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读宁波历史文化遗产

解读宁波历史文化遗产

解读宁波历史文化遗产
解读宁波历史文化遗产

数列家珍,发现品质——解读名城宁波文化遗产

徐建成

宁波文化的厚度——河姆渡文化和上林湖越窑遗址(照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陈列馆、上林湖越窑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也就是距今70000年前。2001年底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叠压6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7000—5500年。在已经发掘的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等遗物,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目前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最大的聚落古遗址,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鲻山遗址,位于余姚丈亭汇头村鲻山东南麓。这些遗址都为中国史前社会史、建筑史、艺术史和稻作农业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前不久,余姚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历时两天的“全球视野: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韩国、印度以及国内北大的近80名专家学者,交流了22篇论文。可以说,对于河姆渡文化的研究,目前正在世界范围不断深化。此时此刻,人们不尽回想1973年夏天那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和挖掘,为中华文明的发祥树立起了一个如此闪亮的座标。

回顾宁波历史文化的重大发现,要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先发现的一张宁波文化名片,不是天一阁,不是保国寺,更不是沉睡7000年的河姆渡,而是上林湖畔“文明的碎片”—越窑青瓷遗址。这张名片的发现者是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他的脚步寻觅到了宁波慈溪上林湖畔,在上林湖的越窑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中国青瓷文化的发祥,寻觅到了中国对人类文明史作出的杰出贡献。检拾起上林湖畔大量堆积的青瓷碎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宁波文化的骄傲。上林湖越窑遗址目前被列入中国首批100个大遗址序列,也是宁波迄今为止唯一一处最先确认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不可移动文物。

宁波文化的深度——东海水域的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照片:古船、水下考古作业)

东海水域自古以来存在着中华文明的“蔚蓝色”基因。宁波城市的发展也是从渡口抵达江口再到海口。自唐宋以来,宁波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对于东亚经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开辟的“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文化之路”、“海上佛教之路”、“海上书籍之路”、“海上建筑技术之路”等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韩国的新安沉船、印尼的井里汶沉船就足以说明了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的地位。而在宁波境域,迄今也已发现唐、宋、明、清共5艘古船,包括龙舟、货船、战船,其数量、种类之多,全国罕见。从1998年开始,宁波坚持了十年的时间,把握文博事业领域拓展的战略眼光,通过人才队伍培养、引进,积累一些水下探摸和调查

等成果,逐渐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正式挂牌、奠基。不久的将来,东海水域的沉船终会像“南海1号”、“南澳1号”那样浮出水面,宁波文化的深度也将由此被打捞与揭示。

宁波文化的高度——浙东学术文化史迹和四明文献(照片:白云庄、王阳明故居、四明丛书)

这座城市文化的高度在于出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和黄宗羲。他们在明清时期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峰位。在他们之前,杨简可谓为甬上第一人师。之后,有王应麟、胡三省、程端学等人的传承和创新。到了明正德、嘉靖年间,甬上才子俊杰辈出,原创、原著的四明文献积累万卷,商业繁荣资本萌芽促动了文化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心学的诞生成就了王阳明和他的众多弟子们。而随后明清朝代发生更替,反明复清的斗争,遗民气节的保持,中国封建皇朝下的社会民众反抗与起义逐渐从军事武装演变为思想武装的萌动,浙东史学派由此形成,黄宗羲到达甬上开设证人书院,收纳甬上俊才为子弟,产生了万斯同、全祖望等人的文化衣钵。普世性的历史人物观和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逐渐改造了社会“经世致用”的发展环境,宁波城市发展和行业分工逐渐左右了文人志士、门庭望族的转型,为宁波近现代开埠的到来奠定了秩序基础,也产生了中外战争的导火索。回顾和反思,为什么清末民初,革命志士、民主人士如此推崇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的文献思想成就,为什么宁波商帮能够替代晋帮、徽帮的作为和影响,为什么宁波绅士望族会出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文化救国”等多元价值的舍生取义,以及孙中山来甬演讲冀望于甬人,原因也许皆在于此。

宁波文化的风度——藏书文化和书香门第(照片:天一阁、伏跗室)宁波城市曾经有日、月二湖。湖边人家皆为读书人,读书人最大的爱好便是藏书。从南宋开始,宁波有多少藏书楼在烟雨之中。有2400多名读书人通过读书、藏书考中进士,获取功名,异乡为官,做到“勤政廉事”。这种风度写入了全国多少地方府志、县志,恐怕很多学者尚未研究,作出答案。迄今为止,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已经名扬海内外,一个家族经过十三代的“书藏古今”接力,成就了一个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奇迹,成为了“南国书城”(潘天寿题)、“江南敦煌”(郑振铎语)。除天一阁之外,宁波城区内尚存六家有名的藏书楼,分别是:位于月湖的烟屿楼、水北阁、位于孝闻街的伏跗室、位于天封塔下的蜗寄庐、位于郁家巷(月湖盛园)的近性楼,位于镇明路的盛炳纬藏书楼等。此外,在月湖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永寿历史街区等尚存大量古建筑群,在古建筑群中根据考证,尚隐藏着众多读书人的书房和无人知晓的藏书楼。可以自豪地说,藏书之风,宁波自古就有,保存今日,弘扬光大。明代嘉靖二年状元、深受嘉靖重爱的姚涞曾豪言:“读书当与天下后世争雄,长一方不足为也!”宁波读书人胸中有正气,手中有真理,肚里有诚意。一生中可以把人的思维能量和运作能量推到灿烂的极致,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所以产生了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

宁波文化的气度——民族英雄、红色经典和明清海防遗址(照片:张苍水故居、镇海口海防遗址)

“宁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话是毛泽东主席说的。主席是在历史的涛声和文化的汛期中感受到了名城宁波的精气神。以张苍水、钱肃乐等代表的宁波明代志士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挺起了一个民族应有的脊梁,成为“英雄”。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写道:“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而每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其历史地位都是不可磨灭、无法撼动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下诏追谥前明忠贞之臣,甬上有张苍水、钱肃乐、董志宁、杨文瓒、屠献宸、袁斌、王瓒爵、周志畏、任斗枢、王翊、黄嘉寯等13人得谥。这13人可以称为宁波城市“精气神”之立柱。他们所站立的这座城市,邻近海面,当外强沿着“海丝”的通道侵掠之时,他们就是花岙岛上拍起千堆雪的大浪,倾泻浙东的英勇和气概。城市的历史经纬也从他们的长袖铺张,纵横千年风雨下的沉浮与尊严。黄宗羲曾经结寨起义的四明山上飘扬起抗日战争和革命解放事业的红色经典赞歌。

宁波的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甬江入海口,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商贾云集、樯帆如林。“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便是对当时航运盛况的生动写照。然而这份生动有时会被战争所掠夺,所破坏。在甬江出海口,北有招宝山,南有金鸡山,山势险峻,犹如门户拱卫着海防,这就是明清以来中国万里海疆第一关——镇海口。由于地势险要,镇海不仅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之称,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东晋以来仅有史料记载的大小战事就近50次。特别到了明朝中叶,倭寇与中国不法之徒相互勾结,不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烧杀掳掠,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等驻守镇海,在招宝山上筑威远城,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舟山的失陷,镇海成为了抗英的前哨阵地,林则徐曾亲临镇海督防。随后,两广总督、钦差大臣裕谦也亲自赴镇海督战,与爱国军民一起同仇敌忾,血战外敌,最终以身殉国。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舰队进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璋、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率军御敌,守备吴杰还亲以大炮重伤法舰,击退来敌,粉碎了其试图北上威胁京津的计划,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镇海口现存的各个历史时期海防遗址共有3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招宝山为轴心的甬江口2平方公里两岸范围内,威远城、月城、明清碑刻、安远炮台、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类型齐全、体系完整、分布集中的海防设施遗址,成为了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宁波文化的角度——不同朝代的古遗址、古建筑和石刻(照片:南宋石刻、唐塔、保国寺、慈城)

了解宁波,需要不同角度。因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留下的遗产有很多是中国建筑发展史、行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宁波文化的代表和文脉的联接。浙东滨海地域的历史征服和文化迁植,不仅种植了气节的种子,也种植了智慧的种子。我们说,看唐朝的宁波,主要看江南塔中长老——唐天宁寺塔和鄞江故城、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在江北的灵山,我们可以领略中国北宋时代的身影“保国寺大殿”,在懦弱的南宋朝代,东钱湖石刻代表着满朝文武的“表情”。近百年的元代,整个浙江境内只留下了宁波的“庆元路永丰库遗址”。而在明代,布政房、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等慈城古建筑

群说明了宁波“秀才盈城、举人比肩、进士辈出、鼎甲相望”的文化现象;清代中晚期,江北岸的开埠和殖民岁月留下了天主教堂、巡捕房、英国领事馆等老外滩印象。民国时期,灵桥的诞生,见证了宁波商帮的力量和志气。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浓缩了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结语:纵观六度,解读名城,我们可以发现宁波的品质。品质的保持,可以赢得赞誉和尊重。今年是宁波建城1190周年,也是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周年。值此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引导全社会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使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时代进步的的发展要求,融入我们的美好生活。根据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显示:我市现有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8062处,共计占地面积1574万平方米,仅占全市陆地面积的1.60‰。其中,古遗址的分布面积3421830.45平方米,古墓葬的分布面积3167781.45平方米,古建筑的建筑面积7350054.02平方米,石窟寺及石刻占地面积39565.04平方米,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地面积1655839.21平方米,其他文物占地面积105148.50平方米。由此可见,作为国家级文化名城,我市文化遗产的能见度已经较低,且相对集中,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珍惜人文资源,呵护精神家园。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对17世纪某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政治体制的比较,据此判断该国是()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2.“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焚书坑儒罢黜百家B.焚书坑儒推恩令 C.统一文字推恩令D.统一文字罢黜百家 3.今天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砲”字,而到宋代出现“砲”“炮”两字并用的现象,此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宋代() A.发明了中国象棋B.发明了火药 C.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4.下列单元主题最适合如图的是() A.侵略与反抗B.内战烽火C.近代化探索D.变法与革新 5.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实现转折 ②设驻藏大臣——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③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④工业革命——开启欧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解答题 6.“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无疑是不同时期引领中国发展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顺时而变的孙中山】孙中山的一生就是“不断在挫折中修正自己”的一生。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从一个“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转变。 (1)分析促进孙中山从“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的社会背景。 【勇于创新的毛泽东】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2)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新道路?其“新”在哪里? 【审时度势的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大变化,提出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调整了国家政策,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 (3)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是什么?举一实例,说说我国是怎样顺应时代主题的。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7.“历史时期”是历史学的基本概念。阅读“我国1919年以来主要历史时期年代尺”,回答问题。 (1)写出A时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名称。 (2)B是“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说出由“局部抗战”转为“全面抗战”的时间,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3)C和D两个时期同处于我国什么发展阶段?D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4)综观上述四个历史时期,概括我国1919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之我见 沾化县黄升镇第一小学张景梅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下面谈谈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薪尽火传、世代相承,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传承。学习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

中国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规定了定义。 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12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3处。>>

历史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中国书法、四大发明、绘画(见教材) 龙凤纹样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凤为百鸟之王,五行属火,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是火之图腾。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凤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凤”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传统图腾。凤在中华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记,它所代表的祥瑞与希望,始终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祥云图案 祥云来自佛教文化,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 玉石文化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结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宁波历史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鄞西鄞江镇西首,是我国一项杰出的古水利工程,其规模宏伟,建制精密,结构完善,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鄞县西部四明山逶迤。群峰矗立,山峦重叠。四面有七十峰,东如惊浪,西如奔牛,南如驱羊,北如走蛇,集雨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每到春秋之际,大雨如注,山洪爆发,奔腾而泻,危及生灵和农作。千百年来,鄞西人民忍受洪涝的煎熬。唐代太和年间,即公元833年,山东琅琊人王元wei(音伟)任鄮县(鄞县)令,他为了根治水患,率众修筑了它山堰。 据《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该地溪南沿流是山,溪北是平地,至此始有一小山虎踞岸旁,与溪南众山相对峙,因无其它山相接,故名“它山”。古时奉化江咸潮上溯到平水潭,“田不可稼,人渴于饮”,影响农田溉灌,王元wei(音伟)在它山兴建堰坝,分江河御咸潮,引大溪之水折向东流。 它山堰工程蔚为壮观,“垒石为堰于两山间,相传阔四十二丈,级三十又六”。现代测量它山堰全长ll3.73米,面宽4.8米,堰顶高程3.05米,堰体用长2.3米,宽l米,厚0.3米的条石砌筑而成。为了使堰体坚固,冶铁灌之,渠与江载为二。这里说的渠,就是指今鄞江到宁波的南塘河。它山堰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游的水被堰阻拦,流入南塘河。使鄞西七乡二十余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民食之所资,官赋之所出,家饮清泉,舟通物伙,公私所赖,为利无穷”。遇到潦涝时节,上游洪水漫过堰面而注入奉化江,过甬江入镇海口泻迸大海,减轻鄞西涝情。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既能抗旱泄洪,又能调节进入南塘河的水流量。潦则七分归江,三分入溪,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归江。南塘河的水自南门流入宁波城中,蓄潴日湖月湖,作为城中居民饮涤和消防之用。 据记载它山堰有石阶三十六级。堰下水位落差很大,每逢大雨之后。上游山洪猛泄,洪水漫过堰面,气象万千。前人呤道:“十里犹闻震地雷,海神惊惧勒潮回”“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霆声不断”,足见泄洪景象之壮观。 它山堰建成后,王元wei(音伟)又考虑到大暴雨后泄洪能力不足,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使堰和碶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流。据说,王元wei(音伟)选三碶位置时,从上游放下三只木鹅,木鹅自动停下的地方就选作造碶位置。千百年来,“王令当年放木鹅,身营三碶隔江河”传为美谈,并载入《鄞县通志》。 它山堰经过宋、元、明、清和民国时的多次修理,疏浚、增筑、配套,工程更臻完善。离它山堰西北约50米处,至今仍存宋淳祐二年(1242年)郡守陈垲建造的回沙闸。该闸当时为防流沙阻塞河道而筑,今尚存石柱四根,镌有“则水尺”和“回沙闸”六个大字,边上刻有水位尺度,另外两个重要的附属工程:一为南宋宝祐年间(l255年前后)制置使吴潜建造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

二轮复习资料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热点链接】 1.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5个“世界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完成最新一轮的“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审议工作,多个国家的25处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包括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25个新的“世界遗产”项目中,3个为自然遗产,21个为文化遗产,还有1个为混合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至此,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加到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 2.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1项,位居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文化景观作为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我国按照文化景观类型主动申报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遗产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对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世界遗产事业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江西发现5000年前古土城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 江西樟树古土城遗址筑卫古城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的清江盆地,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城遗址距樟树城区9公里,有高达20多米的土城墙,6个城门,一条内河和一条护城河,面积14.7万平方米。 1974和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曾两次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下、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上层有商、西周、东周的遗物。在前面两次发掘中,发掘出石剑、石刀等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建议,筑卫古城申遗工作也伴随发掘工作同时启动。发掘工作将为筑卫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累第一手资料。据了解,筑卫古土城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古城遗址之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研究项目。当地为保护遗址,计划种植遗址防护林,防护林之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综合解读】 1.概况: (1)什么叫世界遗产?它分为哪几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1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上了领带,或为商家推出衣服的品牌代言人;再就是韩国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它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可能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有缺点我们不是不可批评。我们大家一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再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糜灭的精神力量,弘扬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现民族个性。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是事情。既然他不能像包袱一样仍掉,就不如好好的对待它、尊重它、改变它、更新它,使之注入新的精神活力和血液,让他焕发神采。激发他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们希望我们的青年,第一要做一个尊重爱护本国传统文化的诚意。第二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时代文化补助它,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一夜之间,网络上形成“两派”——支持方与反对方。关于此现象,正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浅薄的行为。然而,反方反驳说:“杜甫涂鸦是孩子们开发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搞笑图片,而且借此机会可以扩大杜甫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因此不必太严肃。” 也许众多人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所以出现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与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宁波商帮精神”的历史文化探源

“宁波商帮精神”的历史文化探源 130多年前,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曾多次到浙东沿海考察,并著有《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做研究的成果》一书,他在讲到宁波人时这样写道:“沿海有特殊种族,如宁波人。宁波人在勤奋、努力奋斗、对大事业的热心和大企业家精神方面较为优秀……宁波人是浙江人中的特殊分子……尤其是商业中的宁波人,完全可以和犹太人媲美。”至于这个德国地质学家说的对不对,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宁波商帮的表现已足以证明。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商帮中许多商帮已逐渐式微乃至衰亡,如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徽州商帮等等,而宁波商帮却历久不衰,一枝独秀,称雄于海内外,成为世纪奇观,其原因何在? 宁波作协副主席、宁波商帮的资深研究者王耀成在《百年商帮,系于国运——为新千年而作》一文中作了精当的剖析:“探索近代宁波帮长盛不衰史,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宁波帮始终得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关怀;其二,宁波帮始终高扬爱国、奋进的旗帜,系一己之命运于国运,与民族之兴亡共兴亡。”正如王先生所剖析的,纵观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宁波商帮始终坚持了爱国、奋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它勇于变革,开拓创新,富有韧性,务实大气,兼容并包,究其原因,其精神实质的形成和宁波地域文化的特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宁波商帮之所以能够成功,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而经久不衰,本质原因就在于它是吸取了宁波历史文化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而宁波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所以,在宁波商帮的身上也是集中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的精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生存其间的人们不同的秉性和精神面貌。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疆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地域一般是从古代沿袭而来,地域文化也由于历史的文化发展而形成其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来。它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结构的背景下,带有独立性、地域性和特殊性,更多地体现着地区性的风俗传统、心理状态、生存方式和行为观念。本文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宁波商帮精神”作一历史文化的探源。 一、地理环境 地域文化特征在其萌生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域的环境条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自然界本身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推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的特点。”(《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三联书店1961年版)生活在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古越大地上的宁波商帮亦不例外。 宁波商帮的先祖于越(一叫越)是一个僻居中国东南沿海一隅的古老部族,从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它至少已经有了七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越地濒江临海,境内多沼泽、丘林,山洪、潮汐与猛兽虫蛇相继侵害,自然环境险恶,生存艰难。《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阖闾言:“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所谓“其川三江,其浸五湖”,虽是水乡泽国,气候湿润,但迫于江海,屡遭水患。尤其是约一万年前卷转虫海侵的发生与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现象。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近两年来的国学热,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六部委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京剧走进小学音乐教材…等活动,在迎来一片欢呼声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我们在做出一些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 在最近的一次学校调研活动中,我们听到北京某区(该区在北京经济比教落后)一位中学老师的声音: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很难管的孩子,说是北京人,但是他没有城市孩子应有的素质,说他们是郊区的,但是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淳朴。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该学校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的缺失。说是缺失,也“不缺”,据老师反映,学校在这一块儿工作上花费的功夫并不少:每天都由班主任老师在课前统一检查学生的着装、发型、桌面的整洁摆放;学校对班级的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并列有明确的条款,如果学生违反了某款某条,就扣班主任的分儿;····。但是学校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学校所做的这些所谓的努力,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学生人格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实质,只是在做一些表面工作和刺激行为消退的负强化工作。这样一来,学校所付出的成本就很高。学校的管理活动本来是要促进教学的发展,

宁波市形象宣传资料整理(初稿)

【宁波市以央视为平台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宣传平台 2011年3月1日起,宁波城市形象宣传片开始在央视滚动播出,片长15秒钟。 该形象宣传片,投资500多万元,投放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并机播出的三个栏目——早晨的《朝闻天下》栏目、中午的《新闻30分》栏目和滚动播出的《中国新闻》栏目中。 播出的同时,宁波政府还请了专业机构对宣传片进行播放效果的评估。 宁波市大力度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内有利于提高市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沟通凝聚市民的思想认识,影响城市行为的整体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励民众积极进取,奋勇开拓。对外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宁波,提升对宁波的向往度,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扩大宁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宁波国际服装节】经济 宁波是“红帮裁缝”之乡,中国近代服装业的发祥地,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都出自宁波。如今,宁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国服装品牌基地和出口服装品牌基地,其中耳熟能详的有雅戈尔、唐狮、太平鸟等。 以此为基础,宁波市人民政府积极举办宁波国际服装节,经过多年发展该活动已成为宁波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宁波的服装生产业和出口业。 依托宁波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市政府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扩大了宁波对外的影响力,促进了宁波的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是唯一获此殊荣的。 【宁波滕头村亮相世博】宣传平台 2008年,曾获过“世界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称号的宁波滕头村成为全球唯一个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实践案例。滕头所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实践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乡村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 宁波(滕头)案例馆从馆体建设的浙东建筑文化、入口和二楼方田的河姆渡稻作文明、蝴蝶纷飞的梁祝文化,到以“十里红妆”为代表的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滕头村倡导低碳的发展路径和循环利用资源的生态鱼缸,整座案例馆无处不闪烁着宁波悠远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精华。 围绕“城市化与生态实践”的理念,通过创造性的构思,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体现了宁波7000年的深厚人文底蕴,也展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宁波城乡和谐发展的崭新风貌。世博期间,该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逾7000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可以说,宁波以世博为平台,通过滕头案例馆,成功地秀出了宁波市的风采,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宁波城市口号征集】方式 09年,为准确、鲜明地提炼宁波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宁波城市形象,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宁波市旅游局、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特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经过4个多月的广泛征集与多轮推选,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最终定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内涵十分丰富,也十分深刻。书,是精神的浓缩与提炼,是智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遗产知识梳理(教师版)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的因素:难以抵御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战争、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遗产。 3、为保护世界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 1972 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公约规定,个缔约国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公约还规定,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4、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5、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他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称为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的日常工作。 6、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双重遗产是指既有突出文化价值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具有 真实性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的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5、《世界遗产名录》的审议和公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无形的的保护相对滞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推动非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6、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2)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它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