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健康行为与相关理论辅导

第三章 健康行为与相关理论辅导






第三章 健康行为与相关理论辅导
同学们:
在第一章里我们了解到,健康心理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强调除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的生活型态、生活方式和性格、情绪等心理因素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疾病并非完全是人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也是健康和疾病的原因,这样人就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个人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型态来促进自身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健康行为?人为什么不能实行健康的行为?如何让大众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促进健康的健康行为,而不做有害健康的行为?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旨在介绍什么是健康行为及其的重要性;分析影响人们实行健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介绍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的策略和相关理论。
一、重点、难点问题
1.掌握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2.一般掌握重要死因的危险行为因子。
3.一般掌握教育诉求、恐惧诉求与行为改变的关系。
4.重点掌握健康信念模式的内容及应用。
5.重点掌握理性行动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6.一般掌握古典制约与操作制约的差别。
7.重点掌握行为改变的策略。
8.一般掌握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之内容。
9.一般掌握复发过程的认知行为模式之内容。
二、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㈠健康促进与健康行为简介 p61
⒈健康促进与健康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4年的《渥太华宪章》中,广义的将"健康促进"定义为:让人们能够强化其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
所谓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人们为增进或维持个人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可以分为健康促进行为以及健康危害行为,健康促进行为包括规律运动、预防注射、良好饮食与睡眠习惯等,而健康危害行为指的是吸烟、酒瘾、嚼食槟榔等有害的健康行为。成功的建立健康行为可以降低与生活型态有关的疾病死亡人数、延长寿命、减少因慢性疾病导致的失能状况、甚至降低整体医疗费用的支出。
重要死因的危险因子
疾病别 危险因子 心脏病 吸烟、肥胖、高血压、胆固醇过高、静式的生活型态
癌症 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酒精、槟榔、暴露在环境的致癌物质中 脑血管疾病(中风) 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静式的生活型态 意外伤害 不使用安全带、喝酒、居家危害 7种重要的良好健康习惯,分别是:
第一,每晚有7~8小时的睡眠。
第二,不抽烟。
第三,每天早上吃早餐。
第四,每天

喝不超过1或2杯含酒精饮料。
第五,规律运动。
第六,正餐间不吃零食。
第七,体重过重不超过10%。
⒉影响民众实行或改变健康行为的因素
影响民众实行或改变健康行为的因素,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⑴人口因素、⑵年龄、⑶价值(观)、⑷社会影响、⑸社会阶层与地区剥夺、⑹症状感受、⑺医疗照护体系的可近性等外,还有重要的主观因素:即:⑻个人控制、⑼疾病归因、⑽自我效能。这里重点解释一下:
⑻个人控制
健康控制理论分析个人对于健康的自觉控制态度--属于可以"自行控制"或是"归咎于天",还是"仰赖有力人士的控制"的不同认知,会决定行为是否可以改变,以及个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型态。一般而言,内控型的人相信健康是可以自行掌控的,因此较能遵从医嘱、寻求健康资讯或实行戒烟等健康行为,而外控型的人则将疾病的发生归咎于天或是他人身上,因此会拒绝自我保健的责任。
⑼疾病归因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相信社会所呈现的问题,皆有原因可加以解决或预测。一般而言,人们将健康视为个人内在因素,而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外来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一旦个人将疾病归咎于外在环境且认定无法控制时,便会认为医疗专业人员有责任将其疾病治愈。以酒精成瘾患者为例,如果病患认为外界诱惑多,自己缺乏意志是成瘾的原因,就倾向认定医护人员有责任照护他们直到康复,这就是在为自己的酒瘾行为找出理由与结果的归因方式。
⑽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源自于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重要观念之一。Bandura将自我效能界定为"个人对于自己能够组织并执行一连串行动以产生某种成果的信念",此种信念是个人对于自己从事某项任务或行为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对于工作或行为可达到某种程度的主观评价。因此,Bandura的自我效能包括两部份:其一为个人能否成功地执行某种结果之行为能力判断,称之为"效能预期"(efficacy expectations),其二为特定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估计,称之为"结果预期" (outcome expectations),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但如果他们质疑自己执行此种行为的能力,则他们的行为将不受到结果预期的影响,例如: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吸烟的习惯,那么不管他认为抽烟的健康危害是多么严重,或是戒烟有其必要性,都不容易影响其行为的改变。
㈡态度改变与健康行为 p66
⒈教育诉求(教育呼吁理论)
教育诉求(教育呼吁理论)的假设是人们如果得到正确的资讯

,就会改善其健康习惯。
人们从事有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的无知,人们不了解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危害。因此通过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健康的知识,这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这一理论提出,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一下7点:
第一、沟通方式应该生动活泼,直接呈现统计数据会比口号好,必要时,使用个案说明更具说服力。
第二、沟通者必须专业、可信赖、易于亲近并且与听众的特质接近。
第三、主要诉求必须在讯息的一开始就点明,并在结尾时再强调一次。
第四、讯息要简短、清晰、直接。
第五、极端的讯息可能会改变态度,但不一定会改变行为,有时极端的讯息还会使效果打折。例如:建议民众一周至少运动3天,每天30分钟,会比建议民众每天运动数小时容易达到效果,也比较可行。
第六、对于一些疾病筛检行为(如乳房摄影或艾滋病筛检等),强调不施作可能产生的问题比较有效,对于健康促进的行为,强调执行后的健康效益会比较有用(Rothman & Salovey, 1997)。
第七、如果听众对于健康习惯已经有打算进行改变,沟通者应该多强调行为可以引起令人喜欢的效果,如果观众还不打算接受这些行为,沟通者可以讨论行为的正、反两面的效果。例如:吸烟者已倾向戒烟,那么应该多讨论戒烟之后可以减低的健康危害,如果吸烟者还没有决定要戒烟,那么沟通者应指出目前已知的健康危害以及吸烟虽令人愉悦但却有其负面效果。
从以上不难看出,教育诉求(呼吁)旨在通过信息的传递让人们改变态度,进而改变健康行为习惯。不过,提高信息不能确保人们准确的接受信息和采纳信息,人们的欲望和偏爱印象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判断(Kunda,1990),人们对负面信息会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Millar,1996),他们会接受可接受的信息,不理会不认可的信息。
⒉恐惧诉求
恐惧诉求的假设是人们如果知道某种特定习惯会伤害个人健康,就会感到害怕进而改变习惯。驱力理论指出恐惧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倒U字形,也就是说中等程度的恐惧诉求,通常会产生最多的态度改变,低恐惧诉求无法激发足够的驱力使民众接受讯息建议,过高的恐惧诉求则会使得民众心生防卫而忽视或是否认讯息中的威胁,只有中度恐惧会让民众接受讯息的建议。
⒊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强调个人采取某项健康行为的取决因素,主要受其疾病信念与行动准备的利弊得失影响。健康信念模式指出个人对疾病罹患性与严重性认知,是提供行动的动力,而有效性与障碍性认知的衡量

与比较,则会影响个人采取最佳行动途径的选择,若再加上行动线索的刺激会提升实行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许多探讨健康态度与行为的研究指出,"行动的障碍"以及"疾病的易罹患性"是最能预测健康行为的因素。就是说,人们是否进行疾病预防,取决于人们对两个问题的认知:一是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的认知,二是健康行为的障碍。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的易感者,一般会采取预防的措施;但是如果他觉得戒烟很困难,或者无法拒绝甜食的诱惑等,也会妨碍他去实施健康行为。
⒋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Ajzen & Fishbein, 1980)假设人们是有理性的,而且大部分的行为是在意志控制之下所表现于外的。因此,人们是否会采取某些行为,取决于先前的"行为意图",换句话说,行为意图可做为预测行为的立即决定因素。
⒌计划行为理论
㈢行为改变的理论与策略 p73
⒈认知行为取向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
⑴古典制约
即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⑵操作制约
操作制约的关键人物则是史基那(Skinner),他认为行为是透过学习,而非一时的反射,行为所伴随的"结果"会强化或减弱行为的产生,如果结果是好的,重复这些行为的倾向会增加或强化,而强化的过程可能是在行为后提供令人喜欢的奖赏 (正向强化),或是移除令人不悦的情况(负向强化),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令人愉悦的状态,反之行为则会减少。相较于古典制约的生物性,操作制约多了个体的主动性,不只限于生理上的反射。
⒉行为改变策略
⑴自我观察或自我监测
⑵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⑶塑造 (shaping)
⑷模仿 (Modeling)
⑸增强 (reinforcement)
⑹情境契约程序 (contingency contracting procedure)
㈣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 p76
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 TTM.大陆翻译为"行为改变的阶段性理论模型")在强调行为改变是连续性的过程,而非全或无定律,因此至少包括思考前期、思考期、准备期、行动期与维持期五个阶段,也就是说行为改变的过程涵盖自认现况无需改变,到警觉健康亮起红灯,寻求资源协助,到行为改变的开始,进而藉由增强回馈以维持现有行动,并不断权衡成本、利益与时间的关系,以强化行为改变效果的过程。
㈤复发过程的认知行为模式 p78
⒈高危险情境
⒉调适行为
⒊正向结果预期
⒋违反禁欲效果
㈥推动场所的健康 p80
⒈学校健康促进
⒉职场健康促进
⒊健康促进医院
⒋小区健康营造/健康城市
三、本章重点内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为提醒民众戒食槟榔,因

此在卫教单张上提供可怕又血淋淋的口腔癌患者照片,这种态度改变的诉求属于
A 幽默诉求 B恐惧诉求 C经济诉求 D以上皆非
2. 理性行动理论的行为意图不包括:
A.客观环境 B.行为态度 C.主观规范
3. 下列何理论特别强调影响个人意志的控制因素?
A.计划行为 B.行为改变 C.理性行动
4. 个人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到的行为,称为:
A.塑造 B.模仿 C.增强
5. 健康城市计划以何种方式,完成小区健康促进的行动?
A.学校重组 B.小区发展 C.家庭维持
(二)判断题
1、社经水平是健康信念模式的修正因素之一。
A正确 B 错误




终身学习 健康生活 天津电大高职学院生活科学系




天津电大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415283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