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杨富萍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原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融于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民间美术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与现代设计的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如何再发掘、再认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语言,使其能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法则、色彩语言、视觉符号语言、审美性和创作思维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并通过对一些成功现代艺术设计案例的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面对今日“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较为严重的现代艺术设计界,传统的民间美术可以带我们回归到民族本原文化的深处,探寻新的道路。

关键词: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必要性

中国现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种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曾经有记者采访了中央美院原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靳

之林教授。靳教授向记者介绍:“80年代初他到陕北窑洞看到的民间剪纸铺天盖地,光安塞一个县就有2万妇女会剪纸。而20年后他再去那里却看不见剪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80年代初民间剪纸大师安塞县就有40人,而现在大多数已故去,仅存的几位年事已高已不能剪了,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靳教授形象地称这种民间剪纸艺术的消失速度为“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

其实靳教授说的只是众多民间艺术一个缩影而已。我去过云南丽江,了解了“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去过海南,知道了“彝族的民间漆器和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去过美丽的迪庆藏区,倾听了藏民们说的口传史诗《格萨尔》。从《民间艺术》书中了解到陕北、山西地区的剪纸、皮影戏等等;从江苏省戏校的老师们那听到了锡剧、昆剧……可见我国的民间艺术是多么的丰富,多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啊!

如果我们不尽快重新认识这些民间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将像我们人类身边的动物一

样慢慢地,慢慢地濒临灭绝,不会再来了。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我担任美术教师已有十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发现美术课本中涉及的民间艺术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美术课中传授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和西方模拟自然的写实手法较多,相比较而言,传授的民间艺术文化最多也就是剪纸和欣赏一些民间工艺。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是很不利的,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在课堂上都如此,在生活中也就更不会去重视它。

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个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也许他今后去从事别的工作,但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能有一个基本概念。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间艺术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

我利用美术课中《欣赏民间工艺》做了一个实践比较。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课时:1课时。

实践一:甲班的同学上课地点是在网络教室,我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先给同学们欣赏;欣赏后再逐一介绍:狮头、狮鼓、虎头鞋、泥人、风筝类、宫灯类、雕刻类的发源地和一

些简单的制作技巧等等;然后再给学生们讨论欣赏,这样一节课时间正好讲完。

实践二:在乙班同学上课前我就布置好:寻找一些自己熟知的民间工艺品,寻找方法不限,可以用网络上、电视、课外书籍等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民间工艺品知识;接着我出示了甲班同学上课时的资料和乙班学生对比,着重讲解一些学生不了解的。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愿望,最后剩下的时间都让学生们根据一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课堂的教学反馈来分析,乙班同学比甲班上课的效果要好的多。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甲班的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到这节课来,而乙班的同学已经真正参与进来了。乙班同学在上课前就已经着手寻找民间艺术品了,查询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当他们把找出的作品和老师的一比较就发现,他们找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没有自己并不知道的,这样就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时更激发了他们动手的愿望。所以,正是因为乙班同学真正参与到本课来了,其上课效果才会好的多。

从这一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是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极好形式。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我又做了多次实践。例如,

我在《染纸》一课中,我就及时的调整了学生所准备美术材料。《染纸》这一课要求学生用毛笔把水彩颜料点染到宣纸上,来体会色彩在宣纸中变化的趣味。从这我就想到了民间艺术的扎染,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白布、小手帕,通过扎染的方法来教学生。课后学生们把自己扎染的一块小手帕、一条围巾都兴高采烈地带回家珍藏了。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兴趣。

我还在美术欣赏课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有一课介绍众多民间艺术作品中其中就有皮影戏。我就想能不能通过网络上的资源下载一些关于皮影戏的影视作品和Flash给学生欣赏呢?于是我就多用了一课时间专门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皮影戏,学生们看完皮影戏后特别感兴趣,围绕着我问这问那,问得我居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通过对以上这些案例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从小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第二教师在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起到枢纽作用,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不能老提素描、色彩了。

第三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既要走进来,也要走出去,要讲求互动。我们既要请外面的一些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走进我们的课堂来讲解、来示范,以弥补我们教师专业上的不足;也要把学生带出去参观一些生产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坊、工厂,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体验它们的制作过程,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民间艺术文化走进课堂的意义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就说过:“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形式之一。”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中国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历史最久、作者最多、流传最广、特色最浓、价值最大的本色艺术体系。它除了主要的美术外涉及到音乐、社会、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它的制作与美术、音乐、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有关;它的造型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源泉: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文明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改革的浪潮下,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遗忘破坏,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要从学校教育开始,要重建民族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让民间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从中小学美术教材可以了解到,从目前课程安排中,和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而在我们青海也有很多优秀的民间美术,如唐卡、堆绣、香包、鞋垫、酥油花等这些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涉及一项,其实学习民间美术从我们的身边开始是一不错的选择,只有把我们身边的优秀民间美术很好的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传承。

有些国家小学阶段就开设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这样一代一代很自然地传承下去了,再也不会出现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事了。因此,学校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在学生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为民族传统

文化传承创造了新鲜的血液。

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每个公民的事,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更需要实际行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都会体会到,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民族精神教育一定要适应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他们认知的接受能力。

为此从这学期开始,我就开始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作为一个美术教师的我,本身对民间美术了解不多,只有通过自己先学习了解,并自己去动手实践后,才确定了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制作的民间美术课程。我们开设了剪纸、制作香包、绣十字绣针法鞋垫、手绘马勺脸谱、手工制作壁挂课程,我把自己做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展示给各个年级的学生时,从他们的脸上和言语中就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喜欢程度,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确定了适合不同年级的民间美术课程,三年级学生开设剪纸和绣十字绣针法鞋垫课程,四年级开设绣香包课程,五年级开设手绘马勺脸谱和手工制作壁挂课程,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只能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教学生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在准备材料时也会遇到我所想不到的麻烦,比如我去给学生批发空白的鞋垫,老板很热情地给我介绍她的鞋垫,我说明了我买鞋垫的用途,她表示给我最好的鞋垫而且是大甩卖,我心里庆幸给学生买到物美价廉的空白鞋垫。等买回去我剪开一双一看,鞋垫中间夹层全是纸浆,我当时就傻眼了。为此我一晚上睡不着,这怎么给

学生和家长交代?最后我决定向工商部门投诉,鞋垫老板给我把劣质鞋垫退了。最后听我母亲的建议在网上购买了在鞋垫上直接印好图案的十字绣鞋垫,这种鞋垫大大减弱了学生绣十字绣的难度,通过此事我感悟到,在问题发生和解决后都是宝贵的经验。

把这些民间美术引入美术课堂,为了能够有所创新与突破,我走访一些会做鞋垫和香包的老人,从他们那里学习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选定适合学生的制作种类,比如香包制作分为软制香包和硬制香包,从制作的难度考虑我最后选定教学生硬制香包。从形态到颜色,从规格到工艺,不断进行改进,让学生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掌握制作方法,能够做出漂亮的香包。

开设民间美术进课堂课程,以此打破单一封闭的美术课堂教学框架,构建家庭、学校的立体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把手工带回家,向家长请教,有疑问可以到课堂上让教师一一解决,这样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在这种和谐和快乐的氛围中我们学习和传承了民族民间美术。

通过开展这些课程,我也感觉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五年级一个班开设了手工壁挂,手工壁挂的工艺较复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所以只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作品,有一半的学生没完成。还有三年级一个班开设剪纸,三

年级的这个班男生比女生多,男生对剪纸不是很感兴趣,最后这个班的作品完成的质量不高。

上民间美术课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细细的银针,五颜六色的布料,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艺术,是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在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受到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民间美术进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起来

参考文献:

[1]《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2]《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

[3]《中国教育报》

《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论文

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 和平小学谢青平剪纸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 理解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所以剪纸教学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出现,让少年儿童了解和学习, 这对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现代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何传承好这一传统文化就成了我们每位 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剪纸引进课堂的原因 1、因为中国剪纸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作为下一代,我们有义务要继承它,发扬它。 2、它的材料简单,经济实惠,方便购买,适合乡村学校条件。便于顺利的开展和普及。 3、它已被列入我校的校本课程,有了目标与支持,能更好的全面的推广。 二、课堂开展剪纸教学的有利因素

1、小学生喜欢剪纸。这一点不论是从老师对学生喜欢剪纸调查,还是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说明了。剪纸虽说是一门古老艺术,但今天仍被很多人喜欢。 2、有学习剪纸的时间。现行美术教材在教学中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内容学生难以准备学具;有的因为环境不适合无法展开;有的因条件所限难以学习。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会被压缩删减,这样就有了可用来进行剪纸的学习时间。 3、纸类学具,学生易于准备。学习剪纸以纸为学具,避免了无法准备学具的不足和无奈。这就为学好美术,学好剪纸打下了物质基础。 4、小学剪纸从浅显入手,对教师要求不高,即便不很熟悉,而只是临时学习一下,也可以从事剪纸教学。当然,如果本来就是剪纸高手那就更好了。 三、剪纸艺术走进美术课堂的用途 1、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可以提高手脑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体形象。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画画可以边画边想,而剪纸必须事先想好。这样一来就锻炼了学生统筹安排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勇敢果断、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

小学美术课堂常规

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 摘要 探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从美术学科常规教育着手,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序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准备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学常规教育习惯养成 上海二期课改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位为: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的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就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中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个主要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一些探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一——学习准备习惯 一、学习准备的概念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参加某一新学习活动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的相关学习的一组教和学的、有序变化的准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关的旧知识将变得清晰、稳定和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新学习所需要的旧技能得到复练,变得熟练准确,有利于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新材料的了解而产生的兴趣和疑问组成了强烈的学习心向,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算学好。 二、学习准备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1、学习工具的准备 美术课的学习是一定要借助于工具的,“赤手空拳”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且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课前所准备的工具也不尽然。因此在每个新学期初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学期美术课使用的学习工具,如:包装好的书本、笔(HB铅笔、黑色勾线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用品放置的位置,要求听到预备铃声,及时放好用品,并在唱歌声中,调节心情,等候上课。 2、“双基”学习的准备 (1)根据美术课程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学生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新材料,知道将要学什么,如何学,怎样算学好。因此很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如:《拆开的纸盒》一课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废旧的纸盒进行重新装饰,既复练了相关的剪、裁、粘等美术技能,又让学生感悟美,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2)引导学生自觉查寻与美术课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或到图书馆查阅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多角度收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信息,美术作品的的欣赏信息,并与已知的美术知识作比较而产生联想,使原有的美术知识更清晰、稳定和可利用。教师要在美术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同时了解学生认知准备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本文得到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张汉涛老师多次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二——上课习惯

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的运用【精编版】

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的运用 立足校园实际,创建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校园环境 1.民间艺术展厅。踏入校园,你就能发现这座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民间艺术展厅,就会被带入到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中。教学楼每一个楼层的走廊里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段的特有民间文化。一年级的长廊里是民间折纸艺术展示,橱窗里布置的都是和折纸艺术相关的,有图片欣赏,有折纸的方法演示,但更多的是一张张用普通的彩纸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双手折成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植物等形象。二年级的走廊里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京剧脸谱,有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脸谱形象紧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简洁扼要的介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打开了民间艺术的宝库。三年级的走廊里是苏州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还有许多相关的苏州方言介绍,对于许多外地孩子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四年级的走廊里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九色鹿》《后羿射日》《哪吒闹海》《十二生肖》《宝莲灯》《磨杵成针》等,学生在空余时间随时可以进一步感知民间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五年级的走廊里则是民族乐器的介绍与图片欣

赏,二胡、扬琴、竹笛、琵琶、三弦琴等让孩子对我们民族乐器及民乐有所了解。六年级的走廊里是民间美术介绍,彩泥塑、剪纸、编结彩绳、十字绣、创意布贴画……不但增添了美感,更因为学生都参与其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对民间艺术更有兴趣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时刻吸引着学生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2.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我校的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小盘龙艺术社(调色板美术组、小盘龙民乐队)、小盘龙民间文学社团、小盘龙科学院、小盘龙奥体中心、小盘龙民俗文化研究所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各活动室环境的墙壁上方展示的是传统手工的现存形态,下方展示的是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3.民间艺术宣传窗。民间艺术宣传窗的创立将成为我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成为学校指导家长、社区科学开展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民间艺术宣传窗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的来历和庆祝习俗等)、民间艺术作品内涵及民间艺术信息、学校民间艺术活动情况、学生民间艺作品等有关内容。围绕学校特色,凸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班级环境走进班级,你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班内环境不论从色彩还是主题内容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的中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强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和美术课堂更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走向前。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 一、关注情感体验,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对学习的兴趣是浓厚还是淡薄,这种关注应有机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我在上《杯子的新衣》这课时,不是急着让学生看我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而是先设计了一个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一件漂亮的新衣,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新颖,评出优胜者;接着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揭示今天的任务,为杯子设计一件新衣。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拓宽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想”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是主观灵动性的东西,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学生想象的火种是很容易被点燃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画太阳》一课时,首先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后羿射日》的故事,“从前,传说天上有10个太阳,……”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接着我问学生:“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学生了解、尝试了以后,我及时地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对太阳的外形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形脸、长发脸、短发脸、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提问,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 在绘画活动中,作为美术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引导学生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这样才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孩子们的想象飞起来。 三、营造艺术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接受我们,自然而然就接受我们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在上《学做皮影》一课时,刚开始学生们觉得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 1.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

让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红塔镇七河小学许玉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

让昆曲走进音乐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3330363.html, 让昆曲走进音乐课堂 作者:朱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19期 摘要: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曲圣”魏良辅,曾坚持十年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出新的“水磨调”。被他的 精神和故事所感染,近年来,良辅中学开展了以“魏良辅与昆曲”为主题的一系列昆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目前,良辅中学音乐课堂引入了昆曲教学,学生沉浸在戏曲艺术的海洋之中,“良辅精神”也逐渐扎根在学子心中。 关键词:昆曲;音乐课堂;创新;激发;传扬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24-1 我校遵从新课标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积极挖掘家乡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家乡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我们得知在中国昆曲史上堪称谜一般人物的“曲圣魏良辅”居住在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后,学校立马组织师生围绕“寻找魏良辅”和昆曲文化开始寻根之旅,开展了研究、学习、参观等一系列活动。在追寻过程中,师生逐步领悟到了良辅成功改革昆曲的精神之所在,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其核心就是勤研、合作、创新,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昆曲的内涵中,用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个人艺术修养,将良辅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学校也因此改名“太仓市良辅中学”,全校师生都沉浸在如此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为了让学生关注昆曲、欣赏昆曲、热爱昆曲,学校特邀请苏州大学潜心研究昆曲的博士生导师周秦教授来校为全校师生做讲座,此外,我们还开展校外地方昆曲表演社的艺人们进校园活动,邀请昆曲学校专业的戏曲演员走进课堂或开展讲座,让学生能结合大量的经验进行再学习,让学生体验昆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昆曲教育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我将其修改成昆曲的“念、唱、做、演”四步,并和学生一起表演。 第一步:念白,昆曲念白本身具有鲜明苏州地方韵味的戏曲特色,其念词最大的特点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用苏州方言“中州韵”来诵读歌词,苏州话素有“吴侬软语”之美称。讲究声美、韵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卞龙余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生活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

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如何让美术课堂上的学生发言更精彩

如何让美术课堂上的学生发言更精彩 一、制定小学中年级学生美术课堂上发言能力的评价标准。 美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能力如何,必须有一个可以依据的衡量标准。因此,我针对美术课堂上的实际需要,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发言能力的缺点,初步确定了如下评价标准:发言时要达到:主动、声音响亮清晰、语句通顺、流畅、语意表达清楚明白、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会使用一些美术语言(形状、色彩、线条、构图、形式、功能)来表达。 二、主要从美术课堂教学上的几个环节展开训练: 1、美术作品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感悟与表达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你对作品的了解与把握,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是否正确。在训练过程中,我先给时间“读画”“准备”,再“表达”,这样的发言在语言的组织上就会更加成熟。在发言前针对不同的作品给出几个关键词,如:“形状”“色彩”“构图”“线条”“肌理”“构图”“形式”“功能”……让学生在欣赏时有所侧重,在发言时有一定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水墨变体画》时,欣赏大师的作品《高更你早》时,我给学生3分钟仔细读画,同桌互相讨论后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理解。给出不同的关键词:“绘画形式”、“颜色”“内容”供学生选择,组织语言后再发言,学生之间的发言互相补充,很全面,对作品的诠释很完整,并且有儿童独特的审美趣味。 2、知识点的巩固与复习;美术学科也有一些知识点是要掌握的,这一部分知识将会出现在今后的发言中,积累成为美术术语,丰富学生的表达语言。比如《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一课中,“哪些是对比色?”“哪些是和谐色?”“对比色与和谐色产生的效果如何?”这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将会对学生的美术语言做一个有效的补充。因而在复习巩固环节,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开火车轮流作答”的形式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以“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产生争先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

如何让生活美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如何让生活美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发表时间:2017-12-06T10:11:24.663Z 来源:《成长读本》2017年9月总第21期作者:韩德帅 [导读] 关于课程内容生活化,首先可以使课程内容与特定时间相结合。 库伦旗库伦镇小学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028200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亲近生活,了解社会,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都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美学;游戏活动 关于课程内容生活化,首先可以使课程内容与特定时间相结合。在适当的时间,将美术内容进行实时的提炼,并有效的结合学生的感受和心理特点,以将课程内容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例如在“参观和旅游”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参观和旅游中遇到的趣事进行回顾和分享,并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之美带入课堂 美术教学生活化,最终就是要完善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双重认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贯穿与生活的始终。著名雕塑家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作为美术教师,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开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将眼光放开,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的变化,感受别样的生活美。就比如在进行“春天的色彩”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我就没有停留在主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而是给学生两天时间,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春天变化和校外的春天变化。两天以后的课堂上,我问大家:“春天都有什么特点?”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能说出几点来,这对于后续的教育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从身边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学的意义是这样总结的:“美术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着重强调知识技能和美化生活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可以说,生活是创造美的源泉,如果能真正将生活常见的知识融入美术课堂,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非凡的成果。比如在进行“变废为宝”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将生活中丢掉的包装袋、报纸以及一些生活垃圾等收集起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将这些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作用的东西进行改造,变成能体现学生一定想法的“美学艺术品”。于是,有些小组就用废报纸做出了“桥梁模型”“衣服帽子”,有的小组利用废旧的塑料瓶做出了“小家具”,有的小组还用废旧的糖纸做了一幅画……总之,学生的想象力无穷无尽,只要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能还教师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原材料都司空见惯,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一直以来苦于没有机会发掘,一直都没有发现这部分“宝藏”。自从教师给予学生引导之后,学生每一次见到这些垃圾和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时候,都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发动脑筋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发展,当然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教育生活化就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必须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这也是教育的活力的体现,同时也印证了一个真理:教育活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教学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变化。比如在进行“小鸟的家”这节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态的鸟类生活视频和鸟类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对鸟类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之后我还播放了鸟类的“家”,出现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鸟巢,间杂一些比较特殊的鸟类的巢穴。然后,就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留给学生一些自己的想象空间,并根据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教学的引导作用,学生学到了鸟类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能自由地进行“再创作”,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美术教学。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见到的鳥类融入美术教学中,真正地做到了“生活化”。 在生活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获得了非常良性的效果。预设的鸟类这一节课,是希望学生能基本将鸟类的“家”画出来,却没想到有两名学生画出了生活中他见到的“保护鸟类”的实例。将城市里绿化树上的“鸟巢”画了出来,不仅契合主题,更激发了全班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四、开展接近生活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开展“生活与美”的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的五官,仔细想想自己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耳朵和小嘴儿究竟是什么模样,摸索出大概轮廓,了解五官的画法。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圆圈,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四名同学,闭上眼睛在圆圈之内画上五官。通过抽象的表达,让学生理解到美有时不是用眼睛看到,而且通过心灵的感受来描绘的。 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将学生平时的画收集起来装订成集,并为它起一个有趣的名字,配上自己独特的设计,可以是对这幅画的讲解,也可以是一首简短的小诗,制作有个性的画片集,让学生从创作中获得喜悦和满足。而且,这样的总集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制作节日卡片”。节日卡片是适用于普遍日常生活的一件艺术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创造美,还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或是喜悦,或是虔诚的祝福,虽然这写稚嫩的艺术品在那些收藏家的眼里毫无价值,里面却被注入了孩子们纯真的期盼,这样的作品也就鲜活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创作的思考和收获的经验远远比所谓的价值的价值高。(二)在作业中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发展美的踪影 1.作业是教学效果最好的体现 学生在作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教师也从作业中掌握学生大概的学习效果。一次,我要求学生用手指作画,将各种各样的颜色用水稀释,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作画。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动小脑瓜儿,不停的摆动自己的小手,调一调,点一点,换个位置,再点一点,或轻轻的将颜料吹散,或浓或淡,五百斑斓的颜色在画纸上呈现,最后用勾线笔等辅助性工具稍微勾勒,一幅美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一作业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兴趣盎然,迫切的希望得到结果,在这种急切有小心翼翼的心里过程中流露自己的情感。 2.在生活中发现美 美术老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审美和创造美,还要帮助学生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比如,学会倾听、培养

中小学美术课堂各环节具体操作

中小学美术课堂各环节具体操作 一节美术课的教学行为一般分为课堂教学导入、讲析新课、课堂训练指导、美术课堂教学测试、对学生评价等五个主要环节。 一、课堂教学导入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意义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这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教学的对象、内容、氛围等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会讲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这一环节,将现实生活与课堂紧密地结合,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到恰当的教学气氛中,以引人入胜的开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收到最佳效果。所以,我十分注意导课方法的设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导课环节中几种常用的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美丽的叶子》教学评价 师:秋天到了,秋姑娘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把信封分到各个小组,让学生触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里面是生封祝福的信。 师:你真是富有想象。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她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生:是叶子。 师:猜对了,是叶子。真聪明,你是怎么猜对的。 生:我是通过摸和听声音感觉到的。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触觉和听觉来知道信封里的东西。 接着教师让学生打开信封,摸一摸、看一看树叶的形状、色彩、纹理。 师:你们收到的是什么叶子?形状怎样?好看吗? 生:我们组收到的是黄色的枫叶,形状象带牙齿的鹅掌,好看极了。 生:我们收到的是银杏叶,形状小,有点圆,是金黄色的。 生:我们收到的是樟树叶,形状象颗心,是绿色的。

美术(心得)之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

美术论文之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 永顺县灵溪三小彭英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领导除了给我安排一个班的数学课,还另外安排了两个班的美术课。对于我来说,上数学课是熟门熟路,但上美术课却是头一次。 开始上美术课时,我按照统编的关术教材,每节课都是教师先讲,再示范,最后出示习作,叫学生照着做。结果学生完成的美术作业倒还看得,但每件学生的作品都基本一样,很呆板,没有一丝新意。这样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兴趣不高了,再加上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工具和材料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准备好的。因此,我慢慢地感觉到美术课越来越难上了。有的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用具,上课时没事干。面对这种局面,我曾经采用过强制性措施,但效果甚微。 这次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土家民间美术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探索课题的研究,让我为之一振。这项实验旨在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给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达到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指导思想正好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希望小学,学生主要来源于进城务工的农家子弟,他们来自土家山寨的每一处,对本地的民间艺术了解比较多,有利于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 于是,我先到民间实地考察,了解土家吊脚楼,土家族民间竹编、石雕、稻单人捆扎,以及土家织锦和一些日常用具的编织等。同时,还请民间艺人给予指点。然后回到学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首先确定把土家吊脚楼的编织和捆扎稻草人引进关术课堂。在教学编织土家吊脚楼时,采用芭茅秆做材料,只需一把铅笔刀、白乳胶就行了。因为芭茅在我校周围的山坡上,河坎上到处都有,容易采集:再者,芭茅秆表面光滑呈金黄色。表面是—层皮,里面是柔软的海绵体,在编织时学生易操作。在上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8-05-30T09:06:46.18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作者:丁乙 [导读]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丁乙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数学课堂在生活中鲜活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实效课堂,让生活问题真正的走进数学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一课时,我就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玩他们喜欢的折纸游戏。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蹲着看高处的物体,再站到椅子上观察低处的物体,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活跃、轻松而不杂乱。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照搬教材,而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现在的实验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特别大,教师就要从新开发、整和教材,再挖掘身边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做相应的调整,有合并,也有拓展延伸等。比如:在教学《6、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把原本两课时的内容融为一课时来上,这样一来教学效果非常好。再有,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我没有利用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图形,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射线和角》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看手电筒的光线发现射线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了射线。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了: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所以在我构建的生活课堂里,学生能够自然、真实的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并且应用于生活。 第四、激励的语言,互动的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好方式。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皇帝,都有个性,不会让别人说出自己的不足,抓住这一特点,我开始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招果然有效。比如:“你真是好样的”“你真善于观察”“你的动作真快”“你的计算真准确,继续努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经常在学生耳边响起,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从开学的那天起,我便明白了,学生怕的不是打骂,而是激励、赏识、理解和感动,用激励的语言去赏识他,理解他、感动他,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语言,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注重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放过每一次激励、赏识的机会,尽量鼓励孩子,保护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生评价”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现学生的灵性,进一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对自己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对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取笑,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要有爱心,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要多一点理解和鼓励。我还告诉他们,如果发现别人有错误时,要像老师一样耐心的给予帮助,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要共同进步。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鼓励、训练,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都能够积极大胆的参加互评活动。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水平,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我觉得,通过互评训练,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进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永远向往的乐园,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鲜活起来!

表演让小学语文课堂增姿添彩

表演让小学语文课堂增姿添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从课堂实践来看,小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从中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表演可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表演的作用 (一)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的课文故事性都比较强,但是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生活场景。通过表演,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氛围,通过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帮助教师了解课堂。 看课堂上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文本,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是到位,就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是不是恰如其分。表演还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一种途径,是检验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度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改进自己教学方式的一种途径。 (三)搭建学生合作平台。 表演中绝大多数都是几个学生的集体表演,所以要求每个学生之间能够配合好。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肢体上的,更是情感、心灵上的交流,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表演的类型 (一)朗读式。 朗读式表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口头表演。这是最基本的表演方式,也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朗读,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提示语,并且联系全文的背景,使这种朗读自然、准确,充满生命力。 比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后的一段发言:“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老师们往往会引导学生抓住林肯话语中的三个“永远”来进行朗读,学生只要感情充沛地读好这三个词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读读之前那位参议员的话语:“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