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1945年,教育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不可否认,三类学校在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尤其是战后初期,在中等教育机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的大量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对中等教育的要求。然而,三类学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这种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机会上的不平等。许多人认为,学生进入同一机构学习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一弊端.三类学校体制遂逐步走向衰落。

二、综合中学运动

60年代以后,综合中学逐步兴起,并取代了三类学校原有的重要地位。

1.综合中学兴起的背景

1938年史宾斯报告中曾经考虑过设立多边学校的可能性。该报告从当时心理学研究和经济等角度出发,认为这类学校不宜推广。二次大战结束初期,人们对综合中学也不热心。60年代后,综合中学逐步替代三类学校,原因史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受到更加完全的中等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中,选择性学校名额有限,现代中学质量低下,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有必要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其次,由于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影响.综合中学运动在二战后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它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教育制度,使更多的人获得平等的中等教育机会。

再次,综合中学运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实际上,工党一直反对推行三类学校。1951年,为了争取选民,工党抛出《中等教育方针》.支持发展综合中学。此后.工党一直支持

综合中学计划。1964年,工党再度执政后就把综合中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1965年7月,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的第10号通告,请求地方教育当局按综合中学路线改组中等教育结构。从此,综合中学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保守党对综合中学却持反对态度,在保守党执政时.综合中学的发展受到抑制。

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三类学校划分的心理学依据受到人们的怀疑。许多学者认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教育条件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商的高低。1957年,全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的选择性考试存在着12%的误差,这意味着每年有7万儿童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因此,人们开始对三类学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总的来说,整个社会气氛有利于综合中学的发展。因此,尽管有阻力,综合中学还是迅速发展起来了。

2.综合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1947年起,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开始创办综合中学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不分现代、技术、文法类型而又能满足所有儿童对各种中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学校。但是,50年代前,综合中学的发展极其缓慢。I 9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10所综合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3%,1955年也才有16所,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6%。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党的竭力提倡,—些地方逐步改组综合中学。1960年,综合中学达到130所,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7%。1965年.综合中学发展到262所,学生比例为8.5%。

1965年7月,国务大臣克罗斯兰发布第10号通告,要求各地方教育当局在一年之内制定综合改组的计划。根据实践和讨论,该通告提供了6种可供选择的综合结构形式。其中设立招收11—18岁学生的一贯制综合中学占的比例较大。

此后.工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地方教育当局实行综合中学的改组。到80年代初,综合化改组实际上已基本完成。

三、第六学级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60年代以前,第六学级主要设立在文法中学.学习期限两年。它不是五年级的自然延伸,而是—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必须通过选拔性考试。其中,1951年之前的入学资格是要通过学校证书考试,1951年之后的人学资格是要获得普通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合格成绩。第六学级课程设置注重学术性,以升大学为目的,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实行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制度后,第六学级的主要课程是5门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科目。随着文法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从1953到1960年,文法学校第六学级的人数增氏了一倍多。

60年代以后,随着综合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主体由文法学校转到综合中学,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入学条件已经放宽。许多综合中学实行开放入学政策,只要学生愿意,无须经任何考试就可以进第六学级。后来,一些文法中学也实行了开放学入。其次,课程设置比较广泛。以前,第六学级是为极少数人升大学作准备的。随着第六学级人数的剧增,一方面,大学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这时第六学级除了开设学术性课程外,还提供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为学生直接就业作准备。现在,第六学级课程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3种,各校开设的具体科目并不一致,有的学校多达50多门、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生物、英语、地理、艺术、法语等。再次,第六学级教育机构多样化。除了普通中学设扩的第六学级外,6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单独的第六学级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偏重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并没有改变。这是英国中等教育能保持较高质量的原因之一。1991年1月,英国政府发表了《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的白皮书。该白皮书表示将支持高质量的第六学级。

四、考试制度的演变

合理的考试制度是保证中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第—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实行学校证书考试,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考试制度。英国现代考试制度是在二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高级补充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职前教育证书”考试等。

二战以后,英国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持征:逐步扩大参加国家考试学生的范围.它反映出中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在更多学生参加国家考试的同时,保留了高水平的考试,以适合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在重视学术性考试的同时,提高职业课程考试的地位。

第二节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次大战以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大学训练学院、地方公立师范学院和地方私立师范学院为主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二次大战后.出于人口出生率上升和义务教育的发展,英国出现了严重的教师短缺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事业。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政府又实行了改革。

一、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到70年代中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共建立了23个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包括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院(1964年前称师范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艺术师资培训中心等5种类型的两百多个师范教育机构、以及地方教育当局和教师团体等机构,它的领导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理事会”.由本地区大学副校长任主席。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师范教育发展规划。考核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向教育部长(或大臣)汇报本地区师范教育事宜等,对师资培训起协调、监督作用。l 975年被撤销前,该组织在战后30年英国师范教育发展中起过重要的协调作用。上述5种不同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各自承担看不同的师资培训任务。

70年代初期以前,各种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都致力于培训师资。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得到了改善。

二、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

1972年1月,以波特·詹姆斯为主席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调查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詹姆斯报告”。它提出实行三个连续的师资培训阶段.从根本上重新组织师范教育,即师资培训三段制。第一阶段是普通高等教育,第二阶段是职前培训,第三阶段是在职培训。该报告特别强调第三阶段的教育,建议每个教师都应该有定期脱产进修的机会。它还建议废除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师资培训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1975年7月,教育和科学部颁布《继续教育法规》,它规定大学以外的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正式纳入高等教育的公共部分。撤消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建立全国师范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及由它领导的15个地区委员会。这是师范教育机构改革的正式的法律依据。

从此.英国师范教育机构实行大规模的改组。1975年,教育和科学部宣布,英格兰的教育学院除l/4继续以培养师资为目标外,其余的都实行合并。1977年又宣布停办40所、合并7所教育学院。到80年代初,英国只有30所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师资培训,其他的教育学院都成为多科性专业学院。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三、英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特点

回顾50年来英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数量到质量,再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过程。战后十几年内,英国师范教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师资不足。因此,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师资培训机构及师范生的数量上。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师资短缺的初步缓解,政府开始注意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l 960年开始,师范教育的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60年代中期,英国建立了教育学士学位制度。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大臣要求1969年底以后毕业的小学教师和

1973年以后毕业的中学教师都要经过专业训练。l 972年政府发表的教育白皮书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表明政府更加关注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此后,师范教育的内容与质量—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显然、这个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1985年,政府在白皮书《把学校办得更好》中指出:在不少情况下,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各种类型的学生。约l/5的中学存在着教师教授力所不及的课程的现象。同时,师资短缺问题并没有解决。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必须两者兼顾。

2.师范教育从单独的系统到成为公共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72年以前,帅资培训机构(隶属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除外)不属于高等教育的领域。此后,随着教育学院办学方向的变化和师范教育的调整,师范教育成为公共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这对提高师资培训机构和教师的地位无疑是有益的。但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似乎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

3.师范教育机构的办学目标从单科转向多科。战后初期.由于师资紧缺.各类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纯粹是各种类型的教师。7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师资短缺的缓解和师范教育的收缩,师范教育机构开始招收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由单一变为多样。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1、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大发展(1945---1973)

二战结束后,英国高等教育开始恢复与发展。50年代,英国建立了10所高级技术学院,另有5所大学学院升格为大学。进入6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原因,高等教育的观念与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宾斯报告和高等教育双重制的建立。

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61年正式成立,其职责是:考察英国全日制高等教育模式,向女王陛下提出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所依据的原则,尤其是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原有的模式是否应该改变,是否需要创办新型院校,是否应更改当前的体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罗宾斯委员会于1963年发表了《高等教育:1961—1953年首相委任的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委员会报告》。报告提出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发展原则和178条建议。报告提出的高等级育发展的6项原则成为后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高等教育的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它被称为“罗宾斯原则”,是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依据。报告建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设想到1980年,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数从占适龄人口的8%上升到17%,相应的经费开支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增长到1.6%;创办6所新大学,5所理工科院校,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以便为大学外的高教机构毕业生授予学位;成立职权更大的拨款委员会,取代大学拨款委员会等。

英国政府在罗宾斯报告发表后不到24小时就宣布接受该报告提出的至1973年的发展目标。报告的其他一些建议也得到采纳。罗宾斯几乎成了大发展的代名词。到70一80年代,罗宾斯报告的某些思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但无论如何,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确立了高等教育双重制。437

1965年4月,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克罗斯兰在伦敦伍立奇多科技术学院发表演讲,论述了在英国建立双重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1966年5月,政府向议会递交了《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规划》,提议成立26所多科技术学院。1969—1973年,英国正式成立30所多科技术学院。从此.英国高等教育被分成大学和公共高等教育两部分。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大学具有“自治”和学位授予权,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给;多科技术学院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经费由地方教育当局支付,学生攻读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学位或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

1 973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的结束。此后,英国除了建立—私立大学外,再也没有建立新的大学。

2、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收缩(1974一l 984)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英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听孩子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上,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危机一直没有得到缓解,通货膨胀急剧上升.失业人数增加,工业增长率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点。这种经济状况从客观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979年撤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实行私有化政策.放弃福利国家的—些做法,削减公共开支,并把资助的重点从教育等服务事业转向社会保险事业。这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另外,人力资本理论逐渐失去吸引力,政府不再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消费。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从前,大学毕业生一般能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读大学对个人也是一种投资。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种状况使得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在人口上,英国人口出生率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到70年代,大学适龄人口相应减少。另外,高等教育体制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不得不实行调整和收缩。1974年,英国大学生有65万人,1982—1983年下降到55.3万人。1972一l 973年,适龄组的大学入学率为14.2%,到1977—1978年下降至12.7%。

随着入学人数的减少,政府对大学的财政资助也随之减少。1974—1979年工党政府开始实行教育经费紧缩政策。1979年撤切尔政府上台后即建议削减大学的经费。1981年,大学经费平均削减17%,这给高等教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发展前景黯淡的状况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1981至1983年该研究会发表了《雷弗休姆报告》438。报告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制约因素、扩大高等教育入学途径、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内容、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高教学学和科研的质量等重要问题。报告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被政府采纳。

3、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1985—)

1985午5月.教育和科学大臣,威尔士、苏格兰及北爱尔的国务大臣联合向议会提交绿皮书《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改革时代的开始。首先,政府重新重视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高等教育原则的改变。大学拨款委员会与英格兰高教咨询委员会建议.对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应给予尽可能广义的解释,并且维护高等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能够从中获益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规定。再次,政府重视终生教育,把进修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的成年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87年4月,政府发表题为《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的白皮书。白皮书除了坚持绿皮书提出的设想外,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

第一,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白皮书指出,虽然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依靠高等院校来维护,但是,政府有责任建立适当的体制促使高等院校提高质量。白皮书还提出了一系列保证高教质量的标准和措施。白皮书强调效率的重要性以及为了提高效率高等教育必须采取的措施。80一90年代,质量与效率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两个问题。

第三,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特别是增加妇女和成人学生的入学率。

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与二战前相比,英国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高等教育结构经历了从分到合的过程。原来,英国高等教育几乎是大学的代名词。50一60年代,随着高级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的纷纷建立,高等教育分成“自治”和“公共”两个部分。1993年以后,多科技术学院改称大学,高等教育又从双重制转

变为单一制。相应地,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构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

2.改变了以往重视自由教育,轻视科技教育的传统,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

3.打破了高等教育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国家开始创办大学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二战前,英国的大学几乎没有一所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创办的.政府也很少为大学提供办学经费。60年代创办的10所新大学打破了这个传统.这些新大学都由国家创办。另外,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二战前,政府对大学的拨款不超过大学总经费的30%,1956年增至50%,1973年上升到70%,到l 980年.大多数大学90%以上的经费由政府提供。

4.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化。二战前,英国精英型高等教育的特征比大多数国家表现得都要突出。

第四节1988年教育改革法

一、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重大变革

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

课程改革是1988年教育法改革的重点,它规定设立全国统一课程,从而打破了以往教育内容由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自主的传统。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是十几年来辩论、发展的产物。

7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结构改革,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当中等教育综合化基本完成以后,课程改革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87年教育和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发表《全国统一课程(5—16岁)》,这是政府第一次决定设立全国统一课程的文件。l 988年教育法又以立法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在英国首开把教育内容写进法令的先例。

全国统一课程包含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核心科目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科目包括历史、地理、工艺、音乐、艺术、体台、现代外语(从中学开始)。国务大臣可以发布指令,指定各门科目的成绩目标、教学大纲和评定安排,但无仅“对教学大纲或组成教学大纲各部分的任何事实、技能或活动的教学在时间或时数上作出具体的规定;或者为了在这些阶段对这些教学时数进行分配而制订具体的课程时间表”。另外,宗教教育必须有时间保障。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1988年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将1987年白皮书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建议确定下来。它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不再负有为本地区提供高等教育设施的职责;设立由15人组成的大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向任何大学董事会提供拨款;设立由15人组成的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负责向其资助范围内所属任何机构的董事会提供拨款。

1989年4月1日,大学基金委员会和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正式取代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全国地方高教咨询委员会,多科技术学院和规模较大的学院脱离地方教育当局成为独立的高等教育部门。这样,双重制的基础动摇了。正如1990年5月11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上发表的社论《双重制的终结》所指出的:“我们这个分裂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假设,现在不可能维持了,双重制的理论基础已经被事实侵蚀殆尽了。”

1992年颁布的《继续和高等教育法》规定,将上述两个基金会合并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根据1991年高等教育白皮书建议,1992年以后,多科技术学院改称为大学。至此,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彻底结束,新的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终于形成了,

3.考试制度改革

二战结束后至1988年以前,英国义务教育阶段(5—16岁)主要有两次考试,即1I岁考试和16岁考试。中等教育综合化完成后,11岁考试已基本消失。对16岁的证书考试,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教学科目。而且考试与评估是分离的,因此,它对学校的压力不大。

1988年教育法把义务教育阶段内学生的学习阶段分为四段:5—7岁,8一11岁,12

一14岁,15—16岁。规定在每一学习阶段结束或临近结束时要对学生的每门科目实行评定。即学生要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参加4次全国性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法令规定设立“学校考试和评定委员会”,负责全面审查考试和评定工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国务大臣指派。从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的全国性考试由1次增加到4次,并且考试与评估相结合。这样.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都加重了。

4.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根据1988年教育法,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自从建立公共中小学教育制度以来,中小学一直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1988年教育法打破了这个局面,它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下的所有中学和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初等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多数家长同意,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学校。国务大臣可通过发布指令规定所有郡办或民办初等学校获得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资格。直接拨款学校的经费主要由教育和科学部提供,它包括维持拨款、专项拨款、基础拨款等。中央政府借此获得了对普通教育的直接管理权。学校由董事会具体经营管理。地方教育当局还失去了管理高等教育的一些职责,主要负责继续教育。法令还规定撤销内伦敦地区教育当局,设立13个新的地方教育当局。

5.设立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法令规定,国务大臣可以与任何人达成协议,建立新型的城市技术学院,为全部或主要来自学校所在地区已满11岁、未满19岁的学生提供教育。城市学院分城市工艺学院和城市艺术工艺学院两种。城市工艺学院课程的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上,城市艺术工艺学院的重点放在将技术应用于表现和创造性艺术上。国务大臣应该为城市学院提供经费。

6.扩大家长的权力

以前,家长在选择学校和参与管理上士无能为力的。1988年教育法加强了家长在这两方面的权力。

首先,在地方教育当局的辖区内,家长有权为子女选择学校。当学校招生数不超过标准数时,它无权拒绝学生入学。其次,学校董事会成员必须包括家长。再次,学生家长有资格参加决定其子女就读的学校是否申请直接拨款学校的投票,并以投票中的简单多数决定是否要申请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资格。1988年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家长的权力,改变了以往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上的被动局面。

二、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特点

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样,教育政策的变化往往体现出政府的政治意图。1988年教育法是保守党政府利益与政治主张的反映。

第一,它反映出保守党与工党的权力之争,该法有关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撤消伦敦地区教育当局等条款,实际上是保守党政府与在野的工党争夺教育的领导权。第二,l 988年教育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全国统一课程和考试到管理权限的上收,这些做法都与英国地方分权的传统相违背。因此,该议案提出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后它在一片反对声中通过了。保守党政府通过权力上收的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并试图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保守党的方针。

第三,1988年教育法进一步把教育推向市场。私有化是新保守主义一个重要的政治主张。它相信,只有当个人的选择、创造力具有最大的机会时,才能促进财富的创造和公共效率的提高。撤切尔政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教育上来,鼓励学校的竞争。1988年教育法都是英国教育史上一部意义重大、影响广泛的法令。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对搭建和推倒、打开和关闭物体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喜欢推拉或搭建物体,对使事情发生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3.初步了解信息技术 对有科技元素的玩具表现出兴趣,按按钮使玩具发出声音、移动或出现新图案,开始初步学习打开和操纵信息技术工具 4.时间 开始了解并享受日常的规律作息(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将一系列行为和日常作息联系起来,理解“之前”“之后”“很快”这样的时间词汇,会预期特定时间事件的到来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英国幼儿教育

l 课程大纲: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到底在教什么,老师是怎样给孩子上课的。在向大家详细讲解课堂内容之前,我想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英国的幼儿大纲和小学课程纲要,让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 英国学前教育分的比较细致,公立的小学孩子3周岁以上就可以入学读nursery 一天只有3个小时,分为早上组和下午组。nursery和reception?(学前班孩子年龄在4周岁-5周岁)组成Foundation?Stage?(简称FS—基础阶段),对于这个重要阶段英国教育部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即 Early?Year?Foundation?Stage?(EYFS),这个大纲并不是上课用的课本,但老师备课时却离不开它,大纲对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必须或建议要掌握的内容列的清清楚楚。 EYFS最优秀的地方是它根据孩子7个不同领域的发展(下面会详细介绍)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不是笼统的说应该到达什么目标,这样老师执行起来非常直观,assessment(考评)起来能够很快就知道孩子在哪个发面做到了,下步该怎么办,或者没有做到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英国教育部EYFS大纲介绍:?英国幼儿园根据6个领域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课程大纲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2012开始,英国教育部将幼儿园教育大纲由原来的6个领域改为7个领域(前三个为主要学习内容),我们来一起看看英国幼儿园的老师是怎样帮助这些孩子一起学习的。看看我们家长在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和孩子互动,做到家校(园)互补。 7个领域具体包括;(前三个为主要教学内容,后四个辅助) 1)?Communication?and?language?语言交流? 2)?physical?development?体能发展?? 3)?personal?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个人社交和情感交流 4)?literacy?阅读写作综合能力? 5)?mathematics?数学能力 6)?understanding?the?world?认知世界 7)expressive?arts?and?design?艺术设计 那么这些领域如何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呢??我就拿我去年教过的学前班秋季的教学大纲来解释一下。那个学期的主题是Ourselves.英国老师很重视planning,?什么年度计划(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做计划),学期计划(根据整年度的计划来安排),周计划(根据学期计划)和日计划(根据周计划细致到具体的各个步骤),这样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Ourselves 一: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于‘ourselves’这个主题,可以选择的故事绘本有: Titch/ Owl Babies /My history /This is the bear /Peepo /Dear Zoo /Oscar got the blame.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5599306.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浅析英国和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及特点,来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 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一、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Grade A 进入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较佳成绩 (The higher grades needed for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Grade B Grade C Grade D 达到平均水平,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成绩 (Regarded as average grades-a good base from which to grow) Grade E Grade F 成绩较低,总算有用。

英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英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在历史上,英国政府较少干预教育。然而,近十几年来,教育成为英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在撒切尔时代,还是布莱尔时代,“提高教育标准”成了英国两党教育政策的共同焦点。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正是在提高教育标准这一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展开的。 1998年,英国颁布的《教师:迎接变化之挑战》绿皮书,以管理、奖励、训练和支持为教师教育的政策核心,推出了不少新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200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了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相关的、集中的和有效的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理解力,以及提高他们学校的工作绩效。2001年9月,“教育和技能部(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即the DfES)”颁布了《学校获取成功(Schools-Achieving Success)》白皮书,中心议题就是要进一步改进英国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状况。2002年7月,该白皮书获得皇家的批准,成为《教育法(TheEducation Aet 2002)》,以法律的形式将白皮书中的相关改革政策确立下来。2005年10月25日,教育和技能部又颁布了(更高标准、更好学校为全民——给父母和学生更多选择(Higher Stand-ards,Better Schools for All-MoreChoiceforParentsandPupils)》白皮书,其中心议题就是改进学校系统,将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放在学校的中心,放开学校改革,以此带来活力跟支持者。而这一切都是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状况息息相关。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1.1 扩大教师的准入和培训途径 教师在任教之前必须接受正规的职前教师教育,这是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普遍要求,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由于教师极度短缺和对教师职业及教师教育性质的新的理解,英国政府近来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师准入的路径,它规定:“高中毕业联考”(GCSE)中数学和英语成绩C级以上的毕业生,都可以通过一种新的培训路径而成为中小学教师,这些人可以直接在需要教师的学校申请工作,并接受“初始教师培训”(Initial Teacher Train-ing,即ITT)。这类教师是“不具资格的教师”,只能担任课堂助理,从事教学辅助性工作,领取较低的薪金;要成为“具有资格的教师”就必须满足英国“政府教师职业标准”(Government’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获取“合格教师身份(QualifiedTeacher Status,即QT5)”。合格教师身份证书由教育国务大臣颁发。 取得合格教师身份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本科课程学习途径”,在两年预科(A-Level)课程的基础上,经过3~4年的学习,同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BEd)和“合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 E Y F S教育目标解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1.气质和态度 认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有独特的喜好,并乐于探索环境,开始发展出自信心2.自信和自尊 获得情感满足,在依恋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当有成人保护时乐于做出有挑战性的选择,希望被肯定、被关注,脱离看护人去探索 3.发展关系? 和特定的人建立依恋,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关注,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在温暖和肯定的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4.行为和自我控制? 做出反应,并从他人积极的反应中获得愉悦,意识到一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5.自理? 表达不舒适、饥饿或口渴,表达喜好和需求,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保持个人卫生 6.团体意识? 认识到哪些人会给自己带来舒适,认识到自身与他人通过相似与差异相联系,对特定的人表现出喜爱及关心,在不同社会团体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沟通和语言 1.用于沟通的语言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