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有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3)相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

(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

(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

(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

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

未来发展趋势: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自然综合体——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其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其他的部分。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2)自然地理系统——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简单来说,耗散结构就是消耗物质能量,维持自身生长。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成分: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地貌、生物、水文、气候、土壤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来实现的。

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形式: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的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形式:

第一能流——食物链、第二能流——分解链、第三能流——能量链

2.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转化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基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以实现的载体。物质循环的四种方式: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包括: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水分循环包括:大循环、小循环

地质循环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构造

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

3.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不断复杂化,从一种质的状态进入另一种新质的状态,新的形态总是不断代替旧的形态。

3.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或称节律性、节奏性、韵律性。

节律性包括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我们把这种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指地理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者是按不等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典型的旋回性节律有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

阶段性节律:生命活动受生物自身特性作用所形成的节律制约,同时生物界的进化也表现为阶段性的突变。按节律的性质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

3.3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

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系统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放大,进一步偏离原始状态,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原始状态,称为负反馈。

二者关系:P60

3.4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演化方向: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成为越来越复杂的耗散结构。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质,并将最终造成其结构与特征的根本改变。

3.5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自然地理系统到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地域组合规律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

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1)海陆分异——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

(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

4.1.2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按其形成因素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1)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实际表现的地带性分异,并非纯粹的纬度地带性,而是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的影响,所以称为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的分异图式: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纬度;干湿;斜向)

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按其形成因素分为表层纬向自然带(地带性)和底层自然区域(非地带性)

(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七个自然带)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4.1.3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性分异包括三种: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更加直观。

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2.省性分异: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强调非地带性。3.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强调地带性。

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1.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1.由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3.垂直带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

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根本前提: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

关系:垂直带受纬度地带与经度省性的影响

4.隐域性区域:反映以非地带性特征(隐域性)为主的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

4.1.5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1.地方性分异因素: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人为活动

2.地方性分异规律:包括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

(1)系列性: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2)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3)坡向性:坡向分异对局地分异有重要影响。

4.1.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的关系)

2.水平地带和垂直带性的关系

3.高原地带性分异规律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地域组合: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1.局部水平的组合性:单元景观——自然区

2.地带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区——自然地带(大气候相同)

3.区域水平的组合性:地带段——自然地域(热量、水分)

第五章综合自然区划

5.1.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广义(部门&综合)、狭义(综合)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

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元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

1.三个必要条件: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完整毗连的空间;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2.既是划分又是合并

3.区划单位:地域上连接的;唯一的;等级越高越复杂

类型单位:未必连续;可重复的;等级越高越抽象

4.基本特点:统一性和空间不可分割性;地域现象;系统方法;划分或合并;区划和类型的原则

5.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一般性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区域共轭性原则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带性&非地带性)(2)主导因素原则(地带性or非地带性)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

2.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界限

性质:过渡性和模糊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等级性和尺度性

类型:较明显(非地带性);较模糊(地带性);镶嵌状

5.3.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地理规律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运用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将地域加以划分合并,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1.双列系统

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

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特点:地带性因素;平亢地上典型;有非地带性的破坏;空间变化不可逆;南北对称;界限模糊

自然带:依据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八带

自然地带:气候标志+土壤、植被界限(平亢地)

亚地带:显域性的植被亚型、土壤亚地带

次亚地带:最低一级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特点:非地带性因素;内部有地带性单元;斑块状;中纬度明显;界限明显

大区:大地构造-地貌单元(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

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二级单位)

亚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三级单位)

自然州:次亚地区

2.单列系统

按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

然后通过有机联系的叠置和对比分析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区划单位(自上而下):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区

带段:自然带+大区

国:带段+地区

地带段:国+自然地带

省:地带段+亚地区

3.单列系统与双列系统的关系:

双列系统利于分析,单列系统是综合考虑。两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签好是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

5.4.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

1.概念:地理学的综合概念(综合+区域+类型)

景观是省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

类型学派(景观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不做区划单位)/区域学派(将景观作为区划的最小单位)

2.特点:

具有最以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属性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限单位的界限相吻合

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相对土地分级单位,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3.同一性: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第六章、土地类型学

6.1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的概念: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性质:自然综合性、空间尺度性、动态演替性、利用价值性、社会经济性、永续利用性

6.2土地分级

概念: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中国的土地分级系统:地块、地段、地方三级系统

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6.3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

6.5土地分等

概念: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中国土地评价系统:分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等五级制

第七章、土地变化科学

LUCC: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

7.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概念:二者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有目的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土地覆被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活动。

7.3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土地可持续性的五个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持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

第九章、景观生态学

9.2景观生态学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或景观空间格局。

结构单元:斑块、廊道、基质

斑块:与周围坏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坏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基质:景观中最广泛且具有高度连接性的部分

第十章、人类与自然地理坏境

10.5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内涵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

2016/11/16

明月神教整理 &仅供参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自然地理学简答题总结

1.自然地理学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有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了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在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地球最外圈的大气圈,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它们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CO2和水蒸气等,其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球生物圈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生物圈质量很小,但是生物圈对改变地球 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 用,水圈主要有海水构成,陆 地上的湖、河、沼泽水和地下 水也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 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 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 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 重要因素。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太 阳辐射集中地表②固液气物 质同时存在于地表③有其特 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变成的物 质④相互渗透的圈层进行着 复杂的物质循环⑤存在复杂 的内部分异⑥在人类活动的 基本场所 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 有什么特征? 岩浆岩是由演讲凝结形成的 岩石,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 块状结构;成分、结构、颜色、 粒度不均匀形成斑杂结构;保 留熔岩的流动形迹:气体逸出 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 孔被填充形成杏仁状构造。一 般来说,岩浆岩易于出现在板 块交界地界的火山区。沉 积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其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 质和生物化石,层面呈波状起 伏、残留波痕、雨痕、干裂、 槽模、沟模等卵模或层内出现 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 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 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这 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 定向构造和由变质作用形成 的特征变质矿物。 5.地壳构造运动有哪些特 点?它和岩相、建造和地层接 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 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 异性岩相:若地壳上升, 岩相可以从海相向陆相变化, 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 形成海退层序,甚至没有沉积 或受风化剥蚀。反之,形成海 侵层序。建造:主要分三种 基本建造类型,地槽型建造、 地台、过度。地层接触:常 见的有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三类,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 积接触也是其特有的表现。 6.何谓三圈环流与行星风系, 说明海陆分布咋改变低空和 高空气压场纬向带状结构?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 匀,由于赤道和两极受热不 均,赤道上空的空气流向极 地,而低层气流自极地流向赤 道,补偿赤道上空流出空气。 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会形成 一个南北向的闭合环流。但地 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开 始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之发 生作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 下,南北半球分别形成环流 圈,即三圈环流。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 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由于 海陆分布等影响即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异。7月份,大陆增 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温慢,水温低于陆温, 形成高气压。1月份,大陆降 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降温慢,水温高于陆 温,形成低气压。由于北半球 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 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 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 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中7月 份。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南半 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 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 别是30°S以南的地区,气压 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7.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 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天文学方面 和地文学方面。天文学方面有 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②太 阳活动的准周期的变化③地 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文学方 面有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②造山运动③火山活动。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规模与 人口有关。人口的急剧增长使 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 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 加。最初,主要表现在改变地 表地貌,影响下垫面的粗糙程 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从而 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城市化的 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污染,正在 逐步改变大气。现在,全世界 每年消耗数十亿吨燃料。燃烧 产生的CO2、烟尘和工业废气 大量扩散到大气中,使大气成 分发生变化。调查表明,CO2 的含量变化已被当作近代气 候变化的首要原因。应对办 法: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 业结构,应用新能源③加大科 研支持力度,开发新能源④各 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活动。 8.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 关系:水量平衡是任意选择的 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 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 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 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 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 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 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使 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 促进了水量的平衡。 10.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 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节律性的特点? 时间层次性是系统演变有规律的表现,了解系统发展的时间层次性也就是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人工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改造都有重要意义。 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 b.层次性 1、空间层次性 反映系统范围的包含关系,比如国家政体和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 2、时间层次性 由于系统演变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具有一些质的不同。 c.相关性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相关性 d.稳定性变异性、 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 变异性——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稳定性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没有稳定性就不能认识系统;没有变异性,系统就不能发展。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要素和综合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各要素存在自身固有的运动一个要素的运动必然与其他要素的运动发生联系相互制约 2: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于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完成功能的框架和渠道。整体出现的功能是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 3:耗散结构----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与外界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系统要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这种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态,,只有在外界不断输入负熵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 从地球表层系统组成、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的角度,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1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