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史上,秦、汉、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怎样影响?

①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制造大批“文字狱”。

②影响: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不过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前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等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趋势。

一. 秦朝建立,秦始皇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中国之制的开始

二.汉朝初步发展。汉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初步发展。汉武帝时,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西北边郡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拓了汉朝的疆域。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中国之境的开始

三.隋唐时期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唐朝时,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四. 元朝新发展: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疆域空前,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政府设立彭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唐朝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到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五.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为了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的完整,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如在西藏,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并形成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1、和亲:

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作用: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②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③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隶属中央;东汉的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后,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③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③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④明朝时,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在国际法上明确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与大陆之间曾出现哪几次分离?三次分离有何不同?(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答:古代:①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回归: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近代以来: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③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叛逃、盘踞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

答: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阻扰祖国统一的因素:

答:岛内“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原则、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

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说说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独注定失败;(3)《反分裂国家法》为台湾回归奠定了法律保障;(4)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我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完全可行和科学的……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历史部分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焚书坑儒;③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秦汉时

期的这种努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及主张:

(1)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著作:《海国图志》

(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天演论》。

3.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4.邓小平理论——中国现代史

邓小平理论含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实质(本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知识拓展】

启示: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历史部分

1.文艺复兴——14、16世纪

(1)开始的国家:意大利;(2)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3)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4)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知识拓展】

★文艺复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启蒙运动——18世纪

(1)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2)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3)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4)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例题】

列举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①14-16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

(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

1、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改革开放

①农村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③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作用: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知识拓展】

★中国的农村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后: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例题1】

材料: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

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这个老人是谁?邓小平

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 1992年南巡讲话

6、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社会主义建设: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质:奴隶制改革;(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5)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知识拓展】

★日本发展上的三次飞跃: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①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②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影响:废除了

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 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过: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知识拓展】

★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五.匈牙利的改革:为摆脱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0世纪50——70年代,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和调整。经过改革,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了新的经济困难。

六.美国——罗斯福新政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2)“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知识拓展】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不同改革的比较

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区别: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不同。日本方面-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中国方面-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根本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方面-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④结果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方面-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③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④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2.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3. 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一.中国古今代历史上科技成就(中考考点涉及)

1、青铜铸造,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其中 , 司母戊鼎是

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数学

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 , 是一部数学名著。

②"圆周率":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 , 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 7 位数字 , 这项成

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医学

①华佗:东汉医学家 , 擅长外科手术 , 制成全身麻醉药剂 " 麻沸散 ",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②张仲景:东汉医学家 , 被后世尊称为 " 医圣 ", 写成《伤寒杂病论》

③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 , 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4、四大发明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 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 (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 (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 (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 (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 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 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 1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 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 行 ?第3课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专题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次会议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专题七:人物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

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古代史专题

中国古代史 一、易错知识点: 1、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杜诗。比西方早400年 2、耧车:播种工具。西汉 3、筒车:灌溉工具。唐朝(还有曲辕犁) 4、唐长安城坊、市: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 5、市舶司: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6、交子: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互市:北宋时期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场所 8、瓦子:北宋时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9、勾栏:瓦子中供演出的圈子。 10、丞相制:丞相始于秦始皇,终于明朝朱元璋。 11、岳飞:抗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取得郾城大捷 戚继光:抗击倭寇(日本)的侵略。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1662年收复台湾。 康熙帝:两次在雅克萨战役中打败俄国,签定了《尼布楚条约》 12、清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有广州十三行可以),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 13、东厂: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和锦衣卫合称厂卫特务机构。) 14、长城:秦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匈奴。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明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族,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5、楚汉之争: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推翻秦朝统治。 16、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200年,袁绍-曹操,曹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符坚-东晋。东晋胜。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17、三国:220-280年,曹操不是三国人物。 18、民族融合: 北魏:魏晋南北朝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同汉族融合,已同汉族没有区别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中国各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漠西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于1771年率部回归,受到乾隆帝接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石窟:北朝: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 20、运河:隋朝大运河:隋炀帝,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三城: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都从北至南方向)P3图P29页 元运河:漕运:杭州-大都。大都-直沽:通惠河。山东东平-临清:会通河。 海运:刘家港-黄海-渤海-直沽(天津)-大都。P63图 21、朝代: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220西汉、东汉)-三国(220-280魏蜀吴)-两晋(265-316 -420西晋、东晋)-南北朝(420-589: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两宋(960-1127-1276北宋、南宋)-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36-1911)。中国近代史:1640-1949年(其中统一的王朝有:秦、西汉、东汉、西晋、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在前一个时期,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这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在这期间,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阅读材料,筛选有效信息,为中国现代史划分阶段,整理出分期框架表。 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8年以后 二、链接中考 材料一: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材料二: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取得胜利是辉煌的”,主要内容是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____、______、1950年开始的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____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 1954年9月,___________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由_______________过渡。 2.依据材料二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全局性、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是___。 4.依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举事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各列举一事例) 三、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1949---1952年)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粮棉花钢煤 全国总产量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顿50%25%27%49%83%48%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知识板块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大约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生活的古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的生活。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又推动商业的繁荣。 原始农耕生活(半坡人、河姆渡人)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战国时期(都江堰、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1、 原始农耕生活(定居生活):(代表) 2、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3、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措施、作用) 4、 都江堰(时间、人物、功能、作用) 5、 秦朝统一的经济措施 6、 文景之治 7、 汉武帝大一统的经济措施 8、 光武中兴 9、 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突破——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复习 1、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2、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①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确立县制 ②有利于国富兵强——鼓励耕织,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 役;奖励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③触犯旧贵族利益——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并要勇于创新。 4、总结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5、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统治者注意 调整统治政策 6、江南地区的开发:①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去中 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 比较安定;人民的共同努力。 ②表现:农业:耕地增加水利修,生产技术得改进。 手工业、商业(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活跃的大都市)。

人教版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 一百七十万年前 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三万年前 七千年前 五六千年前 四五千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7世纪中期 前7世纪 前4世纪中期 前260年 前356年 前230年~前221年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2年 前138年 前119年 前119年 前60年 公元9年 25年 73年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后期 383年 420年 4世纪后期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七上p2)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七上p3) 山顶洞人。(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七上p4)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河姆渡。(七上p7) 陕西西安,半坡人。(七上p8) 大汶口原始居民(七上p9) 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七上p15) 汤战胜舜,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七上p21) 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七上p2h3) 西周灭亡。(七上p24) 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春秋战国)(七上p30)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七上p32) 晋楚双方:城濮之战。(七上p32) 魏赵:桂陵之战。(七上p33) 秦赵:长平之战。(七上p34) 商鞅变法(七上p38) 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七上p56)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七上p63) 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七上p64)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世上称汉朝。(七上p64) 张骞出塞。(七上p82)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七上p79) 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七上p8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隶属我国(七上p83)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西汉灭亡。(七上p69) 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七上p70) 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七上p84)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七上p102) 赤壁之战。(七上p102)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七上p105)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七上p105)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七上p105)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七上p108) 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七上p108) 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七上p109) 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七上p109)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七上p110) 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七上p110) 大将刘裕自称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七上p111)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七上p114)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人教版初中历史常考专题突破 专题八 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八改革与制度创新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 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度改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上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2)材料二中的“改变”是由谁领导的?为什么说这种“改变”是正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者、改革结果等方面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经有相同的经历与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

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后又于19世纪末,以日本为师,提出变法图强,企图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命运是什么?中国在19世纪末向日本学习,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改革有什么显著特点?结果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一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资料-专题一中国近代史(一)侵略与反思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近代史(一):侵略与反思 导入部分: 1.辛苦-收获。 2.复习方法:掌握历史史实;理清历史线索;规答题技巧。 3.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重大事件:19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国成立。 4.中国近代史三条基本线索: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 一、知识网络 表一: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表二: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或改革

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

二、其它重要问题 1.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列强和中国形势的对比。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1.政治腐败:清政府统治腐败;2.经济落后:封建经济落后,清政府财政困难;3.军事落后:武器落后,军备松弛,战斗力差。) 3.结合中英《条约》的主要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P4.1.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3.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4.协定税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对吗?请分析。 (1.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2.性质: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3.手段:侵略战争;4.后果: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更多利益和特权,打开中国市场,加重中国的民族危机。) 5.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是如何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P8

6.左宗棠收复:背景、时间、人物、策略、结果、意义。 (背景:阿古柏侵入,英俄虎视眈眈,危机。时间:1876年。人物:左宗棠。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结果:军事上取得胜利,收回伊犁。意义:缓和了危机,维护了国家主权。) 7.结合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容,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P4.1.割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极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3.增开通商口岸: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标志着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始资本输出。) 8.比较《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1.割地;2.赔款;3.通商口岸;4.协定税款-开设工厂。) 9.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容,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3.中国社会完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阶段、主要思想、性质、 (时间:1915-1919年;代表人物:独秀、大钊、胡适、鲁迅;阶段:1915-1917年为第一阶段、1917-191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思想:第一阶段主要宣传“与科学”、第二阶段主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习(附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