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

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1.适应证: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终。

可选择: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证: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

3.术后处理: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仪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三)针刺疗法、理疗

(1)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四)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五)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可选用抗生素。

(六)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1、辨证护理:肛痈病人的体质多属阴虚、偏热,在整体护理中,应首先考虑这个因素。安排病床时应注意病房的朝向,衣被适当减少。要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为主的护理措施,要以患者疾病本身变化,情绪不调,饮食不节,调护不当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综合考虑。

2、情志护理:由于肛痈患者大多数是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同时又伴有发热等症状,所以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做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组织结构、家庭内部情况及其患者本人的性格等加以了解,开展全方位的护理。

3、饮食护理:饮食对肛痈的治疗、康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嘱病人忌烟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宜进营养丰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不能过度劳累,配合服用润肠通便中药,使之尽早康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

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出血

0级:正常 0分

1级:轻度 2分带血

2级:中度 4分滴血

3级:重度 6分射血

疼痛

0级:正常 0分

1级:轻度 2分轻度疼痛,可以忍受

2级:中度 4分明显疼痛,用药缓解

3级:重度 6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分泌物

0级:无 0分

1级:有 1分

2.证候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舌红,苔黄

0级:无

1级:有

脉数或滑数

0级:无

1级:有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用中医来对付肛周脓肿

用中医来对付肛周脓肿 *导读:脓肿病人的护理是减少活动,卧床休息,以清淡易 消化的食品为主,忌食豆浆、豆腐、鲜鱼等。…… 肛周脓肿的预防措施: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久坐久站的人肛门局部血液循环易 发生障碍,降低了局部的抗病能力,容易发生感染。所以,久坐之人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加肛门部的抗病能力。 2、保持肛门清洁。肛门部有较多的汗腺和皮脂腺,经常分泌腺液。此处是细菌容易生长繁殖的地方,为了预防感染,应经常清洗,勤换内裤。 3、不要久坐湿地。在草地、湿土上久坐,肛门部受凉受湿,降 低了抗病能力,寒湿之邪容易侵入肛门,引起感染。 4、调理饮食防止便秘。饮食不当可导致大便干燥,干硬的粪便 排出时可以撕破肛瓣和擦伤肛门皮肤,破坏了抗病的第一道防线,细菌容易从伤口进入引起感染形成脓肿。许多肛裂病人继发脓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平常要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品,如红薯,芹菜、茄子、香蕉、玉米等促使大便通畅。 脓肿病人的护理是减少活动,卧床休息,以清淡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忌食豆浆、豆腐、鲜鱼等。肛门部要多清洗,不要放在热水中泡。脓肿部不要自行刺破。外敷药膏要每日换二次。年老体弱的人患有脓肿时由于抵抗力差,容易扩散,应尽早去医院治疗。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预防: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2)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坚持每日便后清洗肛门,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3)积极防治其它肛门疾病,如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生。 (4)及时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大肠炎、肠结核等。 (5)不要久坐湿地,以免肛门部受凉受湿,引起感染。 (6)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与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7)一旦发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应早期医治,以防蔓延、扩散。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因此我们便用“培土生金”方法,加强病人的饮食调节。 肛周腔肿的发生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所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油腻生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同时要戒除烟酒及嗜茶习惯,忌食难以消化的甘厚腥和辛辣刺激之品,应多食清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与肛周脓肿的发生和治疗有关。包括肛提肌以上和以下两部分。 1.肛提肌以上的间隙:①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以上,盆腔腹膜之下;②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与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

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 1、肛周毛囊炎、疖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 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68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肛周脓肿中医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肛周脓肿中医如何治疗 导语:有的时候我们会很避讳谈论我们的私处疾病,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所造成的,我们讲究的是含蓄。可是有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含蓄导致 有的时候我们会很避讳谈论我们的私处疾病,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所造成的,我们讲究的是含蓄。可是有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含蓄导致我们的疾病越来越严重化。其中肛周脓肿就是一例。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肿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肛周脓肿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因为它还会引发肛瘘、肛门失禁等疾病,因此患者要多加注意。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检查。目前治疗肛周脓肿最先进的方法是用专业的科学仪器——韩国肛门镜进行检查。确诊后,采用微创肛周脓肿手术治疗,则避免了传统疗法要进行两次手术的弊端。肛周脓肿药物和传统疗法与微创肛周脓肿手术的区别在肛周脓肿的治疗上,目前许多患者往往不知如何应对,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到一些小诊所治疗,结果往往导致肛瘘、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1、药物治疗法许多肛周脓肿的患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小病,服些药物就能治好。于是外用药物、内服药物用了不少,可还是不见效果。肛周脓肿是一种必须经过手术才能治愈的疾病,通过手术的方式,导出脓液才可痊愈。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甚至造成病灶重复感染,导致并发脓毒败血症。2、一般传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痔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8)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4)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20)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7)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33)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40)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4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54)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61)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69)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74)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81)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89)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95)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02)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10)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6)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122)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29)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31)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44)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 【概述】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为肛腺感染所致。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多发展为肛瘘,为门诊常见病种。 【诊断步骤】 1.问诊要点(1)肛周疼痛的时间、部位、范围,有无红肿、发热、畏寒、周身不适等。 (2)是否伴会阴、直肠坠胀感、里急后重、排便或排尿困难等。 (3)既往有无肛周外伤、感染或相关手术病史。 2.体检要点(1)观察双臀是否对称,检查肛周肿痛的部位、范围,有无局部发红肿胀、皮温升高、压痛、硬结、波动感、破溃流脓等。(2)直肠指诊可触及硬结、肿块并有压痛。 3.辅助检查(1)一般检查 1)血常规:全身感染症状较重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2)直肠指诊:可触及压痛性硬结或肿块,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3)肛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肛窦凹陷、充血和肿胀,挤压肿块时,有脓液由该处或皮肤破溃处流出。黏膜下脓肿可见直肠黏膜局限性隆起,充血或有脓性物附着。 (2)选择性检查 1)直肠内超声:可发现脓腔并协助穿刺定位。 2)脓肿穿刺:复发感染或伤口长期不愈时可抽出脓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指导抗菌治疗。3)CT:明确深部脓肿或小脓肿,在诊断难以明确时可选用。 4)三维立体超声、磁共振成像:适用于复杂性肛周脓肿和怀疑存在高位复杂性肛瘘者。 4,要点(1)肛周皮下脓肿:特点为肛周持续性剧烈疼痛、明显红肿和触痛。位于肛门前方可致尿潴留,位于肛门后方可致骶尾部胀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表现为肛门一侧的持续性胀痛逐渐发展为剧烈的持续性跳痛,活动和排便时加重。视诊患臀红肿,双侧不对称,可有排尿困难。(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畏寒、周身不适。局部症状为直肠坠胀感、里急后重,常伴排尿困难。 5.鉴别诊断要点(1)与化脓性汗腺炎相鉴别:化脓性汗腺炎好发于肛周皮下,多个汗腺感染后造成多个皮下瘘管相互贯通而形成。可有数10个小硬结、红肿和瘘口,病变仅位于皮下,不与直肠、肛隐窝相通,易于鉴别。 (2)与肛门、直肠肿瘤相鉴别:肿瘤一般为实性,无波动感和瘘口,直肠指诊可触及质硬不平肿物,指套可有脓血,多无明显的急性感染症状,肠镜下活检可鉴别。 6.确定诊断(1)根据临床表现、直肠指诊触及肿块时有压痛和波动感,脓肿穿刺抽出脓液基本可确定诊断。(2)但当诊断难以明确时,应及时行超声或CT检查证实。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温水坐浴,局部理疗。 (3)对症治疗:口服缓泻剂以减轻排便疼痛;全身感染表现较重者应行对症、补液支持。(3)对因治疗:其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脓肿未形成时可先采用经验治疗(治愈率可达30%~88%),根据病情可选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A卷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空3分) 1.每次排便不宜超过()分钟,排便时勿努挣。 A.5 B. 10 C.15 D.20 2. 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次。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 3. 发热患者可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外关等穴。 A. 天枢、关元、气海 B. 脑、肾、膀胱 C. 气海、关元、中极 D. 大椎、曲池、合谷 4、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 )等 A冬瓜、丝瓜、西瓜 B 生梨、绿豆、黄瓜 C 绿豆、冬瓜、西瓜 D蒲公英绿豆黄瓜 5、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 A 生梨、绿豆、黄瓜 B 冬瓜、丝瓜、西瓜 C 蒲公英、绿豆丝瓜D野菊花、绿豆、黄瓜 6、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A火毒蕴结证 B 热毒炽盛证 C 阴虚毒恋证 D湿热毒蕴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 1、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对创面采用物理治疗() A 微波 B 红光 C磁疗 2、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耳穴贴压() A 神门 B 交感 C肛门 3.排尿困难穴位按摩宜取() A 气海 B关元C中极 4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 A生梨B绿豆C黄瓜 5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A内服药B注射给药C外用中药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肛痈病人发热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2、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食疗方:凉拌鲜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肿。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畴。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常因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本病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中医护理:肛周脓肿的分型与辨证施护

以肛门肿痛、隆起、坚硬如石、大便排出困难,有里急后重、舌紫痕,此型应活血化痕消肿止痛,以三黄膏外敷,三黄栓纳人肛内一枚每日一次,重点做好情志护理,因情志不畅,气滞则血癖病情加重。此外使病室温湿度适宜,协助患者料理生活。 2、湿热下注型 以肛门坠胀疼痛、红肿较重、食欲不振,渴不多饮,大便燥结或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给予清淡无刺激性的饮食,如绿豆粥、青菜等。便秘者多吃水果,塘泻者少吃粗纤维素蔬菜,肛门坠胀者肛内纳人三黄栓一枚,清热通便。 3、肛门热毒型 局部以红肿热痛,坐卧不安,受压或咳嗽时症状加剧,溃破后液黄浊,稠而带臭味,常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口渴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此期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窟,软坚散结为主,发热盛者给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局部外徽三黄膏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每日换药一次,用硝硼散30g每日热水坐浴2次,疼痛盛者给元胡止痛片,便秘者口服清宁胶囊每晚2粒,嘱患者多饮水。 4、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因此我们便用“培土生金”方法,加强病人的饮食调节。 肛周腔肿的发生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所以油腻生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同时要戒除烟酒及嗜茶习惯,忌食难以消化的甘厚腥和辛辣刺激之品,应多食清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 5、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完整统一的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说,肛周脓肿患者,尤其女病人怕羞,不方便等因素而不诊治,延误病情,因此我们对此类患者更应做好情志护理,可给患者讲述病情的转归以及此病的发病机理,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医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肛周脓肿的护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应严格掌握病人的辨证施治原则,辨证分型施护,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早防治尽快解除病患。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备课讲稿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肛痈中医护理方案 A卷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空3分) 1.每次排便不宜超过()分钟,排便时勿努挣。 A.5 B. 10 C.15 D.20 2. 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次。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 3. 发热患者可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外关等穴。 A. 天枢、关元、气海 B. 脑、肾、膀胱 C. 气海、关元、中极 D. 大椎、曲池、合谷 4、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 )等 A冬瓜、丝瓜、西瓜 B 生梨、绿豆、黄瓜 C 绿豆、冬瓜、西瓜 D蒲公英绿豆黄瓜 5、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 A 生梨、绿豆、黄瓜 B 冬瓜、丝瓜、西瓜 C 蒲公英、绿豆丝瓜 D野菊花、绿豆、黄瓜 6、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 A火毒蕴结证 B 热毒炽盛证 C 阴虚毒恋证 D湿热毒蕴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

1、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对创面采用物理治疗() A 微波 B 红光 C磁疗 2、肛痈术后护理遵医嘱耳穴贴压() A 神门 B 交感 C肛门 3.排尿困难穴位按摩宜取() A 气海 B关元C中极 4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 A生梨B绿豆C黄瓜 5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A内服药B注射给药C外用中药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肛痈病人发热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2、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食疗方:凉拌鲜蒲公英。() 3、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0~20次。() 4发热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5、发热排便时忌努挣,避免久蹲。() 6挂线护理:告知患者轻拉挂线皮筋,便于彻底清洗,利于引流通畅() 7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裤,脓肿部位不宜挤压、碰撞() 8采用放松术,如听舒缓音乐、全身肌肉放松、谈话等方法转移注意() 9便秘时耳穴贴压,取大肠、便秘点、脾、直肠、三焦、皮质下等穴()

肛痈诊疗方案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优化诊疗方案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多发病急骤、肛周疼痛剧烈,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西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肛腺感染,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蔓延而成。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于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肛痈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身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血白细胞

19个中医病种的护理方案(2015年)

19个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1)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6)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11)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15)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1)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26)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31)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35)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41)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47)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54)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59)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65)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71)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76)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1)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87)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91) 19、膝弊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5) 附录: 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01)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03)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级表”填表说明书 (113)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1)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 泌尿外科 (11)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 普外科 (22)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 骨伤一科 (34)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 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 骨伤二科 (45) 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 心脑血管外科 (56)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 妇产科 (67) 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 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 介入科 (78)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 耳鼻喉科 (87)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 眼科 (96)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肛周脓肿中医联合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肛周脓肿中医联合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肛周脓肿使用中医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使用切开挂线术结合中医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使用单纯切开挂线术,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行对比评估。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50%;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0.0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肛周脓肿患者,采取中医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降低术后复发率,以此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保障依据;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标签: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中医治疗为了使肛周脓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1]。本组抽取了80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肛周脓肿使用中医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80例肛周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同时将意识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逐一排除[2]。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4 2.8±2.1)岁。发病部位:18例为直肠后脓肿、24例为肛周下皮脓肿、20例为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2例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6例为直肠黏膜下脓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指导患者取截石位,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并对患者脓肿位置及范围加以明确,做好原发内口的检查,看是否存在原发内口。若患者存在内口,则需采取分叶镜观察,对肛隐窝进行严密观察,看是否存在红肿、溢脓等临床表现,并进一步对内口的位置加以判定。基于脓肿明显波动位置,需做放射状切口,也可以做弧形切口,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遵循逐层切开的原则,谨慎切开。使用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操作,在脓液完全排出之后,将脓腔的间隔分离,同时对脓腔的走向进行分离,进一步利用食指进行探查[3]。在分离之后,需使用生理盐水或者双氧水对脓腔进行冲洗。如果患者两侧坐骨直肠间隙和脓腔是相连的,需将坐骨结节充分避开,基于左右两侧与肛缘距离2cm 位置各作一个弧形切口,长度约为1.5cm,让3个切口底部能够紧密连接。在止血完毕后,需做好包扎措施,在手术后期需采取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上述切开挂线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熏洗,主要药方包括马齿苋、乳香、土茯苓、蒲公英,各15g;另辅于明矾、侧柏叶,各12g;地丁8g[4]。添加2L水,浸泡1h左右,煮沸0.5h后,将上清液提取,然后将药液继续煎,煎至0.5L,放置盆中,加温水熏洗坐浴,1次/d,维持在20~30min/次。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