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评大明万历大帝

评大明万历大帝

评大明万历大帝
评大明万历大帝

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

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

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

,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断被清朝宣传的萨尔浒之役,

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

,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

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

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

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

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

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

,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

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

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

财气的诽谤.”色”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

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

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

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

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

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

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

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

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

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

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

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

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

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

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清朝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

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

不近女色?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人的执政历程,两个人的执政的开始非常相似.两个人登基

之初都生活在辅政大臣的巨大阴影中.而他们的选择只有两个信任或者除掉这个人.如果说要

除掉的话万历皇帝应该有比康熙更方便的条件.首先万历朝的权力是三位一体,相权,后权和

内廷权力的一体.而后两种权力是完全依靠万历皇帝的存在,他们只关心和相权的合作与否,

至于相权操与谁并不是原则性问题.其次对于首辅张居正来说,有着足以牵制他的对手高拱,

哪怕此人早就不在任上;无论是在操作难度上还是成败的风险上,万历皇帝明显要较康熙容易

许多.但是万历虽然和康熙一样对辅政大臣心怀不满,却没有选择除去张居正而选择了信任和

重持,至少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两个人完美的关系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君臣关系之一.

由此在这一君一臣的驾驭下大明王朝再次驶向了兴盛.而康熙有能臣而不能用.他的政治智慧

确实不如万历,在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康熙行险一博,成功得非常侥幸.更糟糕的是清

朝失去了满族第一勇将,各方势力从此蠢蠢欲动.而小皇帝本身显然没有足够的震慑力,一场

旷日持久的兵祸将再次降临.双方不同的政治智慧,不同的选择,一个迎来了继仁宣之治后的

又一盛世,一个将再次让神州沉浸在血与火中. 大明万历初年,中国开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盛世.在江陵柄政期间,大明帝国效率空前提高,考政法成为一项光照千秋的法令.同时裁撤

多个官僚机构,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资料表明到底削减了多少官位,那是根据资料估算大概减

少了两万以上官位,与此同时清查土地由5.1亿幕变成7.85亿亩,国家税源广开。跟着是青

史留名的一条鞭法,其核心是度地而税,穷人的负担不在沉重,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盛世

已经出现。一次伟大的税费改革!与之相对应的戚家军,李家将威镇四方.尤其是李家将的奔

袭,即使是今日读史,也让人觉得梦回汉唐,实在太象霍去病和李靖了. 对蒙古鞑靼两大势力

的分化, “树德于西,耀威于东”,从大明万历元年起修筑敌台1200座,恩泽数代百姓.甚至

在三百多年后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长城抗战也离不开这些敌台.而更重要的是之所以

他比所谓的"康乾盛世"更出色,是因为在那个朝代始终具有极大的言论自由,比起动不动

就大兴文字狱的盛世,比起不断的有人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词一个签名而被杀头

灭族甚至鞭尸的所谓盛世强得太多了.而清朝康熙初年,黑云压城,如果朱三太子的恶梦不

可避免的话,那么主少国疑而引起的三藩之乱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从

东到西覆盖了中国的十几个省,国家财力空虚,老百姓苦不堪言。乱世之中人命如草. 随着

时间的推移。万历皇帝虽然失去了张居正,但是他的胆气和魄力并没有减弱。这个年轻有为

的君主不仅仅保留了一条鞭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有三次有名的征战,这三战不仅仅保

证了国家的统一更有力的打击了倭寇,此后三百年倭寇不敢在西窥中原.史称万历三大征。

大明万历二十年啺葜 ?史称宁夏之乱,整个宁夏地区陷入糜烂。面对这场啺莺吞撞棵晒盘羝

鸬呐崖?万历皇帝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运筹帷幄,逐套部蒙古与贺兰山,真正的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跟着挥师宁夏城,平定这场叛乱。接着是播州之役,盘剧在四川,湖北险要地区

的杨氏家族自唐起就世代统治这片土地,到明朝时封为播州宣慰司使,实际上还是一个独立

王国。万历二十八年明军大举征讨,三月突破娄山关天险,六月平定叛乱。和中央政权几乎

隔离千年的地方终于再回到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下.这两场战役时间都不算长,但应该看到

这些地区道路难行,后勤保障极为不易。比起乾隆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死了无数人才打下总人

口不过几万人的大小金川。万历皇帝的才能不知高过这个所谓的“十全老人”多少。而康熙

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也发动了一次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打击蒙古葛尔丹。在这场惨胜

的战役中,康熙表现出了一个军事家的能力,先引诱对方然后自己御驾亲征希望一举击溃对

手。但是在这场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康熙再次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导致粮草不济,饿死上千

士兵。每次读到这段历史,我都很奇怪,按说满族本来就是从塞外进关,运粮的路线关内可以

漕运,关外在草原上,远比明军在播州之役中在没有路的崇山峻岭中运输要方便很多。但是

万历做的就是比康熙好。接着再让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巅峰之作。抗倭援朝VS收复

台湾。

大明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基本控制日本,在这个堪称日本史上最强的年代里他发动

了侵朝

战争,朝鲜希望万历救援。几乎是前两征的翻版,明军小规模的救援宣告失败。万历

皇帝

调集四万大军救援朝鲜,一战收复平壤,接着在碧蹄馆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明军表现

出了不

可思议的战斗力,在这场遭遇战中,人数少得多的明军和对方战成平手.但是日军震惊于明

军的战斗力在十二万日军VS四万明军的情况下开始消极避战,明军组织敢死队乘机焚毁了日

军城外的米仓,日军退缩至釜山。这一仗以万历帝册封丰臣这个“蛮夷”而告终.大明万历

二十五年,日军重新发动攻势,万历皇帝调动四路大军反击日军。丰臣秀吉因为朝鲜

战局

不利而重病,日军在各方都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开始退却。在日军撤退的过程中,中日双方爆

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明军邓子龙部三艘大海船封锁了露梁海峡,牢牢堵住日本人

大小五

百艘战舰,接着明军主力和受明军指挥的李舜臣部从后夹击对手,该役击沉和俘获对手大小

船只450艘,彻底切断了从日本到朝鲜的补给,宣告了在朝日军的覆灭。日军从此大

概300年

不敢西窥中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在江浙沿海集结了庞大的船队,一旦朝鲜战事

不利,这支部队将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可惜丰臣秀吉死得太是时候了,否则今日之中国极有可

能再多出一个省来。而根据某”千古一帝”命令编篡的史书,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称二十

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

,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把万历皇帝三大征做为明朝覆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对这个一脸麻子的”千古一帝”来说,历史无情的奚落了他.在他的

后世,中日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方斥巨资组建的北洋军队全军覆没,赔款2亿白银.割辽东,台

湾,彭湖列岛,后来经过列强交涉,收回辽东再付3000万赎辽费.而万历抗倭之役不过七百万军

费,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次高瞻远瞩恩泽后世的投入,胜利的光荣理应属于万历大帝,属于

宋应昌,属于李如松,属于陈璘,属于麻贵,属于殉国的邓子龙,属于王京城外连名字都没留下

的明军敢死队,属于每一个参战的明军将士,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历史终将还以公道,

英雄不容被玷污.同样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一役.康熙的收复台湾一役因为现在台湾当局

的论调而更具现实意义.应该看到在这战中康熙表现出了一定的魄力,从无到有打造了一支真

正的海军,但是在面对内部分裂已经衰落的台湾郑氏的时候,这支部队如履薄冰的表现并不是

那么让人信服,.一支横渡台湾海峡都战战兢兢的海军和一支扬威异域的海军部队,有可比性吗

?最后再来说说尼布楚条约,面对着后勤补给极为漫长的俄罗斯探险队,保护”龙兴”之地的

清军仅仅是惨胜.在这场战役中清军的骑兵面对对方的火器的时候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但是

号称学贯东西的康熙并不敏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失去了一次改写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而中俄双方的和约为什么叫尼布楚条约?因为中国割让了贝尔加湖以东的尼布楚广大地区,

和以后的不平等条约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没有赔款.以及签和约时比较体面一些。闻一多先生

在著名的《七子之歌》中就写到:“……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

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长歌

当哭! 再来看看万历皇帝最被人诟病的萨尔浒之役。应该说从该战役的部署来看,万历皇帝

并没有错.后世无知之徒认为明军首先不该兵分四路被对手分别击破,但实际上万历三大征

的几次重要部署也是多路进攻。以火器和步兵为主的明军如果一路出击在草原上寻找以骑兵

为主的敌人决战,这样的部署可以说未战先败。因为你的机动力远远跟不上对方。而多路出

击可以有效的限制对方的机动力。而万历帝启用的将领也是为情理之中,总督杨镐,该人参加

过抗倭之战役,表现一般,在蔚山打了一次夹生仗,后因谎报军情被撤,朝鲜战争结束后官

复原职,后任辽东巡抚期间对土蛮战功卓著,一个大将有成败两方面的教训,熟知地理,资历

深(当年那批援朝的将领中只有他和退休的刘綎.而万历皇帝慎重起见还重新招入了刘綎.,

应该说从前期的用人到策略布置万历皇帝并没有错,毕竟他是人不是神不能预知未来.还需要

着重指出的是万历时代的言论自由在该役中起了很坏的作用.言官要求杨镐迅速进军,而明军

此时没没有准备好,万历”倦政”了一段时间,实在躲不过去,只好命令进军.结果明军被分路

击败.应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万历前期的布置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过

类似的失败.甚至大明永乐年间邱福部十万人全军覆没也没影响永乐大帝给蒙古人搬家.而

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大军被蒙古准噶尔部全歼,整个大西北靡烂,凭什么康熙是明君而万历是

昏君?不知道当时的清人是不是因为摄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说真话. 萨尔浒之役影响了明朝

和后金的力量对比了吗?根本没有.明朝当时人口在1亿左右,兵员含预备役大概270万,应该

这样的失败完全承受的起.而万历帝在失败之后果断任用熊廷弼,把损失减低到最小. 熊廷弼

出关之后重新振作士气,修辽阳,沈阳,以此构筑坚固防线,后金打了几次都灰头土脸的回去了

.在此基础上他就提出了对努尔哈赤实行“坐困转蹙”的战略设想。即依托坚城大打骚扰战

,后金所谓自萨尔浒之役后的优势荡然无存.明军改变了以往的策略,虽然从局部看起来,后金

有了攻势,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战略的主动权始终在明朝手中.所谓萨尔浒之役后双方攻守易型

纯属胡扯,终明一世,后金不过边患而已.而熊廷弼在朝中并不得人缘,在主持辽东防务期间,

万历皇帝再次”选择性倦政”,熊廷弼的做法都支持,而攻击熊廷弼的奏折却都留中不发.

这在万历皇帝死后,成为万历倦政的一大”罪证”,而熊被撤职后,后金才开始猖獗.这关

萨尔

浒什么关系?又关万历皇帝什么关系?如果说万历年间的文进士熊廷弼的撤职是明朝衰

落的

开始,那么万历年间的另一个文进士袁崇涣的被杀,直接导致多路勤王部队的溃散转成”流寇

”,从那以后流寇成为一支军事素养出色的部队开始席卷大明全国.而明朝终于亡于这些”

流寇”.每次读史我都非常感慨,在万历这朝,前朝老臣以张居正和戚继光为代表达到了

个人

的人生巅峰,永载史册.以李家将为代表的中生代也表现的非常出色,更难得的是万历年

间出

现了三个文进士,这三个人竟然都表现出了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军事才华,他们的名字是熊廷弼

,孙承宗,袁崇涣,应该说这绝不是偶然.,能在文进士里出现三个军事天才,万历皇帝确实

称得

上用人唯贤,也对得起他之后的皇帝了.可惜了,这三个人虽然在万历皇帝之后失去皇帝

庇护

的情况下鞠躬尽瘁,但是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看着后面那个所谓的勤政皇帝,在比较一

下揣

着明白装糊涂的万历帝,不由得让人感慨:但使万历大帝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最后再来说说

万历的矿税.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管内币还是国库,归根结底都是从民众手上收来的.充

实内

库和巧立名目甚至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出现的”婊子税”,多征税到国库对于老百姓来说并

没有区别.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区别就大了.万历皇帝和清朝皇帝不同,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但是万历皇帝并不是想花就能花.他既不能随心所欲下江南也不能动不动就修园子,而万历

朝的大臣和清朝的大臣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真正是大臣而不是奴才,万历皇帝一次要求国

库提供十万两银子修宫殿,这要搁到"康乾盛世",和砷们只嫌宫殿修得不够大.但是万历的

大臣们不一样,万历得到的回答是下不奉诏,意思是这次给你皇帝面子,没有下次了!而万历就

再也不向国库伸手了.可以讲这才是真正的君臣呀!其次万历在皇帝中并不挥霍,既不要为了

讨好女人,在宫中修建专门宫殿以解自己的妃子思乡之苦,又不用声势浩大,劳民伤财的去围

猎,下江南.给臣子的赏赐也都是象征性的.至于喝酒的问题,就算万历皇帝天天用茅台洗澡

也喝不穷国家.可以讲万历皇帝的大部分费用最后还是充做了军费.我们比较一下,末代皇帝

在他的自述中承认在退位后他们六口之家一个月消耗肉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鸡鸭四千九

百八十六只.这样的情况要是出现在万历朝,万历皇帝只怕早被言官活活骂死.而且万历派往

各地的太监并不如那么牛B,经常被打死.万历对这种情况就是四个字概不追究..关于矿税还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万历皇帝有一次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就招了首辅诏告天下取消

矿税,结果第二天万历皇帝身体好转,急急忙忙派人把旨意追回来.在追的过程中,万历皇帝

表现的非常着急,因为没有这块税收他自己甚至过得不如普通的大户人家.所以即使万历皇帝

知道这块税收并不好,也只有硬着头皮坚持.而这些钱对于没有多少挥霍渠道的万历皇帝来说

,最后还是充做军费,也算是取之与民用之与民.当然矿税的收取从道理上来说是不对的,这

一点不该否认.但是更该谴责的是把天下当作自己私库的皇帝,是国库帐面五千万实际只有七

百万的皇帝. 综观万历皇帝一生,虽然稍有缺陷,但瑕不掩玉.他的丰功伟绩确实值得称道.

而万历皇帝之所以没有能称为明君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因为他太民主,太善良了.万历皇帝在

世的时候,言论非常自由,基本不受约束的言官们开始疯狂造谣,能惹怒皇帝训一顿,在同事中

倍有面子,惹怒皇帝打一顿,那么就青史留名.所以言官们乐此不疲,收益大,风险小,这样

的好

事哪里去找?要搁到"康乾盛世"杀了你算是轻的,最惨的是在你家门口挂个名教罪人的牌子,

地方官初一十五去巡视.你一家老小几百年就算完了.所以说除了唯心的天子圣哲之外,谁敢

说个不好?而万历朝言官们把万历皇帝比做纣王,幽王,东昏候,把万历骂做古往今来第一暴君

,值得称道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因此而杀谁.有些骂奏送到他手里,他看了一下,说声是个圈

套(言官希望激怒他),也就到此为止.就算是换了普通人整天被人骂,估计也受不了.可是万历

皇帝居然能全部折节容下,光这份气度就实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他不愧是一个真正的圣明君

主.他是一代明君是真正的大帝,是属于中国人的骄傲.在他的时代里对官吏的考核和对税收

制度(一条鞭法)的安排,达到了整个中国封建史的顶峰.他有力的打击了国家分裂势力和国

外的侵略势力.他以一个煌煌盛世为开端,以留下三大超越时代的军事天才而结束.在他那个

时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如泰山,言论极度自由,那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 作者简介:赵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臣听说帝王统治国家,必须有经营管理的实政,而后才可管束臣民,综合处理纷繁的政务,才能实现和乐升平的社会。必须有倡导践行的实心,而后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肃种种事务,才能建成昌盛兴隆的国家。」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什么是实政?就是要确立社会规范,整饬法律制度。将它们悬挂到宫门高阙外面,载入法令条文当中,先颁布于朝廷殿堂,再散发至各级官府,一直到达各个地区和海疆边隅。整顿梳理,无论巨细,完备详尽,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实心?就是杜绝懒惰懈怠,激励精明强干,从细节小事做起,发自内心深处,由朝廷帝王开始,再风行于京畿邦域,一直灌输到边疆角落。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内心。令这种精神志向无不畅达,以至于沦肌浃髓的程度而毫无阻塞。」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公布了实政,属下官员就有了受命实行的依据,黎民百姓就有了効力遵从的法度,闻见一致,视听不乱,不担心法律随意变动,以致人们无所拘束,则治国的具体措施就能得到贯彻;树立了实心,各级官吏就会配合默契,百姓也暗自信服,都按君主的意向志气行事,不逾越规范法度,避免了办事琐屑、懒惰懈怠的弊病,则治国的根本目标就得到巩固。有此治国的具体措施,就不独以权势掌控国家,而是以应遵循的操守昭示天下。君臣上下相互约束制衡,则和乐升平的社会就可逐步造就。有此治国的根本目标,就不独以法令条文操控国家,而是以君主的精神思想晓喻天下。君臣上下相互勉励遵循,则国家的昌盛兴隆就能不期而至。自古以来,帝王的作为,不下皇宫的台阶而其教化却有如风驰四方,不出朝堂,则其号令有如桴鼓相应。就是因为用了这种治国之道!后来,崇尚清净无为而治的君主得以深居内廷而百官忠于职守,原本就是以实心践行实政的缘故。」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后世论及的精细明察的皇帝,当首推汉宣帝(刘询),他当政时,官吏称职,百姓安宁,其治理可说是有成效的了!但他却只专心于稽查检举,那么检察不到的就必然有所遗漏,这

大明万历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 断被满清宣传的萨尔浒之役,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 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财气的诽谤.”色” 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

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满清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不近女色?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 悟 早就想写一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了,鉴于时间因素,一直 未能动笔,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遂成夙愿!高中年代, 最怕最差的科目非历史莫属了,老师说要将历史学成一条线,而 我一直在点上打转。如何将点穿成线,想想都困难! 早就想写一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了,鉴于时间因素,一直 未能动笔,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遂成夙愿!高中年代, 最怕最差的科目非历史莫属了,老师说要将历史学成一条线,而 我一直在点上打转。如何将点穿成线,想想都困难! 想来对历史的兴趣起源于工作后,在某毛的熏陶下,陆陆续 续看过些西方历史书籍,尤其是盐野七生关于罗马关于文艺复兴 方面。过程中,脑海里有个思绪不停地在飞:“当时的中国是怎 样一番场景呢?”。既然看西方了,为什么不去看看东方呢?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该有怎样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啊。于是找 来豆瓣评分高达8.9分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通本读完,感受不到一点豪情勃发,有的只是无处释放的压抑! 本书一共七章,通过对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 戚继光和李贽等人物的描写,叙述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体制、财 政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全文一条主线,即“文官制度”贯穿

始终,这也是一切悲剧的源泉! 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行政工具是文官制度,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这种文官制度早已成熟,文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而本朝开国之初,各项制度的依据是“四书”上的教条,认为官员们应当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万古不磨的真理,所以官员的俸禄极低,于是官员们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间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也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是否能认清文官的这双重性格,也导致了各历史人物的成败。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施政的要诀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张居正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文官,却忽略了国家最大的问题也是文官。他一心改弦更张,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罢黜,从而严重威胁了文官的安全感,开罪文人,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申时行这个和事佬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他知道若要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即要给予文官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伦理道德的观念尽忠国事,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地推行礼仪,讲解“四书”和其他经史。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他就担任这样角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第一节冲年即位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穆宗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封潞王。朱翊钧幼时的命运并不好,由于明世宗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①,不要说他没有被立为皇太孙,就连他出生的消息,穆宗都不敢向世宗奏报,出生两个月不敢剃头发,甚至到了五岁还没有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穆宗才为他赐名,叫翊钧。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②。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①。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夸耀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终因纵欲过度,病入膏盲,病死于乾清宫。 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以翌年为万历元年。 明神宗即位时,摆在他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除积习”②。这个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穆宗弥留之际,授高拱、张居正等人为“顾命大臣”,嘱咐他们和内外文武百官一起,“协心辅佐”年幼的皇太子。神宗自己在登极诏中也命令他们:朕方在冲年,尚赖文武亲贤,“共图化理”,“与民更始”。如今,先皇尸骨未寒,小皇帝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景:那些“顾命大臣”,不是“协心辅佐”,顾及民族的利益、百姓的生死,而是首先顾及自己,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开始火并起来。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这个小皇帝没有畏缩不前,为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这根权柄,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为。 ①于慎行:《穀山笔麈》卷二《纪述一》。 ②谈迁:《国榷》卷六五。 ①《明史》卷一一四《孝定李太后传》。 ②《明史》卷二○《穆宗纪》。 第二节励精图治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大力支持张居正以整理赋役为中心的社会改革,从而换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高拱,“性直而傲”,“持论多偏”,说话随便,常常为此得罪人。他与徐阶有矛盾,在徐阶谢政归里以后,高拱即“扼阶不遗余力”,为此又与张居正关系破裂,成为冤家对头。高拱主阁,坚持反对宦官越权,为此触犯了当时内廷的大红人太监冯保。冯保遂与张居正内外串通起来,欲置高拱于死地。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神宗听到这话,“专权之疑,深中帝心”。他不问高拱说此话的背景,是否属实,即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以张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1.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看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近乎完美的政治经济改革,是濒临绝境的大明王朝又重新崛起。在李太后和冯保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万历新政,张居正执政10年,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大明江山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张居正的权势也到了顶峰,可以说虽为宰相,实为行使天子职权,朝野上下莫不仰其鼻息。万历皇帝成了御座上的摆设。当时的万历称呼张居正为相父,君臣关系被称作鱼水关系。可张居正死后,万历180度大转弯,疯狂清算张居正,对张居正灭门抄家,还准备剖棺鞭尸,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都不得善终,很多都得到残酷的清算。比如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乱箭穿身,王安石忧郁而死。其原因是改革虽给民众带来好处,但触犯了豪强地主得既得利益。俗话说:为政不得罪巨室。张居正的雷霆霹雳式的改革,树敌无数,触犯了一些皇室贵族的利益。尤其是以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这位当朝国丈为首的反对派,对张居正是恨之入骨。张居正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形成。 当时,尽管有李太后的鼎力支持,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张居正父亲去世后的反“夺情”事件,就是反对张居正的预演。民间甚至传出了“黑心宰相卧龙床”“张居正与李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万历是张居正的儿子”之类抹黑张居正的谣言。 当时无法进行DNA鉴定,反对派的谣言的杀伤力确实很大。况且当时貌若天仙的李太后年近28岁寡居,正是青春勃发的美貌少妇,张居正是当时辬准的俊男,靓男俊女相互倾慕实属正常,引起别人的遐想和猜测不可避免。据史料记载,李太后确实心仪张居正,对张居正有过多次示爱的暗示,可是严守臣子礼仪的张居正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两人是否有一腿至今仍存争议。后来的张居正纵情声色,不能不说是对“想得到却不敢得到的与李太后爱情”的一种矛盾心情的宣泄。 当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即位后,面对巨大的风言风语,只好把吕不韦流放,后来逼其自杀。秦始皇为何这样做呢,因为这影响到皇权的合法性,只有秦始皇对待吕不韦狠,才能堵住“造谣者”的嘴,才能维护封建正统。如果父子相认,结局就是全部灭门,死路一条。 大家看过电影《菊豆》吧,杨天白为何认杨金山这个符合传统礼教的“假爹”,而击毙违反正统观念的杨天青这个“真爹”,就因为假爹被世俗所认可,真爹被舆论所不齿。 想想一下,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的正统,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为了堵住来势汹汹的各种谣言,万历只有毁掉张居正“一家”,而保住大明江山这个“大家”。212年,万历神宗皇帝下诏,查抄居正之家,削尽其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被开棺戮尸。其子其弟等等,全部发配“烟瘴地面”。清算张居正时,平时很多大臣明哲保身,那些对张居正溜须拍马的张四维之类的小人对提拔自己的张居正攻击最踊跃,只有张居正生前最看好的可又平时最不买张居正帐的那位水利专家潘季驯站出来为张居正说了几句公道话。随之,歇斯底里的万历罢免了潘季驯的官。狂呼:“就是天下的所有河道全部决口,也要撤潘季驯的职!”对于儿子的疯狂清算,那位对张居正最为支持的李太后并没有站出来进行阻止,说明她也出于避嫌的考虑。 张居正被清算后,依附张居正的能干的大臣比如名将戚继光等全被弃用,朝堂上到处布满了所谓的只会夸夸其谈的“清流”。这些“清流”没有只会空谈误国,没有实干的能力,大明王朝开始急剧衰败,张居正执政期间生机勃勃的时代结束了。万历从此28年不上朝,或许是对自己身世的不自信,从心里自认为就是张居正的儿子而心存自卑,不敢理直气壮的面对天下?或许是为了堵住波涛汹涌之口,对自己亲自发起的栽赃清算张居正这位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绩的千古一相而心存内疚,良心发现而羞于见人? 据说,那位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打断双腿的青年俊杰邹元辬,在几十年后,看到腐败不堪的朝政和民不聊生的现实,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的良苦用心,终于明白张居正是正确的,自己是错误的。白发苍苍的邹元辬,拖着被张居正打残的双腿,为张居正奔走鸣怨。 皇权保住了,万历的地位稳固了,做了10年宰辅的张居正仅仅查出了10万两银子,不及冯保的百分之一,这在“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清算张居正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勤于任事、敢于担责的大臣了。朝堂之上布满了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庸官。40年后,面对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崇祯皇帝终于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并题诗一首:“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为张居正彻底平反,重新尊为国师。 历史终于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显示其公平!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制度的产物

读书笔记 |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制度的产物 前两周在书店历史读物的架子上翻到了《万历十五年》,忘了从什么时候知道的这本书,反正是在脑子里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为前段时间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还比较高涨,趁着自己脑子里依稀对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赶快读读看。 认真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一些读后感,除了大部分传统的读后感(类似于书的总结和介绍),还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绍大家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帖子,作者大概是从头到尾都批判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是以陈梧桐教授的评语做结尾:“(万历十五年)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 或许从明史研究者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错误;也许,这是研究者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或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总之,就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本书不至于一无是处。 打开书本读完万历皇帝这章后,从学者的角度,文中论述到历史史实的部分,有出处、有根据,所有故事情节与《明朝那些事

儿》里我所读到的几乎一样,只不过是作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写小说的方式,一个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万历自小登基,从小接受极为严苛的教育、训练,学四书五经、书法、历史,没有兴趣一说,全是必学,而且一种学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习另一种。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要时刻做 好预习、复习,因为有如师如父的张首辅时刻监督着。 婚姻也是为了完任务,没有爱情一说,皇后的选择权几乎不 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宠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赏,就连立谁为接班 人也面对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可也处处充满着高处不胜寒的凄凉,没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张首辅、生生母亲、枕边人、甚至是亲生的儿子。有权利的地方,便有战争。这是更古不变的道理。 黄先生说: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这话对,也不对。 天子,也不过是社会可以正常运行的其中一环,他有决策权、一票否决权,可诺大的朝廷,每一个官员都对他的决定提出附和、建议或反对,势力之大有时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产物。可是,他也不仅仅是制度的产物,还是历 史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历史背景下的必然,和历史发 展的产物。 黄先生还说:皇后,只是一种制度的附件。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9-6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韩敬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马之骐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钱谦益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57名 朱彩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徐尔恒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郑祖法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任国桢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陈伯英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叶官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胡一鸿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梁鼎贤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赵琦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林铭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杨尧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

历史趣谈明神宗尸身在棺椁内的神秘姿势之谜 定陵地宫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尸身在棺椁内的神秘姿势之谜定陵地宫谜 导语: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多条,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 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多条,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开启明定陵的事情——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就考古的一般常识来说,陵墓的发掘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墓主人的尸体情况,二是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而不是金银财宝那些陪葬品。所以,开启梓棺一般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相当严格,在主要专家或是主政官员到场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棺椁。定陵,作为一座一级帝王陵,其发掘过程也是极其小心的,参与定陵考古的专家和领导,对棺椁的开启慎之又慎。 明神宗朱翊钧标准像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大吃一惊——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 生活常识分享

明神宗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在严母、贤臣的约束、督导之下,尚能克己尽职、有所作为。等到严母撒手、贤臣罢黜,他便懒散拖沓、荒怠政事、沉溺酒色、贪财好货,致使明朝踏上了亡国之路。 严督学习贤臣柄政:五岁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穆宗准许他读书,这在明朝算是一个特例,也因此给大臣感觉他是位早慧的皇子。登位之后,举行“经筵”,在张居正和母亲的严格督促下苦学圣贤之书,母亲时常用张居正来吓他,导致滋生了对张居正的不满情绪。但他为人至孝,所以谥号孝显。前十年,首辅张居正大胆改革,取得了一定绩效。张居正在边防上,重用了抗倭将领戚继光镇守蓟州一带。 控制大权万历三征:张居正死后,因当初宠信太监被逐出宫一事,且张居正有招权树党和收受贿赂的事实,受到神宗的清算,抄家和追夺谥号。经此清算事件,控制了朝中大权。而后经历万历三大征,显示了其运筹帷幄的才能。 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但是政局稍稍稳定,他便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在首辅申时行的建议下,对奏章进行了“留中”处理。后来,甚至连上朝都不去了,有些官20年才见到他,且懒于任命官员,导致缺官现象严重。横征暴敛肆意挥霍:贪图享乐,想到“开源”的点子,同时还向全国派出大批太监,充当“矿监”和“税使”,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万历三十年,神宗病倒,以为自己不久人世,为了捞个好名声,下诏停止先前的行为。

但是第二天竟然突然好了,结果很后悔,一个劲的派人要回前诏。 建储纷争朝党火并:神宗因为朱常洛的生母是宫女,对立其为太子之事不愿意。后宠爱的贵妃生了朱常洵,想要废长立爱,由此和守正的大臣有了长达15年的建储之争。提出过“待嫡”和“三王并立”的做法,但都在大臣的反对下作罢。因为建储,朝臣也分为一些党派,在十几年的建储之争中逐渐公开化。当时的党争在“京察”问题上表现的很激烈。 民情激变边疆不宁:万历中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各地痛苦连连,反抗斗争遍及全国。同时在北部边陲,统一了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公开与其为敌。努尔哈赤以杀祖杀父之仇等“七大恨”誓师伐明。在意识到亡国的威胁后,感到困顿和凄凉,病倒去世,葬于定陵。 “开源”(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的多少作为效忠的标准) “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每六年举行一次,根据考察结果对官员进行升降) “留中”(对上陈的奏章留于宫禁中,不批答) “经筵”(每月逢二日,官员听翰林院和国子监官员讲经史)

万历皇帝的怠政

明神宗对明后期的影响 ——从万历皇帝怠政的角度分析 摘要:万历皇帝的怠政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应从张居正及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国本事件以及万历皇帝自身心理的方面来解读。由此而引发的怠政的表现、怠政对明朝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万历皇帝的怠政对当下的启示及教训。即“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 关键词:万历皇帝怠政原因表现教训及影响 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讳翊钧,穆宗第三子也。母贵妃李氏。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长达48年之久,即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其在位的48年里,怠政就长达30年。著名明史专家孟森曾评价万历皇帝说“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历时最久,又可分为三期:前十年为冲幼之期。有张居正当国,足守嘉、隆之旧,而又或胜之。盖居正总揽大柄,帝之私欲未能发露,故其敢济可观,偏倚亦可厌,而若穆宗至嗜欲害政则尚无有,纯乎阁臣为政,与高拱之在穆宗朝大略相等。至居正卒后,帝亲操大柄,泄愤于居正之专,其后专用软熟之人为相。而怠于临政,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惟倚阉人四出聚敛,矿使税使,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者。是为醉梦之期。至四十六年,清太祖公然起兵,入占辽、沈,明始感觉,而征兵征饷,骚动天下,民穷财尽,铤而走险,内外交乘,明事不可为矣。是为决裂之期。”而万历皇帝怠政的前因后果则显现无遗。 一、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 万历皇帝从亲政之初的励精图治到后期的长期怠政的转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下面主要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将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 万历皇帝怠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官集团对其皇权的压制,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的越发的激烈,以至于达到顶峰。而两者之间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了万历的长期怠政。 文官集团的则是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代表,万历亲政初十年,张居正对其的压制表现尤为突出,而万历皇帝只能作为学生受着帝师张居正的辅导和操控。张居正当时所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万历的皇帝身份。在张居正辅政期间,明朝出现了暂时繁荣的局面。年幼的万历皇帝对于出现的大好局面表示欣慰,因而对张居正赏赐有加。但张居正利用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对皇权有极大地分割,从而导致日后的两者之间矛盾的尖锐。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丙午,张居正卒,终年58岁。一代名相谢世,万历悲痛,下令辍朝一日,举国哀悼,赐祭九坛,礼视国公兼师傅,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身后得赠上柱国者,只有洪武朝武臣江阴侯吴良,永乐朝僧人太子少师姚广孝和张居正三人。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两年期间,神宗对他的态度马上就来了个大转弯。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政治荣誉,将其满门查抄,万历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在对张居正的清算中,万历皇帝也了解到张居正阴暗的一面,明白了道德伦理和私心贪欲是一体的,而文官集团却常常向他展示阳

明朝万历三年

明朝万历三年(1575),烟草由吕宋传人台湾、福建。1579年,利玛窦把鼻烟带入广东,中国吸烟人口大增。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1900年在台湾试种烤烟,自1910年后相继在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试烤烟城功,1937—1940年开始在四川、贵州和云南试种,发展成为我国主产优质烟区。20世纪50年代引进香料烟,60年代引进白肋烟,分别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试种成功。黄花烟约在200年前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北部地区种植。请查看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590988.html, 5、国外的烟草是如何传播的?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船队探险航行在美州圣萨尔瓦多岛,看见那里的印度第安人手执火把,嘴里叼着草叶在吸烟雾,感到很奇怪。当他们继续舫行到今天的古巴和海地时,又见到许多男女也是手里拿着点燃的草叶在吸,后来才知道他们点燃的是用烟草叶包裹的玉米叶丝。哥伦布本人虽然对印第安人抽烟的习俗并不感兴趣,但是船上的那些来自西班牙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水手们却对此着迷不已,步后尘者还有西班牙殖民者和殖民地居民们。殖民者们返回自己的国家后,便将抽烟的习俗带回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这种象征财富的习俗又传入法国,再通过派驻葡萄牙的法国大使让·尼科(Jean Nicot,尼古丁和烟草的拉丁文学名Nicotianatabacum就是取自他的名字)传入意大利。在英国,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爵士可能是引入烟草并使抽烟成为一种新时尚的第一人。1612年,美国的弗吉尼亚(Virginia)州就率先开辟了烟草种植园。1631年,马里兰(Maryland)州也开始种植烟草. 请查看网站 戒烟产品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590988.html, 戒烟知识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590988.html, 6、我国的烟草是如何传播的? 明末名医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现代历史学家吴晗经过考证认为:“最初传入烟草的是17世纪初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江浙。”有四条:(1)第一条路线:从吕宋直接传到我国福建的漳、泉两州。(2)第二条路线:从南洋即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国或越南传入澳

万历皇帝的母亲是怎么由宫女变成皇后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万历皇帝的母亲是怎么由宫女变成皇后的 导语: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崇祯皇帝的曾祖母,姓李,其闺名不详,没有流传下来,故一般只称她为“李氏”或李太后、孝定太后(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崇祯皇帝的曾祖母,姓李,其闺名不详,没有流传下来,故一般只称她为“李氏”或李太后、孝定太后(孝定是谥号),漷县(今北京市通州漷县镇)人,生于嘉靖廿四(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宫人,后来偶然得到裕王宠幸,生下了儿子,遂母以子贵,在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被封为贵妃。隆庆皇帝在位6年后驾崩,死时年仅36岁。 按明朝惯例皇帝驾崩后,应由皇后之子继承帝位,但是隆庆皇帝的皇后陈氏,一直体弱多病而没有孩子。因此隆庆皇帝驾崩后,就由李贵妃之子朱翊钧继承了帝位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一心只想着玩乐,哪里会治理国家。难怪大学士高拱叹息道,“十岁孩童,安能治国!” 虽然万历皇帝还是个无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却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她当时不仅在后宫中执掌大权,而且对于国家的政事,也是处处插手。因此万历朝早期的一切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执掌,相传在万历皇帝上朝时,李太后还曾经垂帘听政。隆庆皇帝驾崩后,新帝朱翊钧登上帝位,按照旧制新帝登基后要给先帝后妃上尊号。明朝规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则天子的生母也称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号以示区别。当时李贵妃在宫中很有势力,司礼监大太监冯保为了讨好李贵妃,就与重臣张居正在私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万历皇帝定陵 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万历皇帝定陵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导语: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 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年由郭沫若、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它迄今我国唯一一座被发掘的皇陵。目前的定陵是遗址性专题博物馆。 定陵其实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修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定陵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目前定陵已成为北京最着名的旅游点之一。 隆恩殿遗址,这里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绝大部分遭到毁坏。当年李自成下令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后来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定陵地宫由五座勇条石砌成连通的大殿组成。前殿,面宽6米,进深20米,顶高7.2米。殿内无陈设物品。中殿,进深32米,面宽和顶高均同前殿,殿内陈设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座椅、五供和长明灯。 宝顶。这个封土堆的下面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们长眠的地宫。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下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三人一起合葬。 金刚墙(一种加固性质的墙),当年考古学家就是在这进入地宫的。定陵地宫中当年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除了少量祭祀用的礼器外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地宫走道由于深埋地下,即使炎热夏季这里依旧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生活常识分享

万历时期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之万历十五年 20111151110 刘洋邹 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白何为政治斗争。简单的说,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它的特征包括5个方面: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4.意识自觉;5.事关全局。而它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指暴力斗争,从中国的封建时期到近现代这一段历史来看,更大一部分的政治斗争在于非暴力性的政治斗争。我将要谈论的这一段政治斗争的故事也属于非暴力型,它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 我将把这段政治斗争史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万历与朝廷官员的斗争;二为朝廷官员之间的斗争(以张居正与申时行为例)。 一.万历与朝廷官员的斗争 可能历来人们认为万历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他长达28年不上早朝。首先, 我想介绍一下万历这个人,他10岁即登上皇位,在首辅张居正的引导下,万历每日刻苦读书,学习经书、书法、历史。万历在自己统治的前10年(1572-1582)间励精图治,明朝也是百废待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但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万历开始崇尚“无为而治“,他开始长期不上早朝,不主持礼法活动,对大臣的奏折不赞同也不反对。这种消极的抵抗最终耗尽了大明王朝积累的元气,一切积重难返。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君主变得如此萎靡不振呢? 在我看来,虽有万历自身的原因,如他性格软弱,缺少必要的魄力,但主要的原因在于被当时朝廷的官员压迫所致。虽然他贵为天子,但其实皇帝也只是一个机构而已,就如同现在中国的国家主席一样。万历虽有决定权,但在遇到十分之重要的事情时他自身的决定权又显得微弱不堪。他与朝廷官员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自身的地位并没有凌驾到官员之上,反而有屈就的地方。在明朝,文官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因为明朝是十分信仰伦理道德的,这正给了这些文官一个好的机遇。文官们往往拉帮结派,我们后来称为“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虽然各怀心思,但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又显得格外团结,他们个个以道德权威来自我标榜,个个认为自己是冒死上谏的好官。其中在立储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万历十分喜欢郑氏,并立郑氏为皇贵妃,后来又想立郑氏的儿子常询为皇太子,但这遭到了全体官员的反对,万历开始还试图与百官抗衡,但当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个大学士向万历提出辞呈之后,万历虽驳回了她们的请求,但他知道立郑氏之子为皇太子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这件事极大地伤害到了万历,他感觉到自己活得特别不自在,不舒心,而这时他的励精图治之心也渐渐变淡,变得对一切朝廷之事不在上心,只愿和自己的爱妃郑氏在一起,观花赏月。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姓名郑维纪 系 别 历史系 专 业 历史 班级0802 学 号 0890040201 指导教师畅海桦 答辩日期 成 绩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内容摘要 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两者均为明朝“国事”之中的“家事”,为什么前者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后者却以失败而告终呢?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述这其中深刻的原因。 【关键词】嘉靖“大礼议”万历“争国本”

The Great Ritual "On the Jiajing and Wanli the contention country this Abstract Jiajing, "Grand Ceremony" and Wanli the contention country this, Both are "family" in the Ming Dynasty "national affairs", Why the former absolute victory, While the latter ended in failure i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ral profound reasons. 【Key Words】Jiajing "Grand Ceremony" Wanli "States in this dispute"

目录 一、嘉靖“大礼议” (1) 二、万历“争国本” (1) 三、成败之因 (一)皇帝个人的性格因素 (1) (二)作为皇帝的职责和权限有所不同 (2) (三)幕僚 (2)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道德胜于祖训、法律 (3) 四、两件事之后的明朝 (3) 参考文献 (4) 注释 (5) 致谢 (5)

万历年间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论文

万历年间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论文 万历年间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万历执政期间中国社会的特点 众所周知,万历皇帝最擅长的就是罢朝,最长一次竟长达28年,他不仅仅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罢朝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的罢朝其实也是有他自己的苦衷的,关于这一点,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同时由于万历皇帝的长时间罢朝,官员的选拔也逐渐出现了问题,明朝大部分官员的选拔都是由吏部向皇帝举荐,以书面的形式呈上,然后由皇帝亲自圈阅。万历皇帝不处理吏部的事务,官员的选拔问题长时间被搁置,由于官员的新城代谢,老官员生老病死、告老还乡,而新官员没有补充,所以造成了官员数量急剧减少的现象。按照以往制度,六部给事中的名额,应该是五十余人,而都察院的名额,应该是一百余人。可到了万历三十五年,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而且其中五个部没有都给事中,连个管事的都没有,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竟然只剩下五个人。而当时的六部,部长副部长加起来,一共只有四个。礼部没有部长,户部只有一个副部长,工部连副部长都没有,只有几个郎中在勉强维持着。可以说当时的官僚系统处于部分瘫痪中。 万历执政年间的特点就是皇帝罢朝,不处理事务,而官员们苦命维持着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最大的特点就高度的中央集权,国家意识在社会中占领完全的主导地位,所以说皇帝的意愿就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愿。但是难免总会出现几个异端分子,宣扬某些“人权”,“民主国家”的思想,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监狱、警察、军队等暴力机构就出现了,监督百姓的一举一动。而在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这种特务机构更是了得,其效率之高、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但是到了万历年间,正如前文所说,官僚系统处于部分瘫痪中,所以政府对民间的检查、监管力度大大降低;而万历皇帝长时间罢朝不参与政治,这样就没有了皇帝的意愿,国家意识也就大大减弱。而国家意识与人民意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人民意识的力量空前提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巅峰。 如果说明朝的经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能排第几位,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北宋。明朝在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大力改革下,经济快速增长,在万历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万历盛时”的繁华景象。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其经济力量强于英国。而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已经出现,并且拥有了比较强大的力量,为不久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基础。我们知道,当一种社会制度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就会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地,就会阻碍社会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是因为封建制度已经阻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当时明朝的经济强于英国,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封建制度更加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之所以中国没有爆发革命,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第二,国家暴力机器过于强大。所以说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是处在被抑制的状态中。而正是由于万历皇帝的罢朝导致了政府的监管力度减弱,使处于被抑制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的春天,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万历年间的中国经济 在宋朝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到了北宋中期以后,中华民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在北宋的中期,中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就已经具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第二,国家暴力机器过于强大,所以人民没有能力使社会制度转型。而很不幸的,从北宋一直到清朝,中国的统治者们依旧对社会制度转型没有兴趣。而我前文说过,封建制度已经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种阻碍竟然长达八百多年。所以这八百年间,中华民族几乎是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状况。北宋之前,之所以中国民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