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rational cognition 定义: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理性认识包括3种形式:①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②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③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编辑本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发展趋势

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本质。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续和体现。

推理阶段的认识

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它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编辑本段理性认识的特点

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间接的反映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此外还包括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间接的反映。

1.人类对自由的态度——我们都追求、渴望自由。

2.“自由”的词源——两对矛盾:

A.绝对的自由意志与相对自由的现实——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扩展我们的自由;

B.“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我们应该有主动的追求。

3.康德的“应该隐含着能够”——自由与道德。

4.人类是否拥有自由(决定论、非决定论、相容论)——萨特“人注定是自由的”:

A.我们始终是做选择的主体;

B.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重塑性格。

2:自由是人这个“类”区别一切“种”的自身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决定人要做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人的自由是人的内心的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现实的相对自由的统一;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意志突破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偶然性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人的活动过程;人的自由是人的主体自主自觉性和客体的客观约束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认识改造世界与自我意识改造自我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与类、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人的自由是人的主观目的性价值性和客观必然偶然规律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自身的能力、权利与社会的义务、责任的统一;人的自由是抽象与具体、人类性和阶级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无国界和有国界的统一;人的自由是必然王国中的有限自由和自由王国中的无限自由的统一;在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个性”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由观的最高生活境界和最终价值目标:

3.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即“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是对当代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 20世纪下半叶,以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按照伯林的分析,这两种自由的区分对应于两个逻辑上相互区别的问题。如果有人问:“是谁控制我?”这一问题的答案将说明“积极自由”的内容。一些人能不能回答:“我控制我自己”,这就是积极的自由。如果有人问:“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干涉我?”答案将说明的是“消极自由”的内容。有人会回答:“很少”,这就是消极自由。当一个人正在做想做的事的时候,他是积极自由的;当没有人干涉他的时候,他是消极自由的。伯林还认为,手段不构成对自由的限制。因为手段是与自由的运用有关,而不是与自由的拥有有关。如一个人太穷或太无知而不能利用他得到的自由,那么并不能说没有自由。门仍然对他开着,虽然他不能走出去。不可否认,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任何有尊严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较之消极自由来说,积极自由更常遭到人们的滥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一个社会为这两个问题所做的答案便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是自由的还是专制的,民主的还是暴政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私有的还是共有的等等。这两个概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均被歪曲过,并向其反面发展。”伯林认为他所谓的“积极自由”同理性主义的观念有逻辑联系。在理性主义者看来,自由和理性是人的特征,主张自由包含在符合理性的行为和生活中。理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因而按照理性来生活就是符合人的真正的本质,就是自主和自我表现决定,就是自由。如果有的人不能发现理性并按照理性来生活,那么他就可能会被那些有足够特权知道并按照理性生活的人所“引导”和强制。这种“引导”和强制不仅能促进他的利益,而且能促进他的自由。它们会把他从情感的“专制”下或低劣的自我表现中解放出来,并帮助他成为真正自由的和民主的存在。伯林据此得出结论,依靠理性获得自由是“积极自由”的核心。

有人可能会认为,严格地说,一个人只有在不存在其无法摆脱的干预,而且没有什么是他不能自由地去做或成为的情况下,才能说他是绝对自由的。然而,按照这种观点,而且承认我们在自由的变项—什么算做一个人,什么算做干预,什么样的行动者的行动和条件可以被富有意义地认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上存在共同的看法,那么,所有关于社会中的人是否自由的争论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强迫的使用与威胁依然显著存在,人们是自由的这一主张将始终笼罩着一种欺诈或欺骗的氛围—结果就是这样。

然而,有人可能仍然会认为,人可以是(绝对)自由的,即使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因为我们通常将其视为干预或障碍的事物不一定真是干预或障碍,或者是因为有些通常被视为自由或不自由的行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被“考虑在内”。因此,有人可能会争辩说,至少在某些(可以想像的)社会中,并不存在人们不能自由从事的活动,也不可能存在对他们的自由的限制或妨碍。

现在,这种论证的负担应当已经是清楚的了。在那个社会中,一切通常被认为是导致一个人不自由的事物都必须被证明事实上并不是一种干预或障碍(或者说是不相干的);一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不能自由地去做或成为的事物都必须被证明是与自由的问题毫不相关的(这两种情形都需要论证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并不是它被设想的那样)。

但是,当有人问起“人是自由的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时,这也不能算是足够有力的。只有当我们决定了我们谈论的人免除的是什么,并确定他们自由地去做或成为的是什么时,我们才能评价人类幸福的价值以及实现免于什么(不管它是什么),去做其他事情(不管它是什么)之自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社会所关注的自由的相对价值做出理性的评价。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绪论部分 客观题范围: 1,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的是谁?(2页)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2页)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谁? 4,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什么?(6页)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见教材第7-10页)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教材第10页) 7,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著名著作是什么?(10页) 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15页) 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16页)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最根本的属性是什么?(17页)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8页) 12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2页) 简答题范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阶级基础和理论来源分别是什么? 第一章 第一节 客观题范围: 1.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28页) 2.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几个形态?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29页)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31页) 4.什么是可知论?辩证法?(30页) 5.世界统一于什么?(32页)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33页) 7.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36页) 简答题范围: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的两个方面内容是什么?(29页)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即列宁的物质定义)(31-32) 3.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32-34页) 4.什么是运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32-33页) 5.什么是相对静止?(33页)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31页) 7.什么是实践?(35页)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36页) 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34)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认识论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绝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对于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尤其是理性认识三种形式的理解在多次考试当中均有涉及。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之后形成的,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01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理性认识科学体系核心的要素。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有了大量积累之后,从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然后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词语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例如:在认识苹果的初期,获得了对苹果的各种感性材料积累,通过对单一的感觉、综合的知觉以及回忆再现的表象整体的思考、分析,最终抽离出苹果的概念,也就

是所谓含义的界定,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的果实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 02判断 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模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判断其实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例如:通过苹果是什么、不是什么,将苹果的概念再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判断。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 03推理 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苹果中营养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可以推理出苹果是美容佳品,既能减肥,又可使皮肤润滑柔嫩;苹果中含有铜、碘、锰、锌、钾等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P97 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P100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4个方面)P93- 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P94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P95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P96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P96

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P97 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P98-99 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P100 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 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P100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P101 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102 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P102 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P102-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的女妖坐在忒拜城堡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的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过路者都必须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无数人为此而丧生。最后一个流浪者猜到了答案。谜底是人。它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天的经历,婴儿呱呱坠地,一开始只能在地上爬,成年后两条腿走路,老年的时候,步履蹒跚,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如果你能站在一生的角度来认识你自己,这个谜语就不难了。 的确,认识自我是一道难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在于其理性;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毋过。”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告诫着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做出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我国古代先贤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意是说: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很强大。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 可以说,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无尽的探索之中。“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一生会如何?”如此的问题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现代人在社会中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理想的工作机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可能会成为职业社会的迷失者。 大学毕业初期,小吴对于干哪行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由于求学时期家庭经济不是很好,所以工作以后他的标准是向“钱”看。毕业后的五六年,他几乎每年换一份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正赶上保健品热销,他就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去当推销员。没干多久,受市场形势的影响,他所在的这家公司渐渐走下坡路。这时有个朋友拉他去一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还不错,于是他又毫不犹豫地改了行。这回干了一年有余,收入虽比以前多了些,但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还有很大差距。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知识 知觉认知是认知的主要阶段,是主体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感知和表示。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特征和属性。如果说苹果是甜的,那就是感知知识和知识全过程的开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像一个甜甜而坚硬的红苹果。知觉是高于感觉的一种反射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将各种感觉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感知比感觉高,但是它仍然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 (3)图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知和感知的再现和回忆。我吃了一个红色,甜而硬的苹果。外观是根据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是感觉和知觉的重组,高于感觉和知觉。表示是感知知识的最高形式。 理性知识 理性认知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并包含同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特征。概念是理性认知的最基本形式。苹果,葡萄和桃子是水果。 (2)判断:判断和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如果葡萄是水果,则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这是一种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如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橙子就是水果,所以橙子中含有维生素。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既不同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的主要阶段,知觉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是基于知觉认知的认知的高级阶段。 (2)感知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获得理性知识是认知的任务。另一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实践的。 (3)实现从知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实用的知觉资料是实现从知觉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基础和前提。使用抽象的综合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是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正确方法。

自我认识之心理测试

几乎所有的测试题都试图逃过理性的防御,看到被测试者的内心;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试图从题面上猜到出题者的动机,这是一个智力游戏。很多想做题的人都想得到一个好结果,给自己一个可以自我陶醉的“美丽谎言”。那么,只要你做,你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愉快和启示。 不过,下面的题目有这样一些特点: 1、它总是有得有失,好的背后就是不好,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如果有,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 2、所有的选择都和当下的心境有关,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一定的时间和情景左右着你的选择,而选择的正确性也正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存在的,事过境迁你一定又会有新的选择。 3、理性思维会在选择的过程中帮倒忙。理性一直是生活变化的阻力。很多选择取决于人的潜意识的、感性的、经验的、唯心的或直觉的素材。有时甚至恰好是冲动的、盲目的、赌博式的,正是选择中的这些不可知因素使结果(人的生活)充满了变化,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心理学一直把理性看做是妨碍人去感知这个世界的阻碍,理性让我们心智萎缩,目光短浅,压制了人本能中天赋的、生动的感性、知觉、预感、顿悟的动能。听凭你的心去答题,而非你的脑,这是做这些题目最好的态度。 以下的十个题目,都出自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每个故事都沉淀着爱情中的集体无意识,影射着十中不同的爱情素质。你可以在我喜欢、我接受、部分接受和完全反对四种回答中选择,把四种答案作为四个登记,通过一个曲线坐标表示出来,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情感模式是什么。但不论结果是什么,你都不要大吃一惊,因为那只是表现在潜意识中,你在生活中的行为可能正好相反。 做了这套题,在今后的爱情中,你就不会再迷茫。即使是你和他正交错在一个渡口上,你也有能力一把拽住他,拽住你们的爱情,要么带走他,要么随他回,终生不离不弃。 1、你希望你是童话故事《睡美人》中那个美丽的少女,在女巫咒语的的蛊惑下,被纺锤刺出了血,就这样“死”去。在漫长的等待中你沉睡了很久,但你相信会有个爱你的王子用吻来唤醒你。生命与爱情象鲜花一样绽放了,你得到了幸福的结局! A、我喜欢! B、我接受 C、部分接受 D、反对 2、你幻想你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那个女中俊才,愚钝的男人常常让你钟爱有加。你诱惑他,暗示他,甚至捉弄他,爱情的实质莫过于创造自我的相似与苦恋,等那个男人真的回过味来,你便飘然而去,让他肠子悔青。 A、我喜欢! B、我接受 C、部分接受 D、反对 3、你一直感觉你是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内心美丽而善良。围绕在你身边的人虽然都不太正眼看你,你也不想去讨好他们。但你确信会有南瓜马车、老鼠马夫以及那一双水晶鞋子。为了那一天,你甘愿努力工作,相信苦难的日子会有尽头。 A、我喜欢! B、我接受 C、部分接受 D、反对 4、在那幽幽的森林里,你和七个小矮人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着,那是你的安全岛。你的

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_经典问题和答案

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_经典问题和答案 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创新思维的5个特点,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创新思维的特点一、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联想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创新,如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或创造进行创新。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能否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有关,然而在创新思考中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则是有效利用联想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创新思维的特点二、求异性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英国科学家何非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现象的工作。”创新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怀有盲从和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求异性思维则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创新思维的特点三、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可以海阔天空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人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人的思维活动却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是任何别的外界因素难以限制的。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第三课发现自己第一课时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知识与技能: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贵自知,自知者明”,这些话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师: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们学习——认识自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4.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5.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6.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人贵自知 探究一:教材P25运用你的经验 开学以来,你的中学生活过得怎样?请选取三个镜头,描述你的中学生活。 (1)在每个镜头里,你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 (2)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 (3)听听同学的意见,他们对你的看法怎样? 答案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据实回答。 探究二:教材P26阅读感悟 (1)学生代表朗读本文章。 (2)思考: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提示:这篇短文说明了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进入初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会越来越关注自我。 探究三:教材P27探究与分享 (1)你如何看待小刚对自己的认识? (2)这样的认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1)小刚有点自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2)小刚的态度,不利于他的自我发展,不利于和他人的交往,对自己,对集体都是有害的。 知识模块二多把尺子量自己 探究四: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1)你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 (2)你是怎么得出这些认识的? 答案提示:(1)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可以从在群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 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 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 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 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 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 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 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 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 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 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 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理性认识依赖 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 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 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 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 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 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 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 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 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凭借感官,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如我们初次与人交往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嗅觉能闻到事物的气味;味觉能辨别事物的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触觉能感觉事物的冷热、软硬等。人们靠不同的感官反映事物不同的表面特征。如我们凭视觉看到苹果是红色的,触觉摸到它是硬的,味觉尝到它是甜的等。你初次遇到张三这个人,看见他个子高大,浓眉大眼,身体结实,穿戴朴素,这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对张三这个人的外表形象的具体印象,这就是感觉。 在人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当中,眼睛是最完善、最精巧的感觉器官。在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中,许多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其清洁、卫生、明亮。 我们把对于某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印象,这就叫知觉。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例如,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滋味等

不同的感觉综合到一起,便形成苹果这个整体的形象。你进一步和张三接触,看到张三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和张三握手,感到他的手刚劲有力,和张三谈话,听到他说的是普通话,说话慢条斯理。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脑子里就有了张三这个人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 表象则更进一步,它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忆。如你和张三分别以后,张三已经不在你的面前,可你的脑子里却能回想起他的面貌、神态,甚至他说话的声音、笑声都记忆犹新。我们过去爬过泰山,当和别人谈起泰山时,我们脑子里立即就浮现出泰山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古松怪石,日出东海,等等,都仿佛历历在目,甚至我们终身难忘。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次,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说渴了。曹操的话之所以能使士兵达到止渴的效果,就是因为士兵们听到曹操的话,回忆起过去见到的梅子的样子和过去吃梅子时的感觉,于是似乎觉得又酸又甜的梅子就在眼前,顿时感到不再口渴了。这就是我们大脑对梅子的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种认识形式就是表象。 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

09马克思原理复习(厦门大学)

01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标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精神的力量,如:“物是感觉的复合。”(贝克莱)“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慧能)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天命\天意\天理,上帝的意志,绝对观念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有:是否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对立。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普遍性: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 地交织起来的图画。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认识自我”活动课教案(

“认识自我”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启发学生深层全新认识自我,从而规划自我。 (2)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兴趣。 (3)理性剖析自己,反思过去,规划未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认识你自己吗? 当你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很惊讶呢?谁能不认识自己呢?那么就请先听一小故事吧—— 教学材料: 一只老鹰从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你们认为乌鸦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这就是它没有认识自己的缘故。 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认识自我。 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 1、教师引导语:我们要接纳自我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关于自我形象的描述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识自己。大家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填写相关内容。 教学材料: 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理想的我 提示:身高(cm)、体重(kg)、相貌(比如对眼睛、皮肤、脸型等的评价)、性格、学习(比如学习兴趣、成绩、效率等的评价)、家庭、人际、其他。 2、以自愿为原则抽选5位同学在全班分享,让同桌读出自己写

的内容,并让同桌对他/她所写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让其他同学自愿参与评价,说出他们的感受。 3、让抽选出来的学生在听了其他同学的评价和感受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结:不管我们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学习、家庭、人际等怎样,只要我们接受自己的各个方面,建立信心,我们同样可以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即使是智障的人,他们也有自己能力强的一方面,何况我们是正常人呢,有时候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也许你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在另一些方面比别人厉害,我们必须知道每个人都有能力弱的方面,但不要为此自暴自弃,要善于发掘自己擅长的方面,即使现在你们有发现,只要你不丧失信心,以后就会发现的。 三、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反思自己的缺点。 1、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认识自我,就首先要相信自己,赞同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下面请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放大你的优点〉〉。 放大你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 青年窘迫地垂下头。 “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 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兴奋得他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3、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6、实践的本质及特点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9、意识的能动作用 10、联系及其特点 1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 1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6、认识的本质及特点 1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8、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1、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 2、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5、结合现实,举例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并用它分析批判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7、结合现实,谈谈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8、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态度? 9、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0、运用矛盾的相关原理原理,分析如何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问题。 8、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态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 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

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知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认识自我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名言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 我在学习心理学的初始阶段听到“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我们怎么会不认识自己?世界上有不认识自己的人吗?怎样才是真正的认识自己?我认识自己吗?……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旅程。 从心理学书上我了解到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很多的方面: 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体验。 社会自我——对自己社会中角色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和体验。 …… 但是怎样才能够比较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我看人看我”。我们把这句话拆开可以理解为三句话“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看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感知,自我观察,社会比较,自我评价,自我分析等方法形成比较正确与完整的自我概念。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名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说,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人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

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仔细揣摩苏格拉底这段话,我才知道我并不认识自己,或者不完全认识自己。今天对“德性”的解释是,德性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我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因此也就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德性。 人的徳性体现在你的人格状态中。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容。 如果说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并没有使用人格这个现代心理学常用的名词,但是今天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人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这段话,我认为这里的德性与人格是可以通用的。 如何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我在自己的生涯旅程中悟出来,就是古人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让他人去做? 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允许他人去做? 你可以原谅自己的过错,为什么不可以原谅他人的过错?

相关文档