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

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己

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美字体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赏美文

孟庙的苍鹭

孙继泉

苍鹭为什么选择了孟庙?

它们是什么时候来的?

它们还要在这儿住多久?

没有人知道。

其实,不用到孟庙,在邹城市的周边——田野里、公路上,抑或在自家的庭院里,只要抬

一下头,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看到苍鹭在空中翩飞,一只,两只,十只八只。它们像从《孟

子》中飞出的一粒粒文字,又在平展展的空中组合成一句话,却没有人读懂。

这不过是我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看到的这些苍鹭此时正行进在采食的路上,它们到就近

的大泽中捞取鱼虾和幼蛙,以便回家饲喂雏儿。远的是微山湖,近的是西苇、尼山水库、九里

涧水库……

孟庙里居住的苍鹭有三千多只。你如果到孟庙那茂盛的柏桧树下走一走,就能够亲身感受

到苍鹭家族的气息,能够听到它们发出的一声声虽不婉转却清脆响亮的鸣叫,甚至能听到它们

在树丛中飞动时翅羽相互摩擦或拍打空气的唰唰声,还有翅尖触碰到树枝的簌簌声。平时,孟

庙里游人不是很多,你可以静心观察苍鹭在树顶轻轻地落下又无声地飞起的娴熟动作,可以静

心观看它们伏在窝边里看看外看看的温柔媚态。

这些看似柔媚的大鸟,对子女的教养却是残酷的、严苛的。据在“习儒馆”讲学的朋友

讲,成鹭采食回来之后,并不是将口中含着的鱼蛙轻巧地送进幼雏张开的口中,而是将食物一

样样地甩给它们,让它们接,以便训练它们的反应能力和速度。接不住的由成鹭捡起来再甩、

再接。所以,游客在树下经常能发现一条条小鱼,一只只小虾,那是成鹭用力过猛甩出窝外

的,而一旦落到地上,它们就不再拾取了。也有不少幼鸟在忽闪腾挪的时候不慎落巢而摔到树下。从树顶到地面遥遥数十米,非死即伤,九死一生……

不少文物古迹都伴有生物奇观。古树长藤是最常见的,此外,有的地方住满燕子,有的地

方飞满蝙蝠。而孟庙的一大生物奇观,则是住满了一只只灰色的苍鹭。孟庙里为什么住满充满

豪气的苍鹭?为什么不是白鹭和绿鹭?让我们打开《孟子》,把这样的话语找寻出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哪一句不是铿铿锵锵,哪一句不是掷地有声。这样锋芒毕露饱含英气的话语燕子不能比

拟,蝙蝠也无法理喻。只有苍鹭。就让苍鹭在广阔的天际慢慢展示《孟子》这部浩浩长卷,就

让苍鹭在幽深的孟庙默默地陪伴寂寞却坚定大气的孟子吧。

岁岁年年。永永远远。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

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基本的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本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比较脆弱。如果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就很容易夭折。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激活了人们的欲望,孟子“四心”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极大地膨胀。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极大地冲刷了人本身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善良本性。这是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因素致使人们内在“善”的基本属性失落的社会根源。由此,人们为了在经济活动中盈利,就制造出了一系列欺诈性的假、冒、伪、劣产品来危害他人的利益。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当人的行为举止与他人的审美情绪相悖、引起他人的痛苦、造成他人的损失时,这就是恶的行为,“人性善”就被彻底扭

曲。但是,一旦整个社会的“人性善”都被扭曲,道德的大厦就会坍塌。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孟子“人性善”的理论观点,有效地引导广大民众培养这些道德品

质,以促进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 乡党:家乡、乡里 C .强.

恕而行 强:竭力、尽力 D .旷.

安宅而弗居 旷:空旷 解析:D 项,旷:空,使空闲。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A.

?

????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人之端也B. ?

????知皆扩而充之矣舍正路而不由C. ?????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D. 解析:B 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A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C 项,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D 项,介词,对/介词,跟。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仁,人之安宅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 .万物皆备于我矣

C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D .富哉言乎

解析:A 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 项,状语后置句。C 项,省略句。D 项,主谓倒装句。

答案:A

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有事焉,而勿正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B .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C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D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解析:D 项,“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此”,翻译为“比

这”。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母曰:踊跃筑埋。,嬉游为墓间之事,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邹孟轲之母也此非吾所以居处子“。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乃去舍市傍”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

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

断其织。孟子惧而问

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中道废而不为

女则废其所食

而长不乏粮食哉!

能衣其夫子

男则堕于修德

孟子

则为虏役矣

不为窃盗

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

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

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

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

..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解析:根据关键词“以”“则”“是以”“今”“是……也”的意义断句。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妾是中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在其他东方国家(如东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也有或曾有过类似存在。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解析:“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答案:D

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解析: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实词和句式。“非……也”,判断句;去,离开;舍,动词,住;“傍”通“旁”;“所食”,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不是……就是……

答案:(1)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

(2)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学校的旁边。孟子所嬉戏游历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

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自己的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从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别人的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用礼节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于是孟子道歉,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三、语言运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解析:第①处是与前文“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相对的;第②处从后文来看,是谈对互联网的治理问题;第③处是谈从制度上来规范互联网问题。

答案:(示例)①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②也要治理互联网③都需要法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 版选修《论语》选读 【画面描述】现代都市社会的背景下,一双手臂捧出写有“陌生人”字样和微笑神情的一颗大大的爱心,对方拿着带有问号的放大镜,用吃惊的眼神满脸疑惑地看着,身体还本能地后仰。 【寓意点评】增强互信,利人利己,营造和谐社会。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孙以出之(“孙”同“逊”) (2)君子义以为上(“上”同“尚”,尊尚) 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形容词作名词,捣乱的事情) (2)旷.安宅而弗居(使动用法,使……旷)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察于人伦 .. 古义:人之常情。 今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仁,人之安宅也(判断句) 译文: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 (2)义,人之正路也(判断句) 译文: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 (3)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状语后置) 译文:不按礼的要求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4)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状语后置) 译文:舜了解万物的道理对人类的常情了解。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省略句) 译文: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窘困中。 (6)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省略句) 译文: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仁者,人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二、学习“四端说”。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解读仁义礼智信

解读仁义礼智信 概要“仁义礼智信”为儒家“ 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 ”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

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孟子》64句名言(精校版并附译文)

《孟子》64句名言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成活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16、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1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1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20、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22、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 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社稷:谷神和土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 (《孟子?尽心下》)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孟子?梁惠王下》)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故为渊驱鱼者,獭(tà)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商末代天子桀和纣。)(《孟子?离娄上》)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5、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追赶野兽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荒,喜欢喝酒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亡。)(《孟子?梁惠王下》) 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孟子?离娄下》) 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需要反过来看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做好)。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诗经》上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孟子?离娄上》)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即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 (《孟子?梁惠王上》) 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能做到这些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铄:本指以火销金,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弗思耳矣:不用心想罢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孟子?告子上》)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就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

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阅读指导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仁义礼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最先是由孔子所提出的,他着重对仁、礼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和礼并提、连用,智、仁、勇也曾连用,但没有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而在《孟子》一书中,则多次把仁义礼智并提连用。仁义礼智作为儒家传统的自觉的道德理念,作为儒家传统的“四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孟子以后,才基本确立。因此,可以说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源于孔子,而后由孟子加以阐述,使其发展起来。 三、预习与检测 1.注音。 怵惕____________ 铄___________ 强.恕____________ 荑.稗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____________。 (2)非恶.其声而然也:____________。 (3)庶民去.之,君子存之:____________。 (4)强恕.而行:____________。 (5)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 (6)旷.安宅而弗居: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非所以要与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 __通____________。 (3)若火之始然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3)万物皆备于我矣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

从孔子到孟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尔:你们。 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 ⑥施:表白。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②女:同“汝”,你。奚(西xī):何。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我表述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仁义礼智信故事

仁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

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礼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智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2020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 B .庶民.. 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 C .反. 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 D .自暴. 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 【解析】 反: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 .?????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金就. 砺则利 B .????? 天下恶.乎定非恶.其声而然也 C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 .?????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 恶:①哪里,怎么,②厌恶。A 就:接近,靠近;C 之:的;D 则: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 B .????? 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C .????? 知皆扩而.充之矣舍正路而.不由 D .????? 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解析】 A 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 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 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 组,介词“对”/介词“跟”。

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解析】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极力主张人性本善的。 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拥有仁义礼智提供了可能,只有努力扩充它们,才能真正拥有仁义礼智。 C.选文的第一则、第五则、第六则均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这三则短文中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相同的道理。 D.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析】C项中,对三则短文中所用比喻的理解太笼统,有些偏差,应该说明第一则和第五则短文中的比喻都形象阐述了将“四端”扩充成仁义礼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第六则短文中的比喻,则是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应该坚守并践履仁义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万物皆备于我矣。(_介宾短语后置__)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_判断句__)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_省略句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