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海权

论海权

论海权
论海权

论海权

lj159212时间:2012-11-25 18:49:00

海权乃海洋权益,是主权延伸至海洋而不断运动的产物。在当今世界,殖民时代已经衰退,而代之以“和而不同”的新时代。就海权来说,是海洋权利与海洋霸权之争,是海洋主权与侵犯主权之争,是发展“和而不同”的世界与顽固坚守“同而不和”的世界之争。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关于殖民式的海权论将渐趋消亡,代之以尊重主权、尊重国际海洋法的真正的海权观将逐渐兴起,从而必将成为世界海权论的主流观点。

钓鱼岛之争唤醒了所有华人的海权意识。中国是世界海权意识发端最早的国家。史实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远古中国人就乘浮浮于海,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传播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并成为一具跨国界的国际性的海神信仰;600多年前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宏大的舰队七

下西洋,比哥伦布和达·伽马后来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要早将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明、清封建王朝的极度衰朽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明、清实行海禁达600余年,使中国的传统国人海洋意识彻底瓦解。

衰朽的满清时代,中日甲午海战败于日本,使中国人受

制于日人和列强;如今两个甲子年过去了,中国人早已站起来了。日本还以强盗行径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国有化”,欲想捏住中国突破西太洋第一岛链的咽喉,激起了中国180多地的理性的强烈抗议,环球舆情与台湾旺旺中时民调中心同步调查显示,两岸多数民众支持联合保钓,钓鱼岛之争已经并将继续唤醒世界上所有华人的海洋和海权意识,并开始真正领会到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警世箴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宜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取南洋,华夏危矣。”(郑和为说服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的一段话)

海权非霸权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被视为西方海洋战略的鼻祖,他的“海权论”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受到西方特别是美国要员的追捧,而我国一些学者未从扬弃的方法论去看待马汉的海权观,对争洋霸海不加批判反而追捧,一定程度的扭曲了海洋观,这显然与当今主权国家时代取代过去已衰朽的殖民地时代相悖的。因此,正确地认识马汉的“海权论”对建设我国成为真正的非霸权型的海权强国具有战略的意义。

什么是海权呢?被西方称之为“海权论”之鼻祖的马汉,并没有一本专门从理论上阐述海权问题的专著,这是后人对其思想的一种概括,但这种概括把马汉着力于海洋权力和海

洋霸权等同于海权本身。马汉的“海权论”及其海军战略产生于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盛行时期,特别是小小的英伦三岛凭借海上力量称霸,成了200年的大英帝国海上霸主。在马汉一生中,正经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正是大英帝国通过海洋霸权达到鼎盛时期,当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大国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的奴仆,大国中国也成了英国等列强的半殖民地,这种世界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风光200年。在美国海军服役的马汉,不仅亲历大英帝国通过海上绝对霸权呼风唤雨,而且他一生中正值美国社会上升时期,美国迫切需要效仿英国通过海上霸权走向世界,在这种环境和态势的熏陶下,马汉的“海权论”应运而生,并且受到欲想称霸世界的各个帝国要员特别是美国政客的亲睐。

马汉在殖民帝国顺风顺水的时代提出的“海权论”,必然具有殖民帝国的思路和基因。马汉提出海权的三大环节,即生产、海运和殖民地,就深深打上了殖民帝国的烙印。生产,是交换商品所必须的;海运,是用来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的据点来保护海运。于是,马汉提出“谁控制了海权,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控制海洋是一个决定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

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20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马汉这一理论,对美国摒弃陈旧的“大陆主义”政策,走上争霸海洋之路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当今美国追求海上霸权的理论基础。不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汉所论及的“海权论”,其实是制海权,即用强大的海军去获得海上权力,并由此赢得海上霸权。不管怎么看,马汉的“海权论”都摆脱不了殖民帝国的烙印。

19世纪下半叶,具有殖民帝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全世界泛滥,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用达尔文关于生物界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学说去类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人类社会里,同样只有“强者”和“适者”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去,而弱者只有灭亡。并认为群体之间的战争是社会进化的常规,这种常规是生存斗争的表现形式,它使那些最善于适应环境者继续生存下去。社会达尔文主义从理论上公然为殖民者残害被殖民人民和疯狂的侵略掠夺披

上了“为了社会进化”的文明的外衣,弱肉强食是理所当然的。殖民帝国在这种思潮的激励下,伴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展和扩大,西方殖民帝国们掀起了爪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的非西方世界纷纷沦为殖民地,偌大的中国也成了列强们蜂涌而上抢夺的半殖民地。

那么,海权的本意应是什么呢?海权,顾名思义,就是

应有的、合法的海洋权利。也就是说,不论国家之大小或内陆或海洋国家,都应平等地享有公海自由航行的权利;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以拥有自己在自己国家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应有的权利;在维护其本国上述正当海上权益所具有的相应的海上力量。在当今世界进入主权国家时代,要力避因马权的“海权论”引来的两个误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海权不是霸权,更不是为了淡化主权,而恰恰相反,更应强化其主权;二是认识到海军不是霸权的工具,而是合符国际海洋法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海上力量。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这个重要法则显然也适合考察当今世界存在的为所欲为的霸权主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马权的控制海权与控制世界财富和控制世界本身挂勾,这种殖民主义的观点非常适合当今推行霸权的大小野心家的口味,美国公然把诺大的太平洋视为自己的内海,而那些小霸野心家也趁机假手于美国,来个狐假虎威。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不仅整个20世纪许多国家都以马汉的海权论为理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海军战略和对外地缘战略,而且紧跟美国把矛头公开直指中国,或甘愿做美国的奴仆向中国合法海权发难,为此,我们不能书生气十足,更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反对霸权,但必须拥有让霸权心惊肉跳的、

强大的反制的杀手锏;我们不侵略别国一寸土地,但要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包括海军)能保卫、收复祖国自古以来拥有的每一寸土地。我们用既保留又克服的扬弃方法对待马汉“海权论”,要剔除马汉理论中殖民和霸权因素,要批判美国以及追随美国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继续确立霸权主义而

推销的“有限主权论”和“主权过时论”,主权都“消失”,何来主权所延伸的海权呢?在此同时,又要吸收马汉关于发展强大的海军的战略思想。马汉认为:“确保一个国家的海权,首先,要确保周边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和关键的海域。”马汉这一观点对我国极具有现实意义,要确保我国周边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和关键海域,就必须拥有能威慑霸权主义者的海上威慑力量,说具体点,中国的海上力量需有在西太洋足够威慑美军介入的能力,否则,就会任由霸权主义者肆意宰割。

和平崛起的中国急需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复归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漫长的海岸线、还拥有6500多个海礁岛屿和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真正的全球海洋大国之一。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到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为止,中国的海洋文化都走在世界的前沿,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随着明、清600多年的腐败的封建王朝的禁海运动,加之自我封闭和守旧的小农意识,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被人为割裂,中

国人若有海洋意识反而视为异端加以蔑视,在这种与发展海权生态环境背道而驰的清政府,虽然有北洋舰队,与当时上升势头的日本海军威海一战,自然被全军覆没。最后,清朝政府派李鸿章和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故亲历其境的孙中山叹曰:海权“操之在中国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势。”

当今,和平崛起的中国急需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复归。如今世界的92%的国际贸易在海路。我国目前开辟了30多条远洋运输线,通达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其对外贸易有97%要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其中南海和钓鱼岛海域最为重要。南海在我国通往国外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海域,60%的外贸运输从南海经过,进口原油的4/5是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总量的60%属于中国;而钓鱼岛海域,则是我国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咽喉。因此,南海和东、黄海,是和平崛起的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蓝海、走向大国从而真正崛起的一对强劲的翅膀,带着中国腾飞,我国古代的庄子有句“大鹏展翅九万里”,若大鹏没有强劲的双翅是无法展翅九万里的。我们在南海和东、黄海必须也应有绝对的、符合国际海洋法的制海权,我国腾飞的双翅才能载上腾飞的中国走向世界。而符合国际海

洋法的制海权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因此,没有国人普遍的海洋意识的复归,制海权是不会强劲的,即使是政府花力气实行了,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也是不会持久的。因此,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国人海洋意识的普遍复归。

我们在这里谈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的复归而不是树立,是介于中国人是自远古以来就具有远洋意识的国家。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这项关于《南岛西部人群和侗台人群的父系遗传关系》的研究,由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台湾慈济大学、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研究所等合作完成。在殖民时代之前,南岛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人群,其范围西至非洲的马德加斯加岛,东至南美智利复活节岛,南至新西兰,北至我国台湾岛,几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通过对南岛多个民族的染色体分析,发现南岛民族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中国广东沿海。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广东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大约一万年前,马来族群的祖先离开北部湾的广东沿岸,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一直到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开始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处探索,到达夏威夷、复活节岛、新西兰和马达加斯加。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南岛民族的史前史,而且把中国人形成的海洋意识和原始的海上能力推到了两万

年至三万年,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海洋意识的是中国人,在此作出了最好的佐证。成书于远古唐尧的《山海经》(按西汉刘歆和东汉王充说),书名取“山”,陆地也;取“海”,大洋也。书中不仅取材于多种名山,而且取材多种名海,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外南经与海内(大陆)东、南、西、北皆连成了一片。五千年前上古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是不会如此表白大海的。特别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把海神与中国始祖黄帝成为命运共同体,有言语为证:“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岛身,珥两黄蛇,名曰'禺貘’。黄帝生'禺貘’,禺貘生禺京。”

浙江拥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那里出土的木桨表明,中国远古人走向海洋并不是传说;考古成果也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从公元前3世纪起至公元15世纪,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隋唐五代时期,中国进入航海的繁荣期,造船技术,地图绘制技术和指南针在航海中广泛应用;15世纪,郑和率世界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率领士兵27800人,修造长18丈,宽4丈的大船62艘,这些船舰在当时是世界最庞大的,也是最先进的,先于欧洲人到达印度洋和东非各国。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和达·伽马后来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要早将近一个世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应是世界航海史的骄傲。

但是,中国自明朝海禁,是明成祖亲自下的海禁诏令,随后,航海的大量资料和宝船的建造图被焚毁;到了满清朝庭禁海令过之无不及,当时破禁者将被拘押或杀头,中国传统的海洋意识被腐朽的封建王朝从根上彻底破坏,满清装样子的北洋舰队生长在贫瘠的“沙漠”,而满清朝庭之所以设北洋舰队是为了维护海防而非海洋权益。满清军队早就腐朽败坏,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频频出现“叶志超狂奔500里”这样溃败现象,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口,更是只在一日之内便告陷落,满清的将军到兵勇一听见炮声,官兵皆如惊弓之鸟,此等朽兵,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人面前那有不败之理?日本的档案馆里是这样讲述甲午战争的影响:“战争之后,不仅对朝鲜,还对中国,日本都处于压迫国的地位。”这场战争为日本进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打开了突破口。如今,日本政界竭力向右倾,要翻二战的铁案,企图利用把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为契机,妾图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这是因为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背后向日本撑腰之故。但是,美国政客不要忘了二战时,英国首相张伯伦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而实行绥靖政策,结果养虎为患,战火却烧到了自己身上;二战时,美国隔岸观火任日寇在东亚横行施暴,本想坐收渔利,结果日本的战机不领情,狂轰滥炸美国的珍珠港;今日美国想借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来扼杀中国,那么,最后对美国的结果怎样,从道义和实用来看,皆不言而喻。

不过,对付日本政客企图窃取我固有领土钓鱼岛,妄图掐住我突破西太洋第一岛链之咽喉,要靠美国是无济无事的,因为实用主义的美国政客,为了一已之私,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只支持邪恶的。民国时期它只支持卖国贼袁世凯而不支持革命家孙中山,如今它偏袒日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对付日本,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我很同意《环球时报》社评的说法;“别再仰视日本,把它看成'亚洲刁民’”。不过,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日本“国有化”中国钓鱼岛事件来唤醒国人普遍的海权意识。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几个四川农妇看了日本抢我钓鱼岛的新闻后,立即愿意每人捐几百元钱买飞机、航船。我们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是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侵略与反侵略之争,我们既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反面教员提高国人的海权意识。倘若第三个甲子年,中日海上必有一战的话,那我们必须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让以后的日本政客不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杀“鸡”给“猴”看。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一句话,叫“自胜者强,”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才会变得强大。在海权问题上,我们自身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普遍淡薄。中国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和家族式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使以自我中心,鸡犬相闻而非亲非故不相往来。这种自我封闭而自得其乐的意识拒绝开拓海洋,拒绝外来信息。要知道,国人普

遍拥有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才是海上力量强大的沃土。甲午海战的惨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并没有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不过,那是在腐朽的封建王朝时代,这不足为训,但今日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并成为世界超过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我们国人仍然存在淡薄的海权意识,必将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现略举几例:香港的“保护钓鱼岛”运动虽然持续了40多年,前赴后继,但零零星星派船出海宣示主权的行动,都未能汇聚越来越多的群众,并没有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就没有提到海洋,只有一个模糊的“水流”概念;象征华夏精神与历史文明的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由960块方砖铺成,却忽略了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而国人对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普遍性的忽略。因此,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复归。

构建中国立体的海上力量体系

据中国海洋局的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水平0.3平方公里的27%,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其22%的人口。又据美·贝克学院分析报告称:“中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从1995年的6.6%,增加到2010年的30%和2020年的50%以上”。我国已经成了一个对石油进口严重依赖的国家,而我国石油安全对海洋的依

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该国就必须采取外交、经济、甚至军事手段以保证自身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否则本国经济安全将面临威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连接世界市场和资源流动过程的是海洋,因此,制海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我国是一个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我与我国一些学者因海域岛链线环绕而悲观的看法相反,因为我国的海岛岛礁及漫长的海岸线,是背靠辽阔的亚洲腹地,特别是西南高原是天然的屏障,有许多大国无法比拟的纵深地带,战争一旦爆发,其伸缩性很强,而处于临近的并时时挑衅并妄图侵占我海洋权益的日本、越南和菲律宾,都处于狭长而毫无纵深可言的国度,它们打起仗来,远远没有中国这个优势。至于岛链则是一个双刃剑,它既能封锁住大陆中国,也能为封锁者造成经济、军事和心理的极大的包袱和累赘,特别是只要我们拥有对沿海的制海权,突破一点,岛链的其余皆废。这样,“岛链”反而成为我海上力量的缓冲区,是我海上力量走向蓝海少有的可供我“歇脚”的之地,不过要达到这种境界,其关键仍然是我国对沿海要拥有制海权。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南海U形断续国界线内的大约26万平方公里的8个沉积盆地石油储量共有349.7亿吨,可采储量11.82亿吨,天然气储量8万亿立方米(引自南海问题研究中心资料数据库电子文本)。目前,中国海域内已经

记录的海洋生物20278种,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海域面积约为1.3亿公倾是发展浅海养殖、建设海洋渔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资源基地的重要的生态前提。要确保障我国这些合理合法的海上权益,就必须要以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坚强后盾。

我非常同意学者余潇枫关于“海洋大开发”应是中国新国策的建议。“'海洋大开发’应是人类破解陆地资源困局和打造未来的明智选择,也应成为国家间海洋外交的新议题”(《环球时报》2012.9.24)。英国有离岸14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煤矿,日本海底煤矿的开采量达全国煤总产量的50%;世界上溴产量的70%、镁产量的34%来源于海水,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厂分布于各海域,为什么我们却去舍近求远,用高昂的代价去寻找资源呢?我同意学者余潇枫的看法:“折射出中国自身发展方略的某种缺失”。不过,要实行“海洋大开发”的新国策,又必须拥有坚强的海上力量不可。

当今我国的南海和东、黄海的固有领土和海洋权益能源储备丰富、军事地位重要,兵家必争之地。而中国周边麻烦不断,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在南海越南、菲律宾仗着美国海上力量在我国周边不断挑衅并蚕食我岛岛礁,其南海乱局和钓鱼岛“购岛”闹剧,美国是其幕后推手。美国利用它强大的航母编队控制着马六甲海峡,朝鲜海峡,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巴拿马等16个海上咽喉航道。我国南海U型线(南

海九段线)自古以来我们先人就称“断续国界线”,线内除岛礁周边海域之外不是行使主权的领海,完全不妨碍外国享有航行自由的权利,美国无视这一事实,挑起越、菲不断闹事,其用心昭然若揭。对付我国沿海乱局,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强大的海上力量为后盾。

自21世纪始,随着美国军力自伊拉克、阿富汗两个10年战争以后,美国军力元气大伤,为了确保其岌岌可危的世界霸权,迫使美国在既在全球军事布局,又要采取针对中国和平崛起为核心的“战略东移”,于是,从美国的称霸世界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周边特别是近海制造人为的冲突,从而让其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与中国挑起领海岛礁冲突,使其挑衅者必须越来越依赖其美国,而日、越、菲也正中下怀,在蚕食中国岛礁时能狐假虎威。美国让东亚海域成为一个人为的混沌局面,既让中国伤心伤体而加以遏制,又能让美国以“保护者”和“盟友”的身份堂而皇之插手东亚事务,让美国的“狼群”向中国噬咬,能让代理的“狼群”扼杀中国则乐观其成,不能扼杀若能得到围堵之势也挺惬意,总之,美国及其追随者是要让中国失去制海权为目的,这样,就必然使21世纪的太平洋成为争夺制海权的战场。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而美国及其追随者,则要千方百计让中国仍回到满清时代的封闭式的内陆大国,从而让中国失去和平崛起的南海及东、黄海的双翅,使之腾飞而不起,封

闭而无活力,这是美日之所以勾结得如此紧密的真正原因。甚至美国置世界大义而不顾,不断纵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对日本不断否定二战后铁案视而不见,这终将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俱往矣,西班牙能阻止英国的崛起吗?英国能阻止美国的崛起吗?既然中国和平崛起是时代潮流使然,美国能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为我国将来出台国家海洋战略指明了方向。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走向蓝海、走向世界、自由进出太平洋、印度洋,就必须要拥有绝对的制海权,要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就必须拥有震慑强敌的海上力量。当代震慑强敌的海上力量,不仅要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我军我民是“仁义之师”,师出有名必须为正义而战,为保卫二战成果而战,我们应再次形成世界包括德国和日本人民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不受侵犯,我们应结成包括两岸三地的世界所有华人的统一战线。而这种世界上的所有华人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维护祖国海洋权益的证据和法制先行上。首先,我们要有充实的证据和符合海洋法的海洋权益,不仅它能使我们在心理和公理上处于主动地位,也为海上维权的海上力量以正义之师而斗、而战,其士气和法理首先就压住了对手。所以说,美国的马汉说:“海军即海权。”就军事的硬实力来说,他也只说对了

三分之一,而且是很不完整的三分之一。而当今非战争状态的制海权,再不仅仅是百年前马汉的平面的只有海军才称之为海上力量。在和平时期的现代世界,真正的海权应是立体的,即合法的捕鱼权、合法的世界海洋航行权以及合法开采海底矿产权。而与之相应的制海权,则应是渔政船护卫合法的渔民捕鱼作业;而准“海岸警卫队”的中国海监舰船,而应是维护合法开采海底矿产作业保护渔民合法捕鱼以及海洋合法主权的宣示;至于强大的海军则是我国渔船、渔政船和海监船的坚强后盾,是我国海上渔民和我国开采海底矿公司,远洋货轮以及海上合法主权的保护神。

就海上力量来说,应该打破马汉唯独海军的单一思维定势,因为海权本来是立体的,那末与之相应的制海权也应该是立体的。从狭义的海上力量来说,渔民、渔政和海军是立体型的海上力量。对渔民来说,我们常把他们作为海军或渔政的保护对象,这就造成渔民成为海上力量的负担。其实,在和平时期,大倡渔民不仅能在我国领海和所辖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自由、安全地捕鱼,而且也能到公海捕鱼,这既解决了中国渔民在近海休渔期的生计问题,又使我国渔民对妄图吞噬我岛礁的周边挑衅者成为最直接主权宣示的尖兵和别动队。因此,建议国家应鼓励并在经济和政策上扶持海上渔民,并给以海洋法和自我保护的训练,使他们有能力和有激情走向蓝海、走向世界。请想想,每年来几次

两岸万船竟发到钓鱼岛、南海我诸岛,那将是怎样浩大的和平之兵?若到海战之时,他们又是我海上力量的别动队。另外,渔政、海监在和平时期已渐成我维权之主力。长期以来,我国渔政、海监在海上维权极为低调,如今周边的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盗抢我固有领土岛礁极为器张,我非常同意军事专家罗援呼吁组建海岸警卫队应对三大海域的维权,中国驻俄罗斯前少将武官王海运建议直接由海军抽调装备人员组

建海岸警卫队的建议也值得关注。但是,没有强大的海军作渔民、渔政和海监的坚强后盾,这种狭义的海上力量就会十分脆弱,甚至会成为“纸老虎”,因此,发展强大的海军是狭义海上力量立体体系的核心。从我国不少军队学者当前提出“利益边疆”概念,显然,从狭义视角来看海上力量是不够了,还应从广义来界定海上力量,若从广义来看海上力量,我们不仅要把渔民、海警和海军作为重要的海上力量,在当今空地海天一体化的现代战争中,陆基军事力量和空天军事能力与海上力量是不可分割的,对付敌方航母之类,不仅要靠攻击型核潜艇,更要靠陆基流动导弹部队;海上两强相遇,不仅要靠勇和智,更要靠强大的空军和陆基力量;收复海上岛屿不仅要靠海、空军,最后解决战斗还要靠强大的陆军力量。只有这样,刚柔相剂,进退自如,实力说话的中国立体海上力量体系才算构成。(罗利建)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机遇

解放军报2009年12月28日朱广福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必须消化吸收传统的海权理论精华,结合新形势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创新我国海军战略理论,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海权论鼻祖马汉把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海权论。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

机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反映到海军的建设和使用问题上,即是海军建设缺乏连贯性,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海军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动;其次是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三、中国海权扩展原则——永不称霸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 的侵占 试论+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汪曙申17世纪,在欧洲航海国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交叉点的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新兴海权代表荷兰凯觑的对象。荷兰凭借强大海上实力趁机侵占台湾并构建起庞大的远东殖民贸易网络,将台湾作为拓展贸易和建立远东霸权的重要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不断卷人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体系。 一、荷兰海权崛起及台湾卷入西方殖民贸易体系16世纪末17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海权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王朝统治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被马克思称之为“十七世纪的资本主义典型国家”,有历史学家也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荷兰不仅赢得民族独立和自由,而且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和海权崛起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荷兰凭借先进的造船业大幅降低海洋运输的成本;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组织领导、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欧洲各国商业委托人的信任。美国学者诺斯和托马斯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称,“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在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后,荷兰自1596年派遣第一只船队前往东印度群岛探险后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逐步成为第一批海权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强劲竞争对手,被誉为“世界马车夫、贸易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人和经纪人”〔?」。 扩展和垄断贸易以赚取巨额商业利润是荷兰向亚洲殖民扩张的最主要目的,为了破除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海洋的垄断和控制,荷兰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准备。在海权理论上,荷兰著名思想家格老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一书中竭力为作为新兴海洋强国的荷兰辩护,强烈质疑和批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海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竭力强调荷兰人应拥有航海权,有权参与东方贸易,“所有人依国际法均可自由航行”,“每个民族均可与另一个民族自由地交往,并可自由地与之从事贸易”〔4〕。格老秀斯关于海洋自由的开创性论述为荷兰加人葡、西垄断的航海贸易竞争扫除了思想障碍,是“帮助推翻先前葡、西两国大洋垄断体制的头号思想利器,宣告了现代世界第一条延续至今的全球性原则”〔?〕。在海权的实践上,荷兰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通过武力征服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荷兰仅靠着200万人口,15000艘商船(占全欧洲四分之三的吨位)和16万海员的海上商业力量,却囊括了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海上运输量,殖民地遍及亚、非、美洲和大洋洲”仁61。 台湾面积虽小,“但因其天然资源及地理位置的关系,在近世初期重商主义时代,曾经一度卷人各殖民国竞相攫取殖民地的旋涡”〔7]。早在16世纪中后期,台湾在东亚航线上已具有重要地位,成为欧洲殖民者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和周边国家凯觑的对象。16世纪90年代日本丰臣秀吉曾谋划招抚台湾未果,由于明朝实施海禁政策,台湾反而成为中国内地与日本之间进行货物贸易的中转站。随着台湾贸易地位的日益重要,江户时代的日本幕府曾两次派兵攻台,结果仍无功而返,然日本与台湾之间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贸易联系和往来。1623年2月,巴达维亚城寄给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书信中称,…旧本人亦每年来该处(大员)与中国人贸易。”〔…〕与此同时,称霸东方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十分关注台湾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一直图谋借机占领。16世纪末,荷兰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开拓东方航路,力图在关键的海上位置建立军事和贸易据点,控制东南亚地区的香料贸易。进人17世纪,欧洲和日本市场对中国商品诸如生丝和瓷器的需求快速增长,经营中欧、中日之间的商品贸易具有高额利润回报,这极大刺激了荷兰人前往东方扩张的心理欲望。1603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劫掠一艘葡萄牙商船“凯瑟琳”号,缴获1200大捆生丝,随后将这些生丝押回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达225万荷盾,相当于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史料显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

论中国的海权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在和平时期,这也许还是不太大问题,只是若出现意外,在海上就几乎被完全困住。然而,近海领域海洋通道的不利局面只是一个侧面,随着中国远洋航线遍布世界海洋,中国当然有利用全球通道的需要,可是,这些全是现在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的宽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由沿海国家管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缘。但是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而且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道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主张以等距线为界,以此可以多划出十几万平方公里。比如,2009年2月,菲律宾一会通过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的法案,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曾分别导致中菲、中日外交关系一度变得非常紧张。这些本就是中国的领海,这其实就是外国对于中国领土的侵占。 第三,我国的海洋国土屡遭侵犯。目前应归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依托在我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上,相

形势与政策——中国海权问题及其认识

中国海权问题及认识 ——以中日海权争端为例 摘要:近年,各国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竞相出台了各种有利于本国海洋权益的政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中抢占先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海权争端不断,本文以中日东海争端为例分析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我国要重视主权宣示,加强双边谈判并且加快防空识别区的建设。 关键词:钓鱼岛;海权争端;海洋权益;陆海统筹 一、我国出现海权争端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越南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美国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并且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甚至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为由主张把监控网覆盖至太平洋。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海洋权益指正必定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头戏:。 在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中,我国存在双边或多边争议海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面积的52%。另外,再者三个海域汇总约有7400多公里的海上界限分别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进行海洋划界。如此多的海域划界争端以及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主张的新趋势必然对我国带来新的威胁,必将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争端增添新的内容,使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是中国历史相承的国土,由中国古代先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管辖、最先载入国家正史和官方图籍,且最先被西洋诸国出版的地图所承认。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成冲绳岛。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合法化,引发了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签订投降书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谈对中国海权的认识和深醒

谈对中国海权的认识和深醒 当今地球上,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洋竞争已成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事用海洋开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泉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又是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还上句是力量的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争议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发,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的“海权”影视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有的学者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北京下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的需要出发,疾呼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其住户要代表性的观点有:海权是历史上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发展海权是中国应对现实威胁的需要,尤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的海军问题;经济全球化不能不包含着自卫手段的全球化,保护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发展海权可以增强中国与大国特别是美国分享海权利益的能力。人类历史上曾经强撑和目前仍然枪声的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过或者仍然拥有着海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但“海权”对于中国人,始终是一个陌生的字眼。 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争取海权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面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我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但是,这个建议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权属我”。在南海的情况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岛屿自古以来就属于与我国,但却为他国所强占,而这些海域里的资源,也被他国抢先开发。尽管国家一直强调“共同开发”,但这种让步的结果只会助长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所以在海洋争端问题上,尽管和平解决是主要途径,但我们绝不能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海洋征文

海无题 本来想给这篇文章起一个题目,可是海的确是太广博,以致于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适合他的名字,最后只能暂时给他起一个“海无题”的题目。 从小就向往自由奔放的大海,从小就喜欢听浪花拍打岩石的声音。仍记得刚上大一,来到青岛第一次见到海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海边的岩石上,海水时而平静的犹如一面镜子,天上的云、岸边的灯塔倒映在水中,水中不时有些许海鸥安详地停留在海面上;海水时而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岩石。就在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我静静地听海,不知不觉的站了3个小时。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能感到自己真正的属于自然。 大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她深邃的眼眸,洞察着历史的是非;用她广阔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的纷扰。甲午海战,黄海上漂浮的累累尸体,弥漫的硝烟,《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内一片唏嘘谩骂之声,谁又能理解海上阴风怒号,浊浪狂奔,发誓“终身不履日地”,谁又能理解李鸿章马关谈判失败后的沮丧。我想只有海洋能够理解他,海上的阴风怒号,浊浪狂奔,不是给李鸿章雪上加霜,而是希望他能够愈挫愈勇。也许这也是给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考验,希望这能够唤醒沉睡的国人,让国人明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希望国人能够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海兴国强,海衰国弱。大国崛起中很多国家的崛起,都和海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大海与文学也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海的诗句更寄托了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诗人对远在天涯友人的相思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却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占领,愤慨情绪油然而生;“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时光流逝,不能复回,我们应该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浅谈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 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A.T.马汉曾指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世界近现代史更是用史实说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这样一个道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围绕海权发生过大小无数次战争的原因。 就当今世界而言,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但是竞争与争端也仍然存在,特别是陆地资源的枯竭,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海洋就成为了国家间领土的控制和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带。作为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我国,在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海洋资源被严重掠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主动应对,才能确保海洋国土的安全?这将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历史,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解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由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端 在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涉及到实际的军事占领和开发,其争端也就多表现为口头或书面上的争执。同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问题相比,岛屿主权的归属则是最敏感,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局部冲突的问题,因为解决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终结果是随着岛屿归属的最终确定解决的。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6500多个,其中,近大陆岛屿占90%,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以南海诸岛为例,南海诸岛地区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众多岛礁,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性水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过非法的主权要求,但最终都没有得逞,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源源不断的勘测出来,其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抢占南海诸岛岛礁,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其最终目的就是想获取南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目前,除西沙群岛有我国海军驻守、东沙群岛由台湾军队驻守、中沙群岛位于水面以下之外,南沙群岛有近40多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仅越南就侵占了29个岛屿。 第二,由海洋资源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海域除了拥有种类众多的鱼类资源以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海海域面积宽广,其海底盆地面积大,沉积厚,具有多层产油等特点,是亚洲大陆架上的最大的储油区之一,同时还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目前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0~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10万亿立方米。以我国2008年共

中国海权意义与战略

国际海权竞争与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海权意义与战略 海权,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海洋与国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海洋而屹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我国还拥有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 一、海权的重要意义 (1)海权对我国的经济意义 海洋,是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空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地球的陆地资源不断被消耗,因此海洋资源显得特别重要。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对海上通道有控制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势头强劲。中国也不例外,海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地位上升。 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5%以上,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还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进口的主要通道。我国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90%以上依赖海上运输。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石油需求量将有3/4依靠进口。总之,海权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海权对我国的政治意义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领水附随于领陆。海洋属于领海,坚决捍卫海权,是捍卫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体现。领土完整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维护正当的海洋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为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海洋战略,致力于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从而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中国海权得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地国际政治地位和政治安全,提升我国国际事务影响力。 (3)海权对我国的安全意义 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只有捍卫我国合法的海权,才能保卫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才能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只有维护我国正当的海权才能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如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问题;才能维护我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中国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海洋对于我国安全的构建是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加强我国海洋建设的建议 (1)提高海军整体水平 海军是一个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加强海洋建设,需要加强海军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国家海洋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维护海权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关于海权内涵的理解 “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马汉提出来的,“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1]1-2即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认识、开发、利用、管理、控制和保护海洋的实力与能力。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如海洋经济、港湾条件、海外基地等;二是软实力,如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管理等。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它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有广泛的权利:一是维护海洋的和平使用权。海洋只用于和平目的,当一个国家海洋权益受到海上武力威胁或破坏时,可行使自卫权以及向国际法院、海洋法庭等诉讼的权利。二是在国家管辖海域中行使主权和管辖权。其中包括:在内水和领海中拥有主权;在毗连区内拥有海关、

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在“蓝色土地”上开始新一轮的逐鹿。在太平洋的争夺中,中日海权争夺尤为激烈,不仅包括已有的钓鱼岛争端,还包括新产生的冲之鸟岛争端和东海划界、开发问题,这些使研究日本的海洋发展观便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早在1974年日本教授西村朝日太郎就在《海洋民族学》[1]一书中总结了日本的海洋文化观,提出海洋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此后出现的一系列海洋理论使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有关学者专家连续数年进行相关研究。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被列入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项目。“海洋国家”、“海上生命线”成为日本政府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指针。日本积极筹建“西太平洋海岛诸国家会议”,把帕老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共和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甚至台湾囊括其中。还在2000年在东京召开“太平洋·岛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太平洋新天地外交”的方针。[2]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日本对海洋扩展的急迫心理和重视程度,从而与邻国的海洋权利争端呈现上升趋势。 一、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域划界问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署经济区几个层次。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海域,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不存在争议,比如我国渤海。领海是指一国陆地领土或内水相临接的海域,宽度最大为12海里,同样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毗连区是指连接领海并在领海之外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域,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毗连区只有特定的管辖权。大陆架是指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倾斜延伸,直到坡度发生显著增大的转折处为止的海床。专署经济区是和大陆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海洋新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从领海基线起的200海里划为沿海国经济专署区,成为界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一个特点区域。正是专署经济区的出现使各国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其中和日本海洋发展观密切联系的就是东海的划界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是规定了经济专署区的范围,并没有对纠纷区域给出具体解决方法。因此各国由于海岸线、海底地貌等情况千差万别,海域划界纠纷一直呈现增长趋势。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划界原则分别是:“大陆架自然延伸法”,以海底大陆架外缘边界为划分争议海域标准;“海岸线长度比例法”,海域的划分应该与海岸线长度成比例;“200海里原则法”,不论大陆架是否延伸一律按200海里标准划分;“中间线法”,共同海域不足400海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权争端47里的水域按中间线划分。[3] 东海介于北纬23度至33度10分,东经117度11分至131度之间,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中国海权论文

中国海权论文 众所周知,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然而,如果中国没有控制海洋的权力,即“海权”,那么即使如今拥有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无法永远保持海洋资源资源的控制权。尤其,中国仰赖能源和外贸,不容有断炊之虞,如何“确保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安全”,成为中国建军备力最为紧迫的任务。此外,中国有着广袤的海洋权益,但并非得到了很好的主张及维护,如今,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对我国领海、岛屿的争夺变得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南沙群岛、钓鱼岛局势更显得紧张,而我国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维护海疆的巩固与安宁成了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虽然我国派出大型渔政执法船远洋执法宣布主权,但人所皆知,执法船毕竟只是行政执法,一旦犯我海疆的外国军舰铤而走险的开火,渔政执法船是没有招架之力的,何况南沙群岛的大量岛礁都被外国占领,钓鱼岛也实际为日本控制,中国政府要真正的收复那些被占岛屿,以及在领海有效的进行巡航监管,在国际社会中彰显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慑力,都不可回避的提到这个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陆地资源已开采数百年,日益枯竭。从现有储量看,铅、锡、锌、石油、天然气、铜、金等数十种矿产,只够开采30^60年左右。但海洋资源的开发目前还不到1%。而50年后,世界资源的消耗量将是现在的3倍,海洋资源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资源。随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我国海洋领土问题,我国的海权面临着严厉的挑战。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国家对南海的认知度愈演愈烈,尤其越南和菲律宾,更变本加厉的搅动南海格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海底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知程度、以及它在未来巨大作用,越来越强烈得吸引着周边国家的眼球,这也是有关国家对南海海海域的野心越发的强烈根本之所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先后侵占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沙岛)、景宏岛、南威岛和安波沙洲,并派军驻守;1975年2月14日发表的白皮书,声称对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2007年4月份,越南正式启动与英国石油公司推进在南沙建设天然气田和管道的计划。2月12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沙群岛的所有权公开发表声明,称“有充分的历史根据证明越南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2007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东七十多公里的海域发现石油储量丰富的安子油田,并公开邀请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公司进行公开招标,同时邀请俄罗斯作为南沙石油的开发伙伴。 2007年4月,越南政府进一步划定了南沙部分油气招标区块,并将在南沙举行所谓“国会代表”选举;越南还将和英国BP公司合作在南沙修建天然气输送管道。不但如此,越南还放出硬话,狂妄地宣称“拥有南沙全部岛屿的主权”,其官方《西贡解放报》甚至声称“决不放弃一寸土地”,并“不惜与中国一战”。 对于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的立场,菲方过去从未表示过异议,但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实施来,菲方突然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借口,先是宣称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后公开叫嚷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据统计,从1997年以来,菲在黄岩岛抓捕和骚扰我渔民的事件平均每年二三起。每次事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抗议和交涉,但菲方充耳不闻,侵犯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呈变本加厉之势。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图中将黄岩岛,甚至整个南沙群岛列入了菲国版图,将地图送往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