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媒体导论论文

新媒体导论论文

新媒体导论论文
新媒体导论论文

大众生活的见证者——手机媒体

1.迅速崛起的手机媒体。

2.手机媒体对社会生活是一把双刃剑。

3.手机媒体的未来。

姓名:熊书芳

专业年级班级:2013级新闻一班

学号:201341040153

时间:2013年5月11日完成

大众生活的见证者——手机媒体

摘要:手机媒体因为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得以快速抢占市场。在媒介大融合的今天,手机媒体成为汇集各种媒体功能的大熔炉,它的异军突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未来,手机媒体借助全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关键词:手机媒体;媒介大融合;全媒体时代;信息交流;数字技术;监督;话语权;受众市场;信息共享

迅速崛起的手机媒体。从手机媒体的定义:“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来看,手机媒体主要起着人与人之间信息的转换作用。手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手机最大限度的与其他媒介融合,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大融合的趋势,各种媒体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大大提高,手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手机刚出现的时候,由于使用成本高,手机功能有限,仅限于打电话,手机的普及率还很低。第二代移动通信即(2G)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手机开始改变了单一的通话功能,具有了短信(SMS)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手机即有了报纸的功能,数据通信的效率也有所提高。3G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使手机具有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功能。相对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可以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功能于一身,手机媒体的这种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手机媒体还是多媒体的融合,传播速度快(实时传播),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强大,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它解放了时间和空间距离对人们的禁锢,“有了说话的能力,再加上和远方人说话的自然而然的欲望—无论他们和我们是在何方都有想说话的欲望—我们就必然走到手机这一步:边走边说的能力,无论我们在哪里行走,也无论和我们谈话的那个人是在哪里行走。……手机问世之前,我们有一些放在衣袋里、拿在手上、挽在胳膊上、扛在肩头上的其他的交流工具。然而,没有一种是互动的交流工具。没有一种容许我们能够与不在身边的人交谈---这是手机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工具可以移动---移动是手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①;“手机完全斩断了把人束缚在室内的绳索……手机把它的使用者从家宅和办公室里解放出来,送进大千世界的希望之乡里去。”②正是由于

手机的这种自由的移动性,刚好符合了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信息话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多,手机照相,GPRS导航定位,手机阅读,网上购物,手机钱包支付,信息查询等,这些广泛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出门到任何地方仅仅带一个手机足矣。这些使手机具有了占据广大市场的资本和条件。

手机媒体对社会生活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的应用都有其两方面的作用,手机媒体也不例外,由于手机媒体可以实现传播关系的多元化,即“一对一传播”、“多对多传播”、“多对一传播”这就增加了传播的效率,而且,手机媒体没有社会阶层的限制,每一个人在手机媒体方面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手机媒体的受众遍布各个地区,各个群体。相对于网络传播的公开化,手机媒体的传播出于相对私密的环境,具有特定的接受信息的对象,这就是说,手机媒体信息的传播在具有广泛传播自由度的同时,也可以自行划定一定的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在社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手机媒体同其他媒体一样,是公民舆论监督的平台和阵地,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其次,手机媒体是大众化的平台,可以为大众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比如,通过微博掀起的“爱心传递”等。著名的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指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③。手机媒体使“人人皆媒体”成为现实,在全媒体时代,这种全民媒体的模式表现的更为彻底。“人人皆媒体”的模式在为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媒体的发展使手机的普及率急速上升,在人人拥有一个媒体的时代,信息呈爆炸式传播,手机媒体就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缺少了媒体“把关人”的监督,各种垃圾信息泛滥、假信息屡禁不止,诈骗短信更是肆意传播,而且,手机的娱乐化,低俗化文化普遍存在。2008年10月初一条有关四川广元柑橘“生蛆”的手机短信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开来,导致全国柑橘滞销。2007年4月的关于海南省的香蕉会致癌的传闻也引发了一场公众对食用香蕉安全问题的恐慌。2007年1月手机短信引发的病猪肉事件导致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公开辟谣之后,还有不少公众对此事怀疑,不敢食用猪肉。这些事件都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这些事件的出现说明了手机媒体需要“把关人”负起责任,同时,我们每个人在成为传播者和信息受众的同时,也应该成为信息共享环境的监督者。第二,由

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不法分子将手机作为诈骗工具,诈骗钱财等,例如,有人向手机用户发送孩子被绑架信息,企图勒索孩子父母,还有的向手机用户发送中奖诈骗短信,诈骗钱财等。第三,手机造就了“低头一族”,手机的泛娱乐化现象严重,聊天工具,娱乐游戏,微信,微博,拍照,视频,音频,通信等功能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诱惑力。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沉溺于手机媒体不能自拔。长期使用手机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而且,手机媒体的交流是一种虚拟化的沟通交流方式,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正常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程度,这样长此以往,会使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弱,不再善于乐于走出门去,走向社会。

随着社会发展,任何一种事物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手机媒体也不例外。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媒体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不断巩固自己的优势,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手机媒体的未来。手机媒体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1)小巧便携、时效性强。(2)多种传播形式交织存在,丰富了传统的报道手段,同时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多媒体化特点突出。(3)用户覆盖范围广。(4)互动性强。(5)大众化,平民化,被称为“草根媒体”,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权。相对的,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在技术方面,手机存储量小,电池持续时间较短,网速较低。在市场方面,手机使用费用偏高,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受众定位模糊。内容方面,信息单调混杂,低俗信息、不健康信息肆意传播,受众分散。管理方面,针对手机媒体环境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而且,手机媒体的受众过于分散,且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监管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手机媒体的未来需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手机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手机媒体必然需要跟的上节奏。其次,手机媒体需要注重内容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发不同的内容以稳定受众市场。最后,对手机媒体应加强监管,这种监管既来自于外部,又根源于手机媒体滋生。在法律法规监管的同时,手机媒体的受众也要学会自我监管以及监督他人,给手机媒体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环境。

手机媒体因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广大的受众市场,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媒介的大融合成为了手机媒体发展的良好契机。在各种媒体百花齐放的今天,手机媒体能够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其迎合了受众的需要。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将手机媒体引向集各种媒体与一身,功能更将齐全的方向。

参考文献:①【美】保罗·赖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第17—18页。

②同上书,第9页。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与“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她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她们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她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就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就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就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数字化:最显著特征○交互性:本质特征○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信息传播○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的主要特征:○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与新媒体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的概念:是相对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的主要特征:○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网站与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报纸/杂志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媒介环境 3.公民新闻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以优酷网(或其他视频网站亦可)为例,详细阐述其盈利模式。 2.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2.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答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作简要阐述。 2.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 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 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 三合一: 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 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 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微博的订阅号。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 1.虚拟空间:举例:second 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谷歌眼镜,实时交互。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 1.新闻:融合新闻 2.娱乐:互动的表现。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传统时代多由专业机构。 4.服务:除了获取信息,渗透在其他方面。余额宝等都是由新媒体公司创造。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 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 10 周2016.2.29—— 2016.5.5 评分标准:≧ 80 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 20 条 2.章节测验 40%,5 单选, 5 判断,允许 1 次 3.家庭作业 20%,共有 2 次,互评≧ 6 个 4.期末考试 30%,15 个单选 15 个判断,只允许尝试 1 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 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 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 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 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 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 .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 .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 >,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 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 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 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 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 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 b .第二阶段:文字 c.造纸 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 -木头 -古登堡1455 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 f.摄影: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 1895 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 1936年伦敦开播,年) i.广播: 1920 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 在 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 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 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2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8 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131 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 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137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 治过程中的互动。123 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64 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41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32 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83 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3 摩尔定律:指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81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84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270 二、简述: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型: 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15--17 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 手机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19 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1.技术与市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 3. 4. 5. 6. 7. 8. 第二节 9.超文本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二章 第一节 1. 2. 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 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 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 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 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 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 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 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 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 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 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一节 1.接近权 者巴隆。 2. ① ② ③ 3. 4. 第二节 第三节 5. 6. 7.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 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3、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主要有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过符号化的媒介现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 相对于受众主体的客观现实。 4、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①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②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③经营收入变化④受众结构变化 ⑤阅读习惯变化(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⑥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5、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 ②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 韦路

目录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 1.1 什么是新媒体 (8) 1.1.1新媒体的定义 (8) 1.1.2 新媒体的特征 (9) 1.1.3 新媒体的形式 (9) 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 1.2 新媒体的历史 (10) 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 1.2.2计算机时代 (10) 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 1.2.4 Web2.0 (11) 1.2.5 Web3.0 (12)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2) 2.1技术决定论 (12) 2.1.1.媒介偏向论: (12) 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3) 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3) 2.2 社会决定论 (14) 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4) 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5) 2.2.3 油门-刹车模式 (15)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5) 2.3.1诞生期 (16) 2.3.2成熟期 (16)

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8) 3.1 社会学习论 (18) 3.1.1 社会学习过程 (18) 3.1.2 社会榜样概念 (18) 3.1.3 自我效能理论 (18) 3.2 创新扩散论 (19) 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19) 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19) 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19) 3.3 技术接受论 (20) 3.3.1 理性行为理论 (20) 3.3.2 技术接受模型 (20) 3.3.3 权衡需求理论 (21) 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1) 4.1 新媒体伦理 (21) 4.1.1 网民伦理 (21) 4.1.2 行业伦理 (23) 4.2 新媒体法制 (25) 4.2.1 知识产权 (25) 4.2.2 网络色情 (25) 4.2.3 个人隐私 (26) 4.3 其他控制手段 (27) 4.3.1 市场控制 (27) 4.3.2 技术控制 (27)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 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 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 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 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 微博的订阅号。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 1?虚拟空间:举例:seco nd 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 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 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谷歌眼镜,实时交互。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 1. 新闻:融合新闻 2. 娱乐:互动的表现。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 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传统时代多由专业机构。 4. 服务:除了获取信息,渗透在其他方面。余额宝等都是由新媒体公司创造。 新媒体的历史 前新媒体时代: 语言、文字(新石器时代)象形+拼音文字、纸张(东汉蔡伦整合劳动人民技术的基础上)、进入印刷时代(北宋毕昇发明印刷术)、德国古登堡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机械旋钮装置)、 摄影技术(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巴黎的寺院街的摄影图)、电报技术(意大利马可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