再有这样幸运的事了。那么怎样备教材、教参呢?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与教参进行互动,备课不是教材内容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深备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要害点,这样我们的教学会更全面更生动。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 引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日益上升,并且越发向更小的年龄段发展,这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开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很多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该多一点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及早地预防他们去犯罪。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据相关统计,1950年至1959年,未成年人犯罪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0%。从1979年以来,不断上升,保持在70%左右,1986年未成年人犯罪占同龄人口比例的12.5%,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2.5%,1987年则达到76.8%。1990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为82万,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今年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在经历较快增长后虽然从2006年开始出现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在仍然维持一段较高水平。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1)家庭不健全,对子女失于管教 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压力大,生活紧张。单亲家庭的子女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双方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乐。一般说来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在离异和破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反抗社会的不良心态和行为。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无人教育,或受到父母的冷落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管教不当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对子女溺爱纵容,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助长了小孩的任性,放荡不羁,娇宠和溺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如自私、任性、骄横、懒惰、粗暴、贪婪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造成适应社会困难,长期娇宠、溺爱还会形成未成年人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凡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在个人利益,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可能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去追求和满足。有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享乐,无力顾及子女。有些家长平时对子女不进行管教,出了问题非打即骂,有的甚至把孩子轰出家门或采取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粗暴,导致子女怕家长,对父母不说实话,父母难以觉察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可能及时制止其犯罪行为,从而导致其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自己有着各种不良的嗜好或忙于发家致富,无暇兼顾子女,使这些子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而学坏,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 在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有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只管教书,不为育人,一些学校形成了重文化知识传授,轻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倾向。不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讲吃、讲穿,不愿劳动的现象,道德水平下降,组织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有的专家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严重。与过去比较,出现了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危害程度的一些新变化。 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本文通过总结青少年犯罪的各种特点,从个体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联系实际,归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从这些原因中总结和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主要内容:1、国内外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2、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特点;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4、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研究方法: 关于国内外青少年犯罪的现状,采用数据分析法;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特点,采用理论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采用文献研究方法;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实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评价;注重课后反思” 等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 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教师们一直在追求目标。什么是有效教 学呢?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 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得愉不愉快,教师教 得轻不轻松。 1 课前准备是基础 1.1 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 载体。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 教材。为了使用好教材,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 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新思想、新 理念、新方法,正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根据教学实际,重新加工整合教材,进行 合理补充,进行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有效性才会更强。 1.2 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操作性 要强,要切合实际,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会大 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 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我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 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 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 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1.3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 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 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 它的优越性。 1.4 认真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众所周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呢?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应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应着眼于学 生怎样“学”,以及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 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 应对等。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在备课时要关注不同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请的课题《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我校领导、全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确立的。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此课题的意义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目前我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经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备课走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抄来的教案虽然工工整整,但是缺少实用价值,这样的教案只能应付教案检查;有些教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班级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域决定了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千篇一律照抄,照讲,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

极为不利的。 2、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抢时间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从形式上看,似乎环节紧凑,内容完整,可实际上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流于了形式;该让学生思考的,教师匆匆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保证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真正的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从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一层面进行研究。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就有效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有效组织教学、有效评价、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形成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有效备课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备课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备课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 ◆有效备课的关注点 四个方面: 1、课标的理解,教材的把握与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 2、关注学生整体、实际的学习情况,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3、关注教学效益,设计好教学实施方案。 4、关注教师在教学中自身优势的发挥。 ◆有效备课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 有效备课要拥有“一课三观”: 1、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心智特征。 2、效益观。学习要讲究效率,追求效益; 3、创新观。要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设计教学 1、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学”(教什么?) 一学会知识;二学会方法;三学会感悟 2、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思”(怎样教?) 一构思教学设计;二构思教学流程; 三构思教学小结; 3、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有”(教的怎样?) 一是学习有趣;二是练习有得;三是思考有悟 三、反思教学 1、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问”: 一问自己教学亮点在哪里? 二问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 三问同行改进之处在哪里? 四、改进教学 1、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助”: 一自助积累;二互助交流;三协助发展。 2、有效备课要做到“一课三心”: 一是“精心”讲课;二是“耐心”磨课;三是“细心”悟课; 要做到: 一是自主构思教学设计,坚持自己的教学个性,表现自己的学术素养; 二是比较教学方案,在自主构思的基础上,大胆利用、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借鉴他人经验,成就自己的智慧; 三是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做到及时总结,有效积累,深度思考。 ◆有效备课的方法 一、备准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1、吃透教材,感悟文本。了解编者思路与写编意图,把握重点、难点。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 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 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 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 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 八周岁的为成年人。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 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但中国的少年 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 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来源:人民网

一、词义(辞典及百科全书的定义) 《教育大辞书》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生理学上常将青年期界定为于青春期(puberty)与成熟之间的时期;具体言之,当个体出现第一性征zheng及第二性征时,即为青年期的起点。唯个人出现性征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早在九、十 岁即开始,有的则延至十四、十五岁才出现。此外,男女生出现性征的时间亦有差别。青年期的个体在躯体、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皆有很大的变化(王文科,2000)。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 岁之间。准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将「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 指发展的一个时期,青春发动期的开始标示着它的开始,生理上或心理上达到成熟则 标示了它的结束。应该指出的是,此一名词并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精确,因为无论是青 春发动期的开始还是成熟的达到,实际上都不可能加以定义或予以详细的界定(Reber, 1995)。 《社会学辞典》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生命历程(life course)中 介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阶段,其标志是性征出现,但还未达到完全的成年地位或还未 完全脱离出生或生长的家庭(family of origin or orientation)。在简单社会里,从童 年向成年的过渡往往用举行通过仪式来表示,或者用男青年的(较少有女青年的)年 龄组来表示。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一再强调大众传播媒体所宣扬的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这就使得青春期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在这些社会里,与较传统的社 会相比,青年人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涯(career)和性伴侣以及他们的一般生活方式(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学科分类日益繁多;同时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以及相互兼跨的边缘学科都相继出现的科学发展总趋势之下,青少年法学乃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门致力于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系统地整理、分类,找出特征,探究原因,从而确定青少年犯罪动向,探索青少年犯罪规律和寻求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的学科,让我们认识到了研究青少年法学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有助于决定对犯罪青少年的外置方法,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第二,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可以为制定与实施刑事政策,有关社会政策以及制定与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之所以将其与家庭背景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生活对一个青少年的影响,督促家长来关心子女,预防发生青少年犯罪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安定、平稳,有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过程: 经过调查、采访,我们将案犯与其家庭背景相联系,从而找到了以下几个促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父母离异: “离婚”,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通病,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屡见不鲜,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去思考的问题,倘若父母离合自 由,孩子怎么办?多数是由母亲抚养孩子,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父亲也承担了家务劳动,因此,作父亲的要求法院同意离婚后由他们共同抚养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避免抚养孩子的争夺战,已有“共同监护”这个计划产生了,所谓“共同监护”,就是孩子们在原地不动,父母离婚后都离开这个“家”,然后轮流回家与子女小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二、有效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三、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不可以随意插嘴,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倾听者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最后,教师让听者承担责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在学生倾听时,给孩子明确任务,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 四、有效反馈 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感受最深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重点问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摘要: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清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而找到预防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分为宏观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微观因素包括个体、学校、家庭等影响因素。本文重点分析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氛围、父母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最后,根据这些因素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二是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进行教育引导的先决条件,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三是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预防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一)概念 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也未对青少年作出明确的年龄划分,而是作出了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十四到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八类犯罪负刑事责任;十六周岁以上,承担完全刑事责任,但是未成年

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我们所使用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的角度提出的。在犯罪学中,青少年这个词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括了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阶段的人。在学术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以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14周岁为起点。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0-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违法行为,并不仅仅是违反刑法的行为,还包括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理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青少年犯罪包括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25周岁的青年人犯罪。本文采用这样的观点,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了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宏观因素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诸多,可分为两种类型: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1、政治法律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针政策的巩固、国际政治思潮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产生影响。2、经济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贫富不均,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落差驱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状况,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压力驱动。3、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异质文化的冲突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文化因素。我国文化冲突在时间和空间上主要分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