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年轻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演讲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如果你的舍友说他要在大学四年挣够十万块钱,你会不会嘲笑他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的同学说他要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你会不会鄙视他痴心妄想?如果我们中间有那么一个人说他要参加“超级演说家”,你会不会讥讽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扪心自问,我会!因为太多人以年轻为资本,将时光倾注与梦想,然而也只是梦想。五天一小梦,十天一大梦,仿佛成为当代青年人的标志......

年轻的朋友们,请问,去年的梦想你实现了吗?如果还没有,那么你就这样放弃了吗?春天时定下的目标完成了吗?或者说,你可曾有勇气给自己一个开始?昨天的安排结束了吗?今日之事你相信自己能够今日毕吗?遗憾太多了,负债累累了,一个星期前的五四青年节,你是不是还在惦记自己应该有半天的假期呢?

没有资格说教谁,因为我们好像都不太对得起自己的青春。一个月前,当我被指着鼻子追问“你,有梦想吗”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心在不住的翻腾,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我,有梦想吗;我的梦想——是什么?是什么?”

追溯一年前的时光,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那么的五彩斑斓,令人心驰神往。刚入学的时光也确实如我想象的那样,

那些日子,天空是那么蓝,芳草是那么绿,云朵是那么白,心情是那么好。

入学一个月,我成立了“郑航军协”,立志成就一番事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要让我的团队成为所有团队执行力最高,时间观念最强的团队;我要让我的团队拥有一流的军事素养,崇高的理想追求,我要让我的团队在两年里可以媲美国旗班!

然而,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进梦想的脚步再也无法像最初坚定执着;当秋风书写着萧瑟,当暴雨摧残了花朵,我失落的眸中再无法盈满对天空的承诺;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怎还能碧绿鲜活?

梦想,如同那唐古拉山上嶙峋的山石,千里跋涉之后,早已状如鹅卵,不见了棱角。习惯了,疲倦了,慵懒了,茫然了。是的,我变了,变得很彻底,彻底到连我自己也认不出来了。

曾经那个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拿着材料直闯武装部主任办公室的愣头青,不见了,学会了徘徊犹豫,畏首畏尾;曾经那个为了申请一间电教设备在行政楼老师办公室门口蹲一下午的偏执狂,消失了,学会了凑活就行,何必认真;曾经那个眼睛里揉不得任何沙子的愤青,永别了,学会了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进取心无限趋近于零......

死寂的心境再也荡不起半点涟漪,只有残留的躯壳。当神马都变成浮云。理想,似乎也不那么给力了。这种感受,怎一个空虚了得?日子过得如撕纸一般,刺啦,一天过去了,刺啦,又一天过去了...

惊回首,如履噩梦!沙子,一如既往的,不知疲倦的漏着,流走了我的青春,我的朝气,我的梦想...时间过了,只留下一张白卷,控诉着我对生活的背叛。

一遍遍问自己,造成这般模样,到底是谁的过错?一遍遍寻觅,我该怎样做,才能摆脱如此折磨?

渐渐地忖出来,咱不是为大场面而生的。高风亮节,与我是无关的;崇高的理想,纯属扯淡。我太平凡了,平凡到只能左右我自己,甚至连我自己都驾驭不了!团队?对不起,我让大家失望了...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已经很不错了。

我很穷,那么,我要怎样独善其身?——让自己在哪里都好吧!

年轻的朋友们,请让自己在哪里都好!不要舍不得用青春时光闯荡四方,要知道,自己的胆怯和亲朋的担心只是因为我们还未有一技之长,我们需要知识与技能将自己武装。

年轻的朋友们,请让自己在哪里都好!不要在还年轻的时候就急着用尽精力为自己寻一处安稳的避风港,正该是乘风破浪的年纪,我们可会甘心一辈子就这样?

年轻的朋友们,请让自己在哪里都好!不是要提前结束

年轻的心,而是要努力将青春延长。

当你真正成长,才能看到曙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兼济天下,但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又怎能完整。

年轻的朋友们,请让自己在哪里都好!把青春时光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只有更加优秀的你,才能创造未来,不负韶光,随时有能力走向自己的岗位,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顾兴乾 《论语·微子篇》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主要讲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其中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他们是这个样子吧。”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洁,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 从古今记载看,一般说来,逸民隐士大都志向高洁,信念坚定,不肯和现实妥协。此章中讲到的伯夷、叔齐,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前面章节中也多次提到,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自身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积极用世,坚持原则,通权变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总起来说,不管是逸民隐士,还是圣贤君子,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读书会便是一种将“学”与“思”结合得很好的学习方式。或许孔子并没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他只是将自己所思所想说了出来。而他说的又恰巧是我们所需要的。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的班级管理上《论语》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要做的,是让我的孩子们的人生可以与众不同,或许他们不会每个人都取得常人眼中的学业上的成功,但他们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可以拥有一身的清高正气。 2020.07.10于新世纪嘉园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达则独善其身”的好。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精髓的“”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的和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的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本与无关。而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是主张“”解构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但如果把“”与“独善其身”的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思想。人们常常只把“”看成是主张,其实至少这个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中,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单就“”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则意味着。上有些人(如晚清的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经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很荣幸,我还是我,即使我看上去和刚入学时不太一样。激流中,尖砺的石子可被磨去了棱角,但其终究还会剩下光滑的鹅卵石,这便是石子的本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至于这两年里取得了什么成绩,我不想说,是因为没有太多。这两年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不想说,是因为真的太多。我定下的目标大体上已完成,这是我自己的事,没必要占用过多时间。在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下我的思想变化,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但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达不代表不能独善其身,穷不代表不能兼济天下。 曾经的我,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准则,我曾在楼顶上看过黑社会打群架,一边看一边叫好;我也曾在高三的教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的只关注高考作文素材;面对“小悦悦”事件,我也曾冷漠过,不关我事。至于那群愤怒的青年,我们称他们为愤青,然后嗤之以鼻。 但我现在却想说,他们是人,而曾经的我,却是个机器。 直到上个暑假,来到了台湾岛,我的思想才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社会在我的眼里才变得有血有肉。 这里,真的可以用“和谐”来形容。在这里,再没有服务人员对你不理不睬,再没有工作人员对你大呼小叫。我的手机丢在了计程车上,40分钟后,完璧归赵。同样是在西安,同样是计程车,面临的却是“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国军士兵的不明过劳死,25万人可以走上街头,与军方对峙,向政府要真相。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真相不明的话,他们的至亲或他自己,可能成为下一个死者。得知自己吃的食物的包装盒可能有毒后,一向刁钻的媒体,不论蓝绿,都在做正面的报道,因为政府和企业的表态与处理措施让足以媒体放心。 这里的学校像森林,有各种野生动物。这里的学生会是学生完全自治,在宿舍里,再也不会听到有人大声喧哗。放假时,可以看到一大群学长学姐自发留下来准备节目,欢迎新生。气温在34度以上,走路的话10分钟就会汗流浃背,而他们就是顶着这样的高温训练。训练很刻苦,经常能听到领训者的斥责,我本以为他们会就此罢训,可恰恰相反,他们进行了更为刻苦的训练,因为他们知道,学校是由学生自治的,他们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对比大陆……就连一个小小的售货员都敢和你大吵大嚷! 无论到了哪里,我都是一个中国人。台湾之行让我意识到,我有责任尽我的一切力量,去改变我的祖国!面对江河日下的时风,面对上上下下的一片和谐,面对所谓的“最好的时代”,我有责任尽我的努力,从“文革遗毒”中唤起民族的觉醒,虽然可能只是飞蛾扑火。 所谓“文革遗毒”,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对宪法,对法律的蔑视。甚至有警察公然对记者叫嚣“别把法律当做你的挡剑牌”,看似很霸气,实则很滑稽。说到法律,最大的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力。在杀死城管的“夏俊峰”案中,小商贩夏俊峰欺行霸市,多次“大闹”城管中心。一个小商贩,仗着自己和前任领导的关系,就敢公然藐视法律。而新闻的主视角,却是他妻儿的眼泪。像这样的案子很多,在薄熙来坐镇山城时,打黑打的各种冤假错。如果普通群众藐视法律,就会导致执法人员暴力执法,进而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这和文革时期的批斗有什么两样! 其次,是媒体与官方很难实事求是。比如“1962年的饥荒,没有饿死一个人”这样的报道,改头换面,又可登上媒体或官媒。温州高铁事故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让铁道部在改组之前又火了一次。官方对事故现场的掩埋与对媒体的敷衍,其不可一世的态

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王维勇 (诗图仙居)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后演化成“达则兼济天下”,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而后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穷则思达,达则更畏惧穷;顾达者为其不衰之权势与金钱,又想却在他人之上,则另谋它路,甚至不择手段,以求于不败之地。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除去其道德含义,那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强者对弱者视为“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视为“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则为“无为”,意味着自由,权利对权力则为“无为”,意味着奴役。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的主流。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如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圣人出身草莱,却志存高远,是以未出仕之时,智存安家,而为君所用之时,务其民众,平天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此乃人生之得志,也是历代学子万世师表。而凡人与圣人出身同命,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的不上进吗?不是。无论富与达,穷与富,人是修养至上,留万古之芳名。否则,穷与蝼蚁为伍,达同禽兽无异。没有灵魂,没有目标,也无进取之志和知耻之心。 如得志,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不是“出世”。向前是“外王之术”,向后是“内圣之学”,前有进路,后有退路,人从而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正如曾子概括孔子的学说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 观之现状,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畏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工利其器、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都在独善其中。可除了那些少数的书生能如愿以偿,其他大部份人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不上进吗?不是,皆因如今达者不愿意,也不允许把发达的机会给予穷人,更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共享锦衣玉食。他们视穷为一种羞耻,也更因为他们曾经看到诸多的达者在尔虞我诈中失败,沦为穷人,于是更加惧怕贫穷。因此,他们便不遗余力地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以求将这种不败的家业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原文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1] 作品赏析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1] 作品出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1]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兼济天下_高考作文

兼济天下 古语云:“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兼济天下。小到社区,大到国家,都和我们有关。 古人曾说过,“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诚然,管好自己的事务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对周围的人不闻不问?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不要多管闲事。这显然蕴含着一种不想惹祸上身,明哲保身的思想。试想,当一个人力所不能及,他对别人的好意最终只会招来祸患。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当我们用自己的短板去帮助别人时,往往会帮倒忙;而当我们用自己的长处去为他人,为社会出一份力,这才是实现自身价值正确的道路,也是“兼济天下”真正的要义所在。 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一代伟人,鲁迅弃医从文,投入救国的战争中去,用他的长处——笔,去书写一页又一页的振聋发聩的呐喊;美国十二岁小女孩向政府写信,请求批准建立慈善机构去资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我们的社会正因为有这些“兼济天下”的人们,才能稳定发展,人类才会走向共同繁荣与昌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也作为这个社会的产物,对我们来说,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有序运转,需要每一个个体贡献出自己一份力,为整个社会添砖

加瓦。固然,我们不是“达者”,我们不是伟人,我们没有鲁迅那犀利的文笔,我们也没有韩信那能改变时局的智慧,更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才能与霸气。但至少,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能够付出的一份努力和能造福人们的一份贡献,我们也能“兼济天下”。比如在“地球一小时”关灯节能活动中,我们可以积极响应,减少一分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在社区公共场合中,我们与他人友好交往,也能为社区增添一份和谐。“兼济天下”没有大小之分,“达者”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为社会做贡献,就不再是“多管闲事”,而是真正的兼济天下。有如此胸怀的人,何尝不是达者?何尝不伟大? 相比之下,当今社会道德正走向低谷,十八个路人匆匆走过,置可怜的小悦悦于身旁而不理,眼睁睁地看着又一个幼小的生命离去。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冷漠。”这就是不懂兼济天下的结果啊! 展示我们兼济天下的胸怀吧,我们也该成为“达者”!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谨以此文敬献于林昭等先驱者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一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

10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汉英翻译

翻译是一门技术活,不仅得意思表达准确,还得不失形式和韵味。看看这些拍案叫绝的翻译是怎么做到的~ 翻译既简单,又很难。 这就好比吃饭,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珍海味。那么,翻译中“山珍海味”的标准,在我看来就是:译文在“音、形、意”三个方面与原文无限接近。“音近”指发音接近,这个最难实现,“形近”指形式接近,尤指句式的相似度,“意近”指在意思的传递上尽量达到“无损”的状态。当一个翻译的“音、形、意”达到高度统一时,就会产生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搜罗全网,找到了一些好东西,跟大家分享,共同体会语言之美。 1.fool you 忽悠 这个翻译太绝,做到了刚才我说的“音、形、意”三者的完美融合。首先发音上,大家读一下fool you,不就是“忽悠”的福建话版本吗?(福建话中h和f不分...福建同学感触会比较深吧??)。其次,形式一致,“忽悠”两个词,“fool you”也两个词;最后,意思十分接近:“忽悠”=“愚弄(你)”=“fool you” 2.Damn Single 单身狗 这个翻译也很绝,做到了“音、形、意”三点中的“音和意”两点。大家念一下Damn Single,是不是很像“单身狗”???其次,在意义上,“single”这个单词大家都知道表示“单身”的意思,而“damn”在英文中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通常用在发泄负面情绪的场合。用“damn”来诠释“单身狗”这种自嘲的语气,蛮准确的??。下次有人问你有对象了吗,你可以回答: “I am damn single!” 3.No Z-turn 不折腾 在国外的交通标识里,有一种叫“No U turn”,就是“不能U型转弯”(不能掉头)。这位译者创造性地把“U”变成了“Z”,“Z-turn”给人非常好的画面感(能把字幕Z用成“象形字”,

独善其身作文800字高分作文

独善其身作文800字 人遇到各种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想:与我无关。想着逃避,记挂着“独善其身”。 先贤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些人却曲解其意,不愿多管闲事,且美其名曰要“独善其身”。于是乎,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不知抹杀了多少人的温情与热切。 透过其现象,本质却是利在作祟。总觉得管好自己的事就好,自己多得了些好处或是少受了些损失便是聪明,便是赚到了,所以现在不少人都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但凡可以帮一把的,都以与我无关搪塞过去。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跌倒后孤立无援的老人,看到一次又一次权益侵犯却投诉无门的无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正成为传播道德火种最大的难关。人与人犹相欺相防,筑起坚固的堡垒,自然都是“与我无关”了。 然而事实上,真的与我无关吗?愚以为,非也。六国破亡的故事妇孺皆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老少皆懂,然而六国之君只考虑眼前一时的利益,只考虑自己一国的安危,其结果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那种自以为他国安危存亡与己无关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可叹。 美国诗人约翰·唐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由是观之,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何来的与我无关呢? 生命之间之所以联系紧密,源于彼此皆有共同的存在方式和生命轨迹,在此之下,你我之间的交集成为一种必然。 曼德拉一生为种族斗争奋斗不息,给无数生灵带来福祉,点亮精神的明灯。他是将自身与他人紧紧相连,担负起沉重而光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巨人,受万人敬仰。 人达到与万物相连的状态时,生命就不再是单薄无依的个体,而成了茫茫广宇间和谐的整体,奏出世间最美的和弦。 所以在遇到老人跌倒时,我要去搀扶,用自己之所能解他人之困境。用处理己事之心去处理他人之事,社会上的坚冰方能溶释,唯有我为人人,方有人人为我。 所以希望我们能同鲁迅先生那样,大声道: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穷苦大众和达官贵人,使他们在困苦途穷的时候给自己爱莫能助的良心找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安慰;使他们在富贵通达的时候,多了以慈悲为怀之心,以袖手旁观为耻之思想。 今分析一下其道理所在…… “穷则独善其身”不知诸位有何见解。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为其“独”;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能为力、自我安慰的借口——为其“则”;还可能有人认为是形式所迫——为其“穷”。 而今要提的是一个“结果价值性”问题,(也是有人说的“以结果为导向”,亦为成果管理的核心问题)抛弃任何的情理来分析其中的道理。中国有句俗话“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是形容一个人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还要有一个菩萨心肠来救济天下。此俗语亦经常用于自保的意思,从结果价值性的观点来看,应该是赞同这种做法的。为什么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偏意为:救助一个,与救济大众,哪个更有意?结果价值性更多体现的是一个长远性的问题,一个全局性的大义。待到“泥菩萨”修成正果,而有能力救更多的人不是比全部牺牲于此更好吗?“泥菩萨”救人最后只会留下一段悲歌。 中国也有一个矛盾而又不得不承认的观点就是“对而没有用”。往往一件事你认为你做的很对,但是回头从结果分析来看——“于事,无补”。 实不该以价值性来讨论无私圣洁的“达则兼济天下”,但“达则兼济天下”确有其价值道理的一面。最直接的价值“为天下济”,间接的价值“为己济”。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其发迹之前曾是钱庄伙计,一次讨债恰遇另有讨债人逼死了其债务人徐秀才,胡雪岩未追回一文钱却把徐秀才入土为安。信和钱庄东家不解其因臭骂一顿,其解释为:“徐疯子”尽管死了,也还能为咱们“信和”挣名声,人家看到“徐疯子”体体面面地入了土,定会打听是谁给他办的丧事?那时候十两银子买下“信和”对主顾讲交情的面子,比要回五百两银子还强!何况,明知十两银子于事无补,不如换个人情! 所以“达则兼济天下”与社会与个人均有其利益所在。 今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改为“穷,善其身;达,济天下”模糊的效果可能对后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意义。 后记:今虽讨论其价值所在,实为点明其指导意义。凡事须问良心、动机须纯正,切不可仅以其价值为导向,是非功过自有后论。

初中生议论文作文:“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一个立志入朝为官,报效祖国的年轻人站在高山上,俯瞰大地,颇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势。他心潮澎湃,双手高举,正准备吟诗一首,一抒豪情时,忽然听见一阵怡然自得的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年轻人转过头,但见一袭白衣不染尘,清瘦的老者悠闲地站在他面前。年轻人心中狂喜,这不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世高人——陶渊明吗?年起任压下心中对陶渊明的敬佩与见到陶渊明的喜悦,用尽量平静的声音问道:“您是陶渊明?”陶渊明微微点头。年轻人对陶渊明早有仰慕之情,却对他隐居山林的做法感到十分不解,于是开口问道:“您如此博学多才,为何不入仕途,为朝廷效力?” 陶渊明负手而立,淡淡回应:“既然不能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我又何必入浊世,一争长短呢?” 年轻人依旧不放弃,振振有词地说道:“好男儿应志在四方,兼济天下。若觉得世道黑暗,那就更应该披荆斩棘,把一切的不合理,一切的不公正,一切丑恶统统埋葬掉,世界自然会迎来大同,开创世外桃源。” 陶渊明不为所动,只是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丝毫没有因为年轻人的顶撞而生气,继续不急不缓的说:“我本无心涉足俗世,只求独善其身,安享岁月。而你的‘社会理想论’有些不切实际,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徐图改良,若是毁灭旧的一切,则代价太大。” “可是……” 年轻人还想争辩,一位白发老者出现在他们面前。年轻人忙叫白发老者来评理。白发老者听了年轻人的讲述,缓缓说道:“是当以霹雳手段,弃旧而图新也。” 年轻人一拍巴掌:“此言正合我意。只有驱除腐朽,尽扫黑

暗,才能迎来真正的光明,建立起普遍的幸福。” 陶渊明笑而不语,只是意味深长地锄着杂草。 老者沉吟一会儿,接着道:“雄心壮志固然需要,但世事没有一蹴而就的道理,一动须有一静,一刚方有一柔,有些时候,是要静下来才好的。你们二人一人主张独善其身,一人主张兼济天下,都是根据个人志向而定的,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有找好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和高度,方可成大器。” 说完,老者飘然而去。此时不仅是年轻人,连陶渊明也是恍然大悟,他们静静地伫立在山崖上,心中,思绪万千…… 初一:蒋馨月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盖茨与巴菲特以身作则悉数捐出自己的家产,并筹办宴会呼吁中国富豪做慈善,却得到部分富豪的冷淡回应,而以卖羊肉串为生的新疆大叔阿里木却默默无闻的累计捐出十万元帮助贫困儿童上学。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从不强求“达人”们心无旁骛兼济天下,那通达之余“独善其身”又有何难呢? “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那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于“首善”陈光标而言,慈善已经成为一种责任,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尽管备受争议,尽管四处充斥着不理解与嘲讽的言论,他仍旧义无反顾,顶着压力,扛着慈善的大旗“兼济天下”的大道上走的艰苦而决绝,走的心安理得,走的风声水起。 换一个角度,尽力而为皆为善。 善良母亲阿里帕~阿里马洪,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全部卖了换钱已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须品。孩子们虽不是亲骨肉,却都是

她的心头肉,她展开羽翼,撑起一片孩子们的天空。她的一生,是一位善良母亲行走于人间播撒爱心的一生。子曰:仁者,爱人。最大的慈爱不就是能将自己的心付诸于陌生人身上吗?母爱一词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的诠释,也得到了最圣洁的回报。 献爱心,生命因善良而美好,善是大爱,如三九的暖阳,让生命温暖。国际巨星李连杰亲身经受印尼海啸,死里逃生,经受生死考验的他创办了“壹基金”,用自己的善良扛起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壹基金项目就像是李连杰的孩子,而李连杰就像《海棠天空》里的父亲一样,从孩子诞生之初,到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求”字。李连杰自己曾说:“在我自己心中定位的我,是一个乞丐,是一个全球最大的乞丐。”2011年初,壹基金转型成功,终于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可以公开筹款了,为了壹基金的身份问题愁白了头的李连杰终于卸下了心头大石,对于慈善也有了自己更新的理解。 善于不善,在于内心的包容与豁达,更在于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与价值取向,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你做何选择?

做人要有达观超脱的心态

做人要有达观超脱的心态 做人要有达观超脱的心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但理想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他们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理准备,面对穷达得失能坦然面对,安之若素,这就是一种达观思想。 苏东坡曾写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来世上一遭,犹如飞鸿踏雪,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印记,但鸿飞之后,大雪覆盖或阳光化雪,哪里还能找得着曾有的印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不管你曾经多么富有、多么风光,到头来你终将撒手人寰,一无所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要集中精力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对个人利益得失不要过于计较。苏东坡的诗与王国维写到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妨把人生看淡看远一些,不再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 做人应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古兰经》里有句经典之言:“山不走来,我就过去”。面对无法改变的处境,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牢骚改变不了现状,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怨天尤人者是生活中的失败者”,爱发牢骚者,谁都不喜欢。 有句话说得好:“把自己看得很大,世界就很小;把自己看得很小,世界就很大。”一个人若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看得过重,什么都舍不得“放下”,哪能活得自在轻松?有人说:60岁时官大官小一个样,70岁时是男是女一个样,80岁时钱多钱少一个样,90岁100岁时什么都一样———墙上挂遗像,想想很有道理。 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清朝时安徽桐城人张英在京城做大学士、礼部尚书,家人送信说因府宅翻修与邻居为争宅基地闹得不可开交,要求张英出面解决。而他只是一笑,后修书一封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后豁然开朗,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而对方看到张家这么做也退后三尺,为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道,成就了有名的桐城“六尺巷”。故事很教育人,争一争,争出你死我活,让一让,让出了风格风尚,让出了海阔天空。所以说,做人要达观超脱一点。 第 1 页共1 页

独善其身议论文1000字

有人说演艺圈是个大染缸,掉进去,就是掉了本色,而社会更是如此。大千世界,鱼龙混杂。有坦荡荡的君子,有长戚戚的小人,有人单纯无邪,有人心思缜密。如若有人能如莲花般活着,出淤泥而不染,拥有一份宁静,做到独善其身,恐怕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前一段路程,不得志多余得志,这半程正是要我们独善其身,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终有一天如鱼得水,就可羽化登仙。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才能静下心来,独善其身呢? 独善其身,需要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莲之高洁,因为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玉立,时刻守护者自己的心,不被世间污泥而染。它知不能改变一切,便倾尽所有只守候自己的清白,皭然泥而不滓。瞧那清新秀丽的模样,就像一块无瑕的玉,再加上那一圈纯正的墨绿陪衬着真如刚出浴的美人,碧空里的星辰,直让人心生欢喜。莲在自己的世界里把独善其身演绎得轰轰烈烈! 独善其身,需要淡泊宁静的心,方能致远。黄昏后,灯盏下,捧一简书,品一杯茶,守着那份淡定,品读属于自己的寂寞。那时的孔明躬耕于南阳,不被世人所知。他想:这是上天赐予他辉煌前的宁静,用这份宁静磨砺他的心高气傲。于是,他便在清风中读史,在竹林泉边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与山间明月为伴,修身养性,冶炼心智。充实的日子随着日升日落溜走,韶华在溪水长流中沉淀。淡泊的生活,宁静的心绪,是孔明独善其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成就了一代智慧之神。 独善其身,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俗世之所以谓俗,就是因为欲望太多,找不到了心的位置。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拨开眼前层层雾霾,倾听心灵的召唤,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何况也无需理会他人是否理解,只要能留一片净土,独善其身,壮大自己的心灵,何必管世间浮云飘飘。那时的陶潜已幡然醒悟,觉今是而昨非。于是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远离尘世喧嚣,只留一双不畏浮云遮住的眼,在静谧的夜里思索。欣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美景,品味“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汲取自然赋予他傲视山外的力量,在自己的桃花源中独善其身,在后世青史中熠熠生辉! 独善其身,便是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人生要“独”,“独”青莲;人生需“独”,“独”宁静淡泊,不畏浮云。剩下的就是“泽加于民,达则兼济天下”之事了。 名师点评:文章很有说服力,也发人深思。从结构上来说,先讲在当今社会独善其身的重要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怎么样才能独善其身。文章结构明晰,层层深入有重点,是篇佳作。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

白岩松对话马云:达则兼济天下

白岩松对话马云:达则兼济天下 1 为什么1月20号就成立了相关小组? 25号就成立全球采购小组? 马云:1月20日之前我们已经关注到一些情况发生变化。在2003年阿里巴巴有过一次因为SARS 而触发的整个应急的变化,阿里巴巴集团在1月20日感觉不对以后先成立临时小组。 当时在思考:如果情况发生怎么办?未来更严重该怎么办?阿里巴巴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后来通过网上数据发现大量采购口罩,所有医疗物资断货,感觉问题严重了,1月26日迅速成立采购小组,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各种各样的医疗物资,紧急运往武汉。 是因为2003年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反应比别人快。 2 为什么一开始就拿出1亿元给很多科研团队? 马云:当时做这个决策时,一方面在抢购各种物资,另一方面在思考,疫情多久会过去?靠什么过去? 我认为一时半会儿不会过去,只有靠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医药的研发,才有可能创新。 医学方面的专家,绝大部分人认为疫苗不错,但也有很诚恳的建议,说疫苗在人类的任何一次疫情过程中,没有一次发挥过作用,只有在电影上发挥作用。因为最快的速度,疫苗从研制到研发需要9个月时间,应该打消这个主意。 我个人认为必须做长期准备,假设9个月疫情没有控制住怎么办?如果疫苗经过9个月能出来呢?一定要支持科研人员,一定要支持他们发展。 一亿元钱可以说很多,也可以说很少,表达一个心意,同时传递给中国所有的、武汉的老百姓必须支持科研人员,必须在这打突破点。 3

一开始最难的是找货源 马云:一开始武汉出现疫情以及全国各个城市出现疫情的时候,医疗物资非常短缺。那时首先要想各种的办法。 我给所有认识的朋友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帮我收集各种物资。 那时最难的是找货源,而且价格非常混乱,有些价格三四块钱最后炒到三十块钱,我们一手拿现金一手拿货还要有人盯着货的质量,并且把这些货马上用车押送到仓库,直接运上飞机回来,确保速度,确保物资。 4 从国外向国内运物资的阶段有什么难忘的事? 马云:很多留学生、海外华人为中国大陆提供物资,货没有办法运回来,我们想办法怎么运回来。另一种是从国外筹措物资,感受最深的是: 我专门飞到日本,找二阶先生跟他谈。我们那天下午开完会,在开会期间他就跟他儿子说,立刻给东京和日本所有的自民党主要干部开会打电话,明天下午开主要会议,讨论给中国捐赠。 而且当着我讲,中国发生了疫情,就像我们的亲戚发生疫情一样,要全力以赴,在几天以内就马上筹措了12万套防护服。那时候口罩在世界各地抢购,但是防护服是最难搞到,日本把几乎所有的库存、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 我从南非一个朋友那儿采购到很多口罩,质量非常好,但运回来非常难,中间要经过十几个国家的领空权,那时在万般无奈下,通过外交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在24小时以内打通十几个国家的领空权; 当时口罩进口中国有各种标准,韩国标准、日本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标准,但是很多标准中国不能进口,那时火急火燎,联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领导,他那时说救人、救火、救武汉什么都重要,立刻协调开会,把很多口罩运进了国内。 后来我们往国外运的时候同样碰上标准的问题,就把这个案例告诉人家,现在是救命、救人,不是卡谁的标准更重要。 5 该给哪个国家捐赠优先级很重要

白居易 独善其身的唐代诗人

白居易独善其身的唐代诗人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人物生平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后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长堤,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翻译过来就是:“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关键鹏 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曾获校二等奖学金6次,“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龙江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黑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启航杯二等奖,“创城”优秀志愿者,“TRIE”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优秀志愿者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其实他和我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我一直以来信奉的是“穷则努力兼济天下,达则拼命兼济天下”。

先不说这两者之间孰对孰错,如果真的计较这个这篇文章肯定就写不下去了。所以我还是先避开这个话题,直接来说他。为什么要写他,而且要用这么一个主题,其实关于他有很多话题可写的,可最终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是因为我个人觉得一篇文章如果不能给任何看他的人都能够带去一点思考的话,这文章也就没有什么用了。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因为他是我觉得在我所见的人中独善其身做的最好的。至于兼济天下嘛!他现在还不够达,最起码没达到他所想要的认为的那种达,所以暂且搁置不谈。 要对独善其身做的是好是坏做一个判断,先要为它定一个标准。在这篇文章所为评判独善其身好坏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在肩负好对自己身边所能接触到的人的责任的前提下,能够在自己现在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上取得最为优异的成绩。如果两者都能够具备的话那就叫做已经把独善其身做好了,如果只能居其一或者连其一都居不上的话那就只能叫做坏了。 关于标准中两者的前者,他做的怎样,可以用两件事来说明。第一件事关于他的妹妹。那一年他妹妹升学考试,他特意请了假回家陪妹妹。还为妹妹未来的学习做了自己所可能做出的最大的努力。这种主动行动的动机来源哪里?来源于他对妹妹的爱,来源于他对妹妹的责任。亲情上的责任是中国人都非常重视的,也许还无法很好的说明。那我们就用下一个事来补充。不过说起这件事就跟我扯不开关系了,而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