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判断

3.单项选择

4.简答题

5.论述题

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及性质

(一)定义: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

研究目标: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

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所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二)性质:发展经济学从大一统的宏大经济理论式中走出,分化出若干个专业化的关于发展问题的子分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跨经济分析与非经济分析的边缘性的综合学科。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及历史差距

(一)现实差距:1、收入水平、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同,而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结构

2、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3、人口聚集效应发展中国家普遍为负

(二)历史差距 1.资源禀赋差距——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相对的人均收入和GDP水平 3.气候差异 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移民的历史作用 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经济效率

三、50、60年代和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特征(了解)

(一)1、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瑟~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斯克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以R.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2、理论特征:(1)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济并存,即经济学至少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2)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

(3)强调向发展战略,主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4)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

(二)1、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伯勒、A.C.哈伯格、

G.M.迈耶、缅甸的明特

2、理论特征:(1)主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2)反对国家的干预,主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3)主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三)1、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培刚、科斯

2、理论特征:(1)把发展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发展中国家是的研究。

(2)从社会经济的历史角度探索根源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4)注意研究计划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

四、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和新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容

(一)兴起:在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探索中,非经济因素的分析重新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关

于制度因素的分析逐渐成为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正式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的发展经济学遭遇困惑之际,以R.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崛起并被广泛引入发展研究领域。它既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对制度研究的关注,又吸收和发展了现代经济理论中管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主要容: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作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生变量,并运用新古典主要供求分析法,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障碍,以及克服制度障碍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和思路,从而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五、重点掌握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尤其是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一)代表人物:培刚

(二)理论特征和方法论

1、理论特征:民族和民族主义

2、方法论:(1)局部均衡(以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市场;(3)总体分析;(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析

(三)主要容:

1、农业贡献理论:(1)原材料和生活品(产品贡献);(2)买者和卖者相结合(市场贡献);(3)提供资金和劳动力(要素贡献);(4)出口外汇(外汇贡献)

2、工业化的涵动力及机制

(1)定义: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

(2)根据动力的不同把工业化划分为:革命型和演进型

阶段性理论:

早期:消费品工业占主导

中期:资本品工业比重上升,消费品工业下降

成熟期:资本品工业占主导

六、工业化、经济发展、经济起飞、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工业化:按照涉及围的宽窄,大致分为狭义工业化和广义工业化。狭义工业化把工业看做是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因而认为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认为工艺是一个广义的产业概念,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农业和新的产业形式,因此,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

(三)经济起飞:所谓经济起飞,是指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在此巨变之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的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七、经济起飞的条件

(一)科学思想条件。

1、有好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存

2、有科学的传承机制

3、开始的思想理念

(二)社会条件

1、有好的社会信念体系

2、树立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气,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

(三)政治条件

1、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利于举国上下一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2、有一个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

3、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经济条件

1、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题,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为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

2、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3、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八、罗斯托的六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点是没有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资源大多配置在农业,而不是在工业,存在一种僵硬的社会结构,阻碍着经济变革。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一时期,发展的障碍正在被客服,但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缓慢

3、起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阻碍和抵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被克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持续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

4、走向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

5、大众高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的最重要

九、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和规模性分配

1、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收入的功能分配,二是收入的规模分配。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要素分配,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和其所得收入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2、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

3、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如何在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分配,而不太关注收入的大小(规模)分配,即谁得到多少收入的问题。

4、在讨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分析的重点是收入的规模分配

十、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基尼系数

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不平等程度,人们通常使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可以通过计算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90度所围的面积而得到。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的差别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情况是,分配高度不平等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至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至0.35之间。

缺点:第一,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变动情况;第二,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变化不敏感;第三,在国际比较重存在不可比因素,必须注意消除这些因素。

(二)收入围系数

计算公式:R=1除以μ然后乘以(y小m减去y1)

其中u代表全社会平均收入,Ym代表全社会最高收入,Y1代表着全社会最低收入。这个指标反映出了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相对差距,但比较粗略,只反映出了全社会中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的情况。

(三)平均绝对差

计算公式:

其中,n代表总人口,μ代表全社会平均收入,全社会共分m个收入组,y代表第j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n(小j,j为下脚符)代表第j个收入组的人数。这个指标表示

(四)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提供了一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准确确定收入差别的大小。例如a和b之间那一条代表了更不平等

十一、重点掌握裤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

(一)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来一个假说:在经济增长初期(贫穷阶段),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富裕阶段)将得到改善。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倒U形轨迹。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GDP

1、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扩后缩小的趋势

2、实践检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小于发展中国家;发达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越大;越穷的国家收入差距越小。

3、理论合理性: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关;与国家的增长战略有关;与社会利益集团结构有关基尼系数

4、例外:亚洲四小龙国家

人均GDP 5、启示:

(1)收入差距过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客观性;

(2)注意限制收入差距围抑制其过高增长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前提下兼顾社会的公平。

6、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较为均等的收入差距更有利于发展的原因

(1)先富起来将资金未能用于本国的投资而是移出海外或奢侈消费(2)人力资本形成(3)市场容量影响(4)心理激励

(二)库滋涅茨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理由有:

1、与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关。

2、与国家增长的战略有关

3、与社会中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的结构有关

十二、较公平的收入差距为什么比较高的收入差距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先富裕起来的人并没有与把资金用于本国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是移出海外或是奢侈消费,同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企业家阶层缺失)

2、缩小差距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

3、缩小差距有利于市场围的扩大

4、社会激励作用大

十三、现代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给本国居民提供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商品能力的上升,这种不断上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所需制度意识形态相应调整的基础上(二)特征:

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很高,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全要素生产力高且增长快

3、经济结构变革迅速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

5、国际经济扩迅速且经济增长在世界扩展进程中不平衡

十四、后发优势的概念、主要容、条件(会分析问题)

(一)概念: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禁言红丝线经济跳跃式、赶超式的发展

(二)主要容:

1、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

2、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

3、结构转换优势

4、社会意识优势

(三)条件:

1、要有一个稳定的证权结构

2、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开明的政策环境

3、必须有一个正确并适时灵活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

4、必须有一个适宜的有利于增进本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5、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十五、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发动性因素的概念、特征及容

(一)限制性因素:

1、概念:就是那些长期从根本上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和经济发展引进过程路径、方向约束条件的因素。

2、特征:长期制约或影响工业化过程的最本原的因素,他们对工业化的发动和演进具有阻碍作用,并规和决定工业化的形式、速度和方向。(长期性、根本性、约束性、全局性)

3、容:资源、地理环境、人口、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等,前两者是自然方面的制约因素,后面的是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二)发动因素

1、概念:那些对工业化的发动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的发动因素

2、特征:长期性、根本性、突破性

3、容:一是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才能,a.消除不确定性防风险;b.市场失灵的应对--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克服X非效率状态。;二是创新因素:技术和制度。

十六、制度的含义及分类

(一)含义: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以及相应的等级秩序结构

(二)分类:根据来源来分: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长期在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1、正式制度:由特定的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所推行的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一种制度

2、非正式制度:人们在长期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且通过文化结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规。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

十七、产权制度的含义

(一)所谓产权制度就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化”的含义就是使既有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依靠规则使人们承认和尊重,并合理行使产权,如果违背或侵犯它,就要受到相应的制约或制裁(百度解释)(二)所谓产权,是指人们对某项资产所形成的所有、使用、收益和让渡全的集合。它的对象是经济社会中的有价值的资产,它的主体是社会中的经济主体(个人、组织、国家)。产权制度实质上包含一组产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资源的控制权和资源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与控制权相脱离,就只会有残缺产权;如果收益权与控制权被结合在一起,并落在同一个主体上,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产权。

十八、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重点掌握诺斯-戴维斯模型)

诺斯-戴维斯模型:

(一)相关概念:1、对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2、主体是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

3、载体是制度装置(文件和组织机构)

(二)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和诱因

1、动力:人们不断地追求自身利益增进需要

2、诱因:外部利益或外部利润

(1)规模效应;(2)外部效应;(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4)制度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三)制度变迁的过程分析

1、制度均衡和外部冲击

(1)不存咋潜在外部利润或利益(出现了外部利益或利润)

(2)潜在利润的成本大于或等于收益(成本小于收益)

(3)制度环境改变是前提(制度环境变化)

2、过程

(1)层次: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

(2)过程:一是认识和发现时滞;二是发明设计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四是执行时滞(四)导致制度变迁前过程中成本、收益变化的因素

1、市场规模;

2、技术;

3、知识积累;

4、社会公众预期的变化;

5、组织费用的承担;

6、国家权力

十九、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问题:(1)基本制度的缺失;(2)制度供给的不足;(3)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存(二)对策:(1)建立一套法制体系;(2)改革政治体系;(3)加大教育投入,增加社会知识存量;(4)防止新制度演进中出现“路径依存Ⅱ”的状况

二十、政府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政府,就是关注于做哪些与能力相适应的公共活动的政府。这就意味着:

1、有效政府不等于规模巨大的政府

2、有效政府不等于小政府

3、有效蒸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二十作为合作

者、催化剂和促进者来体现的

二十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那些可以发挥市场功能的领域,或者是通过一些办法能够促进市场运行的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同时,在那些不能依靠市场的领域,政府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并不一定要做到规模最小,而应该更重视通过促进市场或引导市场来发挥其作用。

二十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1、对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对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因此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提高这种投资的质量就成为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项核心容

2、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

政府的经济职能应重在培育和扶持竞争体制,主要包括确定一套确保竞争的规则体系,明确界定并始终保护法律和财产权利

3、促进对外开放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充分考虑蹦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应努力减少非贸易壁垒并降低关税,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4、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控制政府支出和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5、保护环境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汲取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教训,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努力保护盒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寻租的含义、容、层次、解决对策

(一)含义: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称为“寻租”

(二)容:1、政府“无意寻租”。政府为弥补市场的而不足而干预经济生活时产生的租金2、政府“被动创租”。由于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在不健全的体制下,政府称为某些利益集团谋取私利得工具

3、政府“主动创租”。在商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阶段,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利润,认为地创造租金,诱使寻租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获取这种垄断租金的条件。

(三)层次:为了争夺现实的经济租展开的寻租行为;为了争夺权力职位展开招租;为了部门利益而争夺寻租行为。

(四)解决对策:(1)权利和租分离----管理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2)政府公开透明(加强信息的充分对称性);(3)加强公民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意识,推动NGO(非政府组织)成长;(4)增大寻租成本风险

二十四、发展计划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所谓发展计划就是为了达到一组预定的发展目标、协调长期经济决策、影响和指导乃至控制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变量的增长水平所做的经济规划,这些基本经济变量包括收入、消费、就业、投资、储蓄、出口、进口,等等。

(二)类型

1、计划化国家计划:指令性,微观详实,短期长期结合随时调整(企业没有自主决定权)

2、市场化国家计划:指导性,宏观粗略,主要是长期

二十五、计划与市场的在结构比较及优劣

(一)在结构

二十六、市场成长的概念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状况及原因

(一)概念: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市场的发育,成熟,完善的过程

(二)成长状况:(1)主体不成熟:主体独立性,决策性,平等性缺失;(2)市场空间上呈破碎状态:市场统一性不好,围小;(3)市场体系不完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三)原因: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

二十七、哈罗德-多马模型(全面掌握)

(一)理论的提出

应该经济学家哈罗德在《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红,将凯恩斯的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化,简历了一个经济动态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资本扩、增长率和就业”和“扩与就业”两文中提出了同一个类型的增长模型。因此,人们将二者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简称H——D模型)

(二)理论

1、公式g=s/v

H—D模型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静态均衡条件,即储蓄等于投资(S=I)推导出来的,或者说是以S=I为假定条件。其基本公式为: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2、前提假设

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

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

3、推导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数学表达式为:G=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投资者满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n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4、结论资本积累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5、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Gw=Gn

现实中,此条件基本无法实现。

若G>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经济继续扩,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即直到资本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若G

若Gw>Gn,则资本增长率超过了劳动力增长率,投资者会减少投资,导致实际增长率G小于均衡增长率Gw,经济则可能长期处于紧缩状态。

若Gw

长期中会使经济持续扩以致于出现长期通胀。

6、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7、评价:客观:看到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首次引入资本产出比概念

缺陷:过分强调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把U看做一个常量与现实不符;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事实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悖论;忽视渠道问题(S)

7、政策启示:充分重视“S”的重要性;充分重视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力量;重视S

I)渠道建设

二十八、贫困恶性循环及大推进理论

(一)贫困恶性循环论

1、代表人物:纳克斯《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

2、主要观点: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的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他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纳克斯认为,正式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同时,他又认为,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所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即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当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供给创造需求”。

3、缺陷:纳克斯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资本形成不足,甚至得出“一国贫穷是因为贫穷”的命题,把加速资本形成看做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显然是偏面的,忽视了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其他种种因素。

(二)大推进理论

1、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

2、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时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分散的、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氛围,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动力的。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工业化基本条件的不可分性,二是缺乏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经济”。因此,必须实行资本形成的“大推进”战略,即同时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相互创造需求,提供市场,克服“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3、意义:强调了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任务,说明了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对于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狭小,创造社会关联效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缺陷: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投资的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限制,没有认识到工业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长期过程,是不可能“急于求成”的。

二十九、资本积累的形式(动员农业剩余的转移和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是重点)

(一)动员农业剩余的转移

1、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积累(表现为基础设施和劳务输出)

2、利用廉价劳动力加速企业的积累

3、农业税

4、农民自愿性储蓄(表现为收入和投资回报率)

5、农产品出口创汇

6、工农产品剪刀差

(二)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

公式:

(一)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

1、税收收入(主体);

2、非税收收入(包括费用收入和所有者权益);

3、债务收入

(二)发展中国家税收情况

1、税收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税收规模低(人均收入低)

2、税收效率:相当于发达国家效率低(谁知不完善,纳税意识薄弱,人力资本缺乏)

3、税制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1)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2)直接税中以工作所得税为主,个人所得税为辅;(3)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进口关税

4、税制改革:改革税制结构;提高税收效率

(三)弥补财政支出的方式

1、发行国债

2、通胀方式(最简单、最直接;但从长期来看会对市场产生伤害)

(四)企业积累(表现为企业投资边际回报率;企业收入;产权保护)

三十、金融压抑及金融深化理论

(一)提出者:爱德华~肖;罗纳德~麦金农

(二)主要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浅化)现象

①金融机构不成长,金融体系不完善

②人为压低

③货币需求无度扩

④信贷配给制

(三)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市场利率化

(四)对策:

1、要使经济真正得到稳定持久的发展,就必须抛弃“金融抑制”战略,而进行“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即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让其自由发展。

2、发展中国家应该追求经济资助发展,即发展中国家应该主要依靠国的金融系统来为工业化筹措和费分配资金,而不必过分和长期依赖外资;反对用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办法来动员资本,因为这只会使实际利率降低甚至成为负值,从而使“金融浅化”

3、推行金融深化将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等。

4、发展中国家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深刻教训。

三十一、贸易的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

1.静态利益:比较利益

2.动态利益: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

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静态利益偏重于一国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消费方面的好处(当然,这种好处与分工后生产力的

提高有关),而动态利益则注重于开展贸易后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其他诸方面的积极影响。如果说,静态利益是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

三十二、引擎论、桎梏论及侍女论(了解)

(一)引擎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历来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逼近直接促进世界生产力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还间接地通过市场扩促进了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20世纪30年代,D.H.罗宾逊明确提出:在19世纪,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现代贸易引擎论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两者从长期来看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在现代贸易引擎论者看来,贸易起着一种把发达股价的增长动力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贸易被称为增长的引擎。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却使人们不得不对这部引擎的作用产生怀疑。贸易的引擎作用在下降,要使这个引擎维持一定的速率,必须加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桎梏论:国际价值逐渐降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论证的贸易利益是静态的,不利于后劲国家的长期发展。自由贸易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反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和进口替代的贸易政策。

(三)“侍女”论:经济增长主要应依赖国因素,在把国外资源转化为技能用于投资又能用于消费的商品或劳务过程中,对外贸易起着辅助作用。所以应该把贸易扩形容为成功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引擎。

三十三、为剩余产品寻找出路理论和贸易条件理论(重点)

(一)为剩余产品寻找出路理论

1、观点:动用本国闲置资源去生产本国没有需求而他国有需求的产品进行贸易换回本国的需要

2、提出者:首先由亚当斯密提出,而后由缅甸经济学家迈因特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3、图解

在贸易之前,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某一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表现为改过生产发生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的点V,生产和消费OX数量的初级产品和OY数量的制成品。该国打开国外市场后,就给那些未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刺激,从而使可出口的初级产品生产从OX数量向OX一撇数量扩,国生产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点V向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B移动,表明国资源已经充分就业。给定国际商品比价Pa/Pm,则XX一撇数量的初级产品出口换回YY一撇数量的制成品进口。其结果,最终消费达到点C,从而该国在消费与以前同样多的初级品的同时,可以进口YY一撇数量的制成品。把剩余资源转化为进口能力,不仅有可能扩大该国消费可能性(进口消费品),而且有可能扩大其生产可能性(进口资本品)

(二)贸易条件理论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普雷维什—辛格假定,是由普雷维什和辛格于1950年同时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买一条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而初级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制成品,同时发达国家人工合成替代品的生产以及节约原材料的技术进步,使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厨楼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生产与发达国家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市场结构差异,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初级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的买房垄断,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进口又受到发达国家的卖方垄断,因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扭转贸易天哦见下降的趋势,改变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1)代表人物:普雷维什-辛格

(2)贸易条件:出口换进口

商品贸易条件:Px/Pm

收入贸易条件:Itot=(Px/Pm)Qx

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Stot=(Px/Pm)Ex

双要素贸易条件:Dtot=(px/pm)(Ex/Em)

三十四、进口替代与出口鼓励的保护措施及比较(进口替代的效率损失)

(一)进口替代保护措施:1、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2、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3、使本国的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4、进行外汇控制和配给,以控制进口总量,并配合进口配额制度。5、其他保护措施,如资本、技术、价格、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出口鼓励的保护措施:1、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2、对出口企业需从国外进口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等实行减免费,放宽进口配额。3、使本国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结算的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比较:从根本上说,两种与贸易相关的发展战略之间的区别在于,进口替代的倡导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在高关税和配额的保护下,首先进行对以前进口的简单消费品的国替代生产(第一阶段进口替代),然后进行围广泛的更复杂的制成品的国替代生产(第二阶段进口替代)。从长期来看,进口替代的倡导者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国产业的多样化(平衡增长),二十通过规模经济,低劳动成本,使原来受保护的国制造业取得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之相反,出口促进的倡导者强调从自由贸易和竞争中获得的效率和增长,强调更大的世界市场取代狭小的国市场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所引起的价格和成本扭曲的以及东亚出口导向经济大量的成功经验。这两种贸易战略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各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目前国际环境的贸易战略。

三十五、两缺口模型

(一)提出者:H.钱纳里和A.M.斯特劳特于1966年提出了“双缺口模型”

(二)中心论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思远数量与其国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地填补这些缺口

(三)主要容:

(1)前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三约束:一国的国储蓄无法满足改过的投资需求(储蓄缺口);一国的出口创汇无法满足该国的进口需求(外汇缺口);技术约束

(2)模型表达:I-S=M-X

(3)推导:Y=C+S+T S=I+X-M I-S=M-X (4)不平衡状态的调节

1.不利用外资:I-S>M-X 降低投资或提高储蓄I-S

2.利用外资:I-S>M-X 投资需求降低I-S

(5)外资利用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6)理论指导意义

积极意义:认识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约束;充分认识到了外资利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中国家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缺陷:忽视了技术约束,并且未完全解读发展中国家约束前提;过分强调了外资重要性,忽视了外资的消极影响;忽视了依靠国力量进行结构调整的可能;总量分析而非结构分析,可行性指导意义较差。

(书本上的缺陷:1、它过分强调了引进外资的作用,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挖掘国资源填补两个缺口的潜在能力;2、它的分析方法是总量分析,缺乏对两个缺口的潜在能力分析,因此无法确定阴精外资的具体类型及数量;3、它只分析了储蓄缺口和外汇出口,而未分析更为重要的技术缺口或吸收能力约束;4、它只强调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外资对经济的部里影响。)

三十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一)原因:

首先,以外资为推动力的贸易体制对太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盟四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三方面的不良后果:第一,东盟四国的外资主要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过分迎合外资流向,不仅导致了东盟国家本国的出口集中系数高,还造成各国与其周围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同,电子、汽车、机械等传统行业出现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第三,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不高,即使是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业只限于低附加值工序。

其次,对外资“来着不拒”的资本积累体制造成了外资规模的过度膨胀,其表现形式是:第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迅速攀升。第二,信贷膨胀与高利率。第三,生产能力过剩。

最后,过早过快对外开放的金融体制从两个方面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生成:第一,金融市场开放造成了外资流动性上升,是外部冲击生成发的前提。第二,金融市场开放家具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降低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二)启示

首先,要严格掌握与有效控制外资利用的总规模

其次,要注意选择外资的方式和债务结构,尽量避免风险。

在此,外资应主要用于本国力所不及的生产建设方面,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最后,一定要谨慎、循序渐进地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应慎之又慎。

总之,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吸收和利用问题上,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三十七、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引进外资时进行评估,引入优质资源;

2、要注意国无形资产(商标权,品牌,销售渠道,技术秘密)的保护;

3、要严格掌握与有效控制外资利用的总规模;

4、要注意选择外资的方式和债务结构,尽量避免风险;

5、外资应主要用于本国力所不及的生产建设方面,有利于本国产业的改善升级;

6、一定要谨慎循序渐进的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项目的

自由化应慎之又慎。

7、总之,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吸收和利用问题上,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

外援为辅”的方针。

三十八、技术进步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在硬技术的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它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数量增长的因素后,所有其他生产作用因素之和,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二)表现形式:1、给定同样的投入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即生产率的提高

2、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

3、生产出全新的产品

三十九、技术进步的类型(了解)

(一)分类标准:技术进步前后,收入分配的结构变化

(二)分类:中性;节约资本型(劳动站的比重大);节约劳动型(资本占的比重大)(三)依据假设前提条件不同:中性技术进步分为三类

1.希克斯中性

(1)分析前提:资本---劳动比不变

(2)三种情况:P236

2.哈罗德中性:P237

(1)分析前提:资本产出比不变

(2)MPk不变:中性MPk上升:节约劳动型

MPk下降:节约资本型

(3)生产函数关系:Q=f(K,A(t)L)

3.索洛中性

(1)分析前提:劳动产出比不变

(2)MP L不变:中性MP L上升:节约资本型MP L下降:节约劳动型

四十、重点掌握技术创新的含义、动力及诱导因素

(一)概念:创新就是一种“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

(二)动力:1、企业家对超额经济利润的追逐;2、企业家精神

(三)诱导因素:1、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的主要提是企业家,根本动机来源于其对超额经济利润的追逐。除了利润动机意外,企业家精神也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

2、生产要素的稀缺性,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激励那些能更经济地利用那些价格相对昂贵要素的发明;

3、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科学技术与市场的关联关系式复杂的、互动的、多方向性的,主要的创新驱动力因时间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4、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技术发明刺激社会需求的增长,社会需求的增长导致社会资源的紧;面临社会资源的紧缺问题,创新活动便会受到刺激而展开。

四十一、技术转移及引进的方式

含义:技术转移是关于制造某种产品、运用某项工艺流程或者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方式:根据技术接收方好、与提供方在交易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技术转移方式分为一揽子交易方式和非一揽子交易方式。

(一)一揽子交易方式

1、一揽子交易方式包括许可证交易、国外直接投资和交钥匙工程等方式,其特点是技术提供方作为总承包人行事,负责转移与该技术有关的全部要素的总和,包括服务、软件、硬件

等。

2、三种原因:(1)提供方意图以此来控制该项转移技术的使用

(2)所转移技术较为复杂,技术接受方在操作大型投资项目和大规模生产管理方面缺乏经验;(3)所转移的技术中包括技术提供方的注册商标或公司牌号所有权。

3、不足:有可能延长接受方的技术依赖时间,不利于促进当地技术能力的开发;有可能形成转移价格,即由于在利润的分配上给予技术提供方很大的机会余地而增加的技术转移成本。

(二)非一揽子交易方式

1、特点是技术接受方与多个供应方打交道,向他们分别购买所需技术中各种不同要素。

2、优点:可以为技术接受方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的外部经济——溢出效应。

3、弊端:由于本地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经验而延长工程竣工所需的时间;或者是已完工的工厂仅能以较低的效率运行,或仅能生产较低等级的产品。

此外,在技术引进的实践中,根据所引进的技术的不同,技术阴精又被划分为成套生产技术引进、关键设备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和技术人才引进四个层次。四十二、技术选择的经济学含义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技术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不同要素投入组合的成本进行比较。

四十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

如何选择所引进的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活动时所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因为并不是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全部照搬来,就能获得相应堵塞生产效率的增进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劳动力充裕,资本匮乏的资源结构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和引进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

(一)中间技术论:E.F.舒马赫在1973年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构,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所谓中间技术,是指介于初级和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

1、特点:(1)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的资本,利于就业。(2)

与粗糙的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与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3)中间技术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能顺利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

2、优点:首先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其次,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危害也很小。最

后,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失业问题

3、缺点:中间技术常常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并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能,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也不利于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使用技术论:印度经济学家雷迪于1975年提出。所谓使用技术,就是指既能满足技术引进国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到引进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状态以及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能够使得引进国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那类技术。

三重目标要求:(1)环境目标。适用技术应该难呢过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社会目标。适用技术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3)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提供广泛就业的机会,取

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三)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讲,选择适用技术,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比较接近,学习成本较低,技术引进的成本也较低,技术升级也会比较顺利

(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战略应遵循三条原则:(1)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相结合。(2)注重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转移以能力转移为根本目标(3)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国的研究开发工作,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本国技术进步系统。

四十四、了解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一)易斯模型

1、绝对剩余劳动

2、二元结构

(二)拉尼斯—非景汉模型P390

1、农业剩余=Q(产出-农民消费

2、不变工资(道德工资)

3、模型表达P391 相对剩余劳动力0

四十五、重点掌握托大罗模型

(一)简介:

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二)分析前提

1.非正式部门:指既不是传统的农业部门也不是现代化的工业部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2.成本—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劳动力的迁移是有利可图的。成本包括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

3.劳动力的迁移主要取决于预期收入的大小

(三)基本结论:

1、对迁移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是人口流动的决策基础

2、乡——城预期收益的差异是决定人们迁移决策的关键变量,而影响乡——城预期收益差

异的主要因素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

3、现代部门的就业概率取决于城市传统部门就业总人数与城市现代部门的新创职位数,就

业概率的大小能自动调整人们的迁移行为

4、当乡——城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时,就业概率对人们的迁移决策行为的影响会减弱,人

口净迁移的速度会超过城市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而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三)政策意义:

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向城市而引起的乡——城就业机会不均衡的现象

2、通过创造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

3、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失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

4、在城市部门中,通过工资补贴和对稀缺要素的传统定价方式不能有效的扩大城市就业

5、要想控制和消除城市就业,就必须鼓励和支持农村的发展

(四)优缺点:

托达罗迁移模型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只要存在相对来说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对迁移成本的计算与预期是影响劳动力作出迁移与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也要看到,托达罗也有不少缺陷:第一,迁

移数量或迁移率直接随就业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根据对城市就业概率的了解而作出迁移与否的决策的,那么迁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盲目的”,因而得出“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高”,这显然不符合经验事实。第二,托达罗只考虑迁移者的迁移成本,而忽略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

四十六、城市化的含义、类型

(一)含义:所谓城市化,有多种层次的含义:1、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2、城市数目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3、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地区扩展并对其产生影响,并最终使农村地区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其中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一过程是城市化最基本的涵。

(二)类型:(同步,超前,滞后)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1)积极型的城市化,(2)消极型的城市化:一是过度城市化,二是低度城市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1)向心型城市化,(2)离心型城市化,

3、逆城市化

四十七、聚集经济理论及容

所谓聚集经济理论,是指企业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2、同类企业在地里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几种,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3、在大城市中成熟和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机构,更好的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4、城市的集中所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素质优良的管理人士。5、企业的集中可以更好的满足工商业者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可以使管理过程更有效,更能促进信任,并使思想自由交流。6、企业的集中可以使竞争更充分,从而会大大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这是一种动态的聚集效应,此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人口限度标准也被视为一种聚集效应。按此推之,工业企业为追求聚集经济而选择布局于城市,而企业在城市中的扎堆又会进一步凸显聚集经济效应,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四十八、发展中国家解决城市人口膨胀和人口合理流动战略

这一战略,只在控制乡——城人口的国度流动以及在一国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乡——城共同发展,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2、消除在城市中实行的一切扩大乡——城收入差异的人为措施

3、在扩大就业方面,对于发展中国来讲,应当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适用更多的劳动力。

4、在扩大就业方面,还应注意适度教育的问题。

5、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无要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6、解决乡城人口过度流动措施: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 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 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 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 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 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 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 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 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 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 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 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 =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 平等等。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 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亚当斯密、

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 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 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 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 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 化论。第二个阶段核心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作用;重新估价了市场;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观点。 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增长,需要先实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选择 BCCAA DABCC BCBCD CCBDD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滴落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智力外流:指受过教育的有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母国迁移到他国定居和工作。 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结合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简述什么是人口过渡(转折、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亡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死亡率下降。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人口过渡(转折、转变):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简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强调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作用的看法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