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试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5.(2013浙江文综,17,4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 B 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指的是“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

考点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7.(2013浙江文综,19,4分)

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④。抗战时期新四军并未在山东、河北地区活动,排除②。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0.(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

答案 D 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

评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在中国建租界的历史影响及历史认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辨别及论证能力。

11.(2015广东学考,45,2分)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巴黎和约》

答案 C 从“北无旅顺,南无台湾”可以判断出该条约缔结是在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故C项正确。

12.(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条约的影响。

13.(2013大纲全国,18,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 A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条款,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及其推行的措施,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A项正确,B项错误。洋务运动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时即已开始,排除C项;题干所述事件不足以证明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排除D 项。本题选A项。

14.(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 D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

15.(2013课标Ⅱ,29,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

考点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3.(2017课标Ⅰ,30,4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的理解。据题干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

府”“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倡导全民族抗战,这表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知识归纳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全民族持久抗战;兼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4.(2015重庆文综,7,4分)“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 B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面对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愿意停止内战,与国民党携手抗日救国,从而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故选B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项错误。

15.(2015天津文综,7,4分)

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 C 由图中的“1942”以及“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判断其纪念的是二战期间中美在缅甸合作抗日,故C正确。

评析本题以徽章切入,图文并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徽章设计的意义。

16.(2014课标Ⅱ,30,4分)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A 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见,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评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应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含义作答。

17.(2013北京文综,19,4分)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 C “苏区”是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的称谓,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愿意参加全中国的国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意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阶段特征。

18.(2013安徽文综,16,4分)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从海上封锁中国,故①错误。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故②错误。③④均符合史实和图片的主题,故D项正确。

19.(2013重庆文综,8,4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 D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虽依然存在,但已退居次要地位,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具体因素,不是首要因素,均排除。

20.(2013四川文综,6,4分)

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紧扣题干信息“1938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①发生在1940年,②发生在1945年。

21.(2015天津文综,13,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

答案(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即可找到答案;第二小问应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战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角度组织答案。

2015高考真题分章分节汇编之必修一之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优化试题:专题二_第3讲_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含解析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精修版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 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伊里布并非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牵涉的协定关税,并非最惠国待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故D项正确。 答案:D 4.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不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答案:D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亚洲地区美国最有力的挑战者,美国要实行其在亚洲的统治地位,首先必须搞定中国。也只要把中国问题解决了,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才得以建立。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反观中国大陆,由于要高速的发展经济,那么必然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建立经贸往来。并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很多国家,特别是亲美国家,就会首先提出台湾问题,并以此要挟中国,中国政府往往为了这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陈诺,而不得不牺牲很多利益,这也就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巨大软肋。所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 由于,前些年,国名党在大选中以微弱的票数输给了明显台独的民进党。这从侧面说明了,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庞大,由于美国几十年的影响,以及明显的西化,导致很多台湾民众支持台独。而民进党以微弱的票数当选为执政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那么他们就必须加大台独的进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台独的阵营。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这几年台湾政府的座位可以看到。民进党多次抛出台独论调,公开挑衅大陆政府,最近又有废统的举动,这一切都是民进党为了巩固其地位而为之的行为。 军事威慑对于台湾的效果减弱,也是导致台湾加速台独进程的很重要因素,由于台湾年年军费开支增加,以及美国不断对台军售,使台湾的军备总体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台湾政府认为可以和大陆抗衡一段时间了,并且有美国在后面撑腰,使台湾政府腰杆更加硬,所以对于大陆的数次威慑性的军事演习,均视而不见。在岛内也作弱化宣传,使岛内台独分子相信可以与大陆抗衡,使他们的底气更足。这也是导致台湾问题的久久不能解决的原因之一。 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由于近年,台湾加速了台独的进程,国内要求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调也越来越高,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大陆居民认为该武力收复台湾,几乎所有的民众认为应该尽早收复台湾。政府不可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大陆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国内安定也就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由于大陆政府要发胀经济,而由于台湾问题使中国政府与很多国家之间的谈判中处于劣势,这不利于经济的发胀,中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劣势也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不然这将用于是中国政府心中的一块心病。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要加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强硬的态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威信。 从目前台湾问题的走势来看,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台湾经济的萎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必须要与大陆合作才有出路,另外,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由于中国的崛起大大减弱,美国也认识到必须和大陆政府搞好关系。大陆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市场,美国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世界的市场,美国就相对放松了台湾问题。这样有利于大陆对于台湾的控制,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加中。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台湾岛内的在野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支持大陆的统一,在去年和今年,国民党和亲名党先后

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 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受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影响而发生,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 4.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机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错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正式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内容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4.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5.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6.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7.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资源、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与欺凌。但同时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的独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本专题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进行英勇斗争。3、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清单] 一、1840年至1900年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1、背景、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在世界各地强占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国封建落后,内部危机严重,清朝妥协腐败。 2、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归纳为:赔二亿、割三岛、开四商、设工厂)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2019年11月10日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足 ③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④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带有爱国性质,故①④正确;“扶清”容易让农民放松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故②正确;“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故③正确。所以答案选A。 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义和团运动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错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是由义和团运动而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符合事实的,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应视之为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另一方面,站在中国国家即清朝的角度看,又应将其理解为针对列强的国家主义式的抵抗。”空缺处应填入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5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解析:选B。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据此可知,清政府() 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 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 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意思是以抓汉奸为第一要务,显然对于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对敌情的理性分析,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处于相对和平态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之间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 中国大陆周边海洋形势相对平稳,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是资源之争。在东南亚地区,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没有实质性进展,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 在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确保安全环境等方面,中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谨慎面对、妥善处理,积极参与,进而谋求最大的海洋安全局面和利益,从而为创建和谐的周边海洋环境,为综合国力的强盛提供保障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权益争端为甚。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政府声明不奏效、外交谈判谈不拢、军事打击打不得的尴尬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明确我国海洋权益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目前面临什么形式的威胁,这样才能有方向和针对性得看待这一问题,为更好地保护海洋权益打下基础。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局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岛屿被侵占。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在南海的南沙群岛,有40个岛屿被他国侵占,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就此次钓鱼岛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认识。钓鱼岛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等价值。其重大的战略价值使得中日双方都是十分重视,钓鱼岛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无数事实和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理论是缺乏依据的,行为是有悖于事实的,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坚决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钓鱼岛作为我国应有的主权,由于国家海军力量薄弱,邓小平执政时期就曾讲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的“弱者生存”的思想,加之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造成了目前中国政府的一味忍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斗争不是过家家,一旦哪个国家出手就无法挽回。所以作为国民,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带来的考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争》知识点总结 一.1840至1900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原因:英国的侵略,请政府卑躬屈膝. 2、意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二)、黄海海战 、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概况:1894年9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3、结果:因李鸿章“避战自保”而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三)、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2、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邱蓬甲、徐骧、徐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

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在此后50年时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 祖国的斗争,一直没停止过。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侵略,义和团运动爆发。 2、概况:①1899年底,清政府派袁世凯至山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津京地区转移;②在北京城里,义和团战士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动猛攻,义和团运动达 到高峰。③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向帝国主义乞降,从背后攻击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外因----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 2、经过:(略)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郑浩: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2010年09月18日10:05凤凰卫视核心提示:郑浩认为,钓鱼岛事件目前还正在发酵,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他个人判断到九一八,在国内的有些城市,可能会有一些民间反日示威具体行动,表达维护中国主权的诉求。因为钓鱼岛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中日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个正面的碰撞。而20世纪50年代,韩国对与日本有争议的独岛实施了夺取和军事控制,这一做法对于应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非常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凤凰卫视9月1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欢迎加入今天的《时事开讲》,就在中日就钓鱼岛事件吵的沸沸扬扬之际,香港的《亚洲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韩国民间夺回独岛风云”的专题报道,讲述韩国是如何以实际的行动夺回独岛,也是日本称的竹岛,并且以多种的方式向韩国的国民宣传独岛主权。这个专题报道对于中日钓鱼岛主权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郑浩先生为我们做说明。郑先生首先可不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韩国是如何夺回独岛,也就是日本称的竹岛,以及他们这样的做法对中国有哪些具体的启示? 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郑浩:这个岛屿在中国来讲是叫独岛,在日本的方面叫做竹岛,韩国方面已经多次的向全世界公开的宣称,就是在世界上,在世界的版图上从来没有竹岛,只有独岛。那么也显示出韩国方面他们对捍卫国家主权的这样一种宣誓,这样一种立场。那么你刚才提到《亚洲周刊》在最新的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实际上《亚洲周刊》它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钓鱼岛这个事件做了一个专题,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谈到了韩国在独岛问题上所采取强硬的一些立场,看了这片文章之后我觉得韩国的有关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中国有一定的启示,当然对日本来讲它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关于日本这一部分我们稍候再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简单的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在1953年的时候,当时有一名退伍的韩国军人,他是一个上士,退休的时候他是受过伤的,这个年轻人当年23岁,就是1953年的时候是23岁,叫做洪淳七。他在退役之后有一天他看到了有一个报道,就是日本的军人在独岛上有一个碑子,宣示这是日本的领土,因此他非常的气愤。他就和40多名叫独岛义勇军守碑队购买了武器,然后在4月20号的时候,分两路登上了独岛,并且把日本的守军全部都赶走了。从那以后,就是从1953年4月份开始成功的夺回了独岛之后,他用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独自的来守护这样一个岛屿,这上面也有义勇的守备军,并且在1953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要求】 1.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甲午海战。 2、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回顾 一)黄海海战(1894年9月)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 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 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圭 3、结果:战争以日军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结束,北洋水师损失虽大,但主力尚存。 4、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使清军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日 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二)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10月)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台湾保卫战:徐镶、丘逢甲领导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①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②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900年—1901年) 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义和团运动 (1)概况:山东—直隶—天津 (2)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3、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义和团战 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五、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 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1、这是光绪帝写的一首挽联,挽联中的公指的是谁? 邓世昌 2、结合所学知识,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有关历史复习方法推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C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光绪帝写下此对联是为了祭奠哪一位海军将领 A邓世昌 B刘永福 C左宗棠 D邱逢甲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法马尾海战 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5.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段民谣应该出自 A辛亥革命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北伐战争期间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6.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C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7.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 A笼络地方大员 B欺骗人民群众 C维护清朝统治 D讨好外国势力 8.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角度,左宗棠最大的贡献是 A编练新式军队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率兵收复新疆 D兴办洋务企业 9.下列关于邱逢甲和刘永福的事迹,表述正确的是:①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两位民族英雄②邱逢甲率领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在台湾各地痛击日军③他们的抗日爱国行为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援④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