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

一、主要特点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

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二、形态结构

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

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

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

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

三、生殖与发育

?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

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

口和肛门。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

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

?有(两)性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

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

红色为有性生殖

四、分类

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常栖息碱性水体。

晶囊轮属体透明似灯泡,后端浑圆,无足。咀嚼器砧型,能伸出口外摄取食物后缩入体内。

肠和肛门消失,食物残渣有口吐出。胎生。典型浮游种类,肉食性。

同尾轮属被甲纵长,呈倒圆锥形,弯曲,具细长、刺状2趾。左右两趾约等长,但长度不超过体长的一半;若不等,则短趾的长度总要超过长趾的1/3。多为底栖种类。异尾轮属被甲纵长,呈倒圆锥形,有些弯曲。右趾非常长而发达,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左趾退化很短,其长度不超过长趾的1/3。大多为浮游种类。

多肢轮属体呈圆筒形或长方形,背腹扁平。无足。

体两旁有多数针状或片状附属肢,帮助游泳或跳跃。

巨腕轮属无背甲,体前半部有6个粗大腕状的附肢,能在水中活泼划动,无足。

三肢轮属体呈卵圆形,无被甲。具3-4根细长的附属肢,前面2根能自由划动,使身体在水中跳跃,后端一根不能自由活动。

聚花轮属头冠系聚花轮虫型,围顶带作马蹄形,多为自由游动的群体,湖泊中常见。

胶鞘轮属咀嚼器钩型,头冠为胶鞘轮型。绝大多数固着生活,借头冠周围刚毛的帮助摄食。

五、生态特性和分布

1. 运动:

?多数借头冠纤毛的转动作旋转或螺旋式运动

?有附肢的种类,跳跃式运动如三肢、多肢、巨腕轮虫等

2.食性:

以轮盘的旋动摄取食物,也有用咀嚼器直接猎取食物的。

主要食物:单细胞藻类、细菌、有机碎屑。也有摄食原生动物。

3. 生活方式:

一类营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

另一类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4. 分布:

广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但种量稀少。

水平分布:无论池塘还是湖泊,种类和数量都以沿岸带向中心逐渐减少。

垂直分布:底栖的种类分布于3-4米深度;浮游种类三肢轮虫、多肢轮虫、龟甲轮虫在深水湖泊,可以分布到200米的深度。

枝角类

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目-双甲目-枝角亚目

大多数生活于淡水,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游生活。

一、主要特点

?体由壳瓣包被,侧扁,体节不明显;

?头具复眼,A1小,A2(刚毛序式:0-0-1-3/1-1-3)发达呈枝角状为主要游泳器官,故称枝角类;

?通称溞,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少数种类生活于海洋中;

?个体不大(体长0.2-10mm,一般1-3mm)、运动速度缓慢,营养丰富,是水产经济动物苗期的重要天然饵料。

二、形态结构

头部:颈沟、头盔、复眼、单眼、壳弧

躯干部:腹突、尾刚毛、后腹部、尾爪

肛刺、壳刺:孵育囊

三、生殖与发育

两种生殖方式1环境适宜时:孤雌生殖2环境恶劣时:两性生殖

夏卵:卵膜薄,卵黄少,卵形小,数目多;在孵卵囊发育孵出,长成后再营孤雌生殖。

冬卵:经交配受精后产生,卵膜厚,卵黄多,卵量少(1-2个),外包一部分的壳瓣形成卵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不良的环境条件,脱离母体后,要经过一段滞育期

待环境好转才孵出幼溞。

生殖周期:从冬卵孵出第一代雌溞开始,通过多代的孤雌生殖,直到两性生殖,重新形成受精的冬卵,这个过程称为一个生殖周期。

四、分类

薄皮溞属壳瓣退化,体躯及胸肢均不包被在壳内,体节明显。A1小;A2大,内、外肢均4节。体型在枝角类中是最大的,分布于湖泊的敞水区,营猎食性生活。

秀体溞属头大,颈沟明显,额顶浑圆,无吻。A1能动, A2粗大;双肢,上具多数游泳刚毛。

后腹部小,无肛刺。爪刺3个。广布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地区。

尖头溞属额角尖细。尾爪细长,具2个基刺;A1能动,A2粗大,A2刚毛序式为2-6/1-4;

分布于海洋。

溞属壳瓣背面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壳刺,壳面有菱形的网纹;吻明显,无颈沟,头与躯干的界限不清;本属种类多,分布广,喜栖于水草繁茂的小型水体中。

网纹溞属体呈椭圆形,壳瓣后背角明显向后尖突,网纹多角形;头小、向腹侧低垂,无吻,颈沟很深;复眼大,充满头顶。

裸腹溞属颈沟深,无壳刺,后腹部裸露于壳瓣之外。

A1长、大,能动,如刁着的两根香烟。

头大,无吻,喜生长于富营养型水体中,特别在间歇水域,多周期性生殖。

复眼大,通常无单眼。

遇缺氧等不良环境条件时常体带红色,在大量繁殖时使水体呈红色。故叫红虫。基合溞属有颈沟;壳瓣后腹角不延伸成壳刺,后腹缘列生棘刺;

A1基部愈合,A1末端具一簇嗅毛。

象鼻溞属无颈沟,体小;A1长,与吻愈合,像大象的鼻子,但不能活动,肠不盘曲;

在复眼与吻端间具1额毛,A1基部不合并,A1中部具一簇嗅毛;

盘肠溞属吻长而尖,复眼小;体近圆形,壳瓣短。

A1、A2均较小,无腹突,肠管盘曲一圈以上;

大眼溞属颈沟深而明显,壳瓣不包被体躯与胸肢,只能盖住孵育囊,孵育囊半球形;

头大,复眼非常大,填满头顶,缺壳弧。A1、A2小,无尾爪,尾突短于尾刚毛。

嗜寒性冷水种。

圆囊溞属具颈沟,育室半圆形;壳瓣形成孵育囊,壳瓣圆,呈囊形,不包被头部及胸肢。

体短,头大,复眼也大,海水产。

三角溞属体呈三角形,吻短而钝,无颈沟,育室锥形。

五、生态分布和意义

1栖居:主要生活于淡水,海洋种类(尖头溞属、圆囊溞属)较少;

2摄食

薄皮溞和大眼溞等少数种类为猎食性,主要捕食原生动物、轮虫及小型甲壳动物等。

大多数枝角类都是滤食性种类,主要食物是细菌、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

3光照枝角类生活时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

4季节变异

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内,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具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季节变异。种类主要有溞、网纹溞、象鼻溞和盘肠溞等属的一些浮游性种类;

主要表现在头顶的形状,壳刺的长短、壳突及壳纹等。

六、小结

无颈沟的种类溞属象鼻溞属盘肠溞属三角溞属

复眼小的种类盘肠溞属

桡足类

一、主要特征

?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附肢:头部5对(A1,A2,M,M1,M2);躯干肢6对(颚足,第1-5步足(P1-P5)),腹部:无腹肢。

?P5两性有异,常是分类重要依据。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常为运动和执握器官。

?幼体发育:经过变态,要经过无节幼体、桡足幼体阶段。

二、形态构造

前体部(头胸部):头节+1-5胸节,额角、A1、感觉棒、A2、M、上唇、下唇、M1、M2、颚足、第1至第5胸足。

后体部(腹部):生殖节、生殖孔、第2腹节、第3腹节、尾节、尾叉、羽状刚毛。

由3~5节组成,雌雄有别,雄比雌多一节。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末2~3节具羽状刚毛,是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常特化成执握器,哲水蚤目为一侧,剑、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第二触角(A2)

双肢型,游泳器官。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2节,外肢7节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颚足:胸部第一对附肢,单肢型,基肢2节较粗大。

内肢5节,颚足结构随食性和种而异。滤食性:羽状刚毛。捕食性:则为具有强刺第1~4胸足(P1~P4):

双肢型,羽状刚毛,游泳足。无雌雄差别,基肢:基节,底节。内外肢各3节,外缘刺。第五胸足雌雄有别,雌: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三、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四、分类

哲水蚤属

A中型桡足类,A1雌25节,雄24节,长度超过尾叉,末2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

B胸足的内、外肢均3节;末胸节后侧角圆钝。

C P5基节内缘具锯齿,P5未变形,雌的似前4对,雄的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雄的左足比右足大。

D本属分布广,数量大,是重要海洋桡足类,是很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主要饵料。

A头胸部窄而长,后侧角顶端具1小刺。

B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尾叉细长。P5雌性内外肢各3节,外肢第二节内缘锯齿状,末节无顶刺;雄性外肢左右均2节;

C本属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中镖水蚤属

A雌性第4胸节背面有1矩状突起。腹部3节,生殖节长而宽,第2腹节窄而短。

B雌性P5内肢2节,外肢第2节末端有2根不等长的刺,爪状刺发达。

C雄性第4胸节背面无矩突,右足内肢短小,仅1节,左足外肢末端的钳板粗壮,内侧面有横的梯级状隆线。

许水蚤属

A胸部后侧角圆钝,常有数根刚毛。

B雌性P5第3节较短,最末端的棘刺长而锐;

C雄性单肢不对称,右侧底节内缘向后方伸出一长而弯的镰刀状或腿状的突起。

D本属分布于近海的半咸水区。

剑水蚤属

A第一触角14-17节,第1-4胸足外肢均为3节,第五胸足2节;

B P5基节外末角具1羽状毛,末节较长大,内缘中部具1刺,末缘有1长刚毛;

C多分布于淡水。

中剑水蚤属

A头胸部较粗壮,腹部瘦削。生殖节瘦长,前宽后窄。

B尾叉较长,内缘光滑,末端尾刚毛发达。

C第1-4胸足内、外肢均3节;第5胸足2节,第一节较宽,外末角具1羽状刚毛,末节窄长,内缘中部及末端各具1羽状刚毛。

温剑水蚤属

A头胸部卵圆形,腹部瘦削。

B尾叉较短,内缘光滑。

C P5分2节,基节短而宽,外末角突出1根羽状刚毛,末节窄长,末缘具1刺和1刚毛。D在鱼苗孵化季节常侵袭鱼卵和鱼苗,影响渔业生产。

长腹剑水蚤属

A小型桡足类,体细长,前后两部分界明显,后体部狭长;

B雄性第一触角短粗;第二触角外肢消失;

C前四胸足内、外肢皆3节,P5退化,只有2根刺毛;

D前体部5节;后体部雌性5节、雄性6节。生殖孔位于第2节。尾叉对称;

E少数淡水产,世界性分布。

大眼剑水蚤属

A小型桡足类,前后体部分界明显,前体部呈长椭圆形。

B头部前端有1对发达的晶体。

C第3、4胸节常愈合,有明显的后侧角。后体部较短,1-2节。

D第一触角短小;第二触角发达。第1-3胸足内、外肢各3节;第4胸足内肢退化,外肢3 节;第五胸足消失,仅留下2根刺毛。

E海产,分布于各海区。

A 额角弯向腹面呈喙状;

B A1雌5节,雄6节,执握状,前4对胸足内外肢3节,内肢长于外肢;

C P5退化。

美丽猛水蚤属

A 体圆柱形,额突出,腹部各节的侧面、尾叉及肛门板后缘具细刺。

B A1,8节;A2,4节,外肢仅1节。

C 雄性第一胸足底节内末角的刺呈钩状,P2-P4内、外肢均3节,P5两性均2节。

D 为淡水或咸淡水种类。

五、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

1 分布

海水、半咸水、淡水均有分布,海洋种类多。在小型水域中栖息的桡足类,常能以休眠卵、幼虫或成虫渡过水域干旱、冰冻等不良环境,一旦注水不久即可培养出桡足类;在大型水域中,桡足类在水层中的分布具季节垂直移动或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

季节垂直移动:因季节不同而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如纺锤水蚤,夏季分布于下层,冬季移至表层水域。

昼夜垂直移动: 当黑夜来临时,上升到上层生活,日出前开始下降到下层生活。这种因昼夜交替而在水层分布产生移动的现象,称昼夜垂直移动。绝大多数的种类都有此现象。

2 食性

滤食性:用A2、大颚、第一小颚这3对附肢上的刚毛滤食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如拟哲水蚤、许水蚤、纺锤水蚤等大多数种类;

捕食性:捕食寡毛类、摇蚊幼虫、各种幼体、桡足类、鱼苗等小动物及卵;

杂食性

3 经济意义

A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鲱、鲐、须鲸类等的重要饵料。桡足类的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可作为寻找渔场的标志。

B某些种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物。

C影响渔业生产,如台湾温剑水蚤侵袭鱼苗、鱼卵,影响鱼类孵化。

D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等,影响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

桡足类的常规培养技术及其研究展望 杨刚董宇文刘炬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营)09级1班 摘要: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它以微藻为食,其自身也是高层营养级的重要食物,是鱼、虾与育苗的优质饵料。其培养可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进行,他的研究在水中幼体动物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其常规培养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桡足类培养进展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中,是稚幼鱼和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室内桡足类的培养,研究其生殖、发育、生活史及其食性等,无疑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研究,特别是鱼、虾和幼苗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DHA和EPA,而桡足类富含这两种鱼类必需高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表现极佳的饵料性能。因此,在实践应用上表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室内常规培养技术 1、培养种的选择 a选择培养种,应当是鱼、虾类的优质饵料。 b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近岸半咸水种类较易培养 c发育快,排卵频繁,产卵产卵持续时间较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d在天然小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易于培养 2、驯化 从天然水中采回的培养种,要经过驯化,使其适应实验条件下的水体温度、光照、盐度等理化因素。常用方法:用原生活水体的水于一个稍大的容器中试养桡足类几天,使其适应小环境下的生存条件。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温度的变化,实验室中水温变化较大,没有大水体稳定,需要时可以人工控制,给予一定的调节。 生活在天然水体中的桡足类在接受实验时下的光找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说来,在实验室培养桡足类,应当避免直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源的直射,宜于在偏弱的光线下培养 通过试养,桡足类的生活趋于正常,即可把其转移到新的水体中培养。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盐度的变化,勿使培养海水与原生活海水盐度的差别太大,要通过“渐变式”的调节。移养到新的培养环境中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算驯化结束,这时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养。室内小型培养接种密度以100—1000只/L为宜。 3、饵料 培养桡足类,饵料的供应是最重要的。滤食性和混食性多以单细胞藻类为饵料。例如,培养稚鼻哲水蚤以双尾、圆尾藻为好。多数单胞藻都是优良饵料,但效果不尽相同。 4、水质 换水间隔为3、5、10天。间隔时间依照水质而定。换水时可用密筛包扎漏斗口,漏斗接一橡皮管,用虹吸法将水吸出。每次换水量约为1/3—2/3,每天3—4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1、含有生物黄酮的植物:首先,柠檬、柑橘等含有黄酮。早年柠檬皮的提取物中的一种白色结晶被称为维生素P,实际上这是黄酮类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银杏、山楂、蓝梅、酸果、葡萄、接骨木果、洋葱、花椰莱、绿茶等都含有黄酮。两种含黄酮高的植物:1)银杏叶;银杏叶主要含黄酮类和萜烯内酯类化合物,含量很高,目前是提取黄酮的重要原料;2)刺梨;这是产于云贵的一种植物,富含芦丁黄酮,是目前植物中芦丁黄酮含量最高的。 2、黄酮的作用: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如花青素、花色素可以抑制油脂性过氧化物的全阶段溢出,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发生。黄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可以降低胆固醇,向天果中的黄酮还含有一种PAF抗凝因子,这些作用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被称为花色苷酸的黄酮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可以降低26%的血糖和39%的三元脂肪酸丙酯,这种降低血糖的功效是很神奇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稳定胶原质的作用,因此它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及毛细血管脆化有很好的作用。黄酮可以抑制炎性生物酶的渗出,可以增进伤口愈合和止痛,栎素由于具有强抗组织胺性,可以用于各类敏感症。 3、生物类黄酮,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清脂质,延长红血球寿命并增强造血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HL-60白血病细胞生长和溶解癌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Free Reaical)及毒素,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消炎、抗过敏、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松针提取物功能: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陈春刚,韩芬霞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 介绍了生物类黄酮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生物类黄酮的提取、精制、鉴定方法及应用,旨在为生物类黄酮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 生物类黄酮;结构;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 Q 946.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3-2949-03 R e se a rch an d Ap p lic a tio n o f B io -fla v on o id s CHEN C h un -g an g e t a l (C o lle ge o f F ood S cien ce ,H en an In stitu te o f S cien ce an d T ech n o log y ,X i n x ian g ,H en an 453003)A b s tra c t Ino rde r to m ak e fu ll u se o f th e re sou rce o f b io fla von o ids ,th e re la tion sh ip be tw e enth e stru ctu re an d b ioa ctiv ity o f b io flav on o ids an d th e m e th ods o f th e ex tra ction,pu r ifica tion and app lica tion w e re in trodu ced i nth is pape r .K e y w o rd s B io fla von o ids ;S tru ctu re ;B io activ ity 生物类黄酮(b io fla v ono id s)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酚类物质,它们是植物次级代谢的产物,是一组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果中的天然色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因多呈黄色而被称为生物类黄酮。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作用,掀起了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1-3]。1 生物类黄酮的结构与分类 生物类黄酮泛指2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结合的一系列C 6-C 3-C 6化合物,主要是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的化合物[4],其基本结构见图 1。 图1 类黄酮的基本结构 据估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2%的碳水化合物都被转化成类黄酮(fla vono id s)或与其紧密联系的物质,至今科学家已发现4000多种生物类黄酮物质。不同的植物合成不同的类黄酮物质,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如吸引授粉者,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在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中作为信号分子,或者保护植物不受紫外辐射等 [5] 。这些类黄酮物质根据 其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 -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分为8类[6]:黄酮(fla v on es)、黄酮醇(fla vono ls)、黄烷酮(fla v an ones)、异黄酮(iso fla v ones)、黄烷醇(fla va no ls)、黄烷酮醇(flav an on ols)、查耳酮(cha lcone)及花色素(an thocy an id in s)。通常类黄酮化合物都是以O -糖苷的形式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类黄酮化合物糖苷配基的1个或多个羟基通过酸不稳定的半缩醛与1个或多个糖分子相接。尽管在类黄酮化合物的糖苷配基上,任何位置的羟基都可以被糖基化,但事实上,在某些位置比其他位置发生率更高,例如在黄酮、异黄酮和二氢黄酮的7-OH;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类 作者简介 陈春刚(197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从事食品工 艺研究。 收稿日期 2006-03-08 的3-(和7-)OH;花色苷的3-(和5-)等。2 生物类黄酮的鉴定 对于未知的生物类黄酮的鉴定主要有2种方法,①纸色谱(薄层色谱)→紫外及可见光谱分析。该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类黄酮物质在纸色谱上的位置,在紫外光下的颜色,样品溶液在各移动试剂(N aOM e 、N aOA c 、H 3BO 3、H C l 、A lC l 3)加入后,紫外及可见光谱的变化及与标准谱图的对比来确定未知的类黄酮物质结构。参考文献[7]和[8]中有对该方法的系统介绍和大量的光谱数据及标准谱图。②高压液相色谱(H PLC )→质谱分析(M S)。该方法是通过高压液相设备与质谱仪的联用来确定未知类黄酮物质的结构。通常上述二法联用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S zos ta k [9]联合使用上述二法对产自波兰P a lik ij e 培育站的甜荞麦籽粒中类黄酮物质进行研究确定了6种类黄酮的存在,这些类黄酮分别为:芦丁(ru t in)、东方蓼黄素(orien tin)、异东方蓼黄素(isoo rien t in)、杜荆黄素(v itex in)、异杜荆黄素(isov itex in),FEN G Y [10]等。综合纸色谱、紫外及可见光谱、质谱、13C -核磁共振谱确定了麦麸中含有的类黄酮物质是芹黄素-6-C -阿拉伯糖-8-C -己糖 (ap ig en in -6-C -a rab inos id e-8-C -hex os id e)、芹黄素-6-C -己糖-8-C -戊糖(a p igen in -6-C -h ex os id e-8-p en tos id e)。文献[11]提供了大量的H PLC 法的实例。 3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活性功能 3.1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1,2,12] 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自由基(free rad ica ls)是需氧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多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代谢产物,也是生物体有效的防御系统。但当其产生过量或清除过慢时,这些具有未成对电子的自由基由于其化学性质相当活泼,便会攻击生物体大分子物质如DN A 、蛋白质或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种细胞器,造成生物体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各种损伤,加速生物体的衰老进程并诱发许多慢性病如癌症、白内障、心肌梗塞、阿兹海默症等发生。生物体内有一些抗氧化的防御系统,可以保证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如:谷胱甘肽(GSH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体内产生的抗氧化物质和自身防御系统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巩固生物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必要寻找一些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物质,许多研究表明,生物类黄酮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抗自由基能力。 3.2 对心血管系统的维护作用[13] 芦丁(ru t in)、儿茶酚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 .S c i .2006,34(13):2949-295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桡足类的培养

桡足类的培养(P203)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众多经济鱼类和虾蟹幼体主要的天然饵料生物;第一节桡足类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1.外形: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的,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状,附肢刚毛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海水表层种类的身体透明、无色或星蓝色,这是因其内表皮含有类胡梦卜类的蓝色素的缘故;深海种类,因含有甲壳素,故常带红色; 而热带海城的种类色彩更鲜艳美丽:淡水产的种类大多白色不透明。桡足类绝大多数种类的体色还取决于身体中的油滴,这种油滴呈红色或蓝色,贮藏在中肠腺和整个身体中,这些油滴也可积聚形成油囊。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不超过11节。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包括头部和胸部。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有时和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 胸部由3~5节组成(应为6节,但在有些种类。第一或第一、二胸节与头节愈合,末2胸节也常愈合),各节均有1对胸肢。最末胸节的后侧角的形状,在哲水蚤目常随种类而异,这在鉴定种类上有一定意义。腹部不具附肢,一般由3~5节组成,雄性比雌性的多一节。第一腹节称生殖节,其生殖孔,在雌性中,腹面影大为生殖突起,这个腹节的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生殖习性(P208) 1.生殖系统:桡足类雌雄异体,异形;卵巢前端有一对输卵管,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 的腹面; 2.生殖:桡足类一般进行两性生殖 ①自由产卵于海水中;②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 不同的卵囊;两个输卵管孔靠近的,只形成一个卵囊,悬挂于雌体腹面; 卵可分为滞育卵或休眠卵和夏卵; 三、发育与生长(P212) (一)生活史 桡足类孵出的幼体叫桡足类无节幼体Ⅰ期;无节幼体一般分为5-6期,一般前 三期为卵黄为生,第四期以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二)桡足类的生长 每蜕皮一次,即进入新的发育期; 桡足类的生长速度受温度、饵料、光照条件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在低温条 件下生长慢,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快; 温度不但影响桡足类的生长周期,也影响桡足类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 四、摄食方式、投饵和饵料质量(P212) 桡足类的摄食方式包括滤食方式、碎屑食性方式和捕食方式,滤食方式主要是哲水蚤的种类,碎屑食性方式是猛水蚤的种类,捕食方式主要包括一部分猛水蚤和剑水蚤的种类; (一)滤食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 桡足类产卵量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饵料的其他营养成分对桡足类的生殖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碎屑食性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 食物数量、质量对生长繁殖的影响; 用混合微藻培养猛水蚤的效果往往高于单一微藻培养的效果; 碎屑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可能在猛水蚤的食物中起到重要的营养作用; 第三节桡足类的收集和大面积培养

生物类黄酮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酚类物质,亦称维生素P,常与维生素C伴存,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Robards等,1997)。类黄酮是自然界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血脂(闫祥华等,2000;戴尧天等1994)、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姚新生,1996;周荣汉,1993;谷利伟等,1997;Torel等,1986;胡春,1996)、抗肿瘤(毛雪石,徐世平,1995;Barnes等,1990)、抗病毒(Simoes等,1990;Hu等,1994)等生理活性,因此生物类黄酮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课题。但绝大部分是以人或鼠为研究对象,在畜禽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就类黄酮的抗氧化特性和对动物的脂质代谢、内分泌、免疫机能及生产性能等的影响进行综述。 1类黄酮定义、分类及其分布 1.1类黄酮定义 类黄酮系色原烷或色原酮的衍生物,其基本骨架具有C6-C3-C6的特点,即由两个芳香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姚新生,1996)。 1.2类黄酮的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在C环上的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将类黄酮分为黄酮及黄酮甙、黄酮醇及黄酮醇甙、查耳酮、噢口弄橙酮类、花色素和花色甙、黄烷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碳—甙黄酮、双黄酮及二聚黄酮、异黄酮、异黄烷酮、口山酮类或称苯并色原酮和新黄酮14大类(张鞍灵等,2000)。据统计,到1980年,类黄酮总数约有2700多个,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1981年口山酮类有200余种(包括口山酮甙40个),1994年口山酮甙超过110个,其中含碳甙20个(谭沛等,1995)。到1988,植物中已知的硫酸化黄酮40余种,而硫酸化黄酮醇近60种(李雄彪,1992)。 天然的类黄酮几乎在A、B环上均有取代基,一般是羟基、甲氧基和异戊烯基等。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所在组织不同,其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在木质部中,多以甙元形式存在;而花、叶、果实中,多以糖甙形式存在。除O-糖甙外,尚有C-糖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如水飞蓟素属木脂体黄酮,榕碱及异榕碱则为生物碱型黄酮(姚新生,1996)。 1.3类黄酮的分布 类黄酮在植物界分布很普遍。目前已发现的天然类黄酮有2000多种,类黄酮在藻类、菌类中很少发现;苔藓植物大多含有类黄胴;裸子植物中也含有类黄胴,但类型较少,主要为双类黄酮;类黄酮成分最集中的还是被子植物,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高,其中豆科、蔷薇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唇形科、玄参科、马鞭草科、菊科、蓼科、鼠李科、冬青科、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尾科、兰科、莎草科及姜科尤为富集。含有类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黄芪、葛根、陈皮、枳实、银杏叶、山楂、菊花、野菊花、淫羊藿、芫花、射干等。而动物和人类日粮中的豆类中类黄酮含量较多,主要为大豆异黄酮及其糖苷,其中绝大部分为糖苷,不同大豆品种及大豆蛋白产品中的异黄酮含量差异很大,美国大豆在2053~4216μg/kg之间,日本大豆在1261~2343μg/kg之间,中国大豆在500~7000μg/kg之间,且主要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游离异黄酮只占总异黄酮的2%左右(Wang等,1994)。Mazur等(1998)用同位素稀释气-质谱联用法定量分析了52种豆类黄酮和木脂素,发现豆类中类黄酮的含量很高,而木脂素的含量较低。 2类黄酮的代谢 一般认为,除了儿茶素,食物中的类黄酮,肠道中没有酶可以将类黄酮糖苷分解成类黄酮

钙和生物类黄酮协同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G

钙和生物类黄酮协同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G 发表时间:2016-06-23T13:07:04.6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陈翠芬郭岩彬周忠威向孟宪卞艳慧 [导读] 研究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作用。 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加钙生物类黄酮组,其中后四组为高脂血症建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SD大鼠40天后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高脂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生物类黄酮组(0.18g/kg)、钙组 (1g/kg)、加钙(1g/kg)生物类黄酮(0.18g/kg)组均为等体积相对应的药物灌胃,25天后用酶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对比钙、生物类黄酮、加钙生物类黄酮的降血脂功能。结果以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大鼠40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血清T-CHO、TG均升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表明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等体积的生物类黄酮、钙、加钙生物类黄酮灌胃25天后,各组大鼠血清T-CHO水平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大鼠血清TG水平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血清中TG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钙组、生物类黄酮组比较,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血清中的TG水平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血清中的T-CHO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的TG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加钙生物类黄酮;高脂血症;大鼠 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T-CHO和TG水平的升高可加大患冠心病的风险。因此研究T-CHO和TG的代谢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有报道称,增加膳食钙的摄人可降低高脂膳食大鼠体重、血脂水平及改善血脂紊乱状态[2,3]。生物类黄酮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 C6-C3-C6 化合物,亦称为维生素P,常与维生素C伴存,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组存在于蔬菜、水果、花和谷物中的天然色素,因多呈黄色而称生物类黄酮。生物类黄酮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改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降血脂作用[4]。为了研究联合应用钙与生物类黄酮是否比单用钙或者单用生物类黄酮降血脂作用更加明显,我们观察了增加钙、生物类黄酮、加钙生物类黄酮的摄入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CHO和TG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健康清洁级雌性4周龄SD大鼠50只,体重(100±10)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血样自动分析仪(7600—020,日本HI—TACHI公司)、台式离心机(TGL一16G,上海菲恰尔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YPl0001,上海光正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1.3 药物与试剂 钙片、生物类黄酮、高脂饲料、大鼠高脂饲料(配方:基础饲料粉68.3%,猪油10%,蛋黄粉10%,蔗糖10%,胆固醇1%,胆酸钠0.5%,丙基硫氧嘧啶0.2%)。 胆固醇试剂盒(TCH,20150401)、甘油三酯试剂盒(TG,20150401)均购于南京建成生化技术有限公司。 2.方法 2.1动物分组 SD大鼠于长沙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饲料饲养SD大鼠1周以适应环境。随机分组,龙胆紫标记,10只/组。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自由饮水(室温23℃,相对湿度60%)。 2.2模型制备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大鼠,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变化,40 天后全身麻醉,尾静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后马上进行血脂测定。建模组大鼠血脂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有意义,即为造模成功。 2.3给药方法 各组大鼠均采用等体积灌胃给药,容积均为4 mL/kg。在检测血脂达标后停止高脂饲料喂养,开始分别灌胃给药治疗,持续25天。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 2.4观察指标:大鼠血清中的T-CHO、TG。 大鼠血清中的T-CHO、TG水平的检测:取血前12 h大鼠禁食,(乙醚)进行全身麻醉,再进行尾静脉取血,4℃静置后以3000 r/m 离心10min,取出血清,立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测量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水平。具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及生化分析仪操作指南。 2.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都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以P<0.05或P<0.01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成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 实验40天后建模组大鼠的血清T-CHO、T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建模组大鼠血清TG、T-CHO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而显示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图一,图二)。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闫祥华 (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军队卫生研究室,250014) 类黄酮(flavonoids)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它们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之中,参与植物生长繁殖过程,赋予植物五彩缤纷之色,调与酸甜苦涩之味,有利于植物生存、防御病原或天敌的侵袭。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类黄酮物质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过敏、抑菌和抗病毒、肝保护、抗血栓、抗癌等活性作用,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就是类黄酮物质。1936年,一种黄酮类物质的混合物由于显示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与通透性,并具备维生素C的某些性质,因而被称之 ,但此假定在更深入研究以后未被证实。为维生素P或维生素C 2 近年来一些调查结果表明,人类每天从膳食摄入相当数量的类黄酮物质,摄入量甚至超过了一些微量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一些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物类黄酮物质可能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食物类黄酮物质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营养学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之一,一些营养学家已将类黄酮物质归入植物营养素(phytonutrients)的范畴。 一. 类黄酮物质概述 1 类黄酮物质的结构、分类与食物来源 类黄酮物质基本结构为苯基色原酮,具有二苯吡喃母核骨架结构(图1)。现在的类黄酮物质概念扩展为泛指两个苯环通过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4000余种,按结构可分为13类,包括黄酮类(flavones)、双氢黄酮类(flavanones)、黄酮醇类(flavonols)、双氢黄酮醇类(dihydroflavonols)、异黄酮类(isoflavonoids)、黄烷醇类(flavonols)、黄烷二醇类(flavandiols)、双黄酮类(biflavonoids)、查耳酮类(chalcones)、双氢查耳酮类(dihydrochalcones)、橙酮类(aurones)、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原花色素类或缩合丹宁类(proanthocyanidins or condensed tannins)。主要类黄酮物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作者:————————————————————————————————日期:

轮虫 一、主要特点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 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二、形态结构 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 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 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 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 三、生殖与发育 ?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 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 口和肛门。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 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 ?有(两)性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 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 红色为有性生殖 四、分类 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常栖息碱性水体。

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bioflavonoids),是色原酮或色原烷的衍生物,以C6-C3-C6结构为基本母核的天然产物,即两个苯环通过3个碳原子结合而成。其中C3部分可以是脂链,或与C6部分形成六元或五元氧杂环。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中。有文献估计约有20%的中草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作用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它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升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它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它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利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直接从食物中获得,如大豆、橙、洋葱,也可以从富含黄酮化合物的植物中提取,作为食品添加剂制成各种保健食品。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因其结构和来源的不同,溶解特性差异也很大,因此应据其极性和水溶性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对苷类和极性较大的苷元,常用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如甲醇-水<1∶1>)、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进行提取,而对大多数苷元则采用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等极性较小的溶剂进行提取。另外,一些研究者为了提高所得产物的收率,还采用了外加物理场的方法。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有:有机溶剂提取法、热水提取(仅限于提取苷类)、碱性稀醇或碱性水提取、系统溶剂提取、超滤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提取法(HSCCC)等。 在上述的几种提取方法中,用水作溶剂浸提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存在无残留溶剂的优点,但收率是很低的,并且由于其极性大,易把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易溶于水的成分提取出来,因此易霉变,一般提取液存放10天左右就会有发霉、变质现象,提取液过滤、浓缩等操作困难且费时,固体黄酮含量低等缺点。而采用外加不同物理场的方法,可以改变上述情况的不足。超声波具有特殊的生物效应,选择适当的超声参数可以使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间形成较多的小孔,从而可以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选择性;微波虽然不能破坏生物体内的共价键,但对氢键、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等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次级键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它可以改变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细胞中有效组分的浸出都是很有作用的。目前,由于HSCCC对样品的高分辨率、高产品纯度、无吸附和污染等优点,将使其成为制备银杏黄酮苷元以及各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对照品的较佳手段。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铅盐沉淀、硼酸络合、pH梯度萃取、溶剂萃取以及近年来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滴逆流层析(DCCC)、气相层析、微乳薄层色谱等,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而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在此,笔者仅介绍两种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以供科研工作者及生产厂家参考。 2.1超临界CO2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项萃取高新技术,它具有工艺简单、提取效率高、无有机溶剂残留、操作条件温和、活性成分及热不稳定成分不容易被破坏而保持天

柑橘属类黄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27卷第1期 Vol 127,No 11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8年1月Jan 12008 文章编号:16732159X (2008)0120032204 收稿日期:2007210228 作者简介:焦士蓉(19682),女,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食品生物方面的研究。 柑橘属类黄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焦士蓉1,2,黄承钰2 (11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2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文章对柑橘属类黄酮的分布、提取及纯化进行了综述,着重对类黄酮的抗氧化、抗炎症、抗凝血、抗血栓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癌症、抑菌作用等生理活性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柑橘属类黄酮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抑制自由基介导的细胞信号、炎症、变态反应、血小板凝聚,微生物、肿瘤和肝细胞毒等作用,从药物原料及保健食品角度指出了柑橘属类黄酮具有的应用前景,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行业和食品行业的深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柑橘属;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6184;S666 文献标识码:A 大量研究发现上千种植物化学物具有重要的生 理作用,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可保护身体避免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膳食黄酮的摄入量成反比[1]。柑橘属植物富含植物化学物类黄酮[2],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柑橘属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症、抗癌活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胆固醇的增加等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柑橘属类黄酮的分布、提取、纯化及生理活性进行综合阐述,为柑橘属类黄酮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 柑橘属类黄酮的分布 目前从柑橘属中鉴定出的类黄酮单体有60多种,主要包括黄烷酮、黄酮、黄酮醇以及主要存在于血橙中的花青苷,其中以黄烷酮的含量最为丰富,但是后两者却表现出更重要的生物活性。黄烷酮类苷元及其糖苷包括橙皮素、柚皮素、橙皮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等,黄酮或黄酮醇苷元及糖苷形式包括槲皮素、山奈素、芦丁等,以及多甲氧基黄酮包括蜜橘黄酮、柑橘黄酮等。 类黄酮广泛存在于柑橘属果实的皮、果肉、种子中,通常皮含有更多的类黄酮。如酸橙、柠檬和佛手柑皮中含有新圣草次苷(Neoeriocitrin )、柚皮苷和新橙皮苷。香叶木素(Diosmetin )衍生物主要存在于脐橙、佛手柑和柠檬皮中。橙皮苷广泛存在于巴旦杏、脐橙、坦普尔、琥珀色甜橙皮中,柚皮苷广泛存在于葡萄柚皮中,羟基化肉桂酸含量在皮中比果汁中 含量高。新橙皮素和柚皮素来源于苦橘。 柑橘果实中,种子和皮中的类黄酮种类也不相同。如柠檬种子主要含圣草次苷和橙皮素,而皮富含新圣草次苷、柚皮素和新橙皮素。在种子中圣草次苷是柚皮素的40倍[3]。佛手柑的种子是糖苷化的类黄酮、新橙皮素、柚皮素最重要的来源。 文献[4]测定不同种类的柑橘属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柑橘属其类黄酮含量不同,且未成熟果类黄酮含量高于成熟果,提示类黄酮的合成在果实生长的早期阶段,如‘Isaac ’葡萄柚(Citrus paradise Macf 1)未成熟果柚皮苷含量为88%,而成熟果为22%。 对于柑橘水果,皮和种子均为废弃的副产物,由上述阐述可知柑橘属类黄酮在皮和种子中含量较高,因此对柑橘副产物中类黄酮的提取、纯化显得尤为重要。 2 柑橘属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 柑橘属类黄酮多以极性较大的糖苷形式存在,目前广泛采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浸提。赵雪梅等对胡柚皮的提取工艺表明,在乙醇浓度90%,料液比1:5,提取2h ,提取温度40260℃时类黄酮提取率较高。韦英杰等研究化橘红用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115h/次,得到较大的提取率。刘文娟等研究枳实药材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得到60%的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15h 。近年来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应用于植物细胞的破壁,有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 一、主要特点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 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二、形态结构 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 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 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 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 三、生殖与发育 ?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 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 口和肛门。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 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 ?有(两)性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 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 红色为有性生殖 四、分类 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常栖息碱性水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