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

班级:国硕1101

姓名:张琴韵

学号:20112112522

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1998年5月发生的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是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的整合及其协同效应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但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联姻”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现在克莱斯勒又回到美国人的手中, 并且是成为私人控股的公司。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横向一体化的优势并且得到关于企业文化合并的重要性的相关启示。

一、并购背景

戴姆勒—奔驰在1996年仅次于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当时公司总资产为657亿美元,总营业额706亿美元。1997年落后于丰田,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但是其跨国指数1996年仅为41.9%,再考虑其在欧盟地区的经营,其地域经营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众多汽车集团中也明显处于中下游水平。

戴姆勒—奔驰看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总体实力不敌福特、通用,海外发展又远逊于大众、宝马、本田等竞争对手)。另外,在全球汽

车行业产量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大部分汽车公司都把薄利多销作为主要的生存战略。经济的全球化、强烈的危机意识使戴姆勒—奔驰积极谋划起了全球发展战略,收购莱姆斯勒成为建立这一战略的最重要起点。

克莱斯勒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除了其汽车之外,还生产和营销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是一个多元化企业。1996年公司总资产562亿美元,总销售额614亿美元。但由于长期忽视国际市场的开拓、过分重视国内市场,使其在海外经营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其1996年的跨国指数仅为16.3%。在日益被边缘化的国际竞争中,被其竞争对手收购也许是克莱斯勒绝处逢生的最好办法。

二、并购动因

首先,在全球汽车行业,汽车产量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当时全球的汽车产量过剩多达2000万辆。在有限的销售量下,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和保证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通过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走企业联合的道路也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其次,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能形成有效的互补。在市场份额上,克莱斯勒销售额的93%集中在北美,其他地区只有7%,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而合并正好可以使其开拓欧洲市场。莱姆勒—奔驰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21%,大部分局限于欧洲市场,与克莱斯勒的合并能满足公司发展北美市场的需要。两家公司合并,能在市场常形成互补,增强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地位。

在产品线方面,双方产品的重合性极少,互补性很强。克莱斯勒的强项是中低档小型汽车、越野吉普和卫星厢式汽车,而戴姆勒—奔驰的强项产品则是享誉全球的奔驰牌豪华小汽车。两家公司的合并将给新公司带来一个进入新的汽车市场的大好时机。

总体而言,双方如果合并,可以在采购、营销、技术合作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实现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生产和促进销售,从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全球竞争力的目的。

三、并购过程及战略选择

虽然双方都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但双方没有采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换股并购比较基准,而是采用复合价值原理的收益现值法分别对两家公司进行估价。根据合并协议,奔驰的股东根据其所持股份获得同等数量的新公司股票,克莱斯勒股东则以1股克莱斯勒股票换取0.547股新公司股票,收购金额达405亿美元。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57%的股份,克莱斯勒的股东占有43%。

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另外,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都是世界级的巨型跨国公司,在各自国家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政府方面的障碍,双方的合并不仅受到了德国政府的欢迎,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股民对这起合并也充满了信心,合并消息公布之后,两家公司的股票行情理解看涨,戴姆勒—奔驰的股票价格同日涨幅8%,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日则飙升17.8%。

并且,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合并后最初有一年上半年第二季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7%,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继续保有领先地位,宾士车与 Smart 车系创下31万辆的新纪录,比去年同期成长12%,整个集团则共卖出了8,510,000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出2,000辆。

四、并购后出现的问题

合并起初,奔驰公司对克莱斯勒的高管层进行了调整,使克莱斯勒公司的大部分高级经理来自德方,加强了对克莱斯勒公司内部重要决策的控制。但这种强力控制受到了目标方的抵制造成了克莱斯勒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在意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后,2000年底,为了防止更多的人才流失,奔驰公司给予克莱斯勒方面更大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

此次跨国并购带来的巨大文化差异对并购后的整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两个公司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营销理念方面。美国人喜欢尽快推出价廉而实用的新产品,有时宁可牺牲一点产品质量;而德国人对质量极其重视,即使耽误新产品问世也在所不惜。而且由于双方对自身的文化都有一种优越感,迥然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民族心态,影响了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更破坏了合并后可能发挥的协同效应。

五、并购最终结果

2007年5月14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在其总部所在地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投资大亨 Cerberus资金管理投资公司出资55亿欧元购买克莱斯勒公司80.1%的股份,未来改名后的“戴姆勒公司”则拥有克莱斯勒公司19.9%的股份。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九年的“婚姻”后,德国和美国两大汽车公司的合并正式宣告破裂。

六、案例启示

1、成功之处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公司并购属于横向一体化。这两家公司并购初期也确实取得了辉煌的增长业绩,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本应对是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在此案例中,两家公司选择横向一体化的原因如下:

①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②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

③需要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主席朴先生曾在1998年预测在21世纪只有6-7家大型汽车制造商能生存下来。这样的前景使得兼并成了竞争的需要。只有拥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

④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丰富。技术(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是采用该战略的主要动因。

而该战略的优势在于:能够吞并或减少竞争对手;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量去与竞争对手抗衡;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取得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2、失败之处分析:

此并购案的最终总失败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企业应该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建立求同存异的新企业文化,才能减少因相互人员摩擦而产生对企业的正常活动,真正实现双方产生要素资源的优势互补。在这个案例中,施拉姆普和伊顿的全球视野与公司的产品线是协调一致的。虽然组织的最高层互相认可国家和企业文化,但是在基层对不同文化和管理风格进行整合时却遭遇了文化冲突。

这其中包含了民族性问题,文化认同问题以及管理方式转变的问题。

①民族性问题:

在这家具有显赫荣耀的德国企业与历史悠久的美国企业的巨型合并中,出现意识形态问题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公司普通员工之间的相互憎恨甚至追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公司的一些设计人员和管理者认为,合并就是被德国公司接管了。因此他们选择离开了公司而加入了通用和福特。而美国公司的CEO 伊顿先生也即将退休。尤其是其中一方谎称共享领导权的行为更是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祸根。

②文化认同问题:

尊重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认同。如果对跨国文化的差异没有思想准备和了解就进行经营和投资就会不自觉地陷入“文化休克”的境地。

文化差异存在于认知、习惯、处事方式与偏见之中,常常不被人们引起充分的注意。兼并企业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被兼并企业(不论这样做会对合作双方的意愿与自尊带来怎样的影响)。正如我们在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案中所看到的那样,在不平等合并中浮现出了多少的傲慢与忿恨。

③管理方式的转变

两家企业之间的平滑融合还存在其他障碍。戴姆勒面临着调整自身的重任,使自己从一家保守的德国公司转变为一个面对多元文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结构、命令的下达和计划的指定等都体现了德国人的本性。

戴姆勒的高管们把博士、教授等称谓用在自己的名片上,大多数人都穿着深色的三件套装。与之相反,克莱斯勒则以轻松自由的氛围和创造力而闻名。”

此外,合并之后,创造性思维与技术领先的关键----公司相对无拘无束的文化不仅遭遇了挑战,而且受到德国人的否认与排挤。这些德国人并不怎么重视诸如鲍勃·鲁兹(Bob Lutz)等设计师的贡献。鲍勃·鲁兹能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无需花费太多成本与研究精力的产品。“在德国人的管理下,原先克莱斯勒的果敢与创造力被埋葬了。”因此很多克莱斯勒的设计者们因为不能参加梅塞德斯车的设计而感到难堪。

总的来说,并购失败除了外在的汽车工业与经济形势下滑原因外,企业文化冲突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应当记住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任何先进的文化都不是万能的,环境的变化需要文化不断的发展去适应。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如果不能顺水推舟,就会因“内耗”产生更大的经营成本,弱化其原本应具有的协同效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新企业的发展。

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及感悟 叶耕 1013001

概述: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汽车公司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在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整体业绩都不甚人意。 我分析和评价了本并购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并解读它们。希望能够总结他们的跨国并购经验后得到一些启示。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展开: 1.并购过程中战略类型的选择以及理由 2.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3.该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 1.并购战略的选择以及理由 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mpacc 刘凯2012011023 1.梅塞德斯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竞争环境? 宏观:西方经济衰退微观:市场竞争激烈(日本车,美国福特,本国大众、宝马撼动了奔驰欧洲领头羊地位)91年利润下降63%;92年大幅减产,在美销售量由年10万缩减到5.9万;93年最严重的销售暴跌,第一次蒙受亏损2,梅塞德斯如何应对世界市场上豪华汽车的需求变化? 1 调整其核心业务以提高运营效率、减少零件和系统的复杂性 2 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在技术上紧密配合的关系 3 在寻求增加市场份额、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和新的利基市场的同时,着手开发一系列的新产品,也许梅赛德斯最重大、 最激进的新项目当推“全能车(AAV)” 3.构成目标成本法的要素有二,一是目标销售价格,二是目标毛利。梅塞德斯是如何确定这些要素的数值的? 答:目标销售价格:业务部门在考虑市场变化趋势竞争产品情况新品所增加新技能的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后得出。梅塞德斯采用目标成本法,并不是为了要降低某一级汽车的成本,产出低价的车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生产出来的车辆比竞争对手生产的同样车型,要贵一些。然而,顾客多花的钱,必须给其带来更大的、看得见的实惠,做到物超所值。 目标毛利:目标利润是从基于销售回报率的长期利润分析中得出。由于销售回报率与每个产品的利润率紧密相连因此它是广泛使用的指标而且要以战略利润为基楚。设定目标成本的过程,由成本计划员领导。由于成本计划员是具有制造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他们能够对供应商提供的各个系统将会发生多少成本,做出合理的估测。对每一个功能组的现行成本做出估计。然后,再对每一个功能组的各个组件,确定它们所需要的成本。梅塞德斯的工作组成员采用多种指标,来帮助他们确定全能车关键性的性能、设计和成本之间的联系。 4.请说明如何确定一项部件的重要性指数。这一指数是如何引导经理人员做出降低成本的决策的? 1、搜集信息制定指标满足顾客对全能车的概念所反映的意见,满足顾客对汽车的不同性能 2、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性能百分比 3、明确功能组对特性的贡献程度 4、确定不同的功能组合 将取得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百分比,与各功能组的贡献结合起来。结合的结果为“重要性指数”,这个指数衡量每一类顾客要求中,各功能组的相对重要性。梅塞德斯的经理人员在概念设计阶段,运用目标成本指数来了解一项功能组的重要性与该项功能组的目标成本之间的关系。这样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发现一些在满足顾客需求前提下的降低成本的机会,而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出选择。 5.梅塞德斯是如何降低成本以达到目标成本的? 第一步是对每一个功能组的现行成本做出估计。 第二步,再对每一个功能组的各个组件,确定它们所需要的成本。通过比较每一个功能组的估计现行成本与目标成本,确定成本降低目标。全能车依赖于高附加值的系统供应商,因此从一开始,供应商就应当达到项目目标成本。 第三步,对各功能组合包含的零件注意确定其降低成本的目标。成本计划员是具有制造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他们能够对供应商提供的各个系统将会发生多少成本,做出合理的估测。梅塞德斯的工作组成员采用多种指标,来帮助他们确定全能车关键性的性能、设计和成本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公司通过每年进行的净现值(NPV)分析,密切注意项目的进展情况。每年编制一套三年计划(包括利润表),向德国的总部报告。公司每月召开部门会议,把实际成本与(在成本估计过程中确定的)标准成本相比较,确定成本业绩。 6.供应商是如何成为目标成本编制过程的一个因素的?为什么说他们对梅塞德斯全能车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全能车的制造过程,依赖于能带来高附加值的系统供应商。例如,驾驶座是以一个整体购自系统供应商的。因而系统供应商从项目一开始,就成为开发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梅塞德斯期望各供应商都能达到成本目标。 (2)为了提高整个功能组的有效性,梅塞德斯在整个流程的初始阶段,就请来各供应商参加讨论。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就必须迅速做出决策。由专员估测成本,从而将供应商的成本作为目标成本的一个因素。 (3)AAV项目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就能迅速做出抉择提高整个功能组合的有效性。 其决定意义在于供应商是按照系统提供商品而不是按照系统的零件,在全能车的总成本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系统供应商所提供的系统组件,而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出的选择,通常到了生产阶段就不可逆转了。在目标成本法中,系统供应商所占有80%的属于材料和外部供应商提供的系统组件。 因此控制成本就被缩小为控制供应商成本,这是目标成本法的一个关键因素。 7.哪一类组织机构通常获益(或不能获益)于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主要是借助产品设计来降低成本,其产品主要适用于那些更新换代快规格种类多的行业如汽车业。家电、机器制造等装配性行业而生成产原料等加工型的行业较少。 正如本案例中的梅德赛斯奔驰,采用目标成本法实现了将经营控制技术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

技术案例 2016年4月 以下案例来源于奔驰QQ技术群、微信群、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以及BMBS技术案例,非常感谢各位精英的大力支持,为方便查看案例,本案例以WIS组别进行划分,查看案例时请参考WIS组别,案例只供参考,部分案例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如有最终解决办法我会进行更新! 案例: 05组——M276.9发动机,一侧气缸哒哒异响,气门导管间隙过大,更换对应的气缸盖! 07组——2015-12月诊断版本和2016-03诊断版本,升级C级(W/V205) ME控制单元后,车辆无法启动,软件问题,解决办法:1-发送邮件到UHD;2-使用其他车辆软件进行离线升级,操作方法:把收到的离线包共享了,最好是两个车型分开,C200和C180,头一个项目检测划勾了以后 拔下诊断插头,启动诊断程序后在“测量框架”那项完成后就拔掉砖头,电脑会让你手动输入底盘号,输入你从兄弟店得到离线包的底盘号,直接进ME做编程,最后再用原车再做一下SCN(提供者北京侯猛老师) 07组——W212车型 M271 EVO发动机,在跑了几万公里之后凉车启动发动机抖动报风门电机故障的,大家有没有比较好的处理方案?涡轮风门调节杆位置不正确,重新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07组-关于M276和M274发动机凸轮轴链轮移位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图片。

尺位置线束是否磨损。 07组——AMG GT,190车型,客户提车时发动机灯点亮,XENTRY检测3、 4缸失火,原地加油正常,试车1500RPM必出故障,各种对调没有解决,实际值发现左侧进气温度传感器比右侧进气温度传感器高很多,更换后解决问题,疑问:左侧进气温度传感器故障为何会导致右侧3 .4气缸失火?…(成都中升彭代明提供) 07组——GL350 OM642发动机,冷车启动第一下启动无力且时间长,并且发动机 底部有咔咔的声音,随后再次启动就正常了,4-5个小时后故障再现?机油压力

解析克莱斯勒与通用 1.比较信息系统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扮演角色的异同。它们是如何对汽车工业本身产生影响的? 相同点是: 1)随着两家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地位的逐步提高,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信息系统已能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越来越多的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种经营分析与管理决策功能 3)决策工作借助信息系统必将成为企业每一位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不同点 是:通用信息系统是处理各分部间管理混乱问题,通用汽车的集成式生产计划项目以一个统一的系统处理库存、生产及财务数据。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信息系统大部分投向全公司范围的通信系统和即时库存管理,为了降低存货水平,降低成本。 信息系统对于汽车工业本身影响在于致使许多决策问题不必再由上层或专人解决,导致企业决策权力向下层转移并逐步分散化,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立式的集权结构向卧式的扁平化分权结构发展。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反映在上下之间联络通路的缩短,不同地域的企业部门、分支机构或管理人员决策权力和能力的加强,信息系统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2、信息系统对于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成败起到多大作用? 1)通用汽车公司的信息系统曾经十分陈旧。虽然拥有100台大型机及34个计算机中心,它没有集中的系统来连接或者协调各部分的计算机进行运作。每一分部都有各自的软硬件系统,因此设计部分不能通过计算机同生产工程师互相沟通。由于各分部间管理混乱,且彼此不能完全兼容。 引入EDS及其系统开发人才承担了攻克分部间管理混乱问题的重担,EDS用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数字式远程通信取代了原先服务于通用的上百个不同网络。 2)克莱斯勒公司建立的集成化系统,大部分投向全公司范围的通信系统和库存管理。 综上可看出信息系统除了对企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促使企业运作方式和管理过程的变革等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遵循信息的规律,采用全新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集

案例一“奔驰”营销的成功之道 1.阅读案例 德国奔驰(Benz)汽车公司在世界汽车行业独树一帜,以优质优价闻名于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削减生产,缩短工时,裁减人员,而奔驰公司不仅保持生产,而且产量还略有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奔驰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佼佼者,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以“顾客要求第一”、“广为顾客服务”为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不仅是交通工具,还应包括汽车的质量、造型、功能、维修服务等,即以自己的产品整体来满足顾客的整体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对世界近万名消费者的抽样调查中,奔驰车得分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索尼,位列“世界名牌第一车”。那么奔驰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奔驰的营销理念。 (一)‘‘奔驰”的定位:元首驾座 在汽车行业众多的品牌中,定位观点是各不相同的。宝马车强调的是“驾驶的乐趣”,富豪强调“耐久安全”,马自达的“可靠”,绅宝

(SAAB)的“飞行科技”,丰田(TOYOTA)的“跑车外型”,菲亚持的“精力充沛”,而奔驰的定位则是“高贵、王者、显赫、至尊”,奔驰的TV 广告中较出名的系列是“世界元首使用最多的车”。 为了达到这一定位目的,奔驰公司一方面在产品的品质上追求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价格定位上,也选取了高价位,与日本车的价格相比,一辆奔驰车的价格可以买两辆日本车。价值定价成为奔驰公司最重要的致胜武器。无怪乎消费者为了得到身份与地位的心理满足感不惜重金。 (二)“奔驰”的质量观 奔驰汽车的质量是首屈一指的。在产品的构想、设计、研制、试制、生产、维修等环节都突出了质量标准。其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支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奔驰公司在国内有502个培训中心,培训范围包括新招学徒工的基本训练、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在职职工的专业提高。受基本训练的职工平均每年维持在6000人左右,另外每年约有2万—3万名在职职工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 在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之初,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天作之合。在美国的汽车生产者中,克莱斯勒尽管是规模最小的,但从1994年以来,它却是最有效率的,一直保持着最高水平的利润率。现在,它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将与戴姆勒富有传奇色彩的梅赛德斯-奔驰车的优势相结合。克莱斯勒已经卖掉了它的一些国际业务来筹集所需的资金,这次合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而且让其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戴姆勒的荣根·斯莱普(JurgenSchrempp)是这次合并的积极推动者,他认为该合并将产生全球性范围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将涉及美德两种文化融合的问题。但在新公司的总裁办公室,克莱斯勒的CEO罗伯特·伊顿(Robert Eaton)和斯莱普共同担任主席,所有决策都是双方共同作出的。 1998年11月,这场平等的合并正式完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合并前的克莱斯勒 在过去的几十年,克莱斯勒有过非凡的经历。 有人说,李·艾科卡(Lee Iacocca)在克莱斯勒公司创造了奇迹。他于1978年11月,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当时企业已步入绝境,情况非常糟糕,于是他向华盛顿申请破产保护,获得了1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担保,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生。到1983年,在艾科卡的领导下,克莱斯勒开始盈利,并在接下来的4年中取得了辉煌业绩,提前7年还清了全部贷款。就像凤凰涅磐,这家徘徊在第3名的企业又获得了新生。一些人说艾科卡应该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其非凡的管理才能。 不过,在艾科卡任职的后半段,他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到1988年,这家公司又遇到了麻烦。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轿车和卡车的设计中。1987年,由于兼并美国汽车公司(AMC)而导致了克莱斯勒资金的紧张。这次交易的主要产品是多功能吉普生产线。这种车的主要买主是年轻人和富有阶层,而克莱斯勒的市场定位是老年人和低收入阶层。这次兼并导致克莱斯勒效率下降。 年事已高的艾科卡再次将他的注意力全部转回到轿车业务上。可是此时,离还清所有银行债务只剩7年的期限。他把公司的资源集中在4款轿车和卡车上:小型货车、切诺基牌吉普车、LH私人轿车和敞蓬小型载货卡车。直到新车型生产出来的那一刻,人们还是担心公司不能重生,特别是如果在这之前经济衰退来临的话,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于是艾科卡制订了长期的开源节流计划,他将公司260亿的年度运行成本削减了30亿。 到1992年,公司高速发展。艾科卡于1992年12月3 1日退休,为其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接替他的是原来在欧洲通用汽车(GM)任职的的罗伯特·伊顿(Robert Eaton)。 在世纪之交,由于创新设计和全球汽车销售增长等多种原因,克莱斯勒公司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表1列出了克莱斯勒和它的两个美国竞争对手,即通用汽车和福特在这个黄金时代的销售和净利润的统计数据。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 班级:国硕1101 姓名:张琴韵 学号:20112112522

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1998年5月发生的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是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的整合及其协同效应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但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联姻”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现在克莱斯勒又回到美国人的手中, 并且是成为私人控股的公司。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横向一体化的优势并且得到关于企业文化合并的重要性的相关启示。 一、并购背景 戴姆勒—奔驰在1996年仅次于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当时公司总资产为657亿美元,总营业额706亿美元。1997年落后于丰田,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但是其跨国指数1996年仅为41.9%,再考虑其在欧盟地区的经营,其地域经营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众多汽车集团中也明显处于中下游水平。 戴姆勒—奔驰看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总体实力不敌福特、通用,海外发展又远逊于大众、宝马、本田等竞争对手)。另外,在全球汽

戴姆勒-克莱斯勒:绚丽的合并谎言在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之初,有些人认为这项合并十分正确,就像发生在天堂里一样。克莱斯勒是全美最小但也是截至1994年全美最高效、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商。如今,克莱斯勒的生产与研发力量将与戴姆勒的传奇品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的优势相结合。另外,在一次周期性的危机中,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克莱斯勒卖掉了其国际业务,这次合并为克莱斯勒提供了与资金雄厚的伙伴开展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作为这次合并的积极推动者,戴姆勒公司的于尔根·施伦普(Juergen Schrempp)认为,该项合并将产生全球范围的经济效益。 当然,在合并之后,公司中将同时存在美德两种文化。但在新的总裁办公室,克莱斯勒的CEO罗伯特·伊顿(Robert Eaton)将与施伦普平起平坐,共同担任新公司的主席,所有的决策都由双方共同作出。 很快,克莱斯勒管理层关于权力公平的期望就与他们闻名于世的合并伙伴发生了冲突。正如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施伦普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公平对待克莱斯勒。在合并中,施伦普很不光彩地撒了谎。合并之后,其迅速剥夺了克莱斯勒高层的管理权力。这种欺骗到底是一种有悖伦理道德而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还是克莱斯勒的管理层本来就该看穿的一项精明谈判策略呢? 无论怎样,1998年11月,这场“平等”的合并还是完成了。随后,麻烦接踵而至。 合并之前的克莱斯勒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克莱斯勒曾有过非凡的历史。 有人说李·艾克卡(Lee Iacocca)在克莱斯勒上演了一个奇迹。1978年11月,艾克卡成为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的总裁。当时公司情况十分糟糕,于是,艾克卡向华盛顿政府申请破产保护,并获得了1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且籍此让公司获得了新生。在艾克卡的领导下,到1983年,克莱斯勒已开始实现盈利,并在接下来的4年中取得了辉煌业绩。艾克卡提前7年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这家曾经步履蹒跚的三流公司像浴火涅槃的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与尊严。有人说艾克卡应成为美国总统,因为仅有这样的大事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才干。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艾克卡开始转向投资经营其他公司。然而,1988年,克莱斯勒的经营再次受挫。公司面临的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的资金紧张,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型轿车与卡车的设计中去。克莱斯勒1987年收购美国汽车公司(AMC)是导致这次资金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研究分析:奔驰公司通过员工持股提高 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研究分析:奔驰公司通过员工持股提高效率“我们的目标是,使员工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同企业是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执委会里负责人事的机构打算把向员工发放企业盈利股票、职工股票、刺激个人的积极性这三者融为一体。 1997年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根据赢利情况直接向员工发放股票,这还是第一次。如果公司1997年的结算被计算出来的话,那么公司全体员工春天将得到一笔特殊的支付。前提是营业盈利至少达到15亿马克。这些盈利首先可以使每个员工得到270马克的收益。公司每多赢利1亿马克,付给每个员工的红利就增加38马克。如果公司1997年的经营情况与1996年相同的话,那么每个人就会多收入800马克。 企业的盈利股票取决于年终结算,这一新的规定是1997年6月由企业领导和职工代表委员会共同商定出的。 特罗皮奇说,取代了过去模式的新规定对员工们来说也可能产生痛苦的影响。他说:“企业效益好,向员工发的盈利股票就多。如果企业经营不好,那么发给员工的股票就少,情况严重时甚至一点也不发。”这样一来除了使员工们感到自己同企业是息息相关的之外,还可以促使更多的员工关心美元汇率变化,美元汇率对出口强劲的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起着重大影响。 全企业职工代表委员会主席卡尔·福伊尔施泰因完全支持新规定:“实行盈利股票在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的特殊支付中是一种新的做法。员工参与企业赢利投资也可以明显增加个人收入。”他对支付的数额表示同意,他说:“鉴于公司最近几年良好的发展趋势,员工参股的规模是合理的。”职工股票除了新实行的盈利股票外,20多年来戴姆勒-奔驰

奔驰营销策划案例 “奔驰”奔驰 在对世界近万名消费者的抽样调查中,奔驰车得分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索尼,位列“世界名牌第一车”。 作为许多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的重要交通工具的“奔驰600”高级轿车一诺万金:“如果发现奔驰车发生故障,中途抛锚,将获赠l万美金。” 面对日本车的强大压力,奔驰车竟能增加对日本的出口,并能始终在日本市场上保持一块地盘,从1990年始连续四年勇夺日本进口车销售冠军! 奔驰车的年产量一直控制在70万辆左右,仅为美国通用车的l/9左右,不求多生产多赚钱,怪! 中国人心目中的Benz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品位在日益提高,人们的购物欲望已从几元发展到几万元,其谈论的话题也从手表、自行车,家用电器发展到私人汽车。汽车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汽车的型号、质量、款式、价格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在最近一次的“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牌车”调查中,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对名牌车的心理及情感占有率都在80%以上。奔驰车以其优美的形象,优良的服务质量,深得消费者的推崇。拥有一辆奔驰,被视为财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显示身份及资信的最好凭证。 奔驰小档案:奔驰创始人卡尔·本茨: ○1883年在德国建立本茨发动机制造厂,生产世界上最早的空气压缩打火发动机,1886年又研制出由马达发动和加速的马车式三轮汽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雏型。 ○哥特里普·戴姆勒,1886年完成首辆以汽油为燃料的四轮车试车工作。 全球汽车大战 100年的汽车业发展史,汽车已由几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人人都想拥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全球汽车的销量很快达到惊人的每年上万亿美元。汽车工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已成为最大的高档消费品市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汽车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厂家死死生生层出不穷。光是高档轿车市场就涌现出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宝马、奔驰,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品牌。汽车市场呈现品牌林立的局面。为了建立和巩固品牌形象,汽车厂商不惜重金,制作大量的品牌广告和企业形象广告。1993年全美200大广告品牌前10位中有4个是汽车品牌。1994年台湾品牌广告的前4位全是汽车品牌。 世界汽车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众多的影响因素,如供求关系,政府的关税政策,环保法规,经济形势,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更是加大了汽车市场的复杂性与不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谈判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汽车业“三驾马车”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拥有近7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但自进入70年代以来该公司却屡遭厄运,从1970年至1978年的9年内,竟有4年亏损,其中1978年亏损额达2.04亿美元。在此危难之际,艾柯卡出任总经理。为了维持公司最低限度的生产活动,艾柯卡请求政府给予紧急经济援助,提供贷款担保。 但这一请求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克莱斯勒赶快倒闭吧。按照企业自由竞争原则,政府决不应该给予经济援助。最使艾柯卡感到头痛的是国会为此而举行了听证会,那简直就是在接受审判。委员会成员坐在半圆形高出地面八尺的会议桌上俯视着证人,而证人必须仰着头去看询问者。参议员、银行业务委员会主席威廉?普洛斯迈质问他:“如果保证贷款案获得通过的话,那么政府对克莱斯勒将介入更深,这对你长久以来鼓吹得十分动听的主张(指自由企业的竞争)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艾柯卡回答说,“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自由企业的拥护者,我是极不情愿来到这里的,但我们目前的处境进退维谷,除非我们能取得联邦政府的某种保证贷款,否则我根本没办法去拯救克莱斯勒。”

他接着说:“我这不是在说谎,其实在座的参议员们都比我还清楚,克莱斯勒的请求贷款案并非首开先例。事 实上,你们的账册上目前已有了4090亿元的保证贷款, 因此务请你们通融一下,不要到此为止,请你们也全力为 克莱斯勒争取4100万美元的贷款吧,因为克莱斯勒乃是 美国的第十大公司,它关系到60万人的工作机会。” 艾柯卡随后指出日本汽车正乘虚而入,如果克莱斯勒倒闭了,它的几十万职员就得成为日本的佣工,根据财政 部的调查材料,如果克莱斯勒倒闭的话,国家在第一年里 就得为所有失业人口花费27亿美元的保险金和福利金。 所以他向国会议员们说:“各位眼前有个选择,你们愿意 现在就付出27亿呢?还是将它一半作为保证贷款,日后并 可全数收回?”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无言以对,贷款终获 通过。 【案例分析】 美国谈判专家费雪指出:“每位谈判者都有两种利益:实质的利益和关系的利益。没一个人的利益焦点并不是完 全对立的,相互合作﹑互利互惠,会使谈判双方既得到实 质的利益,又获得关系的利益。以合作为起点,最终获得 双赢的结局。” 在谈判的开始我们就能开出这个胜利的一方一定属于克莱斯勒公司的,因为克莱斯勒公司的倒闭对于政府是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背景 在合并之时,戴姆勒销售的车辆比克莱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1997年,戴姆勒全球范围内的30万员工生产了71.5万辆轿车和41.7万辆卡车和商用车。除此之外,戴姆勒还生产飞机、火车和直升机,其收入的2/3来自德国之外。克莱斯勒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之后,克莱斯勒迅速扭亏为蠃,1994年盈利37亿,利润率超过7%,远高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克莱斯勒从1994年起每年盈利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1995年,它的利润率为3.8%,好于福特,比通用稍低;1996和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又是最高的。 两个公司在产品线上互补,克莱斯勒将合并视为克服欧洲一些贸易壁垒的机会。但是,汽车工业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其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和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为20%),只有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这些使得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成为一种竞争需要,而非形成竞争优势或战略优势。 合并前景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在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大生产国。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戴姆勒—奔驰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极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据当时的预测,21世纪只有大约6至7个大型汽车生产产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此时,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成为了一种竞争需要。 克莱斯勒是由于其微型面包车和吉普车畅销而著名。它的基本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没有知名度。再加上美国汽车市场的饱和和萧条,以及来自于日产车和韩国车的压力,使得当时克莱斯勒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好。但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主要以豪华车和小型车创新著称,缺少低价位,销量大的车来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取得一定的规模经济,形成一个从高价位到低价位的完整的生产线。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豪华车品牌形象可以给克莱斯勒提高知名度,而克莱斯勒的强劲的管理能力,高生产效率以及低成本等特点给戴姆勒以进入低价位细分市场的机会。 由此可见,两个公司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互补,在各自的专长领域利用其创新能力,获得合理效应和成本的节约。 合并分析 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前的TOWS矩阵

1.梅塞德斯面临的是什么样竞争环境? 宏观方面,梅赛德斯面临着整体经济衰退的大环境; 微观方面,面临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销量暴跌,公司在91年利润下降63%;92年大幅减产,在美销售量由年10万缩减到5.9万;93年最严重的销售暴跌,这导致其蒙受了历史上第一次亏损。奔驰面临成本与产品创新两个方面的竞争。它不再独霸豪华车市场,LEXUS等新推出的车型已经开始占据市场份额。 2,如何应对世界上豪华汽需求变化 (1)调整其核心业务以提高运营效率、减少零件和系统的复杂性,使AAV 的管理层次数和从开发到产品出厂之间经过的时间,都大为减少。 (2)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在技术上紧密配合的关系。重要的是,使这些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从而能够采用他们所提的改进产品的建议、改进设计使其制造更有可行性的意见、和节约成本的意见。 (3)在寻求增加市场份额、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和新的利基市场的同时,着手开发一系列的新产品,其中最大最激进的项目即为全能车AAV。 (4)梅赛德斯把成本控制作为它的一项新的重点工作。控制制造成本,向来是重要的。不过,梅赛德斯强调工程技术的传统和它的市场地位(豪华车辆的

制造商),鼓励它的设计人员创造出尽量优秀的车辆,并相应地确定它们的售价。新的竞争环境促使梅赛德斯在设计阶段就抢先对成本进行管理。 3.构成目标成本法的要素有二,一是目标销售价格,二是目标毛利。梅塞德斯是 如何确定这些要素的数值的? 答:目标销售价格:公司采用调研方式,获取顾客偏好、支付意愿等信息,据 此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进而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市场价格。在本案例中,奔驰公司的目标价格是:与竞争对手生产的同样车型相比,价格要稍微贵一些。但是,顾客多花的钱,必须给其带来更大的、看得见的实惠,做到物超所值。 目标毛利:目标毛利由目标利润率确定,目标利润率是产品组合与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其中,产品组合是公司要规划生产的产品,销售利润率由财务报酬率(ROA)确定。在本案例中,并没有明确写明奔驰公司如何确定目标毛利的,但写明了设定目标成本的过程。即由成本计划员领导。由于成本计划员是具有制造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他们能够对供应商提供的各个系统将会发生多少成本,做出合理的估测。具体而言,就是将汽车划分为若干功能组,对每一个功能组的现行成本做出估计。然后,再对每一个功能组的各个组件,确定它们所需要的成本。通过比较每一个功能组的估计现行成本与目标成本,确定成

案例资料3: 克莱斯勒与通用:信息技术与组织环境 这个案例描述了美国克莱斯勒与通用两大汽车公司是如何试图使用信息技术与国内外同行业者展开竞争的。 1992年10月26日,罗伯特.斯坦普尔辞去了通用汽车公司主席及执行总裁的职务。斯坦普尔的被迫辞职是由于没有及时采取变化措施,以确保这个汽车巨人的生存。早在十个月以前,为挽回巨大的财务亏损与直线下降的市场份额,斯坦普尔曾宣布在三年之内关闭其北美的21家工厂并从37万名员工中裁减掉7.4万人。代替斯坦普尔的是一个以杰克.史密斯为首的更年轻、更具决断力的管理小组。通用汽车公司的困境反映了80年代末,曾一度繁荣的美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由于美国入越来越认为美制汽车性能差,造型亦不含潮流.买主们每年所购买的美国汽车越来越少,而大部分则以日本货取而代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就在同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1992年第三季度公司获得了2.02亿美元的巨额收入。80年代,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一直在规模巨大的轿车市场上与不断上升的成本和持续下降的市场销售额做斗争。同时它的迷你型封闭货车及大马力吉普车大切诺基的需求量却很大。通过实行一项削减成本的重大举措。公司在三年中减掉了400万美元的运作成本。而其余的美国汽车厂商仍在持续的经济萧条中徘徊,继续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与日本人。 十年前,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濒临破产,而通用汽车公司则拥有大量资金。克莱斯勒是否最终转危为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商开始走向它的末日?在这两大汽车公司的兴衰中,以及未来的美国汽车工业中,信息系统担当着一种什么角色?

通用汽车公司 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员工超过71万人,分布于35个国家。它与28000家供应商打交道。90年代初,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经营由50年代占全美经济的5%下降到1 .5%。公司的惊人的躯壳被证明是通用汽车公司最大的负担。70年来,通用汽车公司一直沿用了阿尔佛雷德.斯隆设置的组织模式。斯隆曾任公司首席执行总裁,在20年代通用濒临破产之际拯救了公司。斯隆把公司分成五个分部(雪佛来、庞迪亚克、欧兹其比尔、别克、凯迪拉克)。每一个事业部作为半自主的公司经营,进行自己的营销业务。通用汽车公司形成的是一种庞大的层级型组织结构。 通用轿车从低价的雪佛莱到高价的凯迪拉克各档产品都有,因此覆盖了整个市场。起初,这种由上至下的控制和分散经营的混合方式使得通用制造的汽车成本比其竞争对手要低,但也使它在有关质量和车型迎合市场方面花费更多。到了6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在与进口产品竞争普及的小型汽车生产这个问题上遇到麻烦,于是它开始消除各分部之间的差别。80年代中期,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将各分部之间的差别降低到一个非常小的程度,以至于顾客对凯迪拉克和雪佛莱难以区分,低档雪佛莱的发动机也装进了高档欧兹莫比尔车。通用自己的不同品牌之间开始相互竞争。 在罗杰.史密斯(1981年~1990年任执行总裁)的领导下,通用汽车公司虽大胆改革,但是改革的方向却常常错误。通用仍旧是一个规模庞大,垂直一体化结构的公司。有一个时期这种规模集中的程度甚至接近公司总体的十分之七。其成本比起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都要高得多。正如许多大制造公司一样,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文化也抵制变革。尽管通用的汽车质量在稳步提高,但在选型和设计上却被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抛在了后面。其市场份额从60年代初52%的高峰跌至今天的35%。1992年,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轿车的人工费用为$2358,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1872,福特汽车公司为$1563。这使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某建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建筑龙头企业。总结企业成功的经验,许多管理人员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银行的良好关系,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客户和良好的信誉,良好的员工素质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景气鼓舞下,公司确立了打破地区界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当企业树立这样的远景和使命并为之努力时,发现曾经作为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不在。例如,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建筑企业在与公司谈判时,让公司在两天内给出一个项目的报价。由于公司没有既懂建筑专业又精通日语的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报价,很遗憾地没有抓住公司项目。 请分析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1)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企业”时,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政府、银行关系方面、在地理方面、在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天、地、人已经不再成为优势。 (2)因此公司要真正认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并围绕天、地、人等制定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应围绕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足顾客定单的系统;整和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方面。 某地方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增长15%以上。员工也有原来的不足200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企业还是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王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全能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王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定单生产,基本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员人数少,所以王厂长一人就可以决定了。现在每年要招收大中专学生近50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训等,以前的做法就不行了。其三:过去总是王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作用了。 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措施。 (1)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看,企业明显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优点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责任与职权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因而作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 (2)显然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2000多人时,直线型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同案例中王厂长面临的困境,要一个人管所有的事情,已经没有效果和效率了。 (3)企业需要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考虑设立生产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这样就可以发挥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即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 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 (1)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是先导的重要性的认识。但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单调单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2)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其次要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三要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 (3)总之,在培训过程中,一般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培训工作要与企业目标相结合;上级管理者要支持和参与培训

普锐斯:引领混合动力车的潮流 1.什么微观因素影响丰田普锐斯的推出和销售?丰田对这些因素的处理怎么样? 1)目标市场:丰田公司在推出普锐斯前很好的锁定了消费者市场,预期混合动力车的首批购买者是“技术人员”和早期采用者(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并且做出 很大的宣传力度,在《新闻周刊》和《名利场》上刊登印刷广告,在电视上做广告, 如发现频道、历史频道、学习频道和MSNBC。 2)营销中介:丰田2002年花费1500万进行宣传。《新闻周刊》、《名利场》等杂志都刊登了普锐斯的广告;另外,经销商介入,经过特殊培训的销售人员进行介绍和促 销。 3)竞争者:通过快速抢占市场,用4年时间占据了技术爱好者和早期体验者市场。 4)公众:主要为媒介公众和一般大众,在地球日送出丰田标志形状的绿色车模给潜在的购买者。 2.概述影响丰田推出和销售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学、经济、自然、技术、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丰田是如何处理这些因素的? 1)人口统计:生育高峰的一代是美国目前的主要市场,这一代人的子女都已长大并离巢,因此他们能有更多的钱用来购买汽车,而不会对高价格敏感。同时,这一代人也是兴趣广泛并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人,这些特征暗示着他们非常有可能购买普锐斯这种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对年轻的一代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们很少能买得起。 2)经济:由于普锐斯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丰田力图寻求减税政策来降低滞销的威胁。 实际上,普锐斯的定价是遵从市场价格的,它并不是一款奢侈车型。作为第一个引进混合动力车的公司,其产品的价格较高是必然现象。当这一车型销售看好时,势必会导致供给的增加,而这又会促使价格下降。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同时,油价的上涨也促使一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小型的混合动力车以节约开支。这些因素使得对普锐斯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3)自然:国际社会普遍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强调节约能源,美国也受到影响。而普锐斯对环保的诉求也使它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减少了大气污染,减少了能源消耗等。 4)技术:技术是普锐斯的首要优势。丰田利用“技术”这一项在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并吸引到了技术爱好者作为其目标顾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日本汽车技术领先的优势。同时,混合动力车这一技术的引入也相应的带动了节能低价电池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案例中同样提及了在第二代普锐斯上的技术改进,而这些在第一代车型上是没有的。 5)政治:很显然丰田考虑到了政治因素。丰田认识到美国政府会在排放和里程标准上非常严格,因此设计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排放的车。这种车型没有理由不受到欢迎,并得到了联邦政府对本款车的优惠政策。 6)文化:在美国市场上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美国人非常喜欢汽车;愿意采用新技术; 关心环境问题;对原有涨价强烈抵制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有利于普锐斯走向市场。 3.评价丰田目前的营销策略。哪些方面丰田做得好?它能怎样改善它的战略? 做得好的方面: 1)准确地选择目标市场。丰田公司成功地识别并选择了美国的技术爱好者和早期体验者市场。这都是基于丰田对其市场的仔细地、彻底地和精确地分析。

克莱斯勒案例分析 一、 公司简介 克莱斯勒集团(以下简称“克莱斯勒”)是全球第五大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奥本山,主要生产克莱斯勒、Jeep、道奇品牌汽车和Mopar产品。克莱斯勒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轿车和商用汽车的生产厂商,旗下拥有一系列享誉全球的著名汽车品牌,如克莱斯勒300C、Jeep Commander以及道奇Charger。2006年,公司在全球销售达到270万辆。 二、 案例背景介绍 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石油危机给向来盛行生产大型豪华轿车的美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打击,能耗低、个头小的日本汽车纷纷冲开美国国门,大肆在美国国内汽车市场上横行,不断蚕食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这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市场份额。一些小厂损失惨重,不得不关闭歇业。曾经在美国市场上尽显辉煌的克莱斯勒公司也处于破产的边缘,再也没有往日的盛况, 1977年底,其在美国的6家工厂就已经被迫关闭了4家,公司亏损也是连年增加。1978年,克莱斯勒的亏损就高达2亿美元。1979年,克莱斯勒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它的雇员、供应商和金融债权人,而且几乎要宣告破产。克莱斯勒为了能够继续营业,需要汽车工会的让步,同时银行债务的重组则包括数以百家的社会机构和超过10亿美元的政府援助贷款。1979年12月,美国议会通过拯救“克莱斯勒”法案,政府提供克莱斯勒1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保证,然而一切均无济于事,克莱斯勒的财政赤字如同丢了魂一样一泻千里,1979年,其赤字数为11亿美元,到了1980年则高达17亿美元,创了美国企业赤字历史的最高记录,一个曾经风靡全球的汽车大亨地位岌岌可危。 三、 现状描述 (一)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发生急剧变化,各国市场对经济节能的小型车需求迅速上升。而美国本土汽车企业却显然低估了市场变革的力量,不顾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化,一味地陶醉于高档车辆的生产,而日本汽车主要是以经济、节能、小型的形象出现在美国市场上的,这恰恰给了日本汽车在美国开拓市场的机会。 (二)公司领导层臃肿涣散 1979年,克莱斯勒拥有35名副总裁,他们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公司内没有真正的委员会机构,虽有一个组织框架,但各部分没有联系起来。 (三)财务紧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